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医学专业

篇1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体育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问题,针对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训练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与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问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讨,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

[2]李裕和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188.

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19-03

有研究显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普遍存在对本专业不满的情绪,且新生适应期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以2011级新生为样本,着重分析医学院校非医学生这类在医学院校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就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为使医学院校根据相应结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对培养合格的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生入校一个月内,从赣南医学院大一新生选取被试450名,有效被试411名,其中医学专业新生227名,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非医学专业新生184名,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全部被试高中为理科;男生188名,女生223名;全部被试为本科层次。

(二)测试工具

一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号、专业、入学动机、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排行、高考志愿、是否调剂等;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包含广泛的心理测验内容,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通过测查10个心理症状因子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有90项条目,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分为5级评分(1-5)。以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

(三)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通过班主任协助,在班会等期间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出指导语,要求被试当场认真完成。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SCL-90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总分上,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从各维度上看,在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维度,非医学专业新生和医学专业新生得分差异显著,非医学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上,得分均不显著,即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学生低,本次调查与这一结论及赣南医学院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与之前调查不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等三个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强迫因子存在边缘显著差异。

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在人际关系维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得分差异显著,非医学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医学生,这充分说明在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在医学院校作为非医学生,在课程设置和学校重视程度来看,肯定是有差异,常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相对于医学生,非医学生会发现自己课程少,自我支配的时间多,由此会更注重人际交往,更乐于参加除学习外的其他活动来展现自己个性。医学生学业任务繁重,较少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也不太花时间在学习之外的课余生活上,人际交往虽然较非医学生少,但是他们不太关注这方面。因此,从得分中也看出非医学生人际交往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生。

从敌对维度上看,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也就是说非医学学生在敌对维度和医学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显著。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非医学专业有部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于体育生,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本身性格特点来说偏向鲁莽直率,易激惹,较容易以冲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敌对维度上出现差异显著,很可能是受这部分被试数据影响,这个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恐怖维度上,非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也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这是由于医学生必然会面对很多血腥和多种疾病,在选择专业之前,肯定有所考虑和衡量,因此,这部分人对于害怕恐怖这种情感来说,有更高的阈限,最起码是心理承受能力就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此外,本次调查184名非医学专业被试有141名被试为调剂或补录,与杨红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其在专业选择方面较为被动,并非个人爱好或志向,这在未来完成学业中必然存在负面影响;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开办历史较短,未形成特色,师资力量较医学专业薄弱,年轻教师居多,不具备梯队结构;同时,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部分课程拼凑痕迹明显,医学院校为了突出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背景,在专业培养上几乎所有医学院校主干课程都包括医学和该专业课程两个分支,进而势必压缩各自课时量,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对于该专业把握存在单一化倾向,加之医学院校在相关非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一定缺陷,这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医学背景,但与综合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竞争岗位时并没有明显优势。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多方面较传统医学专业存在不足,刚入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对未来焦虑,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学习中存在一定心理隐患。

四、对策

篇4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为切入点,设计“特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理念上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接轨,具体方案又具中国特色及中南大学特色的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医学人才。

    2.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原则目前全国有十余所高校设立了特种医学专业,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中南大学“特种医学”课程体系设计将综合各高校“特种医学”学科特色,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凸显本专业学科领域前沿性问题的同时,注重掌握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3.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引进人才、组建教师梯队。在师资上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梳理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建立全新的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对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原则,在对国内重点院校特征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校特种医学专业的培养的方向为细胞移植辅助组织修复研究,肿瘤放射治疗前后分子影像评估,肿瘤放疗抵抗的生物学评估研究,生物医学新材料与放射增敏的研究,就业环境与职业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运动创伤修复研究。

    (3)协调发展,互相渗透,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运动医学与影像医学的交叉,运动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及影像医学的交叉,职业病学与毒理学的交叉,影像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交叉。

篇5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临床医学各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主治医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第三条按照本评审条件通过评审或考试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者,表明其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被聘为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章适应范围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工适用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行医权的医师。

第五条根据医疗机构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临床医学专业评审条件分为两个部分:

(一)按二级学科分类的评审条件,适用于按二级学科设置的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共分为十四个专业:全科/家庭医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病与性病、精神病、肿瘤、病理、医学影像、计划生育。

(二)按三级学科分类的评审条件,适用于三级学科设置的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共分为三十二个子专业: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血液病、结核病、传染病、风湿与临床免疫、老年医学、急诊医学、普通外科、骨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整形外科、麻醉、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妇科、产科、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整形、核医学、放射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全在线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报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和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第七条有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任务的专业,申报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完成下基层工作任务。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医疗事故责任者三年内;医疗差错责任者一年内;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第九条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学历和资历的要求

(一)主治医师

1、医学中专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七年;

2、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六年;

3、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4、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与医学有关的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四年。

(二)副主任医师

1、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七年;

2、医学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3、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四年;

4、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二年;

5、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三)主任医师

医学大学本科毕业或取得学士以上学位,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四)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主治医师任职资格:

1、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医.学全在.线,提供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三年;

2、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五)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申报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任职资格不受上述学历和任职年限的限制:

1、获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条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外语能力的要求

篇6

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物理是一门发展历史较长的学科,在国际医学物理学界的有关定义中,医学物理是应用于医学、特别是用于对人类疾病的治疗与诊断的应用物理学。其包含内容既有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又特别强调物理原理之于医学的应用。因此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课程设置,一般是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或者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一般设置学时依据专业细分的不同,学时数约在50至80学时之间,其中还包含物理实验学时。内容的宽泛加之学时数的限制,使得医学物理教学形成了目前重视概念、应用,轻理论、推导的特点。正因为对应用的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物理实验项目不但可以促进医学专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没有深入学习医学专业课的低年级就能接触到一些医学应用,培养他们的专业认知。为此本文从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的设置实验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通过合理的实验项目设置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的物理学习。

1医学物理实验教材的选择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目前理论课的教材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教材。而实验教材受制于各学校物理实验室硬件建设水平,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体系,一些成熟的教材虽然很优秀,但并不适合直接作为实验教材使用。比较合理的方法是让专业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经验编写适用于本校的教材,可以采用先自编教材,经过几年学生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修改、勘误,再最终完善出版。结合自身特点的自编教材存在很多优点,可以做到与实验室实际所用仪器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出现由于教材与实验室仪器差别较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对仪器仍然很陌生,无从下手的不利情景。

2依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实验项目

按照实验项目的物理原理的知识范畴,可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原子物理实验及近现代物理实验。按照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基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因此在为学生设置实验项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选择与其专业联系紧密的实验。例如,对临床医学专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设置“液体黏度的测定”实验,实验原理主要是流体力学部分的泊肃叶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可以使他们对于液体黏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电子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这一基本实验,将非常有助于他们后续实验中电子示波器的使用,同时对电子示波器原理的学习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对医学仪器制造有促进作用。对运动人体与康复医学专业,设置“生物膜电位的测量”实验,可以了解能斯特跨膜电位的概念以及产生机制,对人体的神经及肌肉细胞的电位有深刻的认识。

3依据专业特点适度修改实验项目,合理优化

实验项目的设计大部分都比较固定,针对的是大部分专业学生,而对有些专业来说,某些实验项目可能存在重点内容或者侧重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例如,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可以对“模拟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进行适当修改,提高此实验在仪器原理与制造方面的提升作用,实验中利用直流电产生的电场力把稀盐酸中的氢离子从正电极移向负电极,模拟把药品通过皮肤汗腺管引入人体机体的过程,实验中的重要参数为离子在不同电压下的迁移率值。此实验可引入目前医疗设备中使用较广泛的中频电脉冲离子导入方法来与传统实验中的直流电导入方法做对比,通过两种模式下对氢离子迁移率的比较,可以显著体现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对于成熟医疗设备的原理、研发、制造等有更深的理解。

4依据专业特点适当把握实验方法、模式

实验方法不一而足,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及不同的实验,可以采取不同方法。对于基础性实验,在学生对实验原理掌握较好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完全自己来完成预习、实验,教师可以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检查问题所在,最后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而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整个实验方法,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对一些难点进行深入讲述,但需要避免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操作整个流程,这样就失去了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意义。设计性实验是创新型的物理实验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提出自己想法,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功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科研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所在、提出合理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都有裨益,在此类实验中,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或者研究的需要提出设计目标,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推导理论公式,最终确定实验方法,并根据实验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拟定细化实验步骤,自主进行实验,完成数据处理,最后得到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根据学生情况,对一些比较优秀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研究性实验,可以在一些现有实验的基础上,由教师结合目前的学科前沿知识,提出一些简单的研究问题,由学生拟定具体实验方案,这样安排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此类实验的特点是研究结果不可预知,因此必须要做到过程步步严谨,结论自圆其说,实验数据对于结论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适量运用现代化实验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实验手段的丰富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多引进一些现代化仪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接触到前沿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范畴。

6结论

篇7

关键词:高职 康复医学 教学 探讨

About improvement quality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Li Wenlong

Abstract: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education does not look like other medicine specialized such mature,may supply the model the experience too to be few,in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developing process must try to find out unceasingly the experience,the consummation teaching system,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many year quality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specialized teaching experience,the discussion improvement quality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The qualityRehabilitative medicineTeaching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8-02

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以恢复病人的功能,并使病人重返社会为最终目的的医学。它的应用性、技能性很强,同时要求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也很广泛,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高职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的学生应该既能牢牢地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这就对高职康复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教育还不像其他医学专业那样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太少,在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不断摸索经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高职康复医学专业教学多年,本文主要探讨改进高职康复医学教学方法。

1 高职学习时间短,康复医学的内容庞杂,学习难度较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要注重“以人为本,实用为先”的思想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而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如何让学生通过两年理论学习,一年的实习时间就能成为独立从事康复评定治疗的康复治疗师,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首先是 “以人为本”,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以适合学生学习为主,比如说概述 (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主要特征、范畴等)、康复医学基础 (运动学、治疗学基础)本该第一学期学习,但考虑到运动学覆盖面大,如果没有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学习难度太大,所以应放在第二学期。

其次 “实用为先”,就是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与临床实际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将康复工程、ADL(日常生活动作)及作业疗法、步态分析、MMT(徒手肌力检查)、RCM(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为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关于教学重点,临床多见病中风;颈掏腰腿痛;类风关;周围神经损伤;四肢骨折;脊髓损伤;小儿臃瘫康复应作为重点。而康复工程、作业疗法、言语矫治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关于各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要性的评价运动疗法是十分重要的。

2 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师生互动

康复医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有较多的推理和假说,基础理论涉及面广,如基础课程运动学就包括解剖学、力学、生理学、生化学、人体运动学、运动障碍学等,而康复评定方法和治疗技术又自成体系,内容繁杂,如果学生没有好的学习动机或者老师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从学生的方面来说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有一种主导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目前的学习同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联系起来,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现实意义联系起来,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作用,使其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后的满足感;感觉到康复医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习知识变成我要学习知识。

其次从老师的因素考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无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介入引导式教学,遇到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如何抢救?急性期过后如何康复?康复的适应证有哪些?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最后,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但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要忽视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所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不要忽略师生交流所能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当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时,要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听不懂或没跟上节奏时,要停顿、重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形式多样,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辅助教学,表现形式丰富,可以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积极有趣的欣赏和探索,如运动功能康复的教学,评定治疗应该贯穿于“动”中,传统教学方法则无法体现这个特点,比如在作业疗法教学中,讲解理论并不难,但从概念、分类、治疗作用到方法选择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安排很难统一,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作业活动与其治疗价值、功能成份的联系等系统的展现出来,重点突出、简单明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学生感到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还不如几秒钟图形、动画效果那么真实和直观浅易。

其次多媒体中除了引用表格,还可以引用图示法动态演示。但多媒体课件中数据的链接不要过多,要提高教学效率。如:向学生讲授运动疗法中的方法与技术时:此疗法由89种基本运动模式(头颈3,上躯干6上肢 14,下肢 12,强调时间顺序的 ROM变化模式2,按发育顺序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步行训练 7,轮椅和转移 5,生活 自理 2)和15种手法活动技术组成。由于种类较多,篇幅有限,而且这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连续动态过程,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后进行演示讲解,使学生连续、动态地了解物理师工作,同时节省时间,在有效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丰富了学生医学知识,加探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最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要适量、适当。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也要兼顾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成本会计教学当中,一堂课的内容以安排一个主题为宜,一个单元课件也应当与其一致。内容过多,就形成“满堂灌”,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面面俱到,而学生实际收获却不大。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也抑制了教师讲课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得不按照课件的思路讲授,很难即兴发挥。

总之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案例要简单鲜明,才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形成整体印象,一目了然,快速理解。教学案例要典型,具有代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案例要系统,各实例之间要有关联性,内容要完整、综合。教学案例要切合实际,以临床常见疾病康复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当增加临床实例的教学时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他们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带教老师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而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部分,采用 1对 1、1对 2的带徒培训的方式在见习和实习中进行讲解。在学生与老师探讨他们发现的问题时,使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加强,除有利于学生 的主动学习,使带教老师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提高。其次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多个课题小组,同学们之间相互演练,琢磨,探讨。

教师不管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图表式教学、讲授式教学,都应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各种康复治疗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对各种疾病康复方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例如: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意识要改进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广大康复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使康复医学的教学方式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 运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养生保健为例,探讨医学院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对开发医疗体育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 体育 养生保健

一、前言

体育和医学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体育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医学以治疗为主,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一切课程的配置都应围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重组设计,不能只站在体育的角度开展教学,而应根据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去挖掘医疗体育的课程资源,“养生保健体育”课程主要开设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瑜伽养生术、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内容,课程体系新颖。突出以“医体”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在医学院校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长沙医学院2009级养生保健体育选项课的本科临床四班、护理四班和影像一班共计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看法和课程实施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筛选不完整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问卷率98%。

3.访谈法。对从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开设该课程的建议。

4.统计法。将回收的118份有效问卷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养生保健的认知度调查

图1学生对养生保健的了解程度图

从图1调查的数据来看,有77.1%的学生对该课程只是了解一点,有24.6%的学生不了解,只有0.8%的学生非常了解,12.7%的学生比较了解,有少部分同学对养生保健了解程度较高,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养生保健了解不是很全面,可以看出对养生保健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引起学生对养生保健教学的重视,并广泛宣传其意义,才能深入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

(二)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

图2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图

从图2调查中得知,55%的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养生保健的,有16%的学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堂上了解养生保健的,另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是了解养生保健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也告诉我们在重视媒体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养生保健课堂教学和训练,毕竟学校的体育课是开展养生保健的第一课堂,这样更有助于医疗体育的普及。

(三)学生进行养生保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这120人中,56%的同学都是在自己宿舍进行锻炼,76%的同学每周都会进行1-2次,基本上每次都不少于30分钟。83%的同学喜欢这一运动并会在课余继续进行,认为只要学校提供好的场地,有专业的教师指导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四)开展养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20名开课学生的调查发现,养生保健课堂对场地的要求很严格,目前学校缺乏安静舒适的场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需多增加些趣味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探讨,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巨大魅力。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学习,更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八段锦、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传统养生保健的教学内容能教会学生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用的临床技能,医学院开设养生保健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的“体医”教学模式,而以养生保健为主的医疗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技术较强的实践课程,也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把医疗体育与临床康复护理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临床康复护理工作过程,选择医疗体育知识模块,形成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指导,医疗体育锻炼为载体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共同研究开发医疗体育的功能,并积极探索开展医疗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胜.养生保健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

[2]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14(5).

[3] 李永明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J].武术科学.2008.2(5).

篇9

关键词:网络式案例教学(WCBL);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等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培养具有基层医生岗位职业素质,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融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基层卫生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实用性高素质医学人才[1]。因此,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也要掌握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如此才能具备为社区服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当前信息化教育的大力推行,使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更易共享,因此我们将经典的案例式教学与网络结合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中,本文就如何进行预防医学网络式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应用体会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1“预防医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最早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70年代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界[2]。CBL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对案例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启发性教学模式[3]。“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由于医学专科在校学习时间短,课程多,“预防医学”开设的课时一般较少,加上学生“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一些学者已将案例教学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中,引入一些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预防医学的知识与临床和社区实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调动了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医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4-5]。但同时有学者提出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如学生人数多,使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机会不均,且一些学生倾向于传统教学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影响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掌握[5]。而且,“预防医学”课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因此把案例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中[6],使教学效果更优化。网络式案例教学法(WCBL)是近年来兴起的将经典的案例式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利用已经构建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既弥补教学时间、空间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又方便学生讨论时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应现代化学习需要[7]。我们应考虑当今学生网络化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在“预防医学”中选取部分适合设计案例的章节进行网络式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预防医学”网络式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2.1教材

选用供临床医学专业用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预防医学》(刘明清、王万荣主编,第5版),这本教材从基层卫生服务应用的角度考虑,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预防服务分成了“临床预防服务”和“人群健康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两章,重点讲述临床场所个体化健康咨询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增加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将合理营养与健康改成合理营养指导,增加了营养调查与评价;并增加了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将部分医源性疾病和伤害的预防融入其中。从内容上看,这本教材比较接近基层服务的需要,更适合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

2.2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取

临床预防服务(案例:结合健康人群或“无症状”患者的体检情况分析并制订健康维护计划)、合理营养指导(开展大学生膳食营养调查实践、健康人或糖尿病病人食谱的编制)、食品安全(收集食品不安全事件进行案例讨论)、环境与健康(如雾霾、水体污染、家庭装修导致中毒事件的案例讨论)、职业中毒(如铅中毒、苯中毒案例分析)、统计图表的运用(如临床医生常用的统计图的选择)、统计设计(如常见慢性病的专题调查设计)等。

2.3精心选择案例及设置问题

根据各章节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结合实际生活中与健康相关的真实事件或病例精心设计案例,每个案例后面设置1~3个问题,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问题的难易要适中,多数问题是学生自己查资料即能回答的,有些无固定答案问题的须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2.4网络平台的选用

世界大学城,网址:,是目前职业院校推广使用的空间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8]。在空间里,教师可在课前在个人空间里上传相关教学课件、视频及在课堂作业子模块中,把案例及问题分发给相应的用户分组(学生),并在空间讨论区查看学生的讨论及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等。

2.5网络式案例教学流程

现以“临床预防”这章为例阐述应用网络式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流程:第一步,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这章的学习重点选取案例并设计了3个问题,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上传课件及相关视频,并在空间课堂作业模块中上传案例及问题:王某,男,40岁,公务员,在一次常规体检时发现身体多处淋巴结肿大、无痛感。其父亲曾于48岁诊断患有乙状结肠癌,并于50岁时因该病去世。王某否认其他系统疾病,无药物过敏史,吸烟17年,每天约15支;饮酒史20年,每天2两白酒或1瓶啤酒;喜欢吃肥肉;体重超标,不爱运动。根据以上案例思考:(1)如何分析王某的健康信息?(2)应建议王某选择哪些疾病筛查项目?(3)为王某制订健康维护计划的近期目标。教师在空间里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收集资料,利用即时交流工具如空间留言、QQ等讨论问题,并在个人空间作业版块中教师指定的时间前回答问题。教师在空间上应随时查看及了解学生讨论的内容及进展,并对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导。第二步,课堂案例讨论时,首先教师由案例导入,引入情境并提出即将讨论的问题,全班按6~8人分成小组,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鼓励各组积极发言(注意控制时间和纪律),最后由教师对案例问题及相关知识进行深层次阐述,总结并归纳重点,解析难点。第三步,案例讨论课的后一周,在课堂上未发言的同学可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讨论区发言及QQ交流,教师统计课堂发言及在网上发言的学生姓名,根据表现给出平时成绩。

3网络式案例教学的几点体会

3.1教学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学生认为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形式新颖,案例贴近生活及临床,学习兴趣提高;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有利于自学,案例能启发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增强了师生的沟通,对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满意度提高。

3.2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学校网络及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在网上发言或查询资料,另外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了做个“安静的”倾听者,在案例讨论中习惯等待别人的答案,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查找资料花费时间过多加重了学习负担等。

(2)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典型案例和设置问题,并设计课堂讨论如何开展。在案例讨论课前一周还要把资料上传到个人空间,并在讨论区观察学生的发言和引导讨论。在课堂案例讨论时,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否则学生讨论容易失控或冷场,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节奏,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同时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无论是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是课堂控制以及课后的讨论人数统计,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3.3正确处理网络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

网络式案例教学具有新颖性、实践性、应用性等优点,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讲授传统教学。如“预防医学”中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原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讲授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4考核方式的转变

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强调参与讨论积极发言完成作业,因此必须采用配套的考核方式,如增加平时成绩(计平时作业、讨论发言的表现)的比重,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10%增加到30%~40%,才能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期末考试也要注重应用知识的考核,增加一些案例分析与应用题,分值大约占总试卷的30%。

4结论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法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可行的大专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教师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友谊,黄振元,杨敬博,等.面向基层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36):130-135.

[2]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3]邓月仙,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62-764.

[4]尹秀玲.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6):97-99.

[5]邓树嵩.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右江医学,2015,43(4):523-524.

[6]步怀恩,王泓午,赵铁牛,等.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0(2):22-23.

[7]韩嘉宁,徐米清,叶子冠.网络式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44-45.

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生物化学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1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的边缘学科。其主要的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到现今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1]。

1 生物化学研究现状

生物化学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各个组分,包括有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本身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2]。

目前生物化学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其他物理学、化学等技术,来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之间的关系[3]。不同组织器官,不同人群,不同的年龄,在运动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当人体在运动时,其体内复杂的化学变化调节以及运动应激与体内适应的过程,都是目前生物化学结构研究的范围。生物化学在人体各种情况下,各项运动中出现生物化学变化特点及机能的评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如何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从分子水平对机体进行研究,目前已经研究到达针刺活体取样分析、动静脉导管引流、同位素示踪、电泳等领域[4]。通过取样分析,身体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物质代谢与能量供给的相互关系、健康与体能的生物化学基础等等。

2 临床生物化学的优势

生物化学广泛应用于临床专业中,对于研究分析机体的生理变化、基础代谢、药物对抗疾病等方面均有发展前景及明显优势。

在临床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学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治疗疾病,而侧重于养生。生物化学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临床检验不断增多,同时工作量也不断增加,不少项目应用于肝、胆、胰腺、肾脏等消化系统疾病及肾脏疾病的诊疗中,在外科手术及创伤后患者的体液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监测中也有重要的意义。三高人群中,多种内分泌疾病与代谢障碍疾病的确诊和病情随访中,专一的生物化学检测项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很多亚健康人员,由于被应用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紧密监护病情变化,有效地起到了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生化指标的监测使得临床病死率大大地减少,特别是针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控制治疗性药物使用,合理配比治疗量,能够有效地监测着血药浓度,根据个体的不同,配好不同的疗效药,药量,吃药的时间等,生物化学技术在整个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5]。

在临床教学中,临床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性,医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和临床课中都应充分结合有关的临床生化知识。基础的生物化学大部分是取材于动物的,在深度上也可以包括病理材料。临床生物化学的教学在我国近年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来看,应当积极地为临床医学生、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实验室来进行日常医疗活动[6]。同时对生化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所得的分析结果限度和评价进行理解,开设临床生化课程,也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室活动中心,提供经费和投资设备,促进临床与实验室的合作,这对于现代临床医学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临床生物化学室工作内容的不断增长,要急需培养专业人才,如何能更好的提高化学分析实验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检验标准等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但是制定提高各级检验人员素质的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和考核法规、实行质量控制等都是很关键的措施。及时引进和开发可靠性更高的新方法,探索生物化学更深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技术由生物整体外观深入至分子细胞水平,这对于疾病发病及疾病药物治疗均将是创造性的举措[7]。人们在越来越意识到,对疾病本质和过程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关生物化学分析的确切信息,临床医生正面临着应付实验室带来大量分析数据的新课题,因此临床生物化学工作者有必要在这方面和医生充分合作,将生物化学分析的结果信息转化成更高层次的医学语言,从而为医学科学和临床诊疗提高服务能力。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一些常见疾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生化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有助于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同时生物化学技术又能够研究发现对抗疾病的有效药物,产生医学化的许多领域。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围绕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将其优势发挥极致,这样才能促进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梁芳.生物化学应用于临床最新探究[J].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2013,40(3):101-103.

[2] 王希成.生物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Roderich,Süssmuth.Natural Products in Chemical Biology[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3,3(19):123-127.

[4] 张兰杰,辛广,邹德生.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50-53.

[5] 陈红征,李菊梅.生物化学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