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底蕴

篇1

关键词:明清式;家具;檀木;花梨木;红木

往前推开那扇房门,伴随吱呀声响,忽然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屋内明清式的家具正静谧地延续着它所象征的那段岁月的时尚与奢华。望着靠门那张造型简洁、秀丽素雅、散发着木材纹理自然纯美的明式古床,赞叹油然而生,仿佛一缕浮动的暗香令人神往,一股诱人的魅力令人留连。而那些色泽幽雅、花纹华美的桌、椅、柜,甚至梳妆盒,无不在简洁中透着端庄和典雅,浸润着清丽与隽秀。恍然问,感觉似被股力量紧紧吸引着,那是家具本身散发出的隽永深邃的内涵、气韵。这份尘封的古典家具百年的人文情怀令人沉醉。

中国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令人回味无穷。一件家具,一件家具装饰品,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的历史,一个神秘的历史传说。中国家具因起居方式的不同经历了“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历史时期,家具从椅、凳家具发展起来到高型家具定型,室内陈设束、椅、几、案,工艺技术也日臻成熟,这一切围绕人们起居生活服务为中心,以使用者的心意为主轴,从设计、造型到装饰、陈设,人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家具也经历着物为人用,适者生存,转让承送,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忠实见证者。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具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而且产生了中国古代家具史上成熟显赫的明式家具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具。明式家具以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鸡翅木等优质硬木为主要用材。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过明代中晚期几代文人的倡导和直接参与设计,明式家具从造型式样、结构到装饰工艺都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文人文化所特有的追求自然、空灵、超逸、含蓄、内向的意蕴,散发出浓郁的文人趣味和书卷气息。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具有中国家居文化的独特气质。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主要以框架式样为主,小巧精致,装饰图案多为局部的镂空或浮雕,以衬托出醒目的造型,呈现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同时还特别讲究线条美,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清式家具在造型上则突出稳定、厚重的雄伟气度,制作上汇集雕、嵌、描、绘、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艺,品种上不仅具有明代家具的类型,而且还延伸出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别于明代风格的鲜明特色。

明式家具造型简洁质朴,不事雕琢,不加虚饰,充分显示天然材质的自然美,有流畅隽永的线条美。清式家具则偏重于雕琢、镶嵌及装饰,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明清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艺不仅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古典家具设计的一些思考。现如今,市场上的红木家具绝大多数传承了中国传统风格中的明式或清式的风格,有些在造型和装饰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以及审美情趣作了一些改良创新。明式家具的椅凳面、桌案面或柜门,普遍采用的“攒边”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所倡导的含蓄、内向的文化内蕴。在装饰工艺上,明式家具一方面充分利用优质木材的天然纹理体现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展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芙蓉出清水”般的艺术品格,这是与明代文化中祟尚自然,简洁,注重人性本身的关怀情节分不开的。如明代戏剧家李渔,画家唐寅,祝允明,他们的鲜明文人气质,特独出行的个性思想,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具当然不会例外。

清式家具造型品种丰富繁多,式样变化多端,结构奇巧,匠心独运,妙趣横生。用材上,讲究纯正,大气,整体用料壮硕厚重,做工精细。家具造型的气质,雕饰的浩繁精丽,形体的庞大和作风的大富大贵与清宫廷统治者的权势和欲望相得益彰。后期的清式家具重在纹饰上也采用西洋装饰,手法多样,细腻入微,繁褥精密,尽现一派富丽辉煌。清代的皇室贵族对家具的制造也往往事必亲躬,提出独到的看法。如乾隆皇帝就曾多次下谕提出对宫廷家具、园林设计的新思想,这种混合着满汉文化,体现皇室贵族生活的思想,就深深融入到家具的风格和人文精神之中。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丰厚的文化聚积,使得明清家具数百年来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韵。走过千山万水,经历沧海桑田,割不断的还是那美丽的历史,挥不去的还是那静谧的梦,倾注一份眷念,与文化合而为一。

现今明清家具古典贵族魅力依然。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古典风格的家具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许多人都希望借家具的古典美来体现自己的品位和审美观,特别是在一些很有个性的时尚家居中,总会在恍然间看到一组或单件的古典家具,顿时让人耳目一新。古典家具使空间散发着淡然悠远的文人气韵,给人一种和谐雅致的美感。而在古典家具中,明清风格的家具可谓一枝独秀,独领。明清家具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优美的形态。线条流畅、整体比例均衡,具有独特之神韵,其代表家具的“灵魂”。形是艺术造诣的基本,某些细节稍有丝毫之差,都会影响作品的气度与神韵。二是优秀的工艺。艺是仿古家具最为关键、难度最高的一环,除工艺精湛,结构、接驳依足古法外,其细部的雕刻深浅和艺术手法,均合乎传统风格。三是优质的材料。仿古家具必须选用明清时期所用的几大名木,并根据当时的地方色彩、家具造型、款式、类别选择合乎其惯用的材种,否则只会影响其神韵以及日后的收藏价值。此外,木纹之美感表现,则取决于开料用材的妙法。名贵木材中,紫檀、黄花梨、酸枝、鸡翅、柞晶为极品。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明清家具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硬木家具“千年牢”的特点,使得中国的明清家具在当今世界艺术品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身价。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古典家具的价值,特别有不少海外著名书画、瓷器、玉器收藏家转向收藏明清家具,而古典家具的数量又十分有限,据专家估计,明式黄花梨和清紫檀家具数量仅1万件,再加之近几年这些家具不断外流,可谓卖一件少一件,藏家又不愿出手,因此,古典家具价格自然越来越高。如今明清家具的价格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篇2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积极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新行为规范把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具体化了。我理解的新行为规范的价值定位是,依托北京古都城市、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的教育优势,努力帮助、引导儿童青少年实现自身文化底蕴、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的统一;注重培育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素养,在政治信念、品德习惯、身心健康、生命价值、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关爱自然、善用网络等方面具备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有如下教育特点。

文化维度:

强化价值导向、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

文化底N深厚是北京教育的优势所在。儿童青少年是在文化场中成长的,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次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了行为规范教育的价值导向、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

1.突出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的文化力量与价值引领,把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提出的四个教育要求,即“心有榜样,记住要求,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潜移默化到新的行为规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帮助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国旗国徽的具体行动中。如,第一条规定:“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国旗、国徽。升降国旗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会唱国歌,声音洪亮。”这种积极的价值引领体现了北京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2.明确了中小学生要热爱我国5000余年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50余年建都史的教育要求,要求中小学生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孝亲尊师品格。例如,在第一条中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含义”。第七条强调:“孝敬父母。体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健康,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外出和回到家时主动与家人打招呼。”第八条强调:“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行礼,主动问好。回答老师问题要起立,进入办公室要经过老师同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建议,知错就改。”

3.培育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本的文化,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强自立能力和生命意识。第二条要求:“学习态度端正,有适合的学习方法,专心听讲,学会独立思考,乐于科学探索。”第三条要求:“乐观向上,了解自我,有学习、生活目标。善于和他人沟通合作,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第五条要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宝贵。”

4.新行为规范注重以文化人,强调北京市中小学生要具备现代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新行为规范注重积极、正向引导,尽量使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少用否定性语言和表达方式,意图彰显正向语言的积极力量,营造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和谐德育氛围。如,第六条遵纪守法,第十条要求诚实守信,第十一条要求举止有礼,第十二条要求遵守规则,第十五条要求文明上网等,均以积极提倡为主。

国际维度:

强化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

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胸怀是北京居民的固有优势品格,也是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特性的体现。多次强调,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的任务为首都未来发展设定了高远目标,也使首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北京具有中国首都和世界城市的双重属性,自信从容、举止大气、胸怀宽广、敢于担当是北京公民的城市性格。所以,这次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不仅基于我国、特别是北京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实践经验、特色的研究,也借鉴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经验,重点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从中汲取了智慧。

新行为规范把尊重、包容作为重要价值进行强调,要求北京市中小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风范,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如第十一条强调:“尊重他人隐私,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真诚友好,大方自信。”

未来维度:

强化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眼光

篇3

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一般会经历4个时期,主要包括:资源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创意驱动。从生产型城市、生活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到创意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轨迹,文化创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竞争的主战场。 “泉水荷花天下知,杨柳人家天地和”。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开放城市,位于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具有对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竞争优势和打造“全国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优质资源与条件。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58亿元,增长14.9%。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行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优势日益突出,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4.6%。现代服务业强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产业创新的功能日益显现,已构成了济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齐鲁文化交会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济南在山与海之间、齐文化与鲁文化之间发挥着沟通与融汇的作用,形成了兼收并蓄、积淀深厚的城市品质。

济南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以泉水众多而被誉为“泉城”,有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丰富多彩的龙山文化、大舜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商埠文化、现代文化、时尚文化在此碰撞激荡,交相辉映,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底蕴,成为济南著名的地域文化标志。

围绕培育泉水文化品牌,济南集中打造了“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的著名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展现了古城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浑然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对四大泉群、三大名胜、芙蓉街等老街区进行了系统整合保护提升,以泉水特色为内核的城市文化个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获得极大提升。按照“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创意塑造泉城精彩”的总体思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成为推动济南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篇4

关键词:秦文化;元素;景观设计;传承性

一 秦文化元素的提取

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帝国秦朝,人类社会得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社会高速发展着这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文化的迸发。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通过查阅历史书籍等了解到秦朝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从中我们提取出一些有着代表秦朝意义的文化元素,例如:秦朝的乐器编钟、统一度量衡的秦半两钱币、秦历史传说东海寻仙、秦历史文化典故完璧归赵、指鹿为马、文字小篆的形状等等,这些有着浓厚历史价值的文化元素为本次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增添了一笔浓厚的秦文化色彩。

二 秦文化元素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文化不仅体现在景观、建筑中,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人们交流、休闲的空间,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秦文化元素符号,特别用于有历史纪念性价值的景观设计中,这样不但能丰富景观的整体布局,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所要表达的历史性和时空性。在不同的空间运用代表着不同寓意的秦文化元素符号,既有文化韵味,又能充分体现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就处在这两种重要因素之间,咸阳以秦朝文化为积淀,所以我们要把咸阳的景观与秦朝文化相结合,做到互补共生。只有通过秦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景观的历史意义,才能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欣赏景观、放松心情之余,不觉地感受更深层次的内涵。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正是反映了城市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用完美的文化元素来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秦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咸阳湖景观设计应体现秦文化的传承性

社会是人类经过长期生活慢慢创造形成的。社会产生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环境发现了人们的生活中需要的景观元素。人们渴望被设计感动,引发内心共鸣。发现文化元素是一个与人们达成审美共识的可靠平台。景观设计是文化的一种现象,文化需要融合到景观设计中去。文化元素来源于社会最终将融入社会。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时我们尝试从各个角度寻找它在文化层面上的根源,寻找它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点滴线索。综观历史、再造未来,从人类文化中提炼出象征性的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形成准确、亲切、动人的文化底蕴空间。

咸阳湖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把秦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如果我们没有在设计中去传承与发扬,那么博大精深的秦文化就会慢慢流逝至消亡。挖掘、继承、发扬秦代文化并将有价值的文化元素运用到本次景观设计中是我们设计中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该在纷繁杂乱的设计思维中探索具有原创特色的思维灵感、将秦文化元素精髓通过本次景观设计得到很好的展现。秦文化元素是咸阳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类文化,在本次设计中,如果我们丢弃秦文化元素那就等于切断了咸阳历史文化的“根”。所以本次设计中,应当更好的体现秦文化的传承性,使得统一帝国大秦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2)秦文化元素提升咸阳湖景观设计价值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与场地环境有机结合,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亦然,没有思想没有内涵的景观无非只是种形式的表现,早已开始被人们所唾弃。恰巧秦文化元素中的“编钟”、“半两钱币”、“寻仙传说”、“小篆字体”等是我国秦朝历史文化中的基本组成元素,这种文化元素的应用创造出了简单清晰的结构和质朴感人的景观,使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抽象艺术的美感。形式只是载体,传达思想、观念、感受是景观设计的主旨。特别是在咸阳湖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理应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美好的文化寓意来填补都市快节奏心灵的缺失,景观设计需要融入美好的寓意来鼓舞引导置身其中的人们。最终使咸阳湖景观设计达到不空洞、不虚无,充满文化寓意价值的现代景观设计。

(3)秦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和谐共生

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秦文化元素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习惯演变出来的,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秦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是没有价值的,现代景观设计体现人类秦文化的博大精深,秦文化元素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底蕴,因此,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与秦文化元素是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和谐共生的。

三 结语

通过对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景观与城市、景观与文化、景观与人的重要关系。我们将秦文化元素和现代景观进行自然而巧妙地结合。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艺术展示等来展现或隐含秦文化元素的“形”与“意”,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兼容共生的效果。最终达到人、景观、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模式缺乏创新性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核心作用。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其园林景观的设计。其中,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美观度。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个性化,需要通过相关的设计风格充分地体现出一所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发挥出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通过这种设计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美观。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通常是模仿国外园林设计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进而无法表现出园林自身的特性,无法将城市文化底蕴深深地进行体现。因此,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缺乏创新性、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1.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合理有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意识程度不够到位,缺乏专业性的设计理念,有时没有清楚其意识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造就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具体作用。当前我国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设计形式上,没有着重考虑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与作用,没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仔细地思考,只是考虑当前的利益,设计理念缺乏长远的规划,进而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无法体现出城市的人文性与文化底蕴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建设需要从园林景观的设计开始,而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与人类发展相协调,全满满足人的需要,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种创新性、个性化、复杂性、系统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验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活动。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但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偏离来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特性。

2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周围环境等方面,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时展相协调,进一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效地进行。然而,在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城市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了有效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的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为人们创建出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针,全面满足人力发展的需求,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康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应该全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人类发展的步伐相一致。通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平衡为主,与当前的发展步伐相一致,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征。并且,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个性化,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独特性,全面促进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速度。

3结束语

篇6

一、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前景

我国学校众多,不同的学校有不一样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比如历史久远的传统学校,可以以历史文化为特点设计延伸校园文化纪念品;艺术传媒的文化学校,则以艺术创意为特点设计,而机械电子的工科学校,则以电子工业为特点设计。校园文化纪念品也代表现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能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带动学校经济产业,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能起到保护作用,能加强精神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积极性作用。

二、校园文化纪念品具备的意义

(一)具备的特质

1.纪念性 校园文化纪念品拥有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底蕴,能够突出学校的主题形象和特色,使之引发人们回忆美好的过去,具有较鲜明的纪念意义。

2.艺术性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更高于一般纪念商品的价值,各类学校的文化特质的融入,与当代艺术风格结合,更能吸引现代人的审美观。

3.针对性 满足不同层次人士的需求,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产品。能面向校内人士、校外人士针对性的制作纪念品。

(二)具备的特色

1.学生技能发展,创意源源不断

校园人才众多,许多校园每年举办的学生创意大赛诸多,若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中,既能拓展学生技能发展,又能集合参与学生的创意。校园文化纪念品的产生制作通过了层层筛选,全校投票达到让人满意的境界。而也能带动了学院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优秀的学生或者团队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2.打造学校自主品牌

学校的标志,代表学校的形象,宣传学校的方式独特创新,能使社会人们心中产生有利的影响。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着历史底蕴深厚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宣传学校的美好标志。创造自主的学校品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特性,注意突出纪念品的文化特色,使纪念品具有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烙印,能够多方面的推广学校,反衬出学校的内涵和层次。

3.传统工艺与实用价值的结合

我国有很多传统、精湛的工艺技能,能够开发利用制作成独特的纪念品。在这之上,加入设计实用性的校园文化纪念品,能够增加实用价值。让人认识到,校园文化纪念品不仅是一摆设,更能是在生活中常常能使用到的物件。比如木雕精湛的书签,或者喷印学校风景优美的手机壳,这种既是设计新颖的纪念品,又是生活常见的日用品,能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受到拥有者的喜爱追捧。

三、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系列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应该出于了解该学校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特点,设计精巧便携的工艺礼品。一件好的校园文化纪念品要以该学校的文化内涵为特色,突出学校的文化特征,使之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越高,越受人们的欢迎。而设计开发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种类繁多,实用性价值高。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系列可包括:校园精美礼品:摆件、戒指、杯子等等;校园纪念服饰服装:T衫、领带、运动套装等等;日常办公文具:钢笔、笔记本、印章等等;学校形象标志:楼房建筑指示牌、校内公告牌等等其他环境指示牌。纪念品的设计包揽范围广泛,一切基于创意新颖和实用价值高为基础设计。纪念品材质选择应是传统工艺技术上加工,比如:金、银、布料、木材、纸质、印染等等可方面表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材质。

四、结语

本文说明了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形象,列举了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的意义。有人比喻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一个学校的名片,这张名片高贵典雅,有着极高的收藏、纪念意义,可以说是这个校园独一无二的商品。它作为学校独有的文化,传承学校具有的历史沉淀、办学观念和文化底蕴,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精神文化有日益深厚的影响。

篇7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常被视为旅游开发与管理中的常识,不少开发者也因此对文化旅游地开发付诸极大的热情,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地都能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成为游客追逐的热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研究发现,大众游客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他们希望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包装与充分展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认为,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文化不断“活化”、能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灵魂”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旅游;误解;反思;武夷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念早已被不少学者和业界人士认可。早在1990年,北京旅游学会先后组织过两次关于旅游文化的专题讨论,并在《旅游学刊》上发表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是旅游的内容,旅游是传播、宣传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周盼,李明德,1991)。此后,“(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章采烈,1994)这一说法不断在文献中被提起。在国外,众多研究者也认为文化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组成部分(crucial component)(Hughes,1987;Prentice,2001;Greg,2002),后现代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地(比如艺术长廊、歌剧院、游乐场、历史博物馆、音乐会等)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Peterson,1992;Paul,2004)。不少人因此简单地认为“有文化,就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利用文化资源“策划”大批旅游项目。但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的旅游地并未因其文化价值高而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突破,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门可罗雀,一些经过包装的仿古类主题公园却人头攒动;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地、老牌旅游地武夷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①,但景区内的一些文化类旅游景点的游客到访率不足一半,而同期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游客究竟如何感知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它对目的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为例进行研究。

1 研究进展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旅游资源是游客消费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将旅游资源“点石成金”(崔郁,曾军,2007),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中国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即便是自然旅游资源,也大多是经过人文化的自然旅游资源(郑迎红,2007),游客正是为了体验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和审美享受而来,所以至今仍有“文因景成,景因文传”的说法。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马波,1998)。云南旅游发展迅速,正是“文化力量已成为云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侯加科,2007)。

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获得文化享受,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王德刚,1999;于光远,马惠娣,2002)。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参与的具体项目总是与文化有关,欣赏摩崖石刻、观看民族歌舞表演等等。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贾祥春,1997)。

文化与旅游设施的关系。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基本旅行所需,其本身就是社会科学文化的具体体现,能够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章采烈,199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游客更愿意看到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设施,这些设施能够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

文化与旅游服务的关系。在旅游的过程中,服务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如导游自己要对文化旅游资源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化,增强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deRojas,Camarero,2008)。

此外,当地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以合作的态度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MacDonald,Lee,2003;朱桃杏,陆林,2005)。

综上所述,文化之于旅游非常重要;但也不难发现,上述关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的论述中,“文化”一词的内涵不尽相同,学者和开发者眼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者眼中的“文化体验”也可能并不相同,也正因为这一差异,才导致现实中一些开发者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本研究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案例地概况

2.1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与取向、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等。其中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主要通过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元素的认识度等方面进行测量;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和取向,都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对相关问题的态度进行测量。

问卷发放方法。针对研究问题,作者组织武夷学院旅游系师生于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抽样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办法以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

调查样本概况。根据SPSS10.0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本次调查样本的年龄集中19-40岁之间,男女性别基本一致;教育水平以大学为主;但他们的来源分布比较广泛,其常住地至武夷山1500公里以上的远程游客占31.6%,而距离在500公里以内的近程游客共占35.9%(见表1)。这一特征与武夷山的游客总体现状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此次抽样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 案例地武夷山概况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1999年根据世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Ⅲ)(Ⅳ),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Ⅲ)(Ⅳ)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在文化价值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武夷山的评价,认为“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武夷山的‘古闽越’、‘闽越族’文化遗存是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武夷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四千多年来形成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可以总结为:历史悠久的古越文化及闽越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文 化和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茶艺文化以及众多古色古香的宋代古民居。文化旅游景观主要是汉古城遗址、朱熹故居、兴贤古街等,以参观游览为主,另有茶艺表演、地方文化表演等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发的自然景观主要有一线天、星村、九曲溪等10多处景点,其中九曲溪上竹筏漂流深受游客喜欢。

尽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深厚而且种类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但是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发展仍显得相对缓慢。在近年来老牌旅游地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中,武夷山年接待游客总数仍在100万左右徘徊,其中文化类景点的到访游客人数更是在10万左右挣扎,经营管理者们觉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陷入困境。事实上,国内许多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地都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好,但文化旅游发展弱。

3 研究发现

3.1 游客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感知

感知范围。调查结果表明,武夷山的各种文化元素都不同程度地被游客所感知,但一些可直接感观感知的文化元素显然具有较高的感知比例,如高达74.1%的游客听说过武夷山大红袍茶叶,68%的人听说过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而对稍有深度的武夷山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度明显较低,如闽越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感知度分别只有22.4%、16.3%(见表2)。

感知深度。进一步对游客就武夷山文化元素的感知深度进行测量发现,即使对同一文化元素,游客其实只能感知到一些表层的内容,如对于武夷山的朱熹理学文化,38.1%的游客知道“朱熹是大思想家”,而仅有17.3%的游客听说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即便是对于武夷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样一个被媒介广为传播的话题,也只有36.4%的游客知道武夷山入选名录的理由还包括朱熹理学、闽越文化等深层文化要素(见表3)。

实际产品感知。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感知与认识程度也主要限于最具视觉冲击、最直观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游客实际参与或观看到的武夷山文化旅游产品中,主要包括摩崖岩刻(67.7%)、茶道表演(64.3%)等比较容易直接感观的文化活动,而对需要一定欣赏、品味素养的文化项目参与度较低(见图1)。

感知评价。尽管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调查发现,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氛围评价却比较低,58.9%的游客认为武夷山文化氛围“一般”或“没有”文化氛围(见图2),这说明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被众多游客感知或体验到,从而也就没有得到众多游客的认同。

3.2 游客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

研究发现,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游客总体上倾向于将文化资源“物化”为可视的旅游产品,即通常所说的“软”产品“硬化”,武夷山的游客对能够将文化直接展示出来的开发项目的赞成度普遍较高,如对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尽量恢复建设一些相关建筑”和“在当地建设综合性展示馆、陈列馆”的赞成度均值分别是3.98、3.93,并且态度一致性较高。与之相应,游客更希望武夷山加大宣传力度,找知名人士为代言人进行形象推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游客对武夷山文化表层化的需求(见表4)。

同样,对于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向,游客的态度再一次印证了上述发现,即游客更倾向于利用各种形式的项目来展示文化的内涵,如“提高导游素质”、“恢复建设古书院”、“建特色茶馆”等赞成均值分别为4.38、4.14、4.12,并且一致性较强(表4)。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导游解说或具体的直观感受物(如古镇、古书院、特色茶馆等)来体验武夷文化内涵;他们更愿意选择包装过的、多形式的、生动地将内涵层层展示出来让人能感受到的文化或文化产品(如茶艺表演、多媒体放映、纪念品等)。旅游本身就有娱乐(entertainment)因素,文化旅游也不例外(Hughes,1996),因此,生动、活泼、具有娱乐性的文化展示形式(如文化活动、文艺表演、风情园等)受到了游客欢迎,调查中显示武夷山游客多数对具有娱乐表演性的文化产品开发方式比较支持(见表4)。而缺乏有效的文化展示,“资源本身历史文化挖掘和再现不够”(Kim,Cheng,Joseph,2007),一方面使武夷山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知”,另一方面也使游客不能体验到武夷山独特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享受,会降低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见表5)。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武夷山案例研究表明,在文化旅游地中,大众游客关注的只是一些可直接感知的文化元素,与之相对应,他们更多地希望加强文化的展示与解说,提高文化的可感知程度,比如“恢复建筑”、“提高导游解说水平”、“建设陈列馆”、“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可见,大众游客感知的“文化”已经偏离了文化资源中的“文化”本身。显然,认为文化资源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大众旅游的“灵魂”是一种误解。

但这并不表示“文化”不重要,只是对于普通大众游客而言,他们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表层。文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Hughes,1996),各人“文化”所指各不相同,专家所指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而大众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们能直接感知与观看的文化。将大众旅游中的文化感知与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价值等同于旅游吸引价值,以这种指导思想去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显然与大众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开发自然难免陷入困境。

4.2 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游客参与到文化旅游中,其主体不仅有“有文化游客”,还存在“大众文化游客”和“流行文化游客”(And6es van Der,Greg,2006)。由于大众游客自身文化素养的局限性,他们更倾向于消费可以感知与触摸的“文化”。

篇8

关键词:餐饮;文化;性格

直隶官府菜由来

“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河北菜,但这次河北的展览非常引人注目”。在第二届全国餐饮博览会结束后,牙买加驻华大使韦恩・麦库克对记者说。不仅这位对中国餐饮有浓厚兴趣的外国友人对河北菜不了解,就连很多饮食业的专家对“冀菜”也是了解的甚少。但在此次的全国餐饮博览会上,河北直隶官府菜的出现,终于使“冀菜”走入人们的视野。

直隶官府菜有很明显的两个特色,它既是来源于民间但同时又具有很典型的贵族风格,有本土地方特色同时又兼容天下美食的风格与特色,从远古走来而鼎盛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直隶官府菜是由于京城附近的“直隶省”而命名的。

直隶省内最大的城府为保定府,饭店随处可见。在过去,君王巡查,官员的留任,全国及世界的人在此处聚集,如商人、各种民族、南宾北客,因此菜的种类也会多种多样,汇集在此。同时由于直隶总督府的特权因此在各地招揽了很多餐饮水平很高的厨师,把各地不同的技术融会贯通形成――直隶官府菜。

透过特色看文化

从直隶官府菜菜式看餐饮文化

从治理官府菜菜式上看其菜式精致并且大气,形象特征突出,彰显其直隶官府及贵族的特色。其在菜式上制作极为精细,从有些菜品可以看出很强的雕刻功底。菜肴在鲜嫩、爽滑、醇厚、干香基础上,兼具多种口味,南北皆宜,在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时,又增加了“料、器、养”的特点。“如果说色香味中,味是菜品的根,那么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是它的魂。”马凤歧说到。从直隶官府菜的菜式上,不难看出保定是一个有着长远历史的古城。从元代开始,保定就成为了京畿重地。由于其从属关系,京菜和宫廷、贵族菜对保定的餐饮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它紧邻京城,因此许多官员和商贾到京畿都要经过保定,这些人在保定逗留的同时也把自己当地的餐饮文化引入到了保定。可以看出,保定的餐饮文化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保定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政治地位,其本身性格存在知足常乐,思想上也相对保守,冒险精神比较差。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其习惯于追随北京,而俗话“天高皇帝远”正好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直隶关系造成其俯仰随人的性格。保定餐饮流传至今多为形式大于内容,每道菜都存在其独特的的故事和一段历史的特色。保定人性格的温和,使其餐饮不仅继承了宫廷及贵族餐饮同时并没有抛弃地方及大众的特点,它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形成其特有的餐饮文化――具有宫廷贵族和地方特色。

从直隶官府菜口味看餐饮文化

菜系之间区分的重要尺度是――口味。直隶官府菜最显著的口味特色就是酱香,这种酱香是一种独特的甜面酱。由于直隶官府菜用甜面酱调味,因此菜品的颜色呈现出暗红色,口感带有浓密的酱香味。保定人很重视传统,在北京城的影响下,他们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多是以北京为中心,其在饮食的口味上就体现出他们的口味不会向重庆、四川等地特别辛辣而是以清淡和味道香为主。受宫廷与贵族的影响他们是十分注重礼仪与理解的,他们对于吃的内容和餐饮内部空间环境都非常的讲究。保定菜肴口感的温润是受到保定人谦逊的性格影响的。

从直隶官府菜套汤看餐饮文化

俗话说“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黏”,这句俗语简单明了的概括和总结了直隶官府菜套汤的主材和其主要的作用。保定人虽然对汤的要求没有广州等地区要求的那么高,但是还是存在自己的特色,套汤主要是注重味道的鲜美。保定人对于烫的重视程度可以完全看作是历史的产物,皇宫和贵族对于套汤的重视程度完全的影响了保定人对汤的重视程度。直隶官府菜的套汤也是保定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承。

从直隶官府菜器皿看餐饮文化

“烹饪除了讲究色香味俱全以外,器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最近我省保定会馆挖掘复原的温盘可为保定餐饮器皿文化的代表”河北烹饪协会会长马凤岐讲到。温盘是直隶官府菜的特色器皿,它不仅具有精美的造型,而且非常耐看和实用。温盘的结构为两层,上面一层的瓷胎较薄,下面一层的瓷胎较厚,而中间有一定的间隙,这种造型的形成尤其特殊的作用,在温盘中空层加入热水,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持菜品温度和味道,从这一器皿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智慧和能力。当然除了温盘以外还存在一系列的器皿,例如:温酒壶、温盏、温碗、温盅等。和保定人温和稳重的性格一样直隶官府菜的瓷餐具多为凝重并且内敛的青花瓷。

保定人为人忠厚老实,在保定通常人们见面大招会都会说“今天你吃了吗?”从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保定人对于餐饮的中式,在当地的餐馆中点餐,他们多是不注重盘子和菜量的构成感,而是每道菜都会装的满满的,从每道菜的分量上就可看出保定人的忠厚老实。

保定会馆

保定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座有名的历史古城,它把饮食和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是保定的餐饮文化具有其本身的特性和个性。例如:保定的保定会馆,也是中国餐饮年度十佳名店。梁连起领导的保定会馆发展极为迅速,可以用“飞”字来形容。它发展如此之快其原因我们可以从量方面来看――菜品和其文化空间。保定会馆曾被赞为“能吃的博物馆”。从吃的角度分析,也就是主要指向它的菜品。在此次的餐饮博览会上展示的“一品文官菜”和“一品武官菜”,令来看展的人们惊叹不已。这两种菜在外观上给了人们全新的视野,其造型是和清代文武官员官服上绣片的图案是一摸一样的,由原材料精心制作而成,这是一大创新,这两种菜无论在材料和造型上都和文化历史接轨和融合。其招牌菜还有总督豆腐和李鸿章烩菜,从这两道菜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内涵。我们从其文化空间来看,保定会馆可以说是一个博物馆,其装修典雅古朴,由砖雕、木雕、石雕、书法、印章、老照片六中古老的元素相互映衬,营造出了浑然一体的古典美韵;此外为了更好地打造一个文化的空间,当人们进入保定会馆就餐时,就会看到有身着“官服”的服务人员对客人进行服务,并且在此处可以边享用奢华的直隶官府菜,还可以看专业的表演,使人们仿佛置身在清朝,更为深刻的感受清朝的文化。在这里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温饱,更能体会到悠久的历史文化。用文化打造餐饮品牌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结语:知名的中国菜系都是与其历史悠久的文化相结合,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正是保定菜得以发扬光大的根本。人的性格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们同时影响本地的餐饮文化。因此,餐饮文化的发展是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就像一面折射的镜子,很好的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政治和经济关系。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保定饮食文化 豆丁网

[2] 《餐饮空间文化设计》 刘蔓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篇9

关键词:人文景观元素;桂林;两江四湖;融入

1 桂林两江四湖景观概况

桂林两江四湖自古便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唐、宋时期就有“乘一叶轻舟尽览城中景致”的水上游览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景观因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一度出现河湖断裂的情况。为使桂林两江四湖恢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自1999年开始的3年改造,不仅重新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再现了“一水抱城流”的景致,同时修复了古代建筑万余平方米、文物古迹50多处,为其融入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元素,成功树立了桂林两江四湖旅游新品牌。

2 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

2.1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桥梁景观

桥梁景观是桂林两江四湖中的特色人文景观元素。其中的玻璃桥最为著名,整座桥以十分精湛的工艺,用水晶玻璃建成,不仅是桂林景区的第1座玻璃桥,也是中国第1座玻璃桥。而古榕黄桥,则是以圆明园玉带桥为建设灵感,用双桥的形式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宝积桥则是参考古城墙设计手法,添加了城门、门洞等元素,充分融合了我国历史人文景观设计元素,木龙桥更是以我国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参考,将北宋木桥作为其桥身设计的参考依据,并设置于宋城公园中,实现了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桥梁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周边景致,充实了周围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作为沟通连接各部分景观的交通工具,使前来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风景的同时,享受交通上的便利。

2.2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雕塑景观

雕塑景观也是桂林两江四湖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元素。在景观改造阶段,一些名人塑像纷纷建起,例如,王正功塑像、王鹏云塑像等,都为景区添加了更多的生气和文化元素。同时,在榕杉湖沿岸,还留存了大量文学家、艺术家依据桂林山水风光,所创作作品的山水诗文图碑刻,例如,杜甫的诗词、张大千的画作等。

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为景区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向前来旅游的人们展现了桂林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界名人对桂林山水的赞誉。

2.3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楼亭景观

在桂林两江四湖中,也建设了大量的楼亭景观。例如杉湖东侧的知音台,以我国古代乐器琵琶为设计造型,以王正功与本地景观的历史渊源为设计灵感,使亭台与周围古树、水流、山石等自然景观相呼应,展现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远内涵。而杉湖中的日月双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两座塔在整个景观中十分突出,使人们能够一眼望到,在景区中发挥着丰富景观层次、吸引游客视线的功能。杉湖整体景观,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亭台楼阁建筑为背景,而木龙湖景观,则是将宋代历史文化遗迹中的楼亭建筑作为人文景观元素,不仅充实了自然景观,同时也展现出了景区中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楼亭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以多样化的设计形式,突显了各个景区的特点,同时也将周围的自然景观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天然山水画作。

2.4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民族图腾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元素,桂林当地少数民族众多,尤其以壮族为主,因此,在两江四湖景观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图腾。例如木龙湖北岸设置了6根灰白色的高大石柱,每根石柱上都精心雕刻着大量的图腾,其中包含了犬形纹、牛形纹、云雷纹等。其中,牛形纹是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民族图腾,在壮族民俗文化中,牛是庄稼人的守护神,古时民间经常会举办“舞春牛”、“牛魂节”等民俗活动,人们甚至认为吃牛是十分不敬的事情。同时,犬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族图腾。犬是人们最早驯养的动物。在壮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狗,人们认为够具有去写的作用,能够保护全家的平安,并为一些孩子取名“狗宝”,以求孩子一生平安。这一人文景观元素的融入,为桂林两岸四湖景观添加了艺术色彩,并实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对我国文化的宣传发展有重要作用。

篇10

部分初中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因此,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 历史 历史故事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学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历史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本文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不能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教学。

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故事,而且讲不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历史故事影响带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另一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把历史故事一概而过,当学生正兴致勃勃的听讲时,突然开始讲课了,这使得学生产生失落感,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导致学生整节课都在想教师刚开始讲的历史故事。

2.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故事的应用。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知识点,因此,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形式,即使学生想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了解丰富的历史,也被教师阻挡了。历史的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匮乏。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把课文知识讲授给学生后,就不再讲授其他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部分历史教师在完成授课后,就不再对自身加强历史文化的学习了,导致历史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匮乏,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总是无法应对。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如果想拥有一节好的历史课,历史教师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历史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使历史故事发挥其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使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故事中也可以设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学生只有自身对历史故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课程,在学习时也会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提升,历史教师也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时,增加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好的历史素养。san

三、针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历史故事提出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想要使历史故事在课堂上发挥效果,就要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在讲历史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图片,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感受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的情感。例如:历史教师将要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华夏之组》,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将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穿插到教学中,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播放幻灯片和音乐,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传统美德。教师通过“大禹治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历史故事发挥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握好讲历史故事的时机。

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盲目的引用历史故事教师,一节课有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结构,才能使历史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故事不仅仅只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可以把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故事中,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把握好时机。

3.采用合适语言讲故事。

据调查,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比死板、无聊的语言表述更够吸引人的主要力,使人的心情愉悦。因此,历史教师在将历史故事语言要带有感彩,要生动、有活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也要层次分明,有条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听懂教师所讲的故事内容。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讲故事时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时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情感,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也会提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自身的知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作者:罗亚君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