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育培训

篇1

农村教师教育培训的发展与策略

1.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培训。针对农村教师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自主学习的条件也不具备,他们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偏颇,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而知识就是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教育院校定点培训、优质教育的同类学校参观学习、远程教育学习等形式,重建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培训模式,要根据他们的认识特点,在旧观念被新观念取代的条件下,把新观念转化成为行为的内在规律进行培训模式的重建。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人文关怀的教师,使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然后才是技术层面的教育,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2.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培训。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各类通信技术手段去获取、处理并传递信息已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农村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熟练掌握获取网络信息和操作多媒体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学生也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场所或时间集中学习,只要有网络通信设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内、课外,可以选择各种学习形式如课堂、个人、分组讨论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课程信息、拓展与更新课本知识,激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不断内化知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地不断更新,学习材料地不断丰富,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问题地讨论,并最终以一种平等和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所以要重建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电视大学、教育电视台、计算机网络、教师继续教育网等构成一个虚拟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

对教师进行学科能力提升的培训。

通常一个教师在学科上应该具备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学科知识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但教师的学科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等,是需要培训而得到提升的。为此,在教师培训计划中必须有如何提高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培训。这对于农村教师更具有迫切性,因为农村教师普遍被认为学科知识相对较弱,更不用说学科能力了。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师,使我们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达到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力同志提出的五种能力:①娴熟地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能力;②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③问题解决即行动研究能力;④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⑤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篇2

关键词 “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访 名校 实施 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要设计好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的实践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我们比较不赞同直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将这些小组成员分散到若干个不同的学校,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接接管,参训教师直接跟着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因为初中化学学科每周的课程并不太多,加上一线名师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全程兼顾参训教师,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团队的实践方案落实,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访名校的目的。

篇3

一、尹文刚老师的《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通过学习,让我对教师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心态的调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职业所决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职业精神及专业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综述及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内容,是推进英语学科发展的灵魂.本课以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测评方法等角度着重分析其研究发展历程,为一线教学提供明确的改革方向。

三、《英语学习方法分享》。通过本课学习,让真正了解了在当下的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更多的偏向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无形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很多学校会因为学生年龄小的缘故而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愿想就难以实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同时给机会让学生提问题,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方向,只要源于实际都应给予肯定。

篇4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篇5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篇6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篇7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总理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副总理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后,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立即着手,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县各乡镇区、场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上报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班子,并着手制定《某某县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某某县农民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某某县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二、落实培训资金

各单位也相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时也要按规定保证经费用于农民培训。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培训专项资金,自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

三、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际,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区、农林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对如何制定好2019年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献言献策,根据收到的各类建议和意见,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和服务指导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分层分类培训。今年开春以来,重点抓了柑桔、茶叶、烟叶和养殖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到目前为止县乡共举办了130期茶叶培训班,培训人数达6500余人,培训班注重培训实用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培训内容涵盖了有机茶园建设及管理、茶叶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茶叶加工制作及市场营销等知识。柑桔办也成立了多个服务小分队采取分区轮流培训方式,开展了柑橘春季技术培训班140期。全县橘农产销形势得到了解,生产意识加强,目标技术明确,橘农培管氛围较浓,对柑橘冻后恢复充满自信。

二是开展产业扶贫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今年上半年以来,某某县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强力推进茶叶、柑橘、烟叶、蔬菜、养殖、林业、特种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提质升级为主线,各部门认真筹划、认真组织、认真实施,做到了技术培训涵盖各个贫困村,让贫困人口拥有了一技之长,培育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发展动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及下段工作安排

篇9

一、总体目标

2015年,全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全乡群众和生产经营企业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至少一次的法律法规教育,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和特种作业培训,培训面达到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乡安委会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参加人员:乡村干部、乡属单位负责人、车主、驾驶员、业主和各类从业人员。

各村、各单位对村民、群众或本单位的职工每月组织学习一次。

学校对职工和学生的安全生产教育每周不得少于1小时。

学习内容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市县领导讲话、安全生产报转载的领导讲话和有关内容;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三、加强行业培训

积极配合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对生产经营性单位全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本乡企业管理人员要按时参加省级企业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资格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企业特种作业人员要按管理机构要求参加上岗资格培训,达到100%持证上岗;职工岗前培训必须达到100%,培训时间不少地72小时,要有培训档案;强化在岗培训,全体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在岗培训,每年度在岗培训时间不少于37工作日。

重视上班前培训,利用班前会对机关干部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每周一上午在安排工作的同时,搞好安全生产教育。

加强季节性专题培训,具体内容:汛期防汛避险知识培训、防雷知识培训、用电安全培训、防火知识培训。

四、要求

1、要确定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并确定教育培训日,要有内容、时间、人员的核实,以记录、登记签到为准。

2、宣传教育培训要采取大小会议、院坝会、专栏、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兄弟乡镇和单位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篇10

关键词:蓬莱美丽乡村;农民;主体性

今年起我市开展了“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作为美丽乡村的主体?---农民,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和受益者,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整个活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分析出这种缺失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一、农民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自主性的缺失

笔者在与部分农民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不知道“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更有的农民认为“什么创建美丽乡村,那是政府的事儿,是村干部的事儿”,多数农民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自己缺乏独立的思考。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眼里,也是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干不成什么事,因而,无论是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的确定,还是建设方案的实施等几乎都由基层政府官员“包办",使得农民根本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二)农民能动性的缺失

能动性不仅表现为“要做”,更表现为“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缺乏这种自觉性、积极性,他们感觉按照自己的意愿种点庄稼、果树,经营点小生意,比创建什么美丽乡村来的更实际、更实惠些,在他们眼里创建美丽乡村只是政府此起彼伏的种种活动而已,他们从没想过自己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能做点什么,这是农民能动性缺失的表现。

(三)农民创造性的缺失

从目前来看,农民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好,活动也罢,多数都是被动的执行与接受,当问及一些农民对“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有什么想法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都是“没什么想法,就是越变越好就行”。一个人对一些行为连想都没想过,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有巨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在农民缺乏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理念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那是很难的。

二、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

现在很多基层组织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对农民还是一味地强调“管”,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没有抓住发展农民主体这个根本,仍然存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意愿的现象,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重物轻人,势必会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长期的对政府的“等、要、靠”思想又束缚着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这就影响到农民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也直接导致他们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参与率不高。

(三)基层组织能力弱化

目前,很多的村干部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这就造成了村干部们对于上级的文件、活动精神吃不透,习惯于过去那种“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那一套,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当前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还很多,这里只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但不容忽视的结论是,只有切实解决“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使农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动建设主体,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任何有关农村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农民,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在“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的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应以“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为原则,在思想认识上消除误区,把农民当作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活动目的、意义以及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入人心,从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能使“蓬莱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永恒的动力。

(二)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民现在不愿主动花钱接受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应适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以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三)创新机制,强化基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