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2: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篇2
旅游研究
(1)江永“三千文化”特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探讨 伏六明
(5)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扶贫绩效模糊评价 向延平
(8)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谢新? 郑立文 吕群超 谢新丽
(14)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解读研究——以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为例 罗芬 方妮 周琴
(19)基于ahp法的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乔海燕
(23)广西入?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糜吻?蚍⒄共钜旆治?姜尧 谭丽林
(28)旅游景区形象测量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吴雪飞 邱宏亮
(33)基于ahp分析的民族旅游地竞争力研究——以大寨瑶族梯田景区为例 冯雅力 吴忠军
(38)导游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向前 刘衔华
经济研究
(41)林业专业合作社盈余利益分配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陈建敏 黄森慰 张春霞 谢志忠
(45)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测评与对策研究——基于2008-201o年面版数据的dea分析 李言规
(49)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黎克双
哲学·公共管理
(52)重温小平“九二”及对当下我国改革的哲学思考 朱雯云
(56)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涂阳军
(61)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及其突破 秦勃
(66)就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浅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优化 孙勋 曹建康 李红勋
(70)男性青少年犯大五人格特征分析 陈利君 孟红
法学研究
(73)关于我国专利奖励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喻少如 曾祥昌
(77)企业防范核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 诸江 叶胜宇
(81)完善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姜淑明 李炯
(86)慈善捐赠:现状、成因及改进思路 周艳
生态与文化
(89)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万世之基——论绿色发展的林业观 谢朝柱
(94)长沙市洋湖垸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经验 汤伟 李珍贵 朱青松 龚胜辉
(96)长沙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宋平 刘华 贺彬
(100)专家对19世纪上半期德国交通政策的影响分析 罗衡林
(104)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批判 黄汀
(109)当代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论变革及其发展趋势 李雄华
(114)汉族情歌的人类学解读 白志艺
(116)论社科科研
才评价的主体 邹颠
(120)《经济林研究》品牌期刊发展之路探析 闻丽
语言文学
(123)湘西南苗瑶平话的代际传承研究 胡萍 吴萍
(127)从语音特点看吴语区的谐音习俗 唐七元
(130)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生态审美视野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海棠 杨灿
(134)论沈从文创作中的音乐性元素 唐旭君
(138)兰斯顿·休斯小说《并非没有笑声》的意象叙事 林娟 欧阳凤
(141)不再沉默——从欧茨笔下的莫琳形象看女性话语权 崔金燕
(144)《钗头凤》英译中“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 蔡爱春 申丹
(148)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医学中“脏腑”术语的英译 张小云
艺术设计
(151)闽南建筑的红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传承——以福建泉州蔡资深故居中红砖艺术为例 林阳
(155)基于模仿创新的产品设计 叶剑虹
(157)对人性化网站设计的探讨 杨亦艺
体育
(160)篮球运动员身体协调性训练研究 马丽娟
(163)博弈视角下的难度动作推进武术套路国际化价值探析 陈红梅 龙佩林
(166)湖南省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李军
(169)第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攻防技战术指标与比赛成绩的关联分析 王恩东 刘毅
(174)中华武术散打之局部力量与整体力量解读 马景卫
教育研究
(177)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李春燕
(180)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管窥 吴锦波 唐鼐
(183)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黄文胜
(187)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胡清华
(191)法律本科生团队式司法实践模式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漾翅法律实践团队为例 蒋先福 黄捷 王朝
(194)物流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李义华 庞燕 王忠伟
(198)《绿色食品》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彭湘莲 付
(201)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探析 潘璐璐
(204)略论高校散文鉴赏教学中的形象感染 孙际垠
(207)从语言模因论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 钟玲俐 刘胡英
(210)合作学习打破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有效性研究 何凌霄
(214)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白玲
(217)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杨培涛 谭骏珊 王帅 苏慧
书评
(22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再认识——读罗建文教授《社会发展理念与民生幸福研究》 孙伟平 温
航亮
(223)2012年总目次 无
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篇4
生活在别处
或许是天生爱自由,或许是追逐梦想,又或许只是为了逃离,尽管理由不尽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马不停蹄的生活。离开家乡,从一座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国家来到另一个国家,在斑斓人生的背后,是欣喜还是遗憾?且听3个High Mover的真实故事。
珠玛:28岁。安徽合肥人。现居加拿大温哥华。正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学位。求学的生活始终艰苦。但她却很执著。考大学时心仪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不在合肥招生。她便报考历史系。随后辅修心理学。并在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跨系报研成功。幸运的是。爱人郑磊始终与她保持move的一致脚步。目前郑磊也在加拿大深造。
我有多固执?考大学时我心仪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但那年该专业却没有在安徽招生,于是我报考历史专业,同时没有放弃初衷,一直辅修心理学,并最终在毕业时通过跨系报研考试转到了心理学系。之后我开始考虑出国深造,在一次专业会议上我认识了一位很投缘的加拿大教授,所以就将目标设定在他所工作的UBC,但第一次申请博士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国外对实践经验要求很高)。就在那时我先生郑磊拿到了维多利亚大学的offer,于是我以陪读身份来到了维多利亚,一边在健康服务以及多元文化的机构里做志愿者工作,一边继续申请,这一次我成功了(出于谨慎考虑我申请了硕士),但也意味着我和先生的分离,开学后我独自搬到温哥华,与他隔海相望。
我和郑磊15岁相识、相恋,他在我的旅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实在维多利亚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动摇了信念。因为我也有机会和他在同一个学校读博士,如果去UBC读硕士,那么分隔两地至少三年,房租和交通费都会成为负担,心理上的影响更不必说。但是郑磊说我应该去UBC,UBC是更好的大学。他说,你的整个人生都会不同。我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UBC是我的梦想之地,我为它远涉重洋,却险些没有跨过那一道小小的海峡。谢谢他的爱,让我每天都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从地理位置上说,我不过是改变了两次,但从心理上说,我觉得自己毫无疑问是一个High Mover,我永远把去更广阔的世界当作目标和梦想,且尚未对任何一个城市产生不可割舍的依恋,工作也是如此,所以我至今没有过正式的全职工作。目前我在两个研究项目里做助理,之前也做过翻译、数据分析、中学和大学在职硕士的老师、家教、钟点工等。所以尽管听上去我是很固执很有规划的人,但我从未有过“少走弯路”的想法,我不知道有没有弯路和直路之分,我只知道所有自己最终走过的路才是唯一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我走过那里,才会知道将来要去哪里。
“以梦为马,永不停歇”
张抒:26岁,江苏扬州人,现居上海
正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研究生。“年轻就是应该出走”是她的理念。喜爱艺术的她为了实现梦想选择“出走”。作为受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尚未感到过多压力。只知道朝着梦想一路狂奔。
在扬州,喝着富春的早茶,听着南柯一梦的故事长大的我,却没有微醺于那种闲适的生活,反倒滋生出一些艰难的梦想来。是的,梦想总是艰难而非轻易。凭着对戏剧、对艺术模糊懵懂的兴趣,我闯进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殿堂,毕业后折腾一圈,感到为了实现梦想仍有学习的必要,于是重返校园攻读戏剧理论。
读书和实践将我现在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在翻看近两年的照片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刻也没停歇,排练、演出、参与电视制作、客串外景主持,台前与幕后,我穿梭不息。我当然也会对没法更好地照顾父母而感到内疚,但也觉得现在正是自己积累成长的时期,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在和父母通电话时再累也会说一句:我很好。当被问到觉得最辛苦的部分是什么,我想,那便是总会不断有更辛苦的事出现吧——但青春就应该是这样吧,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我常常不做规划,但凡机会来了,我便先抓住再说,也许明天就有机会离开我今天的城市,我不会犹豫,只会想那很可能是件好事。
现在我正忙着独立制作自己的一部戏,顺利的话也许今年10月就会上演呢。等到毕业后,我也会尽力从事和戏剧相关的工作吧。至于更遥远的未来,我想要拥有一座自己的岛屿,盖一座自己的剧场,吸引有趣的人去看戏——至少喜欢做梦的人都是善良可爱的。
“在move中收获爱情”
毛妍芳:29岁。浙江松阳人。现居上海。在跨国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法国深造。后又前往英国实习。在颇为神奇的经历中最神奇的事莫过于move中收获了苏格兰小伙的爱情。目前两人虽已结婚。但仍天各一方。常常打飞的上演现代版的“鹊桥相会”。
如果要用数字去定义我过去的一年,那便是92604英里的飞行距离和1640通电话。其实我妈妈一直都很掌控我,从小到大,我都按照她的规划在行进,包括出国留学这件事。可她没想到,天高海阔却让天性自由的我“得逞”了。
2006年我前往法国里昂攻读研究生学位,一年级读完后按照法国研究生课程的规定,我必须有实习经历才能顺利升入二年级。其实当时实习的工作并不好找,我的法语当然比不上当地人,而我也不想只是卖卖咖啡或者打印文件。或许是我运气好,又或许是只要坚持命运就会给你奖励,我去公司面试那天的经历堪称奇遇。我在公交车上迷路了,便向同车的小姑娘问路,没想到她打电话回家问她爸爸后,他们全家竟然开车送我去面试,并站在公司门口对我说:Good Luck!感谢生命中的贵人相助,第二天我就被录取了,而当我打电话感谢小姑娘并打听租房信息时,她竟告诉我他们家就有空房间!于是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那7个月,我们就像一家人那样生活,甚至周末会一起去南法度假。
实习经历让我反思自己在众多留学生中竞争力何在,我的答案是工作经验。于是我申请了欧洲交换生计划,来到了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在那里,我遇到了他。期满后我又申请了新的实习生项目,只为留在英国,这一次,我move到了牛津。现在我又回到国内,在上海工作,公司就是我最初实习的那家呢!生活真的挺奇妙的,原本以为遇到他,一个人拖着箱子每年换一个城市的生活也许结束了,但他却鼓励我遵从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让他从男朋友升级为老公的原因吧),所以我们虽已结婚一年,但仍分隔两国,飞来飞去地相会,我去他家过圣诞,他来我家过年,或是他去纽约的时候我也“碰巧”去那儿出差。
我们正在积极寻找一个对彼此都合适的城市,所以move是一定的。或许奔波,但我真的很快乐,也许快乐的根本就在于身边有那样一个他吧,即使不在我的身边,却依然能支撑我的全部。
诗意地栖居
与High Mover不同,他们在同一个城市成长、求学、就业,或是兜兜转转了一圈,又选择回到家乡。他们也会羡慕那些能够遭遇更广阔天地的人,但他们与父母相伴相守、与朋友相知相依的安逸生活也令他人羡慕。或许,如何在躁动的心与宁静的愿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便是Low Mover的生活之道,也是接下来的几位女孩正在努力的方向。
“生活不能没有安全感”
宋珊珊:29岁。生于杭州、长于杭州。现在在当地从事文员工作。人们曾对非常优秀的她的未来有很多猜测。但她在报考大学时却选择了离家最近的浙江大学。虽然毕业后曾在南京大学深造。可如今还是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回到杭州工作。在别人看来的“安于一隅”。在她看来却是一种满足的幸福。
记得《灌篮高手》里流川枫为何要去湘北打篮球吗?“离家近!”可笑吗?其实我也如此。我一直是那种即使远行也绝不会独自上路的类型,考大学时,班里56个同学中有16人选择了浙江大学,在浙大甚至有个“新昌帮”,固定的朋友圈,每周还可以回家蹭饭。可到了读研的时候,我却因为阴差阳错被保送到了南京大学。那三年等于三个词:漂泊、孤独、高压。以至于毕业后我虽有国家公派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读博的机会,但雄心壮志却日渐低迷最终放弃。这或许是因为我太需要安全感,害怕改变吧,比起独自一人面对来自异国他乡的各种不可预知,我宁愿安于一隅。
现在我和从初中开始就熟识的同学结婚了,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家,也不必纠结节假日去婆家还是回娘家,平淡舒心也挺充实。我并非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度蜜月时我特意选择了新西兰,想去看看那个被我错过的地方。起初那里的清新空气和自由氛围让我觉得当初的放弃也许真的是草率了,但蜜月临近末了时的寂寞和空虚,还是提醒了自己,那并不适合我。
也许真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但只要找到平衡就好。所以我觉得High Mover和Low Mover其实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时空体验。我这样的Low Mover,就像固定于一点的参照物,所有我经历的生活都以我为中心发生着改变;而High Mover就是一个移动的点,在不一样的地点人物环境中流转,他经历的环境是相对静止的,是这个点让无联系的环境相互贯穿。前者更像是在流动的时间中感受空间带来的安定与永恒,后者则是在变换的空间里体味时间赋予的多彩和丰盈。好比有人细赏院前蔷薇,品味四季更迭,有人流连世界市场,纵观人世百态,谁看得更多、望得更远、悟得更深、活得更好,实难以评判。只要享受、珍惜、自在于所选择的生活之中,做生命的主人,便不会是井底之蛙或匆匆过客。
“逃离北京的公交和地铁!”
苏珊:28岁,安徽合肥人,目前在当地从事IT工作。她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一颗摇滚的心总在躁动。从南京到英国。谁也没指望她停下脚步。合肥。好在她似乎已找到一种平衡:找一份稳定工作。嫁一个文艺青年。
记得高中的一天半夜,班主任老师在火车站找到了我,我认真地看着她说:“老师,我要去搞摇滚。”那夜的我看到现在的我,大概会惊讶得瞪圆眼睛吧。
考大学时,只想着不在合肥就好,毕业再深造时,只想着能走得更远点就好。英国,真的不算近。在那儿念书,在下午的广场上喝咖啡,听各种音乐以及各种思想——说真的,回来是很现实也很无奈的事儿。不愿彻底放弃的我选择在北京工作。现在想来,是北京的公交和地铁生生地把我挤出了这个城市——合肥安逸,英国自由,可北京的快速高压让我始终无法适应,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担心漫漫上班路。父母需要我的陪伴,而我明明也是个只想开个咖啡馆就好的人啊,于是选择回到合肥。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男孩,他还真开了一个小小的咖啡馆,安安静静地画画,安安静静地等待客人,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公。现在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开车去上班(停车也绝不是问题哦),下班后就去学学英文、做做美容,当然还会去老公的咖啡馆看店。至于到底是什么牵绊了去远方的心?也许是父母,也许是爱情,也许只是一个咖啡馆。
“父母在,不远游”
张颖:27岁。重庆人。目前在当地某大学从事行政工作。生性好动。但母亲每次和她通电话的ending都是:“这么多年放你出去飞,现在可否收心回到父母身边?”纵是百炼钢也绕不过父母的绕指柔啊。于是她只能乖乖回到重庆。做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啦。
如果一年前采访我的话,我还是一个标准的High Mover呢。考大学时毫不犹豫选择外地,因为在我看来那是出外锻炼自己的最佳时机。在大学时期,我几乎把国内的名山胜水都游历了一遍,暑假时还跑到贵州支教。毕业后更是选择去法国留学,又抓紧机会把欧洲兜了个遍,甚至还跑到遥远的南非做过志愿者。简而言之,我的人生曾不停地move,选择回到重庆,其实也只因为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实在受不了妈妈每次给我打电话都用同样的诉求结尾,而现在回到重庆已经快要一年了^刚回来时烦躁不安的情绪是有的,但是很庆幸我在大学做的是关于国际交流的相关工作,这是一份open的工作,接触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我还是有机会去世界各地,此外还有寒暑假,于是这份既单纯又文艺的工作看起来似乎解决了我的难题:既对世界仍敞开门,又能漫步于宁静的校园。而如今待在父母身边,虽然听到唠叨的频率很高,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幸福。
虽然有时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安稳中也有不甘,也会常常问自己,难道一辈子就这样毫无悬念地走下去吗?但既然此时的我还无法回答自己这个问题,那么与其考虑遥远的未来,不如只争朝夕,好好地度过当下的每一天吧!
选择,从认识你自己开始
看完真实故事后,不难发现High Mover的身上不乏个人主义,生活节奏更快,人际关系网更宽广,对于世界的体验也更丰富,而Low Mover则会拥有一个交往更深的朋友圈,不会常常受到孤独感的打扰,幸福感也更高——这两种生活方式伯仲难分,却又不得不做出选择。在我们为你奉上两种选择背后更深层次的分析后,你也必须更加了解你自己——记住Rule No.1:主动面对,主动选择,不要让生活拖着你跑哦!
在《东京爱情故事》里,赤名莉香对永尾完治说了段话,堪称人生无奈之最高。莉香大概是这么说的,很羡慕完治你可以在一个小县城长大,和山上、里美这些同学一起成长生活,我从小就不停地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同学什么的都是认识了马上就分开,也没有什么一直很要好的朋友,唉。完治则呆呆地看着她,不知如何作答,在他心里泛起的也许是自己刚刚离开爱媛来到东京时彷徨无助的一幕幕,只有莉香在教他怎么工作、怎么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来。
这境况翻译到社会学语言表述中,有些频繁迁徙者和稳定安居者之间的对望和互羡的意思,这两种人便是High Mover和Low Mover。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系的日裔博士大石茂弘和多伦多大学乌尔里奇·什马克2010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总第98卷上的一个研究,最近被网络上的一些观察者拿出来作为High Mover和Low Mover的特质和生活质量的对照依据。其实论文原标题是“居住流动性和幸福感以及死亡率之间的联系”,作者们强调这是第一个针对居所稳定程度如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作的大型研究。之所以强调这个大型,是因为大石博士等人使用了来自国家级追踪调查项目的数据库,而作为比较的两组数据,分别来自1994年—1995年间采集的一组和2004—2006年间采集的一组,跨度达到了10年之久。第一次接受调查的人数为7027人,其中3632人为女性,3395人为男性,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8岁。他们主要来自于波士顿等大城市,而在10年后的追加调查中,约有70%的个体完成了问卷,而有5.9%已经离开了,人世。
简单说明一下,上述研究倒没有什么别出心裁之处。其实在关于人的幸福度的研究中,居住状况是经常被拿来使用的一个参数指标。
调查中,通过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四个方面来鉴定参与者的自我健康状况,研究者会让接受调查者对诸如“对自己的性格有多满意?”等问题打分,最后根据这些分数来综合评定他们的生活和身心状况。文章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总的来说,居住场所的流动性大多会对幸福感带来负面影响,而和成年后更高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相关度;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无论是童年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过于频繁的迁徙都会导致更高的死亡率。不过研究者们也提到,关于死亡率的判断是受到一些限制的,所以类似的调查还需要被重复,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用于指导人们对迁徙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一条加得非常到位,简直起到了免责声明的作用。
大石博士在其后续研究中也作了一些补充性的工作,比如探讨了居住流动性和交朋友之间的关系。他们召集来133名大学生,分成“总是搬家组”和“稳定生活组”,让这些被试者想象以下两个场景:一是为了工作需要,一年得搬一次家;一是搬一次家后就住上10年。然后对他们做一些情绪和社交意愿方面的测定,发现“总是搬家组”的同学们显然更消极,也表现得更不想去交友。这个测试后来在非学生人群中也进行了一次,得到了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