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学校简况
桥山小学始建于1958年,因地处桥山脚下而得名。学校占地面积31600m2,有教学楼3幢,综合办公楼2幢,教工住宅楼1幢。现有教职工168人,3016名学生,41个教学班。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增强素质”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性化管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1.2环境亮点
(1)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划明确。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整体布局规范合理,入口干道、办公楼、教学楼、操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方便教学、利于休息,给来人以较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体建筑,校园文化亮点。中小学校建筑大多为传统的方体建筑,桥小办公楼主体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园文化脉络,成为最大亮点。(3)景观小品多样,文化氛围浓郁。学校重视环境建设,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墙、宣传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现;室外景观小品也有布局,如园椅、花坛、树坛等。
1.3存在问题
(1)植物问题相对突出:一是绿篱普遍偏高(高篱),二是植物之间搭配不符合常规,三是花坛内布局凌乱,四是墙基绿化不足。(2)绿地可进入度欠缺。绿化作为校园的外衣,不仅是给师生看,更要方便师生使用,需要增加园路、小径和汀步。(3)硬质景观方面问题。大门入口整体景观不足,标志摆放不尽美观,如排水井在大门正中,电线漫天飞舞。(4)景观小品风格不够统一。景观小品作为校园环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园椅、路灯、草坪灯、宣传栏、标志牌等,贵在风格统一。(5)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处在住宅、办公诸多环境中的校园,四周环视,凌乱不堪,影响视线,建议在墙面上作文章。另外,现有景观特色优势利用不到位,也影响了整体环境景观效果。
2文化思路梳理
依据桥山小学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文化“龙•桥”核心理念系统,构筑特色鲜明的“龙形景观骨架”,既依托行为文化系统,以人为本;又与视角文化系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在深入挖掘并着力打造当地龙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之实际,形成本校“龙乡小龙人”的文化亮点,打造桥山小学独有“龙形”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2.1功能定位
集快乐教学、健身康体、文体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体。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一是突出直观形象、天真和谐;二是内容丰富、色彩亮丽。
2.2风格定位
(1)主体建筑:中心办公楼建筑状如船型,在景观方面尽力文化挖掘特色,植物方面尽可能烘托。(2)植物景观:植物品种较为多样、郁闭度较大,特别是难得的大树,已经具备绿色生态校园的条件,这也是桥山小学的最大优势。(3)硬质景观:以“龙形”景观骨架为主脉络串联环境景观,以“龙乡小龙人”为立面陪衬。
2.3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有一定景观环境基础的小学,为了创造更加轻松自然、简洁明了、温馨健康的绿色景观生态环境,整体景观设计围绕主体建筑,以龙形框架景观为主体,紧扣“龙乡小龙人”主题,雕塑、花坛、置石、园路、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绿化交叉布设,景观小品巧妙点缀,既保证校园空间的舒朗、开敞,又营造了各种尺度宜人、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场所,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3龙文化序列景观方案
整体构思为:以双龙戏珠大门为景观序曲,展示和谐共舞的龙志理念;以入口干道两侧的6组龙柏造型和9间折线花架为景观发展,展示天天努力向上的龙魂志向;以船型办公主楼周围的船舵雕塑和三色波浪植物拼图为景观,展示起航、指明方向、一帆风顺和抗击风浪的龙气环境;以操场的树池坐凳和九龙花坛为景观过渡与转折,展示在大海中漂泊与齐心奋斗之龙威;以操场周围山墙喷绘的各式各样的小龙人为景观尾声,展示“龙乡小龙人”的丰姿。
3.1龙头景观•大门
大门是学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应具有本校鲜明的特征。它也是行人或车辆出入的地方,担负着集散人流和车辆的功能,并起到标志的作用。一般由门柱、门框和牌楼构成,选用美丽的常绿乔灌木和开花植物在其周围进行装饰,以形成生动活泼、开朗诱人的景色。建议改造以“双龙戏珠”为大门造型,或在常规大门上局部装饰双龙戏珠图案造型。
3.2龙背景观•干道
校园干道可以与主要建筑物的正面组成完整的空间,两侧可种植树冠高大、树荫浓密的观赏树木。(1)在干道右侧,去掉中部的大叶黄杨,间隔栽植6组盘旋龙柏造型植物景观,每组3株。如果有生长难度,也可考虑用其他松柏来代替。(2)在入口干道左侧,为了增强环境景观效果,花架与宣传栏景观建议3种方案:①将宣传栏顶部改造成为自然波浪形,以紧扣龙文化主题。②去掉宣传栏,改造成为折线式,如同飞舞的龙廊,直接扣住龙文化主题。③也可将宣传栏镶嵌在廊架中,以更好地利用空间。
3.3龙腹景观•办公楼
办公教学区一般强调宁静,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1)在办公楼前现有春芽雕塑或日三思照壁位置处,或在两者之间,重新设置景观雕塑,提出如下方案。①方案一: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船舵雕塑,以明确船行方向。②方案二: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帆船或锚雕塑,以直接点明主体建筑和“起航”的寓意。③方案三:设置桥山小龙人代表性个体雕塑或七彩小龙人群体雕塑。(2)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船型办公楼的寓意,在其右侧台阶绿地中,用植物构筑波浪景观,形成如下方案:①色带浪花。用常规的三色植物进行浪花拼图,常规做法,施工简单,成本较低。②立体浪花。用立体花坛做成浪花状,立体景观效果明显,施工与养护费用都高。③浪花汀步。用草坪做底,在块石汀步上,设置间歇喷水柱。动态景观效果很好,只是成本高一些。
3.4龙爪景观•树坛与操场
操场是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壮体魄的场地。(1)在操场中的2株孤植大树,虽说是柳树,在陕北却也极为难得,只是树池坐凳偏小,建议加以改造,树坛大小要与树高、树冠相适应。可以采用较为高档的石材树池,并与坐凳结合起来。(2)在操场边侧墙边刚好有9株国槐,既是独立树坛,又是树坛偏小,故显得景观单调。建议将9组树坛做成一个流线型游龙整体坐凳或树坛。墙基尽可能绿化,形式也多种多样。
3.5龙尾景观•山墙小龙人
在学校操场山墙进行小龙人景观处理,单龙、双龙、群龙,各式各样,尽可能丰富多彩,既是一大立面景观亮点,也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
4结论
篇2
关键字 形式感 功能性 合理性 校园景观
引言
高校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品质的表现,在高校建设中应该把握高校校园景观特色。充分利用校园场地条件,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在保证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时,达到最丰富的形式变化。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景观的建设也突飞猛进。校园景观形式感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
一、基地概况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它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巡司河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中区地段位于校内的主干地段,东西轴线贯穿与它。总面积约1700亩左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西边新建图书馆、露天广场,北面新建绿化草坪,东面新建滨水地带。
二、设计总体理念
提到“形式”,很容易使人想起以往“形式主义”作为一种罪名盘旋在设计者头上的情形,虽然设计离不来形式,但形式问题却被当作一个危险的。在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相应的形式感,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使用,以及感观上的享受。在中心广场和主入口广场处,利用蒙德里安《红黄蓝》的直线抽象表现手法,体现出理工院校对便捷、效率、理性、严谨的要求。在文化长廊处,利用梵高抽象的曲线表达手法,体现出校园景观必不可少的趣味性、休闲性,将形式感和功能性最大程度的融合在一起。
三、主要设计构思与探讨
1、功能分区。
校园景观主要分为入口广场,核心广场和文化长廊三个部分。通过对空间的功能划分,丰富广场空间的变化,再满足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保证了校园空间所需要的亲切、宜人和安静的氛围。充分考虑校园空间所需要的亲切、宜人和安静的氛围,细分出休息区,晨读区,娱乐区,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必需。
(1)在主入口广场处,由于大量的人流车流的通过,设计时将原来的车行道房两边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安全。
(2)在核心广场处,图书馆前设置大面积的铺地,满足大量人流的通行。以圆形划分出中心的活动广场,旁边区域利用石凳和植物的布置,给师生提供阅读、休息的区域,使广场更富有自然情趣。
(3)在文化长廊处,利用环绕形曲线在中心处布置雕塑小品和水景,划分出最大的休息区,形成视觉焦点,吸引师生在广场上停留休憩。圆形广场的布置,形成相对的封闭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满足教学楼之间师生交流休息的需要。
2、景观绿化。
景观布局方面采用规整和自然的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再规则中体会规矩和规律,再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在入口广场处以大面积绿地为主,美化校园的同时,也达到视觉的通透性。而在中心广场处,为保证广场空间的开阔、完整,在大片的草地上点缀各种植物,既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也将空间划分的十分丰富,增加了此处疏林草地的游赏性。
3、文化设施。
为吸引师生在广场上停留休憩,足够的环境小品与设施必不可少,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视野。为了与校园氛围相统一,广场内休憩座凳主要以花岗岩和自然卵石为主,以烘托广场朴实自然的整体氛围。这种承载校园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小品,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气息,使师生在学习生活中,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结语
校园环境是多种文化知识渗透交融的环境,是多元化的组合。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中,同时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师生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利用适宜的形式感,划分出合理的功能区,在保证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时,达到最丰富的形式变化,在最合理的形式感的功能分区中,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
[2]易道公司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
[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05.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2000.
[5]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层次;多样化;多彩性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24-03
1 概况
2006年受湘潭大学基建办的邀请,我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参加了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综合教学楼项目的方案设计投标。在方案评选过程中我院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专家和校方的好评和认可,从而赢得了对校园建筑进行探讨与实践的好机会,目前正处在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湘潭大学是文理工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一代伟人的故乡――中国湖南湘潭。学校内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现在为了满足学校扩招和迅速发展的需要,决定兴建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综合教学楼。本工程是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目前建设的主要教学用综合楼,是正对湘潭市北二环线的标志性建筑。
2 总图规划――延续校园环境特色
综合教学楼位于湘潭大学的西南侧,市北二环规划道路以北,东面为学校的出版大楼,占地面积约为3万多m2。综合教学楼的总建筑面积:24950m2,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22040m2,办公区建筑面积:2910m2。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用地的地形变化较大,场地原始地貌为丘陵地貌,用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高差约7m,与周围规划道路及周边建筑关系复杂。教学楼依地形而建,正对市北二环规划道路,依次有序的排列三栋由低到高教学楼。
本方案在总图规划设计原则,在整个教学楼及环境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出发,为他们创造多层次、多样化、多彩性的充满校园文化气息的交往与活动环境。将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延续和补充。由于教学楼位于规划用地的西北侧,留下正对大门的校园入口广场。尺度适宜的校园广场是教学区和办公区入口过渡空间,同时又是一优美的校园景观,以广场环境设计带动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广场成为了主体,而教学楼则成为广场空间的一部分,成为广场的配景。
在广场设计中我们结合用地现状,首先改造和利用原有道路――围绕建筑的环形道路,中间辟出了外形规整、高低错落的广场空间。这样的布局自然形成了“人车分流”,车流由北侧的湘潭大学校园原有道路引入,主要人流由二环路和东北角的广场进入。广场中心花园绿化设计是师生环境空间的核心与精华。绿化系统设计以中心花园为主,辅以路边绿化。中心花园的园林设计采用几何图案构图,铺地、花草,树木、雕塑等有规律设置,形成一个有韵律的绿化空间。中心绿地环境小品、广场相结合。植被主要以常绿植物为主,大面积种植草坪及湘潭特色的树种,为师生生活和学习创造优美舒适的绿化空间,广场两侧缓坡式草坪及草坪中点缀的立体图案,也创造出广场优美、宁静的文化氛围。建筑东北向形成入口广场,同教学楼区前的中心绿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广场,台阶,水体,建筑在阳光的淋浴下,相映成辉。
在建筑布局上自然地形成了两个庭院,庭院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融通,特别是在其中设置了一个可以用来交流,聚会,演讲的露天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舒适宁静的教学氛围,将6个教学区有机地联系起来。
3 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开放与交流
建筑开放性及其所塑造的丰富交流空间与现代高等教育的精神与方式相符。
1-5层的教学区,西侧的开敞式走廊和东侧通透的玻璃幕墙,创造了流动的空间与外部广场交融渗透,中部两个中式庭院,营造了学生沙龙的空间环境,并且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在一层教学楼大厅入口处设置大踏步的台阶,连接校前广场和教学楼开放式的大厅,使内外空间的过渡有机自然。
主楼“山”形平面,形成南北朝向的三栋既独立又联系的包括6个教学区的教学楼,通过垂直交通枢纽相联系,交通便捷流畅,可迅速疏导人流,加快教学节奏;建筑平面布局适应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柱网、多人口、均衡布置楼梯等方式,为今后的灵活分隔和使用创造条件。根据人流方向,主要人流来自西侧教学楼,教学楼的主人口仅是校园环境序列发展和延伸的要求,而140人、180人、400人阶梯教室和80人、100人教师等大量人流的疏散入口在西、南、北三个方向共6个出入口,便于短时间内大量人流的集散,阶梯教室墙身之间强化了两侧次入口,使其在视觉和空间效果上仅次于主人口。
平面设计上,由于教学楼内部集中而大量的人给平面布局带来了困难,因此将教学楼进行了分区,分为6个教学区和1个办公区。各层功能区布置如下:教学1、3区为阶梯教室部分;教学2、4区的1-3层为教学区,4-5层为计算机房,图书馆,语音室等用房;教学5、6区主要为艺术楼:6个教学区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只在三层有交流平台,大量的教学活动安排在三层以下,将人数相对不多的阅览室和计算机室布置在四到五层,南北两翼中间用交通核连成一体,便于交流、联系,内部流线清晰简洁,分区明确。
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市场需求的频繁变化,对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在平面布局创造复合型的交往与交流空间,利用适当扩大的交通枢纽空间,例如教学区得1-5楼的敞:开连廊和内走廊相连处,布置了扩大的休息交流空间,宽敞明亮的走廊和过厅便于学生的交往。
4 立面设计――形体塑造
篇4
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是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规划设计人士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其目标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从学校精神文化、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校本特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VI视觉系统、室内外环境设计,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旧校改造既应遵循以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更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学校的多种资源来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旧校改造 特色校园环境 精神文化 VI视觉系统 室内外环境
一、现状分析
1.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学校硬件设施日渐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改建、扩建、改造旧校在经济、时间、质量上比新建校园更具优势,成为教育管理部门格局调整的首选。年限不等的旧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通常面临以下问题:周边环境杂乱,学校外观特征不突出,混同于众多民用建筑,毫不起眼;学校基础设施差,厨卫环境恶劣,使用功能不完善;建筑外观陈旧,内部空间单一,空间缺乏灵活性和可变性;缺乏细致的景观规划,绿化不够或者零乱,缺乏人文景观或者景观内容陈旧、形式落后;校园色彩杂乱,标志及导视系统不规范、不美观。
如何改造旧校,如何通过旧校改造推进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各地各级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旧校改造不同于任何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环境改造,涉及到的具体专业有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设计,应考虑经济性、美观性、时间性、教育性,必须委托专业设计团队来整体策划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单位来实施设计方案,所以旧校改造也是规划设计人士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012年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可以预见的未来,教育投入会稳定增加,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旧校改造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内容,无异于一次“破茧成蝶”的再生工程。
2.旧校改造工作的目标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
“特色”于学校,意味着 “优质”的规定性,既代表学校自身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也表现出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是内在本质的优化和外在环境优化的统一。学校特色由组织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构成[1]。而特色校园环境正是以物质手段,将环境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元素之一――外在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从而旗帜鲜明、直观而感性地呈现学校特色。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展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旧校改造当以特色校园环境建设为目标和工作重点。
科学研判旧校环境资源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一刀切”的做法尤不可取。对旧校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从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教育寓意的多元要求出发,找准薄弱环节和关键所在,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对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特色物品保留原貌或者“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其人文历史教育价值;对失去实用或审美价值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拆除后新建,求取符合时代审美的学校特色环境;对仍有实用功能但视觉形式落后的实体做外观整体或局部改造。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尤其能体现。
二、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
1.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出发,以物质手段塑造、展示精神文化,是建设特色校园的总体思路
作为学习性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质。精神文化包括学校价值观、办学理念、文化定位等内容,决定了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1]。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内化”与“外化”两个途径产生作用:内化既是形成规范深入全体师生的内心,外化以寓意性设计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壁画、雕塑、色彩等多种具体可现可感的形式,展现在学校的物质建设中,成为校园环境建设之“魂”。
2.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民族特色、师生情况、校友特色、校本特色教育等各个不同的元素,也是在旧校改造过程中建设特色校园环境的重要思路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办学的,学校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旧校改造无疑是特定时间节点上对学校发展的一次全面审视和改进,也为未来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硬质环境。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过程中任一元素都可能成为学校特色,自然也能成为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主导元素:由“可能”变为真正的特色,需要挖掘―总结―凝练―表现,科学研判和科学策划。
不论何种思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均需要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教育策划的高度和整体性,实现统一的形式元素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时空中获得延续性的表达和突出的展示。
三、特色校园环境的具体内容
1.导入VI系统:标志、标准色、吉祥物、辅助图案和各个应用系统,让校园环境有了统一的视觉形象
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也会在吸引生源、师资人才的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
2.室外环境的改造:确定特色环境的主导元素,科学规划各个功能区并确定每个区的文化主题,运用景观小品、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传达学校文化理念
存在多年的学校,其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旧校改造应首先调整和完善使用功能。师生的行为能否舒适顺利开展决定了对应的场所功能是否合理,不合理之处即需要局部调整。其次,合理组织校园景观的空间动线,在动线上因地制宜设置各处景观点,本着“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创造智慧交流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可游可玩可停可观的丰富行为体验。再次,推敲每处景观的寓意性、童趣性、安全性,为每处景观冠名,用新颖的立意来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最后,在造型、色彩、材料等造型手段上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打造园林一般优美宜人的“第二自然”――特色校园。
3.室内环境的改造:包括教学楼中庭、教室和功能室、走廊、卫生间、宿舍、食堂等各处室内环境的改造
明亮整洁、温馨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环境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形状,设计不同的主题,既统一传达出学校的文化精神,又同时塑造一处处具体实在的“隐形课程”场地。空间由天棚、地面、墙面三种界面围合而成,每一处细节都具有使用功能并能巧妙地蕴含文化意义。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发挥师生的主动性,把每一个改造措施实施好、维护好,在每一面墙上都看见智慧的闪亮。
四、总结与思考
1.基于教育策划的角度,特色校园环境是丰富的文化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优美的艺术环境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物质建设的最高标准
旧校改造尤须注意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每个学校的地理条件、物质基础都是不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本色”,改造出特色。每所旧校都有其生命历史,要珍视并保留那些典型的人文符号和自然符号;而学校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环境、办公环境,是育人之地,因此每处环境都应经过管理者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形成文化磁场。旧校改造还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童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寓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是旧校改造的总体思想
基于投入的原因,旧校改造在操作中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体改造,通常适用于财力较强的市县级重点学校;第二种是分笔资金,多次投入,多次改造。前者能带来整体面貌的突变,是塑造特色校园环境的最佳时机;后者既可能是旧校多年来的环境建设常态,也可能是整体改造后的不断完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障了相对长时间段内特色校园环境目标的确定,同时设定“时间”与“成果”两个考量标准。经过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统一规划、整体策划得出的目标一旦确定便不应随时变更;建设和执行的过程则是特色逐渐形成必经的“时间”历程――经过时间锤炼的特色凝聚了思考、探索、交流、创造的生命痕迹而愈加散发岁月的芬芳;最终的“成果”是校园环境特色突出,让师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学校赢得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的品牌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中,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涉及建筑、景观、营销、广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再造工程,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专业策划设计团队为学校提供服务――突出而快速产生艺术效果,同时,还需要学校自身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参与性,双向互动通力协作才能打好旧校改造、特色再造的文化主动仗。
综上所述,旧校改造是学校节约资源、优化资源的最有效建设途径,为学校美化环境、梳理文化、树立品牌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改造中必须发挥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共同作用的有效机制,以硬件文化体现软件文化,以软件文化指导硬件文化建设。通过旧校改造让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另外,特色校园环境以物质手段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品味、打造学校品牌、推进地区教育水平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国外大学 校园文化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 启示
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曾这样描述文化:“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而高校校园文化则包含着校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举止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校园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以及日常生活方式。每一种活动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中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由于多种原因,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鼓励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美国民族文化复杂,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他们还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并运用网络进行在线教育或培训。然而,美国大学的校长们非常重视民族文化,关注社区发展。在各大学就读的学生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学校都希望他们毕业以后把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的整体中去,从而使美国文化的传播率非常高。
2.硬件设施功能强大而全面。
美国高校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公共政府的大力投入,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举目的成绩,为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社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美国是一个崇尚社团组织的国家,各种社团组织十分活跃,最著名的“骷髅社”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4.精神激励无处不在。
代表学校形象、精神支柱的“吉祥物”式的象征品在各个学校均有所体现。
5.推崇校园文化的自由主义。
(1)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均为个性化的互动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包括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以个性化的教学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通过获得适合个人的独特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从而发展自我个性。大学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其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发展[1]。
(2)课程体系个性化。美国许多高校没有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许多高校都把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完全凭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完善的课程。
(3)实践活动个性化。美国高校的学生可以衣着褴褛,可以发型奇特甚至蓄满胡须,可以谈吐夸张,他们不随波逐流,努力做自己。在课堂上,他们随时举手发言,反驳教师的观点,畅所欲言,尽情展示自我;在课后,对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他们相当投入,而且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活动中一派自由、自主的氛围,总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6.突出校园文化的审美特色。
美国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十分重视审美原则,在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建筑中,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任何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办学理念、育人原则都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来体现的,这些载体在大学校园里主要以校园的建筑、公共设施、雕塑、校徽等实物来表现出来。这些实物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准则,并把它形象、艺术而又直观地表达出来。美国的大学不仅在校园环境和校内公共场所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艺术效果和审美原则,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活动。美国的很多大学里都有艺术系,他们将艺术和文学等课程作为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同时,学校还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会等活动。通过这种活泼、轻松而又愉快的方式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宽容的,这是美国校园文化中的优点,我们可以借鉴。但同时,美国文化思想中的过于宽容也影响了美国大学的健康发展,导致校园中的暴力、吸毒等不和谐因素正在逐渐增多,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过于张扬学生个性也导致美国校园忽视群体文化价值,同时也导致学校影响学生的方式及其影响能力逐渐下降,成为影响和制约美国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应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校园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发挥其深刻的潜在影响。在美国,个人式的英雄主义已经深入人心,那些曾经活跃在校园内杰出的“英雄人物”和精英代表便是不同高校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利用他们的人格魅力能够让校园精神变得更加形象化,特色更加鲜明。
二、韩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韩国高校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鲜明的特点,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雅灵秀、完美现代的校园物质文化及优美的环境文化。
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是学校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作为单一群体的校园,在校园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校址的选择是首要的且极为重要。韩国的高校大多依山傍水而建,远离闹市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既有安静、安全的感觉,又有美的享受。
2.独特的建筑文化。
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校园建设的基础。校园内建筑物的设计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建筑艺术的特点来满足实用要求的需要。韩国高校的校园建筑风格各异,特点鲜明,体现出了各大高校校园人不同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高丽大学是全韩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之一,由于其历史优久,师资优秀,办学绩优,校园美轮美奂,以至常被外人误以为是国立大学。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仿古罗马式的,每座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都显得巍峨雄壮,气概非凡。特别是该校著名的校门,看上去就像是古罗马的大剧院或者角斗场的遗址。近来校园内大兴土木,兴建许多教学大楼与各式大楼,并且积极美化校园,重新装潢大楼内部与外观。
3.完善的设施文化。
韩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具备现代化的馆厅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高校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且是衡量国家教育事业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图书馆的外观、造型具有鲜明的特色,气势恢弘、庄严雄伟,让外来者一看就感觉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除了高度重视藏书建设以外,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大学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强势主体。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能动地认识和实践校园文化的校园人,这些校园人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人文境界、行为规范、思想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主导的作用。很显然,大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2]。
2.多种意识与观念交错并存。
进入新世纪后,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精神空虚、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思想上,当代大学生既具有包括敢于担当、勇为人先、挑战竞争、效率优先、独立思考、冲破禁锢、不畏风险、自立自强、超前创新等丰富内涵的现代积极意识,又存在“知足长乐”、“抑盈扬谦”、“安分守己”、“成绩好不如面相好,找好工作不如嫁好老公”等保守消极及错误思想。
3.增长知识与增长技能相结合。
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空前丰富。在大学校园里,社团一改过去单纯的“娱乐”、“丰富”功能,成为了文化、创新、发展、凝聚、交流、实践等多项功能的整合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构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社团数量和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与时间都呈迅速扩张的态势。至2010年5月江苏科技大学共有社团58个,其中34个是近几年新组建的,有10个新社团正在筹建中。
四、国外大学校园文化对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和体制,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文化的历史根基非常深厚。与欧美相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也迥然不同。应该承认,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有力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校园文化又潜移默化地促进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合理地吸收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努力使校园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发展并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让这种理念为学校师生充分认同,并努力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一种灵魂。
2.积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为了加强对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借鉴,有必要扩展校际间的直接文化交流。我国的高校非常重视校际之间的交流,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城,更大范围的校际交流很少。
3.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百年老校的北大、清华、交大系列等,其大学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教化、熏陶学生的一种有意义的工具。在我省的高校规划、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那些建筑,充满着文化意蕴。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就充分注意到了如何使建筑和谐、协调,并尽力做到将文化的韵味融入其中。
4.校园的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5.借鉴海外经验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由于社会体制及校园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发展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要有效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首先要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这是正确地评估自身及确定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具有现实意义、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并不断实践创新,切不能固步自封。同时,应该对国外高校校园文化进行认真细致的甄别,对值得借鉴的进行合理改造和创新,使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大胆、合理地吸收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努力使校园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之成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主体意识;合作学习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贯彻与深化,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学生参与,注重针对性、广泛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一、研究性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开掘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讲解之后指,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探讨,留下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可采取以下流程的教学法。提出课题制定课题实践的设计方案课题的实施策略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例如:有一课题小组确立的课题是《绘画特效技法研究》,这样的课题涵盖面太广。绘画从种类上来分有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中国画等多种,从古道今,没有一个全面精通的画家。结合中学生实际情况,他们对绘画专业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广、很深,尽管有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也只能是针对某一画种的技能而言,因此,立题只须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探索或实践即可,应该把《绘画特效技法研究》改为《水彩画特效技法探索》最为恰当。
二、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发挥美术课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净化心灵,在活动中升华思想,在活动中提高觉悟,从而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无论是课题研究型还是知识探究型都要亲自面对亲身实践,给予一个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合作趣味和分享成果的快乐。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师,我对本土民间艺术充满激情,怀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用拍照、摄像、录音、收藏等记录方式,搜集到不少精彩、珍贵的艺术素材,有民间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剪纸、蜡染、刺绣、雕塑)、田园风光、历史文物、民居等内容(含图片、影像、实物、文字史料)。在我的指导下,有一个课题小组积极参与到校本教材的收集与整理中,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深入到我县的摆省乡进行素材的采集,多彩的风情,纯朴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有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感受到本土的亲切,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有一小组的课题是和学校五月份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周”有联系,我引导这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艺术展览,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从鉴别中找出差距,全面地理解美术的内涵,从而掌握美术知识,增强技能。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而聚在一起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由教师组织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效率,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合作并互相沟通,最终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篇7
关键词:民间文化;采风活动;数字创作
1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为学生进行数字创作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
1.1 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求同学们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这也是将来步入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才干,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比如在参观烈士陵园时英雄的事迹简介,从过去的记忆和一张张黑白的面庞中,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战争的震憾。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及学习方向,同学们应该会正确定位自己的学习心态。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充分展现了一个集体的团结与友爱。
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给学生们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采风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展示,是同学们对整个采风活动的汇报与总结。
在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的全过程中,除了活动策划、组织、人员分工、设备管理与维护、安全措施的管理、交通工具的安排、整体的协调,以及成果制作完成后,材料的印刷与装订、成果的展示与策划等等环节,都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组织与沟通能力。
本次采风主要是对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本土旅游资源的素材采集和了解。成果的展示主要是对同学们采集的素材进行主题设定及创作。首先,对采风的资源分类整理,根据整理的文本资料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创作的主题及成果的展示形式;其次,进行剧本的编写及分镜头台本设计、数字插画创作草图设计、3D建模分析、动画角色设计及旅游衍生品设计方案等等的设计;最后,展开一系列艺术作品的实践与创作,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这个过程总体来说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把采集的文本资料、口头采访的录音、视频、摄影素材分类打包整理,将成果在采风活动汇报展览中展示。这样一方面提供了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强低年级同学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对本年级同学来讲,塑造了他们的成就感、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来讲可以起到丰富校园文化,增加数字媒体专业在全校的影响力。
1.3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作美的动机
传统的艺术创作和头脑中固定的思维模式、闭门造车式的艺术创作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真实,难以存在。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可以真正地从生活中发现美、思考美、创作美。这样能更好地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掘出富矿,获取资源。同时发掘有创意、富有时代精神、生活底蕴、魅力的旅游、本土精神特色的艺术创作品。
在参观大佛寺时,有些壁画,虽然已经不太完整,但是仍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如西游记壁画,十八罗汉、金塔、雕塑、石碑等素材是同学们创作的素材来源,在这些素材中,同学们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选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创作过程中,有些根据寺中壁画进行了详细的临摹;有的同学将其设计成了分镜头脚本,为下一步动画制作做相关的铺垫;也有部分同学选中方向,做了相关的剧本写作等等。同时大佛寺中建筑宏伟而古老,很有古建筑风格,在造型艺术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这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
1.4 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探索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期半个月的民间文化采风及成果展示结果启示我们,要进行艺术创作、选题、构思及作品设计,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听民间艺人的讲解,然后再确定创作的主题,寻找灵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个性化突出、地域性强烈、适应当代社会创意与创新并存的艺术作品。
目前,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本专业的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非常的少,主要体现在课堂中作品创作时,关于民间文化,基本为不知或者略知一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多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着重进行了素描及水粉的训练,所以更加注重高考技能培养,而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而大一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可以弥补他们对民间文化知识的认同。
在裕固自治县的博物馆,惊艳的裕固族服饰,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 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使人不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图腾,神鹿、云边、花边、十二生肖绣样等等,件件都是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这丰富了同学们的创作视野与审美。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采集的素材神鹿、图腾、色彩、民俗艺术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其中以神鹿为元素的设计作品,主要应用到图案设计、logo设计、衍生品及品牌推广中,部分同学将头面元素运用到3D建模中,制作成完整的头面模型等等。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在心中有自己的一整套关于调研、外出采风、采访、摄影等的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及时发觉常人并不容易察觉的人和事,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也锻炼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详细清晰的思路,所谓先谋而后动,好谋而成事,整体来说,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对民间文化资源认同和关于美的鉴赏力,另一方面为传承和弘扬民间工艺做了铺垫。
2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为学生进行数字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
2.1 从动画制作角度来讲
在整个动画设计中,精彩的情节,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强烈的人物性格,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赋予其深刻的含义。只有不断地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才能发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创作资源。
(1)剧本。一部好的优秀的数字作品,如果想要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胜出,如果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不仅要有深厚文化韵味的体现,同时丰富的情节设计是整个故事的灵魂。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对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及案例,如《九曲黄河阵》剧本主要内容是根据张掖地区古城新村当地的九曲黄河灯阵传说神话改编。《神鹿传说》 剧本创作的案例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迁徙途中的传说改编。《天鹅琴后传》剧本创作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美丽的爱情传说改编,另外《勇敢的裕固族儿女》剧本创作则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的勇士勇斗妖怪的传说改编。
朴素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设计,为剧本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采风活动,同学们也很难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剧本。
(2)人设。人物设计是动画作品出彩的关键表现,在本土动画片的设计中,人物设计不是我们任意想象、随意捏造的,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产物。例如,在《勇敢的裕固族儿女》中的人物性格设计上,根据民俗、民族特色,给以下人物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巴特尔:角色丈夫,性格主要表现为勇敢机智,身手好,狩猎高手的特点;玛尔俭:角色妻子,赋予了她善良温柔,聪明勇敢,做事果断的性格特征;扎喜:角色家中老人,赋予其成熟智慧,经验老道,是巴特尔的爷爷,受人尊重等的性格特点;雅尔吉:角色巴特尔的弟弟,赋予不成熟的少年,单纯,做事鲁莽,善良正直的性格。从《勇敢的裕固族儿女》人物性格表现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裕固族的老百姓的生活风味及人文特点。
《西游故事-高老庄》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的表现:集中表现为身躯高大,头大脸方、高鼻梁、深眼窝等造型特点。《九曲黄河阵》三仙:琼霄、碧霄、云霄,为亲情不顾一切,好强心地善良。南极仙翁:成熟智慧,经验老道、受人尊重。
(3)场设。在动画短片《雪女天马传》中,主要场景包括两个部分,其中雪山的创意来源于民间文化采风活动时马蹄寺的祁连山风光,其加工润色形成雪山场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场景中宫殿的创意来自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部分元素。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上加以再创作成为所需的场景。该短片中主要场景表现在宫殿的设计上,采用了暖色系,以中国红、黄色为代表色,突出皇宫的富丽堂皇,规模浩大,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造型上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元素,使用较多的是飞檐拱顶造型,中心对称、井字布局的特征。而在重要场景雪山的设计上,又采用了冷色系,以蓝色最为明显,色彩整体比较清新淡雅。与宫殿的暖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宁静安逸之感,造型上比较的写实,与现实中的雪山造型相符。
2.2 从数字插画创作的角度来讲
(1)创作的立足点。在对民间文化采风的实践中,立足河西民间文化历史,坚持发现特色、创作经典,弘扬历史的使命展开了一步一步的探索。有着悠久历史富有独特风俗习性的裕固族文化吸引着众多学者潜心研究,具有河特民俗风情的九曲黄河灯阵让每一位河西大地子孙感到自豪。尤其是插画艺术形式的河西民间流传千年的西游故事,让我们饱尝一番河西版的西游故事。
(2)创作资源及思路。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切称之为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故灵感源自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创作必不可少的资源。河西走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比如说张掖的马蹄寺举世闻名,通过本次民间采风,我们收集到了相关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文献材料,这些珍贵的素材对我们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创作价值。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即将失传的文化继续传承,为了迎合当今受众群体的口味,我们不得不将收集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同时用现代主流媒体技术将其传播乃至弘扬。
正如马蹄寺的传说,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倾听民间传说之后,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原有的剧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创作了《雪女天马传》动画剧本,用动画制作技术和原理将马蹄寺的由来从另一个视角完美表达,时至今日,该动画短片在90后观众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意义,同时在第四届数字媒体艺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做到了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不断传承使命。
2.3 从3D建模的角度来讲
艺术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些历史文物或者是民族独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如何直观的表现其价值、特点、风貌以及应用是考验创作者艺术综合素养的关键。
如表现马蹄寺的由来,我们只能通过动画艺术的形式表现比较得当。了解裕固族婚礼的学者应该知道在其婚礼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物件叫“头面”。佩戴“头面”是裕固族婚礼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出嫁女子在婚礼当天要佩戴“头面”,其象征着姑娘正式成为妇女的意义,同时也象征一种吉祥和民族的担当。对这么重要的一个物件,“头面”的造型独特,设计纹样精湛华丽,我们是很难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而我们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多角度、多范围的向观众展示其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将“头面”的艺术价值传播出去。
2.4 从音效的角度来讲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反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不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而且与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
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密切地结合着。它的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因此,裕固族民歌尽可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因素。
纵观以上裕固族民歌的特征,其对我们的数字影视作品创作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创作关于裕固族婚礼的插画作品中,根据裕固族民歌的韵律设计画面的剧情节奏,同时在影视作品中将裕固族民歌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进行后期的编排和剪辑最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作品。
3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决定学生数字创作作品的质量
民间文化才活动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本土文化对数字创作的重要性,首先,裕固族特有的风俗人情及不同于汉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次,通过参观大佛寺领略到张掖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游览湿地公园和沙漠公园,还有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更是深深让同学们折服,心里由衷赞叹大自然的伟大,也多了一分对张掖这座古城的热爱。在数字绘画作品的制作中,同学们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不再像往常一样作品形式和内容单一,学会了如何在作品制作之前,进行资料查询和调研,对专业的学习也更加感兴趣,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数字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民间文化的风采,又感受了作品创作和完成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数字绘画作品的质量和内容,不再如往常一样空洞无力。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家都融入了不同的情感,让画面更富有感情和活力。总的来说,此次民间文化艺术采风让大家受益匪浅,在提高了数字作品质量的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4 结语
面对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环境和人为的影响下逐年减少这一现状,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历史使命。但当下也有一部分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我们踏足河西民间,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优秀传统历久弥新的魅力。用数字技术和我们的智慧将河西民间文化发扬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军.手绘插画设计表现[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晓叶.原创漫画插画[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杨悦.当代插画艺术[M].中国水利水调出版社,2011.
- 上一篇: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