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课

篇1

南印第安纳大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实践的职业(aprofessionofpractice),教师教育必须将未来教师培养成为专家性实践者(expertpractitioners),而实现此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临床实践(clinicalpractice)。[6]因此,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别重视实践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体。仅拿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来说,其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为21分,占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的38.9%,将近40%。同时,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尤其注重从整体上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实践课程内容呈现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过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一般分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和体验学习。核心课程模块中的教育见习类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教学实践类课程都属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这些独立实践课程开设的顺序是:教师教育体验、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以及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教师教育体验旨在通过参观中小学,使得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的初步印象。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要求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探讨儿童发展的概念、学习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从事有关儿童成长、发展和文化习得的研究。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课程则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特殊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课程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体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这四类实践课程分别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设。总之,从初步体验、熟悉中小学到对学生的认识,再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最后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目标在整体性上表现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2.从横向的维度看,南印第安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整合的特征。首先,在同一门课程中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体验学习基本上覆盖所有的课程,而且类型多样化,包括嵌入式体验(EmbeddedExperience)、教育见习(Exploration)、现场体验(FieldExperience)。现场体验又分为师徒制体验(fieldexperienceinvolvingtutoring)、指导性体验(GuidedFieldExperience)。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体验学习包含在各门理论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行。比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学习要求是,本课程“要求进行现场体验”。其次,整合理论课和教学实习课(Practicum)。比如,“特殊需要教学策略II:中学”课程学习的要求是“,同修课程:‘特殊需要法律和当代焦点’‘特殊学生的评价、干预、教学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特殊需要实践II:中学’”。可见,体验学习与教学实习课程被视为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与理论知识学习俨然构成一个整体。理论学习和体验学习的整合,有利于职前教师通过实践理解、感悟理论,借助理论反思、解释实践,从而使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育实习课程的整合。“监督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教学”是一门持续16周的、全日制的以体验中小学课堂为内容的实践课,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教育发展习明纳”则是一门反思性研讨课,它致力于“密切联系跨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通过研讨专业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来整合大学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知识”[9]。按照教学计划,这两门课程同时在第8学期开设。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一边在周日从事课堂教学体验,一边在周末参加专业习明纳。课堂教学体验和反思性研讨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借助反思促进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其反思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启示

(一)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师范生完整、合理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学科课程。有的学校既是开设了学科课程,也存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课时偏少的现象,从而使得师范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学科教学。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不通识”或“通识”程度不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和课时严重偏少,缺少数学、人际交往、写作等课程,无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一个“全人”。三是课程设计依然沿袭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占的学时较多,且未能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较为严重的现象。四是课程之间缺少关联或关联程度较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识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完善措施:第一,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增设学科课程或增加学科课程的数量、课时,形成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内的完整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克服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指向性不明”,学生无法胜任学科教学的弊端。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课时,增设数学、写作、人际交往等课程,使得通识课程具有真正的“通识”特征。第三,摒弃学科思维,坚持实用原则,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取消专业基础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形成综合课程。比如“,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等。其次,围绕“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践”四个主题分别组织相应的课程,分别组建四个课程模块,构建清晰的课程结构。最后,在课程教学上,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分别设置通识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和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习四个教学项目,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关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建立项目教学考核制度,规定相应的项目考核标准,学生只有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经考核达到该项目的考核标准,才有资格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篇2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改革

分类号 G760

近年来,“医教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医教结合”纳入到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和工作文件中,并且进行实验和试点。另一方面,各地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学者正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开发与实施康复课程。上述探索有的是在教育部或地方项目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校自发组织的。然而,也有人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分析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背景、内涵和积极作用,以期更多特殊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能对“医教结合”实践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进而深入思考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践价值与重要意义,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特殊教育实际工作。

1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背景

1.1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突出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这些残疾儿童大多是学校教育的适龄对象。由于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不能像肺炎、腹泻那样等儿童身体康复了再上学,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因此,这些残疾(病患)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具有康复的需求,尤其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的39.9万名特殊儿童,他们具有更加突出的康复需求。

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对象改变及困境凸显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障碍程度严重;障碍类型多样化,包括: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多重残疾儿童增多。例如:某培智学校2001级9名学生中,构音障碍3人,不能说话,重度自闭症2人,严重多动症2人,其中一人还伴有抽动症,脑瘫1人,呈“剪刀腿”步态,行走困难,1人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目前,培智学校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以致原有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难以凑效,学校陷入了课堂集体教学难以进行,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效果无法体现的困境中。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这种变化以及困境,势必引起特殊教育模式的改变。

1.3 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与支持体系缺失

在美国等特殊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不仅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教育,还要提供听力学、言语语言病理学(ST)、职能治疗(OT)、物理治疗(frr)和心理服务等相关服务,并且建立早期疗育服务体系。在其实际工作中,康复治疗(含OT、PT、ST)等专业内容以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形式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特殊学生的多种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撑。而我国特殊教育的相关服务未受到应有重视,相应支持体系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特殊教育主要由教育机构提供,它们分属于卫生、教育两个不同的系统,彼此相对封闭、相互分离。

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教学的困境以及相关服务的缺失,人们近年来开始反思康复与教育分离模式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特殊教育改革对策。比如,儿科专家、上海市副市长、原教委主任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和教师各念各的经,康复治疗不能有效为教学服务,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

1.4 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基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这一初衷,不断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探索和康复训练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详见《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及类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把康复训练课作为培智学校的选择性课程,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性支持。《“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及配套文件和资金等的落实,改善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训练设施的配置,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持。2011年、2012年、2013年教育部都把“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实验和试点”作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2011年4月授牌的18个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2013年1月“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结题,并总结了成果,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前期实践、有利条件以及成果可以说明,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康复与教育的双重任务”、改变“康复与教育”二元分离模式的“医教结合”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

2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内涵

最初,“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注: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注: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目前,“医教结合”已经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名词,其内涵为许多特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关注。

2.1 “医教结合”的已有论述

从现有文献中,“医教结合”最早始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无法得到确切答案。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详见《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在目前实践中,人们已经对医教结合进行了一些论述和总结。有的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提出“医教结合是一种简称,它应当包括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种干预、潜能开发等内容”。有的站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角度,认为“‘医教结合’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学者同样认为,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因此,聋儿康复中的“医教结合”,是指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统一的模式,并使两者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有人试图对“医教结合”进行较全面论述,指出:医教结合是指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此外,也有一些围绕“医教结合”的目标和意义来展开的论述,比如上海市相关文件指出,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这些论述从多个方面阐释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反映出它是一种综合、跨学科、跨专业的理念,突出体现了特殊教育实践需要整合运用教育和医学的内容手段的思想。但这些论述都没有全面表述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含义。即使有人试图全面论述,但并未形成共识。

2.2 “医教结合”的概念界定

作为一个专业性名词,目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定义的表述值得进一步梳理。尤其是,有必要给出一个在学科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实践、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的定义。从前面的论述分析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目前特殊教育实践中所提的“医教结合”都共同指向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但是,具体含义可有特指和泛指之分。

2.2.1 特指的含义

现代医学可分为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四类,有上百个亚学科。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主要是指其中的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项目中主要采用此特指的含义。

由于康复概念更新、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康复医学强调应用各种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手段,对残疾者进行身体、心理、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训练,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偿或替代,并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与以往相比,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对象包含了残疾儿童;其手段扩展到工程、心理、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艺体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护理、职业咨询、社会服务等;内容已涉及到运动功能、感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人体功能障碍。由于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在内容和手段上都涉及运动、语言、认知、心理、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或称课程);在对象和目标上又都指向使残疾儿童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偿或替代,并尽量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两者也都有神经可塑性(或关键期)、行为主义理论、身心发育(或发展)理论等相同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的天然基础和必然性。

对于学科结合而言,“医教结合”是一种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深度合作的理念和追求,即这两个交叉学科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以促进两者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来说,“医教结合”是一种基于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与教育的综合服务模式,不同于一般学校中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基于医院为病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模式。它具体是指整合教育、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手段,主要为教育机构里学前及低年级(1-3)特殊儿童、以及其他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特殊儿童提供综合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它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梳理和统整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学科间交叉重叠、相同相通的知识技能,以特殊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分别从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和运动等领域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

2.2.2 泛指的含义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一般泛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其中相关医学领域包括:儿科、其他临床科、康复科、保健科、护理科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内容涉及到特殊儿童的筛查、诊断、临床医疗、康复治疗、护理保健、建档、转介、综合干预等工作。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只有与这些工作良好衔接,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可以认为,上海市《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及其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所采用的是“医教结合”的此含义,体现在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制度建设、实践工作(内容、手段、服务流程等)、队伍建设和保障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中。这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区县普遍展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对比特指和泛指的含义可知:两者并不矛盾。特指的含义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核心,泛指的含义包括更宽泛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内容,其外延比特指含义更大。无论是特指还是泛指的“医教结合”的论述,都对特殊教育实际工作、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2.3 “医教结合”的做法

整合分析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项目和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相关表述及实践内容以后,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2.3.1 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在“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指导下,开展培智学校低年级、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听觉(指聋校)、言语、语言、认知等康复训练的实践探索,以此验证和探索特殊儿童个别化训练的有效方法,促使教师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听觉康复、言语康复、语言康复和认知训练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教师实施个别化言语、语言、认知等训练的实践能力,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和训练的工作,从而为提高培智学校低年级、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沟通和认知能力等奠定扎实的基础,增强其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

2.3.2 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中的“实用语文(数学)”或“生活语文(数学)”,以及培智学校改革所强调的“综合课程”或“主题教学”都注重课程的功能性。功能性课程强调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整合,重视内容选择的生活意义。在培智学校的低年级课程教学中,“医教结合”实践将言语康复、认知康复方法与生活语文教学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3.3 加强制度、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采用“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成立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专兼职的巡回教师队伍;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医教结合工作的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康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具体做法,以保障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工作开展,保障特殊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工作网络的运行。同时,采用“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转介、安置运行机制;建立残疾儿童确诊和报告定点医疗机构制度、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建设残疾儿童信息通报系统;设置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加强康复课程建设和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等具体做法,以规定残疾儿童“发现-诊断-安置”的工作流程与方法,确立“定向转诊-定点确诊-回访上报”及“医教结合综合鉴定-科学安置-统筹实施康复与保健”的工作模式。最终建立起残疾儿童发现-诊断-随访-安置-综合干预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

3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3.1 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逐渐采用“当医则医,当教则教;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3.2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3.3 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并进行1年的随访评估,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而自2001年起开展“医教结合”试验,探索一种更科学、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哈尔滨燎原学校以“能生存、会生活”为办学目标,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事迹感人”。

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证明:多年来,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医教结合”探索,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4 总结

篇3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外针对课程的研究较少,国内有关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面较广,但都集中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研究。如:熊惠玉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中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梁威的《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从中吸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2】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的关注和改革越来越高,但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研究的只是某个地域特殊学校的课程。如黄汝倩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四川省57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3】

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关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是南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目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试图能为今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问卷调查研究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达成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于经验。它不只是关心一节课或学生的一个问题,它关心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是长期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解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发展现状,特对南宁市4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放了问卷。本次共发放了三类问卷:机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

(一)研究结果

1.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年龄结构

对调查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年龄结构统计结果(图1)

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如图所示:6岁以下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18%,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12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4.86%,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96%,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残疾类型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统计结果(图2)

对调查对象的残疾类型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04% ,自闭症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听力障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55% ,言语障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07%,脑瘫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4%,其他类占调查总人数的1.55%。总的来看,机构里的学生残疾种类多样,而且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整理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学龄前的学生占67.18%,学龄期的学生占32.82%。不同年龄段的W生所需要的发展是不同的。学龄前的学生主要是补偿缺陷、发掘潜能。他们主要以补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而学龄期的学生根据《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 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除了使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还要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年龄结构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样采用的是同一套课程设置,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生理特点,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针对机构的学生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对应的课程。

2.从图2统计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涉及较广,主要类型有:自闭症、言语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听力障碍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31.07%, 12.04%、5.24%、1.55%。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他们的残疾障碍是不一样的。不同障碍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套课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机构的课程设置者可将机构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障碍类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各种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可以交互但更要有侧重点,这样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三、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以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的合作项目,隶属南宁市民政局,是广西目前种类齐全、总体规模最大的为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和康复教育,并集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布、障碍类型及所序的相关服务开设了六个相对应的部门:神经康复科、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和言语矫治中心。神经康复科面对的是脑瘫的学生,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训练的是3―6岁自闭症的学生,听力言语康复科康复的是学龄前听力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科教育的对象是学龄期的学生,承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言语矫治中心康复的对象是言语障碍的学生,各科室会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障碍类型一目了然,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

2.中心除了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将学生分类型康复外,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上作调整。每个科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补偿其缺陷的课程外,他还能去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并且是他能力范围能做的。如他们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陶艺等等。这样弹性的课程设置不仅会有利于补偿学生的缺陷,还能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惠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11

[2]梁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1996

[3]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6

[4]《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方案(2007)》.现代特殊教育.2007

篇4

新一轮课改就是一次价值变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文化创新,新课改就是人的改革,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也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了。要做好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让他们进行概念的重组,这也正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所在,那么对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重组哪些概念,转变哪些观念呢,下面笔者针对我校教师的情况作出一点说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希望能为各位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概念重组

(一)学校观

新课改提出学校要化被动为主动,反客为主地进行改革,新课改的中心是学校而非政府。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认为学校是课改的执行机构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学校在课改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而构成学校软件的教师又是课改的中坚力量,亩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实验研究,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们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供参考,加上学校布局与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从事对比研究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上加难,在这一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比普通教育走更多的弯路,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课改观,走出有自己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教育之路。

(二)课程观

教师作为课程活动的主要参与与组织者,更应对课程有个清醒的认识,提到课程观,很多人第一个反映就是综合课程,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误区,我们强调的新的课程观并不是以综合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已经在接受学校教育,整个学校环境就是一个大课程,而不是表现在课程是否是综合与分科上。对于课程类型而言,综合课程是否一定好于分科课程呢,笔者不以为然,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未发现有文献支持综合课程的效果要好于分科课程,同时也没发现分科课程效果好于综合课程的,笔者认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其利弊,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之间也并不是相互替代的问题,而是寻找二者间的平衡点的问题,二者的关系就好比溪流与湖泊,没有溪流,何来湖泊,即使有,那也不过是死水一潭。一个学习机会其实就是一个课程。而所谓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也就是在大课程观下如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条件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和进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意义重大。

(三)教材观

过去大家一直将教材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金科玉律,将研究教材的过程简单定义为了学习教材的过程,过去普遍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书的过程,严重脱离了实际和学生的客观需要,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反映与讽刺。书本只是一个工具,教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书不是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过程,因而对于教材,我们需要的不是教书先生,而是会用书,会促进学生发展,会启迪智慧的教育工作者,特殊需要儿童无论是先天的不足还是后天的损伤,都表现出了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的需要,个体差异也更为显著,第一缺陷与第二乃至第三缺陷之间联系紧密,他们的需要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转变陈旧的教材观念,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开拓创新,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用尽全力。

(四)教师观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要成为转型的知识分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活得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过程。教材与课题相关材料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是靠学生与教师思想的碰撞来传递的。我国有句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的科学性就在于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播转变为智慧的启迪。笔者在此举古文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我国古诗词中讲究意境,但何为意境,意境是表现在古文本身当中的,但如何能让学生发掘出这种意境呢,教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古文赏析,古文确实需要赏析,但很多古文赏析课上成了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做秀课,课堂上只见教师一人口若悬河,感情跌宕,甚至呼天抢地,学生们跟着教师跌宕起伏,如坠雾里。这样的古文课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将意境讲得非常明白,但可惜的是意境本身是一个讲不明白的东西,讲明白的那不是意境,意境是要靠学生去体会的,这好比佛家所说的禅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将古文中的意境讲给学生,而是应该将赏析古文的方法,古文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呈现给学生,将作者的经历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这些东西进行有机的整合,然后自己去加工整理,自己去赏析体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文中的意境,教师在从旁引导,从而达到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引导实践了以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形精神,以精神品质和素质为主要表现的人文精神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充分察觉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的层次性,从而实践对话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智慧,补偿学生的缺陷。

四、总结

新的课改来临了,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与明日的成功,本次课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价值的变革和与课程有关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带来了相关观念重组的若干问题,身为教育第一线的特教教师,为之努力,势在必行。

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特殊教育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残障人士,缺乏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很多快乐,因此针对残障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来改善特殊教育的状况,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寻求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残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下文对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特殊教育语文的含义

残障学生在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的教授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情感、心灵的教育过程。通过对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学习,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2.1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具有启智功能

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特殊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启发智慧,将语文教学作为特殊学生的重要课程,有效提高特殊学生的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文化素质。

2.2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促进特殊人群与社会融合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在,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工具。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缺憾,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语文教学能够提高特殊人流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对特殊人群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3语文教育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不仅传授学生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更通过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教授,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

3.1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入语文教学

由于学生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然是行不通的,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注意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使语文学习更高效。

3.2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特殊教育针对的都是听力、视力等有障碍的学生。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受生活,传统的讲课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为他们以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生活素材,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多彩的春天》章节内容的学习时,正值春天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春天到来之前万物状况,回想冬春交替之时树木、花草等事物的变化,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也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3坚持鼓励式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特教学生经常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颇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少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学为主,多赞扬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毫不吝啬的赞扬或夸奖,对于他们的错误也要寻找适当的方式委婉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此外,教师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变化,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教学素材如《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一定的疏导,使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困扰。

4结语

语文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采取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教学模式。特教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教学功能,还应该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残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特殊教育的真正职能。

参考文献

[1] 徐卫东.撒播心灵的阳光――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黑河教育,2012(12).

[2] 鞠明岩.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篇6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

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

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决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运用

引言: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招聘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更全面,特别是要求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这对普通人或许没什么,但是对于残疾人这一本就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更严峻的挑战。

“正当我们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欢呼的时,那些特殊的同胞正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惊喜地注视着信息技术的一举一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1]。”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特殊教育指的是利用普通或是特殊设计的课程和教材给特殊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及相关的服务帮助的教育。广义上的特殊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通指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群体,而狭义的就单指聋、盲、肢残等十一类残疾人群。通常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特殊教育学习者,下面我们将对这一人群进行具体分析。

国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它为保障残疾人恩能够够受到平等教育和基本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这一块人力、财力、物力的不断投入,但是他由于自身的缺陷——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等,远远落后于我国普通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特殊学校的总数、招收学生和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开办的特殊学校数量和特殊学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减少,每年都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顺利毕业。同时特殊教育还存在学校信息资源贫乏,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严重紧缺的问题。

这种种现象表明国家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特殊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改变特殊教育落后局面,并且使之缩小与普通教育之间距离,达到共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信息技术运用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同样也惠及到了受教育者身上的。在普通学校,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那么,信息技术既然可以于普通教育,是不是同样可以运用于特殊教育呢?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了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教室网络和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在教学实际中,它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上黑板教学的新型教学媒体,当它与各学科的课程密切结合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的外部刺激不单单是一种感官上的,而是多种感官刺激的的结合,是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的有机组合。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或是其他器官的受损,使他们的认知方式有所改变。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可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

2.2.计算机的交互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中,每个特殊儿童的需要都是不一样的,就正如在普通教育中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样,在特殊教育中更应该实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强调的是人机互动,比普通的师生互动更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技术和学习兴趣来筛选符合自己的信息,同时可将自己的体会、疑问或是建议反馈给多媒体系统,然后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系统反馈出来的信息,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

2.3.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为学生提供海量信息

与全球互联网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只要有网络,它可以让你随时随地获取到你想要的信息,这对于那些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等存在行为困难的学习者来说,帮助是很大的。这些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促使他们更多的呆在家里学习,而这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我国结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具体实际,对国家中小学信息化有了一定的部署,在往后一段时间内对信息技术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将以下四个层面推进:第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第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第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第四,积极开发并研制各类有利于残疾学生用的电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康复设施。有了目标和任务,接下来就是实施过程了。

通常来说,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施主要是表现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需求,提供给学生最易接受最适合的服务方式和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注意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上着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让学生更能接受,理解得更透彻,在掌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

3.1.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陷,那么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3]。比如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得部分或全部语言和听觉能力,但是他们的视觉方面却是比普通人要强;而视觉障碍者,他们在失去视觉能力的同时,触觉和听觉方面相反的得到了加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扬长避短。

比如在视觉障碍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听觉上的发达,运用信息技术将那些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景物描写,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而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表现实景的影视文件和动画,真实突出课堂重难点。

3.2.个别化教学的实现

信息技术利用了多种媒体的刺激,并通过交互性的形式帮助特殊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 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因此,更需要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聋哑学生学习口语和读唇语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了。为避免课堂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设计友好、生动的界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方便他们的反复练习。

3.3. 坚持适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吸引力,提到课堂效率。但凡事都有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信息技术优势虽然很大,但期望用它来代替教师的作用是不切实际的。假如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就得不到突出,学生也会觉得厌烦,继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4.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是推进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发展中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2009(11).36-37.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学交往 策略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其课堂教学组织、提问方式等都有着与正常普通学校不同的地方。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取得教学的成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其中,搞好与学生的教学交往显得尤为必要。所谓教学交往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领悟思想的双向互动、双方共享的活动过程。教学交往即教学本身,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学主体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是交往和教学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交往。那么,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如何进行教学交往呢?

一、创设适宜的交往条件

首先,创造温馨的教室文化。教室作为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场地,其布局和设置直接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师生交往的情绪和交往的效果。宽敞、明亮的生活学习场所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灵活创设各种情境,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建立教师期望,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教师期望是指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展开的,教师内心深处蕴含着的对于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教学质量达到何种目标的态度与信念。教师期望常隐藏在教师的心中不被察觉,它一般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暗示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圆满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心态和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断强调努力学习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获取成功的意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尽可能去理解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爱与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学习动力,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交往技艺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只有适合教师和学生不同组合的方法。教学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只有教师在不同背景下,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而进行的生命创造。教无定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交往技艺,从细节中收获硕果。

(一)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与教师、学生的交往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对学生访谈中,关于“课堂上,你愿意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吗? ”的回答,一半以上同学回答愿意,并认为能够和老师交谈有趣的问题是最开心最快乐的事情。在彼此的对话中,学生理解的不仅仅是对句子的理解,还有对现实的思考。如果课堂教学能成为学生自主交往的活动,那么学习将成为轻松快乐的事情,学生也更容易学好。

(二)利用即时生成性资源

交往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交往即对话。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不确定的,是在对话交往过程中相互构建、生成的。课堂上,师生在互动、交往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造,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巧妙、有效地加以利用。

案例:(“大不一样”读错了)

师:他刚才读的对吗?

生:不对。应该是“大不一样”,他读成“不大一样” 了。

师: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两个词意思不同。

生:前者是说差别很大,后者只是有差别,差别不大。

师:阅读课文,想想这两座山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一个是“那么温柔”,一个是“那么险峻”。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它们各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黑板上作画)

师:(指黑板上画好的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大不一样。

(三)采取怡当的表扬批评

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批评,其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做得更好,不要再犯错误。但是,当前中学生性格异,个性突出,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表扬与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讲究艺术技巧采取恰当的表扬批评。

首先,表扬要适度。凡事过犹不及,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感觉廉价的表扬要不要无所谓,从而失去表扬原有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功效。其次,表扬要因人而异。对于“低成就感”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容易肯定他们获得的成绩,对他们很重要;对于“高成就感”的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可能会使他们滋生骄傲自满的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对学生的表扬要做到因人而异。再次,教师批评学生时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替代严厉斥责。在传统教学中,许多师生都对批评认识不到位。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犯了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犯错,?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实质是为了他们自己好。批评的最终目的不是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让他们难过、痛苦,而是让他们能够改正缺点和错误。

(针对课堂上有学生睡觉现象)

教师:现在啊,我们班上有学生昏昏欲睡的表现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不知道。(全班同学打起精神,互相看看,眼神中充满疑惑和期待)

教师接着说:是“春眠不觉晓”。

(原先昏昏欲睡的学生或许好奇或许感到愧,重新打起精神投入课堂学习中)

不难看出,教师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处理了该课堂事件,既帮助了学生,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能轻松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所以,批评学生时,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替代严厉斥责。似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以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而不应该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否则它会比直接的言语批评更易伤害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74-02

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的软件来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较传统“黑板白字”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尤其对聋校来说,聋生由于听觉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差,但他们视觉敏锐,形象思维发达优秀[1]。在聋校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事物由静变动,无声变有声,无色变有色,抽象变形象,从而发展聋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使复杂的事物变难为易,增加课堂容量,大大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聋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并且可“形色”并具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一个好的课件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的使用;能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吸引聋生的注意力;能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能在视觉、听觉与结构上都给人以较完美的感受。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教学为目的,不能一味追求不适当的华丽花哨,即不要乱插图、音乐和设置背景等。既应避免呆板单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也要切忌生硬拼接、胡拼乱凑。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笔者根据平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1 稿本是依据

首先,选好课题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并非所有的教学课目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其次,课件选题应当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将这类课题制作成多媒体,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教学要点、难点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理解和学习。

再次,课题本身的内容也应当必须符合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并且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拓展更丰富的知识。

最后,课题要有创新的精神,不能依据旧教材、教学理念,而是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调整增加教学的新理论、新概念。

制作课件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理清并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及难点。课件中要解决的问题须列出来。确定好课件上需要用到的素材,考虑用何种表现方式来展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件的结构和布局,最后还要准备好相应的文字稿本,以便制作时更好地创作,从而大大提高制作课件的速度和质量。

2 平台是助手

制作一份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选好、选对平台是关键,也是前提。平台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制作兴趣,从而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课件更完善。在平台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有的教师因课时多,制作课件的时间不宽裕,如果需要的课件结构简单,可选用PowerPoint97/2000中文版、WPS2000这两款软件。这两款软件功能强大,便于操作。重要的是,都能简单地录入课件所需视音频文件,演示直观方便。如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在菜单栏“插入”中点“图片”即可。制作动画时只要选中做动画的元素后,单击“动画效果”工具栏中的相应按钮即可,且带有快门、打字等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于有一定的课件制作基础的教师,可以考虑用Authorware或Frontpage等软件。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移动交互功能,可以做出一个拼图游戏类的学生仪器组装实验课件;而FrontPage较Authorware更易上手,只要熟悉Word,便能轻松操作这款软件;充分利用Word文档,提高工作效率。

3 选择好素材

制作一个好的课件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搜集材料,其中文本、图片、音频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制作过程中的动画制作及影音剪辑也相当费时。如果在制作时能提高制作课件素材的效率,多媒体课件制件便能快速完成。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种类繁多的素材光盘,包括建筑、人物、动物及风景等。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选择合适的加入到课件中。平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抓”,具体方法是将选择的图画利用抓图工具中的快捷键抓到剪贴板,再通过复制,粘贴到课件中;二是“录”,方法与“抓”的方法类似。除了在现存的素材中寻找外,还可以利用拷贝、扫描输入来获得合适的素材。

其实,许多素材可以用画图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当然,利用网上Internet丰富又及时更新的资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将最新信息加入到课件中。在制作课件前准备好相关素材,是提高课件制作效率的关键。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是图文并茂。一个优秀的课件通常具备声音及视频。但并不是所有的格式的音视频都适用于课件,一般是按照指定的格式,声音格式为WAV,视频格式为AVI,通常这些素材可以在光盘中找到。也可通过Windows“附件”中的录音机自己录制声音,录制完成后另存为WAV格式,然后插入课件中。另外也可从磁带或者CD里面截取想要的声音。如需插入视频,则可截取所需片段,利用转换工具将其转为AVI格式即可。

4 方式灵活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教学软件层出不穷,教师已把大量时间用于教学上,剩余的时间难以去学习掌握日益更新的课件制件软件。灵活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如在制作写字课件时,脚本的设计是由田字格中动态地演示“包”,如果用二维动画Flash,必须分成好几段来制作,而笔者对Flas的制作又知之甚少。后来,笔者利用PS将几个笔画“抠”下来,保存为底色为纯白色图形;将这些笔画分别引入到不同的显示图标中,再将其模式设置为透明;最后设置笔画过渡效果,向左的为“Reveal down-left”,同理设置向右及向下的过渡效果。

又如,笔者想制作两条小鱼,游动方式分别从屏幕左右两端游到中间,若采用二维动画制作非常复杂。可将其中一条鱼游的几帧图存为一个动画,然后在Authorware中引入,把其运动方式设置为永久,还需再多放一个运动图标,将这个动画作为对象,再将其运动图标属性设置为“Path to End”。按这个方法,设置好鱼游动的轨迹,鱼便会随着设置好的路线游了。另一条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完成。

5 结语

综上可知,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作。一个好的课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2]。这既需要有良好的初步设计,又必须基于实践教学,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原则。围绕教学课件设计的重点,遵循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学与现代教育媒体相结合,发挥出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 英语 多媒体技术 课堂应用

随着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与普通教育比较,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特殊教育初中阶段已经开设了和普通教育相同的英语教学课程,但对于智力相对低、认知能力较差的特殊学生来看,学习英语的困难可想而知,从而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其教学课堂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引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设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英语教学逐步普及,笔者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及自身教学经验表明,多媒体技术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对特殊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反应良好,大大提高了特殊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质量。

1特殊学生对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英语课虽只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但学生学习英语极其困难,其主要原因便是特殊学生智力水平比普通学生低下,对新知识接受程度较低,容易忘记。例如:正常学生,一节课要学会5~6个生词,但特殊学生只能学2~3个,而且遗忘快,要不断地简单重复。

1.1 接受程度方面

目前,我国大规模地推广多媒体的教学,并不代表抛弃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参与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数据及自身教学经验表明,大多数特殊学生对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接收程度较高,课堂反应活跃。例如:学生面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表现出无奈的学习表情,课堂氛围较差,学生提不起兴趣,一节课时的精力集中度也就20%左右。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课件,学生们也主动地跟着多媒体视听觉系统阅读起来,很容易地喜欢上多媒体教学。

1.2 教学效果方面

优良的英语学习成绩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效果的主要体现,在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笔者通过现场课堂调研,有近70%的特殊学生认为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结合传统式的英语教学,同时89%左右的特殊学生认为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辅的板书,能帮助其提高教学效果。

1.3 教学质量方面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特殊学生逐渐形成直接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性动机。特殊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会把汉语与英语联系起来,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摆脱汉语思维,通过增加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时间。例如,笔者在教授father这个单词时,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就不能生动、形象地演示,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后,播放标准的单词发音及配备形象的图片,学生学习动力更足,印象也更深刻。因此,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升其教学质量水平,同时结合传统式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更好。

2 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堂内容过于机械、枯燥,基本上都是文档或PPT,教师存在敷衍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产生了消极性影响。由于特殊教育学生存在智力较低、理解力较差、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因素,致使多媒体教学活动更加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活动时,存在操作不熟练、演示失误、课件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意义、端正教学态度,精心编制教学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最终达到特殊教育部门下达的教学要求。

3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主要方法

根据特殊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性,有机地结合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各种优势,使得对特殊学生先天性劣势起到了重要的辅作用,进而提升教师英语教学水平。

3.1有效利用简单、直观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智力低下、理解能力较差、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劣势,运用简单、直观的课堂教学方法特别重要。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信息有机整合,使得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从而能有效地弥补特殊学生的先天性缺陷。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具体等优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地将自身教学时的手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言语投放到屏幕上,使得学生能形象地发现自己的肢体言行,全面地顾及课堂中的每位学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视觉疲劳等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演示现实出现的英语对话场景。

3.2培养特殊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特殊教育学生的英语教学课程内容,重点是关注书本知识,不做扩展性学习要求,做到会看英语、能阅读、会书写等简单性沟通即可。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对其英语的学习显得极其重要。对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为其解答,但英语知识的记忆只能通过学生个人的后期努力,教师在此方面最多扮演一个辅角色,因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充实生动、形象地表现多媒体教学课堂内容;有效地选择合符学生自身学习的方法等。

结语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步推进,英语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不仅为特殊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应用技术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加简单、方便、直观地学习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孙瑶.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英语课堂应用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