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安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安全案例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改善产地条件,保障产地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产地,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生产的相关区域。

本办法所称农产品产地安全,是指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产地安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产地的划分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产地监测与评价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编制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年度报告,并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下列地区分别设置国家和省级监测点,监控农产品产地安全变化动态,指导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和保护工作。

(一)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

(二)污水灌溉区;

(三)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区;

(四)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五)其他需要监测的区域。

第六条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等技术规范。

监测点的设置、变更、撤销应当通过专家论证。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统计工作,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档案。

监测档案应当准确记载产地安全变化状况,并长期保存。

第三章禁止生产区划定与调整

第八条农产品产地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产地安全标准,并导致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

禁止生产食用农产品的区域可以生产非食用农产品。

第九条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划定禁止生产区的建议,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附具下列材料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一)产地安全监测结果和农产品检测结果;

(二)产地安全监测评价报告,包括产地污染原因分析、产地与农产品污染的相关性分析、评价方法与结论等;

(三)专家论证报告;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相关处理措施的建议。

第十条禁止生产区划定后,不得改变耕地、基本农田的性质,不得降低农用地征地补偿标准。

第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载明禁止生产区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种类、主要污染物种类、批准单位、立牌日期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标示牌。

第十二条禁止生产区安全状况改善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调整建议。

禁止生产区的调整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执行。禁止生产区调整的,应当变更标示牌内容或者撤除标示牌。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与调整结果逐级上报农业部备案。

第四章产地保护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生物、化学、工程等措施,对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和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产地安全标准的其他农产品生产区域进行修复和治理。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产地污染修复和治理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工作。

第十八条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后,报有关部门审批。

已经建成的企业或者项目污染农产品产地的,当地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污染危害。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止生产区生产、捕捞、采集禁止的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十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禁止在农产品产地堆放、贮存、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在农产品产地周围堆放、贮存、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农产品产地安全造成危害。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使用农业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城镇垃圾、污泥等固体废物,应当经过无害化处理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二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或者未经许可的农业投入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清除、回收农用薄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防止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产地安全的监督检查。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农产品产地受到污染威胁时,应当责令致害单位或者个人采取措施,减少或者消除污染威胁。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拒不采取措施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处理。

农产品产地发生污染事故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发生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时,应当依照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产地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经费应当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年度预算。开展产地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不得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六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本办法规定的划定标准和程序划定的禁止生产区无效。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移动、损毁禁止生产区标牌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篇2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途径

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农业生产者追逐利益的结果。农业生产者通常通过以下3种手段促使农产品产出效益最大化:力求产量高;力求品相好,力求早上市。利益的驱使,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

1.1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高,减少农产品成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超标使用农药、化肥、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农业生产者还将非应用于农业的现代高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相。如“药袋苹果”、瘦肉精、牛肉添加剂、羊肉添加剂。大量使用催生剂、激素和化学制剂、促使农产品早熟,以达到早上市,卖个好价钱的目的。这些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口感和安全性较差,甚至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1.2加工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加工者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改善农产品品相,增强产品竞争力,这些添加剂轻者中毒,重者致癌。如刨光打蜡的米,添加漂白剂的面粉,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染色茶、硫磺辣椒、添加剂的粉条、染色黑木耳等。

1.3包装、运输、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农产品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了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荔枝、牛百叶为其运输中保鲜,涂抹保鲜剂让梨在运输中保鲜。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剧毒,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除上述农业系统内部因素产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外,农业系统外部因素也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以及农业污染带来的环境破坏、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势必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监测好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国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有机可乘;二是农产品法制监管力度不够,让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钻了法律的空子。要想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2.1完善农业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据悉,我国的农业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1次;而在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我国应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农业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

篇3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2009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通过宣传、培训、监督、检查、处罚等手段,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增强,生产者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技能得到提高。

(二)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以上。

(三)农资批发零售市场100%纳入监管,杜绝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四)农产品例行抽检平均合格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药残留检出率较*年明显下降,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达到国家许可或规定的标准。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能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通过电视、广播、板报、墙报、宣传单、科技赶场、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生产技能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农广校、行政学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适时开展对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的培训,增强和提高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安全生产技能。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认证

开展“三品”认证,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已认证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严格监测、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二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监管

1.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切实保护产地环境

禁止工矿企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倾倒城市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

2.加强投入品市场检查,确保投入品质量合格

市、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季节,对农业投入品批发零售市场开展例行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区域的零散农资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销售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禁用农药行为和其他销售违禁、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确保我市农资市场无违禁、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出售。

3.加大例行抽检力度,扩大质量监控范围

市、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委托具有资质的农业质量检测机构扩大抽检范围,加大抽检频次,增加抽检参数,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例行抽检力度,及时、全面掌控全市农产品质量状况。对各区县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要每月抽检一次;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已认证的53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农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每季度抽检1次;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灌溉水每半年抽检1次。

4.严格标识使用检查,规范标识使用管理

“三品”标识是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存在冒用、套用、乱用“三品”标识欺骗消费者,严重影响“三品”标识的形象和信誉的现象,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三品”标识的专项检查,确保“三品”标识的规范使用,增强“三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查处力度,确保监管有效

市、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从严查处;对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造成危害或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对连续3次抽检不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其生产基地,要报请上级颁证部门取消认证证书。

市、区县农业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

(五)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今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列入今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细化方案,明确进度。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和隐患,保证整治和执法年活动取得实效,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考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的要求,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培训、监督管理、例行检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区县也要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

(二)加强监管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检测水平

各区县在年内要采取单设或增挂牌子的方式,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定人员,落实经费,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篇4

一、兵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

1.认真部署,强化领导,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兵团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农业部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无公害食品发展规划》,对兵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兵团构建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大农业格局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

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一是绿色食品开发成效显著。兵团近年来培育了一批有特色、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至今已有7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志使用权;二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全面启动。近年来,兵团农业局不断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并实行目标管理;三是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兵团各级农业部门注重和坚持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和开发有机食品,促进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有的天山雪蟹、面粉、大米、葡萄、牛肉、羊肉、各类蔬菜等二十多种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审核,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

3.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一是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和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棉花、粮食、油、糖、果品、加工番茄、牛羊肉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二是大力开展和推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为重点,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全过程的信息档案;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指导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

4.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重点农资的督查与抽检。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和公安、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协同作战,建立和形成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深入细致开展。

二、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1.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法》的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我国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兵团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培训,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的职责和义务。一要加强产地环境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耕地和养殖水域的保护工作;二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要定期开展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要继续抓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扎实开展定点农资市场创建工作;三要加强市场准入监管。要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5种农产品不得上市制度,扎实做好市场准入的基础工作;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查工作。

篇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34-0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乎是民众生活的重要方面。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正逐步开展。“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生产档案管理,建立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加强网络动态监管,及时把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追溯系统建设与农业生产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紧密结合度,促进产、销对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因此,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产业链监控体系,继续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合理规划监测层次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监测行为,明确了监测责任。逐步规范、明确国家省、市、县监测内容、监测职责,并合理分工。如国家监测注重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象为大中城市,并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预警,省级监测以执法处罚、监督抽查为主,管理对象为地、市。市县监测以产地准出检查为主,注重产品检测,管理对象为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

2 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安全

2.1 把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关

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是把好产地环境关,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污染。全面开展食用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一是做好水、土壤环境的监测,监测水、土壤中重金属、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状况。二是生产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建立田间档案制度,对产品进行检测,建立质量证明制度,使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质量问题落到实处,并得到保障[1-2]。三是在对其他小农户、小市场的管理上,开展培训制度,不断强化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农业部门要与环保等部门一起,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注重水源污染控制,以及农药化肥的污染控制。

2.2 加强农业投入品风险监管

一是农业投入品如肥料、农药、种子等的生产经营者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如记载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等有关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对有问题的,予以严厉查处,在源头上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销售。二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推行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3-4]。三是加强标签标识管理,推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

3 把好市场准入关

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严把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大型超市和专卖店要与生产基地产销直挂,实行销前检测、标识销售,连锁配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使不合格产品可溯源[5]。

4 坚持强化检验检测,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本地区风险监测数据库。扎实开展风险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普查工作,实施农药残留监控、兽药残留监控、水产品药残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监测监控计划,形成部、省、地、县4级结合的监测网络。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和重点农资,进行检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从而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有力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产安全[6]。

5 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建立信息和信息传递制度。为做好应急预警、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建立部、省、市、县4级信息网络,各级监管部门要确定信息联络员,保证上下联系畅通、沟通情况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二是对乡镇监管人员加强培训,进一步明确监管任务,建立检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讲,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科学用药技术宣传、指导和培训,采用厂商协办、技物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四是及时引导农民和经营人员调整思路,改变习惯,大力推广对环境友好、对农产品安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制剂,杜绝农产品中毒事故的发生[7]。

只有把握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等各环节的的风险管理,才能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监管空白和死角。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工作能力,避免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严格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继续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关,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控,才能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6 参考文献

[1] 苗在京,王孝钢,李海萍,等.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索与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42-43.

[2] 王海英,何海波,石晓峰,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保障食品消费安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4-25.

[3] 崔明灼,尹协芬,孙翠香.莱西市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当代生态农业,2009(1):44-46.

[4] 夏永祥,彭巨水.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质量管理[J].学术月刊,2009(8):84-89.

[5] 严可仕.福建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实践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8(3):75-78.

篇6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4・3;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82-04

0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是指以下的产品: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与乳品等)和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而形成的食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与奶制品等)。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结构体系。

从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提出开始,就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保证质量安全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集成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了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其目的在于跟踪和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农产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材料、包装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量存在的。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和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及现状

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物流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和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方面的特点:

(1)农产品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

(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3)市场力量不均衡;

(4)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农贸市场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1]

2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度较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可以说,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环节相当欠缺,质量保证体系匮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2)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保鲜成为影响家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从而使产品质量保鲜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有总值约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所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技术设备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中耗损严重,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3)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结点之间信息不通畅,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造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时,农产品初始供应商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规模小且分布广,农民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不确定性信息从最初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始沿供应链向各级逐级传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进一步产品的生产进程和交付时间;农产品供应链下游信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顾客需求从最终用户开始沿供应链的信息流方向朝供应商逐级传递,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4)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在企业组织系统中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肩负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按照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图1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批发市场。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中,其交易机制使交易双方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合作与协同,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息流通的不畅;同时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缺乏战略配合,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可管理性”,核心企业无法负起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

(5)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造成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堂而皇之进入食品超市。[2]

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从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绩效,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可从过程质量集成系统的思路出发,把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形成最终农产品(食品)质量的一个质量环节或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物流质量保证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突出体现为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流追踪技术的进步。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不仅是各个环节全过程质量监控,还包括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全员质量管理。[2] 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

政府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监管者,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②建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对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础之上。

③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对食源性危害的控制,应包括从食品原材料到消费全过程。

④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扶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备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⑤加大政府的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努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时间。

⑥建设独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并开展针对农业服务的物流咨询业务等。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自然属性不受损坏,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大力发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车和组合式冷库,它是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的核心。

②对加工车间应配备温控装置,使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加工的食品不因温度变化而变质。

③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对食品的货架期和保鲜期进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对在柜食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作业,每天由作业人员检验食品日期,保证不出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1]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通畅、跟踪其质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踪的关键。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tracing)系统,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此外,还有电子签票拣货技术、GI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等新兴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于跟踪、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电子商务,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②加快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以上两者都能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渐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4)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供应组织,从而确立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领导地位。

实践表明,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只能是批发市场这种理念,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其它环节的核心企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等。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自身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

②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缩短上市时间,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

③尽量简化供应链,即节点企业应按照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

④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依托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⑤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并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集中采购,进行深加工,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

⑥制定农产品安全政策要与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保持协调一致。

⑦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流通和检测。

(5)大力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节点,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农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其中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也将得到迅速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选择好的供应商,把好农产品采购关,即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产品质量状况,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还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大户的二级供应商,都要看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用什么方法、程序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经常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分析,按产品质量状况和供货及时性,对供应商分为A、B、C等级别。采用末位淘汰制,对于级别高的供应商,可以结成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评估级别低的供应商要求限期提高产品质量,甚至于淘汰出食品供应商行列。[3]

②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速度。

③进一步精简、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④建立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7(5):28-29。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历来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农业经济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2.1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有效保障农产品的供给,追求产量的增加,应该说这是由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农产品的供求逐步进入平衡、稳定甚至还有所富余的状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诸多因素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了极为突出的位置。另外,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这与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人们只要吃得饱就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仅仅追求吃得饱,更要求吃得好,更加关系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否真正安全,是否真正有益于身体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统筹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就尤为关键。最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质量安全是关键。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尚且不够健全、完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农业标准的落后与缺乏

在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通常是2年或者5年修订一次农产品标准,而在我国,通常都是10年左右的事件才会对现行的标准进行修订。另外,我国的农业标准种类也相对缺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标准更多的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展开的,关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限量标准、农产品的分级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较少,甚至根本没有。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很多农产品还无法实施标准化的生产。我国农产品的来源大多都是农民生产的,由于很难统一组织、加上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短期内无法形成品牌,也不便于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生产的各环节进行统一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在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方面,主体相对混乱,权责划分不明确,标准重复甚至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以蔬菜这种初级农产品为例,质量标准既有卫生部门制定的,也有质检部门制定的,还有农业部门制定的,虽然都是国家标准,但是与卫生部门的标准相比,质检部门的标准更多,让经营者无所适从。

2.2.2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

质量检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投资体系的不完善、监测体系的不完善等几个方面。在制度体系方面,虽然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但是无论是在质检机构的数量上,还是在实际的检测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投资体系方面,目前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大多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质单位,投资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靠国家的财政资金,而实验室的建设、先进仪器设备的采购、技术的引进与研发等,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当地的龙头企业或者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尚且没有真正意识到做好农产品质量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少甚至根本不愿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检测体系方面,无论是监测的范围,还是监测的品种都相对较少,最终导致监测结果的代表性不够,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2.2.3质量检测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强

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是一项技术型较强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人才的匮乏,现有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都是导致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3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3.1树立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对于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而言,一定要首先树立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理念,进而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3.2农户-企业-政府的协同努力

在农户方面,由于农户是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农产品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尽量采用更加环保的方式来从事农产品的加工生产,提升农户的生产水平,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在企业方面,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水以及二氧化碳等的过量排放可能对农产品产地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具体来说,企业的生产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另外,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来说,不仅要注意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不当处理,还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使得农产品质量达标。从政府方面来说,要想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就必须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首先,事前应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土壤修复技术,消减污染物从土壤向农产品迁移积累,提高轻度污染土壤安全生产能力;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另外,事中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检测,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政府应该定期派人去企业生产基地考察,监督企业生产过程,对不按要求进行生产的企业,应该给予严厉惩罚,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外。最后,事后应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赵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2):42-44.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1全面建设检测监测机制

将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法律原则作为重要基础,同国内法律以及行政体制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吻合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高对于农户的质量安全管理程度,综合考虑小农户生产这一特点,进而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确定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相关实施细则中有效确定责任并健全标准,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法律法规[1]。基于此,还应当不断完善食品行业动态性监管体系,并且把监督管理重点放置于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有效整合执法力量,适当调整监管职能。除此之外,应构建统一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进一步推动食品生产销售环节机制的推广。最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信用机制,实时跟踪监测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注重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要想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效果理想,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体系的建设,将重点放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中。与此同时,应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检测技术接轨。另外,还应创建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全球化需要相吻合、且有效覆盖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机制,形成相对应的管理平台,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不断增强。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基层监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乡镇与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效构建,并设置村级的服务网点,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以及预警功能[2]。除此之外,还应当合理改进县级和基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网络,以保证农田产地的现场随机抽检制度得以全面推广使用。

3重视产地环境监测治理的作用

应明确耕地质量现状,合理划分相关产业与产品,确保实现分类指导与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应深入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条件以及环境调控技术的相关手段,还应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的主导影响因子,积极创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机制。另外,应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运用清洁生产技术予以,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全面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快质量安全生产基地认证工作的开展,实时跟踪并监管认证,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合理地调查并处理产地环境,以免被污染地区的严重扩散。贯彻并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其中,县级以上的环保部门需针对所管辖区域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的具体状况展开现场检查,针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格地查处[3]。

4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

重新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转变技术推广导向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与高产优质技术作为重要指标构建导向体系,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有效改革实现创新目标,进而贯彻落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目标,全面整合资源,以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规程可以面向农户普及并应用。基于此,还应不断完善并建设基层推广机构,对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合理地采用奖惩与激励措施,以保证农户安全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

5注重信息披露网络的完善

应全面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市场监管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而形成多个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创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不断形成科学化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与预警指标机制[4]。与此同时,深入研究与分析食品安全的形势,尽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面向农户。文章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策略,希望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王丽娜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2谢亚洲,张晔.基于SNA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关系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9)

篇9

关键词: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45

1当前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剂选择不当

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所以在进行农药选择的时候不能做到根据病虫草害的习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农药选择,多数都是看周围的人用什么农药就“跟风”选择,有的甚至贪便宜选择质量比较差的农药;有的农民为了达到高效防治的目的,选择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甚至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

1.2使用时期不当

很多农民习惯是见到病虫草害大发生的时候才开始用药防治,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不能达到高效防治的目的;有的农民是在大田内见虫就治,见病就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药的过量使用,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还会产生药害,造成产品农药残留或污染。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逐渐推广,激素类农药增多,很多农民对其也有了很大认识,滥用激素类农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3药剂配制不科学

在药剂配制过程中过分依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没有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为了达到高效防治目的,盲目增加农药的使用浓度,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甚至产生药害。同时,农药的大剂量使用也会让病虫草害对农药产生抗性。

1.4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生产实践中许多农民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农业、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方法,导致农药的过量使用;生产上不能做到不同农药的混合交替使用,同种农药过量密集使用,使得病虫害对其产生抗性甚至导致药害发生。

1.5缺乏环保意识

由于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许多农民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在生产上将农药包装随意丢弃,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大气。而购买后农药的贮藏也很随意,往往会有人畜中毒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会降低农药的药效。

1.6农药市场较乱

目前我国的农药市场还不是特别的规范,生产企业比较多,而且多数都是规模较小,质量上不能完全保证;农资经销商也很多,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品牌、品种过杂的现象。而且农药经销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问题理赔很难。

2改善农药市场环境的对策建议

2.1加大农药科学使用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和农资经营者的安全用药意识

对基层农技人员、经销商和农民进行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知识、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形成自觉的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氛围。同时,针对不同作物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时期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技术指导,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使农民不仅掌握科学用药技术,而且能充分认识到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2.2设立农药科学使用示范田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以设立农药科学使用示范田,严格按使用技术规程,适时、合理地使用农药,通过示范的直观效果,让农民认识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意义。让农民认识到怎样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3积极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与技术

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生物、物理等防治技术。在积极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2.4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加快施药机器的更新换代,同时积极做好施药技术的改进,改传统的高容量、大雾滴喷洒为低容量、细雾滴的喷洒。建立专业化联防队,推广机动喷雾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浪费和污染。

2.5加强农药残留监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农药残留监控工作是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是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完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人员的配置,将农药残留监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2.6加强农药市场管理

篇10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按照省、市、县整体工作部署和要求,近2年内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及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工作。及时下发上级部门的公告,并大力宣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利用会议、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对企业、基地、农户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宣传,主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进行了发放。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强化了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两年来共印发宣传资料10000份,张贴公告800份,出动宣传车50辆次,培训3200多人次。通过两年的大力宣传百姓反响强烈,认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强化有效措施,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近几年,长岭县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农产品(蔬菜)农残的跟踪监控力度,大力开展地产棚膜蔬菜、露地蔬菜、秋菜等专项监测,每年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在全县重点乡镇共抽检1200个样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进行重点检测,检测种类达8种。同时,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工作力度,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农残速测),确保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两年内没有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连续两年被省农委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