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常识

篇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篇2

一.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学生以学习为主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却令人担忧。一是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个个都希望不劳而获,都梦想着拼爹、富二代,追求安逸的生活。缺少了基本的进取心。二是缺少健全的人格。不少学生对于是非黑白、美善丑恶没有基本的定位标准,拿着“自由”、“个性”当借口,拿无知当有趣,拿恶搞当笑话,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人文素养普遍缺乏。除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的所学面狭窄,对于人文教育和学习更是普遍不感冒,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欣赏能力极度缺乏。

二.汉语言文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剖析

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促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一些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除了顶尖的研究成果、博学的教授等因素,一流的人文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北京大学,正是当时的校长博采众长,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才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北大成为莘莘学习的最高目标。当前,各种思潮交织,人们对于传统文学的兴趣正在减弱。尤其是在学校中,从小学到高中,汉语言只占语文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无非就是一些古诗和文言文,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对此大多数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根本谈不上欣赏和运用。到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分工,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再进行学习,选修课也是大多数一些学生处于混学分的目的而选择的。这也就导致汉语言文学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甚至边缘化,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三.提高汉语言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当前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促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选好师资力量。

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央视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受到了巨大的欢迎,除了对历史和人文的兴趣,教授们的精彩讲授也是重要因素。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改变其在学生中枯燥无味的印象,就要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教学方法的老师。老师本身要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对汉语言有较深的造诣,文学素养较高,对语言和文字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些,除了老师自己平时要多学习、多陶冶外,学校也要加强老师的培训教育。同时,可以定期请一些国学大师、作家、一级教师等来学校上公开课,既让老师受到学习,又提升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2.要选择好教学内容。

在大学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多数是一门选修课。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有讲究。为此,应该做好教学的取舍。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苦涩难懂的文章,可以进行取舍,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古诗,文天祥、辛弃疾等,对文章可以进行充分渲染,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其他的诗词,进行对比学习,同时,对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对涉及的年代政治生活等,都可以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起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3.要打造好人文环境。

篇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篇4

一、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文学概述

中职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生,通过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我们传统文化表达和继承的载体,我国的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型人才。尽管如此,我们的中职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数中职院校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将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校领导随机听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多样化教学,选修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写作等课程,现场模拟谈判、辩论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净化心灵,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三、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一些课程,把与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的培养放在一旁,现今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能把技术与综合素质融合起来,做到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部分中职院校逐步注重汉语言教学,开设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只重传统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学校模式,只是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开设公选课,而未对其进行深入贯彻的讲解和指导通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是注重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没考虑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门类的基础。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还遵循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以备课,照本宣科为主,学生主要以背诵,听写为主,如对课本上的字。词。句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致,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将重点放在课本的固有知识体系上,但在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讲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查找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的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衔接起来,在教学上避免“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式授课,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传记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良好的口才,过硬的文笔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思考,结合社会环境与理论知识,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解。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与灌输文化知识并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新闻要事,近期社会上问世的作品等这些新鲜事来吸引学生,使其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感觉到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对某一新颖的主题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不仅帮助学生锻炼口才,更能体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教学改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基本上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因此造成了文学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吸纳具有高水平的文学素养的教师进入自己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

首先,相关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开放,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生动的课程实践来吸引学生,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面试技巧交流,与人相处之道,文章写作实践,诗歌创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学习语言,在课外同样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多读多看,并付诸实践。

(三)提倡案例讲学,增加师生互动

新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决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同时部分案例可以让学生以演讲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教师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维。

(四)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考核制度应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写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应综合平时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演讲或者表演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对待考核的制度要严谨,要严格对待,不能放任学生的抄袭等不良行为。

五、结语

篇5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篇6

1、应用英语专业以“英语+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输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下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三个专业方向。

2、商务英语方向增设: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基础等课程。旅游英语方向增设:汉语言文学、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旅游策划、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数据库应用、旅游法规等课程。科技英语方向增设:科技英语、科技英语写作、机电常识与识图、电子线路及其应用、土木工程概论、外贸理论与实务、英文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怎样让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个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这门课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正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根据其学科规律和课程特点,思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主要的原因应该与文学理论本身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有关。有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在新时期的演进中,的确吸收了大量外国的理论成分,转化了许多古代的文论内容,升华了不少现实的文学经验。但若从全局看,它仍旧处于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阶段。”(董学文:《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趋势》,《文艺争鸣》2007年第7期)可以说,“处于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阶段”的文学理论,在给文学概论教材编写带来多元的、丰富的理论信息的同时,其“日益庞大”的理论体系,也给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令人确实有点眼花缭乱的理论眩晕。有一位教了几十年文学概论的退休老教授,这样批评某些文学概论教材:“有的人把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写得玄而又玄,直到使人糊涂。”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理论教材中存在的“食洋不化”及严重脱离文学创作实践、教学实际的弊端。所以,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的首先任务,就是教材要“瘦身”,要将叠床架屋式的术语堆砌、天马行空式的推论,统统减掉。文学概论教材的行文要流畅,阐释要清爽,要根据阅读教材的对象――离开中学不久的本科学生的情况,将句子写明白,把道理讲清楚。理论是深奥的,但如同作曲家表示最美的音乐出现时,便标明“如歌般地”一样,理论家写出最佳篇章时,也应该是“如话般地”令人明白。所以深奥的理论也应是简洁的,正如有名家说“真理是裸”的一样。

造成文学概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的原因,也与当下电子传媒对文学教育的冲击有关。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学生阅读纸媒文学作品读物少,阅读理论更少,接受理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文学概论课程的课时少,教师为赶进度,势必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灌鸭式”的结果,给学生带来理论学习上的“消化不良”。因此,要想学生能学好文学概论,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理论思维的“操练”, 进行理论问题的思考。只有当学生自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钻研,教师的教才会起到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的方式,而应结合教学实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才去诱导他;在学生想说出自己的意见但还不得要领时,再去引发他。这被称为启发式教学的精辟论述,讲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询、自己去“操练”,其教学理论和方法中包含宝贵的实践品格和借鉴意义。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好办法便是提出疑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静思默想。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独立思考。当学生自己对某个理论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再来听教师的讲解,就会有渴时一滴胜甘露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概论课程的“操练”,具体来说,可以让他们进行文本分析和参与当下的文学批评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其对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文学概论课程培训班上,王一川教授介绍了他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改革,特别是他给学生布置的读书报告和写论文的作业,更值得教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学习。另外,他介绍的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归纳出的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4.理论是反思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对我们进行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其中的第一条涉及批评理论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第四条体现了其自我反思性或质疑性,给文学概论课程的“操练”,从理论上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培养具有质疑品格的创新人才的方向。

篇8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一个学期的到来,几门新功课来到了我们的面前,需要我去探索去研究,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新知识,获得长足的进步,我特此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一:主要目标

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

二:具体安排

1. 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 每周抽一天时间早起背诵英语课文。

3. 每周坚持到校晚自习

4. 坚持去校图书馆借书阅书,坚持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

5. 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货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

6. 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清算,反思自己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进。

7. 订阅英语辅导报,自学报纸上出现的一些英语单词,并且完成报纸上的练习题。

8. 身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坚持在平时多写一些练笔。

9. 多学习一些例如《文心雕龙》,《易经》之类的中国古文化典籍。

篇9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品味、专业特色、专业方法、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该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其总课时以及总学分数量居于各门专业课程之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提供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为古代汉语课程提供语言材料,并且成为世界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系。此外,它还是新闻学、文秘、播音与主持、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成果的积淀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每位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共同的体会。就目前而言,在现行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三本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三本院校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内容丰富与课时缩短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上下纵贯3000年,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庞杂,头绪繁多。课堂上的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文学史的诠释,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艺理论、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而随着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量一再压缩,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由原来六个学期每周6学时的教学时间,压缩为现在的四个学期每周3学时,实际教学时数仅为240课时左右。仅就教材而言,就有四大本文学史和六本历代文学作品选。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全部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发展脉络,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流变等情况,各种流派产生的背景、成就以及地位影响等,又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有个全面的解读,实在不易。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文学史时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于作品的解读更是流于形式,很难深入。

2.难度大与基础差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离我们现代很遥远,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历史故实、民俗地理等与现代人相差甚远,这些都给学习这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三本学生相对于二本和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的学生来说,入校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传统文学文化修养总体偏底,自制力相对来说也较差。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二本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就很难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按照专业目标,通过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读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对比较浅易的古籍进行校点,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对历代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进行正确的批评,对难度适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虽然如期拿到了毕业证,但他们甚至对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最起码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阅读、校点、分析和鉴赏古籍的能力等,则更是不敢恭维”[2]。

因此,学生在上课前如果不预习,不去读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仅凭上课时教师的讲解,虽然也能对文学史的脉络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对很多经典的作家、作品一一进行解读,有的只能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如果没有读作品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疏离与隔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就业压力与学习无用的困境

随着高校的一再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即便是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何况是三本的学生,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受到歧视。而很多三本的学生在进校时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数是被调剂过来的,他们为了能读一个本科,很无奈地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多数对此专业并不感兴趣,语文功底也比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公关营销等课程实在而更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多背几首唐诗或宋词也远远不如多熟悉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择业机会。”[3]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考证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上,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在就业中的筹码。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学就是钻故纸堆,坐冷板凳,对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学生心浮气躁,学习日趋功利化,许多传统学科面临尴尬的处境,而古代文学更甚。当然,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并不能仅仅靠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时,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针对本门课程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其兴趣。课后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1.课前预习的指导与探索

针对当前古代文学课时量缩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三本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等,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课后都布置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史的通读、作品选的阅读背诵、资料的查找等等。为了克服三本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等,积极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如每次课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情况,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等进行检查预习情况,并把这些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综合考核中。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背诵经典作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好了基础。

2.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如何讲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探讨,笔者近年来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文献资料辅助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堂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广,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辅助已经很平常。它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视觉艺术来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去体悟理解。古典文学牵涉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史书的记载、前人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免去学生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课,教师可以把每次上课前所需的文献资料、作品补充、每一章的精读与阅读篇目、思考练习、推荐阅读书目等,提前给学生打印复印,人手一份,这样在课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献资料或补充作品时就非常方便,也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提供了资料。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4]、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分类教学法[5]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3.课外学习的指导与探索

篇10

接轨内地

根据香港“三三四新学制”改革(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香港的大学本科专业2012年起将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这项改革使得香港与内地教育制度接轨,就读香港高校的内地学生完成高中课程后,将直接入读本科一年级,省却以往来港后需就读为期一年的本科预备课程,在学习和生活上与本地生同步。此前香港高校实行的是三年制,内地生去香港读大学则为四年,第一年是预备学习年,先修香港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等课程,以适应学习。

目前各大港校都在为“三转四”做积极准备,重新构思和设计学科课程。学制增加一年,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校外交流、实习时间。

复旦教授抨击大学怪状:

学生逃课追星

是亡国之音

“如今的学生已经分不清是学术研究第一位还是娱乐追星更重要!”这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在《“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中发出的感慨。该文发表在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

让张庆熊教授感慨乃至愤怒的缘由是:2011年11月10日,电影《大魔术师》剧组主要演员梁朝伟、刘青云及导演尔冬升出席在复旦大学的宣传活动,而原本该听张庆熊教授讲课的35名武警班学员却被校学生会叫去维持秩序。面对空空荡荡的教室,张庆熊教授在文中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今天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的日子。”

文章中张庆熊教授谈到:“这次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团委的领导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在为学生做好事。他们分不清是教学研究第一位还是娱乐追星第一位。”

电影《大魔术师》剧组在复旦的整场活动虽然谈的是年轻人“梦想成真”的话题,娱乐明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学生们如何更好地学习、成长,但梦想成真的基础在于学习,复旦校学生会的行为,恰恰造成了学生没有做到学生原本该做的学习职责。

复旦大学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生会及相关老师已经就此事向张庆熊教授道歉。

高考将增加

法律知识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在中小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制知识教育。

规划要求,逐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知识纳入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查的范畴。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适当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及常识的内容,引导学校重视开展法制教育。

教育部:

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

将停办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

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全国十几所高校

开设城市轨道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近十多年才开始快速发展的一种交通方式。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高涨,高校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纷纷开办城市轨道交通类相关专业。

目前,全国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十几所。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原铁道部部属高校和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都开办了该类专业,培养应用型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苏州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以城市轨道交通命名的学院。

不同层次的院校,培养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的定位和目标也不同。以北交大、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为首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生源质量好,主要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所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三至五年的基层锻炼,大都走上中层岗位。而部分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重点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有关专家提醒,报考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的考生要具备吃苦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数学基础要好。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到相关高校招生网站,详细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就业去向、录取分数等。

西部地区六所

国内一流高校

如同武侠小说中深山老林里常“隐居”着神仙般的武林高手一样,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也拥有诸多历史悠久、国内一流的高校。

1. 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工商管理等。

2. 兰州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生态学、植物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3. 四川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基础医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等。

4. 新疆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资源勘查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