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

篇1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现状;营销策略

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来看,富有文化正在成为主流文化,而奢侈就是富有最具代表性的形容词。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正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近几年,国外高档奢侈品在我国内地市场的渗透力迅速扩大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表现。世界各国奢侈品市场销售份额下降和维持的情况下,中国奢侈仍然表现为上升趋势,预计5年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 亿美元以上的全球份额,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企业已经开始陆续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势必成就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如何正确把握该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怎样的营销策略,显得格外令人关注。

一、奢侈品的涵义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奢侈品的不同定义。

1.词典上的定义:

甘亚平(2010)指出,牛津辞典对Luxury 的定义是: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奢侈是昂贵的、让人喜欢的但是非必需的东西)。我国 辞海 将奢侈一词解释为:不节俭,过分,过多,如奢望、奢愿;阔,夸大。

2.经济学定义:

李晓鹤(2010)指出随着收入的增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 奢侈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

3社会学角度的定义

肖 爽(2009)中引用了沃夫冈?拉茨勒在 《奢侈带来富足》 中关于奢侈的定义: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

4.从多位数学者角度定义:

高兴佑 向长福(2008)认为可以将奢侈品理解为那些从使用价值的意义上讲并非是生活中必需的,而从价值的意义上讲其价格又超出其本身固有价值许多倍,主要功能在于彰显产品本身的品质、品牌或者拥有者的品味、财富、社会地位、阶层等象征性元素的商品或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奢侈品就是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可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是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的更高层次的享受和生活方式。

二、奢侈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奢侈品发展现状整体概况综述:

改革开放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引入了我国,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因此被唤起和激发,整体的发展势头很猛,正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奢侈品消费流,这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同时也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之处。

魏华飞,方文敏(2010)中指出贝恩咨询公司近日的报告,2009 年我国奢侈品市场增长了近 12%,达到 96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5%,我国奢侈品消费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 5 年,我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 146 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同时高兴佑,向长福(2008)指出法国精品企业联盟 “科尔贝委员会”提出,我国将在2011 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杨琳,王徽(2010)中认为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刺激着全球奢侈品公司的扩张欲望。一个人均GDP排在世界100位以外的国家,其奢侈品的消费却占据世界前列,这个看起来似乎是相悖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确实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2、从奢侈品消费者结构方面看:

从消费者结构上看,中国奢侈品结构比较特别,彤欧美有较大的区别,如刘薇(2010)指出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40岁一70岁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而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在25—40岁的人群。杨琳,王徽( 2010)也指出在中国,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是一个跨越不同社会阶层、构成复杂的群体。

笔者认为,现代的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主要以80后为主,他们一般都是生活负担少、观念超前,视野国际化,这也可能是他们成为奢侈品消费主力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从奢侈品消费特点上看:

沈耀(2010)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随时外显的、更易获得的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更向往的奢侈品。与此同时有的学者也从总结类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贺 敏,贺慈浩(2009)认为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往往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个人物品,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能够缓解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奢侈品消费变成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笔者认为,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心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这一点上国内许多研究者都达成了共识。总结起来,影响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意识以及集体主义对组织的高度依赖。

4、从奢侈品发展的趋势上看:

高国庆(2011)指出从高端消费产品市场强劲走势来看,全球经济危机好像根本就没有影响到中国。据我国商务部预计,到 2010 年,中国将有 2.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高端消费产品,将近目前数字的 17 倍,有一部分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在 2011 年前后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高端消费产品消费国。(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沃夫冈?拉茨勒[著],刘风[译].奢侈带来富足[M].中信出版社,2003.

[2] 甘亚平.企业奢侈品化营销策略研究[J].财经论丛,2010 .

[3] 高兴佑 向长福,从凡勃伦效应谈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勃伦效应[J],商业时代,2008

[4] 杨浩.国际奢侈品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8,(2).

[5] 乐吟吟.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6] 陈攀鼓.基于消费者的奢侈品营稍[J].消费导刊,2007,(3).

篇2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多元化;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往昔解析,预测未来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状况。未来工业产品设计发展方向不仅体现在最基本的需求层:生理需求;相对应即“以人为本”的需求理念。还体现在对消费者心理的关怀与诉求,即“情感诉求”,让产品本身折射出的人文气息与消费者的精神认知层面相互交融,让消费者从产品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一、工业产品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之“以人为本”

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设计是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最终的消费者。“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人―机―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之上,产品设计师将其理念进行探索与分析,深入转化为“普适设计”“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

“普适设计”与我们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相似。产品的最终受益人是大众,大众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只有设计出最广大人民适用的工业产品,大众的最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普适设计”的内在含义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绿色设计”在设计中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相并行,其根本出发点是基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社会的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我们的产品设计师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设计师有责任引领人们走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和资源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地球资源的不断损耗与浪费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只会日益受到破坏,倡导环保生态、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绿色设计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生态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以其为核心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在创造我们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资源要得到充分的保护,设计的核心要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统一性。产品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与此同时对环境的依赖要达到最低的影响。生态设计的范围不仅涉及的是生态环境,还要满足我们的自身生存发展、繁衍生息、享受大自然等生态需求。

二、现代工业设汁趋势之“情感诉求”

情感设计主要通过设计师对人的情感、心理活动、思绪波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以上涉及的种种因素,激发人内心的渴望诉求,深层次挖掘消费者内心意念,从而创作出符合人内心需求的产品。在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大致可以通过从产品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来指导消费者对产品的精神诉求即情感诉求。

产品的造型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固定存在的形态与外观造型,因此它势必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感受,产品本身的形式美和造型外观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亲近感觉。

色彩所表达的形式美最为鲜明,消费者对色彩的感觉最为敏锐,产品首先给消费者的直接视觉刺激就是其色彩,所以色彩的情感体验最为迅速与直接。产品特有的色彩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识别能力,产品固有的色系会给予消费者对产品色彩鉴别的能力。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配色都能触及消费者内心的渴望,根据色彩的形式美而达到产品ο费者的情感诉求。

材质的形式美所表现出的情感诉求是通过材质本身固有的特性折射出的情感诉求。不同质感的工业材料不仅给人的感受,还会引发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上升为情感上的诉求。产品表面粗糙的材质会让消费者感受到强烈的原生态、粗犷、自然,表面光滑的材质又会让人联想到精细、柔软、亲近之感。

三、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设计方法与趋势

传承和创新:创新是要立足于产品的形式,把握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力量。运用传统元素的创新研究,探究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进行创作上的创新,而不是硬套。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与东拼西凑,只有对传统的东西不断研究与细化,探求其更深层次的运用意义才能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

借用和超越:借用并不是在看到其他产品设计的优势从而借用,借用只有设计出比原先更为精彩的设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借用,若只是一味地模仿便谈不上是成功的设计。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加法与减法”,设计并不是单一累加,相反之下,一件好的设计却给人简洁、一目了然之感。借用并不是“拿来主义”,产品设计师要分解其现代设计的精髓,在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形”的设计创造,思其“意”,悟其“神”。

虚拟技术:人机交互系统的空前繁荣的发展状况无疑为未来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VR系统的设计研发让用户在数字虚拟世界里观察、使用和操作产品模型,感受工业产品传递给用户全新的反馈,如视觉、触觉。因此给产品的研发和评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未来产品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发展方向。

叙事设计:叙事产品设计并不是单一的产品,其中有其叙事故事情节,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产品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让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有故事情节的体验,从而使得消费者与产品之间有非物质特性的信息交流,叙事是为产品的物质与精神功能所服务的一种设计手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社会历史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只有具备深厚文化根基的设计作品才会让人更回味,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是一笔巨大的宝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现代设计师要合理地开发这笔民族财富,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与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才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正确方向。

注释:

*基金项目:2015年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明清时期“徽州帮”古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2015054)。

参考文献:

[1]苏文奎.我国产品生态设计法律保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严家齐,肖培烽,王永刚.浅谈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5(7).

[3]朱煜明.中国工业洗涤机械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1.

[4]张贵.工业设计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J].电子测试,2017(4).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泛指区别于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传播载体的新型传播手段总称,简单地说,新媒体是一种媒介环境。一般来说,新媒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价值化。媒体本身具备的价值与所传播内容的价值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评价内容,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而在其载体上进行传递、扩散的内容信息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两者价值有效融合,共同推进新媒体向前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弱一不可。第二,原创性。新媒体在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上的创造性共同表现为一种原创性,是手段和内容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的结果,这种原创性是新媒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第三,影响力。影响力是评价媒体效果的重要标准,新媒体的发展将当今的媒体影响力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种媒介终端设备、表现手段几乎将每一个人带入到新媒体环境中,目不暇接的热门话题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新媒体在这样的影响力下不断调整,发展出适合未来媒体发展的形式和内容。第四,可持续性。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应变性和可持续性。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出来的,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中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调整以适应更具创新力、效率的现代媒体环境。

二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中国文创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快速增长的文创消费热情,文创产业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高附加值的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中的亮点。然而作为文创产业的主要载体,文创产品的发展却远落后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呈现以下几种状态:第一,“IP搬运工”。“IP”是新媒体环境下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词,这里的“IP”指知识产权,大量的文化周边产品便是“IP”的直接载体,如日本经典卡通形象之一“哆啦A梦”,是动漫周边产品中炙手可热的大“IP”,目前为数不少的中国文创企业,正在通过不断购买知名“IP”的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此类文创产品可以迅速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认可。但从根本上说,此类文创产品的共性是重产品弱创意,处处受制于版权方,更有甚者因为版权方的频繁授权,而导致文创行业内部同类型产品间恶意竞争,进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第二,“到此一游”。“到此一游”是我们熟知的一种旅游生态,和在标志性旅游景点合影留念的习惯一样,中国游客的传统消费习惯之一就是购买当地“土特产”,也就是旅游纪念品。传统旅游纪念品都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放之无用,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在泰山买到的旅游纪念品,到了庐山一样可以买到,唯一的区别是把“泰山”两字换成“庐山”;在海南三亚销售的贝壳纪念品也许和北戴河销售的一样产自浙江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粗放型发展,缺乏基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创意识,过度商业开发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三,“贴图”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深厚,其中大量的符号蕴含了先辈的智慧和审美,如寓意喜庆和睦的“双喜”,寓意时来运转吉祥如意的“回纹”,更有蕴含着深厚哲学思想的太极“阴阳鱼”等,无一例外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呈现出一种滥用中式传统符号的现象,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产品设计并不鲜见,大量的文创产品设计表里不一,对传统图形符号的滥用更多的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解,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感,误导消费者。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文创产品设计趋势

利用新媒体手段,文化传播和创意产品设计可以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结合,消费者对个性化、符号化文创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文创产品设计会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优先原则。从“IP”热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对于目标消费的热衷程度。未来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着眼于品牌建设,品牌是最大的“IP”,对于品牌的理解有助于设计师和消费者相互沟通。品牌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品牌是文创产品设计的灵魂,是消费者对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观体现,打造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创产品品牌是未来文创产品设计的当务之急。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走在了前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及故宫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被广泛认可,这个“IP”已经深入人心。第二,差异化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千差万别,各民族大融合,文化习俗差异迥然,文创产品设计应该更接地气,深挖不同文化习俗间真正吸引人的内容,利用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能力,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吸引更多的人对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旅游纪念品升级成地域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有线下文创产品,更要打造线上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在市场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原产地限定措施,即哪里的文创产品只能在哪里卖,最大程度保证专属性和不同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第三,传承性原则。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多层次、多样化传播手段,将文化、知识点更高效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受众对传统文化、传统符号、传统知识等有更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提升大众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理解,只有基于对传统美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对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着更为丰富和综合的理解,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传承;文创产品设计从业者更加需要利用新媒体从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角度发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将文化内涵用通俗易懂并且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提高文化归属感。综上所述,充分运用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便利性,将文创产品设计与新媒体充分融合,顺应时展需要,力争打造有着中国金字招牌的现代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樊幸,张道海.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6(3)

[2]杨淳.系列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2)

篇4

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交换;消费;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0302

“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生态特征,文化产业的自我运转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发生碰撞,并在交互作用中调整自身,实现文化产业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发展。笔者为更清楚的研究文化产业的生态属性和行为,将文化生态环境界定为社会再生产层面的社会环境,我国文化产业社会再生产环节的生态要素既存在合理性,同时也有个别要素和环节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考察现阶段我国文化生态环境交换和消费现状,发现主要的生态特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交换渠道的扩张与收割

1.1传统交换渠道的扩张

传统交换渠道的扩张主要体现在演出和拍卖方面,演出和拍卖作为古老的文化产品的交换方式经久不衰,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繁荣。

(1)演出市场的大众与高雅并行。

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阶段,迈入快速发展时期。考查2003-2010年全国艺术演出情况,能够更清楚的洞察作为“演出”这种文化产品的中介渠道,其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收入表现出“鱼跃式”的增长。 2009年8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成为这一增长趋势的源动力。也由此确立了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全国艺术演出场次、频率呈现“井喷式”发展。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总数达到2112个,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总场次为1277.82千场次,艺术表演场馆演(映)出场次811.20千场次。比2008年分别增长近50%和10%。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按类型划分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其中剧场和影剧院占总机构数近76%,表演场次主要也集中在剧场和影剧院。演出仍然带有大众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2010年音乐厅机构有36个,而在音乐厅的表演场次比2009年增长近46%。相对其他演出机构,杂技、马戏场近三年变化不大,对总体演出的贡献也最弱,每年平均演出1.38千场次。说明了演出交换数量在增多的同时,其质量也在升级,并同时满足了市场上对艺术演出的大众需求和高雅需求,在结构层次上更趋于合理。

(2)拍卖渠道持续递增背后的寡占结构。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的统计,2011年我国全年拍卖市场成交总额为934亿,这一纪录为历年之最,比2010年573亿成交额高出63%。从具体成交的拍卖品的类别看,中国书画、瓷杂和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主力板块从传统的95%以上比例缩水到87%,而边缘门类有扩张表现,近现代书画依然在拍卖领域占据最大份额,如图2所示。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塘地区近年来一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主场,并在中国书画上占据绝对优势,如图3所示。

2007-2011年,拍卖总体情况如表3所示,5年来,拍卖公司和拍卖会数量等各指标逐年递增,2011年秋举办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公司总数295家,但北京保利、中国嘉德、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四大拍卖行的拍卖总额共计139.02亿元人民币,支撑了2011年秋32.47%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因此拍卖行业表现出了寡占的市场结构。

1.2传统交换渠道的收割

对于文化产业中的出版业和报业而言,正在面临着传统的交换渠道的收割,这也不仅仅是只发生在中国的问题,全球的出版业和零售的交换渠道几乎同时从实体店搬到了网上,原来单一的传统独立书店的流通方式也发展成了包括飞机场、药店在内的多种渠道连锁销售模式。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对图书出版业、报业等内容型的文化产品的传统交换渠道提出了颠覆性的改变,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和报业均面临巨大的受众危机的冲击。但同时文化市场也蕴含着更大的交换能力和运行潜力。当当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等一批电商网络发行和销售渠道的出现,打破了图书出版业的原有生产和交换格局以及价值分配模式。电商渠道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传统图书出版业线下交换渠道的崩溃,也摧毁了一批生产能力弱的出版商。报业同样面临着传统交换渠道的收割,纸质报纸的发行种数近10年来持续下降,如表4所示。

新媒体的出现使中国报业面临着重新洗牌,也对报业的内容制作和时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报业不得不更贴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不断更新内容,完成体制的创新和升级。

2消费的困境

2.1文化消费占全社会消费比重过低

据测算,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缺口非常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文化消费还相当有限。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比例偏低,全国城镇地区居民文化产品消费支出平均在9%以下。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外,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消费者文化需求的程度,即购买文化产品的欲望,还决定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层次,这是文化消费者成熟度的标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统计年鉴》,从1986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截至2011年底,全国仍然有49876人文盲人口,其中女性文盲大于男性文盲人数,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21%。全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为107348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10%,大大制约了文化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水平。

2.2文化消费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艺术表演业、电视和电影业、图书和出版业等、对文物业、博物馆业、新兴文化产业(如动漫、游戏业)的消费不足,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不均衡。根据2010年《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总卷》,当代中国的文化消费还没有完全走出粗放经营阶段,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消费者的文化支出意愿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对湖北省文化产品消费的调查中发现,看电视和读书看报是湖北消费者主要的业余文化消费方式,而去博物馆、观看话剧和从事艺术品收藏的得分非常低,湖北省消费者业余文化消费的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实用经济型”的消费意愿在以地方为代表的消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消费者平均每年用于文化消费支出3449元,约占全部生活消费的19%。对湖北省消费者意愿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愿意增加旅游、电影、话剧、舞台剧、音乐会的消费,而最近一年内看过话剧、舞剧、戏剧或音乐会、演唱会、展览会0-2次的消费者比例为76.86%,这其中因为价格偏高的比例为40%,因为附近场所较少举办的比例为35.43%,没兴趣的比例为24.57%。而有近27%的人在最近一年从未去过电影院,65%的消费者最近一年去过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次数为2次以下,样本数据除去学生群体外,最近一年从未去过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的消费者比例为20%。进一步证实了省内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还处于睡眠状态,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因素和目的进行考察得知,个人喜好是促进湖北省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知识和个人技能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而提升个人形象和素养排在最后一位(除去“其他”选项),如表6所示。这再一次印证了以湖北省为代表的全国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质量偏低,文化消费意识流于大众。

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受消费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也与消费者接触文化产品信息的渠道因素有关,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通过电视获得文化产品信息,其他的通过报纸和互联网获取文化产品信息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

参考文献

[1]罗旻.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方经济,2012,(4).

[2]罗建华等.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及其发展和完善的目标分析-以湖南文化产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1).

[3]王乾厚.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篇5

关键词:居民文化消费;教育;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各种方式消费精神文化用品和服务的行为。其中文化用品消费主要是指购买电视机、音响、钢琴、书报等物品的支出,文化服务消费主要是指用于参观游览、健身娱乐、团体旅游等活动的支出。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对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要发展居民文化消费就必须提高消者素质,提高居民素质的关键是发展教育。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展现出强烈的文化消费意愿和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宴才群根据当前文化经济发展提出文化消费是正在兴起的消费热点;罗晓玲、王绪朗对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所取得的成果分析研究了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等院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多是宏观上的定性分析,即使定量分析也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就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教育方面来分析教育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方法

经典回归模型是建立在平稳数据变量基础上的,对于非平稳变量,不能使用经典回归模型,否则会出现虚假回归等诸多问题。但是具有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是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的。具体来说,协整分析过程如下。

(一)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统计检验中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本文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要检验时间序列Y是否含有单位根(平稳性),即进行如下回归

ΔYt=β1+β2t+δYt-1+?ΔYt-i+εt

(二)协整检验

为检验两变量xt、yt是否协整,Engle 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对同是d阶单整的序列xt、yt,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

yt=α+βxt+εt

用琢赞和茁赞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

着赞=yt-琢赞-茁赞xt

若经检验,着赞为平稳时间序列或I(0)的特征,则两变量xt、yt之间是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属于伪回归。

(三)误差修正(ECM)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变量X与Y是协整的,则它们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即

ΔYt=lagged(ΔY,ΔX)-λ·ecmt-1+εt(0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5~2012年的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和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见表1。

(二)数据分析过程

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软件中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U)变量和高等学校招生人数(H)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克服数据中的异方差,对各数据序列进行取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U和LH,且同时取对数不影响序列的协整关系。具体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序列LU和LH都是I(1)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下面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对LRC和LAD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第二步,检验残差项序列的平稳性。我们得到居民消费和广告之间关系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其中,圆括号内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R2是可决系数,由上式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t检验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F检验值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表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下面对上述模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从而来判定两变量之间是否为协整关系,若其为平稳序列则说明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反之就不存在。仍采用ADF检验。残差序列

着赞t=LU-1,114491LH-10.51844

对着赞t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表3.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变量LU和LH是协整的,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由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R)和高等学校招生数(H)序列经过差分以后具有协整性,按照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其中,圆括号内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R2是可决系数。其中的误差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其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符合实际意义。从估计结果来看,误差纠正项的系数不太显著,为0.0780,表明纠正上一期非均衡的程度约为7.8%,说明当高等学校招生数偏离它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时,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增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并不能否认存在从LH到LU方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滞后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0.078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做出修正,同时LH对LU的变化在同一时期就立即进行调整,因此短期内,高校招生人数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起促进作用。

四、结论

从上面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高校招生人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居民文化消费和高校招生人数呈现出共同的增长趋势,在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变化对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正面的影响,人数每增加100元,居民消费相应增加111.4元。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拉动和促进的作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发现高校招生人数现期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即期的。可见高等学校每年的招生数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数的增加会促进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教育的投入扩招会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拉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务司.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2012-11-07.

[2]晏才群.文化——正在兴起的消费热点[J].消费经济,2000(01).

[3]罗晓玲.近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罗晓玲,王绪朗. 高等院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研究——对武汉地区高校教师家庭的调查[J].理论与改革,2004(06).

[5]杨海燕.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与高校德育导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文化;现状;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53-02

引言

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十分的不稳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汽车文化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是人与汽车之间的发展关系,汽车作为“第一商品”越来越受到网络多媒体的关注与重视。网络多媒体的出现,成为汽车文化传播与销售的主要途径,汽车文化借助网络多媒体,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互联网汽车文化建设的特征

第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传播速度在文化传播方面远远超过其他的传播手段,网络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借助互联网这一宣传平台,汽车公司也开始在互联网创建符合自身企业文化的官方网站平台,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化,通过互联网获取汽车信息资源是汽车企业的首选。据相关资料显示,汽车网站每天的浏览人数都会突破百万,与传统的汽车媒体相比存在很大的优势,消费水平及文化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是互联网的主要人群。

第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个人的文化互动空间和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同步性,电子公告牌、博客、微博、汽车论坛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共享的网络空间,这些形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广泛,关于汽车使用的原创文章、新车的试车报告、汽车网站的链接分享、汽车公司关于产品资料信息、使用者评论等信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这样网络宣传方式方便了消费者对汽车信息的了解,加强了汽车文化的互动性。

第三,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覆盖率广、受众群体多、传播效率高、信息资源容量大、互动性强、花费成本低、试听效果好、可以随时自行等优势。同时,网络汽车文化在设计时遵循美学特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及艺术性,汽车企业网站在官方平台上传大量各种车型的图片及信息,进而加强对人们的视觉冲击效果,展示汽车的独特创意和功能性需求。

第四,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更具时尚色彩。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网络汽车文化呈现出流行、快速、多变等特征,网络汽车文化具有时尚色彩,主要表现在对新款车型的设计、汽车衍生品、汽车装饰及汽车美容等方面,汽车更新速度和流行速度快,采用动感流线设计,将一些时尚浪漫、流行元素赋予到汽车外形设计中,汽车的色彩上以实用、速度、空间、庄重、高雅等流行元素作为主题设计。

二、汽车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第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盲目消费过渡到理性消费。过去,人们了解汽车产品的渠道比较狭窄,导致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使汽车市场价格攀比严重。现在,随着汽车营销模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消费观念由盲目消费逐渐转变为理性消费,销售者的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但是,目前的汽车行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价格攀比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售后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第二,汽车市场混乱导致汽车行业的经济利益越来越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汽车行业的规范标准还不够完善,汽车体制的规划也不够完整,导致汽车市场混乱,汽车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小型的汽车公司开始模仿汽车类型,汽车企业不能及时地制定创新策略,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汽车生产厂家对消费者需求的忽视,使汽车企业发展缓慢。汽车的营销渠道以汽车厂家为主,汽车经销商的营销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营销技巧和营销水平还比较不成熟。在汽车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只是一味地进行产品资料的讲解,单项交流的销售模式忽视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使企业不能针对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创新和改进,进而导致汽车企业发展缓慢。

第四,汽车的营销对象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我国,汽车的营销对象大多数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城乡的消费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汽车销售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汽车市场还有一定的开发空间。

三、互联网时代汽车文化发展的营销优势

互联网时代汽车文化不但具有宣传作用,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挖掘商机。互联网时代,汽车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以下椎阌攀疲

第一,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受互联网文化的冲击,汽车的消费观念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得以体现,将互联网文化与汽车消费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汽车消费文化,使汽车文化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进一步推进消费群体对汽车产品的消费。

第二,有利于扩大传播汽车营销信息。互联网文化的科技性、先进性、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使汽车信息资源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不受种族、地域、国度的限制,尤其是汽车是全球性商品,只要消费者愿意为其消费,不管哪个国家生产的汽车产品都是消费者的消费对象。网络文化是自由的、开放的、可分享的,网络文化的全球化特点使汽车的品牌形象和性能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极大地拓展了汽车的营销市场和影响力。

第三,加强了消费者与汽车营销的互动与认知。网络文化具有无限的开放空间,汽车企业的销售情况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随意地传播、互转、评论、褒贬,人们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加强消费者与汽车营销人员的互动、消费者与体验者之间的互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汽车企业及时了解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也利于大众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

第四,汽车文化传播呈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趋势。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是经济成本低、传播速度快,是汽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汽车文化传播过程中经济成本花费高、传播速度慢、传播效果可见一斑,网络文化应用在汽车文化传播中,将汽车信息资源迅速的传播至各个领域。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它具有快捷性、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等传播特点,汽车企业在网络营销环境中借助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展示汽车企业的品牌优势。因此,现在很多汽车企业开始重视网络文化中汽车的营销价值,并将其作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

四、互联网时代汽车文化发展的营销策略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手段。互联网时代网络搜索引擎手段可以及时、快速、精准地进行信息搜索,汽车企业应该着重加强对这项功能的重视,充分发挥搜索引擎手段的作用,通过与引擎机构合作,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汽车的销售范围和销售渠道。目前,国内的大型的搜索引擎机构有百度、搜狗、好搜、易搜、有道等,国外的大型搜索引擎机构有雅虎、谷歌、必应、Goo等,汽车企业要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同时还要加强与商业引擎的合作,如阿里巴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种网络资源,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促进汽车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

第二,利用网络优势开发消费者需求。汽车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加强消费者对汽车企业的认可和了解,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感。这样在了解消费者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相关产品的推荐,对消费者的疑问认真、耐心、全面地进行解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售前及售后消费者服务满意度,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服务基础。

第三,建立汽车网络服务体系。组织各大汽车企业建立汽车网络服务体系,加汽车行业在网络市场中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实现汽车行业客户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进行汽车品牌信息的展示。同时,汽车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还能营造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提升汽车行业在市场的影响力。

第四,建立专业的汽车网络销售、咨询与服务一体化平台。互联网时代下的汽车文化建设要不断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同时遵循汽车营销理念,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维护客户资源信息,加强潜在客户的开发和消费客户的回访,建立汽车企业网络销售、咨询与服务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巩固网络汽车市场。

第五,加强网络营销手段的开发。网络环境下,应根据互联网文化的发展特性,有针对性地对消费人群进行营销。汽车企业应该加强网络营销手段的开发,通过汽车专题报告、汽车宣传片、汽车专家访谈、汽车网络游戏开发、汽车电邮等网络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以多样化的网络宣传方式展示汽车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硬件优势,进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汽车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汽车文化建设在营销模式上有着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充分了解汽车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研究与分析网络环境下汽车企业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汽车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言汐.构建更阳光的后汽车时代文化 你的世界从此无界[EB/OL].互联网周刊,2015-12-08.

[2] 谢艳丽,张萍,赵格致.立足期刊内容 延伸品牌边界――浅谈《车主之友》的品牌经营[J].传媒,2016,(3).

[3] 潮车e族电商O2O平台风靡世界 山胜汽车文化园 创汽车后市场蓝海[J].中国汽配市场,2015,(2).

[4] 李紫宸.企业大学,如何帮助企业应对来自互联网的挑战[J].商学院,2015,(10).

篇7

关键词 情感化设计 产品设计 主要理论 研究领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形式各样的产品充斥在市场上,此时的我们反而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重视产品设计的外观、形状、体积、色彩等感性的特征,从而使得消费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功能需求,更多的是为情感需求而消费。这样的消费现状,令设计师抛弃了过分强调功能、忽略人的情感需求的现代主义机械设计,从而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的心理需求,这就促进了情感化设计的应运而生,也使得今后的消费品中既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1 情感化设计的概述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通俗的定义就是以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为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在国际上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在本篇论述中,将采用情感化设计,来描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加以考虑的相关学术研究。

2 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1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理论

2.1.1国外的研究理论

目前,国外有很多文献对情感化设进行了理论研究,但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的三层次理论得到公认。

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国际工业人类工效学杂志》分别在1995年第1期和1997年第2期,介绍了它的主要内容:(1)从人的因素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顾客的感觉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层面上,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认出设计特性;(3)建构感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

美国的三层次理论:在《情感化设计》中,诺曼教授从三个层次阐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他们是:(1)本能层次,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它可迅速地对好或坏、安全或危险作出判断,并向运动系统发出适当的信号。(2)行为层次,指消费者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情感,例如成就感等。(3)反思层次,它在前两个层次的作用下,在消费者心理产生的情感、意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2.1.2国内的研究理论

在中国,一些艺术学者跟美国学术界保持一致,采用了情感化设计来定义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在《工业设计与情感》和《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两书中,作者们都在外国学者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统一的理论。

2.2情感化设计的研究领域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发现情感化设计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产品造型和功能上。就造型方面的情感需求,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例如:在《数码相机造型中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中,作者张嘉强就不同颜色的相机研究了其外观造型对消费者内心舒适度的影响,以及它在市场交易成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功能方面的情感需求,我们了解到消费者的情感不仅与产品的造型相关,还与其实用功能密不可分。在《设计心理学》中,诺曼教授就提出产品的功能与消费者情感需求有很多关系,例如:劣质的产品设计,使得消费者产生失落等消极情感。

2.3 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趋势

未来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为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生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结合,然而目前对产品造型及功能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其外部原因,并没有与消费者自身的心情、状态等内因相结合。

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将工程界、学术界、艺术设计界和心理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起来,才能真正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创新产品。

3 结论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为情感需求而消费,这就形成了一个主要趋势——情感化设计将成为产品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产品以及形形的消费群体,使得任何产品的情感设计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需要设计师和国内外各位学者继续努力探究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从而使得今后的消费品中既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 阚志刚.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9(11).

[2] 张飞,汤佳.工业设计与情感[J].工程设计学报,2004,11(3).

[3] 原田昭.感性工学研究策略[C]北京: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2002:1-11.

篇8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假期制度中对传统节日假期恢复的策略上不难看出,传统节日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愈发受到人们重视,进而人们对礼品包装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就当下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包装结构形态、文化内涵、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以及当前传统节日设计包装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的原则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节日;包装现状;问题;原则;趋势

一,节日商品包装的重要性

近年来,从我国假期制度对传统节日假期的恢复上不难看出,传统节日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及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愈发受到人们重视。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尚、传统习惯,寄托了整个民族的美好愿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根植与传播都有非凡的意义。

中国人喜欢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走亲访友,互赠礼品,增进彼此感情。作为一个尚礼的国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礼品这个情感交流的物质载体,礼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商业价值。现代对礼品包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类传统节日中丰富多样的商品包装,既烘托了浓重欢乐的节日气氛,又满足了人们不断提升的购物需求。人情逐渐淡漠的大环境中,更需要我们用礼品包装设计作为引线进行相互沟通,并且礼品包装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同时,作为“无声的推销员”,节日商品的包装设计无疑给产品带来了更多的附加值。

二,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现状

首先,包装被定义为:为了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贮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而节日包装主要指用于节日期间出售、消费的包装,它与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从节日商品包装的文化内涵上来说,其设计多能够与“传统”相衔接、呼应,融入传统元素,部分产品包装不失简洁大方。但节日商品包装设计良莠不齐,许多包装设计单纯考虑临时性商业利益,对包装使用的文字、图形等缺乏自身创意和考究,在针对不同节日的不同主题方面也表现不足。

再次,在包装设计风格上,当下节日商品包装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但设计风格变化相对较少。在包装的色彩上,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进行包装设计、所用图形、装饰多为传统纹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与节日主题进行了良好呼应,但节日商品市场包装过于重复、单一,未考虑其自身产品的各种特点、属性,未能通过包装更好的传达其商品信息。

最后,从包装理念上来讲,注重节日商品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促进销售的作用,琳琅满目的节日商品丰富了节日市场。但多数商品包装设计并未考虑环保效益,现阶段传统节日商品包装存在着过度包装问题。市场片面的追奢华的包装效果,满足一些消费者对“贵重”感的表面追求的同时,满足了厂商奢侈包装背后利润的追逐。节日市场的“礼盒”文化愈演愈烈,相同的产品,有无礼盒包装,价格会有巨大差别。消费者追求一时的“面子”效益后,“假大空”的包装着实让自己叫苦不迭,变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三,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当下,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为节日礼品包装设计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但错误的包装观念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绿色消费、绿色设计的观念将逐步普及。现代包装设计,应以绿色环保观念为先导,遵循“环保”、“简约”、“务实”、“文化”设计原则。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包装设计领域践行环保原则势在必行。环保型的包装不仅从商品的经济价值以及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入手,更着眼于终端的包装回收处理,使包装的整个设计链完整可循,在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考虑长期效益。

简约、务实原则要求包装设计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无论是从包装的形态体积还是材质的选择。包装设计应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

文化原则下,将包装设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对传统图形、文字、色彩、形态等形式的使用,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四,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趋势

首先,传统节日包装设计应倡导环保理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绿色设计身体力行。从包装材质、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做细致的考量,减少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中国古代在传统节日礼品包装中基本使用天然材料,这种客观制约下产生的包装形式在今天人们看来却具有了另外一种情感体验。在传统节日商品包装中使用天然材料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感官感受,更能赋予其历史厚重感,最重要的是环保。

其次,传统节日商品包装设计应在境界上提升高度。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对外来节日日趋热衷,保护民族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因此无论从风格形式的创新,还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都督促设计师要将眼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设计风格应稳中求变。色彩方面来说,色彩在知觉吸引中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中国的色彩很早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具有程式化和符号化的特点。提及红色就会联想起传统节日。黄色和紫色在中国被认为是象征着权利、地位和财富。各种包装、产品不断的强化着这种色彩记忆。因此,在包装设计中,应对传统色彩进行再提取和再运用。

第四,在符号运用方面,可利用中国文字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的特点,既可规范使用亦能加以抽象变化。另外,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们习惯于在传统节日的礼品及包装中运用这些图案表达情感、传递祝福,但样式过于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消费者对经常重复使用的传统图案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传统图案的使用上要挖掘更多的样式来丰富包装的设计语言,切忌盲目、重复。

最后,从包装设计师的角度,设计的功用是服务大众。设计师身上肩负着引导人类改变当下生活的使命,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商品的包装应多考虑终端的消费者而非仅仅作为商业利益链条上的棋子。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许平:《馈赠礼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篇9

[关键词] 消费结构现状对策

一、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要研究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首先得考察近十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量及其比重。1995年~2005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出和构成变化情况如下:

1.食品消费比重由1995年的47.21%下降到2005年的36.08%,并且膳食结构有较大调整。首先,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比重和副食品支出比重均有所下降,而副食品内部结构变化更为明显。其次,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增加。

2.衣着消费1995年为人均386.2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3.61%,2005年为673.0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11%,衣着消费比重在平稳下降,但绝对支出在增加。

3.家庭耐用消费品自1995年以来,2001年人均消费金额最大,为328.22元,以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为177.65元,比1995年的184.81元还少7.16元,比重也由1995年的6.51%上升到2001年的7.08%,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年下降,2005年为2.67%。

4.医疗保健支出1995年人均119.78元,占总消费支出的4.22%,2005年人均605.3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9.09%,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为141.0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4.97%。2005年人均630.16元,占总消费支出的9.47%。其变化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6.娱乐文教消费显著增加。1995年人均消费245.5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65%,2005年人均消费1081.9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6.25%,比1995年增长3.41倍,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

7.居住消费绝对数在平稳上升,但比重在2002年前呈现增加趋势,到2002年为最高,占总消费支出的11.57%,以后又逐年下降,2005年为9.82%。

二、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与发达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依然偏高。国际上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已经处于20%以下的极富裕型,如1992年美国、法国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6.5%和18.9%,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分别为28.6%和28.7%,均明显低于陕西省目前水平,表明陕西省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高,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要经过不懈努力。

2.居民消费不畅。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3.73元,用于消费支出4637.7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84.57%;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272.02元,用于消费支出6656.46元,占可支配收入的80.47%.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比率的下降,也说明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大。

3.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偏低。从住房支出的变化趋势来说,一般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住的消费就呈上升趋势。然而陕西省城镇居民居住消费1999年为469.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1.87%,2005年为653.4元,占总消费支出的9.82%,呈现下降趋势。按表所示的标准,仅仅达到了温饱型,这与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整体达到小康型是不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了陕西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

表 恩格尔系数与住房消费支出的关系

资料来源:《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第347页

4.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分配差距扩大。2005年陕西省GDP为3675.66亿元,比2004年的3175.58亿元增长15.75%,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72.02元,比2004年的7492.47元增长10.4%,由此可见,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陕西省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占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5年为1:4.5,高收入户比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1904元,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5.社会化消费比重低。目前城镇居民生活正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走向社会化,但就总体水平看,居民对社会化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的档次。另外,用于更高层次的娱乐与服务性消费比重更低。

三、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对策

1.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控制消费行为,逐步建立陕西省合理化的消费结构。目前,应着手以下几方面工作:(1)运用储蓄、价格杠杆调节消费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利用调整利率的手段,促使居民将手中的贷币回笼或投放市场。另外,政府可通过价格引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方向。(2)鼓励消费出现多层次化。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人们的消费层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应有意识的拉开消费品的档次,引导消费者需求在不同档次的商品上实现。(3)引导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提高,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

2.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提高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经济效益。(2)扶持下岗职工及其他低收入者,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援助等鼓励其二次创业。(3)鼓励、支持居民多形式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居民资产的不断增值。(4)对个体经济、中小私营经济要实行适度减税政策。

3.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农业与食品工业结构。首先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陕西省存在原料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精加工产品少的现状,必须改变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大力提高高蛋白低脂肪产业如牛、羊、禽的生产。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休闲农业、绿色林牧业发展。其次调整食品工业生产结构,发展方便食品的生产,生产营养丰富的强化食品,使用安全、卫生的食品包装,同时大量生产医疗保健食品。(2)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面对陕西省城镇居民对衣着用品消费档次的提高,以及本省市场穿用商品中南方产品数量较大的现状,必须提高生产档次,调整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优化布局,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3)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优化生产规模和布局,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业、信托业、交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新型产业,同时,作为旅游大省,应突出各地区旅游的文化个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旅游,从而达到居民劳务消费结构的优化。

4.拓宽消费领域。在“十一五”期间,要拓宽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领域,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增长点。(1)文化教育消费。陕西省应积极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西安地区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陕西省的义务和非义务教育,提高陕西省教育消费水平。(2)旅游消费。陕西省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景点很多,发展旅游消费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加强政府引导和舆论宣传,营造出一种重视旅游消费、鼓励旅游消费的氛围,让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时尚。(3)家政服务消费。一方面,要立足于产业,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出台有关的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家政服务产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和市场化。(4)绿色产品消费。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消费涉及生态资源的产品,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调整我们的消费结构,要有计划地保护和使用本省生态资源,要为保护生态资源而改变消费习惯,绝不能为维持旧的消费习惯而滥用生态资源。

篇10

关键词:酒包装设计;简约;艺术设计

1中国酒包装的发展现状

1.1酒文化与酒包装

中国悠久的酒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酒不仅渗透于文化领域,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自古就有调酒、品酒、斗酒的传统.上世纪50-60年代,生产是“统购包销”,我国的白酒产品几乎没有外包装,品牌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瓶贴的酒标,材料工艺落后,酒瓶造型单一.80年代中期,全国同行中五粮液率先使用水晶玻料做酒瓶,并引进了意大利瓜拉塑胶瓶盖.新的五粮液水晶瓶包装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众多酒厂开始纷纷效仿.90年代后,我国白酒包装发展迅速,白酒包装成为产品品牌形象的视觉直接体现的核心而大放异彩,可以说产品推向市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取决于包装的成功.

1.2酒包装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酒的包装也随之多样化.然而,当酒被覆盖了一件奢侈的外衣后,酒也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而这种区别除了在商品栏上标出的价钱能够体现之外,再有便是包装视觉上给人的感受,色彩艳丽、结构奇特的外包装总是能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而色彩暗沉、结构单调的往往被丢弃在一角.近年来,高端酒开始活跃于市场,各式包装精美的酒产品刺激着消费者的眼球,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酒包装呈现出过于奢华的同质化等问题.多数酒包装的内、外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形式单一,材料运用缺少特色与创新,酒包装装潢设计的色彩、图案、构图形式化.效仿成风的现象也在酒包装上表现尤为明显,不少商家只追求短期效应,一旦某款包装的设计被市场认可,其它酒品牌纷纷模仿.这里仅仅举了一个例子,在超市的货架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图1)包装的过度化、奢华化在酒包装中表现也尤为严重,这些问题多数是出现在价格高昂的礼品酒上.包装之所以为包装,同时要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的.过度的包装已经背离了包装的初衷,包装的产生是为了便于量化便于运输,过度的包装使包装的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带来体积上的增大,这种增长使得本来方便的包装变得不再方便.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违背了我国倡导的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要倡导简约的酒包装设计理念.(图2)

2简约的酒包装风格特点

2.1朴素美感

在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下,酒包装的返简约设计是酒包装朴素美感的表现.朴素美感的酒包装是有思想有品位有情调的设计,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酒文化的深度挖掘出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

2.2极简主义风格

基于目前酒包装市场的现状,面对包装过度、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对酒类包装设计进行思考,系统化的深入探究,并从酒文化与酒包装历史的发展出发,指出当前酒包装所存在的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既能使中国酒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又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不依靠华丽纷繁的外衣包装下,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对酒包装进行简约的设计.

3简约包装的设计理念

3.1视觉元素的简洁化

简约的酒包装是艺术与商业发展的结合,也是当今国内酒市场各种繁复包装风格当道中,酒包装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简约的酒包装可以通过平面视觉以及材料的高度掌控形成独有的视觉风格.日本的酒包装设计在视觉元素的掌控上具有其独到参考价值.日本大岭酒造的酒包装设计体现了日本对于简约的高度掌控,通过极致简约的图形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以及配合独特精致的瓶身设计,两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日本上善如水的酒包装设计通过大量的留白运用体现出水一样的平静,配合整洁的色块分割,以及恰到好处的书法印章等元素的运用,达到其“上善如水”的禅意境界.(图3、图4)

3.2材料选择的绿色化

在对酒包装设计时可有意识的选择污染小、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如果材料运用得当同样也可体现出产品的品质.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品成本,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如酒鬼酒的包装深入人心,其包装由著名画家黄永玉精心设计,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以及独特的造型,打破了酒类华丽高贵酒瓶的特点,在大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此款设计非常简约,整体造型像是用麻绳系口的麻袋形象,瓶颈处系着一个纸质材料的产品宣传册.整体设计简约、古朴、独特,和现代奢华风的白酒包装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图5)

4简约酒包装设计的应用价值

4.1销售价值

对于同质化、奢华化、浅层化问题严重的国内酒市场来说,简约的酒包装具有质朴的风格.酒包装的简约设计在于通过结合包装的视觉、材质等主要方面进行设计,形成简约质朴的包装风格.简约质朴的包装设计风格,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与精神需求,而且更容易从奢华、同质化的商品中脱引而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促进其购买行为产生,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4.2社会价值

对于目前国内酒市场的同质化、奢华化、浅层化的问题,简约的酒包装设计不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会对其他品牌形成示范性的作用,对于改善整个行业的包装水准都有模范性的启示.通过以上价值体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倡导酒包装的简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需求.简约的酒包装设计,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绿色包装,也是中国消费文化背景下所期望发展成的包装模式.简约的宗旨主要是对商品本身内在品质的研究,用最少的元素,最单纯的颜色,去最大化的表现出商品的实用意义,它既可以绿化人们的生活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给酒包装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

5结语

笔者通过对于目前酒包装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系统化的深入探究,并从酒文化与酒包装历史的发展出发,指出当前酒包装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简约的酒包装设计在视觉元素、结构造型、材质选择等反面进行深入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当今国内整个包装设计水准并不高的情况下,面对混乱的酒包装市场,对于酒类包装进行一次简约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其符合时展的需要.简约的酒包装设计带给消费者简约质朴的美的感受以及独特的人文关怀,易对消费者形成独特的品牌感受,对于酒品牌的差异化塑造带来可能.简约的酒包装是绿色包装,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创造了可行的包装方式,这符合时展需要,也符合绿色包装的标准.笔者仅对于酒类包装的简约设计提出个人浅显浅显认识,希望对于今后酒包装设计能够提供更多的参考.

作者:韩岩岩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纳凯莉.包装设计法则[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2〕王少桢.极简主义风格包装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3〕李轶.“无印良品”包装设计的简约主义特征[D].保定:河北大学,2010.

〔4〕汤云,朱云松.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及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08(0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