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宣传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知识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知识宣传

篇1

第二条宣传文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为了支持宣传文明单位发展,昌盛社会主义宣传文明事业,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坚持的财务专项资金。

第三条本方法中宣传文明单位是指从事精神产物生产和服务,执行企业财政管帐准则并依法交纳所得税的宣传文明单位。详细包括:

(一)宣传、文明(含体育、文物)、播送片子电视和新闻出书部分所属的或财政关系在财务部分单列的从事片子制片、刊行、放映,图书出书、刊行,期刊(杂志)、报纸、音像成品等宣传文明单位;

(二)日报社、今晚报社;

(三)专门为出书大中小学的学生教材和少年儿童读物的出书社、报社及其书刊印刷厂。

单个未归入宣传文明发展专项资金赞助范围的宣传文明单位需求归入的,由宣传部分审核后,报财务部分个案审批。

其他规则中明确不享用宣传文明发展专项资金的宣传文明单位除外。

第四条专项资金由市财务在年度预算内安排。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运用准则

(一)专项资金属财务预算内资金,依照财务部分关于项目支出预算的有关规则治理和运用。

(二)专项资金运用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前提,统筹经济效益。关于效益好、资金收受接管期短的项目要优先安排,注重专项资金运用的综合效益。

(三)专项资金要依据宣传文明发展的需求统筹安排,不搞均匀分派。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运用方法和范围

专项资金采用专项拨款和专项贴息相结合的方法安排运用。

专项拨款首要用于宣传文明单位的公益性项目或技能革新、设备更新等。包括:

(一)市委、市县政府倡导的严重题材影片、严重记载片、科教片、儿童片、美术片等摄制赞助;

(二)重点图书和专业学术著作出书坚苦津贴及优异图书奖励;

(三)片子企业、出书企业和印刷企业设备更新和技能革新;

(四)城市专业片子院维修正造;

(五)县及县以下新华书店网点建设;

(六)编纂营业楼革新、维修;

(七)对文明产物和服务出口的赞助;

(八)其他经财务部分同意的支出。

专项贴息首要用于宣传文明单位暂时性资金不足及有归还才能的技能革新、设备更新等项目告贷的利钱津贴。包括:

(一)技能革新等暂时性资金不足告贷的利钱津贴;

(二)有归还才能的技能革新、设备更新等项目告贷的利钱津贴。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建设;不得用于补偿主管部分行政事业费不足;不得用于请客送礼、滥发奖金、补助等违背财生意律的支出。

第七条专项资金的运用治理

(一)宣传文明单位请求专项资金支持,要在充分论证的基本上,依照我市部分预算编制要求,在每年8月31日前,将下一年度符合专项资金运用范围的支出项目和经费预算报市财务局审核汇总。

项目请求包括项目立项的根据、项目内容、预期效益、资金需求、筹资方案等。专项资金的编报要细化到详细项目和基层单位,确不能落实到详细单位的,由主管部分代编预算。项目预算的编制,既要着眼于我市宣传文明事业的可继续久远发展,也要符合当前阶段性发展目的。

(二)市财务局依据专项资金规划和宣传文明事业发展规划,对请求项目标立项根据、目的要要求可行性等进行严厉审核,确定年度专项资金项目总体安排意见,归入财务年度预算。

(三)对经同意的归入专项资金预算的财务资金拨款子目,由市财务局依据审定的规划和进度,结合项目自筹资金到位状况,按国库集中付出方法规则顺序拨付。属于县政府收购的支出项目,应按规则归入县政府收购资金拨付顺序处理。

对经同意的归入专项资金预算的贴息项目,项目主管部分应依据项目施行单位与金融机构签署的借款和谈副本,以及已发生的银行借款计息单(复印件),向市财务局提出拨付请求。市财务局依据项目主管部分请求和供应的借款相关材料,按规则审核后,将贴息资金拨付主管部分,由主管部分拨付;财政关系在市财务单列的宣传文明单位,市财务直接将贴息资金拨付借款单位。贴息津贴资金依据实践借款金额赐与全额贴息或局部贴息,贴息率不得超越当期的银行借款利率,期限最长不超越3年,对借款单位过期不偿还银行借款发生的过期借款利钱、加息、罚息,不予贴息。

(四)运用专项资金构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属国有资产,要按有关规则进行注销、建账和治理。

(五)专项资金要严厉依照财务部分关于国库集中付出、县政府收购和节余资金有关治理方法执行。

(六)文明单位主管部分和专项资金运用部分要按期对专项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检查,并将上年专项资金项目标运用状况依照部分决算的编制要求报送市财务局。市财务局对项目完成状况、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状况、资金运用结果、资金治理状况等执行监督治理和追踪问效,对不按规则用处运用或违背财生意律的,扣减下一年度拨款。情节严厉的,按国家有关规则追查当事人的行政、司法责任。

第八条各区(县)可以依据本规则的准则精神,结合实践状况,设立区(县)宣传文明专项资金,并制订响应治理方法,报市财务局立案。

篇2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群众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二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要从侧重普及(来源:文秘站 )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来;要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公民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要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公民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必须不断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将普法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惯性思维,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尤其要更加注重法治文化的熏陶。一是加大法制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充分挖掘城市街道、社区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具特色的法制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实实在在感受法律的存在。二是加强与现代媒体联手。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全力利用影视、报刊、网络和广告载体等资源,以法制主题词句、动漫图片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还可以尝试市场化运做的方式,组建法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编写拍摄播出法制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和组织舞台演出活动,编导有关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生、法律与文化、法制史与社会发展等专题电视记录片,着力解决法制文化节的社会性、参与性。好的影视作品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有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可以使法制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产生良性循环,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法制艺术影视作品。

篇3

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很多词语都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职高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更好的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确保英语语言应用的得体、准确,提高了语言知识的学习成效。因此,在职高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灌输西方文化知识,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含义及使用方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现状

在传统职高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形式单一,习惯把文章分解开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语言知识点。无论哪种题材的英语文章,都是运用从上到下逐句阅读讲解的教学模式,很大的精力都在词语等细节问题的解读上,没有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理解,更没有重视文化背景信息的拓展,这样就弱化了教材的功能,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的词汇与语法,但是对于英语语言国家的民俗习惯与思想价值等知识了解的比较少,限制了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合理推测与联想,出现阅读判断失误的状况。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一些西方文化,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明白阅读英语文章需要文化基础,能够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

英语跟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因为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民俗等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语法,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交流方式,文章表达自然也是不同的,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让学生明确两种语系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提高英语学习成效。

(一)注重词汇知识讲解来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词汇,而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体现的最为突出。比如,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龙代表一种权威,是富贵的象征,古代帝王都喜欢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炎黄子孙也被称作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英语国家文化系统中,龙这个词汇代表着暴力,是邪恶的象征,单词为“dragon”,当人们说说“A dragon”的时候,就是说一个嚣张的人,一个邪恶的人。再比如, intellectual也就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具备不同的内涵。中文语系中,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一般是指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脑力劳动者,像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而在英文语系中,“知识分子”主要是那些思维缜密的文学、艺术创作者,还有那些研究抽象理论的人员,范围不大。

(二)深入挖掘教材进行文化渗透

在高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平台,也是渗透文化意识的主渠道。纵观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变化可以看出,很多课文都会涉及英语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在课文讲解的时候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跟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知识来渗透文化意识。比如,在学习“Festival aroundthe world”的时候,由于这个阅读单元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节日文化知识,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查阅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再比如,在学习“United Kingdom”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阅读内容给大家展示英国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下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

(三)创设任务情境进行文化渗透

职高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职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技能,还要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点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转变。要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有新的认识。在阅读文章讲解结束之后,可以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加深其印象。比如,在学习“Body Language”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就西方文化礼仪与习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设计具体的任务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示中西文化差异,这样的文化渗透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增加课外阅读进行文化渗透

要提高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成效,就不能只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学习的渠道。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英语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在校园宣传报中张贴英语文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维模式。除了宣传栏,还可以让学生看英语小说以及英语报纸,像《英语世界》以及《21世纪英文报》等,通过这些途径来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形式多样,题材多样的阅读内容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真实反映,多样化的资源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篇4

一、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语言好似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内涵,这其中包括了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在我国,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母语对这个年龄的儿童影响不是很大,他们能很快地过渡到第二语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西方文化教育是可行的。对于不是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者来说,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英语中的简单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②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做出适当的反应。③了解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④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⑤了解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二、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1.把握教材中的文化亮点,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为线索,寻找有关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进行教学,在对比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比如表达感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但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任何人。别人送礼物,中国人一般都会推辞一番,说“不用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只要说“yes,please”或者“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且中国人收礼物,当时不会打开看的,认为打开看是对送礼物的人的不礼貌。但是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是当面就打开礼物,并对礼物赞美一番,表达出喜欢的意思,这样才是对送礼物的人的尊重。学生如果对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清楚的话,在学习时一定会有不少的障碍。

2.通过教学词汇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汇有了不同的解释,交际运用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词汇,更好地与人交流,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否则,就无法和西方国家人士进行交流。当西方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的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不能理解。因为狗在中国文化中有诸多的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等,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狗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同样,龙(dragon)作为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却是邪恶的象征和厄运的预兆。

3.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课本教学。比如圣诞节到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节玩什么、有什么好听的圣诞歌曲等。利用教室的设施,围绕一个主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比如万圣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起画鬼脸,做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等。

三、课外活动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1.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笔者让学生齐唱歌曲happy new year,并配上舞蹈,学生互相赠送自制的贺年片。

2.通过英语角和学习乐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在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板报处开辟一个英语学习园地或英语角。充分利用这个小园地宣传英语文化。国外学生经常玩耍的游戏,如填字游戏、谜语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篇5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5-01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所包含知识和信息极为广泛,任何文化的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呈现和反映,因此要想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学习这种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重视文化导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

一、当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现实状况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理解和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学习文化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片面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及理解,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深化,更不用提双向文化的互动学习,学生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意识较为薄弱,未能真正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片面宣传西方文化要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资料和书籍也相对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调,并不断加深。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未能真正贯彻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符合型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而是更多以学生通过大学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为主要衡量目标。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仍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词汇和句子等材料脱离语境而且较为抽象,片面重视课堂翻译,而在嵌入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少,只是粗略的一提而已,学生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语言教学脱离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因为对汉英文化差异的理解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导入对于能否较好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侧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导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更加有利于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现,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授。而且教学大纲及课程要求都明确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跨交际能力为目标,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实现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内容和价值。

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及章节,都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利用恰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特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关于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就是很好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英语教材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这些典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典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增强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悟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美感。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人文思想引入课堂,注重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过程中,高校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开放教学空间,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上及课后时间,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构建个性化课堂,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注重积累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语言应用建构,强化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广辟途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大学英语授课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建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媒介播放具有文化知识的电视剧和电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而且生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把大学英语教学同文化教学紧密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世纪,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段国重.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 2005(6):164-165.

篇6

论文摘要:徽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工作中,可用“商务谈判三部曲”的视角来看待一些问题。包括时刻记住申明徽州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价值最大化,使之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建立对策克服一系列障碍等。

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拥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拥有着非常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有着不解之缘。近年来,徽州地区相关的政府及民间机构围绕着徽州民间传统文化与艺术,也在积极推动着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保护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作者试从谈判学角度,用“商务谈判三部曲”的理论对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一个论述,试图为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一、何谓商务谈判三部曲

“商务谈判三部曲”理论是谈判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是谈判者在任何商务谈判中都适用的原则。谈判的成功不仅要求谈判者熟练掌握商务谈判的专业知识,还要求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科学方法来把握谈判的进程,因此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商务谈判三部曲”的概念,它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申明价值

此阶段作为谈判的初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弄清对方的真正需求,主要的技巧就是多向对方提出问题,探询对方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也要申明我方的利益所在。结合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要在申报各项遗产保护、申请各项发展基金时应明确了解申请的具体要求,了解要想保护和发展徽文化知识产权需要怎样的资格和条件,并在初步沟通时就表明徽文化的各项价值,为“谈判”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步调。

(二)创造价值

此阶段为谈判的中级阶段,谈判中双方需要想方设法去寻求更佳方案,为谈判各方寻求最大利益。结合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说,就是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创造最佳最全面的保护方案、策划出最优最适合徽州地区发展的发展方式,使得保护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三)克服障碍

此阶段往往是谈判的攻坚阶段。谈判的障碍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谈判双方彼此利益存在冲突;另一个是谈判者自身在决策程序上存在障碍。前一种障碍是需要双方按照诚信合理的客观原则来协调利益;后一种障碍即需提高自身的前期准备,使决策顺利进行。结合徽文化知识产权护来说,就是要克服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所出现的一切障碍,以促成谈判、申请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要谈判中谨记这三大谈判步骤,并有效地遵循适当的方法,就能够使谈判的结果达到双赢。现在很多商学院都在用“商务谈判三部曲”的理论教学生们进行商业谈判,事实上各界谈判的成功案例中都能看到“三部曲”的应用。那么如何发挥“三部曲”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并使得效果最大化呢,下面将做具体阐述。

二、“商务谈判三部曲”在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申明价值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实现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分类、立项和申报工作中,突出强调徽州传统文化的各项价值。它们表现为:

1.历史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徽文化的沃土,折射了徽州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水平和生活风貌。如很多徽州民间文学就记录着徽州历史的变迁:徽州的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典型;《抓壮丁歌》真实记录了民国年间的社会现实和政府抽壮丁的状况。基于还原徽州历史甚至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将徽文化无形的文化沉淀和有形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将显得十分重要。2.文化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着儒家文化,保留了山越文化的遗迹,还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如徽州古建筑所体现出的水口文化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休宁齐云山的道场音乐就是道教文化的体现等。总而言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容并蓄,展示了古徽州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古徽州人的聪明和智慧,对于现今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科学价值。古徽州所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很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是现在历史学、宗教学、生物学、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歙砚,其制砚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就对科技史、工艺史的挖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徽派建筑的营造技术、设计理念、实用构造都为现代建筑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享誉世界的新安医学无疑是中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4.审美价值。流传至今的徽州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项目都包含着强烈的审美要素。新安画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画风意境深远,让人印象深刻;徽剧、目连戏体现了徽州独特的原生态审美取向。这些艺术表现都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和欣赏价值,使观者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同时它们也为现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很多美术学院的学者、学生们就长来到山水徽州寻找创作的灵感。转贴于 5.社会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打锣封山等习俗,传授于后人严禁砍伐森林树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意识;徽州古村落的布局构建和徽派民居的营建反映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有机思想;徽剧《四郎探母》等宣扬的就是正义、孝慈的中华传统美德等。6.经济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应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护、传承工作不仅要对日益落寞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完善地记录、保护,也应对传承人的基础生活提纲保障,为保护和传承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徽州制砚、罗盘制作作为一种技艺,若将其制作过程予以策划展示也是可塑造的的文化旅游项目;傩舞、徽剧、目连戏等文艺项目文艺项目还可以发展特色演出业等。

(二)创造价值与文化创意产业

在保护徽文化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必须持续地促进传统知识成果转化成产品、效益,使之产业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二方面:1.探索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对传统知识文化遗产的发掘、整合、创新和发展,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知识产权产品、产业。如将徽州三雕、制茶技艺、火腿腌制等具有实用性的工艺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既实现了传统技术艺术的传承,又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2.积极推进徽文化传统知识产权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使得徽文化的发展同黄山市地域旅游经济有机结合。如大力发展歙砚雕刻的创意产业,形成品牌,推动传统知识形成特色新兴产业,同时可将表演道具或者表演内容纳入旅游产品、礼品的设计、研发行列中,这些丰富的产业衍生品也能够起到增加经济效益、扩大文化宣传的作用。

(三)克服障碍与保护对策的建立

徽文化知识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如资源枯竭影响了可持续开发、传统知识传承人老龄化与新人的培养面临窘境、行业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乏力等。面对这些问题,应着重从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及传承人这四个层面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良好氛围,应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群众响应的方针。具体表现在:1.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包括完善徽文化知识产权保密制度,防止传统知识泄密;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深入企业指导专利申请;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大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2.进一步加强传统知识的保护管理:应成立相关行业协会,由专门人士对徽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整合,并建立民间民俗艺术技术目录和数据库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形成以商标权、设计专利申请、工业产权等为主的多维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3.进一步完善传统知识遗产传承机制:针对传统知识遗产传承需要,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人才和技艺大师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要力求对当地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有力的扶持,为徽文化遗产的人才资源库打下保障。4.进一步探索实践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立法依据:在借鉴吸收国际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典范基础上,也注意用心收集整理已有的徽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为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以上都说明对徽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工作中要时刻记住申明徽州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其价值最大化,使之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建立对策克服一系列障碍,这样才能使得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徐文.商务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资源 图书 阅读

一、引言

据报载,世界发达国家书阅读率达100%,而我国成年人阅读率只有76%。国外0―17周岁儿童少年课外图书阅读率为100%,而我国这一年龄段的少儿课外图书阅读率仅为83%。我国农村地区,每年只有10人自费购买一本书。我国政府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投入巨资建造了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站和农村书屋,可是,从城市到乡村,这些图书馆、图书站的利用率却很低。平日里,县市大型公共图书馆虽说实行全天候开放,免费阅读,但是图书馆门前常常门可罗雀,图书馆内也少有人光顾。即使在节假日,前往图书馆的读者也是屈指可数,与网吧、KTV和宾馆饭店人满为患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因此,拥有丰富图书资源的公立图书馆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为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设立“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借助行政力量,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了鼓励人们读书,把每年的公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也是为了借助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利用宣传教育等手段,增强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阅读活动向纵深发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县级及其以上公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面对国民读书欲望不高,阅读兴趣索然,图书利用率有限的现状,不能为了图清闲而放弃自己的职责。我们应该逆势而为,主动向地方党委主管文化教育宣传事务的宣传部、文化局汇报工作,出谋划策,借助政府行政力量,参照“世界读书日”这一形式,把每年的某一周(比方说每年5月的第一周)规定为全民“读书周”;把每年的某一月(比方说每年的公历12月份)定为全民“读书月”;利用电视、电台和平面新闻媒体,广为宣传发动,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广泛号召动员人们积极参与。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姻,拉企业赞助,以某某企业名称命名“读书周”或“读书月”活动的名称,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大赛,一方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结束,通过论文比赛、演讲大赛或问答抢答大赛等形式,决出胜负,并为获胜者颁发奖状和奖品。在这些活动中,图书馆要主动当好参谋,承担提供图书资料等任务,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在城市社区开展评选“书香家庭”活动,推动城区市民读书活动

图书馆配合政府文教宣传主管部门,制定评选“书香家庭”评选标准和细则,明确规定,按照城市居民家庭藏书量、家庭成员年均阅读量、家庭成员年均借阅图书量、家庭成员撰写读书笔记量、家庭成员每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书画作品数量等数据,实事求是评选出本社区、本单位、本城市等不同等级的“书香家庭”,由政府出面,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此为抓手,推动城市居民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在农村地区,开展评选“耕读传家”模范,推动农民读书活动

县域图书馆配合县市文教宣传主管部门,依靠乡镇图书站和农家书屋,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展评选农村“耕读传家”模范,推动农民读书活动。

耕读传家,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通过耕种,可以获得满足家庭成员生活需求的必需品。温饱等物质生活解决以后,人们还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那就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取。当家庭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眼光的父母就会要求和鼓励孩子读书学习。在封建社会的农民家庭,父母鼓励孩子读书学习,获取知识,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光耀门楣。所以,“耕读传家久”这副对联,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农家常在春节期间张贴。

现在,社会制度变了,生活条件变了,可是,在不少地区,农民们还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现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家致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以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另外,富裕起来的现代农民普遍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能够找到比种地更好、挣钱更多的工作。所以,为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农民们的读书意愿普遍还是比较强烈的。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只要我们能够给他们提供优质实用的图书资料,农民们还是比较乐意读书的。因此,拥有丰富图书资料的图书馆,在农闲季节的冬天,应该主动送书下乡,有偿或免费提供给农民借阅,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篇8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1. 前言:英语学习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考试》四六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抑或会说基本的日常英语。为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更应该把目标建立在让学生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把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展示给外国友人,建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因此,在对外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不仅重视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输入,以满足最基本层次的接待要求,更应该进一步将本土文化向外推广,吸引更多外国游客的到来。

自1982年承德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起,承德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甲类开放城市”等头衔,开始走进世界文化名城行列。这给承德带来的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对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入境游的增长而来的是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这会极大地丰富当地文化,使其更有发展潜力,也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多更新的文化讯息。据调查发现,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在避暑山庄见到外国游客,人们再也不会盯着他们看,对他们指手画脚;取而代之的是微笑或者微微点头,有些年轻人或者稍微懂点英语的人还会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这是对外旅游经济增长对于促进英语文化传播,进而提高全民素质的体现。然而,不管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普通市民都不难发现,要接待好这些外宾,会说英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过硬的英语语言功底,能用英语介绍一些旅游景点及相关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承德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这样不仅可以与外国游客自如的聊天、在聊天过程中避免造成交流上的不愉快,还能够加深外来游客对于承德市的好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然而,事实情况是,即便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甚至是英语教师乃至于旅游从业人员就承德本土文化来说,对于外国有人都无话可谈,存在严重“文化失语”现象。更有甚者,承德有哪些本土文化现象都不太了解。

2. 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强调跨文化交际,只是这种跨文化只片面地强调了解英语、了解西方人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能和他们交流畅通、能接待好他们也就够了。更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是落后文化的代表,中国想要摆脱落后,融入现代化世界,只有学习西方现今的文化,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本土文化。[1]还有人觉得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于本土文化我们理所当然了如指掌,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这种观点以及做法的严重后果就是我们很多旅游从业人员以及高校学生面对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无法与外国友人或者游客深入交流,甚至无法交流。这不利于我们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是高职英语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体现之一。

3.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兼纳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对外宣传推广中国本土文化,建立良好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吸引外国游客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文化、中医文化、道教文化等都令外国友人着迷。承德作为全国乃至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吸引外国游客的也不仅限于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承德地区的温泉养生旅游文化、满族文化、丹霞地貌、剪纸布糊画等极具地方特色,不仅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很有吸引力,对于承德本地人来说也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但是,大多数市民很少能够系统的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更不用说用英语将其传播推广了。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本土文化知识,这将会非常有利于对外宣传推广我们承德本土文化,建立良好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吸引外国游客。

3.2在英语教学中兼纳本土文化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巩固学生的本土文化基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工科院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专科生由于高考分数比较低,文化基础更是有待提高。与之相应地,英语课作为少有的几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的课程之一,理所当然被委以重任。但是,在现阶段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教师们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更新改革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迫在眉睫。如果我们能在平常的英语教学内容中兼纳承德本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巩固学生的本土文化基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全新的教学内容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缓解现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尴尬境地。

3.3 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过级考试

改革以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翻译题曾涉及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比如2013年12月份的四级考试翻译题就让考生翻译有关烹饪,茶文化与中国结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等。这就告诉我们,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改革之前的过级考试应该重视文化内容相关测试的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即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各种英语过级考试,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兼纳一些有关本土文化的内容。

3.4 掌握好中国本土文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西方文化

语言学家弗里斯曾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至少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参照系,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刻了解;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2]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对比本土文化和外族文化的内容总是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应地,学生对此种内容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一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量加强中外文化,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

4.在高职英语课堂内容中兼纳本土文化的途径

4.1 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在不同中强化印象

平时生活中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必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通过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才能更直接地理解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不同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文化。

4.2 不能只是了解本土文化,要强调本土文化的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强调兼纳本土文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进一步达到宣传与推广我们本土文化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英语课授课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兼纳不能只限于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更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本土文化翻译成流利地道的英语,达到更好的对外宣传,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进一步促进对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效果。

4.3 强调适度适量原则,要讲究英语学习与兼纳本土文化学习两者之间的平衡

英语课程主要目标是学习英语语言、英语文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一些社会风俗、人们的生活习惯。兼纳本土文化的学习是以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本土语言“文化失语”为目的的,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在讨论研究如何兼纳本体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这一目标,一定要把握好英语学习与兼纳本土文化学习两者之间的平衡。否则只会加重英语课的负担,出现经常不能完成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麻烦。

4.4 在教学中兼纳本土文化的精华部分

鉴于高校英语课课时设置的现实情况,在英语课内容兼纳本土文化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涉及一些精华部分。另外,关于如何讲这部分内容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并将其宣传给外国友人,这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4.5 提高教师自身图本文化修养

好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学高”。所以,英语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学习掌握一些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并将其在课堂上传道给学生,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丰富、有趣、实用,才能逐渐爱上学习英语。

4. 6合理中国本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

自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后,各类教材在选材内容、题材、出题形式等方面都很新颖。而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微乎其微。据调查数据显示,本土文化在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仅为3%左右,而约50%的学生期望这一比例能够提高至40%左右。[2]以传统节日为例,英语教材中经常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以及相关文化习俗。但是,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却很少提及。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提到春节学生都只知道吃饺子、挂春联、领压岁钱、走亲访友等,至于这些文化习俗背后的渊源大都知之甚少。这还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的春节,其它节日自不必说。

考虑到这种现状,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教材里增加一些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历史伟大人物、名胜古迹及其相关传说、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以便进一步克服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失语”尴尬局面。

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兼纳本土语言学习不仅是英语教学改革适应对外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考虑到巩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本土文化知识基础现状。至于如何兼纳,该兼纳哪些内容,我们也应该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政策的号召。笔者期待通过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同行的广泛关注,研究出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本文为2014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市对外旅游经济发展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协调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2019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化扶贫; 地方文化;意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体,它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载体。在我国广大落后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一直存在滞后性,地区文化知识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艰苦,思想保守且知识陈旧,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工作困难重重。针对落后地区文化知识的缺失,我国从上世纪以来长期开展文化扶贫,将现代化的知识和精神财富普及到贫困地区,提升人民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同时帮助地区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人民的文化归属地。从这一点来看,文化扶贫既属于政治范畴,同样也属于社会主义文化范畴,在开展文化扶贫时,将治贫与治愚相结合,对地方的整体发展和文化构建意义重大。

一、对文化扶贫的认知

1.文化扶贫的概念。笔者认为文化扶贫是我国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落后、精神文明建设迟缓的现状而采取的一项文化普及活动,它在贫困落后地区传播和注入有活力的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使得该地区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以文化为武器,以文化缺失地区为主要阵地,通过建设文化学习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以及普及科学技术思想等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文化扶贫的特征。文化扶贫不同于一般的扶贫工作,它具有鲜明的特征

(1)文化扶贫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文化扶贫是国家的有意识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政府执政行为或者政府救济。社会主义注重社会的公平和人民文化素质、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社会现实却呈现出一种不公平化现象,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大大地有违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国家进行文化扶贫战略,其实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公平,促使人们共同发展,因而它是政府的一项执政手段;

(2)文化扶贫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范畴。文化扶贫是我国针对国家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项长期战略,从文化扶贫的内容及形式、目的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文化扶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内在要求。文化扶贫推广社会主义先进知识和文化、将科技技术普及进贫困地区,其主要由国家地区文化建设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开展,在文化扶贫过程中人们受到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规范,其所构建的文化和普及的知识都存在于社会主义体制之内;

(3)文化扶贫属于文化形态。文化扶贫主要是通过知识和精神的传递来实现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扶贫,它针对的是人们大众自身的思想,而并非外在物质。它使用一切可能的文化道具来熏陶人们,是文化形态中的一个元素,与社会文化相统一;

(4)文化扶贫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文化扶贫是国家的一项战略行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它针对国内所有文化落后地区和人民,在理论上它是一种普遍的、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同时它也对所有接受文化扶贫的人民大众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它使用同样的文化道具载体对所有人都传播同样的文化,具有社会普遍性和公平性。

3.文化扶贫的目标与内容。文化扶贫的整体目标就是在贫困落后地区,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此来改变当地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传播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科技知识,以彻底改变地区文化环境,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振奋地区民族精神;(2)提高地区文化知识水平;(3)改变地区精神观念;(4)丰富地区文化生活;(5)改善地区人民生活环境。

二、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行文化扶贫,但是,地区文化的建设仍然不能尽如人意。笔者经过调研,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1.传统思想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落后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一些落后思想难以根除,同时长期的小农思想积累,使得人们群众容易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墨守陈规,小农意识强烈。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较为封闭,人们思想观念较为落后;(2)缺乏商品经济和社会竞争意识;(3)对新生事物和先进科技技术难以接受。

2.文化基础设施较差。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对于促进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文化的载体和通道,是人们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道具。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在文化构建方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政府往往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民大众文化知识的更新,政府对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一般的公益性、教育性基础设施建设稀少,质量较差并且更新频率低等导致地区人民整体素质较差,反过来又拖累了经济的发展。

3.地区文化建设过于笼统,且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一些地方在构建文化体系时,往往实行“拿来主义”,即将别处成功的经验实例直接照搬到本地区,而并未考虑地区实际风俗民情以及人民的思想状况差异,从而导致地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缓慢。

4.地区封建思想抬头。一些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过程缓慢、成效较差,使得地区落后封建思想以及腐败享乐等不良思想泛滥抬头,严重影响文化扶贫过程的开展。

5.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国落后地区较多,文化建设的相关人员素质往往较低,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个任务,他们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思想态度。另外他们通常身兼数职,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建设事业之中,使得文化建设时断时续,难以取得成效。

三、文化扶贫在地区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及作用

文化扶贫过程是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主义目标、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文化扶贫有助于启迪地区人民的思想,形成地区文化启蒙和文化归属感。

国家所实施的文化扶贫工程将通过地方政府进行文化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它并不仅仅是将外来文化直接拿来使用,而是在地方政府的筛选协调下,使其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的人文观和民族特性,从而点亮人民的思想之火,启迪人们,使之开始注意地区文化的存在,并形成文化归属感,为构建地区文化体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湖北省英山县,该县始终把文化扶贫放在农村扶贫的首要位置,并成立了专人文化扶贫帮扶小组,以乡、村为组织结构,为地方村配备文化协管人员,从基础上启迪地区人民的思维,开拓其文化创造能力,从而开展地区文化阵地建设,激起地区人民的文化归属感,使村民“爱党、爱村、爱家”。

2.文化扶贫将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促进地区摆脱落后的局面,为构建地区文化体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文化扶贫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个扶贫项目工程的重要一环。地区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在于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落后,国家积极实行文化扶贫战略,扫清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观念制约因素,将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将为地区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修建和完善文化基础设置,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至2012年,湖北省对省内农村地区已开展多项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宜昌,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在农村设立多功能阅览室,成立乡村文化科技指导服务中心,并创办多种科普媒体,积极宣扬农作物及畜牧养殖知识,给农村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3.文化扶贫将开拓人们的眼界和思想境界,使其有能力、有愿望去构建地区文化,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受文化的熏陶。

通过文化扶贫战略,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巨大转化,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紧紧局限于眼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紧跟社会主流文化知识,从而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境界。同时又使得人们有能力去深度挖掘地区文化,并努力传播和发扬地区文化,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自己区域的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

4.文化扶贫将为构建地区文化人才的培养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培养途径。

文化扶贫将推动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娱乐项目场地等等,同时也将宣传基本的科技知识,使人们不再蒙昧,为今后地区文化人才的培养扫清道路,并开拓出一条适合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湖北省谷城县赵湾乡为例,赵湾乡是阳谷的贫困重地,地方文化管理部门为使人们摆脱蒙昧、落后的现状,自2008年开始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文化扶贫策略,在农村新建“农村书屋”,并捐献图书资料近万册,光盘资料约500余套,积极开展“科技下乡”、“送书下乡”等惠民工程,并且兴建地区重点小学、初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贫困学生的补贴,从小学生到农村普通居民,都能在文化、科技方面学习到更加有用和先进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发展“造血”

5.文化扶贫将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综合素质,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例如广东省从化市下辖的黄茅村,市扶贫办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在2011年新年之际,地区文化部门诚邀广州的艺术团进入黄茅村,举行文化帮扶慰问演出,同时资助黄茅村修缮文化广场、文化室,并赠送书画作品、春联,积极开展“书法进万家”活动,使传统文化入乡入户,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内容,提高了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6.文化扶贫对贫困地区开展具体实践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文化扶贫将指导地方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政治建设都能向现代化观念转变;其次,可以使人们从依靠外部援助转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最后,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扶贫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扶贫工程关系到我国广大贫困地区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它对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程的稳步实施,就必将改善地区文化知识落后的局面,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体系,促使贫困地区人们摆脱文化落后的现状,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意识 有效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它承载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有很大帮助,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学生鉴别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文化知识,以渗透文化意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笔者从如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指导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英语阅读中,语言知识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语言也需放于一定文化环境中,才可真正理解其内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一定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以充分把握篇章内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适机渗透文化意识。同时,也需指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如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美优秀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积累阅读中的各种文化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英语词汇内涵与外延,理解西方价值观、情感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1阅读过程中,把握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Christmas这一词汇时,需进一步了解其背景知识,可将其与中国的春节加以对比,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1.2在词汇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例如动物词汇:sheep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善良、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sheep有着较差的隐喻形象,比喻愚蠢之人,胆小之人,害羞之人,如a lost sheep,意为“误入歧途之人”;a black sheep,意为“害群之马”。

1.3由称呼、称谓、禁忌方面把握文化、民俗内涵

在英语中,一些称呼词汇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如aunt,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其称谓是“伯母”、“舅妈”、“姑妈”、“姨妈”等;其次,在英语交谈中,注重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等,在交谈中是需要避免的。另外,西方人也非常忌讳数字“13”,这与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二、强化教学活动,增强文化内涵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涵,把握其中隐含的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开巧妙渗透。在英语教材中,其内容十分丰富,选材也较为广泛,许多文章包含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教学,适当穿插文化知识,如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美国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课堂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进行信息互通,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书本中的文化内容或者最新的中西文化现象展开自由表达或者小组讨论。例如:学习Unit 5 Going shopping一文时,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的不同购物习惯、不同寒暄方式等,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角色扮演法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并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如教学Unit 4 Food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场景对话表演、角色扮演。如西方就餐情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教室看作西方餐厅,然后让学生展开就餐时的系列表演,如餐桌服务、点菜、付款等。当学生表演后,教师可适时点评,补充与改正学生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中西方的用餐文化差异。这样,通过模拟表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西方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多途径渗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电影电视、广播、英语角等,从而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3.1在课堂内外引入英语故事、英文歌曲、英语短诗等

例如:学习Unit 6 Detective stories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英语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学Unit 4 TV programmers,教师可介绍电视产生的背景,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电视节目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

3.2构建英语学习园地

在制作与编写板报、宣传栏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英语优美语句,英语小故事、英语俚语、习惯语等,通过这些学习园地来介绍英语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3.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

例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Forrest Gump》(阿甘正传)、《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还可适当提问思考,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