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篇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05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科技服务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信息熵 集群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提供技术和知识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蓬勃发展,其中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乃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快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外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不多,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科技产业领域,包括科技产业集聚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以及基于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总的来看,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程梅青等、王晶等、赵飞分别对天津、南京和武汉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马福祥、赖志军分别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省和佛山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类型以及功能等进行了分析,但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的不多,周梅华等以江苏省为例对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制定了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大直辖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并未达成权威性的一致意见。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年)通过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王永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先荣则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等(2006年)用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在科技中介概念的基础上,把科技服务业界定为“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行业”。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和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

结合不同学者的不同意见,本文作者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分支,它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由承担各种功能的科技服务机构组成,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其他科技服务四类,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性、服务对象专业化和服务效益外部性等基本特征,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陈德权等在评价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时,从经济背景、科技水平、文化特征、运行机制、发挥功能等几方面进行了考核。李志刚,汤书昆从发展环境、主体实力、发展潜力、体系结构和服务绩效等五个方面设立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朱卫东,谭清美基于系统构成要素功能从资金投入量、设施资源利用率和专利获得率三个因素建立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前人的成果,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简单性原则,本文从主体实力、科技投入和服务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入手,建立起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主体实力直接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本文用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从业人员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评价科技服务业的实力水平。此处科技服务业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来代替。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和从业人员从总体数量上反映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科技投入从对科技服务业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方面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要素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R&D从业人员占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反映了科技服务业中科研人员的投入力度,每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反映出高端专业人才的比重。民营科技机构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比例用企业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来表示,反映了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水平。

服务绩效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以其自身服务对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技术市场扩散辐射力用对外输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表示科技服务机构对促进科技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以每个孵化器平均孵化企业数量和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专利授权量来描述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产出水平。用行业协会平均覆盖率表示行业协会在科技服务业中的作用。

(二)基于熵值法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R•Xlausis和L•Boltgman首先提出来的。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采用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对某一项指标而言,评价指标值间的差距越大,说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差异为零,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由于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不同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功效系数法、标准差标准化法、均值化法等。鉴于客观性、简易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在此本文选用均值化比重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步骤如下: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设有m个研究对象,n项评价指标,即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对象指标值的比重Pij:

(1)

式中,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i=1,2,...,m;j=1,2,...,n。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2)

其中k>0,ln为自然对数,ej≥0。 令,则0≤ej≤1。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gj=1-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4)

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Fi:

(5)

其中F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值。

京津沪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分析

利用上文建立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网站及科技统计年鉴中获得京津沪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

利用公式(2)~(4),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数据的权重,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然后利用公式(5)可以分别计算出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得分值。从评价得分来看,北京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0.45;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北京,但高于天津,综合得分为0.36;天津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得分为0.19。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京津沪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重最高,可见科技服务业是高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然而R&D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权重却不高,这从某些方面体现出我国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科技投入的权重为0.13,服务绩效的权重为0.33,从这两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服务业投入产出绩效未达到有效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加强政策扶持,改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各地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人才以及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提高科技服务业供应能力,发挥品牌效应。各地区鼓励和支持优势特色产业的骨干型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机构,鼓励民间和团体等组织参与到科技服务业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三是提高科技服务业需求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产值的增长。旺盛的需求是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提高科技服务需求,要转变政府的决策方式,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四是促进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节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科技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2.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赵飞.武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07

4.马福祥.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

5.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周梅华,徐杰,王晓珍.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7.王永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J].江苏科技信息,2005(8)

篇3

 

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1.1 创新性与知识性集中相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而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从业资格,尤其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

 

1.2 高技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从产业角度分析,高技术性和科学性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价值贡献方面分析,高技术、科技价值在其提供的价值服务中占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服务增值服务,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

 

1.3 专业性与服务性相统一

 

当科技服务业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客户时,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服务产品更具备深度、个性、高水平与高质量的特点,占据有利市场。

 

2 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瓶颈(SWOT分析)

 

滨州立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显著战略位置。由此可从优势(S)、劣势(W)、机会(O)以及威胁(T)四个方面来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见,劣势(W)与威胁(T)即是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1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分析(PEST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P)

 

2012年以来,滨州市政府提出了“实现六个翻番,再造一个新滨州”,推进“两区一圈”建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滨州市新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大力增加对工商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有效的经济政策,旨在招商引资,着重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1.2 经济环境分析(E)

 

滨州经济资源丰富,无棣、沾化两县盐碱荒地达260余万亩,拥有海岸线240 km,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地热资源,石油总储量6亿t,天然气总储量164亿m3,宜盐面积144万亩,原盐生产能力500万t。黄河贯穿东西94 km,小清河、徒骇河等10多条河流穿境入海,年引黄河水13亿m3,年调蓄水能力近20亿m3。滨州是山东原棉、粮食、蔬菜、水果、肉禽、水产、林产的主产地之一。邹平鹤伴山、博兴麻大湖、无棣碣石山、沿海湿地、贝壳堤岛、滩涂等,不仅直接有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而其他产业发展又促进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

 

滨州的人文资源丰富,文化的传承年代久远。惠民孙子文化、博兴董永故里等人文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深具黄河文化特色的老粗布、剪纸、泥人等民间工艺品广受社会各界喜爱,胡集书会、吕艺吕剧、渤海大鼓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成为促进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4 技术环境分析(T)

 

滨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约30万,具有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约50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滨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从业技术人员。同时,滨州在互联网建设普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计算机更新速度提高,从而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偏低

 

2014年,服务业完成投资685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比第二产业高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6.2%,较上半年提高2.4%。但是在各行业中,滨州服务业同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而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更少。

 

2.2.2 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支持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尚有差距。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仅占第二产业的70%左右,增速虽然高于第二产业十几个百分点,但是基数低了100多个亿,投入偏低致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从而使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活力不足,行业竞争力不足以及整体实力也明显不足。

 

2.2.3 科技服务业的专业程度不高

 

滨州市的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在人才吸引方面力量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服务能力弱、服务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社会认可度也相对较低。

 

2.3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2.3.1 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保障缺乏

 

在滨州科技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从法律角度分析,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其发展,也没有确切表明科技服务业所处的法律地位,在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和法律事务的处理上依然沿用关于服务业的相关条例,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从政策方面分析,滨州市虽然出台了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但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依旧不够完善,具体实施环节尚待改进。

 

2.3.2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偏高

 

从内部视角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的设置相对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模化的组织体系,没有形成与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相匹配的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导致市场的竞争压力偏高,各个企业相互竞争、互相牵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增长。从外部视角分析,滨州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鼓励招商引资,使滨州市由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3 实现滨州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争取政策支持

 

滨州在城市战略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寻找突破旧有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始终以“科技立市”为核心理念,构建科技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降低准入资格,提供鼓励措施,竭力促使关系科技服务业重大发展的项目有新突破,做好项目对接,争取资金支持、财政项目支持。在降低税收方面,对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行一定的减免和优惠。

 

3.2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针对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市场条件、管理体制以及业务开展方式和相关金融政策等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采取对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利于突破创新,改进旧的计划方案,变革固有的管理方式,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3.3 培育优化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 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深入实施“三步走”的科技人才工程和政策,吸引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卓越技术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改进和完善激励制度,加大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大力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留住高素质人才。

篇4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新常态发展战略

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竞争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于新常态下首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JP3]发展势头良好,专业化、集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JP]

科技服务业是承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重要功能性产业。2015年,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8206亿元,同比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79%。2016年1―6月,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0868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比重达到95%;实现利润1548亿元,同比增长34%,收入利润率达到66%。

北京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2013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4%,远高于全国17%的比重;北京科技服务业区位熵达到45。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科技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2013年末,北京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71万个,从业人员95 2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482%和687%。

(二)初步形成科技服务业体系

围绕创新中心功能的实现,北京创新链与科技服务链耦合,初步形成了科技服务业体系。2014年,北京高技术服务业中相关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83亿元。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占42%;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亿元,占2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占17%;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实现增加值分别约占6%左右。

同时,科技服务业体系支撑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又进一步带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导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关村,创业孵化服务加速发展,涌现出平台型企业孵化器、创业社区等孵化形态,形成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服务模式,搭建起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依托中关村示范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创新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等社会服务组织、领军企业成为打造行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引擎。

(三)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

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服务业是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涵盖研发与设计服务、高技术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等的科技服务业,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到355%。

2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从投入来看,2014年,科技服务业研发人员占到北京研发人员总数的39%;科技服务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到北京总量的59%,其中科技服务业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分别占到相应总量的65%。

3科技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与融合支持其他产业创新。北京第一产业创新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服务业。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每单位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和完全消耗使用0033、006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也有较高的融合程度。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002、00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完全消耗使用005、004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融合程度。每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直接和间接消耗002、003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科技服务业是北京创新辐射的重要载体,承担了重要的科技服务功能。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内省外的净流出为15429亿元,高于金融业10779亿元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999亿元的净流出量,在北京各行业中居首位。2014年,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36亿元,占全国的366%;其中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占55%。以技术市场为典型业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承载北京创新中心功能的重要功能产业。

(四)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较低。201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单位的收入利润率仅为69%,远低于金融业的67%、商务服务业的42%和信息服务业的30%;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利润仅为86万元,远低于金融业的310万元、商务服务业的42万元和信息服务业的2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科技服务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盈利模式等有待升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活力不足。第二,国际竞争力不足。2014年,北京实现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总额308亿美元,逆差26亿美元。北京科技服务业以向国内输出技术橹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起来。

二、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战略机遇

[HTHB](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促进以北京为龙头的中心城市主导创新服务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成为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衍生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针对服务经济改革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创新创业方面,夯实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制度框架;重点领域发展方面,出台了具体促进政策;产业融合与创新方面,基于信息化出台了产业跨界融合与产业内融合的促进政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等重点领域提出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HTHB](二)服务业扩大开放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旨在构建服务业扩大开放基本框架。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在科技服务、金融、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业领域,放宽对外资和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从而,促进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新的高端业务增长点。有利于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二,在“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服务业“走出去”。一方面,促进重点领域服务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北京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扩展国际市场,并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科技服务和流通、商务服务。第三,以开放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促进体系,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北京服务经济开放发展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

[HTHB](三)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北京科技服务业优化升级夯实了区域支撑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北京发挥创新中心和高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天津形成研发转化优势、河北实现转型升级。北京服务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区域创新链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具有了坚实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优化,将促进北京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网络形成,需要科技、金融、商务、流通、信息等生产业网络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这促进以北京为中心在区域实现服务体系层级分工和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区域服务业内部关联和互动将推动北京向服务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端业态升级。

三、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

依托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服务和辐射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衍生形成的产业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机构,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到2020年,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全面支撑首都产业创新、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全球创新资源、引领全球产业创新链。

(一)加强发展研发服务业

1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协同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的基础研究、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企业的试验发展活动形成有效联系和融合互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捕捉科学发现和突破的先机;促进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承接基础研究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成熟度;进一步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2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各方在战略层面、知识层面、组织层面实现创新协同,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良性互动。以战略协同为基础,以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战略目标,统领建设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协同为核心,推动知识在产学研之间有效流动和共享集成,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源头创新水平;以组织协同为保障,进行组织创新。以产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织为引擎,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面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面向产业技术创新,从国家战略角度建设支撑产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在政府投入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型组织,实现研发并行化,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效率。

3促进研发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建设新型应用型研发机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有效联结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领军企业研发部门建设专业研发机构,面向全行业提供服务。在“反向创新”新趋势下,进一步吸引跨国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知识外溢、机制示范等正外部性,加强与本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关联,与行业创新组织实现有效联动。

4创新研发组织,推动开放式创新。促进合同研发组织、专业研发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在生物医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承接全球研发外包,全面嵌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外包交付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本土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分解和研发外包,加强产业创新;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众包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包括用户在内的各方智慧,提高研发效率。

5提高科技服辗射能力。进一步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企业和行业提供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向企业和行业开放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科研仪器设备租赁等新业态。加强区域合作,面向京津冀区域和全国其他地区,促进首都科技机构提供创新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辐射和产业化。

(二)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业体系

总体上,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参与各类科技资源平台、条件平台和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功能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平台,构建涵盖技术评估、中试孵化、技术融资、技术转移、推广应用等服务环节的科技中介服务产业链。

1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重大需求的领域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水准。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其服务辐射能力,在全国实现网络化发展。推进技术市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创新机制,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关联。提升产学研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的技术转移功能,推动其成为研发和技术转移一体化的高效创新组织。完善各类技术转移主体之间的对接交易机制,推动形成完整的技术转移链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国际研发转移交付平台,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区功能。建设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中心。同时,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网络化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合作和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2提升创业孵化服务品质。促进科技孵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完善“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链,提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的功能,完善孵化服务网络。促进孵化机构聚焦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原创产业培育能力。鼓励孵化机构针对专业领域特点形成涵盖专业技术、创业指导、技术转移、天使投资和市场拓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以“孵化+创投”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孵化模式。支持孵化机构完善研发试验服务平台,建设中试基地,向创业企业提供中试熟化等专业服务。推进孵化机构与高校院所、独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联盟、各类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机构联合,为在孵企业提供研发试验、战略与管理、市场运营、融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促进孵化机构在区域和全国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升首都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和产业化水平。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围绕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包括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等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培育、行业自律、标准规范,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综合服务,为市场需求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技术转移机构实现深度战略合作,为专利技术的转移D化、商业化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咨询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拓展长效盈利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引入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区域和全国实现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高服务辐射能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环境和服务模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手段;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赖晓南,吴B.首都科技服务业的三个问题和五项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7)

[2]简兆权.研发服务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广东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ZK)]

篇5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走向为仙居县的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为仙居县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尤其是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在仙居县的贯通,对仙居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服务业的内生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此,仙居县将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目标,以“人间仙居、生态经济”为主题,以“总量扩大、结构升级、布局优化”为主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社会化互动并进,优先壮大发展重点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构建适应仙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仙居县服务业发展总体目标

以浙江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动力,全面实施服务业发展“4+9”战略,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业四大主导行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职业培训、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养老服务等九大服务行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仙居县服务业规模总量明显增加,集聚功能初步体现,内部结构显著优化,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确保服务业增加值稳定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期末,仙居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占GDP比重高于45%;增加值增速年均递增16%以上,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速。

二、仙居县服务业发展重要抓手

(一)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加快推进集聚平台搭建,重点突出四大集聚区建设,加大集聚区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服务业集聚区。

1.县城核心商务集聚区。坚持调整、改造、提升并重,扩大服务业聚集总量。突出以县城中心区为核心,东区(新区区域)、西区(三桥头以西区域)、北区(环北二路以北区域)协同推进,有序开发。加快老城区旧城改造,重点建设商业步行街、精品服饰特色街、养生休闲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高档星级酒店、金融保险及证券交易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生态休闲公园以及配套基础设施。

2.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区、高迁古村展示区、山谷风光区、田园观光区、生态运动公园区等五大片区建设。积极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游客集散中心、特色乡野度假目的地、养生宜居置业地和高端人群集聚区,构筑仙居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

3.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生态农业科研服务中心、生态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以“合作、互赢、互信”为宗旨,以“精品、高端、生态、休闲”为理念,加快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仓储物流、住宿餐饮、农业科技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4.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推进“一带五区”建设。即七彩朱溪滨水游憩带、主入口综合服务区、水疗美邑产业区、田园生活体验区、山地休闲运动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建设中国生态有机水疗产业示范基地,特色鲜明的温泉养生度假目的地,打造水疗高新产业、创艺农业、休闲运动产业、休闲房地产业、虚拟产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二)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结合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活动的成果和《仙居县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行业项目的建设进度,坚持高起点筛选、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优先支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服务管理,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跟踪协调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年度计划达到时序进度,重点关注已列入浙江省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对列入县级及以上服务业项目库的重点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进行贴息。做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项目储备。开展“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为全县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的“库存”,为“十二五”期间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筛选提供基础。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起草制订《仙居县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起草制订《仙居县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推动服务业在管理体制和财税、要素、人才、市场、价格方面的政策创新,研究制定鼓励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政策与办法。三是重视项目申报,以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为基础,组织申报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台州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好服务业综合体项目的衔接上报工作。围绕推进服务公共平台与集聚区建设、培育服务重点企业、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等基础性工作来带动服务业工作质量提升。四是围绕服务业标准化与品牌建设、服务业质量认证等工作抓手来实施服务质量建设。

三、仙居县服务业发展重要举措

(一)突出重点行业的提升

1.休闲旅游业。鼓励投资开发旅游休闲项目和打造旅游休闲品牌。大力推进“农家乐”与“创意农业”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以“一村一景、一家一乐”为发展方向,推进全县“农家乐”与“创意农业”的规划布局与开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旅游休闲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扶持建设1-3个省级“农家乐”旅游休闲特色乡(镇、村)和“创意农业”观光园。县政府与各乡镇将优先认定一批“农家乐”与“创意农业”旅游休闲(村)点,作为政府会议定点采购单位。做强做大旅行社,鼓励全国品牌旅行社的引进以及与本地旅行社的合作。

2.商贸流通业。鼓励引进、兴办现代商贸业;支持农村商贸业发展;鼓励 “两总一特” (总、总经销、特约经销)发展;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市场);积极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市场整合;鼓励举办商品推介会或交易会;鼓励品牌市场建设。

3.现代物流业。鼓励兴办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上等级上规模;鼓励大型专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集装箱运输包括特种运输企业增大规模。

4.房地产业。准确把握房地产调控力度,规范房地产业发展,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以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力度。鼓励发展旅游房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房地产新型业态,打响“仙居”品牌。鼓励企业上档次、创品牌。

(二)抓好服务企业分离发展与重点企业培育

鼓励、扶持企业实施主辅分离,通过分离整合企业内部生产环节两端业务,发展社会化生产企业,按照“做强主业、做大辅业”的要求,使其成为仙居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好重点企业培育工作。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在服务业主导行业中,根据其带动效应、规模、入库税收、用工人数等指标进行行业龙头企业(单位)评选,由县政府进行表彰。加快服务业成长型企业培育,在全县服务业中筛选一定数量具有业态新颖、成长空间较大的生产性、生活性、新兴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企业,制订针对性扶持政策,使其快速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企业对全县服务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

1.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实施“双推进”战略:一是推进制造业企业将研究开发、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会计审计、广告包装等业务剥离,专注制造,以推进生产的专业化;二是推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发展,鼓励部分制造业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变,不断提高附加值。

加快公共服务领域产业化步伐。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拓宽服务业准入领域,积极引导民资进入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服务、市场公用等领域。通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对公益性公共服务以外、适合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基本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

增强行业协会功能。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行业协会服务的功能。健全服务业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在市场维护、行业自律、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同业工会、商会等组织的民间化进程,增强行业自律功能,发挥其在解决贸易争端、协调进出口贸易、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作用。

2.优化和发展服务业社会环境

广泛深入地宣传服务业发展“4+9”战略,激发全县人民的创业激情,营造全社会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方便企业办理相关法定许可手续。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运行监测。根据《统计法》要求和仙居县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进一步搞好服务业统计和服务业发展监测分析工作。加强县“三产办”职能,及时研究分析服务业发展动态,协调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关系全局性的发展政策。

3.改革和创新职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家论坛,为企业家与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企业管理团队成员免费学习和到国内先进的服务业企业考察。切实改善引进人才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住房补贴;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鼓励企业人员不断深造。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和输送一批技能过硬的中高级人才和熟练工人。加快服务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全县服务窗口的形象。

4.整合财政资金

加大财政对服务业支持力度,整合增加县财政资金中对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支持资金。财政资金要根据每年服务业发展重点集中配置,优化使用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县级每年500万元县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县域内服务业重点行业的补助、考核奖励、规划编制、项目投入的贴息、风险补偿等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四)加强服务业品牌化建设

推进实施《浙江省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由县发改局牵头,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配合,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分结合、合力推进的服务业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做好服务业著名商标和知名商号的认定及驰名商标的推荐工作。认真做好服务业名牌的认定和推荐工作。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激励机制,对创牌企业给予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五)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导外来资金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领域,全县引进的一大批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已顺利动工或达成合作框架。新区服务业综合体已破土动工,仙居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皤滩古镇二期开发项目、仙居城市综合体项目等与中国远大集团达成了投资6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则与上海亚繁集团等达成投资20亿元的合作协议。占地292亩(今年我县只有505亩用地指标),投资10亿元的神农谷开发项目今年11月份可以挂牌出让。其他服务业重点项目如投资60亿元的中华大“佛”字文化园、公盂岩景区、大佛洞景区等招商引资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

此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通用标准,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晶,于建字,赵楠.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94-96.

[2]梅强,赵晓伟.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时策,2009(11):74-76.

篇6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转贴于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7

进一步坚定服务业

优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要看到服务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实施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等,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总量较快增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92.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827.6亿元,年均增长13.5%。增速高出GDP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3.7%提高到去年的36%。二是结构有所优化。现代物流业势头良好,去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31.7万吨、集装箱35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21.1%和89.4%;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3526.6亿元和2615.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3%和22.2%:旅游业加快发展,接待国内游客3070万人次、旅游收入28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6%和20.6%。更为重要的是,我市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以国际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入省级14个产业大平台中唯一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同时还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5家。三是贡献明显加大。去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127.6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5%,占全市税收比重从28.1%提高到36.6%,其中去年服务业地税收入达73.6亿元,为2005年的2.77倍,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5.9%。同时,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后劲不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等,全市服务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283.5亿元提高到去年的607.7亿元,年均增长16.5%,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的44.6%,服务业投资总体上已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新的增长点。五是氛围更加浓厚。2005年以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坚持市、县(市、区)联动统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政策、重大项目等,全市上下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逐步提高、行动更加自觉、合力不断增强。

要看到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差距与潜力。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量占比偏小。去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在全省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甚至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仅为36%,低于全省平均7.1个百分点。二是结构层次偏低。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格局尚未打破,新兴服务业发展偏慢,附加值高、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端服务业项目不多,尤其是还缺乏区域有地位、市场有影响的大型服务业龙头企业,总体上还处在“小、低、散”的发展阶段。三是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够充分。相当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玻璃门”现象还比较突出,很多领域还处在垄断、半垄断状态,用水用电用气、育才引才留才等方面的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公共服务业的社会参与度偏低,尚未真正形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活力快速进发的格局,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和差距,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更要把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过程转化深挖潜力、拓展空间、提升地位的过程,不断增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要看到当前优先发展服务业正逢其时。首先,优先发展服务业是规律所在。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梯度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际经验表明,进人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当前,嘉兴已经进入人均GDP由近1万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次,优先发展服务业是形势所迫。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长三角区域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应对周边城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激烈竞争。加快扭转我市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局面;还是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加强耕地保护,破解自身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的整体性跃升,进而推进转型升级走在前列,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支撑。第三,优先发展服务业是民生所需。坚持发展惠民,即通过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更大的提高,是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基本理念。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等多样需求,必须加快健全服务业发展门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和服务产品创新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惠民、提高百姓生活满意度。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服务业发展总的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总量优结构、拓领域强功能、夯基础上水平,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总量持续扩大,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超过1600亿元,实现翻番,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结构得到优化,到2015年,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重点发展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85%以上。基础不断夯实,五年服务业总投资500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30个左右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0户左右的大型服务企业加快成长,区域业集聚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惠民更加明显,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

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2%,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量超过50%,服务业在扩大就业、稳定增收、促进社会服务网络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机制更具活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和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开放创新、提速提质的良好环境。重点要在“四个围绕、四个加快”上下功夫、求实效。

围绕推进工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业。要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五大重点行业:一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是我市贯彻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所在。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岸线和腹地等优势,打破传统物流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按照“三位一体”,即建立交易平台、做大市场贸易,坚持海陆联动和海河联运、建立集疏运物流体系,加强金融信息服务等后台支撑的要求,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和提升,到“十二五”末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1%。二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本身既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着眼推进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嘉兴科技城、嘉兴科技孵化城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政产学研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着力打造区域创新资源高地,到“十二五”末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三要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充分挖掘我市发展商务服务的潜力,积极培植品牌化展会、赛事、节庆活动和专业化中介服务,力争会展业、中介行业企业数量年均分别增长20%和15%,到“十二五”末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四要大力发展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我市创意和服务外包产业总体有所发展,但规模还不大。要着重推进嘉兴高新软件园等5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十二五”累计实现服务外包营业额60亿元;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创意等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和创意品牌。五要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立足我市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产品不断创新、存贷款余额逐年攀升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吸引集聚市外金融机构和创投、风投、信投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到“十二五”末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20%。同时,要把发展生产业作为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加工制造、科技信息、品牌营销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围绕提高城市功能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发展生活业。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1640”现代化网络型城市,着力提高城市承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但对照先进地区和百姓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生活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创新思维思路,坚持把发展生活业作为提高城市功能品位和百姓生活品质的有效抓手。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一要结合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为契机,高度重视对接沪杭等大城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重大举措,努力在关联发展中借势、造势、成势。特别是要在旅游业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和对接,加大新建星级宾馆和引进国际知名酒店等的力度。加快实现从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向长三角旅游集散地的转变。二要结合老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推进南湖新区、秀洲新区和湘家荡区域等的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休闲娱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业。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内涵提升。三要结合推进“两新”工程,分层分类规划建设省、市级小城市,充分挖掘农业生态功能和彰显农村田园风光,培育服务业的规模化需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建筑装潢、商品流通和农家乐、乡村游等服务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

篇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时期。本刊特摘要选编上海、广东两地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纲要和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发挥上海的自身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一)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

加快吸引证券、基金、信托、银行等各类新增金融机构集聚上海;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大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和辐射力;加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研究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协调机制;增进长三角和沪港金融合作与联动,推动沪港金融服务机构在两地互设分支机构。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以及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

(二)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在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使上海成为最适宜于国内外人士生活、工作和创业的城市之一。依法开放文化市场,鼓励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等内容产业;逐步增加接受境外留学生的学校数,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引进世界一流高校和培训机构;鼓励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逐步做大高端医疗和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等多层次医疗服务;积极举办世界重大赛事,培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至201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教育培训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公共文化服务享有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社区服务中心数量及服务种类、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公共运动场地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核心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

(三)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

充分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浦东国际航空港等枢纽性基础设施,加快“两港”建设运营的对外开放,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保税网络体系,推动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形成。同时,加快吸引国际航空货运巨头在沪设立全国性运转中心和地区总部,提升空港货运中转能力,增强航运服务功能。至2010年,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箱,航空货邮量达到320万吨;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四)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

借助举办世博会,按照世博“和谐城市”的理念,推进主体项目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文化旅游功能开发,加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合作,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培育和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增强会展旅游业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至2010年,国际展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达到1000个/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550万人次/年,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达到60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

(五)以城市信息化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服务业。依托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加强产业政策及规划引导,把握新技术和新业态,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应用项目,建成三个信息服务增值链,支持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能级。至2010年,实现增加值约1000亿元,内容服务种类达到发达国家90%左右的水平。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

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以CEPA为契机,全面清理资质资格的设置,继续深入推进各类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逐步开放专业服务的国内市场,大力引进中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集团,提高上海市场中介服务的竞争力。至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能够支撑“四个中心”需要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框架;中介服务业行业达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以上,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重要基地。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以集聚区为抓手,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围绕城市功能转换,着力构筑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结合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功能,重点打造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1.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2.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3.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横穿上海东西向努力打造成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上海现代商务走廊。

(二)按照“一区一强”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1.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3.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4.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5.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6.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7.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8.虹桥涉外商务区;9.北外滩航运服务区;10.江湾一五角场科教商务区;11.长风生态商务区;12.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

(三)依托重大基础性项目,着力打造若干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郊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国际航空港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结合郊区“一城九镇”建设,围绕加快发展生产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贸等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临港新城国际物流集聚区;2.松江新城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3.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4.三岛生态度假旅游区;5.紫竹科学园区;6.杭州湾北岸休闲娱乐旅游带;7.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镇旅游圈。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壮大五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业:以建设交通便捷省为目标,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内河航运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结省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应。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性质,逐步改革其投资补偿机制,增加财政的建设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减少收费站点的设立,降低运输成本。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发展多式联运,推进交通收费方式现代化,提高运输效率。规范运输服务行为,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旅游业: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重点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三地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互相开放和企业合作,将大珠三角旅游区培育为“一国两制三地”的国际知名旅游区。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项目。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加快通往旅游区(点)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继续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房地产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项目。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

――金融业: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推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建设高效开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在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以广州、深圳为重点,中等城市为依托的金融服务分工体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品质。鼓励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壮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性公司。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拓宽金融业务,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开发面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等业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

――批发和零售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鼓励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走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加快连锁企业向市、县发展,鼓励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依托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在主产地或主销区、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

(二)鼓励发展三个生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租赁、广告等中介商务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务准入条件,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改变中介服务“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专业服务。

――物流业: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引入香港和国外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按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围绕广州、深圳二个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运输、仓储、货运等物流企业的联合,为客户提供采购、加工、包装、储运、配送及进出口等服务,提高流通效率。

――会展业:发挥广东省联系沟通海内外的地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以广交会、高交会、中小企业博览会为龙头,带动其他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加强与香港会展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强对全省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整合展馆资源,促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

――信息服务业:壮大基础电信业企业,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规范电信价格,促进有效竞争。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增值电信服务的发展,推进信息服务业、信息集成业的发展。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以网络互联协议为基础的再售服务。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服务。发展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业务等增值服务。

――科技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建设,推动二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网络化的服务协作。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担保机构。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文化产业:按照建设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演艺、文化信息、文化娱乐、文艺培训等集团。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分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类别,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事业,积极探索体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促使有条件的体育机构逐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团。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引导居民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四)巩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

――居民服务业:重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引导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

――餐饮旅馆业: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重点培育粤菜名厨、名品、名店,积极推行餐饮业评等定级,全面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和中餐工业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通过ISO9002达标和星级评定,全面提升饭店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社会住宿设施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饭店业结构调整,推动饭店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加大名牌饭店的连锁发展力度,整合现有分散落后的住宿旅店企业,提高住宿业的规模层次,促进住宿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发展。

(五)促进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服务业区域布局集中性与网络性相结合的要求,鼓励服务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打破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服务业的网络化、规模化。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定位应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可以相对低一些。各地在确定服务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服务业比重,也要考虑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等指标。

――以广州、深圳为广东省服务业的发展中心。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新兴居民服务业,以扩大服务产品向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国家输出为主要目标,壮大服务业输出能力。

――以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依托该地区制造业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优势,实施产业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的方针,在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篇9

一、总体要求

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构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是我市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由之路。以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把握机遇,创新思路,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构建“功能完备、动力充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总体目标,确保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0.5%;服务业投资增速确保20%,力争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确保16%,力争17%。

三、主要任务

结合我市发展现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以发展生产业为主导,以提升品质消费为突破,重点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研发与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旅游休闲,房地产和住房保障以及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引导服务,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高、竞争力增强。

(一)现代物流。年内力争完成物流营业收入23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0万标箱。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加快发展口岸保税、港口物流、城乡配送等新型业态,提高第三方物流层次和水平。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扶持发展千亿级物流产业园和道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千亿级物流产业园年内新注册物流企业力争超200家,提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推进沿江12个码头泊位的改造加固工作和新港区建设,力争新港区5号码头一期工程年内开工建设。

(二)商贸流通。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6%以上。大力推进品质消费,打造品质生活之城,稳定发展传统商贸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配送等现代经营业态,促进网络销售与实体店销售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市场交易电子化;加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万达广场、金三角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城市功能型、商务商贸型、都市生活型和交通枢纽型综合体。引导城市综合体项目错位特色发展,避免同构化趋向;强化文化、旅游、商贸互动结合,着力推动一批特色街区和品质消费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商圈,组织一系列品质消费主题活动。

(三)总部经济与商务服务。加大总部经济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引进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联、行业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设立区域性综合型总部以及投资、营销、研发、物流、金融等职能型总部。突出地区销售总部的引进,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鼓励本地企业优化经营组织方式,分离设立综合型总部和职能型总部。提升总部经济规模和水平,年内新引进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5个以上,新增投入15亿元;积极发展会展业,国际会展中心要发挥场地优势,保持活动常态化;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涉外律师、企业咨询、资产评估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

(四)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年内新建三创载体50万平方米,新增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50家,培训服务外包人才5000人次,实现软件销售48亿元,同比增长37%,力争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三创载体为依托,提高产业孵化能力,加大对30家重点软件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外包和先进制造业软件;以发展研发设计外包为方向,加快电子商务、检测认证、培训认证、客户服务、采购/供应链管理外包等流程类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医药和生物科技研发、高端咨询、数据挖掘等高端领域外包;加大软件出口和离岸服务外包力度,鼓励本地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发包给当地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境内流程服务外包比重。

(五)文化服务(文化创意)。年内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印刷、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出娱乐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年内新引进文化创意企业30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链进一步形成。“中国裳岛”按照融文化创意、设计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目标,尽快形成新的亮点。加快推进天安数码城、橙天嘉禾影城、广电大厦、凤凰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升,促进现代出版业、艺术品、演艺培训、会展广告等新兴领域发展。促进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年内举办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六)科技服务(研发与工业设计)。年内力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重点发展服装设计、船舶设计、模具设计等优势产业的工业设计。积极构建设计创意活动平台,打造工业设计信息集成和服务链;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创办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开发体系,开展合作院校15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左右;加快发展科技研发中介服务企业,提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成功率和复合型人才培育成功率,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提升的主导力量。

(七)金融服务。年内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大力引进境内外各类投资基金,引进各类风投、创投基金总额超30亿元。政府出资1亿元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培育销售超亿元、净利超千万元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年内新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6家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2家,指导设立科技担保公司2家。扩大金融业发展规模,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典当担保、私募股权、投资咨询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八)旅游休闲。年内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接待游园人数1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以南部不开发区域建设为重点,整合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以一流的自然人文服务环境为前提,融观光、休闲、度假、美食、会展、演艺、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区域,推动旅游业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扶持华西村观光、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等特色项目;加快推进徐霞客湿地公园二期、顾山生态农业园、月城龙舟赛基地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完善长泾老街的旅游功能;组织好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开展十万名上海市民、万名南京市民游等大型活动,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和功能,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九)房地产和住房保障。根据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发展房地产业,提升能级,彰显特色。引导开发企业向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拓展延伸,促进民生服务设施和商品房开发相结合,大力推广低碳、绿色、环保、节能型楼盘,重点把握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全年新建商品房项目上市面积不少于28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2万平方米。【牵头责任单位:市住保房管局、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

(十)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业。稳定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业,加速部分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特色教育培训、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社会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完成学校基本建设投资3.8亿元,社会教育培训率达60%以上;支持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创建和引进社会教育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亲子教育中心,力争在2012年投入运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敔山湾医院(国际医院)等12个项目建设;以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抓手,着力推进“体育休闲旅游区”、“中国马术产业基地”、“区域竞赛表演中心”三大基地建设,年内承办国际攀岩大师赛等8项次以上国际国内大型精品赛事。

四、工作重点

2011年,我市将紧紧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大力实施“330”计划,带动和促进全市服务业实现超越提升。

“330”计划即三个“30”:扶持做强30家龙头企业和市场;启动建设30个重点重大项目;培育形成30个特色成长型亮点。

(一)30家龙头企业和市场。龙头企业和市场既要考虑规模总量、贡献份额,又要兼顾行业代表性和成长性,使之成为我市服务业企业发展的行业骨干和示范(名单见附表一)。

(二)30个重点重大项目。年内抓好一批投入较大、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运、早见效,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名单见附表二)。

(三)30个特色成长型亮点。即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0个;品质消费示范区和特色街区10个;主辅分离重点企业10家(名单见附表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服务业工作每月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督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从总体规划—年度计划—重点任务—组织推进—考核督查的工作体系。各单位要主动筹划、靠前作为、加强协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开展系列活动。以各类活动为抓手,全力推进我市服务业大发展。年内组织服务业管理干部培训2次以上,开展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3次以上,组织全国性大型节庆活动3次,举行各类会展和商业促销活动10场次以上,组织服务业岗位技能竞赛、美食节等专项活动若干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城市更具魅力、活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抓好主辅分离。继续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注重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年内实现分离企业突破90家,销售突破120亿元、争取150亿元,实现税收2.5亿元。重点分离物流运输、营销贸易、研发服务、安装服务等类型,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业务分离,支持成长性强、业态新颖的生产企业发展;抓好已完成分离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积极承揽社会业务,拓宽服务对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扶持政策,细化操作办法,做好政策兑现工作,发挥财政增量部分返还奖励政策的最大效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落实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省、市和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市财政部门负责统筹服务业各类专项资金,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落实各项奖励的审核认定。重点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强化政策宣传和企业服务,营造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各高新区、各镇(街道)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合力。

篇10

近年来,我市以转变方式、增强功能、聚焦高端、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功能分区、项目带动为抓手,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09年,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45.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第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

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以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现代物流业形成了“北有联邦快递,南有马士基”的发展格局;商务会展业逐步向多层次、高端化发展;国家级信息产业、网游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基地以及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三是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广州逐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金融、商务、会展业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大学城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区,现代服务业正在形成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是基础设施投入加大,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明显。2009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1亿元,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9%。城市轨道交通、新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市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从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产业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打造“广州服务”品牌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形成政策集成、产业融合、功能集聚和品牌示范效应。

(一)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全面营造服务业发展大环境

着力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引领与支持作用,制定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纲要》、《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成立了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广州市建设现

代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与任务措施,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营造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二)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积极引导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流通服务。着重培育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增强“广州价格”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加快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建设,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力度,构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形成初具规模的“广州板块”。四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建设国家级数字家庭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紧紧围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一是有序推进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二是着力抓好城市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地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广州南站地区等四个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功能区的规划建设。三是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构建“一带六区”,即东部产业带、南沙临港产业区、北部空港经济区、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区、南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区、东南部产学研创新区和东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紧紧围绕服务业重大工程的集群效应,精心铸造“广州服务”品牌

一是大力扶持“广州服务”品牌企业。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改善政策环境,引进了联邦快递、马士基等国际知名企业,培养了 “广州博览会”、“广州汽车展”以及中国电信IDC等一大批体现“广州服务”品牌效应的重点项目。二是重点建设“广州服务”品牌基地。高规格、高起点规划建设软件产业、网游动漫产业和服务外包等国家级基地,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和创意产业园,努力打造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的品牌示范基地。三是积极推广“广州服务”品牌标准。在物流、会展、信息、旅游、体育、商贸市场、社区管理等行业,整合形成“广州服务”的标准体系,并积极向外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