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疏导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篇1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

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 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 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 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

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篇3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4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造成了孤僻、厌学、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处于心理健康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关爱以及引导时,不易养成责任意识,不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隔代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满足,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但内心又很脆弱,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乱发脾气,甚至误解他人的意思,产生暴力倾向。

(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缺乏丰富的课余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在课堂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再加上其自身的性格差异及心理缺陷,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困难。此外,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其情绪得不到宣泄,让孩子更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焦躁的性格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由于隔代抚养,孩子在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不能及时解决,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减低、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感觉学业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由于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把精力放在了玩乐上,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孩子则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群,学会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不和谐,造成孤僻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教育疏导,父母只是在经济条件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了孩子出现浪费金钱的行为和自控能力差等现象[1]。此外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孩子容易产生偏激、易暴躁的负面情绪。

(二)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社会良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课余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农村普遍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民在闲暇时多是打牌,忽略了文化教育,而留守儿童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2]。由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使得一些庸俗的网络文化进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产生自我封闭、情感认知与心理错位等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

目前,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很少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得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受心理问题长期压抑,使他们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此外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所持观点不同,就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样不利于和学生之间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途径[3]。父母的引导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外出打工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最好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照看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此外,经常和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家长还应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

(二)改善相关教育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一些农村的学校还秉承旧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就可以代替心理课程,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社会教育,完善社会关爱体系

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积极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行动[4]。同时完善关爱体系、教师资源配置和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环境、清理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谢兰,毛厌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途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16-3517

[2]陈君利.简析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1):292-292

[3]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

篇5

一、用诚去交流,家、校形成合力去教育学生

做好一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积极地与学生们的家长交流、沟通,共同商量在校在家对孩子的教育,及时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校与家共同配合,营造一个完整的教育氛围。如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我们要多找孩子谈心,使孩子消除心理的阴影,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同时,我们要时时关心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安心地生活。

二、用心去经营,用更多的关爱感动家长、感动学生

每个班级中都有家庭特困的孩子、残疾家庭的孩子,我们要及时进行家访,积极帮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爱,经常找孩子和家长谈心,让他们打消顾虑――老师不但不会歧视他及家人,还会尽力帮助他,使其抬起头生活。班级中随时有什么缴费的事情,尽可能协调,能免则免,不能免的时候,我们再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有时虽然钱数不多,但会给孩子及家长带去很大的震撼。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就会带给孩子及家长阳光灿烂的日子。

三、用爱去调理,用循循善诱的疏导营造和谐的教育空间

教育孩子不是单凭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有真诚的爱,爱心可以调节很多的问题,再加之理性和科学的疏导,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合力,使得教育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三方面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形成相互的沟通,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对学校理解与支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并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表现,加之及时的疏导。特别是对孩子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反映给学校,从而相互引导学生成长。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健康成长。社会成员要自觉地消除对在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以自己的行为意识引导学生良性成长,并以各自的共同努力,做到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篇6

关键词:心理疏导 小学班主任 问题 原因 策略

适龄儿童自进入小学校园起,就会经历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尽相同的学习生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经历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慢慢就会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些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的成长。故此,每位班主任教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教育安排工作,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一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过度依恋家庭,不适应集体生活。一些小学生自出生起,就是四位老人、爸爸妈妈的呵护中慢慢长大的,对家庭、自己的亲人极度依恋,上学后不适应集体生活,离开家庭和亲人这么长时间,这些孩子就闷闷不乐。有些孩子虽然有着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历,那个阶段有三位教师照顾,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和玩耍,这样的情绪还表现不出来,一旦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就觉得这种生活很单调、乏味、枯燥,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情绪过度波动。一些学生对轻微的外界刺激,如同学之间的打闹、一不小心手重了点,他就反应非常强烈;教师轻轻的批评,也会引起他们过度的反应;在家里稍微有点不令他满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闹,甚至做出过激举动如不吃饭、离家出走等;成绩好时就手舞足蹈,一旦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等,这类学生的确让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难以管理。

3.过度恐惧与焦虑。独生子女,他们在以前的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数量有限,一般都是身边的熟人、邻居和亲戚,虽说有些孩子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总体上家庭人数不是很多,孩子的交际范围难以扩大,有些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另外一些孩子一旦走进陌生的校园,突然接触到陌生的同学和教师以及大量的高年级同学,他们就表现出来了恐惧的一面,不敢与人交往、过度沉默,警惕心过于强烈。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对于突然出现的大型考试显得过于紧张,担心出错、或者成绩不理想而引起责骂,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他们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情绪,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考试。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因素是一些学生自上学后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导致了一些孩子形成了任性、娇惯、淘气等缺点,但家长有时听之任之,基本上是纵容这些习惯。这样,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就慢慢产生了,并日积月累。还有一些学生,家里存在特殊情况,如家里过于困难、家里出现变故、单亲家庭等,时间久了,他们身上就显得有些自卑,平时比较沉默,不愿意与人交流、不合群,等等。

2.社会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对未来过于担心,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总是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考试、学习、集体活动中表现优异,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队委会成员等,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给一些学生带来了过多的压力,这就使得一些孩子整天闷闷不乐,提心吊胆,心理包袱过重。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给孩子报了太多的补习班,使得一些孩子整天绷紧了神经,课余时间被学习占用,快乐的童年生活被过早地掠夺,也使得一些孩子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

3.身心成长的客观现象。每个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身心的发育与成长,认知力也会慢慢增大,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增加的同时,遇到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困难、挑战、与挫折也会不断增加,每个孩子在遭遇到这些复杂的事情时,有时就会显得一片茫然、手足无措,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心理问题;随着慢慢地长大,他们慢慢会步入青春期,心理问题也会使之产生。

三、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心理疏导策略

1.用自己的乐观开朗感染学生。“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作为新世纪的现代班主任,应当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做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乐观开朗的人格就是最好的心理疏导工具。

2.民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教师的期望效应发生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而老师心中所谓的“后进生”基本上被忽略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班主任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适度表扬,用表扬、鼓励、赞赏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干扰。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学习能起促进作用,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上进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哪怕是获得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

总之,我国每位班主任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一些学生身上出现的不良情绪,从内心上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每一位孩子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第二天,我见到了那个女孩,女孩对我讲述发病时的痛苦情形,简直无法忍受,同时从女孩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对青春期知识的匮乏,如不敢坐椅子、不敢上厕所都是因为怕怀孕。另外,我也了解到女孩面临高考,压力很大,父母每天只是关注她的学习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孩子,关心她的心理变化。这使女孩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下又多了一层来自父母的压力,导致女孩出现了上述的异常反应。

通过女孩家长的叙述和她本人的自述,我觉得,女孩可能是强迫性精神焦虑,仅靠心理疏导是不行的,于是我建议他们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治。三天后,那位家长告诉我,孩子诊断为强迫症,需要服药治疗,还得配合心理疏导。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根据孩子的状况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二十天后渐渐有了明显好转,三个月后基本痊愈。

看到孩子重新露出笑脸,家长对我是千恩万谢。我虽然轻松了许多,但心却很沉重,因为治愈一个孩子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预防同类情况的发生。为此,我想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谈几点看法。

一、家长要重视孩子青春期教育

根据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认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主要包括:青春期生理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青春期道德教育。青春期的教育主要是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家长就要对孩子讲身体上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这样的教育在让孩子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的同时也从心理上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家长还要及时给孩子讲有关生殖方面的知识,教育女孩要懂得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洁身自爱,避免受到性骚扰和性伤害。对于男孩,要教育他们树立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感,在与女孩的交往中,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自尊、自爱。同时,告诉孩子要尊重异性同学间的情感,树立健康和谐的异往意识。

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那么他们就会从其他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可能存在一些不恰当的途径。不言而喻,当务之急是家长们要真正地把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地发展。

二、尊重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要么宠爱有加,要么严厉过度,他们往往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希望贯穿于孩子的教育之中,只要偏离自己希望的轨道,就认为是不正确的,慢慢地就培养出一些所谓的听话的孩子。殊不知这些孩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许多个性追求深深藏在了心底,他们努力地成为妈妈眼中的好孩子。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各个方面的诱惑和压力都一涌而上,这时有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会出现问题,如前面的例子中的女孩;也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家长不知所措、身心疲惫,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我认为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尤其是家长在尊重老人、尊重领导、尊重朋友的同时,也来学一学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快乐,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等。如今前面讲到的那个女孩已完全开始了新的生活,告别了那段阴霾的日子,女孩的父母也感触颇深,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改变了很多。原本父母是想为孩子装上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翅膀,不料却险些折断孩子的翅膀。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策略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风暴期。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里充满矛盾,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很遗憾,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发生一些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未能处理好矛盾。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一、学生轻生悲剧的原因解析

首先,在有关学生自杀的报道中,导致学生自杀或相约自杀的主要内因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处于自我认知不稳定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让他们苦闷,而他们不知道如何认识处理,加上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容易冲动走极端,意志不坚强,性格懦弱等,诸多内在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些幼小脆弱的心灵就无法承载起生命之重负,以至于生命之花凋谢。

其次,有关学生自杀的最常见外因是:家长打骂,教育方式失当;父母在外打工,关心不够等。这些消极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孩子选择自杀以“解脱”,这应该引起家庭反思。

第三,当下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众多问题,如学习压力大,作业做不完,被老师批评、体罚,学校处分,甚至感情问题处理不当,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学生自杀。这一方面显示部分教师教学行为失当,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学校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不足。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抓住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主阵地,做好青春期心理疏导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化实施生命教育。

因为学习压力大给学生带来受不了的压力而走向极端、走向自绝,这是相当可怕的,需要教师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学会疏导。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

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使“关爱学生”落实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使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活着是一种幸福!

我国当前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需要提升,教师要面对现实,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不能让血淋淋的学生自杀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利用家长会等家校合作平台对家长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家长教育孩子。

利用家长会、校信通这一平台,宣讲生命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技能。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如要求排名靠前,考上重点中学等。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并给他们施压,生怕他们失去竞争力而失去未来。要使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有差距,不是每个孩子的成绩都可以排名前列。孩子选择轻生多半是由于平时受到的各方面压力大于他的负荷,所以家长一定要调整心态,放弃过高期待,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篇9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了当今全社会的共识。现在由于学校很重视升学率,导致不少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果教育不当,今后很可能会让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才能校正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偏差行为。

一、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道德认知偏低。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将品质行为传递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妈那里学到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能哄就哄,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思想情感必不健康。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2.逆反心理严重。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寻求稀奇古怪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反对恪守“老一套”,厌倦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肤浅。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概地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去授业,去释惑,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辟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朽木”“顽石”。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3.人际关系紧张。学生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公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显得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惊悸恐怖。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很僵。

二、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

1.人格示范教育。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

2.不能一味压制。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态度,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同时,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10

一、技校后进生成因分析

如今,后进生是很多教师的烦恼,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往往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不然,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后进生成因并非仅是学生自身原因,还会受到家庭、社会及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任性、不服管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现阶段,95后、00后学生特立独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孩子,且单亲、隔代抚养等,会使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引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校原因

新课改下,教育部门已经明确禁止教师歧视学生,落实教育公平性。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然会对后进生有歧视,伤害后进生情绪。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逐渐厌恶学习,并在内心产生逆反情绪。

3.社会原因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接受信息,其中不乏存在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由于技校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极易误入歧途。加上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务工等,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情况日益严峻,学生得不到监护和引导,逐渐成为后进生。除此之外,学生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学习基础较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二、技校后进生转化相关建议和措施

1.把握后进生教育原则

后进生成因具有复杂性,无论是行为表现,还是心理特点都要求教师采取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故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后进生教育原则,加强师生之g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感情教育,矫正后进生病态心理。再者,要坚持激励原则,尽可能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予以鼓励、激发和谅解,增强后进生自信心,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校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坚持示范原则,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后进生明确认识到正确的言行举止。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后进生转化离不开环境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一是要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形成积极的育人氛围,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工,明确教师职责,鼓励家长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隔绝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因素;二是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文明、整洁的环境;三是重视班级建设,发挥集体组织性、进步性优势,包容后进生,逐步消除后进生散漫性、脆弱性等负面情绪,为后进生转化奠定基础。

3.校家合力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单纯依靠教师远远不够,要将学校与家庭教育整合到一起,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信息,落实好对孩子的疏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对羞怯、自卑等复杂心理给予积极的启发和引导。同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并给予后进生更多鼓励。此外,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不同的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逐渐纠正后进生的不良行为。

4.协调激励与疏导

针对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协调激励与疏导,以表扬为主,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鼓励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展示机会,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学校、班级组织活动时,应鼓励后进生参与,帮助他们克服狭隘、忧郁等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与后进生进行深入沟通,及时发现其心理存在的困惑,并进行疏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