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危机管理

篇1

作为一家商业应用软件公司浩瀚科技的创始人,庄浩瀚有理由为自己骄傲:自从创立以来,公司每年的业绩几乎100%的速度增长,在不到4年时间中,浩瀚科技的规模扩张了数倍,迅速成为该行业的明星企业。

庄浩瀚是一名果敢、坚忍不拔的领导者,他的企业运营理念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他的领导下,浩瀚科技无论是在客户开拓、市场占领还是对手竞争中,都表现出无比的凶猛与强烈的进攻性。只要一有机会,浩瀚科技会毫不犹豫地吞并某些同行的弱小公司,并以更新的技术、更优的价格吞食其他竞争者的客户,这种强烈的进攻性令到所有竞争对手都不得不对这家新生的公司大加警惕。

很快,浩瀚科技就以敏捷的反应速度与新颖的运营理念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客户的数量不断积累,市场业绩一路飘红,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快公司成功典范。

与此同时,媒体对其关注度也不断攀升,各种各样的采访也纷至沓来,媒体都在猜测:在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行业中,浩瀚科技究竟以什么样的市场策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是,庄浩瀚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在他的理念中,枪打出头鸟,只有低调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得不到采访的媒体,只能通过外围的信息对浩瀚公司的运营进行猜测,在各种各样的猜测性报道中,浩瀚公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创始人背景、资金来源、技术研发、市场拓展都引来外界的好奇,一些不实的谣言慢慢开始流传。

就在浩瀚科技一路高歌凯进之时,另一家实力企业泽珍软件集团正在紧切关注着浩瀚科技的一举一动。作为商业应用软件行业中的领导者,泽珍软件集团多年来一直占据着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并有序地保持着行业的良性竞争,不断地推动着行业稳定地向前发展。但自从浩瀚科技横空而出,以一系列的激烈拓展手段打破了行业竞争的均势之后,泽珍软件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某些手段制衡这条不可一世的“鲶鱼”。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竞争对手特别是利益受损的企业也是对浩瀚科技的竞争方式表示不满,暗地里谋划如何进行反攻。

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种子已经在悄然萌芽,只是浩瀚科技对这一切仍然蒙在鼓中。

危机乍现,惊皱一池春水

泽珍软件集团忽然以技术侵权的名义起诉浩瀚科技,同时利用其庞大的媒体网络,在全国的媒体舆论上掀起一场针对浩瀚科技的批评风潮。虽然法院对此案尚未审理,但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媒体负面批评几乎已为浩瀚科技侵权一案定调。

庄浩瀚开始对于泽珍软件的起诉一事不置可否,认为这不过是对手的小把戏,自己完全可以胜诉。但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对手竟然能够掀起全国性的舆论风暴,通过媒体的批评来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当日采访受拒的媒体,更是借机对浩瀚科技进行大肆批评,有些更是恶意地歪曲事实,为浩瀚科技的快速成长过程添加许多无中生有的“原罪”,公司形象严重受损,一场重大的信任危机就此掀起。

由于以往浩瀚科技一向以低调行事,从不注重媒体关系的维护,也没有构建任何媒体网络,公司所谓的对外关系与传播部门完全形如虚设。更为严重的是, 在创始人庄浩瀚思维中,只要公司业绩能够不断发展,企业就不会出现什么危机,所以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中根本没有任何的危机管理意识,更遑论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

当媒体攻击风暴一轮又一轮地袭来,客户质问的电话此起彼伏地响起时,庄浩瀚这才明白,一场严重的企业危机已经来临,但是公司却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

昔日那些在浩瀚科技强烈进攻下节节败退的对手,现在趁着浩瀚科技深陷危机的旋涡,不断进行反击。他们开始游说浩瀚科技的客户,同时不惜开出更优惠的条件进行诱惑,力图以联合之力狠狠打击浩瀚科技。

虽然浩瀚科技最终赢得了官司的胜诉,但是在媒体铺地盖地的负面批评以及竞争对手的攻击之下,浩瀚科技仍然损失惨重,原有市场份额丢掉60%,快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停顿的阶段。

庄浩瀚痛定之痛后开始明白:企业运营与危机管理一样重要,忽视了品牌美誉度建设与危机公关意识,发展再快的企业也可能有一日马失前蹄,一蹶不振!

危机管理策略使公司“快”又“稳”

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冲突,而这种冲突包括利益与情感上的冲突。对于快公司而言,由于成长过程的跳跃性,所以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更加容易产生某些冲突:如企业规模VS人员管理、知名度VS美誉度、市场扩张VS竞争均衡等等,如果不能重视并有效解决好这些冲突的根源,那么种种企业危机则可能伴随企业快速发展而到来。

快公司要做好危机防范,逐步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注重三方面的平衡。

危机管理要点一: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平衡

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落差就是危机生长的土壤。对于许多快公司而言,由于企业快速发展所以往往在业界中暴得大名,但是由于企业发展历史短,所以公众与媒体对其所知有限。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这种外界的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如果企业在这过程中不能满足媒体与公众的好奇心,那么媒体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去对企业的背景、发展进行臆测,而这种臆测式报道往往令到企业的形象产生偏离,从而埋下危机的种子。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浩瀚科技,由于一味回避媒体报道,不仅使得各种失实的报道四处传播,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而且也错失了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机会,以致在危机爆发之时无法得到核心媒体的支持。

危机管理要点二:企业成长与竞争态势的平衡

商业市场与自然界一样,都存在均衡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打破这种均衡的物种都容易招致其他物种的攻击,甚至被群起而攻之。浩瀚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以及强烈进攻性,严重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彻底改变了市场态势,令到行业内所有竞争对手寝食不安。所以,对手的强烈反击也是可以预料得到。

竞争对手的恶意阻击已经成为企业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对于任何快公司来说,如何保持企业发展速度与竞争态势的均衡是防范危机产生的关键之一。

危机管理要点之三:企业运营与危机管理并重

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市值管理 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87-03

一、引言

股权分置改革在经过5年多的缓冲期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原非流通股股东的减持的压力已经基本释放。自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一直存在限售股解禁。2006年解禁的基本上是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达到1600多亿元,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是小非解禁的高峰,据Wind数据统计,2008年股改限售部分可上市数量分别是797.91亿股,资金压力较大,大盘指数在受到多方影响的情况下,在2008年一路走低。进入2009年后,虽然解禁的绝对数惊人,但是大部分都是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控股股东。减持公告统计数据显示,就减持的绝对数额来看,股东减持的意愿与股东大小持股比例成反比,控股股东的减持意愿低。进入2011年,经过限售股逐步解禁,市场经受了解禁股抛售的考验,逐步平衡,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将是上市公司股东依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价值经营的阶段,其增减持股比例更倾向于理性,开始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时代。根据价值规律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假设下,公司的市场价值总能反映内在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本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基本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四大特征,因此公司价值应围绕着其内在价值波动,内在价值是市场价值的基础和中枢。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大股东更多的将目光由内部转向外部,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目标进一步由利润最大化逐步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管理就是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以企业价值创造为基础,有意识地主动运用科学合法的方法有效经营企业价值,最终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企业价值。本文从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出发,寻找适时的策略改善市值管理水平,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会进一步考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影响资本市场,进而给企业市值管理带来影响。经济环境与财政货币政策从宏观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趋势,影响公司市值表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从我国经济自身的表现来看,经济整体态势良好,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全球经济逐渐由低谷走向复苏,各大主要的资本市场指数也不断回升,但复苏比较疲软。在经济总体复苏的态势下,也伴随着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CPI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当前反通胀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到目前,央行连续四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数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截止最近的2011年3月底,年内已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历史高位。2011年1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2.59万亿元,以此计算,年内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大致“冻结”商业银行资金逾1万亿元,极大地收缩流动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资本市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问接影响。一方面,存贷款利率调整,改变了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影响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最终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和股票价格。另一方面,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的利息费用,增加企业资本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减少企业股票分红派息能力,受此影响,股价必然会下降。一般来讲,上调利率会使股票市场资金供应减少,股价下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会影响投资者的政策预期,对股票市场同样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国家部分取消了出口退税,以及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等,显著收缩流动性。政策出台前期其经济效果还未完全显现,随着政策执行的进一步深化,其经济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效果的进一步释放,如何保证股价较小程度受到影响是摆在上升公司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控制权市场空前活跃,企业被并购威胁大大增加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司控制权市场将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后危机时代,市场慢慢回暖,2010年10月《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Dealogic的统计数据,全球并购活动经历了第二季度的低迷表现后于第三季度显着回升。第三季度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43%,至7303亿美元。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在股权分置时代,由于2/3的股权不能通过二级市场流通,只能通过场外的协议转让或者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而二级市场的股价仅代表流通股权的价格,并不反映所有股权的价值,这就增加了股权转让谈判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并购活动的活跃,抑制了资本市场在产业整合方面重要功能的发挥。股权分置改革的前期,由于原非流通股有一定的限售期,股权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资源的步伐将显著加快。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呈现出跨越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资源整合的需要和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使和方便了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大规模展开,其在发展趋势上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海外并购中国大陆企业的交易额远远大于中国大陆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额。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内企业间并购交易金额为8亿美元,中国大陆企业跨国并购交易为49亿美元,而相比之下,海外并购中国大陆内企业交易金额达到了229亿美元,虽然市场经济中并购交易是整合资源,优化模式的有效手段,是市场充分竞争和活跃的表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中国企业过多的被外资并购,就意味着辛苦打造出来的民族企业和品牌可能就此消失或被雪藏。

其二,并购活动不再强调全资收购,主要是能够取得实际控制权。全资收购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相比之下,以相对小的资产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受到市场的青睐。如嘉士伯并购重庆啤酒,仅拥有29.71%的股权,但是却取得了实际控制权。

其三,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并购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以承担债务、资产置换等方式为辅,现金支付达到80%左右。该种支付方式直接导致上市公司在收购时面临明显的资金压力。限制了并购的发展。新《收购办法》引入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换股收购等

创新方式,上市公司可通过向新股东发行股份来换取资产,使其总股本将得到迅速扩张,增加净资产,降低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全流通的制度环境下,特别是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的进一步运用,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地采用换股和定向增发等支付方式进行并购。

随着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股份支付功能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购大潮中保证自身品牌的安全与独立。必须应加强市值管理。公司市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市公告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市值规模越大的公司客观上并购其他公司、展开产业整合的能力就越大,而被别的公司兼并的门槛就越高、概率就越小;反之,市值规模越小的公司客观上并购其他公司的实力就越小,被其他公司兼并的门槛就越低、概率就越大。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值管理的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市值管理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才能在后危机时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谋求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市值管理的三个环节探讨后危机时代市值管理的着力点。

(一)价值创造是基础,应做到“开源节流”

如前所述,公司的市值是围绕着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而公司内在价值是根据未来现金流和贴现率得来的。未来现金流是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决定的,贴现率则取决于企业的资本成本和风险预期。企业价值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盈利和管理能力的增强,即“开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公司降低资本成本,做到“节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走势尚未明朗,欧美经济复苏缓慢,钢铁、房地产等主要行业成本不断上市,市场变革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商业模式的优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是奠定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只有在商业模式上有着优异的表现才能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出口大国,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但是这种贸易顺差一直都依赖于成本优势。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疲软、通胀压力增大、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求得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另一反面,国家政策调控也要求企业转变过去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一般是通过模仿式的学习逐渐形成的,往往是借鉴同行业或其他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商业模式,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竞争趋于同质化,行业利润最终会不断下降。为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做法。首先广泛学习先进企业的各种商业模式,系统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然后将各种商业模式与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在小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如果获得初步成功再大范围地推广应用。企业应该认识到,商业模式不是静止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是一个根据环境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有效的商业模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增强企业的成长性。所以企业在选择商业模式时,应充分考虑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合适的商业模式是形成和增强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而公司治理则是运行商业模式、增强公司盈利能力的保证。Brobetz、Schillhofer和Zimmermannn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股票收益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其股票预期收益较高。Black、Jang和Kim也通过构建公司治理综合指标考察韩国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指标每上升10%,公司价值就上升5.5%。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通过设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数”,从多维度进行公司治理状况的评价,其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治理水平来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主要包括优化公司股权和殷东结构、优化公司董事会结构、优化内控和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从提升企业内在价值的角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商业模式,优化公司治理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是一种“开源”的策略;另一方面,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属于企业“节流”策略。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通过企业自有资金、债权人和股东三种渠道取得,所以降低资本成本一般可以从合理规划留存企业的收益、降低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人手。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将一部分利润留存于企业。但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有资金很难满足需求,此时就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减信贷投放总量,预计2011年信贷投放总量将较2010年减少1万亿元,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加大,较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大力推进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经济稳妥发展债券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对于股权融资而言,虽然“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钢铁、电解铝、煤化工等重污染高能耗行业的限制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再融资的门槛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殷权分置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创业板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会更加的便利,对上市公司融资有积极作用。在后危机时代,企业融资方式应不断多样化,由股权融资为主的方式逐渐向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力求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一方面,公司应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努力争取如财政贴息和低息贷款政策的优惠;合理预期市场利率,利用市场利率变化通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降低成本;科学安排筹资额度和期限,减少资金闲置;强化企业的信用,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也可降低债务资本成本;提升企业各项能力,更多地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审时度势,在公司股票被明显高估时可通过增发股票来筹集资金,公司股票被高估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市场对于该公司未来预期较好,此时发行股票比较容易成功,而且能够获得较多的资金,降低资本成本。

(二)价值经营是手段,应做到“相机而动”

价值经营是指在弱势有效资本市场条件下,判断公司市值与其内在价值是否偏离及偏离程度,分析偏离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匹配程度。公司市值可能小于或大于公司内在价值,因此公司市值管理应该采用相机管理机制。当市场价值被高估时,采取增发新股、换股收购、注资、分拆等措施使市值回落;当市值被低估时,采取增持、回购注资、发行可转债等措施提升投资者信心,使市值回升。顺应资本市场周期波动规律、上市公司市值偏差以及投资者的偏好,

做到“相机而动”。

在弱势有效资本市场的现实条件下,股价往往会出现明显高估,严重偏离公司内在价值。这种情况往往在资本市场大势走牛的背景下发生,此时投资者对股市或经济发展前景乐观,交易活跃,整体估值提高,个股会在此趋势下被带动,处在一个高估值区间。此时公司可以通过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筹集更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股份支付并购相关企业,在被明显高估时,发行新股或可转债较容易成功,同时也能筹集更多资金,而并购所需股份会相对较少,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做大公司市值。当资本市场整体走熊或者是市场正常但由于公司个体原因导致股价被低估时,首先应准确诊断原因,然后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是市场整体走熊,可借机收购同行企业,整合产业链。当整体处于被低估状态时,收购成本会降低,是进行产业链整合的好时机,为以后进一步提升内在价值创造空间;同时也可回购部分股票,规范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如果是公司特定因素导致的低估,公司应更多地与投资者沟通,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找出症结,积极应对。

在后危机时代,市场对于内在价值与市值的偏离反应会更加的灵敏,投资者预期会更加理性与客观,同时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股价长期被低估可能会被并购。因此企业应迅速反应,相机而动,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匹配程度,充分分享资本市场溢价功能带来的利益,防范公司市值被过分低估会带来的风险。

(三)价值实现是目标,应做到“内外兼修”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成熟的市场中股价能够反映公司价值,上市公司只要致力于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但是我国资本市场是弱势有效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各种投机行为的存在,公司股价并不能自然反映公司价值,往往会出现偏差,所以,公司不仅要练就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内功”,同时还要关注公司价值的实现,注重企业投资者关系和形象等外部因素的优化,做到“内外兼修”。

在后危机时代,价值实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市值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收购与反收购能力的主要标杆,价值创造的能力只有外化成为投资者可观察的现象才可能得到市场的肯定,才能提高公司的市值。内在价值的外化过程中公司关键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形象管理。所谓投资者关系管理就是通过经营与投资者的关系,形成融洽的沟通与信息传递机制,使投资者认可公司的价值。即使是在最完善、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作出的投资决策并不一定真正反映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会出现偏差。同时,资本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预期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市场的估值主要来自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实践证明,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可显著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认同度,而且有利于管理投资者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因此,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中一定要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通过透明的信息等手段,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使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认同;同时主动、准确及时地披露公司的状况,客观分析原因及其影响,让投资者理性全面地看待企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做好投资者预期管理工作,增强投资者信心。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在其年报中用一封致万科100万名股东的信作为开篇,在信中万科人客观回顾了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兴衰历程,并就万科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与检讨。同时合理预测了公司未来的机遇与方向。这封信是万科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表现。传递出万科是个注重与投资者沟通、尊重投资者井视投资者利益与企业利益共存亡的公司,激发了投资者极大的共鸣与信心。

形象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有效的形象管理可以提高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认知度,提升公司无形资产,引导投资预期,分享市场溢价。公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预期和决策,后危机时代。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市场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司形象管理和品牌塑造的观念大大加强。实践证明善于形象管理的公司,投资者预期会更加积极,其股价往往会有较好表现,存在溢价可能性越大。因此,企业对外应做好形象管理工作,宣传公司管理和品牌理念,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媒体影响力,扩宽宣传渠道。同时建立媒介关系管理的长效机制,搭建畅通的媒介渠道。

四、小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值管理理念将会进一步普及并深入人心。公司市值大小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大小和收购与反收购能力的尺度;同时,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流向的“马太效应”。高市值意味着高溢价,投资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认购较少的股份,有利于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和并购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从整个国家来讲,证券市值同样是国家财富的标志。Levine and Zeros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证实了股票市场市值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证券市值是衡量一个国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多的是资本实力的较量,因此不管是公司个体层面还是国家的整体层面,都必须充分重视市值管理,保证在未来更加激励的竞争中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

2.翁世淳.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J].会计研究,2010(4).

3.巴曙松.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J].新财经,2007(1).

篇3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郭峰(1971- ),男,山西太原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3-02

高校是青年才俊的聚集地,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师生共同的期盼。然而作为社会窗口,各种社会矛盾也容易在校园中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黄德祥教授认为学校危机指“校园内外发生突发、意外或紧急事件,而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或者以学校现有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解决者”①。危机的多样性、突发性、破坏性、发展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迫性共同构成了危机管理的艰巨性。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是一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柔性管理方式,因此,在危机事件中能够有效缓解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教育部曾对高校辅导员这样要求:“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学校应发挥其决策、指挥、协调功能,组织起由党、团、工会、宣传、保卫、后勤等组成的管理体系和由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管理人员、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执行体系。两个体系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紧密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有效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当事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③危机管理者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尤为关键,要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获取当事人的信任,积极寻找突破点,争取尽快掌握事件的真实起因,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要换位思考、坦诚相待,依据事件性质实事求是地明确相关责任,要及时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和帮助,让当事人从恐慌中得以平复,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恢复理性认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危机往往伴随有激烈的冲突。冲突场面甚或直接的人身侵害常会使当事人陷入不稳定的意识状态,呈现出惊悸、恐慌、无助等应激反应。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可能发生的偏激行为,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紧急援助。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和心态要求首先要保证当事人的安全;其次,要做到对当事人出现现场的可控性,以保证危机处理在有序的轨道内进行;最后,对于当事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事件的全过程,包括事件前期的心理安抚和事件中后期的心理修复,要帮助当事人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危机,逐步缓解以至最终消除因危机引发的恐惧、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真正走出心理阴影。

解铃还须系铃人。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学校和当事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发挥着“疏导、疏通”的作用。其工作层面不仅在于“表象”的消除,也担负着深层次化解的职责与功用。在考虑当事人情绪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表达出控制和消除危机的信心与决心,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勇于面对才能澄清事实,防止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敢于担当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扩大事态,伤及无辜。危机管理者应保持镇静,用清楚明了的语言沟通,核对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准确把握信息,引导当事人正确判断形势,努力将其个人思想与学校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耦合,形成同舟共济、共赴危难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危机的压力,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而身心不安。人们罹难危机、进退无门、命在旦夕之时,心理上都可能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的信念、看法会受到极大震撼,甚至因此而改变。⑤当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他们,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体验,面临着共同的人生课题,各种冲击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成为矛盾的主要群体。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于事件中的主要学生群体不能将其视为对立面,要尽可能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危机发生时,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发挥“镇定剂”作用,稳定学生情绪。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思想和行动引领学生共同应对危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各种诉求。这些诉求可能是物质层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这些诉求随着事态发展可能发生主次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及时疏导。

每当危机出现时,人们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这正是教育应该抓紧时机的“节点”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这一“节点”,将危机管理演化成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省察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体察别人的情绪变化,学会自我控制和防范负面情绪的感染。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要让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树立起调节自我情绪的自信,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要让学生明白盲目释放情绪的严重后果及其惨痛代价,要让法律法规教育成为无声的利器,成为共同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三、现代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争取话语权,媒体会利用一切信息载体,用善于表现的传播方式和富有号召力的传播内容,不断拓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话语空间以更多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力。⑦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现代媒体对危机的形成、发展及其化解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危机前期,短时的混乱极易造成信息的冲突与对立。一些媒体便乘虚而入,利用现代传媒高速、面广的优势占领制高点,捕风捉影满足公众猎奇心理,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和知名度。学生很容易被扑面而来的流言击中而盲从、躁动,进而在危机中推波助澜。当然,一些主流媒体也会及时深入现场,跟踪报道,以正视听,维护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危机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的过程。传统的“堵”“捂”方式在现代媒体面前不仅会使事态发酵,更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迈克尔・里杰斯特认为:传统的“公众可被愚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当一般公众以及新闻媒介很好地获得了信息时,危机所引起的不安情绪就可以降到最小程度,恐慌感也会减少。”⑧良好的舆论氛围、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迅速抚平公众情绪,有效遏制流言蜚语,确立学校责任与公众义务的紧密联系,化危机为转机。危机过程中,如遇不实报道也应主动沟通,避免与媒体之间产生对立,要向媒体提供真实数据以有效消除不良影响。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得到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尽快实现与媒体的有效对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确立新闻发言人并适时召开新闻会。2010年5月,教育部在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权威性”。⑨学校应指派专人协同上级主管部门,参与查对新闻稿件:新闻的来源和文字要做到客观、准确;新闻的内容要正确反映政府和校方做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事件中的亮点。学校还应通过官方微博等网络渠道正确引导公众视线,及时传递公众关心的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

四、易感人群: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

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给涉及的人造成心理压力,对此也需要进行管理。我们忽略了对他们(包括他们的恐慌、意外伤害)的管理,也使我们自己遭无谓之损失。⑩高校中一些学生长期承载着学业、就业、家庭、经济、情感、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自我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易感人群,危机面前,他们易角色错位,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甚至采取盲目、过激的行为加以宣泄,甚或以悲剧的方式表达对危机的看法。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中频发的学生自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实践证明,环境支持与身心健康直接正相关,与焦虑、抑郁等情绪显著负相关。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接受这一客观事实,要理性看待学生在危机事件中的某些消极、过激的行为倾向,要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及时捕捉、分析各类现象,对个体情况进行充分研判,并对事态的发展有一定预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刻剖析危机根源,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现实问题。如针对自卑孤僻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其乐观豁达、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和宽容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增强他们经历考验、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成为这些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为他们搭建心灵休憩的港湾。

易感人群的消解事实上不仅是危机期间才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心理状况,与心理辅导人员一起,调阅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个别辅导、集体疏导等方式,时刻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动态,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网络,防止负面情绪的传染与叠加,避免在危机中衍生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会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这一群体进行教育引导,开展如生命价值、挫折心理、危机意识、危机应对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心灵呵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关注不应仅贯穿于事件的始终,而是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予以重视。

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有利于青年学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有能力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又要有能力战胜危机,化“危”为“机”。

[注释]

①吴洁,金峰.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7.

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07-23.

③(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④⑤⑩(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04,339,14-15.

⑥李伟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4.

⑦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3.

篇4

关 键 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

前言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各种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故障的预防、机械设备完好状态的保持以及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因此,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影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因素

目前,施工中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严重制约着施工企业工程效益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降低。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能明确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1.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1.4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施工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

“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结果是工程收益降低,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2、做好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施工企业注重经营效益,迫切要求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2.1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定岗到人,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其次,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设备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在实际工作中,实行 “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 “三定一包”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施工安全和工程机械的完好程度。

2.2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养好坏是影响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3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和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使用机械设备。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有重点地组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参加机械设备操作竞赛,形成学技术、比技术、钻业务的良好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演、技术知识讲座、观摩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直接影响企业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要以长远利益着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严格落实设备报废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机械更新换代的原则,通过科学检测,将磨损严重,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修理维护费用高,已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坚决进行更新,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另外,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程机械,一律做报废处理,不得以各种原因继续使用,防止给企业造成不良后果。只有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机械设备管理大全》,刘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2-67。

2、《机械原理》,安子军,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60-70。

篇5

【关键词】施工单位 财务管理

一、以预算为基础,加强公路施工单位的资金管理

在工程开工之前要根据施工内容和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做好工程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工程量的变化和施工方案的变化,在开工之前要及时编制补充的施工预算,使预算和工程施工保持同步。 把每一项预算费用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内容,按照不同的单位工程分解到相关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按照预算费用和工程的总体计划安排制订工程施工费用支出计划,并通过方案的优化,压缩各项费用的开支。

公路施工单位必须将预算管理与“专款专用”相结合,实现对资金的统筹控制安排和有效监控,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防止资金被挪作它用,降低财务风险,保证施工单位施工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施工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以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作为研究公路施工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公路施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从公路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控制。

(一)资金活动的控制

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通常是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影响资金活动的因素很多,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很强,因此资金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面临的困难很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自动对资金活动施以有效地控制,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失效,轻则带来巨额损失,重则可能使施工单位的基业毁于一旦。

为保证资金活动的安全、完整、有效,企业资金活动应按照严密的流程进行控制。首先要有真实的业务发生,是资金收付的基础;单位授权部门审批和财务部门的复核;出纳或资金管理部门在收款人签字后,根据相关凭证支付资金。关键控制点如表1所示。

(二)采购业务的控制

采购业务需要由预算、采购、收货、财会各部门共同协助完成,根据采购业务的特点,施工单位至少应当关注涉及采购业务的下列风险:首先,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施工单位进度的停滞或资源的浪费。其次,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骗。再次,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格,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施工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制定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的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施工单位的生产和经营。

(三)存货管理的控制

存货管理控制是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首先应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权、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其次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接触存货。

存货发出的责任人应当及时核对有关票据凭证,确保其与存货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一致。再次应当建立存货的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至少应当于每年年终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四)固定资产管理控制

固定资产管理常见弊端有: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固定资产盘盈不入账;固定资产残值不入账;虚增(减)折旧,虚列维修费用支出。为加强控制,各业务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

三、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款的支付管理

由于公路施工工程项目涉及单位多,工程款支付量大,项目执行单位应制定一套严密的支付程序,从合同签订、支付申请、审核到最终支付都必须按照合同规范进行,以确保工程款支付准确无误,多而有序。加强工程款支付管理有利于合理调度资金,确保工程进度;及时准确结算债权债务关系;有利于竣工决算的编制。

就工程款的支付来说,主要依据包括:一是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合同,一般包括建筑安装合同和货物采购合同,就建筑安装合同来说,新建公路工程项目通常又区分为主线土建合同、设备及材料供货合同、房建合同和连接线合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对合同条款,包括通用条款和强制性条款,进行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对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都应心中有数。二是支付证书,包括中期支付证书和终期支付证书,支付证书既是完成工程量的证明,也是支付工程价款、扣收预付款和保留金的依据,是工程款支付最重要的支付文件和支付凭证。三是工程款支付审批凭单,它是支付工程款的一项重要内容凭据,该凭单一式三份,经办科室、业主财务部门、支款单位各持一份。工程款支付凭单如果设置合理,不仅能够确保工程款支付有条不紊,也能更好地发挥各业务部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施工单位项目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有效地财务管理,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对经济活动实行有效地控制。为此,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财务管理办法。下面具体介绍两种做法:

(一)“3524”资金使用管理法

“3”是指“三原则”,即专款专用原则,节约原则,按工程进度付款原则。

“5”是指“五范围”,即工程建设资金只能用于工程的预付款,进度款,统一购置的设备、仪器、材料物资款,支付贷款利息,支付工程建设的各种代扣税费,建设单位支付符合规定的日常管理费。

“2”是指“两程序”,即工程款申报审批程序,日常管理费支用报批程序。

“4”是指“四办法”,即现金管理办法,银行结算管理办法,财产管理办法,日常支出管理办法。

(二)“三关”资金控制法

一是合同执行关。所有的合同价和所预留的工程费用,都严格限制在各项控制金额之内。因此,把住了合同关,就把住了各项资金控制关。

二是代扣关。公路工程量大,通常涉及多家总承包商,总承包商又会将一些零星的分项工程分给分包商施工,特别是绿化、标志标线、伸缩缝、专用石料、沥青等,由于总承包商自身资金紧张,无法及时支付分包商款项,到了工程收尾阶段,分包商会加大力度向总承包商索要工程款或材料款,同时也会设法直接找业主支付相应款项。这种情况下,主要是委托代扣款的手续要齐全,因委托支付更多发生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所以要注意的是分包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总承包商是否出具具有法律效率的委托付款书,是否与总承包商对清往来款项,各种保函、质保金、索赔等事项是否已确定,该扣的款项是否已经扣抵等,应及时与总承包商核对一致。只有确认上述事项的前提下,才能给予支付,书面通知总承包商确认并进行账务处理或直接签发账单通知总承包商签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混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诉讼,同时也为及时顺利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严格借款审核关。实际支付工作中,一定要分清借款的原因,在此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借款的数额和资金使用费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立强.2010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考试教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第1版).

篇6

关键词:船舶管理公司;破产;破产债务

中图分类号:DF7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78-02

一、船舶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及特点

船舶管理业是船舶管理经营人根据约定,为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供有关船舶管理服务的企业。依据我国《国内船舶管理业规定》及《国际海运条例》,船舶管理公司可以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经营者的委托,依法经营:船舶机务管理;船舶海务管理;船舶检修、保养;船舶买卖、租赁、营运及资产管理;保证船舶技术状况和正常航行等其他服务。

由船舶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可以看出,船舶管理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船舶管理公司自己一般不拥有船舶,其所管理的船舶为他人所有;第二,船舶管理公司主要从事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等业务活动;第三,船舶管理公司与委托其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的一方之间的关系为委托关系[1]。

二、船舶管理公司破产债务范围

(一)一般破产债务范围

由于破产债权的具体范围和破产债权的确认对债权人的影响巨大,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破产法都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遗憾的是,在我国破产法中目前并没有比较详尽的规范。而在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企业破产的相关规定也不是十分明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列举了常见的破产债权的种类和确认方法。其第55条列举了破产债权的范围:(1)破产宣告前发生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2)破产宣告前发生的虽有财产担保但是债权人放弃优先受偿的债权;(3)破产宣告前发生的虽有财产担保但是债权数额超过担保物价值部分的债权;(4)票据出票人被宣告破产,付款人或者承兑人不知其事实而向持票人付款或者承兑所产生的债权;(5)清算组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产生的对债务人可以用货币计算的债权;(6)债务人的受托人在债务人破产后,为债务人的利益处理委托事务所发生的债权;(7)债务人发行债券形成的债权;(8)债务人的保证人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后依法可以向债务人追偿的债权;(9)债务人的保证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2条的规定预先行使追偿权而申报的债权;(10)债务人为保证人的,在破产宣告前已经被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承担保证责任;(11)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因侵权、违约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而承担的赔偿责任;(12)人民法院认可的其他债权。并规定,以上第(5)项之债权以实际损失为计算原则。违约金不作为破产债权,定金不再适用定金罚责。

(二)船舶管理企业特有债务范围

船舶管理公司既有一般企业破产的共性,也具有该行业的特点。上文提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当然的也适用于船舶管理公司的破产,但是在涉及船舶碰撞以及船舶污染等侵权债务的时候,按照传统的民事法律理论处理就很难给出一个比较公平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船舶管理合同是委托合同的一种。根据大陆法系规则,如果人在委托授权的范围内,以本人的名义签订合同,则构成直接,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本人承担。即使超出委托范围,只要得到本人的追认,法律后果同样由本人承担。”[2]所以,按照这种理论,在出现了船舶碰撞或者船舶污染等侵权债权的时候,船舶管理公司是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也就是说这部分债务应当在船舶管理公司的破产债务中剔除出去。

“但是由于船舶管理人的业务范围比较广,船舶管理协议实际上就混合了行纪合同和居间合同的内容,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包含有定做合同的成分。”[3]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借鉴理论研究成果”在第10条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做、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因此,在涉及船舶碰撞和船舶污染等原因引起的侵权债务时,因为船舶管理公司是承运人或者是实际承运人,船舶管理公司的破产债务还应当加上因船舶碰撞和船舶污染产生的侵权之债。

三、船舶管理公司破产债务的分类辨析

船舶管理公司的破产债务分类由于涉及到海商法的有关内容而显得更加复杂。在此,笔者仅分析对船舶管理公司破产有实质影响的几种分类。

(一)优先债务、担保债务与普通债务

从一般法理上来讲,所有的债权都应当平等受偿,如果破产企业的财产无力清偿所有的债务,那么各个债务则应当按照比例都得到相应的清偿。但是在各国的立法中,都摒弃了这种绝对平等的债务清偿方案,而是按照债务的不同性质在普通债务中剥离出一部分债务优先受偿,这部分债权称为优先无担保破产债权。我国《企业破产法》上的优先债权主要是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劳动者补偿金、职工集资款、税收等。船舶管理公司由于本身业务主要是在海上作业,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优先债务外,还涉及到大量的海上债务。这样,船舶管理公司破产具有担保权的债务较其他企业来比则显得比例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船舶管理公司的债务不仅仅受到《企业破产法》的规制,而且还要受到《海商法》的规制,这就导致船舶管理公司破产时有了更多的种类、更加复杂的破产债务。

在我国《海商法》上,法定担保物权种类比《物权法》上的法定担保物权种类要多,主要因为是《海商法》上除了有留置权(船舶留置权)这样的法定担保物权外,还有船舶优先权这类特别法上法定担保物权的存在[4]。这两项法定担保物权的存在使得船舶管理公司破产时的担保债务比例大大提高。

“《海商法》上的船舶留置权发生的基础合同关系仅限于造船合同和修船合同,只要在修船合同中船舶管理公司不履行主给付义务,就会发生船舶留置权,无需双方约定。船舶优先权则是直接依照《海商法》第22条的规定而发生,是以法定事实为基础的权利,也无须经当事人约定,甚至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具有基础合同关系,只要法律所规定的可享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一经产生,船舶优先权就随之发生。”

(二)海事债务与岸上债务

海事债务是指与船舶有关的或因船舶产生的债务。按照是否有担保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有担保的海事债务和无担保的海事债务。有担保的海事债务分为三种因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和船舶留置权而产生的三类债务。我国台湾地区的海商法和海事实务都认为,“船舶抵押权在破产程序中,系属别除权,而海事优先权之债权虽非别除权,但既然其效力强于船舶抵押权,所以得不参加破产程序而优先船舶抵押权人行使权利。”[5]大多数海事债务均设有担保,无担保的海事债务大部分是临时产生的。比较常见的如尚未构成海难救助的落海物品打捞所产生债务;他人为避免或者减少责任人的损失而采取措施产生的债务,这部分债务因为是临时发生,所以当事人不可能来得及在上面设置担保,法律也没有赋予其优先权利,所以在受偿时候会处于不利位置。

船舶管理公司不仅仅在海上开展业务,同时在岸上也承担船员管理、船舶买卖、租赁、营运及资产管理等业务,因此需要在岸上拥有相关的设施和设备。船舶管理公司在岸上进行活动势必产生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船舶管理公司所经营管理的船舶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所以岸上的相关财产也就成了它的主要财产。同样的,这些财产同样可以设定债权的担保。所以,岸上债务同样可以分为优先债务和普通债务。优先债务主要包括法定优先债务和因抵押权、留置权、质权的存在而产生的债务。法定优先债务如劳动债务,再如在公司破产时如果还拖欠了国家税款,此时国家税款也将作为破产债权参与破产财产的优先分配。普通债务则包括合同之债和非合同之债,其中在普通债务的岸上债务中,合同之债主要是因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和借贷合同等合同关系而产生的债权;而非合同之债则主要包括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

(三)船员债务与岸上职员债务

船员与船舶管理公司的劳动法律关系既受《海商法》的调整,也受《劳动法》的调整;而岸上工作人员与船舶管理公司的法律关系则只受《劳动法》的调整。在船舶管理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之后,船员和岸上职员都作为劳动债权的债权人而享有破产债权,由于这两类职工的工作环境不同,受到法律的调整和保护也不尽相同。 船舶优先权所担保的债权具有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优先受偿的权利,属于担保权的一种,而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宣告破产后,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在一般的船舶公司里,享有船舶优先权的船员就要优先于岸上职员的劳动债权而优先就船舶拍卖的价款受偿了。但是由于船舶管理公司不具有所管理船舶的所有权,所以船员的优先劳动债权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而岸上职员的劳动债权由于企业破产后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偿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且这些债务通常被列为无担保债务的第一位,所以债务清偿较容易。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专业船舶管理公司有关法律问题的探讨[J].珠江水运,2006,(7).

[2] 曾露玲.船舶管理人的法律责任和保险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3] 杨立新.无偿委托合同的损害赔偿责任[M].//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权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篇7

 

1.提高维修养护的看法

 

(1)为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程维修养护施工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阶段性要求,及时安排各阶段的日常维修养护任务。不间断地开展日常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使整个工程在工期内始终处于经常性的维修养护状态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程面貌,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2)及时签订工程维修养护合同,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积极同水管单位沟通,及时签订各项维修养护合同。及时向监理单位递交各类合同开工申请,确保工程按时开工。

 

(3)加强专项工程施工,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及景点景区建设。在每个专项施工中,严格遵循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工程施工全面部署、统一管理、综合协调,使每个专项工程按照合同要求施工。

 

(4)在全面做好日常工程维修养护和专项工程施工的同时,注重示范工程和水利工程景点景区建设。① 结合专项工程建设,重点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程绿化美化,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好、维护好,倾力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②在保持往年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建设;③严格强化树株管理,营造生态景观线。按照维修养护合同及水管单位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工作。为确保新植树木成活,加强新植树木的后期管理,及时进行浇水、施肥、喷药等后期养护工作,确保成活率。为加强责任意识。将防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④严格规范资料管理,提高工程的软件管理水平,做好施工资料整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准确、完整有序。明确专人对工程资料进行整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内业资料质量。

 

2.采取的维修措施

 

(1)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工程的施工计划。维修养护合同签订后,为全面完成各阶段工程维修养护任务,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工程养护工作会议,转变工作理念,理清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工程精细化养护”意识。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施工战线长、项目多少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施工进度按合同要求进行,养护公司将合同工程量细划分解,安排落实到养护队,由养护队按照分工完成各项维修养护任务。

 

(2)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严格规范进行。为全面完成各阶段工程维修养护任务,要从责任意识、旋工质量、文明施工与安全施工等几个方面出发,狠抓施工管理工作。①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责任意识,把每项维修养护工作争取做精、做细;②不断加强检查指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工程施工顺利实施:③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每个养护队设1名兼职质检员,不定期检查各养护队施工质量。并及时会同监理对维修养护质量进行检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④制定文明、安全施工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安全施工教育,加强文明、安全施工意识。

 

(3)加强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养护人员素质。提高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业务素质是搞好维修养护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一方面不断加强养护人员的思想教育,稳定养护队伍。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工程维修养护知识培训班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维修养护工作的需要,促进维修养护工作的不断发展。

 

(4)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为达到“主动上岗、积极养护,爱岗敬业”的目的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①结合维修养护项目实际情况,细化维修养护责任制,将具体区段内的养护任务落实到人,并在工程醒目位置设置责任牌,明确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②为推动维修养护工作高效运作,依据新的水利工程管理标准与考核要求,修订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每个月对每个养护队承担的维修养护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养护人员工资、奖金、评优、晋级等结合起来,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大大调动养护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为维修养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5)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精细化养护水平。为降低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程精细化养护水平,多方筹措资金引进新机具、新设备。对每个监控点进行巡查审核,确保每季度对同一点位检查二次,对相应点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检查维护、运营记录和生产记录,检查现场仪器的运行情况,提高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环境监管服务。

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有限理性;正反馈行为;羊群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78-01

1 研究现状与研究视角

1.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加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观点有:Graves (1988) 认为基金经理人根本不关注长期投资决策,因为他们的薪酬主要依赖于季度业绩,因此,他们的交易行为会导致经理人行为的短期化。Porter(1992)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只持有公司少量的股份并有短期盈利压力时,它会表现得更关注短期目标。Koh (2007) 则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可以抑制利用应计利润达到利润目标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观点有:Prowse(1990)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Warfield et al1 (1995) 认为, 高管持股或机构投资者持股能降低成本, 从而减少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可能性。Shleifer & Vishny (1997) 认为大投资者有动机和能力监督公司管理层, 改善公司治理。Chung et al1(2002) 证明, 机构投资者能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Koh(2003)、 Mitra and Cready(2005)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的监管作用,它能降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1.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所有的上市公司来说,如黄谦按机构持股比例分阶段来研究对所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而结合我国的实际,考虑所有权性质来分别分析机构持股对国有或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的却很少。因此本文在考虑了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比例下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对持股比例分阶段来研究机构持股对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化,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1.2 本文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1.2.1 本文不考虑国有上市公司,而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第一,国有上市公司本身有政府的扶持,没有太多融资的压力,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是很强烈。第二,国有上市公司并非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它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如社会稳定,就业等,所以其相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来讲,其盈余管理程度不是很严重。第三,即使机构投资者持有国有上市公司的比例很大,但对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有限,因此机构持股对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很弱。而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面临着更大的融资压力和监管压力,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可能更大。

1.2.2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由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双层的委托关系,因此本文以委托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切入,分析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分析机构投资的投资行为特征从而来研究不同持股比例阶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2 我国机构投资者概念的界定,现状和各组成部分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无论品种还是规模都有较大提高,但是在当前的机构投资者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只是证券投资基金,而其他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等却发展不足,规模仅占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规模的五分之一,我国机构投资者在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并且我国机构投资者运作并不规范,证券公司接连出现财务危机,甚至出现“基金黑幕”。

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其资金来源流动性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注重短期收益,投资周期短。我国社保基金由于其来源稳定,同时对风险控制的要求相对严格,使之更注重长期收益,持股周期长。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也是一类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明确各组成部分的特点,结合下文的理论分析,可以为改善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失衡,抑制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3 理论分析及机构持股比例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3.1 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分析

机构持股比例很低很低时跟个人投资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投资也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投机性,相当于众多散户中的一个,持股比例很低,所以,这时机构持股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来说无足轻重,民营上市公司除了原来的盈余管理动机之外,并没有加剧其盈余管理程度。

3.2 第二个阶段的理论分析

3.2.1 由于民营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

机构投资者投资于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投资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有一定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在持股比例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不会长期持有民营上市公司的股票,他们一旦感觉风向不对,就会立即转手,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很少。这就使得民营上市公司基于信息观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强烈,民营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进行盈余管理向机构投资者传递他们公司良好发展的信息,从而尽可能长时间的来争取这部分机构投资者。

3.2.2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机构投资者存在羊群效应。由于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决定了他们的从业机会,为了避免成为业内业绩最差者而被淘汰,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同行业的业绩,所以有跟风现象,业绩最好的机构投资者若是卖出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其他机构投资者也会跟风卖出,从而会导致这些股票超额供给,使得这一民营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甚至有可能成为被收购接管的对象。所以,民营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公司,为了稳定自己的股价,避免成为被接管的对象,可能加剧其盈余管理程度,使其各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处于良好状态,从而争取这些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3.2.3 基于委托理论的考虑

机构投资者持股属于双层关系:第一,机构投资者是基金投资者的受托人,必须承担信托责任,其资金来源于基金投资者,有基金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收益的压力,所以机构投资者可能更偏好流动性一些,具有一定的投机性,民营上市公司为了争取机构投资者就可能加剧盈余管理以使其各项指标保持良好。第二,机构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作为民营上市公司的投资股东,在持股比例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能不注重民营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更倾向于控制权带来的私人收益,从而可能与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勾结,加剧盈余管理程度。

3.2.4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考虑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作为委托人和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只有基金经理人自己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所以基金管理人会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他们把大部分精力和资源花在销售上面,而在价值投资方面的研究投入的力量不足,大多是跟风同行业业绩较好的机构投资者。并且机构投资者和民营上市公司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双层的信息摩擦,使得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动机加剧盈余管理程度。

3.3 第三个阶段的理论分析

(1)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再增加,作为流通股中的大股东,由于持股份额较高,流动性的降低使机构投资者存在较强的动机对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且随持股规模的扩大,机构投资者实施监督的单位成本下降,容易从监督中获得收益,机构投资者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机构投资者就有动力进行监督,参与公司治理。

(2)在机构持股比例很高的情况下,其股票交易的成本就很高,如果在转单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在不影响股价的前提下找到大的买家,从而机构投资者要是频繁交易转手的话,其承担的损失是很大的。这就促使机构投资者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积极监督管理层,不允许民营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要保证民营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这样就抑制了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相当于流通股中的代表,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而可以与大股东形成制衡的公司治理模式,监督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占款,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等行为。并且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和信息资源使其能够识别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民营上市公司更愿意跟机构投资者搞好关系,进行关系治理,而不是进行短期的盈余管理。所以,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很好的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篇9

关键词: 设计思维 就业指导工作 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我国高校“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逐渐形成“进大学易,出大学难”的现象。而这种“出大学难”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导致的毕业论文、设计等的高要求,而且体现在从大学走进社会的就业难度。本文从就业现状出发,运用多项设计思维来,即设计管理、以人为本设计、交互设计、可用性心理评价四项理论,跨学科指导就业工作,希望给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及就业反馈给予理论指导。

1.就业现状分析

教育部的关于201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有680万,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人数高达1000万。①2013年毕业生又增长至700万,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超过千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对社会、个人及高校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挑战与难题。笔者从社会、高校、个人,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浅析目前就业难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此处社会原因主要分为社会环境与用人单位。首先,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决定了毕业生的需求量,社会结构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社会风气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其次,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效益增长等,都直接影响毕业生的需求量。每一家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最优秀的学生,而所谓最优秀的学生是有限的,易造成优秀学生产生较多欲望而降低诚信度,一般学生又较难就业的现象,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

(2)高校原因

首先,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高校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或先于社会而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才能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再者,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的欠缺,不仅是力度上的缺乏,也有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以达到指导的目的。

(3)个人原因

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其社会竞争力。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包括个人专业能力、活动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优秀毕业生“挑单位”,而一般毕业生“一职难求”的现象较为普遍。或许有些夸大地说,目前5%的学生可能占据了50%的优势资源(此处数据仅为说明形势所用)。

(4)三者的相互关系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以学校为媒介。如下图所示,毕业生在求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学校作为中间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人才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三项职能中重要的两项。因此,高校不仅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单位输送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就业管理——设计即管理,管理即设计

“设计管理”的概念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 于1966年首先提出,既“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又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②归纳之,设计管理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管理。设计管理可以理解为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即设计管理是在设计范畴中所实施的管理。③但是若把“设计管理”拆成“设计”与“管理”理解的话,又可以有多种解释。辛向阳教授的“设计即管理,管理即设计”最为恰当地诠释了设计与管理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若设计管理是对设计的管理,那也可理解为运用设计的思维来指导管理。

在设计管理中,分为计划设计、组织设计、监督设计、控制设计四个阶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可按照这四个过程来进行管理。首先,计划设计是为整个工作确定目标、制订实施方案的,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年度就业工作拟定详细的策略,选择最合适的实施方式,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并确定主要任务,明确主要方向。其次,组织设计是根据已制定的计划配置最合适的实施条件,确定并分类实施目标,为设计发展组织结构。在就业工作中,根据就业工作目标,合理配置就业资源,提升就业技能,为就业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再者,监督设计是对设计过程评估、监督、激励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的过程。在就业工作中,时时监督,并及时评估与反馈,保证就业工作的合理发展。最后,控制设计在设计中,是为设计确定直接的设计行为,并判断是否按照最初的计划设计进行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计划与过程进行评估的一个阶段。在就业工作中,学校方、学院方,就业辅导员,都应发挥自身的力量,对整个过程及时评估与判断,及时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3.就业指导——UED设计理念

设计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为人设计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工具等。在网页设计中,最基本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理念是UED(User Centered Design),即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ED提倡一切以用户为上,以用户的需求为前提,设计符合用户行为习惯,以用户反馈意见为指导意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要以“用户”为中心,即以学生为目的。细致调研,合理掌握就业动机,了解其就业心态,以其需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单位,并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合理改进工作方式。另外,在用人单位的招聘中,学校作为中间方要合理兼顾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最优配置。

4.就业服务——交互设计理念

交互设计较为广泛地用于人机交互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层来说,人机交互的概念也是较为广泛的,交互可以定义为“人—物”交互,“人—事”交互,“人—环境”交互,即交互行为发生在一切与人接触并发生相互关系的物品、事件或空间环境中,而产生产品交互、任务交互及环境交互。④因此可以认为,就业工作的交互关系即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要做好就业工作的交互,必须处理好这三项关系。以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以其为中心,以其相互之间的行为为对象,相互服务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优的服务效果。加强彼此之间的心理沟通,有针对性地相互传递就业信息、推送优秀学生等,增进互动。

5.就业反馈——可用性心理评价理念

在设计中,对可用性的研究是较为广泛的,可用性的概念与评价标准不断细化。目前,一般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可用性通常用于对设计的评价中,以及时反馈用户感受,改进设计。在就业工作中,就业工作的评价标准除了就业率外,就业工作的有效性与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否将学生与用人单位有效“配对”,是否有效完成派遣事务,都是就业工作优良的评价方向。除此之外,用户满意度(CSI),即学生的满意度是就业工作最直接的评价。及时做好就业工作评价,反思工作,才能使工作越做越好。

6.结语

设计管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交互设计、可用性心理评价四项理念是设计理论中较为基础的理念。以分析问题为起点,跨学科指导就业工作,能以一种更为开阔的创新思维重新审视就业工作,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不断促进辅导员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注释:

①白玥婕.发挥辅导员优势,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8.

②王天贤,李彬彬.设计与设计管理[J].科教导刊,2012.04.

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重要意义;现行弊端;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91-1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档案业务也随之不断地改进和更新,使档案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后,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档案事业得到全面加强,档案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1.1 档案是过去工作和历史情况的真实记录

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而非后人编造的,这就客观地记录了历史情况,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首先档案是档案人一生的真实记述,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其次,它是事业单位本身的“成长记录”,是单位信息最基础、最集中的记录,完整地反映单位发展变化的历程。

1.2 档案可以对事业单位的业绩及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档案记录着单位发展的整个历程,记录着每一阶段单位的业务发展情况和资金运转情况,记录着每阶段发展的优秀成果,单位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档案资料更好地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单位发展的决策。

1.3 档案可以提供便利的查询服务

这是近年来事业单位档案的一项重要用途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新服务内容。主要是为法律部门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在事业单位涉及各类诉讼情况时会发生,但是档案查询业务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定程序,以确保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2 尽管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但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弊端

2.1 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单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监督力度不强,未能对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和档案整理归档时间给予充分的保证,未能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有效工作机制来抓,导致了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2.2 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身兼数职,基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仅凭一已的日常经验和口口相传的工作方式就从容上岗,极易导致归档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期限划分等问题不够准确,不能够按时归档立卷和移交综合档案室等情况的发生。有时还会因工作需要频繁变换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3 档案管理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受经费紧张等因素影响,档案设施欠缺,保管条件比较差。没有单独的房屋作为档案专用库房,大多是与贮藏室并用,比较杂乱,且设备老化,与整洁、规范统一的治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治理体制不到位,使部分档案受到损坏。

2.4 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些单位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真正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档案管理当中去,使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率,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3 那么,如何有效加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领导,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其次要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3.2 注重培训,提升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要强化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敬业奉献精神,加强档案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参加专业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巧,从而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来管理档案工作。

3.3 加大投入,提升档案工作保障力度

要尽量挤出资金配置专门的档案室、档案柜、照相机、专用微机、打印机等设备,购置专用档案整理物品,安装防盗门,加固窗户,要防潮,遮光,防鼠,配备防火器等。所有档案都要实行按序、专柜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损坏,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