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运动技能

篇1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述,体育课程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一门课程,它具有五大目标,即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技能不仅是考核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且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近些年来,运动技能不断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主要探讨高中体育的运动技能目标及课程评价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

1 体育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运动技能,可以使学生逐渐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有人说运动技能是一种手段,有人说是一种目标,在笔者看来,运动技能并不能绝对的被称为目标或手段,它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体育课堂数量相对较少,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必然会减少,但是在课堂上所学的技能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及时有效的回顾和练习,这时,学生在掌握了熟练的运动技能后,运动技能就从单一的目的变为一种手段了。因为如果单纯的靠课堂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学生经常地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才能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身体素质,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减缓学习压力。运动技能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是学生进行身体运动的基础,如果学生连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都不具备,那么将很难完成一些运动操作。总之,在新课程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始终是一个具有很重分量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贯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理念。

2 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运动技能

2.1 教师加强自身的运动技能

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在这里是指教师能够遵循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规律,有组织有目标地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规划的能力,还包括灵活、合理地运用自身体育知识的能力。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运动技能的高低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新课标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殊不知,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提高对学生起着绝对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运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好的示范,帮助他们准确掌握运动的要领。

2.2 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策略

在日常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在体育课上,相比于专门的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他们更喜欢自由活动,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其次,在具体运动技能的训练中,要注意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教学内容等合理安排运动量,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运动技能目标和教学计划。此外,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运动技能训练中,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3 高中体育运动技能的课后评价分析

3.1 运动技能目标课后评价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技能目标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系统的课后评价机制。笔者认为,高中体育运动技能的科学的课后评价体系是检验体育课前运动技能目标预设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但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却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课后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改革,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体育运动的兴趣。总之,科学系统的课后评价体系对高中的体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3.2 目前运动技能目标课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有着一定的评价方法,但是尚未形成体系,并且存在众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衡量,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评价方法常采用的是终结性的评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成绩评价的不公平,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体育课成了单纯的运动技能课,挫伤了不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3 如何提高运动技能目标的课后评价

既然课后评价对于高中体育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课后评价方法,规范课后评价体系。首先,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包括科学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科学的评价原则,严格禁止体育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避免因主观因素影响到课后评价的效果,不断健全教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三,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效果采取全面的评价,不能因为一项运动技能没达标就否定整体的运动技能。

篇2

关键词 低年级 体育运动 技能训练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征

(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低年级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

(二)身体素质的情况。

此阶段的学生动作发展先于力量发展,因此,该年龄段的学生应以简单的技术动作锻炼为主,力量锻炼为辅。适当地可以发展有氧耐力和一般力量,但并非是通过强大强度和提高次数来实现,而是通过动作锻炼来提高力量。

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青少年进行体能锻炼的初始阶段,也是青少年体能锻炼计划中的适应阶段,因此,在制订小学低年级课内外体能训练计划时应考虑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状况诸因素相适应。

三、案例剖析

(一)目标设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发展一般指人一生中经历的成长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身体领域。这四个发展领域在人一生中都是不断地相互作用,在某个领域的一个微小变化,就可能引发其他领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即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时间上表现出独特的年龄特征,才能结合体育课程目标,为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问题透视。

1.目标缺乏针对性

在一节一年级的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在不断地讲解滚翻动作,但能专心地听老师讲解的没有几个同学,他们对器材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师的语言刺激,眼睛情不自禁地投向垫子,结果,练习的时候只有少数学生能明确动作的要点。而当教师再次“停下来”重申要点的时候,他们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练习中,教师的“三令五申”仍是“打水漂”

2.目标教学缺乏科学性

教师采用“金鸡独立”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站立式起跑时重心滞后的问题,并反复让学生做双手叉腰、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动作的练习,让学生体会身体重心放在一只脚上的感觉,以帮助学生找出“优势脚”。

3.目标口令混淆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班级热身完后以四列横队队形等待体育教师的指挥,体育教师下达以下口令:“全体以右翼排头为基准,前排两臂侧平举,后排两臂前平举,向右看――齐!”学生听到口令后自然散开,做完热身操之后,体育教师又下达了这样的口令:“向右看――齐!”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位老师的口令又自动靠拢,行动竟然有序。

4.目标教学缺乏艺术性

在一年级投掷轻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生出手角度时,让学生一边又一边的模仿教师的挥臂动作,边跟学生反复地强调“投出的沙包一定要有抛物线的形状。” 此时,教师感觉效果甚微,可又无从下手,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练习着。

(三)技能指导。

1.目标教学应有针对性

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听从教师的讲解,那么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教师此时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设置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化到教学主线上,如以上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始终无法听从老师的讲解,教师此时立刻停止讲解并对学生说:“下面我们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在小垫子后站的最直。”或者,穿插一些小游戏:摸鼻子、高人和矮人、看教师的手势报数等等,等学生注意力回到教师身上的时候,再强调教学要点。

2.目标教学应有科学性

以上这种做法不够科学,原因在于:学生在练习“金鸡独立”时,是一只脚站立,而练习站立式起跑两脚前后站立,重心放在前脚,且后脚不离地;学生双手做叉腰、燕式平衡等练习时,忽视了站立式起跑中两譬和躯干的作用,破坏了站立式起跑的完整动作结构和用力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起跑技术。

3.目标口令应该正确、明了

这位老师怎么会用同一个口令“向右看――齐!”指挥两个截然相反的对形动作呢?根据这几个口令运用范围可以明确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队列,第二类是队形。第一,队列。在队列这一类中,向右看齐主要作用在于调整队伍的整齐程度,属于队列练习中的原地动作,学生的移动幅度不会太大,基本保持左右间隔不变。

篇3

关键词: 体育运动技术教学 运动技能 条件反射 体育教法

青少年是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最佳年龄,由于各项运动技术都很复杂,因此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学习掌握较为困难。体育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并掌握运动技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运动生理学中人体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观点出发,分析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探讨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阶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科学认知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的各种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反射有两种形式:一是非条件反射,二是条件反射。它是先天就有的反射,如:防御性反射、食物性反射、姿势反射等。非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低级形式,是人和动物在种族发展中固定下来的,有固定的反射途径,不易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中枢多数在皮质下部。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动物和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反射途径不是固定的,而是大脑皮质中的有关神经中枢之间建立的一种暂时性的机能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条件下反复刺激训练形成的。不仅兴奋过程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神经抑制过程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抑制过程分为外抑制和内抑制两类。外抑制是条件反射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一些条件反射,尤其是那些新建立起的尚未巩固的条件反射很容易被新异刺激抑制的。内抑制是动物和人在后天生活过程中,或实验中建立起来的,又叫条件抑制,其本质是抑制性条件反射。内抑制又可分成两种:消退抑制和延缓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反射建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强化,则条件反射的反应将逐渐减弱以致不出现反应。分化抑制是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逐渐加深精化的。

二、人体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人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所掌握的一切运动技能都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人的运动条件反射是在姿势反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感觉器官的刺激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运动技能不同于一个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它更加复杂,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的中枢有许多个,既有运动中枢,又有视、听、本体和内脏等中枢参与活动。而且,动力定型中的环节更多,常常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彼此形成连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肌肉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它本身既对头一个刺激起强化作用,又引起下一个条件反射。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背越式跳高,由预备姿势开始,接着是一串复杂动作,而这些动作又彼此串联,结合得十分紧密。按顺序这些动作是预备姿势、助跑、踏跳、腾越、落地一系列单个动作的联合,每一个动作的结束都是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物。在练习时用视觉判断助跑距离和横竿高度,位觉感知踏跳后身体的空间方位,本体感觉感知肌肉用力大小和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等等。这些传入冲动都按一定的时间的严格顺序,传到大脑皮质相应代表区,使其产生兴奋和抑制,并经反复强化,各个有关感觉中枢都与运动区的动觉细胞发生暂时联系,建立一连串阳性和阴性条件反射系统,形成运动技能。

三、按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特征选择教学阶段和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其生理学机制是条件反射原理。一般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和巩固三个阶段。遵循条件反射建立原理中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三个阶段的生理特征,可把运动技术教学分为相对应的以下三个阶段,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

(一)泛化阶段――学习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

初学动作的时候,动作总是不够协调、精确和连贯,而且往往动作僵硬或出现多余动作,在练习后也常常不能以语言来说明动作完成情况。这是因为运动条件反射刚刚建立,各种条件抑制还未建成,大脑皮质中相应中枢的兴奋不是集中,而是向周围部位扩散,所以引起多余的肌肉紧张,使动作显得不协调,有时还出现多余动作,而且从空间、时间上看动作也完成得不够精确和连贯。此外,因为两个信号系统间的暂时联系尚未接通,所以练习后不能用语言来表示自己的动作完成情况。在这个阶段,应采用直观性教法,就是让学生的感官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生动的表象,主要是用眼看、耳听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从而掌握运动技术。常用的方式有:教师的示范、挂图、模型、生动形象的语言等。特别是要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在获得语言刺激的同时,感受到直观的运动形象,以促进其较快地形成运动表象。学生不但要用眼看、耳听来感知动作的形象、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多模仿,用身体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方法和程度,合理的用力顺序和动作意图。可以进行分解教学法,把运动条件反射连锁的各环节、拆散开来,先分散,后连贯地进行教学。对不能细分的动作,可以降低要求,先做到形似。在这个阶段中切忌过于强调细节,可先掌握动作的基本部分。另外,还应要求学生“想练结合”,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分化阶段――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该运动技能。此时,由于条件抑制的发展,大脑皮质各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泛化进入分化。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所做的动作,就表明两个信号系统间联系已经接通,可以用语言说明动作完成情况,比较顺利地完成整套技术动作。这时可以认为,学生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从新出现。在此过程中,应提高练习的条件和难度,把简化了的动作复杂起来,通过完整或分解练习,逐步克服动作僵硬和不协调现象,使技术动作完善起来。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不断提高对动作质量的要求,使学生完成整套动作以获得正确的本体感觉,使正在学习的运动技能得到强化,而对不正确的动作一定不强化。并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精雕细刻,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促进分化抑制进行发展的完善,使动作日趋准确。还应该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否则动力定型一巩固,再想改正错误动作就比较困难了。

(三)巩固阶段――提高和完善技术动作。

通过进一步的反复练习,运动定型已经巩固,达到了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不必有意识地控制也能完成,即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这一过程运动定型虽已趋巩固,但仍应经常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否则定型还会消退,愈是难度大、复杂性高的动作及掌过握不牢的动作愈容易消退。教学中应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论和力学分析的探讨,加深对技术动作内在联系的认识。反复进行完整技术练习,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技术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要求和方法。改变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组织教学比赛或测验等,提高对技术动作的应用能力。还要把掌握技术和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结合起来,使技术动作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

以上三个阶段,是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教学过程,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技能知识,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为完成运动技术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4

一、降低教学难度,树立学习技能的信心

很多学生一听说体育课上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从内心上产生一种畏惧感,不敢上体育课。其实,运动技能和竞技体育技能的掌握在难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老师必须先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选择一些既能被学生轻松接受,又能达到目标的运动技能

二、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发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整齐划一。老师应该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所要教授的运动技能。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很差,老师就不要让他掌握过于剧烈的技能,比如篮球。有些学生弹跳能力,爆发能力都很好,老师可以重点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但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更优秀的体育苗子。

三、教师规范的讲解,形成正确的表象。

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师要想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师本身要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首先,老师自己的动作要规范。其次,老师的讲解要简练、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让学生很容易的领悟其中的意思。再次,老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有感召力,避免枯燥乏味。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在教学中老师不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游戏法、比赛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把课上得既生动又富有实效,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乐中学”、“学中乐”、“玩中学”、“学中玩”、“练中学”、“学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体育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自觉的状态,同时具有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等精神,从而到达“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之境界。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层面上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较好地结合起来。

五、营造乐学的氛围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加强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学生乐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新课标技能教学的重点就是提倡自主、独立与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地有效学习。在技能教学中应该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的体验、感悟教材内容,根据兴趣特长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技能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六、充足的时间,增强训练的力度

运动技能是一个长期形成过程,运动技能的掌握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运动技能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训练密度和强度。因此,立足课堂,充分利用体育课,保证体育课的学习时间,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不同类型活动课的实践,通过校外不同群体自发组织娱乐体育活动,学习、强化、应用运动技能。

篇5

关键词: 运动技能迁移 体育教学与训练 教学应用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各种运动技能之间会相互促进或相互干扰,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运动迁移规律,可以缩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时间,快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目前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而作为各项目之间的技能迁移鲜有论述,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各项目之间迁移规律的忽视,往往使学生的运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运动技能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甚至导致运动技能的下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认识

传统运动技能迁移理论是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把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与新运动技能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运动技能的变化,称为运动技能迁移。运动技能的迁移有两种,学习和掌握某一技能对学习另一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相反,起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理论也有不同表述,如经验类化说――著名心理学家贾德(德国)的“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依赖法则和原理的应用。“类化”指的是原理、原则,是概括化了的理性经验。各项运动技术虽然在动作形式上和内容上表现为多样性,但都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指导:共同要素说――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武德沃斯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技能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成另一个技能。”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要素上确实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关系理论说――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张,强调概括化理论中关于迁移的另一要素,有机体在迁移中对新情境中的关系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真正的原因。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方面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条件。各项运动技术在专门素质方面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在一般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是相同的。

二、体育孝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案例)

1.运动技能的转换(以跨栏和三级跳远为例)。

跨栏跑与三级跳远虽然属于不同的田径专类项目,但在学习过程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完成跨栏跑和三级跳远时的关键性因素和条件趋于接近,焦点趋于集中。这两个项目快速用力的特征都很突出,节奏感都很强。跨栏跑和三级跳远这两个项目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则完成技术动作时往往力所不能及。跨栏跑是由于速度差,力量差,栏间步三步跑根本完不成。协调性差,栏间步和跨栏步的衔接及跨栏步和完成都将受到很大影响。三级跳远由于力量差,支撑能力差,将导致完不成三级跳跃动作而出现跳一迈跨一跳的不规范技术动作;协调性差,还将影响三级跳各跳之间的衔接连贯及空中的身体平衡。可以说,跨栏跑所要求的身体素质,三级跳远必不可少。这两个项目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均以速度为基础,以力量为基础,以协调、力量、节奏感为基础。正如以上所述,完成时他们的身体素质基础相同,所以先后学习这两个项目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运动技能的干扰(以网球学习和羽毛球学习为例)。

网球和羽毛球运动虽然看似是很接近的运动,但存在本质的区别。网球要求手腕绷紧用大臂带动小臂发力,而羽毛球要求手腕灵活,通过手腕控制来球,所以这两项运动之间在细节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学习其中学习―个项目再学习另外一个项目,已经学会的项目对新项目的学习有很大的干扰。

三、运动技能正迁移发生的原因

运动技能的迁移源于学习迁移,人类在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中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要求利用迁移规律。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只要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景中具有共同要素或者相同成分,迁移就一定会出现,当然这种迁移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1943,1954),一切均取决于担当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练员能否具有对迁移现象的敏锐性和感悟性,能否对迁移知识和经验现象进行“感悟”。只要一个人对他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感悟和概括,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技能迁移就是可以实现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从另一个视角解释运动技能迁移发生的原因,由于新旧两种运动技能的基本动作结构和环节相同,只是动作细节不同,因此在学习新技能、新动作时,大脑中原先已经那家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成为建立新运动技能条件反射,乃至新运动力定型的基础。相似刺激引起相似反应,运动技能的正迁移随之发生。

四、运动技能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1.器械相似。

貌似相同的器械会使学习者从知识记忆库和条件反射储存区调取与之相似的知识和动作技能条件反射,并运用到新技能的学习上。由于器械貌似相同的两种运动却有着相当差异的动作技术,从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羽毛球和网球,前者击球时对手腕动作有很高的要求,而后者更强调手臂的整体动作。

2.定义误导。

对运动技能定义的不精确也会由于对已有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误用而使初学者出现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手球射门和篮球三步上篮。前者的三步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步”,即射门者可在跑动三步后才将球射向球门,而后者的“三步”仅是一种习惯意义上的说法,而非严格的动作技能定义,因为篮球的三步上篮在第三步脚落地之前球必须离手,否则就是“走步违例”,所以打手球者偶涉篮球时经常会出现走步违例,实乃负迁移之故。

篇6

1 《课程标准》下正确认识和定位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只要人类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就必然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课程标准》的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领域目标中提出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强求技术动作细化和统一化。以上说明新课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给运动技能的传授以更大的空间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再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更好地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能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能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2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过去,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低级重复,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不积极、老师也不愿意教,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安排有些问题,我们老师的教学中也有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盲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同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3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教学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基础。

3.2运动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其实,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体育除了具有健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其它许多价值,其中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价值。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技能教学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体育课程要积极挑起重担,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运动技能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注意教授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个人交往时所需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4 《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4.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呢?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呢?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规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运动技能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计划?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篮球”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某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毛振明),而课则是组成这个“教学板块”的有机部分,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某节课是否是新授课后,才能对教师是否讲多了或运动密度、负荷量大小是否合适作出评价;也只有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的程度,才能对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时,要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讲: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以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

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频繁,生生交往复杂,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篇7

摘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含义,以及它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关系,使体育教师能够有系统、有逻辑和有序地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技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技能的控制三个领域。在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从婴儿的成长发育入手,以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为研究目标,即从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入手,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探讨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些错误的理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以及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之浅。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规律的认识。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带来的作用如何没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教授适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体育内容,同时一个年龄阶段和下个年龄阶段间应该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学习过程一定要达到自动化阶段,便于技能的迁移和掌握,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应该体现出顺序性和可预见性。

二、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连降十多年,这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状况不乐观,比如小学上中考的内容、中考上达标的内容等等,为了达标不惜花很多时间去训练加强。这些都是违背运动、游戏、身体锻炼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绳、中长跑、跳远这些项目的达标只是一个测试指标,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测验学生的体质情况,并不是说开展体育课就是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学生想练习的项目不开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这样下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厌恶,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几乎无法表达,学生难以有愉快的体验。更严重地妨碍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运动技能学习

(一)定义

动作行为是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伞术语:包括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动作发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分类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程序性学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学习三个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是自动化,这是一种过渡学习。将外部信息通过内化建立起来。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是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以有意学习为主,但其间不能忽略无意学习的存在,相对于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在不经意间产生效果。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动作发展特征的知识也可用于确定一生中其他阶段的动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全面理解人在某个阶段的动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动作的发展顺序具有高的可预见性,了解这一发展顺序的老师以这些证据为基础准备课程和活动,以推动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按可预见性的发展顺序学习。比如在教学中,以发展的视角观察学生做动作时,教师会考虑是哪些因素使学生达到现在的动作状态,未来他们将发展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所以很难回答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理论阐述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发育差,所以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长。3-4年级的学生在动作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较大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较为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他们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3-4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范围也在扩大,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5-6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初中生身体发展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而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因此,初中生完成运动动作的精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学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初中生对情绪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发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一)针对小学

1.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以养护锻炼为重。小学生处于6―13岁的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着喜欢竞争,喜爱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1-2年级阶段,教师选择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时候运用情景教学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1-2年级学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将竞技内容教学化,发展跑、跳、爬、跃等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知觉等能力。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满乐趣、生动活泼、具有新奇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之中。

2.3-4年级的学生的体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大小肌肉群的,有组织、简单的组合活动。

3.5-6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发展体能(速度、平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体育课程的选择要关注能够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细动作能力的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一、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体能。二、根据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确定在某一阶段水平侧重发展的某些体能。

(二)针对初中生

1.中学生一般在12―19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他们的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已经逐渐集中,开始形成对某一项运动项目比较稳定的兴趣。所以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减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项目,增加某一项目学习的时间,为学生体验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改进、巩固、提高、运用过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期,体能与运动技能有了迅速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竞技运动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往往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初中阶段学习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田径、武术、游泳)这些课程可以加入到学习计划中去。但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能与运动技能还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要求,必须对所学习的竞技运动在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初中生的体能要求。

2.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与衔接

中小学阶段应该要发展五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但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练习的侧重点、强度等应该有所不同。儿童少年时期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大,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是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做基础,也就是发展柔韧素质同时结合力量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力量素质练习应该控制好运动负荷和练习的密度,据力量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指出:男生在12―15岁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7―13岁增长最快,所以在初中阶段发展力量素质最好。而儿童少年时期的耐力素质发展较慢,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男子在12―16岁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在18岁达到最高值,女子从13岁开始增长到最大值,这些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强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去进一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技能的学习中强化跳、爬、跃等活动能力。

六、结论

(一)体育课要以基本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基本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基本身体素质和主要的运动技能要贯穿始终。每个阶段要有基础和重点发展的项目,重视基础性学习,发展基本身体素质(速度、灵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础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二)重视技能迁移发生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中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迁移,比如课基本内容前的辅助、分解练习,都是希望产生迁移。同时学习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是无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为学另外一个技能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按计划地学。教师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怎样安排等都是有计划的,但是学生达到的恰恰是一种无意学习,如课的内容是学习前滚翻,那可以为日后学习前空翻服务,学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

参考文献: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利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运动技能迁移;应用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一种运动的学习对其他运动产生影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迁移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等运动学习的各方面,只有正确的运用这种迁移,才能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

一、运动技能的种类

1、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的学习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例如,掌握了篮球技术手球学习难度就会降低;脚背正面踢球技术的掌握对脚背外侧踢球具有促进作用;掌握了跳山羊,很快就学会了跳箱技术。

2、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阻碍作用。例如,会骑三轮车的人在学习自行车时就会比完全不会骑车的人更难,因为三轮车的平衡技术给自行车的学习带来了干扰,阻碍了自行车平衡的掌握,但是,负迁移不是永久的,它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消除的[1]。

3、零迁移

零迁移是指前后所学的两种运动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和相似性,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二、运动技能迁移的方式

1、运动与运动之间的迁移

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影响,例如,掌握了单杠屈身上技术对双杠杠端屈身上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促进影响。

2、语言与运动之间的迁移

运动前的语言训练对实际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运动前用语言训练见到不同的肢体信号做不同的对应动作,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经过这种语言训练的人会比未经过训练的人反应更快,学习和掌握速度也会大大提升[2]。

3、两侧迁移

两侧迁移是指身体任何一侧的训练都会对另一侧造成影响,例如,通过对左手的训练,右手的技能也得到提高,这种迁移也可以表现为一侧手的训练对同侧或另一侧脚的影响、一侧脚的训练对同侧或另一侧的手或脚的影响。通常,这种迁移在对称部位表现的最明显,但优势侧对劣势侧的影响要大于劣势侧对优势侧的影响。

三、运动迁移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正确应用

1、对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巩固练习,注意两种技能的学习间隔

为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只有对原有技能掌握熟练,才能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同时,一种技能巩固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发生干扰,若原有运动技能没有彻底巩固,在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原有技能的干扰,导致混乱,对两种技能的掌握都有阻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运动学习的间隔时间,通常要在第一种技能掌握程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况下,再进行新技能的学习,避免互相干扰[3]。

2、加强对运动技能概念的精确,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能力

运动技能的概念反映出运动技能的内部规律,对运动技能概念的精确化,有利于学生清楚的判断不同技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有效利用原有技能的练习方法和动作要领,并避免受到已学技能的干扰,确保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实现运动技能的正迁移。

3、利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已学的运动技能与新学的技能的目的、方法、要求、条件等因素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不同运动技能的全面理解,避免不同技能学习的互相干扰。教师在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运动技能的性质进行调整,才能确保教学效果[4]。

4、对教学和训练成果进行评价测试

为了保证教学训练的过程中的效果,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及时对设定的训练计划和练习方法进行迁移测试,通过在体育比赛中观察学生或运动员对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受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有效调整。

四、运动技能迁移应用原则

1、明确技能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学生通过明确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似性和内在关联性,可以发现并运用一般运动的模式,更容易的开展新运动的学习,实现不同技能间的快速正迁移。

2、运用语言线索引导正迁移的产生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新学技能中与已学技能相似的动作要领和运动模式进行反复多次强调,加强学生的印象,引导正迁移的快速产生。

3、加强模拟训练

对于复杂、具有危险性或设备条件受限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要利用模拟训练的方法实现对训练程序的迁移。

五、结语

体育训练中的运动技能迁移现象十分普遍,这种迁移即可能是对新技能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可能是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干扰的负迁移,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巩固,同时要控制不同技能的学习时间,以此来确保运动技能的正迁移,避免互相干扰,提高教学和训练效果。

作者:侯喆 单位:杨陵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黄亚忠.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0):86-86,87.

[2]陈仁伟.运动技能学习理论在田径跳跃类项目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和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110-114.

篇9

摘要:技战术通俗的讲就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作战中所使用的战略战术,一般具有技术性可言,不是死板化教条化一成不变的东西,在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战后还可以做出战后感想总结。体能训练通俗的来讲就是运动员体能上的训练,没有强大的体能做支撑,运动员在一场耗时的比赛中就难以完成比赛,更不用说取得好的成绩了。

关键词:运动员;技战术;体能

技巧运动的体能训练中包括的主要部分包括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运动员的年龄阶段不同,训练重点不同,所使用的作战技巧不同,因而体能训练的重点也就不同,要因情况而定,使运动员能够一直处于最佳的应战状态。下具体介绍时为便于说明,以篮球运动为重点研究对象。

1. 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篮球运动从发展到现在,在那么长的时间中,技战术的发展特点大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抗能力要求越来越强,无论高个队员和小个队员都要求在篮球作战中具备较高的作战攻击能力;战略以快攻形式为主,进攻速度快,连续掩护,阵地进攻多;争夺篮球更加积极、更加凶猛;防守范围逐渐扩大。

篮球首先比较注重高与灵的结合。篮球比赛是巨人群体的拼搏。制空优势和身高是篮球比赛得以取胜的重要法宝。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到世界范围内顶级篮球比赛在追求高度的同时从没有忽视“灵活”的重要意义。随着空间争夺的激烈化,高大运动员一定要有灵活的身手,要适应世界篮球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做到高中有灵、高中有巧。

篮球其次要注重快与准的结合。在篮球运动中速度是取胜的关键,用速度来争取进攻的时间和空间是现代篮球比赛的又一特点和趋势。有了速度后的进攻使个人投篮能力进一步提高,比赛也会随之更加激烈紧张。

现代篮球还比较注重智取与凶悍的结合。只有敢于对抗,有胆识、有勇气、有毅力与对手对抗,比赛中取胜的条件。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比赛场上拼斗能力和强悍作风的至关重要性,集合了智谋和拼斗的赛场才是真正的高水准赛场。

创新是现代社会重点强调的前沿词汇之一。创新的现代篮球的灵魂,现代篮球也更讲究常规和创新的不断结合。只有不断的创新,篮球战略、战术上的不断创新,赛场上才有可能突破前人的成就,篮球运动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例如,在15届世锦赛决赛上,速度对抗就是双方攻防技战术的焦点。

2. 篮球运动员的相关体能训练

体能是运动的基础。体能训练是人体器官和人体系统在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篮球运动员在多年的力量训练中应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均衡发展各方面力量;二是要通过各种练习训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现实中有些教练员就会因为担心运动员长不高而不重点开展力量训练。

在耐力训练方面,很多运动员认为运动员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对篮球运动员更加重要,而其实这忽视了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关系,在训练中,有氧训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对有氧训练的重视度。

3. 技战术与体能间的关系及运动员体能方面训练的研究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最好的技战术,也就是把平时水平发挥到最佳,就必须要有足够强过对手的体能优势,没有强大的体能做支撑就不可能再赛场上有完美的表现。体能也是比赛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决不可放松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第一,要建立愈加完善的运动员个人机能档案管理。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和身体素质测试,具体讲,就是身高、体重、脂肪、身体匀称度等方面。生理机能方面的诊断具体来说,包括呼吸机能,心脑血管机能,消化机能等等,总之要经历完善的人体机能档案。

第二,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有计划的、目的性强的训练过程,只有在持续的刻苦的训练中,逐渐增加负荷,增加疲劳度,久而久之,才能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而且,不管哪方面的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敏感、柔韧等方面,都应该全方位的训练。

第三,不管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因时因地制宜,训练运动员也是这样,也讲究差异性。篮球运动员根据性别、年龄、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情况,教练要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这就是个体差异性原则。

第四,运动员的训练也应该具有周期性。针对赛季和比赛时间的安排,教练制定出不同周期时间段的训练计划,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发挥好最好的状态。

第五,运动员体能训练一定不能忽视营养和恢复方面。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时需要消耗热能。体能训练的过程离不开能量的供给。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每分钟都大约有10亿细胞新陈代谢。凭借40多种营养成分,人体新陈代谢才得以顺利进行。运动员的恢复主要依靠运动员进行调整、按摩、理疗等。合理营养会是运动员取胜的法宝之一,营养对运动员的训练、机能状态、恢复过程、体能适应都有着密切关系。教练不仅要熟知训练方法,更要适当了解一些运动员营养方面的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技巧运动员日间消耗的能量以摄入量为宜。在比赛中要达到最佳状态又要摄入多少营养素。为了补充消耗的物质,尽快从疲劳中修复,又该摄入多少营养素呢。这些都是教练要了解要丰富的知识。

4. 总结语

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能力、避免运动伤害、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把握运动员训练的规律,做好训练的准备活动,根据各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喜发.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及其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7.

[2]厉丽玉.略论体能及其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7,1,(16).

[3]秦为锋.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03.

篇10

[关键词]体育高考项目设置 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11-02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作为选拔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考试的效度不仅影响招生的质量,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的项目设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对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内容

2010年体育高考的实际考试内容共有13项,分别是代表速度素质的100m,代表耐力的800m和1500m,代表弹跳素质的立定跳远、二级蛙跳和立定三级跳,代表灵敏和协调的三角形障碍跑、5m三向折返跑和绕杆跑,代表力量素质的原地推铅球、连续挺举、原地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和后抛铅球。其中100m为各省的必测项目,可见各省都认为100m最能考察学生的速度素质,共有22个省、市把800m作为考察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测试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的省、市分别为17和9,力量素质主要是以原地推铅球为考核项目,共23个省、市。各省在全国统一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并且认为能代表各个素质的项目不尽相同。在何种项目能准确代表何种素质的问题上还有待于研究。

二、运动技能及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根据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大辞典》将运动技能(motor learning)定义为“运动技能亦称动作技能。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种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归结起来为内因和外因。从统计可得知,在影响运动技能的诸多因素中,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学习动机、自身身体素质、目标设立、个体特征、年龄性别、运动迁移。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因素、教学方法、奖励惩处和技能的评估。

三、体育高考各项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

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有四种形式,分别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身体素质+专项测试和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专项技术。以身体素质和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类被各省采用较多,占87%。现行的体育高考的考试的四种类型,无非是从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运动迁移)两个方面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高考项目时,应尽可能考虑所选的项目应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的状况。而当前体育高考项目设立分别是基本素质考核和专项考核。基本素质考试内容反映的是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专项考试反映了运动迁移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体育高考身体素质内容的考核,主要是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身体素质因素出发分析,尽可能地选拔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其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分为十多种,但从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据来看,杨锡让教授“认为协调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准确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比较密切”。这六种身体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高考时,我们尽可能选择一些最能反映这六项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以后运动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以下为我们对这六种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密切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1.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协调素质(coordinate)是指人体各个肌肉群同步活动的能力。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最为密切,协调能力能反映出速度、准确、平衡、柔韧各种素质与高难运动技能的协同关系,只有具有良好协调素质,才能够出色地施展优美的运动技能。协调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技能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事各项运动时与运动技巧有关的重要素质。因此,协调素质应作为体育高考内容的重中之重。

2.柔韧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柔韧素质(flexibility)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是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和快速运动技能的先决条件,能否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取决于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而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又是决定柔韧的首要因素,它与动作技能的质量密切相关。

3.平衡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平衡素质(blalance)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或动态下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是在完成各个动作或姿势中,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完成任何运动技术动作,无论从动作开始、动作过程到最后动作完成,保持身体平衡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平衡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保障。

4.灵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灵敏素质是与肌肉力量、反应速度、位移速度、爆发力以及协调素质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基本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良好的灵敏素质,运动技能也难以发挥到较高水平。

5.力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力量素质(strength)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运动之源,力量也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所有的身体素质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没有力量素质就没有灵敏、协调等素质,也就没有所谓的运动技能、力量运动技能的形成基础。

四、结论

我国现行的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基本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身体素质因素和运动迁移因素。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以下为论述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素质考核方面的不足

体育高考项目设置没完全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五大素质。当前,国内外体育高考项目设置分别为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协调,从运动技能形成来看,运动技能与耐力素质的关系不大,从目前来看,耐力素质在体育专业学生大学里学习的贡献率不高。因此,应将耐力素质的考核取消。柔韧素质没有被重视,在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上,均没有体现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柔韧素质考核内容应被设置。当前我国100m是体育高考的必测项目,共有17个省测试立定跳,9个省测立定三级跳。

(二)专项考核的不足

体育高考的专项考试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专项测试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影响了体育高考的公平性。在专项项目的选择上,学生容易选择一些好拿分、难度不大的项目如武术、乒乓球等,专项的评分标准应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联聪等.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4(7):81.

[2]邵民和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体育测试项目设置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65.

[3]陶景飏,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