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程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课程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兴起,云数据中心、多租户网络等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传统网络设计与管理模式的进步,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及其重要技术OpenFlow作为创新网络架构,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不少大学建立了SDN/ OpenFlow试验网,开展网络领域的创新研究与探索。从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ick McKeown教授领导的Ethane团队(Clean slate计划)首次提出OpenFlow协议原型[1],到2012年ONFSDN白皮书 [2]1-12,SDN及OpenFlow完成了从试验平台向业务网络部署的跨越,SDN/ OpenFlow解决方案已在谷歌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骨干网上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3],国内外主流网络厂商推出了多种SDN/OpenFlow交换机[4],SDN和OpenFlow技术的发展给网络人才的专业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网络实验室建设更新周期普遍较短,无论是采用传统网络设备的实验平台,还是专用的课程教学实验系统,大多面临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不足,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践环节薄弱。针对这些困扰实验教学的问题,已有不少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成果[5-7]。从目前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来看,多数仍依赖普通网络设备或传统网络仿真与协议分析软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低成本、易扩展、一体化的实验平台,扩展和深化实验内容,有必要在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SDN架构和虚拟化技术。

围绕SDN和OpenFlow有很多开放标准的开源项目,涵盖了多种SDN系统构件,包括OpenFlow软件交换机、SDN控制器、业务流程工具、网络虚拟化工具、仿真和测试工具等,丰富的开源资源为建立新型网络实验平台提供了实现的可能[8]。

2 SDN体系的主要组成

2.1 SDN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架构

传统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是通过网络设备紧密耦合的,SDN的思想是将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把网络协议的复杂性集中到控制平面,SDN控制软件通过开放标准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协议)控制数据平面,通过可编程的北向接口(开放的API)为应用层业务定制所需的网络服务。SDN的原理体系架构见图1[2]7。

SDN架构能够提供网络抽象层面上的集中控制能力和网络虚拟层面上的资源配置能力,使网络虚拟化与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联系一起,有力支持云计算服务的发展。

2.2 SDN控制器

SDN控制器(SDN控制软件)的功能相当于SDN的网络操作系统,向下提供对数据转发设备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功能,向上为应用业务提供网络编程接口。SDN控制器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布式的。

2.3 OpenFlow交换机

OpenFlow交换机是SDN数据平面的网络设备,它按照流表(flow table)的设置进行转发。流表由控制器通过安全通道配置,决定OpenFlow交换机的转发行为。流表项包括跨多个网络协议层次的匹配字段和转发行为。OpenFlow交换机的协议工作层次可以根据组网需要进行配置,可实现二层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高层协议及策略的转发功能。

OpenFlow交换机有硬件形态和软件形态两种形式,硬件OpenFlow交换机适用于生产型网络的组建,软件交换机多用于搭建研究和测试平台。由于软件交换机成本低、配置灵活,对OpenFlow规范版本的更新及时,适合在高校的科研教学环境中使用。对于教学实验平台,建议采用可运行在虚拟机上的软件交换机Open vSwitch。

3 基于SDN和OpenFlow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3.1 校园环境SDN的组网方式

校园环境中的SDN有不同的规模及组网方式,选择哪种取决于其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可以将其分为园区模式、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

园区模式基于校园网主干和硬件OpenFlow网络设备,用户可利用SDN和OpenFlow提供的网络虚拟化及逻辑隔离能力,在不影响校园网承载的正常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网络项目研究和试验,从而能够在真实网络流量背景下,对新型网络协议、新型网络业务等研究项目展开测试、评估和部署。

实验室模式的OpenFlow交换机可利用多网卡服务器实现,具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服务器上安装NetFPGA板卡和OpenFlow软件;另一种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 Open vSwitch软件,实现OpenFlow软交换机。创新型研发工作可采用前者,教学实验平台可以采用后者。

单机模式的实验平台利用虚拟机技术和SDN仿真软件搭建。Mininet是斯坦福大学Ethane研究团队开发的SDN/OpenFlow网络仿真工具。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模拟软件,Mininet还是一个快捷的原型系统开发工具,它集成了Open vSwitch软件交换机,能运行实际网络协议栈和原汁原味的代码。在Mininet仿真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新功能的开发测试,然后再迁移到实际的目标网络上。Mininet仿真的虚拟网络还可以与实际网络连通。

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的SDN环境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前者更接近真实网络,但是组网需要更多计算机(每一个主机或交换机节点都需要一台物理主机),而Mininet能够在一台个人计算机上仿真整个OpenFlow网络,网络的扩展性及其拓扑设计的灵活性更好,因而更适合课程教学实验应用。

3.2 基于Mininet的单机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Mininet是基于Linux 内核虚拟化技术开发的轻量级网络虚拟化平台,它提供了仿真SDN网络的所有构件:OpenFlow交换机、SDN控制器、虚拟主机节点。Mininet虚拟机镜像中还预装了常用的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能够在独立的图形化界面中分析网络协议流量,可作为搭建网络实验环境的一个一体化解决方案。表1给出了Mininet单机环境的构成。

由于每台主机都能构成一个独立和完备的网络实验平台,完全可以按照通用PC机房的模式建设网络实验室,其在容量和扩展性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实际上,部分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安装了虚拟机系统,搭建个人Mininet实验环境可谓简便易行,作为集中实验环节的补充,不仅能够解决实验设备和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与创新探索活动。

4 Mininet单机环境中的网络实验

由于采用了虚拟机技术,教学时能够在Mininet平台使用流行操作系统的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对仿真网络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图形化交互窗口进行管理,保证了传统的网络实验内容在Mininet环境中的无缝衔接,这是Mininet优于传统网络仿真软件(如NS2、OpenNet)的地方。Mininet提供预定义的网络拓扑结构(最小化拓扑、树型、星型等),支持用户编写脚本自定义网络拓扑,还能通过API 开发新型网络功能。因此,在该平台上安排教学实验有很大的设计空间,表2给出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参考实例。

通过所示的综合性实验,学生既能观察交换机外部行为,又能深入学习内部工作原理及算法实现;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对网络对象的系统级认知。从实例中看到,验证性实验细节均能够利用常用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完成。

使用Mininet实验环境需要掌握虚拟机技术和多种自由软件安装配置,综合性实验需要学习Mininet的常用命令,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掌握Python脚本语言的编程,实施中需要增加实验环境维护和实验过程指导的工作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专业定位、学时限定和培养目标来规划。

篇3

摘要:加强双语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师生互动效果,在双语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合理配置网络教学资源是我们不二的选择。为了找到最适合学生的网络教学方式,我们搭建了适合我们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授课学生中不断地进行问卷调查,找出现有网络平台所存在的问题,并即使进行调整,以使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最佳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育 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对外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各高校纷纷参与其中。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打折。因此,我们企图通过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来来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运用已建构的网络教学平台:

(一)教学环境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有两大瓶颈,专业疑难点和英语语言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环境上,实行小班化教育,加强师生互动,适当的进行调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开展Seminar教学,将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不定时的针对当今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开展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建议,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以及时改进;每学期就各阶段学习要点开展小组竞赛,提高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教学相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建立在学习是主动接受信息刺激,根据学习经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的基础上。具体的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提出基础知识框架、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与教师一起平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也可通过这一平台以论坛、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利于知识的吸收。鉴于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的复杂性,结合案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直接体现在一幅幅画面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并不断的根据讲解的内容利用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时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教学活动,变强制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自觉自愿学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虽然网络教学平台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辅助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仍存在着一些缺点,笔者通过对参与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准备平台建设中缺少适合中国学生的英文教材。从目前来看,本课程缺少适合的英文教材。一般而言,对于双语教材的选择主要有3种:一是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二是国内某些知名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使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但是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缺少原版教材,市面上流行的原版International Business,包括本学期我们经比较选用的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 Trade (by O.Van Geuns),与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结合WTO的相关制度、西方关于进出口理论的原版教材及中国贸易实务中的特色,整合相关资源,编写适合我国学生,特别是我校学生的英文教材是我们在建设课前准备平台中所要克服的一大问题。

2、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网上自我测评体系,配合教学与实践,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该体系将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学生“提交”自己的答案后,可以看到正确答案。这样以便于学生自我检查,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只需随时查阅网上记录,就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教学进行实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由于网络技术问题,课下交流平台中的实时交流工作使用不顺畅,出现延时、无法登录、聊天记录无法保存等问题,导致学生使用率偏低。因此,克服网络技术问题,发展适合我校学生的实时聊天工具也将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小结

总之,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网络教学平台又有助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解决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发展更适合我校学生的平台,将能推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Oliva,M. & Pollastrini,Y. Internet resourc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evaluation of virtual immersion[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5 (28).

[2] 王波,徐天发,吴林堂.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思考 [J] 职业时空, 2008 (4) .

[3] 潘炳超. 参与式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J] 软件导刊, 2009 (6).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课程;交互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533-03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Online Courseware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AN L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coursewares are well tested and tend to be practical gradu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consist of contents as follows: interaction, share, open, cooperation and autonomy. Interaction of online courseware affects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four element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situation,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online courseware.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online courseware; interaction

1 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网络课程中,学习者是通过不同的交互技术来完成与网络课程中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交互,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完成学习过程的。那么建构主义关照下的网络课程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把学生、教师、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作为网络课程教学的四大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建构主义关照下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图

显然,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对吸引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指向、调节学习进程、控制学习深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与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有着因果关系。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活动做一下介绍,以便帮助教师了解交互,熟悉交互,设计交互,促进教学。

2 网络课程中交互的类别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

从交互的对象、内容以及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交互可以划分为人际交互、与学习系统交互和自我交互。人际交互通常是指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它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交互方式。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交互也包括学习者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存取学习材料和沟通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这种交互我们称为与学习统的交互。知识的获取总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或重构产生的,它总是与个人内心思维反应联系在一起,因此称为自我交互。

从交互的时间特性来看,主要有两类交互: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

同步交互的设计与实施是紧紧围绕着远程教学过程的实时性展开的,目的是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同步进行。其最大特点是保证教学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同步传输,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尤其是情感信息的缺失。异步交互能大大方便学习者的自由学习,引起较深层次的讨论和同伴的反应。通过异步交互,学习者可以随时向教师进行提问,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学习发展的要求。

从参与交互的人数来看,主要有自主式交互、一时一交互、一时多交互、多对多交互等。

3 网络课程中交互的特点

与其他具有交互性的教育媒体或教学活动相比,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学交互具有下面一些新的特点:

3.1 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信息交互,信息反馈可以实时也可以非实时。这使学习者方便地获得帮助,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多样性

多样性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交互可以从一切可由网络传播的视、听材料中获得信息。其次是交互内容的多样性,网络交互不仅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还可以涉及所有与学习有关的话题。第三是交互手段的多样性,Internet功能各异的信息服务都可以作为传播教学信息的途径。最后是交互对象的多样性,学习者的交互对象不再是有限几个学习者或教师,而是扩大到教师群体和学习者群体,直至其他网络访问者。

3.3 自主性

基于网络的教学使学习者拥有充分的自,可以对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交互方式做个性化设定。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学习信息和学习活动的着意控制,实现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交流观点,分享心得、信息及成果,进行协作学习。

3.4 延迟性

网络交互中文本、语音、视频等交互信息的产生和接收速度均低于课堂中的言语交互。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信息的加工、理解和反应。但是,延迟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问题,需要用充足的时间来收集信息和深入思考,这时让交互有一定的时间差即进行异步交互是合理的。

4 网络课程交互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都考虑到了交互的重要作用,并且做了不少努力。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媒体开发片面重视交互技术,忽视网络教育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媒体可操作的交互性,不重视媒体中内容的交互性;媒体的交互功能在实践中不能有效改善教学质量;缺乏对交互活动的科学设计,交互活动未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帮助。学生有时抱怨网上交互花费了许多时间,但并不总是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有的成人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

为了在网络课程中创建有效交互,下面将着手分析一下影响交互的因素。网络环境中互动与交流活动的有效进行既受学习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网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影响学习者互动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

4.1 学习者认知心理因素

在网络学习互动活动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当前的认知水平与认知需要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进行交互活动的参与程度。所以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让学习者获得新颖详实、满足认知需要的学习内容,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整个交互活动过程中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4.2 学习者情感因素

学习者参与互动交流活动的兴趣、学习信心也是影响互动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基于网络的互动活动中,缺乏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情感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交流,有时会因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不知所措导致信心不足而主动放弃。

4.3 网页界面以及交互方式是影响交互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者参与探索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具体体现为网页界面的艺术性、独特性、生动性,网页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给学习者提供的交互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4.4 网络传输速度是影响交互活动的因素

速度反应了互动活动是否及时,保持互动的顺畅、持续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双方反馈交流困难、不及时性或延迟性是决定互动优劣的关键所在。快速及时的获得所需的信息,会使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策略

网络教学交互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来进行。为此,依据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特征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交互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对交互的设计有所指导。

5.1 人际交互与内容交互相结合的策略

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给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地获得同伴和教育者激励性支持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判断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交互在网络教育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传递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期望。尽管人际交互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并对学习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以及对概念的应用才会真正产生学习。内容交互和人际交互的结合将成为网络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5.2 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相结合的策略

同步交互增加了交互场景的真实感和交互信息的时效性,但从网络教学的实际考察,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很难整齐划一,网络教师实行不间断的在线服务也不现实,所以同步交互受到一定的制约。异步交互正好弥补了同步交互的不足,使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别人的观点并整理、组织自己的观点,可以引起较深层次的讨论。但是在异步交互中,学习者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而减少对讨论主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交互方式时应考虑将异步交互与同步交互相结合,扬长避短。

5.3 兼顾交互数量与质量的策略

交互数量的增多“不一定会有教学质量的提高”,过多的交互会有减少学习者关注学习重点的可能,因此在提供足以满足学习需要的交互数量时,必须提高交互的质量。要对学习理论高度重视,使交互过程能促进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认知加工和处理。

6 结束语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技术的支持是实现交互学习的基础和条件,而为了提高交互学习的质量,还必须注意一下问题,例如:学生首先要掌握与其他人进行交互的一些常用技术;其次,由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成员通常是异质的,因此建立共同经验对开展有效交互十分重要,参与交互的双方要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如果交互双方在其他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将对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很有好处;再次减小反馈延时以及在交互信息中加入情感信息将有效提高交互质量;最后在交互的设计过程中为防止迷航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和时间,使学习者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并有效地领会。

参考文献:

[1] 张逸军.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实施微格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2] 冯秀琪,库文颖.网络环境中的交互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3(8).

[3] 汪琛.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5).

[4] 胡卫星.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篇5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总值码:A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课程;交互式;层次结构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3-0066-04

Design on Layered Structures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onConstructivism

Feng Xiao-ming

(Campus Network and Computer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study theory opened out the inbeing rules of study activities, and it is the one of important theori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s now.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of layered structures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and designed 4 layers of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d an example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based on layered structure design in the end.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Network Courses; Interaction; Layered Structures

1引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主要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高校日校教学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技能型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应用[1]。与高校常规的教师面授课程相比,目前的网络课程大多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少教师面授的情景和交互,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要在网络课程中体现教师面授等情景实为一大难题,但交互性的加强在技术层面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旨在加强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当前网络课程研发的一个热点[2][3][4][5][6]。本文的目的也是探索网络课程的交互性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引用一种新的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试图能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阐释了知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国内以来,备受教育改革者的青睐。目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相关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8][9][10][11]。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认识活动。意义建构是学生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和处理后转换成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意义建构需要必要的学习氛围、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学校、教材和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余三大要素促进了意义建构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但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又要有协作和会话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整描述了学习活动的全貌,即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身来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学者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7]:“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设计考虑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是学习环境的第一要素,而教师面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情景。网络课程的特点是支持个体异步学习,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没有教师的面授。由于目前网络课程的研发水平大多不高,又没有教师面授,学习效率和效果均差强人意。因此,网络课程目前普遍不被人们看好,这是网络课程面临的尴尬,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为网络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网络课程应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协作和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之一的“情景”应是指教师面授的情景,实验的场景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综合的学习情景。网络课程如要创设学校教学的现实情景,且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是一大难题。或者可以调整一下思路,网络环境中的网络课程即为一类新型的学习情景。学生既要适应传统的学校教学的情景,又要适应现代的电子化的学习情景,我们认为这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协作”和“会话”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另两大要素。协作和会话是在学习群体内进行的,学习群体是这两大要素的组织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同伴之间及师生之间对知识的共同讨论与理解,即所谓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或称为“协同学习”。目前网络课程研发所强调的“交互性”与建构主义的“协作”和“会话”两个要素同义,因此,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之一应是加强交互性。

4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

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是个体异步学习,没有教师的面授和群体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在个体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学习效率低下,如有教师的指导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效率和效果会大有长进。因此,网络课程不能没有教师,只是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了网络课程的指导者和管理员。网络课程也不能没有学习群体,只是这一学习群体是以网络为媒介。据此,我们提出了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四层设计的构想。

(1) 第一层面,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

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处于网络课程交互性的最低层。目前网络课程的主讲课件以视频课件居多。视频课件的学习是网络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视频课件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按需点播,自行掌控,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面授时需要统一进度的问题在网络课程中不再存在。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与界面设计有关。界面设计是一种电子情景的创设,其目的是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架设便捷的学习路径。所以,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应面向青年学生,艳丽、动感、欢快的界面比较符合年青人的审美情趣。为便于初学者操作,界面的层次不要太多,以三层为宜。

(2) 第二层面,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

除了学习视频课件外,学生还应该研读其他的学习资料,如电子版教材、电子版教案,电子版参考书,等。学习资料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阐述方式,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知识点的不同演绎有利于学生的辨正思维,从而加速知识点的意义建构。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已很丰富,只需在网络课程上加上链接即可。

这一层面交互的另一内容是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网络课程的练习和测试就教学方式而言与常规的学校教学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练习和测试是否在线进行。

(3) 第三层面,师生之间的交互

网络课程的指导教师是不见面的教师,是处在后台的指导者与管理者。指导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来体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师生之间的交互方式有“群体交互”和“个体交互”之分。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了解学生的登录情况(即学习时间),在线练习和测试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群体的学习进度和普遍性的问题;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的信息窗口或BBS课程专版相应的学习辅导意见,这种交互方式称之为“群体交互”。“个体交互”则主要利用Email系统,由学生通过Email求助,指导教师可通过Email或BBS课程专版进行答疑辅导。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BBS发文权和Email账号均向学生免费开放,所以高校师生之间基于网络的交互通道已经畅通无阻。

(4) 第四层面,学习群体内的交互

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共享和支持协同工作。所以,学习群体内基于网络的交互或协同学习十分便捷。学生可自行组织诸如学习小组、讨论组等学习团体,借助MSN和QQ等视频交互平台进行交互,如条件具备,也可以将各自的计算机组成工作组后协同学习。

其实目前最为便捷实用的交互平台应是高校校园网的BBS系统。高校校园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BBS系统大都比较强壮。如笔者所在高校的BBS系统版面众多,人气旺盛,上网快速而且免费,因此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如在BBS系统上开设课程讨论专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这应该是一个明智之举。指导教师在这一层面的角色应是课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讨论可以解决若干具体的学习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程讨论广泛的参与性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5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网络课程实例

基于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构想,笔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交互性的层次结构进行了设计探讨和实践。

5.1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的“视频课件管理”处于交互性层次结构的第一层面,“电子教材资料”处于第二层面,“教学信息”、“学生登录管理”、“在线练习管理”和“在线测试管理”则处于第三层面。交互性第三层面的交互通道还包括BBS和Email通道。交互性第四层面交互功能的实现则完全依靠校园网BBS系统的课程专版,在网络课程中并没有设计第四层的交互功能。

图1 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图示

5.2后台数据库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2003。为实现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与功能设计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的设置如表一所示。

表1 网络课程数据库表的设置举例

6实践后的思考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研讨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问题,提出了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构想,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上进行了初步尝试。新的网络课程试用以后,在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方面确有成效,但这一成果是建立在指导教师的辛劳之上的。在交互性第三层面和第四层面,指导教师都是交互的主角与核心。由于网络课程采用个体异步学习模式,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同一时段有许多不同章节的问题,同一问题又要辅导若干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成倍增加,这也意味着网络课程教学成本的大幅提高。这一难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小明, 赵春琴. 高校在线考试方式应用前景初探[J]. 计算机教育, 2007, 50 (14): 94-96.

[2] 王楠, 乔爱玲. “视频交互式”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远距离教育, 2006, 107(5): 65-68.

[3] 刘淳, 章强,等. 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 42(1): 29-37.

[4] 关德君, 林丽. 基于计算机网络交互方式的探索[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10): 40-42.

[5] 刘彦保, 郝继升. 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和实施方案[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4(4): 34-38.

[6] 乔颖丽, 钟雁. 网络课件中的交互式方法探讨[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1, 25(2): 89-92.

[7] 陈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学术交流, 2007, 156(3): 175-177.

[8] 刘水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3): 73-76.

[9] 杨晓岚.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程设计[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2): 52-55.

[10] 杨彦萍. 建构主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4: 164-165.

[11] 黄刚. 建构主义理论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7, 50(14): 11-15.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手段 高职英语 实践性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其应用性和技能性,无论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的高职英语,还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都是如此。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以网络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与网络教学手段的特点

上述教学基本要求的提出大致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的教育定位所要求,二是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语言习得课程之独特性所必须。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从如下两点着眼: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实践为重点。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现代社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一节课可以分为3个阶段:导入阶段 (Introduction stage),实践阶段 (Practice stage),总结阶段 (Conclusion stage)。”[1]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教学手段,无疑能够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改革发挥巨大作用。网络手段的应用,可以“既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2]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网络教学手段,是一种综合性的整合教学手段,它主要涉及到网络资源,网络软件和网络应用方法等几方面。通过这种整合教学手段,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能力,锻炼其实践技能的目标。下面笔者就将以入选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两门高职外语类课程为例,考察一下它们在教学中的网络手段应用。

2.高职英语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手段应用的尝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英语》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共同获选2007年国家级精品

课程,前者为英语类公共基础课,后者为横跨外语与经济学两个不同学科的综合专业课程。如此,对它们加以考

察就涉及到了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英语公共课和专业课,从而使考察具备了一定的典型性和涵盖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英语》精品课建设,在“实践教学”项目下专门列出子类为: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堂作品。可见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在其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相较而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项目虽仅分为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内容两项,但网络教学手段也已经融入到了其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实践性是一种宏观要求,是整个公共基础课程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定位,而后者作为一门实务操作型课程,其实践性是贯彻始终的具体要求,跨度范围较小,针对性更明确。尽管如此,对比二者网络教学内容的建设,可以看出二者网络教学手段应用的共通之处在于:以加强课程实践性为目标,以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为宗旨,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的良好效果。

具体看来,两所院校在各自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手段应用上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2.1 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

网络学习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二是课后辅导内容的信息化、网络化。两所院校都制作和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教学参考材料,并将之进行了网络共享。《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提供的网络资源有:教学课件、练习题与答案、模拟试题、课外参考资料等。而《高职英语》课程提供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除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英语快讯、参考资料之外,还由学院计算机系和外语系老师联合自主开发了“能飞LangFly”(省略)英语学习网站。而且,两校都提供了课程学习相关的网络连接,实现了校园局域网与校外万维网、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海量信息的融汇。通过这些资源,网络发挥了一种课后辅导与训练工具的作用。它使得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得以在课后继续,并能够长期复现,而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与提高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准确可靠。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客观上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2 网络教学和测试平台与软件的使用

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说为网络实践教学做好了基础性的准备。但是网络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应用,要求教师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导、管理、监督等作用,而网络平台与软件就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到两校将网络教学软件,特别是教学平台的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工具支持和技术保障”[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订了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协议,准备共同建设共享型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此之前已经购置了simtrade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系统和EDI教学系统,并设立了校园互动教学网址。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在2006年就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了校际网络课程平台,并且先后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英语学习系统和自主学习软件,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开发的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蓝鸽英语学习平台系统等等。

2.3网络应用方法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本文所指的网络教学手段,并非仅仅简单地指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软件、教学与测试平台等教学内容,它更包括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实施教学内容的活动。它甚至是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4]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要求来说,网络应用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网络教学内容的效果好坏,因此它更是将网络手段应用到英语教学中要尤为关注的重点。

考察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笔者发现两校网络资源的应用,特别是在网络应用方法上重视程度不一、应用水平有差别。究其原因,可能与课程性质、教学特点要求有关系。但是,即使如此,笔者还是发现两校在网络应用方法上有其共通之处。两校都希望把网络教学手段与课程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整合,以达到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应用技能的目的;两校都通过网络教学手段来发挥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实践学习的优势;在网络应用方法上都强调了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总的看来,网络应用方法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结合不紧密、交互不顺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从而效果并非完善。

3.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增加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性所面临的问题

网络教学手段的重点,是应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因此,本文接下来就考察一下两校在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实践性上还存在着的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的四个条件(语言的输入、学习动机、语言的使用以及教师的教授),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应用多种形式及手段来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通过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得到锻炼,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无疑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网络的特性又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3.1教学双方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

随着英语课程实现了先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水平亟待提高。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要求每一位(包含兼职和外聘)任课教师都具有开发、熟练地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立体化(纸质、声音、视频、影像等)教学方式以及其它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资格和能力。这种标准无疑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而相应地学生的运用水平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两种:其一,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针对性地加以缓解和改善,比如我校就网络软件和平台对老师、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讲解培训。其二,在网络资源、网络软件与平台的设计上,让学生、老师与相关技术人员多一些参与和沟通,加强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三,在网络资源和技术应用上,还需要尽量做到人性化,做到易用性和丰富性的结合,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3.2教学双方互动交流方式的拓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反而是加强,因为教师起着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及协作者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是对教学双方在掌握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网络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但是真正将实践落到实处,发挥良好效果,需要解决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方式的拓展。

首先,教师如何通过网络手段去组织、指导、管理和监督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如何在实践过程中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如何对学生的实践效果做出及时和积极的评价。其次,教师如何克服网络手段在交流上的人性化劣势,加强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手段的实践作用。

结语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大有可为,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能起到非常独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立黎,丘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46.

[2]张金泉,臧国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80.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数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9-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分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力求开辟一条数学分析教学的改革新路。

一、网络环境下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改变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理念。计算机网络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它为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主动性。网络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生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实施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为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和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为学习者(学生)、指导者(老师)留有巨大的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在数学分析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和研究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的、具体的信息,借助网络的巨大搜索引擎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寻相关的信息,可以大大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虚拟环境为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实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活动中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虚拟现实与虚拟的交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世界,它汇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多项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完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学习指导中把数学分析问题融合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交流,从而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受与体验。

3.网络为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沟通与协作的过程。网络正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

4.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的培养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搜索”两方面。横向搜索用于解决“横向复杂性”,纵向搜索用于解决“纵向复杂性”。辩证思维从哲学上为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提供指导策略,横纵思维则从心理学角度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相关专业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认识问题。网络环境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提供了平台,通过对问题多方面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5.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它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事先不能确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它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面思考,得出大量不同或相同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在数学分析学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数学分析学习中若没有发散思维,则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不敢提出半点怀疑,而没有疑问,是学不好数学分析的。网络上有大量的丰富的数学分析教学资源,这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不少同学在网上与网友讨论学习问题,有的利用网络搜索,从网上下载了各类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均为各数学分析教学利用,各具特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由于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类型,强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交流协作,因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把它的教学程序划分为五步,即问题产生、立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步骤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必要时问题可以由教师先给出,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每一个步骤都会产生形成性评价信息;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适当调整;在讨论分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

1.选题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

选题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题目不仅要是“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帮助,亦即通过数学分析教学研究性学习,实现课程目标,并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分析教学学习,切不可将“研究性学习”简单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几道“应用题”。

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取,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大课题”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数学分析的研究性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大课题每学期安排1~2个为宜,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产生,如煮粥中的积分。而专题是指在数学分析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如产品利润中的极限问题、单位时间内血流量问题、转售机飞机俯冲时机翼影响的速度问题、飞机降落曲线问题等。为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将课题的研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让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分析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积极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2.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合作的作用外,还应该将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整合进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学之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研究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学生是否将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运用于数学分析学习,在数学分析学习中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和解决问题,也就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

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加灵活的学习形式,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学生经过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科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如何进行面向学习者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工作,同时结合国家语委“十五”重点课题,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学习反馈等方面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同限制的不足,同时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应该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影响。

1.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安排的,是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其范围规定了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其深度规定了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设计网络课程内容,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只有确定了学习者原有的学习水平和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设计时应能够把-I’J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再次,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先进性,要选择较新版本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

2.学习情境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虚拟情境,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设计网络课程学习情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多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2)创设灵活的交互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同时,开放性、协同性和共享性是网络的特性,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重创设协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3)网络课程的控制要采用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但有关学习者控制策略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者控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习者,完全的学习者控制会给一些学习者带来学习任务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要适当给予学习者主控权,坚持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必须详细考虑学习者需要查阅、了解哪些信息和知识,从而推荐相关网站或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便于学习者获得学习信息。(1)针对性。所推荐的网站或建立的资源库要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果对学习资料不加选择,全盘搬到资源库中,不仅浪费学习者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使学习者不容易把握学习的重点,导致学习者低效率学习。(2)启发性。一味枯燥的学习容易引起学习者的疲劳和厌烦情绪,所以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时兼备启发性的学习资源,在娱乐中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评价体系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应该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习者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检测或考核,使学习者更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适当增加提示信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能力。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学习者做出错误选择时,系统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引导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一种自我建构能力。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实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设计并开发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课程主要用于广大社会人群的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培训,课程的结构设置如99页图1所示: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特别注意了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设计了临场指导、深入学习和方言辨正三大模块。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全程配音,创设图、文、声并茂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多种感官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安排上,建立多种资源库,收集了针对各个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料,设置学习助理“小普”提供多方位导航,辅助学习者搜索开放的学习资源。此外,设置了课程讨论区,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通过评估反馈系统,学习者可以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我分析,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每一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益于学习者通过学习形成对普通话知识的意义建构。

1.“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该课程由临场指导、深入学习、方言辨正三个部分组成,所选择的内容都是按照最新《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来确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如表1)。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体现了逻辑性和系统性。每一章节都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对学习任务予以量化,并提供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使学习者在系统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2.“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1)导航设计。在以往的网络课程中,由于内容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学习者“迷航”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设计导航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程中,设计了目录导航、检索导航、学习伙伴导航等多种导航方式。学习者可根据每一章中的上下节按钮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程中的所有知识节点,也可以通过导航图浏览整个课程知识节点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直接进入任一知识点的相应页面学习。

多样的导航方式给学习者以极大的灵活性,有效地避免了学习者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和无从下手的问题。(2)屏幕界面设计。在设计操作界面时,运用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交互性强和可控性强。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通过界面简洁友好而内部结构复杂的Flash功画呈现的。动画演示步骤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设置,每一步都有操作提示和注意事项,学习者只需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即可。(3)交互情境设计。课程建立了课程讨论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等诸多功能,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和讨论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进行发言、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系统与主讲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非实时信息通讯,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程特别设置学习助理“小普”,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3.“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辅助学习者学习,课程建立了一系列的资源库并提供导航(如图1),供学习者深入学习。资源库由问题库、案例库、文献库等数据库组成。文献库主要是收集有关普通话的相关政策法规;问题库主要收集紧扣学习训练的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案例库主要为测评反馈系统提供试题源,给学习者提供范例,提供练习的导向。此外,网络资源还收集了普通话学习的各种网站,并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分类,便于学习者有目的地登录自己所需的网站,不仅节省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而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来辅助学习。

4.“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评估反馈系统。评估反馈系统分为课程调查系统和学习状况统计系统。授课教师可通过课程调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可通过对课程内容重复率的观察,了解学习难点,并通过笔记评论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评估反馈,学习者既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熟练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在学习中逐渐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篇9

关键词:网络信息编辑;能力递进;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U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2005年3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网络编辑员列入了国家职业大典,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员》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网络媒体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而网络编辑人员,正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未来十年内,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1]。随着网络编辑岗位从业人员需求量迅猛发展,作为培养网络编辑的核心课程《网络信息编辑》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在很多高校作为主修核心课程开设更是没有先例,教学内容和结构还没有一定的标准,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点学习,《网络信息编辑》课程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研究《网络信息编辑》课程中怎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递进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的网络编辑人才为的指导思想,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与实训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一、以能力递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研究

《网络信息编辑》课程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结构的编排。网络编辑岗位主要包括了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是以网络编辑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助理网络编辑师和网络编辑师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拓展,使得学生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立足于网络编辑员,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在岗位上能进一步提升自己。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上以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和网络编辑师都必须掌握的职业素养、文字编辑、网站的媒体文件(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编辑、网站制作、网站与推广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为基础,根据各个工作岗位在能力需求上的递进关系,具体建设如图1所示:

二、以真实案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后能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强调其真实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贴近岗位,做到平时的练习即为工作岗位所需要做的工作。要建设《网络信息编辑》课程,应该组织相应的教师到各大网络公司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承担、总结归纳新闻、电子商务等网站的网络编辑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收集、整理、归纳、提升,建立本课程的案例库、编写教案、课件、课程标准和讲义。

三、基于项目责任制的教学和实训方法研究

在教学和实训的方法上本课程应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全过程贯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思想,提出项目责任制教学和实训方法。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以项目分组的形式,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每组中的学生都是项目的工作人员,并选出一位为项目负责人,明确每个学生在项目中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和实训中首先布置任务项目,根据项目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通过边制作边提问边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项目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训方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能力。

四、以网络编辑员为标准的考核方法研究

本课程的考核应与《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员》的考试为标准。在考试标准的基础上,把考试分为平时、笔试和机试三部分。平时占30%,主要由在教学和实训根据项目情况给每位同学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教师给学生和学生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其工作态度、过程和结果。并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评选出优秀学生为优秀员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试占30%,通过笔试检测学生对网络编辑职业素养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机试占40%,通过机试采取以一个完整的网络编辑任务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网络编辑所需文字信息、媒体信息、网页设计等技能的动手能力,并可以检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好处。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员》的考试,做到以证代考。

在课程结束后,应对3年来开设该课程的学生进行抽样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了解学生在网络编辑行业实习和工作的情况,对比该课程教学建设的前期、中期、后期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影响,从而分析总结通过本课程改革,学生获得了怎样的收获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对该课程进行下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六、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信息编辑》针对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这几个在技能需求上层层递进的网络编辑工作岗位,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与实训方法、考核模式、课程改革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编辑》课程进行全面的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化学;整合;网络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8-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日益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效果更优化,切实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其中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实验课。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相互之间不通气,各自为政,重复讲授、漏点讲授现象严重,而且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未很好解决。因此本文将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医药类化学基础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期全面辅助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1]。有研究表明[2],网络教学平台可分为两种: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验、考试和教材”进行支持或辅助。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支持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能支持教学情景创设、学生分组、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案制定、问题探究、探究资源共享、讨论与协作、探究成果呈现、教学活动评价、教学协助与指导、教学控制与管理等教学环节。这两种教学平台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支持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后者支持学生以问题、项目或案例为中心的协作探究。鉴于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信息量大,教学平台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特点,本着为医药学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做基础的思想,以实现各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为主要目的,构建一种综合型教学平台。即以第一类平台——辅助课堂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同时以第二类平台——面向协作的研究型教学平台为辅,加入各类互动版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构

1.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其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在不同的教材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时常会有偏差,因此在知识的前后贯通方面容易使学生糊涂。相反的,有些内容在某一课程中不是重点,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导致出现讲授内容学生不需要,需要内容不讲授的现象[3],与后续课程脱节。因此,可将各门化学课程进行整理,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为两条主线[4],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及仪器分析融入其中,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删除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标准加入法等过于难深的内容[5];压缩“滴定分析”,侧重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将卫生化学和仪器分析整合为一个板块;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主要针对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同时,调整各课程实验内容,精简验证性实验,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6]。

2.构建网络数字化PBL虚拟课堂,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建立一种虚拟网络在线课堂,将所有化学知识以板块的形式放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利用医学案例引出化学内容,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基于问题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医学是相关的,摒弃学生的“学医不用学化学”的观念,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该课堂采用多媒体小组协作互动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教师负责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提出,及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作出回应[7];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自助式、讨论式等),节约学习时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共同完成任务。

3.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和自我考核等,从被动的学习者转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可随时参与教学,解惑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总之,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又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也能方便教师查阅资源库合理安排讲义内容。在构建网络平台时还应注意,要以方便学生为主,比如平台界面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示明显等。

参考文献:

[1]张华,徐强,刘志广,等.现代分析化学网络开放教学平台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70-74.

[2]曲宏毅,韩锡斌,张明,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s:55-59.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10,(7):57-58.

[4]李涛,何海滨,蔡向阳,等.高等学校基础化学课程的体系重构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1-112.

[5]丁邦琴,邱鑫.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7,7(34):142-144.

[6]印家健,崔扬健,姜李.立体整合——高等农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9(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