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篇1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经过近年来不断对工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食品饮料(含烟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15年底203户增长至2020年底226户(预计);预计至2020年底,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0亿元,比2015年436亿增长14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13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8.6亿元,增长率31.3%,年均增长率7.04%。

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积极谋划大项目和跨区域、跨地区项目,全市工业项目形成“储备一批,谋化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推动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力量,重点瞄准成都、沿海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小齐上,构建形成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撑,小微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辅助的“双创”新局面。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实行每月督促协调,帮助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全力确保开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早日竣工达产。十三五期间,我市总投资2000万以上的项目新开176个,投资总额315.6亿元。2000万以上的项目实现利税243.1亿元。

三是“平台”与“要素”并重,推动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经济开发区下设南区及北区,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聚集发展,工业总产值保持稳步增长,创造的利税逐年增加。2015年园区共有企业15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7.82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60.21亿元; 2020年园区企业增加至355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实现利税106亿元。

四是“新”与“旧”并行,区域特色体系初显。“十三五”以来,工业经济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卷烟厂、蓝剑饮品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明日宇航、科新机电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以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五大产业体系,工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加快工业项目新建,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嘉寓门窗、科新机电等总部经济实力显现,振鸿钢制品、华磷科技、步阳门业等重大项目落地,新兴产业企业达63家;结合环保攻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落后生产企业65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01条,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32%。5年来,通过新旧动能转化,初步形成结构优、体量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五是“大”与“小”并育,壮大企业规模。坚持把培育企业主体作为发展工业的关键环节,大企业大集团、中小微企业“两手抓”,五年来开展中小企业家“北大班”“清华班”“夏大班”等培训350余人次,陆续出台总部经济管理办法、工业发展奖励资金、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工业产业倍增计划等多个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分工协作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新增15家,2020年达到233家;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45家。

篇2

一、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彰显着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北京CBD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一季度,以其占朝阳区0.86%的土地,承载了3.6%的(常住)人口,创造着21.89%的财富。据北京CBD管委会资料,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入驻北京CBD区域的各类法人单位共计5025家,其中服务业企业3042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0.54%。拥有外资及港澳台企业1003家,所占比例为19.96%。2008年一季度,北京CBD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

在CBD区域的经济活动中,国际金融业占据着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

1、500强企业总部高度聚集

就入驻情况来看,继2007年成功引进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后,迄今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在北京CBD安家落户。至今,CBD区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17家,成为500强企业在中国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国际金融企业总部群落分布

就入驻情况来看,CBD区域国际金融企业总部数量由2004年的2家一跃发展到34家,包括韩国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GE消费金融集团等12家国际金融企业总部落户CBD。首批在京注册的6家外资法人银行中,友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韩国新韩银行入驻CBD区域。入驻CBD及周边的国际金融机构204家,聚集了3家外资法人银行、国际4大证券交易所、国际3大再保险公司和2家国际金融市场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截至2008年6月,北京CBD金融机构已经达到137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7家,是北京中心城区平均值的32倍。众多重量级国际金融企业在CBD区域内的群落分布,基本奠定了CBD区域作为北京市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的发展地位。

3、国际证券交易所布局全球市场

就证券业在CBD的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7月1日起实行《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境外证券交易所设立驻华代表机构以来,已经批复在京设立代表机构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等四家国际证券交易所全部落户CBD区域。

4、外资再保险巨头拓展国内市场

就保险业在北京CBD区域的延展情形来看,北京市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这三大巨头全部集聚在CBD区域。此外,北京市50%的国际保险机构北京代表处、三分之一的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均落户CBD区域。CBD区域作为首都国际保险机构聚集地的地位逐渐形成。

5、国际金融业发展链条较为完善

就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来看,CBD区域国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为之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公关公司、广告会展公司等众多高端服务企业的有序、良性发展。CBD区域已聚集了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世界最大的综合房地产服务商――世邦魏理仕公司,以及麦肯锡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奥美国际广告等众多世界著名跨国企业。

6、国际金融业高端人才内外兼容

就CBD区域内国际金融业的人才发展情况来看,截止2007年底,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已达24700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60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500人,占从业人员的60%;外籍金融人才1100人,占从业人员的4.5%。CBD区域高端国际金融人才呈聚集态势。

目前CBD区域内已经入驻经营性金融公司达104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达109家,占北京市经营性金融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70%以上。金融机构已经从代表处、分行、分公司云集阶段步入金融总部快速发展阶段。纳斯达克于2007年4月3日晚在北京CBD“遥控”敲响的开市钟声,在全球范围内宣告着CBD区域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客观地说,北京CBD的发展,早已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借助于辐射效应,吸引着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法人和代表处、交易所代表机构、中介机构聚集,承载着国际金融元素,逐步形成了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聚集的中心区。

二、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发达CBD往往又是金融中心所在地。北京CBD金融业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受到宏观与微观、产业与市场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态势,也有制约因素。

(一)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

从全球到国内,北京CBD国际金融业面临着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

1、全球产业加速转移,国际发展环境日益良好

国际高端服务业正在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中国加速转移。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北京市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05年5月,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先后有185家来京投资,投资项目共计355个,投资总额12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4亿美元,在北京市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达到189家,北京成为国内集中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总部的聚集带来了客户的需求信息,这些都为CBD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

2、服务贸易逐渐开放,国内发展环境逐渐完善

金融业的发展属于基于现代服务业基础上的专业化服务,具有典型的信息中心性特点。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的使馆区和涉外机构、以及商业企业在CBD附近聚集,形成了北京乃至全国面向国际的窗口,因此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面对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时具备高起点。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在京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的数目将继续增加,外资银行的规模会不断增加,外汇营运资金将不断增加,外资银行经营性人民币业务将不断扩大,中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日益增多,北京市的国际金融业将会呈现出日益良好的发展环境。

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发展内在动力环境

2002年,北京的城市化率已达71%,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快速推进,为北京市发展各种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朝阳区以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加强了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为重点的十大工程的建设,服务业比重已经达71%,为朝阳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区域经济导向明确,发展面临专业分工环境

2004年北京市对1993年制定的北京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初步把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市于2008年5月初出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打造“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总体空间布局,在该布局中,北京CBD担负起建设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的重任。

从经济地理意义上来看,世界城市是跨国公司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中心。随着跨国公司的聚集和发展,大公司在日常业务和资本投放中对大量资本和信贷的持续需求,使公司总部中心与各金融机构间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这使得世界城市迫切需要高层次、专业化金融业服务支持。随着区域经济的日益发展,北京CBD将会呈现出总部中心和金融中心并置现象。

北京CBD规划以及现代CBD的发展实践表明,对于CBD区域的产业发展而言,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体现在各类金融机构总部的集中和包括企业总部在内投资咨询、法律、会计等中小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金融专业化服务的集中。

(二)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国际金融机构数量、规模及效益尚待提高

如前所述,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入驻北京CBD区域的各类法人单位共计5025家,但在五千余家公司中,国际性金融企业的比例尚仅占百分之一左右。尽管金融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提高,但在总量上尚无法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水平。CBD区域内137金融机构,350家左右的泛金融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发挥着搜集信息、联系客户的作用,金融业务量小,不能发挥金融市场主导作用,缺少辐射全球的管理控制性金融总部。

2、区域内缺少有形要素市场和较发达金融市场

就北京CBD目前现状而言,区域内缺少有形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的资金枢纽和风险控制的职能尚未发挥。金融业务本质属于专业化生产服务,“信息和知识”在专业化生产服务业中具有“中心性”意义,因为信息的中心性属性是以空间为基础的,空间区位直接影响到获取信息的活动。另外,流量经济对金融中心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北京CBD区域缺乏要素、金融市场的情况非常不利于今后金融业的发展。在CBD区域内要建设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数据交换中心,同时也要把各类要素市场的建设提到重要地位。

3、国际金融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尽管近些年CBD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辐射功能不够显著。就整个CBD功能区来看,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目前CBD功能区内国际金融业所占比重还不大,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大力吸引全球性跨国公司,扶植培养优势产业,强化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功能区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急需增强。

4、发展缺乏导向性规划

一方面,在2008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金融发展格局中关于国际金融聚集区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尚需要进一步明确。迟至2007年3月,才在朝阳区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金融服务办公室,以推进CBD区域的金融业发展。目前北京CBD尚缺乏一个导向性的国际金融业发展规划,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总体上尚处于招商引资、做大产业总量的阶段。对于北京CBD而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也尚停留在增加金融企业数量、对企业进行资金补贴以吸引入驻的阶段,缺乏引导金融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服务环境还有待改善。例如,截至2007年末,朝阳区共对CBD区域67家次金融企业兑现政策,补贴金额高达2.23亿元,41家次金融企业享受租房补贴2592万元;为4家金融企业兑现购房补贴共4128万元;给予13家新设立、新迁入金融企业总部一次性资金补助共13200万元,同时为9家次金融企业的高管22人次落实退税达244万元,力图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企业入驻。但综观整个区域情况,金融体制创新和微观商务环境仍有极大发展空间。此外,金融企业在某地聚集,对土地、租金的价格并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金融体系的健全和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明确导向性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根治性已经提上发展日程。

三、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工作思路

自2000年正式推出并开发建设以来,北京CBD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从规划建设阶段发展到产业定位阶段。2000年在第一节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上正式推出CBD概念、明确功能定位;2001年定位于国际性商务中心区,制定产业、市政、景观、交通等各项发展规划、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2002年启动核心区建设,并着重优化发展环境;2003年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2004年全面加快国际金融区建设、构造以国际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2005年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以国际金融和文化传媒为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北京CBD在数年间已经发展成为首都最富有活力和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区域和重点功能区,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际金融业发展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北京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深厚依托、国际金融业企业层次分明、机构比例适当、涉外资源丰富、产品需求多样、市场导向良好、聚集效应巨大、文化价值观独特、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发达等发展特色。

从国际金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属于通过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来运转资金密集型产业集群。根据国际性发展经验,以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代表的诱导自发型模式和以东京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代表的引导培育型模式各有特色。根据前述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特色分析,建议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规划引导模式,部分原因在于:

第一,根据城市经济学和环境地理学,相对于纽约曼哈顿CBD、伦敦CBD等产业发展模式的CBD而言,东京CBD、香港CBD和新加坡CBD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环境地理因素和北京CBD的发展更具有相近性,因而较具备借鉴意义;

第二,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规划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基础因素使规划引导模式较具现实意义;

第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北京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日益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具有利用规划引导模式发展CBD所需的国际性产业调整条件;北京CBD地处朝阳区,属于北京国际性氛围最为浓郁的地区,也有着天然的良好开放基础,利于吸纳国际性高端产业;

第四,随着北京CBD渐成气候,经济景气指数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进行规划调整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发展示意图如图一:

在该发展模式下,提出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思路及建议如下:

(1)利用政策扶持,发展国际金融、综合金融业务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CBD区域开展本外币的经营活动,利用北京货币市场基础雄厚的优势,争取建设全国性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国债交易市场),使金融街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控制职能和市场交易职能进一步分离,进一步建立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区。

依托在京企业资产庞大、CBD投资咨询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特别要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促进风险融资推广和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尽快发展国际金融、综合金融业务。

(2)发挥体制优势,推进金融创新、整合金融资源

积极发展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大力发展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评估公司、经纪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推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与国际化;鼓励市内外、国内外金融机构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支持银企探索多样化联合和合作方式;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形成良好的信用和市场环境;加强金融信息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的建设。

鼓励北京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业务合作和战略联盟,支持中外金融机构之间扩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借鉴和引进国际通用、先进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工具的种类和金融服务范围;支持CBD金融机构与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如国际业务工具以及离岸金融业务。

(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强化防范自律

发挥朝阳区金融办联系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管理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强依法监管,切实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的行业组织管理与协调职能,提高行业自律意识与自律水平,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把商务中心区建成金融安全区。

(4)优化产业组织,促进要素供给、提高竞争优势

市、区政府及CBD管委会可以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北京现有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和地域优势、制度优势、机构优势和人才优势,建成全国规模的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融资中心;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加快建设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市场。

争取并鼓励多种所有制在金融领域竞争融合,加快国有以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进适合金融业发展的企业治理形式(比如有限合伙制等)。鼓励金融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或者经营灵活、有创新性的金融企业进入。优化CBD国际论坛、北京CBD金融商会、北京CBD传媒产业商会等产业协会组织,加强国际金融业和文化传媒业之间的互补机制,提高竞争优势。

(5)建立发展平台,形成沟通制度,制定人才战略

建议由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北京CBD金融商会、北京CBD传媒产业商会牵头,形成定期走访CBD区域国际金融企业的制度。走访除日常联系沟通,了解企业对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外,在金融企业选址、办公用房租期、企业经营困难以及企业高层更换等关键时期进行走访,引导金融产业的集聚发展,完善国际金融高端发展链条,推动北京市国际金融产业聚集发展。

篇3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外向型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1日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带沿线国家市场

从新疆出口贸易的国别或地区来看,新疆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排在前十名的发达国家只有美国、意大利、韩国、德国。值得注意的是,自 2004年以来,除2008年外,哈萨克斯坦一直位居第一位,是新疆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都在前十名。由表1可以看出,中亚五国是新疆主要的出口对象。由表1可知,2009~2013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占新疆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较高,市场集中度比较高。(表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作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区域。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扩大出口贸易范围,在与中亚合作的基础上,加深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工业贸易发展,尤其是工业强国白俄罗斯的工业合作。我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为新疆提供基金资助,同时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将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天然气等有利条件,为新疆建设立足辐射中西亚、欧洲地区的能源资源交易平台、国家能源交易所等有利于扩大与加强新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贸易奠定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苏联国家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为新疆能源、高铁、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领域提供有利条件。

二、新疆与周边国家工业互补性强,相互依存度高

从近几年的贸易情况来看,中亚国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对服装、纺织品、食品、药品、日用品、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各类机械设备以及新疆优质农产品有非常大的需求,市场广阔。而新疆在服装、建材、纺织、初级钢材、农业机械等工业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相对而言,中亚南亚国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能源储量大,这些条件对新疆当前出口的外向型工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双方在工业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互利互补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连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三国的国际铁路的开通,该铁路不仅巩固了新疆与沿线国家的工业贸易互补性关系,而且未来将提高新疆向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出口量,使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工业合作更为便利快捷,为扩大新疆外向型工业贸易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项目为新疆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成为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高端制造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工业制造型园区。项目的出发点是白俄罗斯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中国有实践经验、有工业企业走出去的需要,而白方有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项目完全是互利共赢的。作为经济带重要节点的新疆,工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科技、外贸、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机遇,工业园项目将为新疆提高工业科技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白工业园作为中白两国间最重要的投资合作项目,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之一,将为促进欧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加是新疆工业企业复兴的重大契机。

四、喀什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新疆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新疆南部首个综保区――喀什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十部委联合验收,成为新疆第二个、南疆首个正式封关的综合保税区,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强力引擎。另外,新疆作为进军中亚油气的能源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近期中哈油气开发合作已经步入快车道。喀什经济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新疆面向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航运枢纽、铁路枢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金融贸易区、争取更大的政策试验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疆外向型工业的运输与市场结构调整奠定基石,因此新疆外向型工业的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下迎来发展契机。

当前,新疆外向型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应立足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着眼于周边国家的大市场,充分把握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有利契机,引导棉纺、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密集型产品、各类工业制成品、“双高”工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中东国家组装加工业落户新疆,努力把新疆建成工业出口加工基地、东部地区进入中亚的桥梁和辐射中心,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西部工业贸易的门户和进军中西亚的桥头堡。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商业银行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折点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

3.实现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

篇5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精心评审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对课题成果提出的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表示认同,对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敬意。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篇6

就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是月初就安排的,因为县委把9月份定为了工业经济发展推进月,魏书记专门主持召开了两次大型座谈会,总结工作经验,探讨发展思路,为明年也为"十二五"做计划、做准备。这样的大事自然少不了我们政协参与,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更何况"工业强县"是县委既定的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我县相当长一段时期不变的中心,也就是说为工业经济发展建言出力没有先后,没有终点。

这次活动虽然稍微迟了一些,但又显得更有意义,可谓"一举三得":一是了解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二是了解委员提案办理情况;三是同迎中秋共贺佳节。

刚才我们共同看了几个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下面请朱局长把委员提案的办理情况通报一下。

下面进行座谈讨论,请大家结合朱局长介绍的情况和对工业经济的了解进行发言。(提案委员先说)

时间关系,发言就到这里。有什么想法待会还能交流。

整个来说,这次活动组织的比较不错,大家一路看一路议,企业发展形势好,进才同志汇报得好,大家发言也很到位,兴致很高,情绪饱满,可谓是佳节逢君长精神,老友如宾话不尽。我也很有感触,也简单谈点看法:

关于对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看法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工信局在规定时间内把5件提案全部办复,提案涉及的问题经过认真办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些未完全采信的意见建议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解释。应当说,工信局对政协委员提案给予了高度重视,办理方案是可行的,办理过程是公开的,办理结果委员是满意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在此,我谨代表县政协也代表提案委员,向工信局勤恳、精干、高效的办理工作表示由衷地感谢,并向为办理提案付出辛劳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地慰问!

关于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信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大多数企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五大支柱产业明显走强。但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转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融资难、工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转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破解办法,是我们每一个都应该思考,也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想起码要突出几个重点: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我县的五个支柱产业只是产业群体,而且是小群体,不仅没有产业链条,关联度不高,而且彼此竞争非常激烈。这就要求,在招引符合产业导向的新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重组,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鼓励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水平,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是推进企业上市。做大企业、组建集团,必须进行资本扩张,走上市路子。这也是解决融资难、项目开发难的最佳途径。据我所知,我县有几家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准备逐步上市。这就要求工信局多提供一些信息和样板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彻底解决财务不透明、不公开问题,希望加大力度,早日实现突破。

三是加强人才培育。县里提出围绕"六个培育"做文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培育企业家队伍,也就是人才培育。无论是招商引资、企业管理、技术研发,还是项目储备、市场营销、重组上市,都需要人才,需要高级人才。就我县的实际,人才一时可以引进来、请进来,但"留下来"就困难了,关键还是要培育本土人才,让我们的企业老板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让我们的企业员工都成为技术能手。在这方面,邱保文已作出了示范,工信局要多加引导,争取多出几个"邱保文"。

四是切实创优环境。优化环境是个老话题。"环境立县"与"工业强县"一道被列为全县发展的基本战略,县委政府也推出了大量举措,但**环境到底怎么样,根本问题在哪,大家心里都有数,我也就不再多说。不过我想,我们大家还是要恒下心来,共同为"环境立县"出谋划策,力争使这个基本战略成为现实,成为推动"工业强县"的催化剂。

篇7

一、依托优势资源。着力在加速优势资源转化和发展资本积累上下功夫

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工矿企业少、自身发展能力弱。特别是工业经济方面差别更大。笔者认为,贫困地区要发展,当务之急必需充分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加快科学发展,努力突破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瓶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精深加工矿产品,着力发展矿业经济,加速优势资源转化和发展资本积累。

贫困地区要积累发展资本、扩增经济总量,资源禀赋是很多贫困地区积累发展资本、扩增经济总量的最大优势。当前各地区竞相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需立足于本地实际,既要看到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又要清楚自身所面临的优势劣势。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一直处于劣势,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潜力优势巨大,后发赶超最可倚重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资本。因而,贫困地区要充分依托矿产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矿业经济,着力转化矿产优势资源,迅速积累发展资本,加速扩增经济总量,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原始积累,强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并向新的阶段、层次和领域迈进。

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强力支撑。贫困地区要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必需认真汲取过来以耗资源、拼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暂时增长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原则,防止再次步入“家家办厂、户户冒烟”老路子。要积极构筑工业园区,着力搭建好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精深加工矿产品,发展矿业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高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贫困山区永顺县为了加快发展,结合外地实际和矿产优势资源,提出了突出矿业开发做大工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矿业经济。建立矿业专抓队伍,优化矿业发展环境,着力构筑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先后引导联合矿业等17家矿产品规模加工企业,为精深加工矿产资源、有效提高资源利率、加速矿业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围绕基础地位。着力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挖掘增长潜力上作文章

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依赖于激进农业模式,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小而全、多而次、散而杂,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管理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经济效益不明显。新形势下必需围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格局,以特色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以特色产品赢得发展市场和空间。

贫困地区先前完全依赖于从事激进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思想观念,受改革开放思潮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渴望追求获得更多的效益、更丰厚的回报、更高层次的发展。人们主动跟进和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优胜劣汰法则,注重别具一格、以无胜有、以优取胜,以特色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争取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贫困地区政府要积极顺应这一要求,努力有所作为。现在农业由于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动摇较大,一定水平上属于弱质产业。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市场风险、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永顺县积极围绕“培育特色产业、注重差异化发展”广泛开展调研和项目可行性论证。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优势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培育特色产业,关键要从外地优势资源中筛选优势品种,从激进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注重差异化发展,扬长避短,努力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经济亮点。经过严密论证,从外地优势资源中选取了适应性强、经济效益好、销售有保障的烤烟产业作为做优农业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进行培植和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桔柑和猕猴桃等激进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突出烟叶生产做优农业”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和发展烤烟特色支柱产业,加快烟叶产业提质上档和优势潜力挖掘,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5.5万亩,产量12万担,实现烟叶税收1800万元,烟农收入突破1亿元,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

三、借助品牌效应。着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提质增效上求实效

将生态文化环境维护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融合的新型产业业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具有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就业门槛低、容纳性强等特点,极富开发潜力,被喻为二十一世纪的无烟工业”向阳产业”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经济落后、地理区位偏僻而保存下来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最大的潜力资源和最宝贵财富。目前,依托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贫困地区的彰显生态效应、促进生态文明的主要渠道。其一,可以维护生态文化资源和环境。其二,可以彰显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不时满足和适应人们对生态环境、文化盛宴和自然和谐的需求。其三,可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拉动贫困地区三次产业的调整、发展和升级,加速生态文化资源潜力开发,加快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贫困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互动发展。

篇8

从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目前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是融资体制还不健全;三是市场制约没有突围;四是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五是循环工业经济处于初始阶段。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氛围不够浓厚。

当前。使全市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发展潜力很大,有利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商洛作为关水经济区“一核一轴三辐射”中的一个次核心城市。县在接受辐射中也可有效地争取中省在金融、土地、产业、项目、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从工业经济自身来看。前景广阔。一是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县金红石、镁橄榄石、石英石、钒、铁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水能、农副产品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还很大,沿海发达地区基础产业和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县路电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将不断向县内聚集,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日益坚实。多年来,县持续投资,上大项目,积蓄了大量产能;同时,经过多年来的摸爬滚打,锻炼了一批本地企业家,引进了一批外来企业家,为工业经济发展储备了一批人力资源。三是工业强县”战略已在全县取得了广泛共识。切合实际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逐步形成,全县上下重视工业、支持工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建项目较多。千家坪钒矿、20万吨甲醇汽油调制中心、丹江梯级电站、年产2300万枚疫苗材料生产线、葫草坪钒矿、秀水建材市场等一批大型企业和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发展工业经济的潜力还很大。

县发展循环工业经济的基本思路

县工业经济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努力推进工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字上做文章,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商洛突破发展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开发矿产资源。加大石英石、金红石、橄榄石、钒等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县内优势企业集中。对资源潜力大的矿区实行整体规划开发;对大型矿区内的小型矿山予以整合,逐步关闭;对零星分散、目前不具备选矿和精、深加工条件的矿山,采取“分散采选,集中冶炼”方式,与深加工企业开展供需合作,利用钒精粉资源开发氮化钒、钒铁、钒铝等产品;利用硅资源开发太阳能级高纯硅;利用金红石资源开发四氯化钛、海绵钛;利用镁橄榄石资源开发冶金炉料、金属镁,打造钒、硅、钛、镁材料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绿”字上做文章,搞好农特产品深加工。抓好茶、畜、果、油、药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工作,对花生、桐籽等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种植、油料加工产业链条。结合县上“百千万”畜禽养殖工程的实施,开发肉制品加工,打造畜禽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扶持朝阳工贸、源泉酒精和永利饲料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三是精”字上做文章,大力开发水资源。要以丹江、滔河、小河等重点流域为重点,加快水电开发步伐,力争莲花台、魏家湾等一批水电站项目尽早投入运营。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业已建成的水电站,就近建设水晶生产线,促成水电与水晶生产一体化,实现水晶生产与水电企业相得益彰、互惠共赢。

发展循环工业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使社会各阶层了解并认识循环经济。让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重点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教育,追求绿色时尚。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集中播放宣传片,开展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等技能培训,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机关单位要把循环经济知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纳入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中小学校要把循环经济知识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深入普及循环经济基本知识、更新发展观念、营造舆论氛围,使循环经济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加快园区建设。必须走要素聚集、产业关联、效益和附加值提升的路子。积极争取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工业目前还处于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必须走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路子。要以生态科技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抓好循环经济核心区、金丝峡旅游示范园区和丹南矿业园区建设,力争在要素聚集、入园企业上实现新的突破,为企业入驻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要突出生态农业、旅游、汽车电子、钒资源循环发展、镁橄榄石资源循环发展、物流等特色明显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领域,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加快生态科技工业园区水、路、电、讯、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入园政策,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入驻园区,推动集群内企业的重组联合,培育集群领军企业,促进集群壮大升级。

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改善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同时要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破解资金难题。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造有利循环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招商引资方向,把招商和引资的重点放在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高的再生和循环工业企业上,同时鼓励当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循环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参与到循环工业相关产业和下线产业,延长循环工业产业链条,通过外引内联打造富有特色的循环工业产业园。要引导民间资本向工业企业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贷款支持创办企业,支持发展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大力推进循环工业经济发展。

增强环保意识。从环保的角度遴选项目。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精心遴选项目。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促进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能源基础工作,量化、跟踪和落实降耗指标,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对在建的千家坪钒矿、丹江莲花台电站、20万吨甲醇汽油、1500吨高纯硅提纯、6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突出循环经济理念的工业项目,要抢工期,赶进度,确保按期竣工投用。同时围绕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和节能降耗,重点抓好年产3000吨6N级高纯硅、万吨金红石精粉采选、万吨海绵钛、2000吨钒铝、3000吨氮化钒、2万吨铬盐、水晶深加工、丹江梯级电站开发、茶多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早日投产。

篇9

(20__年2月2日)

20__年,政府换届后,我继续担任副县长职务,主抓全县工业经济工作,分管工业促进、开放项目、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国土资源(矿山部分)等部门,负责联系县总工会、中国银行、工商银行。20__年初兼任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分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本着“分管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求突破”的总体原则,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现将近几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准确定位,硬化措施,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经过几年来主抓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使我深深地感悟到:围场经济之所以落后,关键在于工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效益低;围场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与其它县区的差距不断拉大,症结也是工业经济未能实现跨跃式发展。为此,总结几年来的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审时度势,深刻反思,认真调研,并结合县委、县政府全县经济发展思路,重新进行了定位。一是着力解决工业经济“抓什么”的问题。针对本县资源、产业优势及国有企业不断改制、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工业经济正处于低谷阶段的现状,确立了工业“523”工作方案(即突出抓好五大行业;重点培育20家骨干企业,滚动实施30个重点建设项目),从而为全县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着力解决工业经济“怎么抓”的问题。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已经清晰,发展目标业已明确,但如何抓、怎么抓显得更加重要。为此,于20__年,进一步确定了“五个围绕”的工作思路(即:围绕现有企业抓工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抓工业,围绕矿业开发抓工业,围绕开放引资抓工业,围绕深化改革抓工业),通过扎实推进,当年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截止20__年底,全县入统工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增加值9000万元,同比增长18。三是着力解决工业经济“抓量变”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丰富工业“523”工作方案内涵,依靠量变推动质变。20__年以来,进一步将工作重心由“523”的2、3转移到5,通过狠抓五大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量的飞跃。为此,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加快矿业资源开发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对乡镇新上工业项目实行以奖代补的管理办法》、《关于加快电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为实现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__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入统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6亿元,比20__年(2.46亿元)增长了2.4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比20__年(6644万元)增长了2.7倍;实现利税6941万元,比20__年(1751万元)增长了4倍。

正确的发展思路,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并驶入良性快速发展轨道。主要表现为:

——工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523”工作方案的扎实推进,使工业发展框架初具雏形。矿业开发势头强劲。形成了探矿找矿热朝,新发现矿点50余处,具有可开采价值的15处。同时,制定了莹石、硅砂开采加工管理办法,集中力量加以整顿。硅砂行业秩序明显好转,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仅整顿当年硅砂行业实现税收突破千万元大关。莹石采选也逐渐向规模优势企业靠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新上了松华矿业、宏源铸造等企业5个,完成投资2700万元。铁石采选业进展较大,煤炭探采实现历史性突破,黄金、铜等贵重金属探采进展较大;食品行业带动作用增强,围绕薯牛菜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壮大了晓雅乳业、双九淀粉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风能开发步伐加快;建材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医药化工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对

财政贡献率稳步提高。20__年,全县国税、地税实现税收1.32亿元,增收4309万元。其中,工业提供财政收入6941万元,增收3050万元,同比增长105,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4,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多元支撑体系已经形成。截止20__年,“523”工作方案顺利实施,提前一年完成计划任务,乡村工业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五大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36。乡村工业实现产值8.6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税8500万元,同比增长12。特别是电源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红松风电三期工程全部结束,四期工程即将启动实施,完成装机70台,装机总数达到158台,总容量达到10.62万千瓦,实现税收2026万元。同时,呈现出百家争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美国通用电气、华润电力集团、烟台瀚风能源、龙源电力集团等8家国内外企业已入驻测风。其中,红松风电四期、龙源建投山湾子风电场和张家湾风电场、烟台瀚风能源姜家店风电场、美国通用电气御道口风电场、华润电力御道口风电场6个4.9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已获省发改委立项;大唐火电项目正在预可研,水资源论证已经省水利厅批复;小滦河水电开发一期工程已经省水利厅批准,二、三期正在申报。

——企业集群优势开始显现。红松风电、可大毛纺、北雁铸造等20家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强化管理、开拓市场,骨干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4500万元,增长25;30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45。新增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家,利税超百万元企业8家。

——企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一是重大项目进展较快,在全县新开工的20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完成投资4.5亿元。二是技改项目稳步实施,可大毛纺等13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566万元,新华生矿业二期、松华矿业萤石选厂、牧源食品公司技改、福瑞化工技改、峰联造型等技改项目投产运营。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四合永食品工业小区进展顺利,已有汇君食品、宇航人沙棘、隆兴冷冻食品、松脂油加工等7家企业入驻;龙头山硅砂小区已有顺达铸造、万吨覆膜砂型材加工两个项目入驻;腰栈硅砂小区已有盛源铸造等4家企业的技改扩能项目入驻,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集聚发展态势初现。

二、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其它分管工作有声有色

三年来,在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工作的同时,对分管的电力通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工作坚持保证足够的领导力量,加强指导,协调关系,解决难题,从年初工作部署到年终工作总结全方位把关,保证了各项工作跃上了新台阶。

1、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实施,成效明显。自20__年初担任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以来,紧紧围绕保护区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建设自养型发展模式”的方针不动摇,突出生态保护、基础性科研、交流合作等重点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保护区的管护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科研实验室建设,架设缓冲区围栏2万延长米,制做了大小宣传牌600余块。加强了火情火险和边界入口处的控制、监测,加大了鼠灾防治力度,美化绿化了公路两侧,完善了标本室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合作成果成效显著。按照“围绕科研搞开发,围绕开发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科研工作新方式,寻找科研新出路,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协议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技术合作项目进展顺利,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动管理模式等重点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红松洼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等5篇学术论文在《中国环境》等国家、省重要科研刊物上刊发。项目申报工作成绩喜人。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及能力建设项目》,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可研,上报国家环保总局。两年来,累计争取上级支持近400万元。产业开发进展顺利。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积极推介“五花草甸”景观和风力发电等人文景观,倾力打造红松洼旅游品牌,并于20__年7月份,首次对游人开放,全年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万元,接待省市大型观摩活动10余次。同时,为了进一步开发红松洼的旅游资源,探索自养型经济模式,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完成了《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初稿,计划20__年通过论证批复后付诸实施。红松风电场建设成绩喜人。积极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确保了红松风电三期工程如期完工,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还委托了中国环境科学院对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确保红松风电四期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开放项目步伐加快,实效增强。20__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把开 放项目工作做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扎实开展开放项目年活动,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特别是20__年初确定的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及社会事业五大类73个建设项目中,有44个县级重点开工建设,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超千万元项目25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8.4亿元,同比增长8.7。引进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引进县外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13。签约对方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完成计划任务40个的105,实际利用外资53万美元。其中,农业龙头带动项目能力增强。全面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上了色素万寿菊加工、牧原生态食品技改、宇航人沙棘二期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农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加大。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为核心,重点实施了迎宾街改造、县医院整体迁建、县城集中供热、姜塞线公路改造、通村公路建设等11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技改项目效果明显。旭日脱水菜、牧源食品、可大毛纺、鹿苑酒业等13个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部分企业投入运营。

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就业再就业效果明显。三年来,始终把劳动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做为“民生之本”进行重点摆布,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援助工程、劳务经济、职业技能培训四大重点。主攻岗位开发、组织培训、有序输出三个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__年底,全县新增就业2120人,安排“4050”就业困难人员413人,外出务工69816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16754人,培训城乡劳动力17856人,职业技能鉴定6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4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求职介绍率和职业指导率均达到85以上。全年,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保、工伤保险等各类保险4314万元,为全县5913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医保人员发放各类保险金4789.1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从而巩固了“两个确保”。县政府曾被评为“全市劳动保障先进单位”,我本人被评为“劳动保障先进个人”。

4、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几年来,始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保理念,大力实施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战略,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环境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环保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城内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县城内工业废水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县城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河流水环境质量达到省级要求,城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有了新的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公众参与环保机制逐步规范,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县政府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环保工作优秀单位”。我本人也在20__年度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试点县先进个人”。

5、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软环境更加优化。以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移动电话、户户通电为重点的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移动通信覆盖面迅速扩大,95以上的行政村均有移动信号覆盖;程控电话使用率实现稳中有升,固定电话用户数达7万多户;供电网络运行安全可靠,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20__年,总投资570万元的“户户通电”工程,彻底解决了1022户、3588口人无电历史;总投资950万元的广发永35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总投资320万元的半截塔35千伏的变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效缓解供电需求。

6、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形势稳定。三年来,始终将安全生产工作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加强安全生产领导,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强化目标责任,保持了全县安全生产的基本稳定,县政府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优胜单位”。

三、加强学习,严于律已,有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执政水平

篇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使宁乡的县域经济发展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境地。而面对困境,宁乡人选择了“变”。他们开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突出引导激励机制,并引进发达地区先进实用的城市经营理念,理清思路,确立了“兴工强县”的战略。

一是创新机制突破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一方面,他们通过考察学习、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到香港学习深造等多种渠道,灌输现代工业经济理念,强化全县领导干部发展工业经济的意识,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引导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他们狠抓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加速园区内部现代企业化管理进程。采取一加五的公司运作模式。同时,让政府职能部门全部入园区办公,并通过授权到位,全力促进园区封闭式运行,形成高效的部门联运网络,打造了“一个窗口对外、一家收费、一站式服务”的环境品牌。

二是依托资源确定“兴工强县”的产业结构。在县域经济徘徊了多年后,宁乡人提出了以工业为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以龙头企业和品牌为依托打造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园区、投入、品牌、人才、环境等六大重点环节。在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借鉴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先进理念,逐步形成了机电、食品、新材料、塑料等主导产业,引进了“加加”、“青岛啤酒”等龙头企业作为支撑,打造了“忘不了”、“圣得西”等本地品牌,为构建高规格、高品位园区打下了基础。

二、科学的规划,卓绝的远见,造就了宁乡城市建设与经济齐飞的雄伟气势。

近年来,宁乡人以全新的理念规划城市布局,以全新的机制推进城市建设,并以独到的远见、严谨的作风把握着经济园区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步推进,高标准建设、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点对接、快速融城”的科学理念,逐步扩张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科学的城市规划为经济园区的拓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宁乡城区的开发建设中,他们遵循“做一流规划、建一流城市”的原则,聘请湖南大学的专家到实地考察,对县城进行科学规划与修编。他们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全新打造新城区,确定了向长沙靠近,辐射状发展的思路。并依托本身的地理优势,科学布局经济园区,按照“长沙的区位、宁乡的成本”这一口号要求,修建了一条长10公里的金洲大道,把宁乡发展的主力平台向长沙城区推进了10公里。一条东起宁乡经开区,西连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长沙西线工业走廊呼之欲出。在科学的规划下,融城提质的愿望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