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的影响

篇1

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无论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在过程中首先涉及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由感知客观影响到对音乐做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节奏训练与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训练至关重要。节奏是音乐的原动力,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声音的强弱、长短、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因而需要有很高的反应能力。各节奏的时值长短都会给人一不同的心理感受。像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它们的时值较长,会给人一稳重、缓慢、轻松和舒适的感觉。而八分音符觉得轻快,十六分音符给人急迫感等等。那么,在音乐中节奏多变化组合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反应和应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促进心理素质健康有效地成长。

二、音乐欣赏与心理素质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音乐时,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由描绘性音乐或情节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的风光,捕捉田园生活的清新、自然和淳朴的气息。心理素质是形成和发展其他各类素质的基础,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变化复杂、发展迅速。对每个人来说,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在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缺少的是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能力。

篇2

关键词: 定向医学生 心理学课程 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部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与主治医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影响病情疗效,甚至引发医患矛盾。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潜在资源,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对象是患者,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受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大及专业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尤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职能己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身心整体诊疗,因此对定向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1]。定向医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2]。由于定向医学生来源背景、入学目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导、咨询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特别医患沟通中缺乏技巧,导致他们在各种行为上怠慢消极,进而产生诸多问题,提高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难度。因此,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咨询技能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鲜有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对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医学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医学生的综合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有关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于2015年7~12月选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定向医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子女80名;平均年龄(21.13±1.96)岁。

1.2研究工具。(1)以《大学生心理素质》[3]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分为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共10个因子。采用5点法计分。有6题为反向计分。经测试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1。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适度,适合作为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2)心理学课程收获自评问卷。问卷包括1题目。采用5点法计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选取的100名大三定向医学生发放问卷,并让他们当场作答。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1.4统计方法。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情况。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为133.03±12.01。80%的调查对象高于中间值117分。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得分依次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课堂应对和遗失应对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应的中间值。其中,课堂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17.72%,遗失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学课程收获得分为4.42±1.14,高于中间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性别差异。通过t检验发现,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见表1)。

2.3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各因子和心理学课程收获相关性。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和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除丧亲应对因子和遗失应对因子外,心理学课程收获和心理素质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4心理学课程收获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第一步,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时,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男生以女生为参照组,独生子女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组。结果显示,男生和独生子女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课程收获为自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回归方程,能显著预测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309X(见表3)。

3.讨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很多。如樊富珉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向群英等[5]认为,心理素质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笔者认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医学实践活动中,当自身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习惯化的、稳定的应对心理与行为的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二因素说[6]、三因素说[7]、四因素说[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质由突发应对、关系形式、换位思考等10个因子构成。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高于中间分。说明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尤其在课堂应对、遗失应对及丧亲应对等因子上,定向医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对待一些丧失问题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难以在一段时间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性别差异来看,也许是受到两年多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较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定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学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有助于增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课程是定向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评估和心理应激、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等内容。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定向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专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振,孟润堂,任妮丽,等.基层医务人员幸福感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5):137-139.

[2]卢少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4(22):279.

[3]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5]向群英,唐雪梅.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孟莉,徐建平,孙发利.当代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114-117.

[7]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3-45.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实践;心理素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5-1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明确的是,全面素质包含个体生理心理的先天特征,以及后天培养、训练所得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然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紧张,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在当前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时期,大学生开始真正的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独立的思考、生活、处理各种父母代办的问题。因此,在面临人际交往,性与恋爱,自我心理及心理压力时,都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

(一)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直接或间接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是通过正常的交往形成的所有心理关系的总称。对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衡量大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而且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能力之一。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交往更加复杂广泛。他们开始独立的人际交往,逐渐发展交往能力。

(二) 学习、学业问题

不少学生在中学一直是尖子生,总会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与羡慕,普遍会产生较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以往的优越已不复存在,而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出现难免使部分大学生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不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成绩落后从而产生自信心下降、考试恐惧症等一些问题。如果不能调整心态,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就会产生压抑、郁闷、焦虑、厌世等心理问题。

二、 舞蹈实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一) 舞蹈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前面提及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父母的溺爱,造成大多数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个性,普遍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不愿与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极差。而舞蹈训练以相互协作、整体和谐的集体舞居多,在排练时要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平时训练和有计划的演出,将增进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其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相互包容、配合有序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从而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不断的舞蹈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

(二) 舞蹈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前面提及大学生由于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使其自信心下降,受挫感陡然增强。心理学和人才学研究表明,充满自信心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力。因此,大学时期个体自信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学习的好坏,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

(三) 舞蹈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舞蹈家吴晓邦曾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因此舞蹈在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力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肢体各方面如力量、耐力、速度、稳定性、控制力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一个从小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说,在练习舞蹈时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的。由于坚持不下来,中途放弃学习的人不乏其人。因此学舞蹈的人,首先必需具备不怕吃苦的良好品质与持久的耐力,要在舞蹈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培养其坚韧的意志。而当今大学生缺乏的正是对挫败的承受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四) 舞蹈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发现新的矛盾事实,研究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事物,产生了新的鲜为人知的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对一所大学来说创新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其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

结束语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技能、健美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舞蹈世界里,大学生能体会到人体艺术的美妙,内心的体验上升为人体的自然流露,健康的体态美与内心充实的情感世界都在舞蹈中得到充分体验,产生愉悦的美感与心理的满足,从而陶冶情操和净化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贾建文.舞蹈人才的培养[J].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5).

[2]刘以林,张文珍,冯克诚.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与调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3]金宏章,张颈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吴淑荣.高等学院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篇4

关键词:高职; 体育; 拓展训练;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34-002

一、拓展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的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场景设置,运用有限的材料或工器具等资源,独立或借助于队友间的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与普通的训练不同,其难度系数更高,需要理论与实践性的密切结合,每个参与拓展训练活动的人不仅使身体和肉体上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而且都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受到相应的教育,从而对其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使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部分,它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主要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组成。而心理素质又都蕴含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事都是家长替着想到了、做到了,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感受困难,解决难题。因此,普通存在着一遇困难便向人求助,或者干脆绕着行走的行为习惯,对解决难题没有信心,存在着心理恐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差,沟通能力、纪律性也比较差,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意志力比较薄弱,情绪也相对不稳,容易受外界的干扰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活动中存在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有所改变,但是传统的体育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受学科体系的影响,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课程和教材内容都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四、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不足,而拓展训练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无法体现和给予学生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引入拓展训练,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能够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使之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1.能够使学生战胜恐惧,培养自信心

针对学生的自信心比较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空中断桥”等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空中断桥”训练时,让学生站在高空,从30厘米宽的一块木板跳到另一块木板上,两块木板之间距离大约1.5米。活动中要求学生跳过去后要用同样的方法再跳回来。尽管在这个训练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已经为学生系好了安全绳和安全带,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很难战胜恐惧心理,站在上面迟迟不敢跳。有一个女生,开始怎么都不敢上去,甚至吓得哭起来。为了鼓励她战胜自己,笔者临时改变策略,让她比较信任的一个男生陪她一起上去带着她共同跳跃,返回时让她自己完成。结果,返回时她很轻松地跳了过去。“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这个训练结束后学生的感想颇多,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别人能我也能”、“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不是不能,只是不敢”、“不是能力问题,是心理问题”。

2.能够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针对学生中沟通能力较弱,缺乏协作精神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中恰当地引入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比如“信任背摔”。这个项目做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在同伴之间做好充分的沟通,如果没有对同伴的足够信任,要让一个人站在高台上,还要背对着大地向下摔下去,是无法做到的。这个活动项目告诉学生们,有些事情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但是更多的事情是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关系,应该彼此理解、关爱,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对别人给予帮助。在一个团队中,各个队员之间需要并肩作战,需要团结友爱,更需要信任关怀,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3.能够使学生缓解情绪,增强意志力

针对学生容易急躁,意志力比较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引入“攀岩”、“生死与共”、“穿越电网”等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攀岩”可以是个人项目,也可以是团队项目,这要看规则如何定。而“生死与共”则必须是二人合作项目,“穿越电网”是一个团队的合作项目。这几个都是非常好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项目。而“生死与共”、“穿越电网”又是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好项目。

“生死与共”要求两个同伴之间要不离不弃,团结共进。但是,活动中由于同伴的失误而导致自己的所有付出都付诸东流,这时其中一方会有怨言,有怒气,甚至是指责;而另一方则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愧疚,甚至是自责。当然,他们之间还可能发生口角,甚至是灰心绝望。同样的,“穿越电网”则规定所有的人在穿越电网时不可以触网,无论什么时候,一旦有一个人触网,全队的学生就要全部回到原点重新来过。参与此项活动的队伍,人数越多触网的几率越大,重新来过的可能就会增加。有时,会触网的学生恰是最后一个,在大家都觉得胜利在望时突然出现了变故,所有的人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这种希望突然破灭的打击,同样会使队员们感到失望和灰心,甚至想放弃。但是,活动规则要求不允许放弃。因此,他们一定也必须想办法通过沟通,来解决团队的困境。他们在或你失误或我失误的交替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包容和理解,更懂得了在某些时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有多么的重要。活动结束后,他们分享的不再只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分享着他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他们从活动中会体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相互信任和鼓励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而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只能是使事情越来越糟,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更加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事不能过于情绪化,遇到问题一定要彼此鼓励,相互打气,要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消极地去对待,更不应该抱怨、灰心、绝望。

4.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元素的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许多体育活动中的拓展训练项目都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元素。比如“盲目障碍”、“跨跃滚筒桥”等。“盲目障碍”项目是表面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两个人沟通好便可以了。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也有一些技巧:如何提前告之队友前方是什么障碍物,让他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如何精准地描述,让队友很快明白障碍物的大小、高矮、长短等。有的学生甚至还采用了“密语”,通过双方能懂的约定“密语”让队友很快明白需要向“左一大步”还是向“右一小步”,是“向前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是否需要“高抬腿”等。使语言描述非常简单,为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有利的时间。而在“跨跃滚筒桥”活动项目中,要通过几个连续或间断、大或小、或滚动或固定的油筒搭起的桥。只要从这端走到另一端即可。通过体验或观看他人过桥,先确认哪些筒是滚动的,哪些是固定的,滚动时有没有固定的方向,从而总结出哪些地方可以“小憩”,哪些地方只能“蜻蜓点水”;起跑时的速度应该控制在什么程度才合适等等,最后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过桥策略。

五、结束语

拓展训练因为融合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且是通过在自然和人工设施中所设计的多种新鲜、巧妙、刺激的项目来进行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传统体育的延伸与补充,尤其是那些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而设置的拓展项目,有着传统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我国高校体育课改革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慧.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篇5

一个人在演唱的时候,这种状态如果得到体现就会表现出人性结构中相对的独立机能单位以一种本能的倾向依赖自己的心理机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歌唱者表现出过度状态和十分激动的状态。所以,歌唱者和歌唱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看似简单不可分析的各种情绪表现都会呈现出特别的性质。作为一名优秀的歌手,就需要对这些原则能够熟练的把握,并遵守演唱的良好的心理态度,身体的各项功能都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树立正确的原则和概念,在歌唱过程中克服怯场的心理压力,以及由于紧张所造成的忘词甚至发抖等问题,只有在心理素质上战胜这些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唱歌时的怯场。心理素质形成和与歌唱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关系,所以一个优秀歌唱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决定演唱的水平发挥的程度,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下才能有好的应变能力,才能在舞台上得心应手。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歌唱者之间心理素质具有综合统一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基于自然本色的因素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实践活动有关,所以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好坏,在后天环境和教育背景下,有规模的发展才是值得学习的,只有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影响之下,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去歌唱。

二、影响歌唱的心理因素

(一)情绪与自信心

歌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歌唱心理素质里面的情绪影响,歌唱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和感官能否协调,从而导致是否正常发挥。每个人都有情绪,比如有喜悦、怒、哀、所以歌唱中唱歌的人也不例外,这些情绪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与演唱,比如一个歌唱发声状态很好,但其心理上收到伤心,也很难把握歌曲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歌唱能力会大受影响,这就是心理因素不够好的问题,也是歌唱中心理素质对歌唱的制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歌唱者缺乏自信心影响歌唱,我们知道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自信心同时也是对自己具备胜任工作和任务的能力的肯定。自信心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于歌唱演出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自信是人的个性的一部分,好的自信心的心理素质影响着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歌唱在演唱中缺乏自信心,主要缘于对演唱能力没有信心,歌唱中无法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在演唱中不是过分自信,就是不够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但是演唱中表现的不够优秀,影响自己的心理,歌唱心理素质低的人便会出现自卑心理。我们发现产生了这种自卑心理的歌唱者,在演唱时情绪不够稳定,会出现走神使得自己的情感情绪不能真正的释放,自己在舞台上无法达到歌唱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所以情绪与自信心就是一种心理素质对于歌唱的影响。

(二)意识

在歌唱学习中很多人存在恐惧高音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就是一种意识行为。比如我们在发声练习中当练到高音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没意识到是高音时,接着练习高音便会很轻松地唱出来。而当歌唱中练习者知道是高音区时,便会下意识地过分注意把高音唱上去,而这个时候由于受这种下意识使情绪受到干扰,然后就会出现精神紧张导致声带发紧使高音唱不出。我们知道在歌唱学习与演唱中,歌唱的创作主体是自己,也就是说声带和音色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所以就要求歌唱者在歌唱中掌握技巧要靠自己的感觉,找感觉这种技巧就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从而来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水平。因为很多歌唱者在演唱时杂念过多或者在比赛过程中功利心太重,导致演唱时想唱好但是越是想唱好越是紧张。这就是歌唱心理素质不够硬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中意识训练不够好的原因,歌唱心理素质对于歌唱的影响在意识下影响也是很大的,以后在练习中要多多注意。

(三)个性

歌唱心理素质对于演唱的影响除了以上的一些情况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演唱者的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个性差异影响心理素质,也形象歌唱的表现,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表现在生活中有的人性格活泼开朗,所以他的个性是有利于歌唱演唱的,这种人在演唱时歌唱状态很好,能超水平发挥使他自己的演唱更加出色。生活中有的人性格内向,这种内向导致演唱时紧张,所以这种个性的人是不能发挥出自己平时的水平,在歌唱中就表现平平了,刚才这两种情况都是个性的差异导致的。歌唱心理素质中个性的影响是巨大的,注意表现在个性积极的歌唱表演比较出色,个性自卑的歌唱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容易羞怯,性格羞涩影响歌唱,所以这些人需要锻炼自己的歌唱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只有不断锻炼之后,才能增强歌唱心理素质。

(四)专注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教育; 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素质教育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形成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从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并推动着这个时代。而这些品质无不与心理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心理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人的素质从当代教育来看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指遗传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特点;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包括人的意志力、情感、情绪、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指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如人的意志力、情感、情绪、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使真、善、美的品质统一于人的个体之中。但是从素质的三个层次构成上看,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心理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文化素质要通过教育造就,而教育又是在一定心理活动内进行的。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故此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而且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催化剂。

一、心理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地、建设性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并通过自我教育,使之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心理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着莫大的影响。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而智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有着良好的心理水平之上。

美育和劳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审美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这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而这些又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同时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对人的身体健康也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学生心理状况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关的调查表明:“当代学生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三、心理教育的策略

1.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4.家庭教育要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直接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钢琴;教学;心理;主观能动性;认知;评价

钢琴演奏等音乐艺术活动是演奏者全方位素质的体现,而其中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是一个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方面。心理因素与素质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是其学习、训练、演奏中对于演奏、实践的认知与反映,影响着演奏者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的表达。因此,本文结合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在学习与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心理特征的呈现进行分析,进而希望能够对他们的学习与钢琴教学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注意事项,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重视心理因素的训练与良好的自控能力,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与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在钢琴教育教学实践中,钢琴教育者或多或少已经将心理方面的训练融入到了教学之中,但并没有系统性地得到教育者的明晰与明确。

我们常说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去引导学习者、演奏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这里所说的引导,其实就是教师从心理上去引导学习者,从而让学生在符合心理规律的意识下去感觉、想象、感受钢琴艺术的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者在演奏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由此也能够看出这是因为心理因素的原因对学习者的演奏所造成的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在训练中能够很好地完成乐曲的演奏,且能够以适当的情感呈现音乐的内涵。而他们一到舞台之上,则会出现、僵硬、忘谱、弹奏不准确等等诸多问题,使得演奏效果不忍直视。其实这都是因为演奏时心理素质障碍所造成的效果,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长此以往也会给演奏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钢琴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够直观地看到演奏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多的是通过演奏者内心对于音乐的感受与体悟来明晰。而这种感觉与体会又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再加之学生整体素质又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就需要因材施教,加强演奏心理方面的训练,让他们能够将心理方面的训练提升到与演奏技术训练同等重要性的地位。同时辅助学习者去调整和控制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而养成自身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来培养?首先,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需要首先强调的一项内容,因为钢琴演奏技术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而养成一定的演奏习惯,这就需要学习者能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去学习与坚持去训练。就这一点而言,其是比任何技术、理论、音准等等基础内容都重要的一点前提。毕竟,学习者是钢琴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作为主体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教学中又如何能够通过更多丰富的教学方式去提升学习者的演奏能力与培养音乐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他们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同时树立他们坚强的性格与意志。从众多钢琴艺术家的身上不难看出,他们对自己手中的钢琴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那就是感兴趣,这种兴趣贯穿了他们艺术人生的始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本身就需要以身作则,其需要自身就具备积极地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信心的形象为学习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耳濡目染之下,学习者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心理状态,这样他们也能够以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去投入到钢琴学习之中,且能够以更积极地心态去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主动地提升自身对于钢琴的理解、诠释与审美能力。有了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作为起点与支点,教师其次需要做的就是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帮助学习者树立坚强的意志与性格,能够以稳定的心理去面对学习、训练、演奏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不断树立演奏自信。除了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心之外,教师也应当鼓励或是培养学习者演奏实践方面的能力。对于钢琴艺术来说,其是一门表演的艺术,不是自娱自乐,而是需要有观众来欣赏的。有的学习者面对舞台的时候,会紧张、会怯场,这与学习者实践能力不足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通过舞台实践去积累自身控制与调节心理的能力,也是每一位学习者、演奏者需要掌握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者自身心理状态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进而能够让学习者、演奏者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去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去除紧张、怯场等心理障碍。无论是主观能动性,还是意志、性格、实践等等方面,都只是学习者心理状态调节中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作为学习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盲目拔高,也不要可以贬低,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与评价。

篇8

1 运动员赛前心理

1.1 遇到弱队。遭到弱队,容易产生胜券在握、笃定取胜的心理。或以强队自居,傲视对手、满不在乎;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急于求成。反映在打法上是重攻轻守,随意失误,不爱惜每一分球。一旦发球不顺,连连失分就容易急躁惊慌,不战自乱,甚至导致料想不到的失利。其实,稍弱于己的对手;尽管其胜利的信心不足但也有他的长处,特别是心里上比较放得开,总想奋勇拼搏,以求一逞。因此开局时他们打得都很“冲”,拿出全身的力量来拼一拼。面对这种队,除了切勿轻敌麻痹,掉以轻心外,力求打好开局颇为重要。如能顶住开局,打开局面,就容易动摇他本来就不坚定的信心,乘胜追击,战而胜之。若开局不利,切莫性急自乱。

1.2 遇到强队。遇到强队,容易产生信心不足,惧怕对手的心理。倘若战局出乎意料的顺利,眼看胜利在望时,容易过度兴奋,急于取胜;如果比分落后,受到挫折,则易丧失信心。反映在打法上,要么不敢进攻,被动挨打;要么鲁莽从事,乱打一气。应当懂得,任何强手都不是无懈可击的,而其最大的心理弱点是名气人,怕输球。因此,对付强队,首先要有顽强拼搏、奋勇进取的大无畏气概,要有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坚强毅力,水平上可以有差距,精神上则不甘示弱,要把自己摆在“拼”的位置上,努力去攻他,以求心理上占上风。在打法上,要善于寻找对手的弱点,或以强点对其弱点,先从某 一局部取得优势,攻其一点,再及其余,进而夺取全局的胜利。

1.3两强相遇。两强相遇,势均力敌,谁胜谁负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无必胜的把握,谁亦无必败的理由:胜不会轻而易举的胜,败也不会不费气力的败。面对这种对抗形势,比赛双方我怕你,你也怕我,我紧张你也不轻松。两强相遇勇为上。因此,首先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方,心理上压倒对方,气势上胜过对方,情绪上高过对方,解放思想,轻装上阵,敢打敢拼去夺精神上的优势。其次,要做好战局波涛起伏、迂回曲折的心理准备,切勿把赛程设想得风平浪静,更不要比分接近就张皇失措,形势紧张就无所适从,碰到困难就垂头丧气,受点挫折就失去信心。只要有争斗的决心,拼搏的气概,冷静的头脑,耐战的勇气,就能正常发挥技术,度过重重难关,夺取比赛的胜利。

2.比赛中不同队员的心理表现

2.1主力队员。主力队员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是球队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较为稳定,积极的应战情绪占主导地位,对取胜有充足的信心。场上情况发生变化,一般也能从容应对,甚至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发挥个人特长,赛出水平。由于他们的表现对全队水平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练员应该认真抓好主力队员这一重要环节。密切观察分析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使之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2.2主要替补队员。主要替补队员经常上场比赛,得到锻炼的机会比较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他们对自己的技术特点及在比赛中的作用比较明确,对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有较强的自信心。因此,比赛中,一旦有机会上场,心理波动比较小,一般上场后能积极行动,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但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往往容易产生犹豫萎缩情绪,主要原因是在困难面前害怕承担责任,因而在球队最需要时却顶不上去。

2.3一般替补或年青队员。这部分队员一般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实战锻炼的机会较少,缺乏比赛经验,因而心理更不成熟。比赛中心理波动较大,敏感性较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使他们往往在场上信心不足,易紧张慌乱,盲目行动,并往往有思想顾虑,怕受埋怨和指责。对这些队员,一旦提供了上场的机会,就应多鼓励和给予具体的帮助,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快地成长和提高。

3.比赛中场上比分变化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

3.1比分领先。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运动员应保持大脑清醒,认真对待每一次技术动作运用,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夺取比赛的最后胜利。反之,沾沾白喜,思想松懈,给对方以喘息机会,一旦被对方将比分追上和反超,此时会出现紧张急躁,动作变形,失掉本应到手的胜利。

篇9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种赋予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忽视演唱者心理素质在演唱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试图从声乐实践和声乐艺术核心两个方面来探讨心理素质在声乐艺术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素质声乐艺术修养

声乐本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将人体的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优美的“乐器”的过程,即将自然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的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每一名从事声乐艺术人员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作为学习歌唱艺术的学生应怎样把握这门艺术的客观规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这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一、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时,患了感冒,由于她是整场音乐会的核心人物,所以很多人都为此而担心焦虑。在关键时刻,宋祖英以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带病演唱,一举轰动了世界音乐名城。这个事例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质,主要包括人的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品质、意志能力等,它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中,心理素质始终是影响演唱者演唱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声乐学习和实践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演唱者的自我评价

在声乐学习中,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演出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拼劲。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类人在心理上人为地就将自身的能力降低至可以达到的程度以下,并对高难度的学习考验望而生畏,不敢尝试,怕遭受失败,而内心又充满幻想,急功近利,企盼早日功成名就。故导致学习和演出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由此而严重挫伤了自尊,并影响了日后的学习和实践。

所以,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前从容自若、有自知之明,可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知难而进,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反之则处处被动,顾此失彼,难免遭受失败和挫折。

2.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与其他美术、文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要求演唱者在现场能够一次性完成声乐作品,而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展现在听众面前,并丝毫没有修改的余地。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风险性大,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演唱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此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有一位歌手说过“唱一首歌容易,唱好一首歌也不难,但真正唱出歌曲的撼人心魄,才是一位歌唱演员的最高境界”。所以,每个演唱者必须赋予歌曲以新的生命,这不仅要求演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还要用“心”来演唱,对歌曲进行情感和艺术上的再创造。

然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时会看到有的演唱者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而且也具备了较强的歌唱能力,但在舞台实践上却表现失常,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战、忘词、跑调等,这种不良的心态使得精心准备和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缺乏演出实践的锻炼,思想压力过重,过强的虚荣心,患得患失的表现欲,对舞台、考场环境不适应,观众、考官等演出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演唱者身体状况等等。

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素质差,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歌者在表演时能把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正常发挥出来,能把教师教学成果正常地反映出来,同时把功名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悟、艺术处理和良好的发声上,就有助于减轻显意识的压力。歌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镇定、勇敢,从实践和锻炼的目的出发,积极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心理,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自己鼓舞干劲,放松紧张的肌体,更加自信地演唱好作品。

二、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

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声乐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关于声乐艺术核心即声乐原点的问题。

歌唱基本机能范畴包括:歌唱的气息、发声、共鸣。

歌唱艺术形态范畴包括:歌唱的声乐规范、歌唱的字音规范、歌唱的风格特征。

上述两个方面是歌唱基本机能和艺术形态的分析概括,从中不难看到,声乐是一门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感情的艺术。若想达到完美的表演境界,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地把握声乐学习的基本规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如“口腔彻底打开”“放下喉头”“声情并茂”等,这些与歌唱的直观状态有关;又如“气吸向下、沉到丹田处”“喉头自然放松”“以情带声”等都与歌唱的意念有关;再如“声音竖起来”“声音靠后”“声音通畅、流动起来”等,是根据主观听觉臆造的。

而正是这些声乐术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声乐教学的意图,促进了声乐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还充分证明了声乐学习的特点,正如行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在声乐教学中常给人以跟着感觉走的印象,要求学生要强化心理感悟能力,悟性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干着急却不得要领,只能学到一点皮毛,甚至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研究声乐原点问题,必须注意心理素质的因素,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循序渐进,逐个击破。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声乐艺术核心问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做到“淡泊名利,为艺术献身”。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歌唱技能,更好地协调和发挥个人身体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乘势而上,早日成才。

三、心理素质的修养与完善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受每个人心理素质中个性、情绪、意识、气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修养与完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端正学习动机是心理素质修养的前提条件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人处于某种心理或生理需要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具有一定的目标的能得以实现的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学生来讲,动机则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因素。学习目的性明确与否可以体现出学员心理素质状况。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在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如为什么要从事声乐艺术,怎样对待日常枯燥、单调的练声,怎样对待参加演出、比赛等等。如果学生只凭着一种纯兴趣来学习声乐,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只注意发声技巧,一味追求声音的响度,很难安下心来刻苦钻研声乐理论和基本功,上述情况最终将会影响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就为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奋斗目标,就会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也能更加稳定成熟起来。

2.培养自信与自知意识是完善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这种反映过程复杂而微妙,不同意识反应引发不同的效果。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

歌唱者在正常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的“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到某处的力度、速度和情感处理,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故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在平日的发声训练中,不断使有关肌肉、器官按一定的运动轨迹活动,形成一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二次性组成,由潜意识控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科学地认识这一心理特点并合理运用好这一特点,是声乐演唱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由此而言,培养自信和自知意识,是对意识反应的科学训练,从学习声乐的角度来讲,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信意识。学生走进声乐殿堂,接触到中外各国声乐理论和艺术作品,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希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失望,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勇气,进而克服困难。信心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有信心就有热情和干劲。丧失信心就失去干劲和热情。

同样,自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声乐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两种学生。一种是由于先天嗓音条件好或者有较好的歌唱基础,从而产生一种自负心理,主观上忽视自身歌唱所存在的其他问题,孤芳自赏;另一种是先天嗓音条件一般(甚至稍差),歌唱基础也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学习缺乏信心,演唱时心理高度紧张放不开。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实施心理调节法,对自负的学生需经常泼点“冷水”,让其在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使其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要多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帮助,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让学生拥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害怕和恐惧,使之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被信任的学习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压力。

3.提升意志能力是实现心理素质完美的佳径

意志,是人类自觉确立目的并以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来自于人的坚定信念、自觉意识及自制能力,这同样适用于声乐这一学科。演唱者除了在技术上和艺术修养上要有较高的能力外,还需要注意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与情绪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即使其发声器官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当其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也是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唱的。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这一特殊因素影响或支配,只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意志能力,才能使人精神振奋,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更加健康完美的目的。

总之,学习声乐和从事声乐艺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台上的艺术表现能做到“真情的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这需要歌唱者在生活中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感情创作等手法再现出来。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感情,才能真实地表现它。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没有平坦的大道。学生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在声乐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激励推动自己,勤奋努力,刻苦攻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声乐之路,为祖国声乐艺术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等.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篇10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英语在全球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英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英语听力教学容易受到忽视。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 新形势 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影响因素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听力是接收和理解口头信息的基本能力,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在对初中学生英语试卷的调查分析表明,不少学生面对听力题束手无策。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成为中学英语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教学存在问题,探讨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听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听力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总体英语学习水平。但是,影响初中英语听力的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实际英语听力教学质量。总体来讲,影响初中英语听力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语音障碍、语速障碍以及词汇障碍。第二,词汇方面,学生在词汇方面的积累不足,影响学生对于听力的理解,导致出现听力理解问题百出。第三,听的习惯。听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听明白听力材料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意思,主要是为了理解清楚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主旨。但是由于受到各自听力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往往习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进行理解,而不是将英语信息直接进行转化,不能够完全按照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的听力反应速度以及记忆效果下降。第四,文化背景知识。中外文化的知识背景是不同的,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中外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2.1 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语言知识积累是做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把好音标关。其次,加强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单词记忆。

 

2.2 重视日常教学的听力训练

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听力水平必须在一定的听力训练下才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为此,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听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为此,老师应该进行深入浅出的训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的进行听力训练,感受英语语言的刺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听力技巧与听力习惯。听力技巧包括理解技巧以及语音技巧,语音技巧主要针对的是连读、弱读、失去爆破、句子重读、意群划分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力技巧与听力习惯。

 

2.3 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英语听力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态对于听力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老师可以精心创设和谐、轻松地听力学习氛围,多多的鼓励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消除学生在听力教学中的担忧以及害怕。另外,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视频、语音、图片多重作用下,进行听力教学训练,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调动他们听音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除了加强了语言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还进行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教学及中西方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要求,听力的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课文教材加一些辅助材料就能解决。但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在时间、措施和训练上得到保证,就能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进步。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英语听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方面教学现状,创新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周荣. 浅谈影响初中生英语听力的因素及对策[j]. 魅力中国, 2009(11).

[2] 库在容. 浅议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1(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