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2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中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虎成.明星效应对山东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闫慧民.山西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姚如好.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66.
[4]邢佟佟.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篇2
关键词创业 创新 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①白加良.自觉与他觉-西方哲学对人的多角度探索对我们的启示.理论界.2008(9).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04-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于知识的创造能力、处理和加工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那些有着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教育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教育,学生才能够掌握应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导致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面比较窄,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差,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宽,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综合性的人才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张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及目标,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高校教育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主要培养措施
1.以学术讲座方式促进科研交流。学术讲座是创新性科研成果和进行科研交流的基本方式,一般由各个高校自行安排。据统计,高校每年有60~80个学术交流活动,而进行交流演讲的人一般是学校的教授、讲师,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外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能够形成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拓宽人们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吸收学术前沿知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之外,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及成果。
2.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化的形式构建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将科研的课题融合其中,让大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在物理学专业的建模课程当中引入了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工程研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模,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科研考核评价分数,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学分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传统的学分制学业评价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学分,提升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与学校的学分制考核计划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活动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4.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虽然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通过科研计划的设置,给学生的实际科研行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国家提出的SRT科学研究计划。SRT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二)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才的科研能力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过分拘泥于理论基础知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差,这类人才无法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创新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方面这些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硕博士上面,而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一般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在1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一般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将科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学校缺乏科研的硬件条件,没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很少。例如,根据国内3个高校的调查显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十几人,其中大多数是校级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较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不具备科研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的科研条件不足,尤其是在本科院校没有专门组织科研活动的办公室和项目组,而是由学校的团委负责,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系统的组织及管理体系,没有学校的政策、设备及服务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文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科研思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勤于动手操作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得到的,有同学苦于家人输液过程中总是长时间盯着输液器,希望能够有自动监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一般病人不愿意因为一次生病而购买输液监控设备,但是医院对这方面则有着很高的需求,由于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管理的病人较多,如果能够使用输液监控设备,将可以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始了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二)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坚持教学和实验设计围绕实际应用进行,促进当前的实验教学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学校实验教育的重点,改变过去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创造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放性的目标及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改革重要文件,我们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广西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示范”,该课题已经进入南宁市科技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立项。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传输。ZigBee网络不同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且工作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以及操作简单。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计划将该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用于输液系统的监控,对病人输液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现自动提醒,减轻护士及看护人员的压力且提高效率。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更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放弃在大四学年集中实习的计划,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实习分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教育与理论教学穿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践以及科研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三)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学校和教师共同强化对学生科研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生从事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指导办公室,为学生组织科技研究竞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指导,针对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例如,针对我们一直开展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为了更好地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国家的创业资金支持,笔者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了以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业公司,并认真编写了课题申报的表格及报告,尤其重点阐述了项目的创新点和市场应用价值效益,按照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结论
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案例的产生、研究到进入实用阶段,中间经过了很多过程,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始终,在学校制度及个人教学模式的配合之下,学生实现了从创意想法到创意实践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及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社会应当共同配合,通过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校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科发计字[2010]543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72);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201103008A);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桂科攻11107002-42)
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改变过去考试模式单一、成绩评定标准单一的现状,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采用标准答案,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见解。开展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研究、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分。
篇5
关键词: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92-03
中图分类号:G642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由工信部和教育部指导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此竞赛是全国大学生公益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普及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设计应用能力,开阔大学生的科技视野,推动高校信息安全学科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开发活动,为培育、推荐杰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提供条件。“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信息安全知识的传播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目前,“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已成功举办了5届。第1届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决赛由电子科技大学于2008年10月举办,第2届决赛由北京邮电大学于2009年8月举办,第3届决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0年8月举办,第4届决赛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于2011年7月举办,第5届决赛由信息工程大学于2012年7月举办。此外,一些省级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也陆续在江苏、四川、山东等地举行。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对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团队精神强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而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各省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信息安全竞赛参赛时存在的问题
作为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安徽大学通信教师和指导教师,笔者全程参与和指导了近4年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信息安全素养的学生。教师看到学生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通过比赛这个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辛苦之余也颇感欣慰。同时,在比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安徽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学生基本上是大二和大三学生,所学的课程和专业知识有限,知识积累不足,知识面很窄,特别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书本理解的层次,实践应用能力严重缺乏,不能将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因而学生在选择参赛课题以后,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2)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和设计能力。
在各高校开设的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中,各课程的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而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非常少。即使是毕业设计,也很难系统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基本上接受不到完整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训练,从而造成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选择参赛课题后,很难在给定时间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给出好的设计方案,并依靠自身的动手能力完成系统的开发。
3)大学生的参赛精力不够集中。
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项目开发经验,因此他们在参赛队伍中往往是主力队员。但高年级学生又必须要面对自己的未来归宿问题,因此其中一部分学生要忙着课程学习和考试,期望自己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一部分学生忙着参加各种考研培训班,期望自己能够考上研究生;一部分学生忙着参加各种招聘笔试和面试,期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各种大学生竞赛(比如ACM、大学生机器人足球赛、数学建模、信息安全竞赛等计算机类竞赛)面前很迷茫,不知道该选择参加哪个竞赛,甚至有同学同时参加多项竞赛。参赛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使得队员力不从心,精力很难集中。
2 信息安全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于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在参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安全竞赛参赛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组织机制,需要逐渐完善信息安全竞赛的保障机制,从而通过这个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安全竞赛的成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信息安全竞赛的选题深入研究。
我们要参考和分析往届信息安全大赛的选题,特别是优秀作品的选题,这样对我们选择题目具有很好的借鉴。竞赛内容以信息安全理论与应用设计为主,可涉及密码算法、安全芯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VPN、计算机病毒等,但不限于以上内容。选题范围很广,覆盖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路、程序设计语言、密码学、防火墙、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系统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是对大学生所学各门课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技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考查,所需知识和技术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良好的项目开发和项目设计能力,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
信息安全竞赛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一方面竞赛要求设计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对在校本科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另一方面,竞赛要求设计出的作品要具有工程实用性,也就是说能够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某个具体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此外,该竞赛面对的对手很强,据不完全统计,往届竞赛一等奖基本被军队高校和985高校的参赛队包揽,二等奖也基本被军队高校、985高校、211高校的参赛队收入囊中。
基于信息安全竞赛的上述特点,安徽大学成立了信息安全竞赛导师组,采取导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选题(这些选题都参考了往届优秀作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组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先组队,再确定选题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学校为参赛队伍提供场地和设备。参赛队伍进行独立设计开发,按时提交参赛材料。学校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选拔,让学生在比赛前能真实地体验到信息安全大赛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开展科研训练计划,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资助活动,从211三期经费中划拨专项资金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由教师申请,学校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师生互选。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和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确定项目方案。指导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提供指导。这些都是传统实验教学做不到的。同时,安徽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种项目由学生申请,并选择指导教师,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立项。项目的实施完全由学生全权负责,指导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和推广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建立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和学院建立了专用的创新实验室——“安徽大学创新实验室”,并拟建设创新实践中心——“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学生在创新实验室能够进行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或者自己设计的小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这些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保障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包括ACM、机器人足球赛、数学建模比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学校和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竞赛获奖的学生在评先评优和保研中给予一定的加分。不同的获奖级别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方案,获奖学生在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优先资助。这些激励措施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通过上述机制和途径,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急需人才。
3 结语
篇6
关键词:地类;创新能力;现状;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55-03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民族需要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大学生是我国创新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2]。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为此,诸多学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针对具体专业、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待继续深入。地理学科教育属于高等理科教育,是发展综合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依托和源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学科。因此,掌握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超出教材和讲授范围的、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操作、新方法,或是发现、发明新颖独特事物的能力[3]。笔者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
(二)问卷发放与样本选取
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09份,回收率达88.9%。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达97.8%。样本在四个年级里按人数比例和群体差异发放,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表1)。
(三)创新能力调查指标体系
此次调查旨在掌握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三方面。问卷基本结构如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个体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技能
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立体的结构知识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4]。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5]。地理学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背景,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学习方面,75.25%的同学认为目前最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其次是综合素质和数理基础知识学习。而在获取相关创新信息方面,多是被通知型,极少数会主动获取。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基础知识不丰富,主动获取科技创新信息的意识淡薄、途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创新对学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难于发现新问题,缺乏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创新认知差和技能的缺乏。受访者中仅有四分之一参与过创新实践活动,参与比例小且力度不大,性质和级别不高,多集中在校级和院级层面。参与角色和形式多样,多为查阅搜集资料、活动组织策划、数据统计分析等环节,这些分化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导致学生出现整体创新思维缺乏、自信不足和技能缺乏的普遍性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课堂传授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多方面的需求[6]。60.50%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欠丰富、忽视个性培养已经是专业课程学习中阻碍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还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方面。不同学生对不同培养方式喜好程度不同,65%以上的学生喜欢创新实验课、小组讨论、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培养方式,而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参加科研项目、案例分析与听讲座报告、课堂教学等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较热衷于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学生缺乏必要的选择权利,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知识,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不浓厚,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致力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7]。通过调查发现,二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实行的教学模式并不十分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性不明确,促使学生对其认同性不强。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题目内部选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赋分和权重[8]。对目前学院开设的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选项有:很实用、实用、一般、不太实用和不实用,分别赋10、8、4、2和0分,十个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赋相等权重0.1。对大学四年课程设置评价选项有: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10、8、4、0和0分,四大课程设置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赋相等权重0.25。参照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9],确定大学生对课程设置评价等级,85~100为优,75~84.9为良,65~74.9为中,55~64.9为及格,55分以下为不及格。对现行课程设置综合得分的计算模型:Sij=10×■Qjp×Cjp/M
计算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比较赞同,认为其对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程度大,特别是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得分均在79.17以上,处于良好等级。相反,毕业论文训练作用则明显不足。在对学校培养方案中大学四年课程模块设置方面,专业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得分最高,而与一般认识有所差异的是通识教育模块得分最低,仅处于及格阶段,这可能与学校过多强调公共课程而缩少对专业课程课时安排关系密切,使得学生对通识课程教育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
1.限制因素。如上所述,60%以上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而学校缺乏良好创新氛围和实用技能指导成为校园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高的最普遍因素。
2.激励因素。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意愿,而且目的很明确。在进行互评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参与创新活动都是为将来发展做打算,比如接触社会、就业考研、和发展人脉等。当然,具体的个人收获也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动力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50%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34.25%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导师制下的“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地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结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1.改革课堂讲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理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并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使师生、生生互动,从而逐渐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10],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较为优化的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学习,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基础知识为铺垫,专业知识为主体,文理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训练。
(二)以自主研究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目前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够获取的科技创新类信息有限,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则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导师会有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科研信息,并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是否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创新的挑战、乐趣和成就,这对于学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在完善相应评价体制的基础上,将实践引入教学,鼓励学生敢与实干,培养创新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束后进行地理分科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之后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实践参与,并能够通过组织管理部门的审核;指导学生独立设计毕业论文,根据已有内容资料进行论文实验和撰写。当然,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与学的环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育实习或者其他实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提高创新技能
1.完善创新活动规定,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为保障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常年持续开展,学校、学院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定,如课题申报指导、项目启动经费拨付、指派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实验室等,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技能。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自信心不高的情况,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校方力量加大宣传,组织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平台上施展才华,这不但能鼓励学生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校创新氛围,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长效创新科技成果的队伍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广平,夏兴友.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0,(3):128-129.
[2]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12.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5]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0):23-27.
[6]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95-96.
[7]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3-25.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61.
[9]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Y005);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
篇7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19
0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科的纵深不断拉长,科技教育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医药改革、万众创新的政策加速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知识、自主意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新的基础来源于扎实的专业训练。秉持这一培养理念,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正式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简称SRT),迄今批准立项1000余项。“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十二五”期间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2013年,我校加入该计划,截至2016年,获批国家级大创立项300余项。在SRT管理的基础上,山东中医药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构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奠定了有力基础。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我校突破传统的制式教育,采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和实践了以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化科研训练(SRT、大创)和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开放为保障,以实验课程动手能力培养、实训项目开发、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建设为抓手,多课堂联动、“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体系。
(1)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加强思维和技能训练。构建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设立“科研与思路”、“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系列课程”、“实验动物基本操作”等实践创新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学生获得SRT立项后,必须参与相关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实验实训平台上完成对专业知识链条的延伸拓展。
(2)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科技新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主动作为,促进“科技整合”和“资金整合”,加强资源关键要素的协同创新。将原隶属于各学院、教研室的近30个实验室按功能重组,创建了以中医药为主体,融合文、理、医的中医药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由12个功能模块组成,实行一体化运行,是省内第一个集约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
(3)构建服务型管理队伍,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流程。通过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协同创新。纵向建立“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横向整合学校各机构资源,构建了“全面、全程、全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服务。
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把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完善SRT和大创课题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指导、经费监督、结题验收等管理制度。
2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提升科研训练实践性和培优性,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
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项目三个层次,分类(或分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中医药专业,根据其特点建立了以实验与工艺操作为基础,以实验设计为主线的训练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基于导师科研项目或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论证以及实验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期间,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
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依托SRT和大创项目,把学科创新竞赛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设计和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2.2实行开放式管理和动态管理,打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管理队伍”三向评议机制,形成统一管理、自主研学的管理体系;建立由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备选信息数据库,召集各学院指导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自身科研情况报送SRT备选课题。
学校统筹课内、课外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了“灵岩论坛”、“鹊华讲堂”、“科研能力攀登计划”、“岐黄之术,革故鼎新”论文大赛等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科研思维,完善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创造了条件;制定激励保障措施,提高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构建发展学生潜质的测评指标,考核过程着重强调创新能力、创新办法和创新环境等要素。
2.3加强资源共享和多元交流,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联合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设备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营造“全员育人、全员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师生交流和职教协作为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开展创新讲座或担任校外导师,专门开辟企业需求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实验实训大平台的优势,面上覆盖、点上突破,面向全校学生课外创新研究实行全天候开放。将每一个SRT和大创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创新训练平台,由创新训练平台负责对学生项目进行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技术培训指导、实验耗材管理等。以“百草园”平台为例,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展示野生中药材,并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栽培试验,以供另一创新平台“GMP”车间进行进一步的药材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之间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机会。
3探索与创新
3.1实践理念创新――“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实践创新”
(1)实行“项目导师+实验导师”的双导师制,双管齐下,全面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从培养科研思维入手,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行系统培训。
(2)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挖掘、整合教学及科研实验室资源,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平_,线上线下一体,打造学生专属的创新训练实验室和实践活动基地。
3.2培育机制创新――“长期培养、内部流动、课题贯穿、精英培育”
(1)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创新教育导师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利用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培育的长效机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创新平台交流新思路新方法,分享心得,选择合作伙伴。
(3)建立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交流平台,加强导师学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引入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和专业特长,互相选择。
(4)以课题为抓手,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苗子,根据学生特长着重培养,打造精英团队,强化传帮带,系统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篇8
关键词:科技竞赛;CDIO;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51-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目标,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大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种科技竞赛,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必须牢牢把握科技竞赛。
一、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科技竞赛特点
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很多,其中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的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倡导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强调作品新颖、独特。每年竞赛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无穷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其中一些获奖者后来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这充分证明了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竞赛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具有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科技性能激发大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CDIO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国际流行的先进工程教育思想,强调以完成项目的形式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它倡导“做中学”,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科技竞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科技竞赛培训中,采用CDIO模式来训练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避免盲目学习,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课程内容,增强实践环节
大一学生自信好强、思维敏捷、敢想敢做、富有理想,是加入科协的最好时机。但大一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而电子设计类的科技竞赛需要一定的入门知识,为此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的“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在大一开设;同时在大一还设置了“电子实习”实践环节,其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识别、测试、安装、焊接以及电路测试,选题多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如发声、发光、能动会跑的课题,通过电子实习激发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
四、从学生兴趣入手,抓好学生选拔工作
兴趣使人对创新活动充满热情,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开始创造活动。通过展示各种科技竞赛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边的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克服了畏难心理,激发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作热情,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加入科协。因此,在科协招收新成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一点对今后学生是否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
五、构建基于CDIO模式的四级项目培养方案
依据CDIO教育理念,学生科技竞赛培养方案以项目为主线,采用“做中学”的方式,构建模块化组合,设置CDIO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项目。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一个阶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经过多级项目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提高。(1)一级项目——小型电路系统设计,通过电子实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电路安装、焊接和调试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实用的小型综合电路系统,使学生了解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2)二级项目——单片机模块设计,由于大一学生都已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具备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此,在掌握了电路系统设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新成员培训C51单片机知识,通过基础设计类案例,掌握8051单片机最基本的端口编程、定时/计数器应用、中断和串口通信;通过硬件应用类案例掌握常用外部存储器扩展、接口扩展、译码、编码、驱动、光机、机电、A/D与D/A转换等内容。(3)三级项目——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在掌握单片机模块设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求,完成系统软、硬件模块功能划分及其协调关系,确定出系统硬件和软件结构,完成单片机系统扩展方案和设备的配置及其接口电路方案,完成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及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实现的技术方法。通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4)四级项目——创新设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应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想法来源于生活、社会实践、个人兴趣爱好、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的刺激,因此要培养学善于观察一些现象,发现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思路,构造新作品。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构思。在学生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师生沟通与交流完善选题内容。选定题目后,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形式完成项目。
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引入CDIO模式实施两年来,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过程,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设计的作品富于创造性,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1项,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2.
[2]霍苗,马国艳,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18):9.
[3]康亮,毛炼成,等.CDIO教育模式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29(1):58-61.
[4]康亮,洪晓鸥,等.CDIO教育模式在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的应用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28-130.
[5]钟秉翔,李家庆,等.依托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9,(3):21-23.
篇9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四大功能之一,大学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大学档案馆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馆藏档案的本质属性,已成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时代的发展正催生着大学档案馆的自省意识,大学档案馆的自省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102-02
收稿日期:2013-11-26
作者简介:钟晓芸(1970-),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1大学档案馆的定位注定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形势下应有所作为1.1文化属性注定角色定位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叶就档案馆的文化性质已达成共识:英国学者认为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献中心具有相同的文化性质,同属科学文化机构;日本学者提出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共同构成文化设施的三根支柱,这种学界共识也被国际档案界一致接受。我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对《档案法》第八条做了详细解读,还明确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成立的其他各类档案馆,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前款规定的工作任务”。从西方学者和我国有关法律条文中不难发现我国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依据,大学档案馆作为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大学内部处级单位,理应属于按照国家规定批准成立的其他各类档案馆范畴,明显贴上了文化属性的标签。
1.2工作现状践行角色职能
大学档案是大学整体文化的基石和宝贵财富,大学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档案馆的工作现状是在不断丰富馆藏档案的内容,拓展业务领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过去归档包括文书档案在内的十大类档案到近年来逐渐接手教职工、学生人事档案;从保障日常规范化管理到进一步探索深层次编研工作;从管理各类纸质传统档案向计算机存储档案信息等数字化建设迈进步伐;从初建校园网站设立一些基本栏目到开辟宣传档案法律法规、传播档案业务知识、进行学术探讨交流、设立网上专题展览、开展网上业务办理,打造品牌栏目、特色栏目;从单纯管理档案业务工作到接手负责学校校史馆的日常维护、来访接待和讲解等。可以说,随着大学档案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档案馆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在主动围绕配合学校中心工作,营造文化氛围、育人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专题展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有益的作用,大学档案馆正不断地拓展着档案利用服务功能和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融入到社会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是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大学档案馆的职能决定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形势下能有所作为自省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大学档案馆在当下亟须进行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思考现在履行职责情况,反省将来大有可为之处,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推动大学档案工作专业化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要发挥档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发挥宣传功能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宣传:①对档案工作和档案馆自身的宣传。通过不同层次、渠道,全方位立体地宣传档案馆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使师生对档案馆和档案工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通过了解和熟悉归档、立卷、利用、查询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比较完整的形象认知,从而使档案馆角色从幕后转到台前,印象从模糊到逐渐清晰。②对档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学档案馆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积极宣传档案法律法规知识,为面向师生开放档案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同时让师生熟知有关法律知识,为合法查询利用档案提供依据。③对学校发展成果专题档案的宣传。在不断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过程中,把研究成果的利用作为档案宣传的重中之重,挖掘著名校友资源,建立名人档案,通过展示名人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经验,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发扬光荣传统;研究开发专题档案,建立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科研、基建、重大活动等专题档案,发挥档案重要的“资政功能”。
2.2发挥服务功能
大学档案馆在大学一般都归为教辅单位,要把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包括广大师生员工在内的利用者对档案的需要,大力拓展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注重档案资源“变现”、增值,增强现实服务力,发挥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用:①履行好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职能,做好档案服务的基础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做到齐全完整,同时不断拓展新领域、丰富新内容,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②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信息收集整理、查询和检索自动化;建设好档案馆网站,不断丰富栏目及内容,架起档案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利用成熟的网络环境和条件,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便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的利用需求。③不断改进档案资源的利用条件,创新档案资源服务形式。及时顺应形势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创建并完善档案信息、现行文件利用、档案寄存、档案鉴定整理、档案抢救与保护、档案目录等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查阅、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代查等多种服务方式,形成综合窗口,为利用者提供优质服务。④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构建和谐档案利用服务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馆员的素质建设,提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倡主动、人性化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精神,努力构建和谐档案利用服务模式。
钟晓芸:文化传承创新形势下大学档案馆自省意识的培养及探究钟晓芸:文化传承创新形势下大学档案馆自省意识的培养及探究2.3发挥教育功能
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这个特定场合里,自建校以来师生们尤其是名人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积淀形成的影响,引领师生们为学、做人的思想实践精华、精神氛围和物质传统。大学文化包括育人理念、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校容校貌、传承实物以及社会形象等,是一个随着时展不断积累、深厚,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创新的浓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文化是大学档案形成的基础内容之一,大学档案与时俱进地记录着一所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档案馆正是因为有了大学文化这笔丰富的文化财富,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档案馆可利用馆藏珍贵资料、图片,编印画册、拍摄纪录片,编辑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等档案史料,通过网络或公开出版发行。可利用馆藏资源为教学、管理提供素材辅助,为广大师生的校史文化学习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方便。可利用馆藏资源围绕校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热点问题,在校庆和重大活动之际,举办一些展示知名校友、特色文化、学校发展成就的专题展览,吸引观众,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源自档案的文化服务。可利用馆藏资源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示、影视播放、文字讲解等多种方式,举办校史等专题展览、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把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广大师生能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英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档案特有的真实性、直观性可以感化观众,观众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大学档案馆多种形式、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表现,为校园文化大发展、社会大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是实现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大学不仅担当着提升国民素质的重任,还担当了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文化传承创新之重任。大学档案馆作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要自觉地对学校的历史负责,为校存史、为党守史、为现实服务、为未来着想,搞好文化宣传、服务、教育,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使广大师生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还应不辱使命,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不断推进大学档案文化建设,拓展档案事业发展新空间,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健康发展之路,以档案文化不断助推大学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奭琛.促进档案文化创新 增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
[2]周贤慧.高校档案工作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功用[J].兰台世界,2012(32).
篇10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