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篇1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生态旅游市场的增长更为显著。而湿地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经济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湿地生态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开发资源。

一、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湿地是指人天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我国湿地面积达到了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从沼泽湖泊到河流海岸,湿地面积分布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而且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1]。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湿地面积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片面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资源的保护,从而值得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人口、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带给人们更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题

(一)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兴建设,乱砍乱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堆积,严重破坏了湿地自然景观,使得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二)环境污染加重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环境中大量的排放污水、废水,这些污水、废水直接或间接的流入到湿地,使得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一)加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低,没有认识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故此,相关部门应当加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等途径向人们传达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要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下达给旅行社,从而调动广大人们群众参与到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保护湿地旅游资源,为人们以及湿地生物物种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部门可以打造明星效应,将本地区的特色宣传出去,从而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3]。

(二)实行分区管理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然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不合理的开发势必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就当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对质允许观光的地区要限制游客进入该区域。另外,湿地生态旅游地区还可以采取定时、限量放人的方式来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4]。

(三)加大开发力度

在现代社会里,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湿地生态旅游地区应当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首先,要结合湿地生态旅游地区的特点来完善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要完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各景观带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完善交通线路。另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语言导航,从而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5]。

(四)打造特色,走品牌化道路

随着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生态旅游地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那些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地区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旅游欲望。故此,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善于打造属于本地区的旅游特色,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融入进来,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如,开发亲子旅游项目、结合当地的特点举行一些特色活动等。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9-02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世界级珍稀生物,其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是高新区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刺绣、玉雕等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镇湖刺绣、缂丝,东渚玉石雕,通安、浒墅关草席等为代表的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串联浒墅关文昌阁、枫桥、横塘老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刺绣作为苏州传统手工工艺,已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文化因子和符号,2006年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大运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江苏也正着力开发大运河旅游,因此高新区应借势而为,努力成为大运河旅游线的重要一环。

(三)特色社会旅游资源

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教育园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区科技城、环保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

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国际汽车城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必须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新的观念指导旅游开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

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三)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资源在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开始乐于回到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回归心理形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驱动力。高新区“真山真水”的城市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白鹭群翔,芦苇荡漾的太湖沿岸湿地,百草丛生,百鸟争鸣的秀色青山,使高新区在长三角的城市丛林中独具特色,在太湖周边日益人工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凸显自然野趣概念,以城市丛林中的自然特色为基础,营造野趣化的休闲旅游氛围,推动高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将政府主导作为高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政策,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一,成立“高新区旅游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宣传、交通、林业、水文、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营运环境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高新区旅游协会”等其他民间行业组织,共同推进高新区旅游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高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努力将众多投资资金向旅游开发延伸,综合设立高新区旅游项目资金库,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新区旅游;尽快建立起一套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积累高新区旅游业发展基金,可以按旅游经营实体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建设,防止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高新区建设的旅游活动项目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增设相应的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防止水体污染,各类污水要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实施“活水”、“清水”工程。

第四,目前高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急需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开设旅游开发与管理培训班或选送旅游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的学习,可与苏州大学等省内或省外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

[2]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演化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2):78-83.

[3]王树海,闫耀民.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84-88.

篇3

摘要:文章论述了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开发旅游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它由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例如花园城市新加坡,本土除了海滩和阳光,几乎再没有什么自然旅游资源了。但新加坡人建造了十分清洁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和绿化,并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圣淘沙岛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每年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几乎是本国人口(260万)的2倍,创汇近50亿新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于地方个性之中。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我们的民族共性,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其地方个性。例如风景如画的漓江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都有它们各自的个性。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使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2.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例如建爬山缆车时不应破坏原山景色的秀丽和雄伟;高层的现代化建筑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物旁边。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指的是它不产生工业“三废”,但旅游业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宾馆饭店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餐厅酒楼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海滨旅游区的无度开发会导致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一定要防止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这是“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

三、加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比如每年的“五一”期间,到泰山旅游观景的人数剧增,整个盘山路上人满为患,大大超过泰山风景区的承载力。在我国的江南,有许多著名的古镇,那里小桥流水,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但如今,不少古镇狭窄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各种商家、店铺以及娱乐设施。当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时,小小古镇实在是不堪负重。河水由于污染已不再清澈,古镇的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保护古镇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确实可以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全面防治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污染

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有部分景区由于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和垃圾对景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比如在现代旅游业中,宾馆,餐厅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还有不少自然保护区由于进行了持有开发而是保护对象收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旅游资源严重退化,比如北京故宫很多地转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鞋服工作的难度。游客的大量涌入,产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的生态环境。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滇池和太湖,已成为全国污染较为严重的淡水湖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篇4

关键词:常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一、旅游地理概况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南部,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当前常宁市总人口为86万人,境内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境内少数民族包括瑶、回、苗、壮、彝、满、侗、白、黎、佤、土家、蒙古、维吾尔、布依、拉祜、纳西等族,散居于全市各地。

常宁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主动对接大南岳旅游经济圈,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对天堂山、庙前古名居、财神洞、石马地质公园等景区进行维修和改造,以改善景区的配套设施。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举办了两届油茶旅游文化节,新建了25个景点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线路。随着衡桂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常宁的旅游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常宁接待旅游总人数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

二、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常宁市内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发现,常宁市内主要旅游资源有8主类,24亚类,62种资源基本类型,264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单体156处,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08处。

(一)地文景观

1.综合自然旅游地:山岳型旅游地包括泉峰山、塔山、铜钟岭森林公园、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庙前岩溶地质公园、大义山。

2.沉积与构造:水口山铅锌矿基地。

3.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寨子岭、慈母峰、卧龙岗、羊牯岭;五子峰、毗帽峰、呆鹰岭、翠薇峰、观印峰;金盆塔林、石马景区石林、海己湾石林、中国印山石林;忠象拜千岁、姐弟修桥等共50多处;磨眼里峡谷、一线天;拦财坡、西江口、捡宝山、龙形湾、西江漂流、东江峡谷、高峡清溪、三渡江溪谷;猴子洞、天井洞、金龙岩溶洞、浆衣寺溶洞、财神洞、出米岩。

(二)水文景观

水文景观有湘江风光带、宜水、龙门跳、西江、财神河;五龙湖、罗市湖、月光湖、猴子潭;龙潭瀑布、玉龙还珠、猴子滩瀑布、洞天飞瀑、东江瀑布;猴子岩泉、弥峰寺泉、广益温泉。

(三)生物景观

1.树木:义山秋韵、高山灌木林、桉树群、圣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野猪林、楠竹林、杉海寻幽、竹海叠翠、瑶山茶苑、万顷油茶林、松林听涛、竹海探幽;脐橙园、蜜柚林、水蜜桃林、同心竹;钟萼木(伯乐树)、银钟花、花榈木、红椿、香果树、伞花木、榉树、百年樟树、树找石头长、全家福(三棵树)、南方红豆杉、罗汉松、苍叶红豆、古银杏、千年花榈木;百年紫藤。

2.草原与草地: 高山草甸。

3.花卉地:山间杜鹃。

4.野生动物栖息地:大义山水生动物群、猴子洞、山地林带动物群、高山林灌动物群、大义山陆地动物群、大义山鸟群。

(四)天象与气候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元塔夕照、培元晚月、天堂山日出与晚霞、义山佛光、天堂山云海、天堂山瑞雪与雾凇。

(五)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有鸡公堂、草堂乡农民协会旧址、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旧址、中田古民居、跑马坪;水口山工人罢工运动旧址、庙前腊园口抗日阻击战遗址、水口山矿冶遗址(老鸦巢矿冶遗址、水口山矿冶遗址忆苦窿、龙王山矿冶露采场)、水口山第三铅冶炼厂。

(六)建筑与设施

1.综合人文旅游地:广益中学址、泉峰公园、新河洲水上乐园、铅锌矿影剧院、印心峙、狮子庵、玉洁林寺、浆衣寺、泉峰观、忠孝寺、天堂庙、广寒寺、公主庙、三仙姑、西华庵、伏龙庵、至圣寺、兴隆庵、品茶园、侨源山庄、泉峰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康家戏台、水口山博物馆、塔山梯田、盘山公路、大义山田园风光、葡萄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

2.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培元塔、金龙岩摩崖刻记、印山雕刻群、歌舞广场、印山广场、财神亭、公主怡神、揽翠亭、望湖亭、大理石狮、图腾浮雕、观鱼舫、南天门、曾公亭。

3.居住地与社区:婚庆堂、迎亲廊、王船山西庄园隐居遗址。

4.交通建筑:曲潭桥、西门桥、瑶山木桥、弥勒桥。

5.水工建筑:梅埠桥水库、天堂湖、大义山水库、浆衣寺水井、罗市湖大坝、引水渡槽。

(七)旅游商品

常宁旅游商品有茶油鸡、哈米茶、芙蓉花生、西江河鱼、常宁凉粉、弥泉火焙鱼、野生菌、野山蕨、铜钟岭笋干、瑶山麂、瑶家冬茅猪 、粉蒸肉、凤凰山梆、冰糖橙、白沙柑橘、无渣生姜、美国红提、瑶乡腊肉、石盘贡米、瓜箪酒、白沙烧饼、眉毛酥、野生猕猴桃、高山雪梨、常宁烤烟、塔山山岚茶、仙塔山泉、常宁剪纸、常宁人龙、常宁版画。

(八)人文活动

常宁的人文活动有:谈笑(甘介)、瑶家山歌、瑶山风情、板桥荷叶灯、“乌龟石”传说、“公主庙”传说、杜鹃节、常宁版画展、油茶旅游文化节、长鼓舞、三月三吃野餐、中国油茶之乡、瑶族服饰。

三、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市场号召力高的资源较为缺乏

常宁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一应俱全,有8大主类、24亚类和62种资源基本类型,分别占资源种类的100%、75%和40%。但是,总体上说,常宁市旅游资源品质不高,没有特别突出的景区景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从资源现状看,最高级别景区为国家3A级。缺乏市场号召力高的资源将成为未来常宁市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东线旅游更具开发价值

据调查,常宁市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东边和南边,尤以南边最为突出,如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庙前地质公园等。比较而言,北边和西边处于资源劣势。但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市域东线旅游开发价值大,如从北到南有“世界铅都”水口山、养生朝觐胜地大义山和庙前地质公园等。这种优势组合为今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工业文化历史悠久

水口山采矿始于汉朝,拥有千百年的采矿冶炼史,保留着丰厚的矿冶遗址,工业文化久远。同时,水口山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水口山运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瑶族民俗挖掘潜力大

常宁市境内以天堂山、大义山、天堂湖、万顷油茶林等为代表的高山、湖泊和森林等自然风光成就了一幅完美的大自然画卷。同时,这里拥有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族乡,保留着一些瑶族的民风民俗。虽然瑶乡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通过对瑶族建筑、服饰、节庆等进行挖掘和开发,加之本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市场发展空间不容小视。

(五)喀斯特地貌丰富

常宁市南边拥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石林和溶洞颇多,以中国印山、海己湾石林和财神洞为突出代表。中国印山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以摩岩的形式将我国数千年的书法、印章精品篆刻于一山,堪称“中华一绝”,而常宁也因此被誉为“印章王国”。

四、结论与对策

从资源总量上来看,常宁市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塔山瑶族乡、庙前镇、盐湖镇和洋泉镇,这四个镇的资源单体总数占常宁市主要旅游资源总数的68.94%。这说明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同时核心旅游资源如天堂山、中国印山、大义山、庙前古民居和天堂湖等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中。其他乡镇旅游分布较少且较为零散,特别是常宁市西部大部区域几乎没有发现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从资源类型上来看,总的来说,地文景观、建筑与设施、生物景观和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较多,这与常宁市多样的地形地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尤以庙前镇最为丰富,占该类旅游资源总数的34.47%。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则以洋泉镇为主,主要以宗教祭祀活动场所为代表。生物景观和旅游商品以环境优越的塔山瑶族乡最为出名,作为衡阳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族乡多彩的民俗可以开发成广受市场喜爱的旅游商品。

常宁在本区域中处于旅游资源优势地位,资源较有特色,特别是以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印山、塔山瑶族和水口山为典型代表的旅游资源,但常宁作为新兴旅游景区,其发展离不开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合作与竞争。目前,常宁应与南岳衡山、故居、蔡伦故居、东江湖等旅游景区积极合作。这些景区发展较为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客源市场,同时与常宁的旅游资源能形成优势互补,因而合作空间和前景都较大,容易形成目前市场需求较大的文化旅游、宗教朝觐、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线路等。例如,常宁可凭借优越的宗教文化资源,积极与南岳衡山展开合作,发展“回头香”香客。对于周边资源性质相似且发展较为成熟或潜力较大的浯溪碑林、金洞漂流、凤岐坪千洞群、阳山古民居和板梁古村等旅游景区,常宁应该认真分析其特点,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开发具有差异化、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寻求与其合作的市场空间,从而吸引游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益.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J].旅游学刊,2006(01).

[2]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02).

[3]王建军.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05(06).

[4]丁松刚.湖南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

篇5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 确认 会计处理披露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

虽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相对于大量的旅游者需求,自然旅游资源单一品种数量和总量显得远远不足。

2.不可分割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费只能在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旅游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分割为单位进行销售。同时,对某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一个旅游者的游览消费,通常不会影响其他旅游者的同时游览。

3.不可转移性

一是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二是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者交费游览,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所有权,而是购买游览观赏权。

4.资源性资产

经济学把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统称为资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天然的或经过人类劳动投入的自然资源,都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通过对它的运用可能在未来获得经济利益。

二、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有形经济资源,是一种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要判断自然旅游资源是不是资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定义;二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标准。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一个项目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这四条标准是:一是符合定义:该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该项目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相关的可计量属性;三是相关性: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对用户决策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四是可靠性:信息的列报应是真实的、可辨认的。以此借鉴判断自然旅游资源确认的可行性。

三、自然旅游资源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下面针对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会计处理与披露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初始确认

为了避免企业虚增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合理时间为:当一个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时,应向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估申请,有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近期正常收益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合理估计企业未来能实现的超额收益水平和期间,并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然旅游资源的证据。由于很难对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未来的收益作出客观判断,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企业预期能实现超额收益的年限一般不宜超过10年

(二)后续计量

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有形资产,但它不一定会随着收益的产生而耗费,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可能不断增加。若将价值没有减少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地按照费用化处理,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可以比照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期末减值测试的方法,但鉴于自然旅游资源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每年年末由评估机构对自然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调整其账面价值。当评估增值时,调增其账面价值;反之,则调减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

(三)会计处理和披露

鉴于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大,客观上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其变化情况,防止企业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粉饰资产负债报表及调节利润,建议单独设立“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自然旅游资源权益”,反映企业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权益情况,但不计入资产总额之中,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行业标准等,因为从股东角度看,自然旅游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股东可以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来实现其价值。

结论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即有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难以被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性要求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会计信息独特的效用,不断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开发,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谋求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谋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诸方面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波.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5-7

[2]汤琦瑾.论自然资源管理的微观信息支持信息系统―自然资源会计的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6)165-166

[3]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2)35-38

篇6

本文旨在探索做好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前期准备的有效途径,解决机制构建的基础条件问题。论文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机制构建的前期基础,首先需要从上至下的形成涵盖政府主管机构、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组织基础;其次建立全方位的制度基础,包括生态补偿经济制度、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和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再次需要具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必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最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补偿机制的网络平台,促进生态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建立合理完善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和保证机制的长效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一、机制构建的组织制度基础分析

1、组织基础

建立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长期持续的战略部署,因此,应从上至下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拟定相关政策法规等,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在我国,生态补偿的相关活动由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统调,由其下设机关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理,并交由内设机构综合处、生态功能保护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1)政府主管机构。除中央政府外,各级省、市、州(区)政府应成立独立的组织机构,加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评估检测、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构。

(2)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各级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发改、环保、经贸、科技、财政、建设、统计、物价等部门和单位要依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相关工作。

(3)社会组织机构。生态学会、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间形成合理分工、相互服务、相互支持新型合作发展的组织格局,共同推进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妥善处理旅游资源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支持生态薄弱的地区加强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

2、制度基础

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运行体系,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依据经济、管理、法律和社会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1)生态补偿经济制度。主要解决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费制度、生态税制度和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

(2)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要求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遵循分级审批、层层把关和资金跟踪检查程序,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包括生态补偿资金规划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制度三个方面。

(3)生态补偿管理制度。涉及生态补偿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分配、职责范围的划分、各相关机构的运行和协调,需要涵盖科学合理的信息通报、联合磋商以及纠纷处理等相关制度。

(4)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国家及各地区需要健全生态补偿的相关立法、补偿法律责任制度、补偿救济制度和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制度和行为体系。

(5)生态补偿社会制度。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局面下,寻求的一种新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制度手段,包括发动公众的自觉参与,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和扶植绿色社团等。

二、机制构建的技术和网络平台准备分析

1、技术准备

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特别发展对旅游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以及能够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

首先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支撑,针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补偿标准确定的技术方法的研发和集成,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补偿主体识别,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加大全方位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等服务力度,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其次还要加强生态补偿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加强科研管理等专业人员培训,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数据库,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区内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吸收有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立生态补偿科技支撑专家组,以技术承包、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2、网络平台准备

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网络平台准备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补偿的基本要素进行资源上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生态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强化生态补偿服务供给,降低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成本,提供开放高效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旅游生态环境改善。

(1)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网络平台可以整合和完善稀有动植物资源库、生物标本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库等,汇集各类信息进行规模化的整理加工,并提供资源数据、补偿服务、社会和政务等信息,形成区域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和信息服务资源中心。

(2)提供生态补偿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生态补偿主客体的个性化服务,转让生态服务价值等专业性的中介服务,补偿额度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补偿信息的和检索服务等,并将补偿交易等信息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展现,形成旅游资源生态补偿一站式的网络服务平台。

(3)促进区域资源紧密联系。网络平台应以旅游资源生态补偿信息共享为核心,打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激活区域内存量旅游资源,有效调控增量资源,在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潜能。

三、小结

各地区可以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强统一规划,把握重点,突出特色,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基础条件的建设,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同时,重点整合重组有基础的、有突破带动作用的补偿技术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遵循生态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条件平台,以有效改善生态旅游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旅游资源生态建设的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注: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校研人文2011047;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规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孙根紧、何婧: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1).

[2] 李文华、井村秀文: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EB/OL].http://.cn/web/meyw/2010-07/21/content_649053.htm.

[3] 李宁、丁四保、王荣成、赵伟: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与措施研究[J].人文地理,2010(1).

[4] SUSANA T. Manuela Sacramento Tourism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the Air Transport Industry[J].Advances in Tourism Economics,2009.

篇7

过去30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现代化的加速,除少数时期(如2003年“非典”)外,我国旅游业总规模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间,几乎所有的旅游区域收入都在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促使各省、市和地区对其发展日益重视,并投入大量劳动及资金来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吸引力。如今,我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并开始朝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世界旅游组织甚至也将其预测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时间提前了5年,到20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资源赋予条件、社会经济水平)不同,各地区在追求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尽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如集中度偏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加上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自身的刚性以及对市场变化认识的迟滞,旅游供给调整的节奏始终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重要旅游生产要素开始过剩。应该说,眼下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上述问题。以至于不少地区盲目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并投资开发各类旅游景点,便能大力发展旅游业。显然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最终导致的只能是大量重复投资的出现,进而使得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有限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终将影响到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经济绩效,进而旅游产业的社会绩效。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产业化发展以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一直是旅游产业竞争优势发挥的重要基础,由此也成为影响旅游产业经济和社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进一步发展中,这种作用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新变化和特点,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

从有关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绩效的相关文献来看,比较多的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旅游发展对促进就业,提升财政收入和税收、增强外汇优势、促进地区基建,进而其它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正面影响,同时还存在着负面作用。Liu andVar(986)很早就指出,旅游业发展从带来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破坏角度来看,其发展则面临着更多质疑。Wong(998)的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海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诸如沙滩退化、生物多样性消失、富营养化和垃圾污染问题等。国内相关研究中,林南枝和陶汉军(2000)认为,旅游通过其旅游供给将旅游所在区域外旅游者吸引到该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并因此而获得一种注入。这种注入通过乘数效应,导致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庞丽等(2006)就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东部;入境旅游对东部第三产业带动引起GDP增长加快,而中西部则不明显。

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不难看出,尽管大多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但是其中也能够间接体现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社会绩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这些文献大多还是肯定了旅游资源禀赋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而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促进作用的形成,也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所处环境的潜在不利变化等问题。正如有学者也已经指出,旅游资源禀赋是一个重要条件(Zhang and Jensen,2007),但同时其间接作用和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其影响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现在社会旅游业发展及其绩效水平提升,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定量描述

从一般定义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禀赋主要是指一个旅游区域对旅游者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俗、重大的国际性体育、文化盛事、富有特色的当代人造旅游吸引物、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成就等人文旅游资源。显然,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投入物,其自身是无法生产的。除了少量的现代人工旅游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等)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禀赋都无法用任何方法进行生产。

具体到这里定量研究中对旅游资源禀赋的衡量而言,本文用各地区优质旅游资源总数表示。其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工农业示范点、A级景区、旅游城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世界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网http://、国家公园网http://、中国自然保护区网http://.ca,并经统计整理得到。

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绩效水平的考察,这里主要关注了两个与之关系最为密切、且很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即体现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规模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第三产业产值。相应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997-2008)。

从上面图1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社会绩效对应关系散点图构成情况来看,无论从与相对国内生产总值所衡量的社会总产出水平、还是从与第三产业相对产值所体现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看,结果均表明,旅游资源禀赋越是富足的地方,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也越是明显,即总体上旅游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绩效水平提升之间还是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仅仅是从总体上来看,尤其是东部大多数地区和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相比较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构成特点还是成立的。但更具体从各区域自身的散点图分布情况来看,则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相对最丰富的河南、四川、山西和河北几个代表性省份,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都不是很高;而浙江、江苏、山东,特别是广东,相对上面几个旅游资源禀赋很高的省份来说,这几个省份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但它们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却都很高,这实际上进一步说明旅游资源禀赋并不是惟一影响社会经济绩效的因素。

四、经验结果和解释

(一)基本模型与变量描述

旅游资源禀赋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由此也决定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社会绩效水平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体现其影响的动态性特点,这里经验分析中,本文采用了分位回归思想(quantile regression)。与线性回归有所不同,分位回归存在如下两方面优点:首先,分量回归考虑了所研究对象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差异,其能够估计出在给定解释变量的条件下,被解释变量在不同分量上的条件分量值,因此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各解释变量的影响差异和变化趋势。其次,由于分位回归只受是否存在异常值的影响,而与其具置无关,因此,其是稳健性质强于OLS的回归技术之一。

根据分析的需要,首先设定回归方程如下:lnpgdpit(tertiaryit)=u+a1lmresourceit+a21nlaborit+a3Inhumanresit+a4lncapital+εit

其中,ln为自然对数符号,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为常数项,εit表示随机误差。因变量income表示旅游收入,profil为利润率。自变量中,这里在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的同时,还控制了劳动力laobr、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这三个方面要素禀赋的影响,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具体对它们的衡量中,此处采用各地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征劳动力投入量。鉴于作为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面,教育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里本文即用旅游院校学生数来表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应是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等。旅游固定资产原值包括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车船业和旅游商贸业等核心行业。它指旅游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这里对物质资本的衡量,本文则用各地区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考虑到价格因素,用各地区以997=100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滑处理。考虑到异方差影响,对所有变量原始数据(利润率profit除外)均做对数化处理。

(二)经验结果和解释

具体分析中,本文采用STATA0.0软件中自带的自举法(bootstrapping)进行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重复抽样次数设为1000次。从表2针对社会总产出的分位回归情况来看,这里从左至右分别估计出5%、25%、50%、75%和90%3i个分位点处的结果,每个方程中大部分变量都与预期相符,其中大多都至少在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由变量resource不同分位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可见,其随着总产出由条件分布低端(低分位)向高端(高分位)变化,其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甚至在95%分位点上,其影响作用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转而变得不显著为负。这里如果将总产出从小到大条件分布情况视为体现社会绩效水平随时间而不断提高;或者在一定时点,从地区发展差异角度来看,体现了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逐步提高的社会绩效水平分布特点。那么,这一显著动态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基于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还是会较明显带动总产出增长,进而体现为对区域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地区,或者在基于旅游资源禀赋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地区来说,这种影响作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不再显著,转而可能成为一种制约因素。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如上面图形比较中提到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他们的旅游业发展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单纯依赖旅游资源禀赋的阶段,进而表现出旅游资源禀赋与地区以总产出所体现的社会绩效发展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的特点。

比较其他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差异性,这里变量labor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hr所衡量的人力资本影响作用在不同分位条件下则都显著为正。从影响作用变化规律来看,其在5%分位点上的边际作用是最大的,随着分位点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下降,至25%分位点时候降至最低,随后在50%-95%分位点上,这种影响又转而逐步提高,总体而言其影响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最后变量capital所衡量的物质资本投资影响,在5%到75%分位变化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75%到95%则转而呈一定下降趋势,即总体变化规律上,其恰好与前面人力资本不同分位下影响作用规律相反,呈倒“U”型。这一比较结果表明,长远来看,要想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贡献,最重要的还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最后,就旅游业发展相关要素禀赋对以第三产业增加值所体现的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影响作用来看(表3),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依然随着分位点的不断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力禀赋labor影响作用仅在5%和95%分位点处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边际影响都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边际影响的变化趋势大致也还是同上。

五、结论和启示

篇8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负责的、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护,并通过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获益。其主要特点:

1、具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特性。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有利于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旅游区群众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动机多为享受和了解自然,人们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了与自然的交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态旅游与高国民素质相关连。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普及教育于一体,需要依靠科学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旅游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生态旅游一方面强调旅游对象是自然景物和原始景观,另一方面强调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人们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旅游经济的开发,确保旅游话动的开展不会超越旅游接待地区目前和未来的接待能力。因此它要求各级政府和旅游规划者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旅游地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旅游地,做到旅游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的结合,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种“无污染的产业”。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175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26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的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只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导致旅游环境的恶化。有关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部分在改善,总体在恶化,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退化中。目前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遭受破坏,77%出现旅游资源出现退化现象。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有些在名山上修建索道,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导致了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2、旅游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目前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攀爬名胜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旅游者随便丢弃垃圾,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沟通了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应该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能使后人在旅游中享受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而剥夺后人本应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

2、提高旅游者的生态道德素质

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对旅游资源有着绝对的影响。许多旅游者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享受,完全忽视了自然生态和资源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因此有必要对旅游者进行引导,倡导选择性旅游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选择性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包括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弱影响旅游、自然旅游、渐进旅游、责任旅游、适宜性旅游等,其根本目的是在满足游人不同旅游需求基础上,开展多种旅游形式,将旅游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如在旅游区倡导绿色消费,就是要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可见,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放弃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主的消费观念,坚持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理念,对生态旅游大有裨益。

3、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教育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旅游资源的保护首要解决的是广大民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问题,让民众了解旅游资源是千百年自然造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精髓,人类精神需要的宝贵财富,保护旅游资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让旅游者清楚地认识到,旅游资源是脆弱的,一旦破坏难以复原,通过大力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保护的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无知的摧残。

篇9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篇10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

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27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32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7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90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92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93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105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136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