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企业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从日本开始发展引进过来的一种新的创造财富的模式。本文将基于融资视角,分析集团企业的特点并探讨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融资新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的发挥集团企业的优势,提高集团企业融资的能力,降低控制财务风险。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融资 创新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美国的垄断性组织以横向合并为主要特征,这种同一部门企业联合的横向合并形式就是企业集团的雏形,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企业集团模式在日本迅速发展。我国的企业集团模式也是沿用了日本的这一模式。企业集团外部融资能力强,同样也担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模式中,采用内部银行、结算中心以及财务公司模式。发挥集团企业模式的优势,开创新型的融资模式,降低财务风险,才能使集团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集团企业融资模式及特点
企业集团为一种现代企业高级组成的形式,一般是由一个实力大的企业作为核心,多个在生产、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有关联的企业作为企业的外层,由此形成一个稳定多层次以企业集团产权为纽带的经济组织。集团企业主要是采取“金字塔”结构,从内到外层层持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人类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时展的变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也在激烈的变革当中。
1.1 企业集团外部的融资分析
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强。由于集团企业的结构为“金字塔”结构,子公司的资产一般都是由母公司通过长期的股票投资将自身资产演变而来的,子公司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把自身资产演变成为孙公司资产,这样,一代一代的资产演变,使得集团企业旗下企业众多,所以集团的融资能力也随之加强。另外,集团企业旗下企业可以彼此为对方做债务担保,这样就更大倍数的放大了集团企业融资的能力。
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较大。有投资就会有风险,效益一直是与风险并存的,正是由于集团企业旗下企业众多,融资力度大,所以只要成员企业中的其中一个遇到了债务危机,那么这种危机就会影响到相关的成员企业,产生蝴蝶效应,促使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加大。
1.2 对企业集团在内部融资模式的分析
企业集团内部融资采用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是一种集中式现金管理的组织模式,它一般会独立于企业集团的财务部,但仍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一个集团下属专业职能部门。采用结算中心模式,可以减少集团总体账目数量,这样既能形成资金规模优势,提高集团的信誉及支付能力,也可以强化国家相关法规的执行,防止资金外循环以及降低投资风险;采用结算中心模式还可以为企业集团的扩建筹集资金,并为企业重大投资提供有力地数据依据;采用结算中心模式,通过内部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可以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调剂和合理配置,从而降低财务成本。
企业集团内部采用内部银行模式。企业集团内部银行模式是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与结算中心相比又多了一个内部融资信贷的职能,融资信贷职能是指以资金有偿占有的原则,引人信贷机制,运用利息杠杆的调剂作用,促进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及吸纳集团企业下属各个单位的货币资金,利用信贷杠杆进行资金融资与流通,减少对外借款。
企业集团内部融资采用财务公司模式。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又被称作金融公司,是为企业集团的技术改造、产品销售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并长期主要做金融业务的非银行机构。
二、企业集团的融资模式创新
2.1 扩展债权融资的渠道,积极改善融资的结构
现在企业集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短期贷款,只要成员企业中的一家在资金上出现问题,就会迅速波及到其他的成员企业,从而影响到整个集团。
发行短期的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务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交还本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一年内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发行这种短期的融资券可以大大降低债务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
发行中期票据有以下三大优势:第一可以拓宽企业融资的渠道,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大稳定的背景下,交易商协会在银行间债务市场推出中期票据,这不但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与银行贷款相比,中期票据有成本优势。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企业可以实现融资资本灵活配置,提高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和提升企业经济价值;第二可以缓解集团成员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难度;第三可以减轻股权融资的压力,中期票据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企业直接债务、股权以及信贷融资渠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低间接融资比,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2 发行信托凭证吸纳社会上的资金
信托就是受人之托,代管别人的财务。信托凭证一般属于有价凭证,但是需要当地法律的认可。如果条件允许,信托凭证可以入市交易,从而实现自由流通。发行信托凭证,可以有效的吸纳社会上的资金,充实企业集团的资金量,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2.3 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债务在集团内部转移与重组
同为集团企业下属企业,当某一成员企业遇到资金问题,可以由资金量充裕的成员企业转移给其使用,以此来盘活企业集团的资金,充分发挥集团的融资优势。
由于原有的债务而不能融入债务资金的集团成员企业,可以进行集团内部的债务资金重组,使得原有债务的成员企业脱去债务包袱。
2.4 成员企业间相互作保
银行贷款都需要有担保,可以自己保,也可以寻找其他有实力的企业作保。企业集团在这一方面很有优势,由于集团成员企业多,总有可以符合担保的企业。集团企业间相互担保,可以增强信用能力,从而使集团企业融资优势扩大。
三、总结
企业集团融资优势大,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大,加快对集团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可以有效的控制融资风险,是企业集团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策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构建该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素质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夯实创新创业物质基础、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十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择业就业观念陈旧,怕苦畏难情绪严重,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1)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1)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完善创新创业教材,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三年全程设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YB培训,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基地,开展SYB培训等;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YB、SYB创业培训活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立足职业岗位创新,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拓宽渠道,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具有专业背景项目、获奖项目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加以扶持;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晓娟.当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
[3]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3).
[4]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
[5]李瑜.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
一、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等层设计
策略是落实计划与理念的推手,科学的策略选择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按定位有序、有效率地推行,并且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从调研与研究中总结,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策略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单一的教育行政推行策略,逐渐纳入利益激励、行为引导与政策扶持的策略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活动义务形态转变权利形态。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总体上形成党政领导,职能负责,多方协同,主体参与,政策促进,利益保障的治理型推进策略。
二、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模式特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顶层设置。学校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提出的创新创业议题,并从政治、教育与发展的高度,进行动员认知,形成全校师生对此的共识与重视,学校于2013年底组建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研部,全面负责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承担,通过设立职创部这一职能部门来承接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同联动配置。在职创部的统筹协调下,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依托,将鞍山师范学院各种资源有效协同联动,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策略安排是打造多组织联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
(三)构建多级进阶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多级进阶”型的课程体系,是指创业基础课程+创业拓展课程+创业先锋课程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I《创业基础》课程,以及基于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性创业基础课,在拓展课层面,强调技能训练、意识培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KAB、SIYB创业培训,企业经营模拟运作以及相关创业管理等课程。强调精英应用培养的先锋班,实行专业化、职业化与应用型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力与支持的“多级进阶”型教育培养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有效参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体主要是存在教育主体———教师以及各种教育者、教育对象主体———大学生、教育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鞍山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如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一支稳定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逐步成为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项目指导的主体,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等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五)科学多元的推进策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为了调动大学生积极接受、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与参与度,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各学院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有效地使用校内实践资源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实训,创建创新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六)多元政策促进与教育利益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职创部通过多元政策的出台,促进全校资源、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特别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利益平台配给与激励实现,保障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预期利益,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激励性、成果目标性与发展可持续性。
三、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短板
(一)创新创业策略科学设置有待优化。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现在主要是课程教育、行政推进、项目推广与平台孵化的策略实施方式,这种策略的主导性、参与性主要由职能部门掌握,学生、教师与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不足,教育活动的弹性与回应性存在阻滞。
(二)教育课程设置知识化代替意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而当前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呈现通识知识教育的特点,意识训练与培养不足,在能力训练上,具有创新创业执行性能力体系养成教育不足。
(三)主体参与推进策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主体还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这种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参与积极性与程度就不高,如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除了学分的要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其它需求没有得到激发与满足,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参与其中往往也是个体行为,这与团队参与的渠道、激励等相关措施缺位有关,二级学院的组织、参与性不强烈,存在利益激励缺失的问题,这需要利益激励与保障的制度化改进。
(四)政策促进与利益保障的力度不足。鞍山师范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出台各种促进政策,但这里存在两个突出的政策误区:一是利益激励政策缺位,特别是参与教师的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对于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更具多元专业、创新应用与实务实践性,参与教师的付出精力、能力与团队性的要求更高,这需要相关具有实质利益性激励政策的保障促进,这方面存在缺失,造成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二是权力下放政策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在基层组织层面,二级学院的作用尤为推出,这是落实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精细化的关键,这里是学生、教师、实践基地与专业支撑的节点,但由于缺乏权力下放的制度安排,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二级学院处于管理客体地位,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利益分享机制,使得二级学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配合度与主动性存在不足,如何调动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主导性与特色发展,是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四、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科学优化
(一)课程教育与师资的特色精细定位策略。特别是相关教师与实践指导者,形成特色创业创新指导教育团队,为有创新创业兴趣与志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教育与实践的支持资源,起到专业引导,环境熏陶,课程启蒙,意识激励,团队训练,项目培养,社会实践的协同治理培养教育模式。如对于课程设置与授课,应在现有创新创业通识知识授课形式的基础上,更加专业浸入—职业情景—精英意识综合培养的3D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将专业教师、行业实践者与创业精英引入课堂,将知识教育、技能习得、意识训练与应用能力综合激发、培养和引导。
(二)项目训练的特色精细开展策略。一是要形成师范类、非师范类的项目选择体系,激活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意识、资源;二是强化项目的支持、辅助与监管,特别是要做好学生项目管理的技能训练,防止项目运作失控,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与失败率,产生项目运作的破窗效应;形成多级强度的项目体系,在常规项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创新创业的成熟度,参与学生的成长度,形成一些创业强化项目,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可选择性、高度完整性和非常有实用性的项目。
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女大学生是女性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高等学院当中开展女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将女性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同女性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为今后女性人才的储备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探讨女性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笔者认为其核心都不是围绕“创新”本意的理解而言,而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的。
对于创业教育而言,从广义上来将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所具备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各项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创业,在于通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创意的创业。具体来讲,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自身的教育体系,通过有目的性和有组织性的安排,让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女大学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不仅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且也是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力量。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校女大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已经稳定在50%左右。中国在校硕士生比例当中,女性也接近一半。在校女博士的数量也从1986年不足500人发展到2009年的8万余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女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来看,18-28岁是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点。它即是女性婚恋和生育高峰期,也是女性作为青年人积累人力资本,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正是女性在校学习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女性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其做好人生规划,是帮助其走向成功和幸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女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式的需要
从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生命周期以及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就业当中处于劣势。因此发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提升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也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
三、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女大学生在高校当中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因此在高校当中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
(一)树立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以生为本”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性施教,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实施正确的性别教育,针对女性特点培养女性人才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致力于女大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2.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树立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精神层面,要培养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精神;在心理训练上,要让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智成熟;在知识储备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理论,良好人文修养和较为广泛的综合知识。在思维训练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一定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能力培养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以女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凝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困难现状
(一)学校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
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完全等于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一部分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开公司、办企业的人才,片面的认识导致创业教育资源流向少数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其目的应为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教育者不一定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创业,但其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必定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模式和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手段,在这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技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动力
毕业生就业普遍倾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以来,教育单方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有了创业愿望,但缺少创业实践锻炼,对未来创业没有充分准备,经验不足,创业成功率极低。毕业生应不单单是求职者,也可能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对就业的显著带动作用,创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当前,国家十分关注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但一些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政策。学校相关配套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没有利用好国家的创业扶持平台和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二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在专业学科教育上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充为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学校、政府、企业力量的参与,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有充足有创业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
(三)创业项目缺乏创业资金和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持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的队伍中,他们期待有更好的平台促进工作开展,即获取实操经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需要在校期间对创业项目进行运营实践,至少需要模拟体验。据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由于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于家庭借款,国家有关于创业的资金扶持,但对实际创业者来讲,是远远不足于支持或操作起来困难,创业启动资金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瓶颈。大学生创业者中61.63%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接着是“经验不足”,比例远高于“缺乏好项目”、“没有好的团队”等其他选项。
二、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学科教学里面,同时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专门课程
对于教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在的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与现今社会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分类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有利于专业学科本身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独立学院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在专业学科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把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计上,采取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把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业实务类课程等,作为全校选修课,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堂上,教师要成为教练,通过案例分析等,不断激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培养创新型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团队,才能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实践平台的打造。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创业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时,邀请企业精英和成功创业校友来校讲授,以生动实在的案例指导学生,使学生的想法变为行动,使行动出成果,增强学生创业能力。例如:电子商务的课程教学当中融入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有门槛低,成本低,容易操作,风险小,时间灵活等特点,成为学生尝试创业的首选途径,很多学生网络创业热情高涨,但学生对网络创业认识有限,简单理解为开网店,原因是没有接受系统的运营管理课程教育。实际上,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结合,至少涉及到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络技术等学科,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二)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而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创业实践注重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其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来实现。创业竞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拓宽大学生的受教育面。通过组织实施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积极拓展了第二课堂的辐射面,推进了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促使校园文化创业氛围的形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例如: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举办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创业指导专家对创业形势进行分析,调整创业者心态,更新创业观念,解决创业难题,增强创业者信心;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信息获取、项目推广等服务;举办创业论坛,为创业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旗舰平台作用
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保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此,一是要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委员会和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为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建设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提供平台;二是为项目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开展学习、研讨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做好保障条件与激励措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或讲座、组织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等途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结项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及参加者,给予创新性实践学分。
(四)通过基金运作机制,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
一个良好的基金机制,给予创业学生资金上的扶助是非常有必要的。独立学院可以建立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大胆的迈开创业的第一步,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大学生创业市场。希望得到基金支持创业的学生可提交创业项目策划书,经评估认定后可得到一定数额的基金作为其创业启动资金。得到这笔基金支持的学生需签订一份协议,保证在创业项目盈利后依比例将一定额度的盈利金返回到基金库里,用于资助下一期的学生创业。建立资本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匮乏的问题。对已正在创业的学生,基金可以进一步帮助创业实践的学生扩大业务。对于在创业比赛中获胜的项目,基金促进项目的落地。基金本身采取资助-扶持-成功-回报-再资助的循环方式,是一个具有造血机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资助型公益基金。
三、结论
通过分析,探索了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雏形。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整合各方面资源,同时因时因地制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保持动态的发展。独立学院灵活的机制,必然作为探路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学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管恩帅,翟玉莹.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金田,2011(11)
篇6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4-01
一、构建“三递级”创新创业人Jl"培养体系
学院在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指导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创业班级群一创业专业的“三递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根据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构建了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先后开设《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公选课,《商务礼仪》《广告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和《创业实务》等专业必修课。
设立创新创业班级群。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不同需求,学院有针对性地设立创新创业班级群。采取自愿报名和课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组建跨专业的电子商务、广告设计等创业实务班。本着双向选择原则,与企业合作设立“大北农”、“伟嘉”等创业冠名班。针对管理类专业特k色,以自然教学班为基础,设立以企业实际操作为特点的创业实践班。开办创业管理专业。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发挥管理类专业群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办创业管理专业,创新“三阶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业学习+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建立“模拟创业、校园创业、校外创业”的实训体系,填补了高职教育创业类专业空白,探索出了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新路。
二、建立“三全面”创新创业人才运行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学程、汇聚全员合力,建立全体一全程一全员的“三全面”创新创业人才运行体系,有效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按照“面向全体、分类培养;立足专业、构建体系;搭建平台、强化实践;扶持孵化、跟踪服务”的工作思路,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优化知识结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能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全学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大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般教育;大二阶段,面向有创业意识学生的专门教育;大三阶段,面向有创业方向学生的应用性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育人全学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课程中引进角色扮演、拓展训练、创业模拟等体验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
“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平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综合服务”等工作整体推进。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全院教职员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双师教师培养计划”,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现拥有专兼职创业导师34人。制定保障文件21份,形成了《黑龙江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手册》、《黑龙江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使用手册》。
三、实施“三步曲”创新创业人才实训体系
学院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助圆创业梦想,构筑创业训练―模拟经营一孵化实战“三步曲”创新创业人才实训体系,助力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搭建创业训练平台,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院搭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训练平台。牵手百名企业家与千名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创建“创新创业咨询顾问库”;以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自励公司等学生社团为载体,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助推计划”,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自励精神培训等各类活动1800余次。
创建模拟经营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模拟公司项目,是国际上通行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实岗培训体系,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以及完成各岗位和各商业环节的实际业务活动,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有效地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和创业意识。
打造创业孵化实战平台,助圆学生创业梦想。学院依托职教集团化办学项目,建成9个“校中厂”、15个“厂中校”,通过专业实训,学生可切身感受创新创业实战环境。通过合作开设网购店铺,开发手工创意产品等途径为学生提供项目,为适合商业化运营的项目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四、形成成绩成果突出社会影响显著的示范效应
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近三年,学院有2500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大赛,获得各级奖项300余项。其中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赛项72次,参赛学生300余人,取得了奖项52项。
篇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思想、新理念,不少辅导员对创新创业政策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不能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教育中去,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待创业并不是很积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开展创新创业主题班会活动,为学生宣讲并解答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方针,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实质、国家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为学生提供的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二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创业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创业含义,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创业不是一时冲动的“下海”,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比赛或科学实验,其本质是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研发出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者转变成为社会经济价值的创业者。
2.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化培养
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合理分析,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霍兰德正六边形图)发现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特征的学生,并与这类学生逐一沟通谈话,对喜欢竞争、敢于冒险、做事有较强目的性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鼓励其为日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督促学生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 不能占用平时的上课及早晚自习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基础,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及创业基本知识,为将来大三、大四实现更大的突破打好坚实的基础。辅导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进行分类培养,可更加突出共性与个性,尤其是对企业型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帮助其发挥特长,在创业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3.创新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拓展”“创业探索”和“创业实践”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坚韧意志,突出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U、挫折承受力等因素的培养。又如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同时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许多学生在创业初期雄心勃勃,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最终心灰意冷,信心锐减。因此,辅导员要发挥引领作用,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走出困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日,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只是成功创业中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辅导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创业心理。 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努力钻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8
(一)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建立成人学生双创组织机构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强力支持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和成教特点制定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成人教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实验管理处等部门,旨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发挥统筹协调,确保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同时,各高校能够做到全日制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管理、平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出台助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成人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为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在基础设施保障、初创资金支持、专业技术入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1]
(二)理论教学、学以致用,融入成人学生培养质量方案
成人教育可以从狭义上划分为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而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是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高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各高校能发挥本校教学资源和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CEO走进课堂和网络面向成人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同时,部分高校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实地走访创新创业企业和产业孵化园区开展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质量。
(三)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提升成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帮助受教育者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人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各高校在保证成人学生常规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能够依托全国职业能力大赛、行业特色技能比赛和企业技能对抗赛等技能竞赛平台深入推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成人学生结合行业特色和职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成人学生在技能比拼中理解和认识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检验和转化创新创业的成果。[2]
(四)整合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成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
随着各高校对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越发重视,他们在保证政策引领、硬件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和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为成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少数高校还通过科研立项、技术入股和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和人人受益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各高校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例如校友基金、天使基金和企业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二、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正处于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营造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最终依靠创新创业动力扭转成人教育所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各高校虽设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二级部处和成人教育学院为牵动的成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但在具体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部分高校仍残存只重视全日制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形式组织上,指派成人教育学院主要牵头负责,无法在政策、资金和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存在不作为、两层皮等现象。同时,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类别以网络授课为主方式、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传授知识、专职成人教育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缺乏和课程体系学分认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融资体制不成熟,投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4种: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和自筹资金。[3]从成人学生选择融资渠道来看,自筹性资金受迫于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创业风险性投资对项目成熟度和可行性要求较高,成人学生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政策性贷款和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政策性贷款需要成人学生提供抵押证明、偿还能力证明及家庭收入相关材料等导致获取资助难度增大;而政府创业专项资金由于受制于成人学生身份性质影响,其资助力度、项目数量和比率都千差万别,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和校企合作基地,但双方因资金投入、专利转让和项目红利等因素制约,导致合作基础相对薄弱。[4]大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仍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例如邀请创业人士进校讲座、参观走访校友企业和聘任校外创业导师等方式,这些方式导致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空间小、利润薄、见效慢。此外,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企业资金注入、新型技术入股和创业基金设立等方式较少,进一步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局面。
(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亟待优化
衡量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9个要素: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5]我国总体创新创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扶持全日制普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并在税收、养老保险、人事制度和市场信息化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受自身身份、学历学位和社会认可度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创新创业不公正待遇和项目亏损等情况时常发生,与之配套的应急措施、赔偿方案和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如何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确保成人学生效果化、合理化和收益化创新创业是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6]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三型人才”模式的提出和具体内涵
基于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经纳入成人教育全过程,在对创新创业视域下成人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型人才”模式,该模式就是根据成人学生的学制特点和职业需求分类细化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人才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传授给成人学生,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激发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终使成人学生按需选择、按需求学和按需实践,探索了一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三型人才”模式理论层面内涵,即结合成人学生入学层次、年龄、学制和职业需求等特点,按照不同专业、年级和行业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态、创新创业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根据每个成人学生受教育情况将其细分为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再根据每个类型的不同特点和专项需求制定专属方案助力各类型成人学生成长。“三型人才”模式丰富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路径,有效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型人才”模式实践层面内涵,即将第一课堂的面授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保证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指导成人学生按照不同类型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同时,注重帮助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成人学生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从而全面拓展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大舞台”。
四、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三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以重点培养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1设立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各高校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成人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打造成人教育创新人才”为宗旨,注重向自身内部挖掘创新潜力,全方位构建“意识启发、能力提升、实践孵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以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为基础,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建立生物制药、农业技能、服装设计、汽车工程、护理技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工程等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指导成人学生从入学就进入导师工作室进行创新熏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成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2打造成人教育按类培养模式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创新型目标,各高校可采取将本校成人教育专业实行按经济与管理类、农业生产类、安装操控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服务护理类和化工检测类等进行按类招生,成人学生入学后将按大类统一开展基础学习,一年后成人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按类招生方式最大限度激发成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创新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3培养成人教育创新型科研助手为全面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采取实施“杰出学者”计划,下设首席教授、高端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等项目板块,选拔聘任高校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杰出学者”计划。选拔优秀成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杰出学者”科研项目团队,辅助“杰出学者”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成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搭建“杰出学者”和成人学生科研工作平台,完善成人学生创新育人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建立创新型成人学生培养“生产线”。
(二)以育人体系为基础,搭建实践孵化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
1完善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夯实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把成人教育创业人才师资库建设工作纳入校十三五规划的整体部署中来,实施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通过高度关注、重点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本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有利环境。二是打破全日制教育用人理念,积极选留和重点扶持熟悉成人教育规律、了解成人学生特点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优秀成人教育创业教师发展开辟“快车道”,以点带面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整体水平。同时,构建以《创业基础》和《成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为主,以基本素质培训、职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辅的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成人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实训。2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新模式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成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逐步构建了以创客空间、成人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以成人学生创业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类职业比赛等活动为牵引,从培训、到实训、再到实施的成人教育“第二课堂”创业育人体系。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实践,激发成人学生创业活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互联网高效、便捷和智能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助力区域经济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引擎。3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搭建成人学生创业实践大舞台高校要注重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依托本校科技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客空间和校企合作基地,为成人学生提供成果孵化的“训练场”。各高校还应为已经注册成立公司的成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座椅、网络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并邀请法律专业专家和社会法律中介机构点对点地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发挥校科技处、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为成人学生创业企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扎根基层为目标,发挥成人教育优势,培养落地型人才
1激发落地型成人学生情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各高校要积极创新成人学生培养思路和方式,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在成人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和以情留人,重点打造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商品制造和检测检疫领域一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以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奋力营造创新创业外部良好氛围,对于愿意留在基层、愿意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创业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倾斜,解决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后顾之忧。2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潜能,服务现代社会发展为了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各高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按企所需采取“订单”式培养,加速对口专业成人学生培养进程,培养“能扎根、懂技术、强实践、会创新”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依据现代各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打破传统全日制教育讲—听—写的单通道授课模式,根据成人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因需授课,采取成人教育双通道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落地型成人学生。3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各高校要与各地市成人教育培训委员会、职教中心等机构通力配合、互利互惠共同建设成人教育平台,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接地气”“懂实践”“扎根牢”的优势,采取“互联网+成人教育”“落地型成人学生+项目”等模式,解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落地型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联盟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大力推进落地型成人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彰显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启动落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作者:安美忱 杨楠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2]安美忱,张卫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6(5):91—93.
[3]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4]王勇.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0):79—80.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教学模块完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课程教学,三种教学模块又细分了若干课程,而三个教学模块及课程之间缺少内容的联系与知识的串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课程知识通过正迁移的方式产生质变,导致所学知识处于孤立状态,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收到很大的限制。
二、适用于高校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改革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它适应当前应对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改革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主要实施步骤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普通本科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其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客观教育价值,已经被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同。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创业平台、改善办学条件为支撑,以设计专业为试点,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设计专业就业独立性较强的特点,改革完善现有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社会需求引导人才培养实践的原则,把市场、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放在教学试点专业发展的首位,强化学校建立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专业特性、特色个性。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与实用型人才为主,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1)突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2)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3、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明确创新创业课时学分要求等措施,充实和加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将设计类软件课程引入培养方案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加大上机的实践操作课时;学科竞赛、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社会实践、创业活动、课题研究等列入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素质,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手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工作室制”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项目教学为课程主体,实施实题实做、真题真做的模拟教学方法。
4、建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①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通过专业介绍、行业发展前景、学生就业方向进行阐释,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行业现状,激发学生创业动力。②面向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潜质的学生,开设专业系列选修课程。通过教学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③面向社会实践岗位的模拟课程,以项目、方案、活动为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调整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创建以设计工作室教学为主体,以本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题材进行专业设计软件的培训与指导,根据市场流行趋势讲授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行业工作流程,掌握行业时态,了解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材料。重点改进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教法,以学校设立的设计工作室为桥梁与企业建立“学”“产”“研”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具体设计工作。专业课程按照理论基础+技法表现+创意思维训练+设计实践的顺序进行,在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入创意思维训练,加强设计实践、项目案例等环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设计工作室为纽带,与地方传媒企业及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建构。
5、建设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以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努力做到结合专业进行工作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在实践中增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其实际应用。
6、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我校创建以“设计工作室制”为主体与项目教学、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
2)支持系统建设
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高校设计专业同设计院、设计公司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实践促能力、以能力促创业。
3)教学资料建设
根据创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购进实践教学设备,每年定期购进专业书籍。教材选用方面学校强化应用型技术型教材选用。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教材,积极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工作。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 创业型校园文化
一、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全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促进创新指引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由此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具有方向性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认知、理解和接受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1]。校园文化对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本位”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行为和品格。同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支撑与熏陶。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是有必要的,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不可分割。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为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创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2]。首先,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抓住机会,提升心理素质。最后,校园创业文化最明显的合作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互相协作的活动中形成创新创业的品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不足的体现是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不全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是从2010年开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高的问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积极性正是校园创业文化中的丰富多彩活动的鼓励和号召,如果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不完善、平台的活力不充足,就会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得不到锻炼,因而创新创业的行为能力也丧失表现的机会。
(二)高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管理制度不完整。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靠的是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制,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更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有利条件。在日渐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亟待完善。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助于良好校园环境的形成,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果校园文化的管理制度不完整,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得不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发展缓慢。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单一。
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全力开展的有效渠道,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高校综合教育改革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园创新创业活动不同于创新创业课程,但又包含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举办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校自身整体水平的上升,更好地发挥社会性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主要还是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活动方式,其活动的普及性扔有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更多的创业文化活动去营造。
(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与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联系较弱。
校园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的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相交关系。在创新创业文化方面,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上做得还不够完善,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整合校外资源的有效性上仍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业意识除了受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也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创新创业意识不够高是缺乏市场意识的后果,如果社会文化在校园内宣传不到位,宣传媒介不够全面,导致学生了解市场的机会减少,那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然不会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高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从深层次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和受体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传播给学生的责任感、道德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不是简单的一己之私,它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了社会的就业。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改革导致高校职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带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脚步。
高校创业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举措,使校园文化变得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创业思维的价值取向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成长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任何一种创业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挫折与失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所以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在于内在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育、自理能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有效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有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在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基础上,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与督导机制、学术科研机制、人力资源开和社会资源拓展机制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系统地制定符合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饰以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
一个全方位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管理制度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发挥潜能,让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形成有助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例如,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三)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创业文化所具备的六个功能(教育、同化、创新、目标导向、激励、娱乐启迪)共同作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只有组织和开展好校园创业文化活动,才能将文化的功能发挥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了解社会创业活力增添渠道。
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应增加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和协调师生创新创业工作,并做好保障措施。结合校友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分享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典型,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做好社会创新创业的政策教育。组织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锻炼,以此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工作室和市集,将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化、市场化,创造逼真的市场环境,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在校内就开始进入“孵化器”。在浓厚的创业发展氛围中,学生参与校办经营实体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具备的特有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的普遍性,而且能够薛涛和启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
高校的发展已经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关注社会政策信息,整合社会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首先,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例如,高校教师拥有富足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社会经验,这样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通过高校与社会相关企业间的联系,弥补创业教育的短板,定时开展老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聘请社会企业家加入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队伍,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其次,关注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与政府多加联系,依据政府行为建设校园文化,从政策中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运用好社会的资金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等有利条件。在社会创新创业培训中,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外环境。由此看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外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 下一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