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10 18: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 环境 必要性
一、绿色会计的概述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本质上指环境会计,在会计过程中,主要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必须要根据有关的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核算,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危险防治、绿色环境的开发等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计算、并且应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环境,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要有效的保证相关利益方的效益,是一种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来计算环境绩效和环境活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产生影响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绿色会计从实质上来说是环境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结合,是运用了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两个学科进行结合并且产生会计上的效益的管理应用性学科。这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应用合理的价值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做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有效的改善社会的生态环境,督促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使企业经济稳定发展而不受环境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提高。
(二)绿色会计的特征
通过上面对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分析,可知绿色会计的特征主要有,首先,生态环境是绿色会计的前提,绿色会计需要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和使用情况进行考虑。说到底绿色会计的出现就是为了保护环境,督促企业重视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对自然资源进行胡乱的开采;其次,绿色会计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要素,和传统会计的形式相比,绿色会计主要是加入了绿色资产(环境破坏提前准备金)、绿色负债(应当支付的环境补偿费、环保税金等)和绿色收益等会计要素。
二、绿色会计的实行现状
(一)我国的绿色会计理念还没有形成,对其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绿色会计提出的时间比较晚,体系还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还没有确立绿色会计理念,部分企业尽管对实施绿色会计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是因为受到保护了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的错误思想的影响,觉得实施绿色会计一定会加大企业经济财政的压力,另外对自然资源归属的不清部楚以及有些资源没有价值等的影响,所以对绿色会计的实施都采取了不积极、不主动、不重视的态度,依然是通过损害生态环境来谋求更多的自身收益。
(二)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不严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的监督机制主要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除此之外,就是依靠媒体、群众进行监督,而媒体、群众的监督也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关于绿色会计更是缺少相应的监督力度。所以,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审查监督作用,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资源的目的。
(三)关于绿色会计的相关法规还不全面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会计法主要是通过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但是当中有关环境问题和绿色会计方面的内容非常少。另外,我国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相关法律、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以及地方的自我保护主义,和我国对破坏损害环境的中小企业的惩罚相对来说处罚力度不强,企业通过破坏环境所得到的利益足够可以弥补受到的处罚,而且还会有剩余,所以这也需要我国从法律上对绿色会计的做出专门的规定,从而加大对破坏损害生态环境资源的企业处罚力度。
三、低碳经济下实施绿色会计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大对绿色会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呼吁社会各界的人民群众都参加到绿色会计当中。绿色会计比一般会计复杂的多,它包含了会计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意义。实施绿色会计要求我们既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只为了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二者能够共同协作,共同发展,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这就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全面普遍的宣传,加强对全国人民有关低碳经济知识的宣传,使绿色会计早日被民众、企业和市场所认可,从而更好的维护环境,发展经济。
(二)建立健全绿色税收机制
绿色环保经济做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类型,这也就给国家的税收予了一项新的职责。环境问题已成为了目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如果想让自然资源、生存环境能够从源头上得到长远的保护,就需要不断强化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实施绿色会计,而我国当前实施绿色会计的基础就是要要建立健全绿色生态税收制度。
四、结论
工作今后的时代必定会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需要实施绿色会计,对绿色会计实施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当前我国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由于是刚刚开始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实施绿色会计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快实施和完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从而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维护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留平.张珊珊.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思考[J].Comm- ercial Accounting,2011(1).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造纸;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低碳节能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造纸业无疑要对产业模式进行变革升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在提升产能和效益的同时增强竞争力,从而完成从传统造纸业向现代绿色产业的转变。一些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国内大型制浆造纸企业,也已开始从低碳经济的视角,积极寻求可循环经济发展和减排节能的有效途径,尝试破解一直困扰造纸业的提高产能和降低污染的环保悖论,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金东纸业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造纸工业为目标,充分发挥造纸工业绿色、低碳、循环的特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在造纸大国向现代造纸强国转变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1 低碳经济在纸业
自“低碳经济”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开始,其涟漪效应开始显现并逐步扩大。从昔日的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再到2010年两会的重要提案―“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仅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制定相关策略方针的重要参照之一。因此,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不同程度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这种根本性转变,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努力。企业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细胞,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实践者。
对于中国造纸业,低碳发展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造纸工业曾是传统制造业中能耗较大、环境污染较重的一类,但当前国际上,已普遍认可现代化的造纸产业是符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现代造纸业具有的行业优势,使得低碳经济生存土壤很广阔。“造纸行业以生物质纤维资源为主要原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并且其生产过程中能自己产生能源。”中国造纸业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林纸一体化”等政策的不断推进,而且需要造纸企业自身不断创新和实践,提高造纸业的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清洁生产和造纸业的低碳发展。《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造纸工业绿色、低碳、循环的特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长期以来,造纸产业饱受传统的“两高一资”的困扰(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近几年,以金东纸业等为代表的大型现代化造纸企业,秉承“低碳造纸、循环造纸、绿色造纸”的理念,引领造纸行业走出了一条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型的低碳发展“纸”路。
2 金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作为APP旗下的最大造纸企业――金东纸业,秉承集团永续经营的理念,不断实践着循环经济和绿色造纸,一直坚持以发展“低碳造纸、循环造纸”、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耗持续下降、污染排放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不断攀升的“高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金东纸业在自身的经济活动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加强污染预防,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改进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在同行业中率先于2000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活动,实现各个环节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同时不断提高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回用率,逐年降低各类废弃物的产生量,减少乃至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污染于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使自己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目前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单位工业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处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吨纸排水量为5.9吨,仅占国家排放标准的29.5%(国家排放标准为20吨);目前吨纸COD排放量也仅为0.29吨,仅占国家允许排放量的18%。
金东纸业在环保建设中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04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2006年金东纸业被评为“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感”前50家优秀企业,并获得江苏省特别单项奖“循环经济贡献奖”;2007年,获得镇江市“清洁生产审核示范企业”;2011年获中国造纸协会授予“中国造纸工业环境友好企业”,同年获“江苏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13年获“江苏省首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光荣称号。
2.1 “碳足迹评估”升级纸业环保新坐标
2009年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的碳先锋试点项目,成为首家遵循国际领先的PAS2050标准完成产品碳足迹测算的中国企业,这是金东纸业继2008年参与APP(中国)集团“碳足迹”评估后,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实际上,APP(中国)在所谓的“低碳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在国内制浆造纸业演绎了“低碳先峰”的角色。
碳足迹评估是企业应对低碳时代多个步骤中的第一步,只有全面了解单位产品排放二氧化碳的水平,才能在企业中建立减排标杆,并为接下来设计减排项目提供依据。在全球,作为一项抵御气候变暖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碳足迹”评估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目前已有可口可乐、金佰利等20多家跨国公司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应该说,金东纸业的“碳足迹”评估,不但可有效为企业节能减排和降低经营成本,也为造纸行业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参照基准。
2.2 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造纸工业实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科技创新是根本。造纸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保持与低碳经济同步,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2.2.1 微米级过滤回收白水技术
采用多盘精细网面过滤技术,利用圆盘两侧压力差原理,通过圆盘外侧过滤毛布去除纸机多圆盘白水回收机回收超清白水中的1um以上悬浮杂质,去除1um粒径以上杂质后避免堵塞高压喷嘴,其过滤水可直接用于纸机网、压部高压喷淋,提高白水回用纸机用途,减少纸机清水耗用。该技术为白水深度处理技术,在传统白水回收粗放式回用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有针对性的去除白水中可以堵塞高压喷嘴1um粒径杂质,以增加白水回收利用点,扩大回收白水使用量。
2.2.2 砂滤深度回收超清白水技术
采用连续流砂净化过滤技术,按水量需求组合成套过滤器,通过石英砂的过滤作用,去除纸机多圆盘白水回收机回收白水中的纤维等悬浮杂质,提升白水品质,可直接用于纸机网部喷淋,提高白水回用纸机用途,减少纸机清水耗用。通过该技术与传统白水回收系统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回收白水品质,提高白水回用使用量,减少清水耗用。
2.3 放流水逆渗透回用技术
将逆渗透膜分离技术引入到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领域。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电厂锅炉超纯水制造和其它工艺用水。该工艺选择抗污染复合膜,纳滤膜元件具有高通量、高截留率和耐污染等特点,利用纳滤膜对经超滤处理后的放流水进处理,深度回用水的收率可达70%以上。该项目于2009年获得造纸工业废水回收利用方法国家专利,并于2011年通过江苏省质监局组织的“江苏省造纸业排放水回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审核验收,这是全国造纸行业首个建成验收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
3 “低碳产品”研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意识”将在商业利益领域成为发展趋势, 金东瞄准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对环保型、节能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实践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环保型商业用铜版纸
传统铜版纸使用的胶粘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产品相关的产物,而石化产品正面临着日益枯竭的资源问题。因此,研究用天然生物聚合物取代石化产品用于工业生产的趋势应运而生。环保型商业用铜版纸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可降解的胶粘剂及应用其的涂料和涂布纸”、“淀粉胶粘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生物胶乳、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3项发明专利。
3.2 “无荧光”单面铜版纸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产品要实现由内而外的全面绿色,对包装纸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经过金东研发人员的努力,开发出了无荧光单面铜版纸,该产品荧光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家食品级标准GB/T5009.78--2003的规定。无荧光单铜现已广泛应用于香烟包装、食品、糖果包装等领域。
3.3 高效节能铜版纸
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纸需求,金东纸业一直以来在生产过程中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耗能方面孜孜以求。经过研发、生产等各部门充分反复研讨、规划、准备,通过调整工艺配方,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通过利用白水循环优化,采取良好的打浆处理工艺等手段,研发出金东纸业独有的双面高效节能铜版纸,并荣获2011年度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该产品平整细腻度、强度等性质基本维持在与常规纸张相近水平,在各类杂志、产品目录以及广告单页等产品的印刷上表现非常出色,能达到较高的色彩和层次表现力,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传递,这也使得造纸行业朝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节能环保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 “低碳节能“环保实践
作为国家“十一五”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和“十二五”万家节能低碳企业,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近亿元开展节能改造项目,大力实施国家推广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4.1 实施节能改造工程
“十二五”以来,已投入1.5亿元,先后实施电机变频改造、锅炉烟气余热、造纸干燥段余热的回收利用、生产工艺能量系统优化等10多个重点节能项目,年节能量达3.2万吨标煤。
4.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
先后与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锅炉底灰利用、能量系统诊断与优化、中浓磨浆等一系列研究与成果应用。在节能减排方面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件。与太古电力合作,应用DCM技术实时调配生产线大型电机负荷分配,一期工程实施后每年节降电费600万元。
4.3 大力推进节能管理
建立建全节能管理网络,夯实能源计量、实施能耗考核和能效对标。开展员工脑力风暴活动和提案活动,每年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近2万条。开展技改小组活动350多个,有力提升了员工的节能降耗意识,每年公司对各项活动的奖励及经费发放近150万元。
5 造纸污泥资源化无害化
造纸污泥是制浆造纸过程当中废水处理的终端产物,由于造纸污泥存在污泥量大,成分复杂,含水量高,处理的难度大等问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进一步严格,污泥本地化综合处置已成为造纸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使造纸污泥资源化、无害化,改变污泥的废弃物性质,使得污泥变废为宝,金东科研人员经过市场广泛的调研,决定采用将污泥生产包装用纸盖板方案,即采用将污泥回收并添加适当填料生产纸盖板的技术对污泥进行回收利用,在减少外运处置的同时也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通过引进污泥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我司污泥委外综合处理量,实现造纸污泥的可资源化利用,同时进一步达成减排目标。
6 结束语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产”。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造纸行业的变革无疑影响着全行业低碳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不是一两家企业可以推动的,需要全行业携手与共,共同协作发展,从而推动整个造纸产业由“高碳”向“低碳”时代迈进,金东作为造纸行业的标杆企业,已走在了低碳发展“纸”路的最前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之路,来实现行业、产业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纸业,既是绿色环境的要求,也是我们纸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讯,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措施[R].2004-11-26.
[2]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林业局.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
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 林业资金 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44-02
绿色经济作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发展模式,其中林业所起到的绿色经济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就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民生林业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逐步加快林业建设事业发展。
1 绿色经济背景下民生林业发展内容
绿色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安全性、包容性两方面内容:绿色经济发展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绿色经济发展还离不开市场激励作用和政府保障力量;积极倡导绿色经济林业内容建设。针对现代社会林业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提出了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建设,不断为林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就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优势及潜力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全面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民生林业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 民生林业发展的积极应对策略
2.1 科学合理运用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通过实施“五位一体”战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对民生林业的生态建设,更是为了能够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享受更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民生林业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加大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力度则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在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往往多依赖于森工企业,然而这些企业近些年来的企业收益却逐年递减,这就造成了森工企业在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上也越来越少。所以,要想进一步加快民生林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更多的公共服务,并且改革森工企业,促进森工企业的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林区建设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2.2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林业既是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具有重要作用。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建设是林业担负的双重使命。全社会的普遍愿望是加强森林保护、发展林业产业。
我国的林区不仅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更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因此,依靠这些资源就能够形成先天的森林产品优势,从而通过这些先天条件进一步提高林区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日益需求旺盛的森林产品市场需求。所以,要想进一步发展民生林业,那么势必要加快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开发,建立自主产品品牌链,以此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2.3 加大民生林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要想发展民生林业,就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民生林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仅仅依靠政府对民生林业进行投入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遏制了现如今我国民生林业的发展。所以,要想进一步加强对民生林业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要为民生林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构建完善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够形成支持民生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民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利用外资则是目前改善民生林业资金来源渠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国民生林业可以充分做好外资的引进工作,各级政府也应该对外资引入给予扶持,并将这些外资用于贫困地区的林业发展,以此减轻贫困林区的压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实现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结构均衡。
2.4 扩大林业生态产品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其不仅包括木材、木材加工制品,还包括非木质林产品。而林业生态产品则主要表现在对能源的节约,绿色生产以及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等方面,其产业产品则主要包括有形林业生态产品以及无形生态产品两个方面。可以说,要想进一步促进民生林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这些生态产品的开发,依托于自然生态系统,释放生态产业的生态效益。
2.5 以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民生林业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旅游业态,可以说现如今早已成为旅游业以及现代林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也受到了人们高度的关注。所以,将民生林业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全新发展动力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带动林区的人口、资金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实现各项产业链的集群,从而使林区能够在空间上得以扩张,推动民生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许多林区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具有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而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林区来讲,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其本身的村寨建筑与森林资源进行紧密的结合,还可以根据各个地方林区的实际特点,形成独特的区域性文化,进一步丰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特别是在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上,更可以将其余森林资源相互结合,从而赋予少数民族森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的森林旅游资源更具有特色。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各个林区旅游业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还有利于加快我国各个林区的开发工作,形成能够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当代人既有保护和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财富。
3 Y语
为了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实现林业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完成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民生林业建设工作任务。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绿色经济林业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林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振滨,苏时鹏,郑逸芳,等.林改后农户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2):151-152.
[2] 韩锋,王昌海,赵正,等.农户对自然保护区综合影响的认知研究――以陕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5(1):112-113.
[3] 苏时鹏,吴俊媛,甘建邦.林改后闽浙赣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比较[J].资源科学,2015(1):151-153.
[4] 秦涛,柴哲涛.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农户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8):134-135.
[5] 曹兰芳,王立群,曾玉林.产权管制放松视角下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73.
[6] 张舟,谭荣,石琛,等.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4(5):112.
[7] 石康桥,苏时鹏,孙小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林农林业收入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0):155.
篇4
【关键词】绿色背景,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绿色背景之下的体育授课,整合了独有的体育品质,促进和谐共生。新颖理念之下,平日授课增添了和谐因素,创造民主氛围,鼓励同学参与。采纳多样路径来激发潜藏着的热情,促进自觉探究。这种氛围内,同学不再觉得这一科目很枯燥,而是全心融入,提升身体素质、提升平日的锻炼水准。由此可见,绿色体育变更了惯用的授课思路,贯彻绿色精神,培育出长久的锻炼爱好。
一、新颖授课理念
绿色背景特有的新体育授课,变更了单调及枯燥这样的授课程式。在体育课上,师生不再单纯考量大纲架构内的体育锻炼、期末体育测试,而是拓展了新颖思路。按照以人为本,把学生设定成授课进展之中的主体,变成课堂主人。绿色理念之下,拓展了原有的思路空间,供应了更多的展示时机,让同学凸显独有的体育爱好、科目特长等。这样做,调动了深层级的学习热情,让同学真正喜好平日的常规锻炼、体育课内训练。
二、非绿色背景体育教学的弊病
(一)缺失师生互动。体育锻炼不可脱离最适宜的环境。传统模式之下,师生缺失必备的互动,没有创建最适合的授课氛围。教师单调讲解,或者演示某一动作;同学机械跟随并模仿,但没能获取真正的主置。
(二)锻炼意识薄弱。体育课应凸显锻炼身体、培育健康体魄这样的主旨。教师主导着平日内的常规授课,应能凸显作用。但从自身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唯有认真采纳根本的健康理念,才能培育出最适宜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授课的根本目的。
(三)单调演示讲解。传统流程之中,常会忽视和谐。惯用的授课路径,是教师先去做某一动作示范,同学跟随演练。体育授课流程内的示范动作,应能增添原有的灵活性。针对某一时段的同学真实水准,采纳带有针对特性的授课流程。随时调整初始的思路,以便灵活授课。师生彼此配合、同学自主探究、独立摸索知识。
三、绿色授课模式
绿色体育独有的优势被凸显在更多层面。从现有状态看,若让师生接纳这一新认知,还是带有难度的。这是因为,绿色理念指引之下的常规授课,应能替换惯用的系列流程,融汇真实课堂。具体而言,绿色体育建构起来的授课新模式,含有如下的特性:
(一)师生彼此协助。平常授课时,教师应能协助班内同学来确认这一理念:倡导尊重自然、善待世界万物,注重和谐相处。培育出来的根本精神,应当添加授课之中的科学因素。充分运用科学,辨识人类及自然深层级的彼此关联。在这种根基上,科学参与运动。体育授课应能凸显公平的特性,给予公平机会。在师生之中建构彼此衔接的通道,保障沟通顺畅。
(二)增强健康意识。任何体育项目,都应注重本源的健康理念,培育健康体魄。常规体育授课,不仅含有大纲设定好的动作要点、常用锻炼方式,更应涵盖着全面健康。体育授课融汇着身心健康,全面考量了德智体。通过课内锻炼、延展的课余锻炼,应能增添未来时段的社会适应特性。同学走出校门,也能适应剧烈态势下的岗位竞争,拥有健康保障。对于此,师生都应予以注重,拓展现有认识,培育长时段的健康素质。
(三)提升专业素养。新颖理念之下,教师应拓展全面架构下的自身素养。拓展体育视野,充实根本技能。与此同时,也不应忽略本源的职业水准、根本职业道德,树立学生榜样。社会进展之中,教师应随时查验自身,发觉自身素养的弊病,不断累积知识。常规授课时,应能凸显厚重的智慧,供应求索源泉。拥有广博视野,不仅添加了课堂范畴内的乐趣,也能改善氛围,提升教学水准。
(四)注重平日沟通。师生应能彼此平等。设定目标时,应考量真实情形下的学生需求。课余时段内,师生经常沟通,了解潜藏着的学习困惑。这样做,便利彼此互动,沟通彼此情感。这就变更了僵化的总氛围,创建和谐氛围。在友爱氛围内,同学更能调动起深层级的探究热情,自主摸索问题。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某一疑难。开放状态之下,卸掉了偏重的应试压力,建构愉悦及轻松这样的新氛围。
四、应注重的事项
新颖体育授课应能增添针对性。班内同学表征出来的体育水准都会带有差异,学生体质不同。为此,不可采纳拟定的单一程式来授课。设定授课进程以前,应能着手调研,辨识同学独有的爱好倾向、锻炼中的侧重点。唯有如此,才能拟定带有针对特性的新颖方案。同时,为了添加授课进程之中的多样趣味,还可在平日锻炼之中添加趣味游戏、小型竞赛游戏。淡化单调架构下的技术授课,融汇多彩活动,培育出综合素养。
依据同学实际,灵活筛选最优的授课路径。惯用的讲解之中,教师单纯去演示,同学跟随去模仿。这并不利于培育出创造思路,还会压制兴趣。绿色体育应凸显根本的和谐原理,应当添加多样化的授课途径。例如:搜集多样视频、为同学解析某一运动项目独有的背景来历。按照锻炼项目特有的属性,筛选不同方式。授课考评之中,应能缩减单调技能占到的比值,转向查验综合素质,渐渐扭转师生原有的关注点。
结语:绿色体育教学,变更了传统范畴内的授课程式,采纳新颖步骤。它凸显了学生主体,强调终身发展。建构起来的课堂带有动态的特性,充满和谐活力。师生彼此结合,共同来建构最适宜的授课氛围。绿色理念之下的新体育课,促进健体强身,促进彼此沟通。它传递了应有的体育精神,让同学喜好体育。
参考文献:
[1]邓耀凯.基于绿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J].湖南农机,2012(09):169-170.
[2]毛红英,李梅娟,邓逢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5(05):136-138.
[3]金群立.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9):144-146.
篇5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主力军,现在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1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2.3万亿,吸纳的就业人口将近3000万人。产业的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但总体来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政策机制不完善,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急需加快引导和扶持。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高效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形成7080个左右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国家将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示范一批节能环保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的环保产品,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努力发展高效节能产品,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一、二级的高效节能产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的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的服务。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脱硝催化剂、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发展环保服务,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进程。
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拉动产业需求,加快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等等,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这些重点工程的投资规模约为9000多亿,直接形成产值2.7万亿元。我们要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在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方面积极推进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办法。此外,还要支持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节能环保领域设立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加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的经费。强化法规标准约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节能环保的相关法规,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逐步提高重点用能产品的能效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节能环保执法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在不考虑极端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城市园林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因此又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城市园林不但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功能也从传统的观赏和美化逐渐转向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存留上。目前,城市园林正以它众多的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讨论绿色城市园林变成一个热点的学术问题。1、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组合,而是将生态建设为方向,以低碳、节能、环保为原则,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入手,加大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总量的基础性投入,恰当选择绿化品种,并且注意绿化品种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但可以使植物生长地和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契合,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的总体效果与特色,展示生态城市的风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始终坚持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核心与目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恰当运用装饰性设计、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及水处理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段,不断完成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
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空间特征
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特点,特别是城市新开发的高新产业园区,其郊区化的空间指向注定了其空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城市的其他空间相比较,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空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城市是高新技术人才集中的场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尤其是高新产业园区,更是科学、设计以及工业产品有机结合的重要企业群,是最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新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扩张,这样就和城市建设形成了冲突,导致了人地关系紧张、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证高新产业园区内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对高科技产业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城市中智力密集型劳动人群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出其中的智力劳动人群对城市生态经过建设带来的拉动作用;其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创新空间较小,而整体创新能力相当强。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景观建设用地价格相当高,居高不下的用地价格使城市景观建设用地成本显著上升,这样,受到成本的制约,城市生态景观的可发挥性就变得越来越小。同时,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集聚效应以及高度密集智力人才带来的积聚效应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具有了相当强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在城市景观可发挥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城市景观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的功用;其三,在建设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常常选择环境相对较好,地域相对宽阔的城市空间进行高新产业区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高新产业区远远优于城市的其他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天然优势,才使得高新产业区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极具诱惑力的重要区间,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佼佼者。
3、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实现方法
3.1 遵循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尤为重要,其中的植物品种可以综合考虑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利用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在绿色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设计师主要遵循以下配置原则:其一,氛围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进行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对植物的色彩、树形、线条、质地以及比例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证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的方式进行配置。避免由于变化太多而导致整体性的杂乱变化,同时也避免由于毫无变化而出现的整体设计呆板等问题。因此,在绿色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按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方式进行;其二,色调调和的原则。就是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植物品种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尽可能采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置保证园林景观建设的美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园林景观是否能够让人产生柔和、平静、舒适以及愉悦的感觉,在设置的过程中找出所有园林景观的一致性、近似性,通过设计师的协调配置,使整个园林景观产生美感。然后再恰当运用差异性和变化性手段,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人产生热烈、兴奋和奔放等感受,享受到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其三,均衡的原则。均衡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综合考虑色彩、体量、数量、质地以及枝叶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景观总体上均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人有厚重感的作品。此时如果选择素淡的色彩、小巧的体量、简少的数量、细柔的质地以及疏朗枝叶型的植物种类,那么则会设计出让人感觉轻盈的作品。在选择整体氛围的过程中,要根据周围的具体环境来选择配置的具体方式。例如,设计人员可以统筹考虑规则式均衡(对称式)或者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等均衡原则;其四,韵律与节奏的原则。在设置的过程中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处处的画面感来寻找韵律、节奏方面的变化。例如,在一条宽阔大道的两边,可以采用间隔不等距离或者等距离的栽种同一种类的行道树,而在其间则可以穿插一些品种同一的小型灌木、灌木球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富于变化而又相对统一的韵律、节奏感,给置身其中的人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使人心胸开阔。
3.2 城市近郊过渡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如果把整个城市环境看作是一个人,那么城市近郊区域就是整个城市的肺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城市近郊中广泛存在的高科技产业园也给该区域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提供了对应的基础和独特的空间。由于该部分区域处于城市边缘地区,且属于智力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区,不但是该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域最具活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区域,它和城市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唇齿相依的联系。
同时,从地理位置来看,城市近郊处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区域,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城市园林的设计,那么势必会在二者的交界处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样常常会使人产生突兀、或者不适的感觉,为避免这种感觉的出现,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设计的过渡性原则。为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土地功能设计方面应该尽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不能是非工业化的区域环境,同时也不能是高度城市化的环境设计;既不是乡村原始环境的完全保留,也是不是现代城市的完全取代。应该是能够使得城市近郊的工作者和创业者能够在工作之余立即投入到大自然怀抱,尽情享受高质量城市生活环境的园林景观。也就是说,城市近郊的城市居民,不管是工作、休闲,都不需要通过较大幅度的空间位移,只需通过就地取材就能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这要求城市近郊过渡型园区的建设应该以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文化三大原则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在靠近乡村的地方,设计师应该尽量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然后慢慢添加城市园林景观的元素,并最终在和城市相衔接的地方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制造城市景观的缓冲带,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3.3 合理设置城市绿色景观设计内容,提高绿色景观设计的整体建设水平
3.3.1对生态城市的装饰性作用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在绿色生态建设以及观赏性等方面得到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认可,成为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小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对小区园林建设越来越重视,小区居民对小区的选择也从小区的舒适方便逐渐延伸到了是否具有生态特征等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之下,在制定城市园林建设方案前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并深入现场进行适应性分析,合理运用多种设计方式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和层次来营造一个生态和谐发展的景观环境。
同时,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应用节能、环保、生态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城市园林景观对城市的装饰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材料的选择、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层次性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风格。
3.3.2 生态型绿色景观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影响,生态型绿色景观的整体设计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从景观设计的水平与层次来讲,其整体发展还是有待于提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内容,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视觉冲击的作用;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吸引政府和甲方建设需求的“卖点”,这样就导致了城市景观缺乏人性化,使得整个城市景观华而不实,也无法真正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型”和“绿色性”。再加上中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巨大的人口数量不但导致城区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郊区人均面积也在逐年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建设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将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实现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例如,在选择绿化植物的品种过程中,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有效提高景观植物的存活率,使其生长发育更加旺盛,便于形成快速生长的小型的生态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3 水处理设计
对于绿色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处理,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存在高度差的景观设计当中,通过设计小溪的方式体现出整体设计的层次感,而溪流中的水既可以是在雨天收集到的雨水,还可以是小区内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同时还可以在小溪旁边种植多种本土水生植物,这样不但能够保持水土不至于流失,而且还为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圈,虽然其中的景观元素都相对简单,但却都是源自于本地,在园林的生态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生态城市绿色园林的景观设计方式,虽然在设计方式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舒适的生活环境。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的绿色设计不但为城市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消遣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在减缓“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对现代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基本内涵进行论述的同时,针对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空间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城市景观绿色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这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现方法,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了参考。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针对当地的地域环境进行分析,设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吻合的生态园林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态园林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唐明铸. 杭州东站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规划. 中华民居,2012(3):342-343.
[2] 唐宏飞. 园林景观设计绿色环保为先. 中国科技纵横,2010(12):189.
[3] 王敏熙.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以节能环保为主. 中国科技博览,2011(10):222.
篇7
关键词:绿色指标;多元化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10-0075-03
评价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元化评价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导向、激励和增值功能。
一、相关概念阐述
绿色指标即《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包含10个方面:学业水平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学方式指数、课程领导力指数、社会经济背景影响指数、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进步指数[1]。
评价即教学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
多元化评价是指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潜能,提供改进建议,促进全面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的理论研究
(一)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化评价的理论来源之一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提供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评价[2]。它从日常表现中获得信息,是真实的,情景化的。它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化评价的另一理论来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习理论。它把学生的学习视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它认为应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评价的消极应对者,而是主动参与者[4]。
(二)国内外多元化评价理论的探索
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多元化评价开始在美国流行[5]。坎贝尔等著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室情景中的实践应用方法,还提出了指导班级评价的原则和多元化评价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价日程表[6]。比尔・约翰逊著的《学生表现评定手册》提供了遍布美国许多学校的教师已经在使用的各种表现评定方式,为研究多元化评价的教师提供一种实际的指导和操作层面的思考[7]。
在国内,蔡永红在2001年5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思考”,介绍了多元化评价的方法并对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是:多元化学生评价的基础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8]。张晓峰在2002年2期的《中小学管理》发表了“多元智能视野中的教育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评价的三原则:从单一走向多元;情景化;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9]。
三、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一)多元化评价在美、日及台湾地区的实践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评价在世界各地广泛运用并富有成效。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等开放性的方法以及采用口试与答辩、短文与论文、过程叙述反应题、综合分析解释题、作品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价[10]。
在日本新学力观催生了评价观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从评价的内容到方式均体现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对学习情况、参与活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由定期考试为中心的相对评价改为单元测验和以检测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小测验;评价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在评定内容上包括出勤、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行为性格、特别活动、标准测验成绩等[11]。
台湾的评价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弹性化。具体表现在降低笔试测验的比重,加重其他方式的比重,弹性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适当评价学生。善用行为、技能检核表;多用情意、态度评价表;系统运用教室观察记录;着重各科“质化”评价;强调评价人员多元化、互动化;评价结果解释人性化;评价重视过程,不只看结果、善用其他质性评价形式、欣赏富有创造力的成果[12]。
(二)多元化评价在国内的实践情况
1.深圳高级中学的多元过程评价
“深高”的学习水平发展曲线评价体系是学生学科学习发展曲线坐标图和相应的阶段性评语。这个坐标的横轴是测试的日期,纵轴是学生测试的标准分。每次测试后,学生和教师将标准分转化为图上的一个坐标,然后将这些点连接成线。学生通过曲线了解自己学习变化情况;教师则可以通过对曲线变化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发展情况;评语则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状况的定性分析所做的阶段评价。
2.诸城实验小学的多元发展评价
诸城实验小学将多元评价理论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其基本做法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分数权重,突出素质和能力,试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业评定。主要是“七个结合”:考题与课程、教材改革结合;分项、分类、分散考查与集中测试相结合;书本、课堂与课外结合;动口、动笔与动手相结合;指定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同评定相结合;随堂、分项综合评定相结合。
3.上海市大力推行绿色指标学业质量综合评价
《绿色指标》评价内涵更为广阔,构成更为合理,衡量更为科学,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综合性,如学生学业水平指数,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衡量学生创新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均衡度,还衡量学生身心健康、品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二是归因性,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衡量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睡眠时间、作业时间等。三是社会性,既着眼于学生自身因素,还考虑到师生关系、校长课程领导力、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等与学业质量的相关度。四是发展性,进步指数反映了学生学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四、对多元化评价研究的思考
(一)多元化评价引发的思考
多元化评价以其独特的视角向传统评价提出了挑战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评价的新思路。
1.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
评价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13]。教育目的不是培养掌握非情景化信息的人才,而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评价应尽可能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个体创造力只有当个人在从事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如果依赖于专注个体在某一瞬间大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几次标准化考试,往往会扭曲、夸大或低估一个人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所能做出的贡献。只有接近个体实际情况下的评价,才能对他们的最终表现做较好的预测[14]。
2.在整个社会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当前的评价与社会评价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相互间不能直接应用[15]。在学校得高分或被认为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上并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就。此外,社会上还普遍对评价有种错误认识,认为评价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只需要了解评价的结果,而不需参与评价。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所能获得的成就。评价若想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应该从多元化评价理论中吸取经验,走出学校的篱笆,让社会和家庭充分地参与到评价中来。
3.以“个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教育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才能受到重视而大多数学生的潜能却被浪费[16]。多元化评价主张从识别个体的智能强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借助评价,通过一定方法,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内拥有较好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相对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潜能不受重视的现状而言,这种努力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方面的实践却是值得的,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教育的评价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的评价显然对学生个体差异缺少更多的实际行动。
(二)多元化评价存在的困难
多元化评价已成为了评价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从目前而言,仍存在不少困难。
1.与现行升学制度的矛盾
在现行的升学制度中,特别是中考与高考其主要形式仍是纸面考试,一纸定终身的现状在总体上并无多大变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无法摆脱其影响。这对多元化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只闻其声不见其行的尴尬。
2.与教师现有工作的矛盾
在原有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工作相对较小和简单。但如果要实现多元化评价就需要教师掌握更多有关多元化评价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要求和工作量都大大提高,需要加强教师的相关培训,否则,评价可能被误导或偏离原有目标[17]。
3.与现有课程体系的矛盾
多元化评价过程是与多元智能式和建构主义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其相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显然效率要低,那么能否将规定量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18]。
上述困难与教育现状密切相关,全面推行多元化评价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倡导多元化评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化评价重评价过程、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评价与真实生活的联系、重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培养[19][20]。这对转型中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必产生深远影响,逐步将多元化评价引入课程教学改革中,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新思路,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完全是可行和必要的。
五、总结
多元化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起源,至今不过30多年,一种新理论从提出到成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多元化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任何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不应该遇到问题就将之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更多的研究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元化评价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上海:上海教育委员会,2011:1-2.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5-18.
[3]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1-13.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5][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36.
[6][美]坎贝尔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3-28.
[7][美]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贺达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7.
[8]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4-37.
[9]张晓峰.多元智能视野中的教育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2,(2):27-28.
[10]俎媛媛.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6):62-66.
[11]杨民.日本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2):58-60.
[12]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9:110-130.
[13]杨慧.“多元智能”视野下的学生评价[J].现代教育科学,2004,(2):27-30.
[14]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7):30-32.
[15]陈振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9):4-87.
[16]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8,(1):34-36.
[17]韦广玉.如何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教学评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3):104-105.
[18]刘学文.浅论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32-33.
[19]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研究,2000,(9):71-76.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17-20.
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
0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与自动控制、液压气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电子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绿色经济事关工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正确判断和识别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其中制造技术以数字化为发展的核心,这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应坚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据此,笔者首先介绍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绿色经济视角讨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产业经济发展状态,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亦能保证自然不会发生衰退发展。换而言之,绿色经济是通过投入自然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褐色经济是一种与绿色经济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资本配置方式。其中,绿色经济主张以控制自然资本消耗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强调将主要资本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级工业效率等十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领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组成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中低碳经济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经济发展环节的碳排放量及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则可将之看作能源流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控制自然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重复利用率及将经济输出端的废弃物转化成资源,则一般称之为物质流上的绿色经济。当前,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纷纷面临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的双重挑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应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则应在改善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控制生态足迹的增加。联合国研究强调,应从观念、技术和政策等角度发展绿色经济,其中在技术上,应集中全力促进绿色创新长波。绿色经济学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长波(一周期为50年)正处在以追求稀缺自然资本生产效率最大化为标志的第六个周期,而绿色经济长波以低碳能源技术及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为出自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世界经济的双重挑战。为世界创新长波与绿色经济创新。综上,从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本来看,绿色经济分别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绿色经济视角探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自动化技术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2绿色经济视角下的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轻工业、冶金、化工和石油等行业,自动化仪表与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实现连续生产的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在整个产业大环境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与创新力及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等都将成为工业领域急需攻克的新课题,其中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工业发展中变得尤为紧迫。实践表明,绿色经济是继服务经济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新的经济结构,其正以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全球经济转型。在绿色经济模式下,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等对环境有益的自动化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即:通过采取对环境有益的经济行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此,下文以机械制造为例,浅析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自动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集中全力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早已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并在逐渐在机械制造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控制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在生产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工厂中,生产线的自动化主要依靠单机自动化生产设施来加以实现,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设备来管理生产线,从而实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比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LC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覆盖率超出90%,且几乎全部的软启动和调速中都涉及到了变频器技术。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专门成立机器人课题组来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二是IT技术现已全面覆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物流和办公等环节,同时也在产品的品质采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装配防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是多数企业将柔性生产和识别系统融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IT系统和识别技术的柔性多品种混流生产模式;四是将数据设备和加工中心引入变速器、底盘和发动机等机械的制造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柔性的制造生产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综上,上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无疑促进了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先进的制造水平相比,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国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制造过程中,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改进设备和实现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实现CIMS生产的目标。
2.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在技术、设备上的自动化水平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正逐渐朝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其中,集成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新的生产模式,即以计算机组合为基础及将整个生产制造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出现了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设备,即:利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来完成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人机互动的智能化;虚拟化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等高端的现代化技术,以实现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模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比如,将信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用以完全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更好的产品品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短的生产周期。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是发展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从绿色经济理论的角度辨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时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以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框架;外部环境;经营理念
一、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一)市场环境的变化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直接外部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循环经济的实施将首先影响到相关生产要素的供给市场。循环经济提倡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和高效使用,造成我国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能源的产权结构不清晰,资源能源的社会成本与生产企业的个体成本不一致,从而使市场价格与资源能源的实际稀缺情况之间出现偏离,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状况。在循环经济制度环境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资源能源的价格将逐渐逼近其真实的稀缺状况。资源能源价格的变化将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需求端,循环经济提倡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进行绿色消费。在消费者支付能力不断提升和环境意识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环境污染密集、资源消耗大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甚至被淘汰出局,而绿色产品因其独特的环保卖点将创造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并能享受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单个企业是整个价值链的一环,在最终消费端的倒推作用下,整个价值链上的企业个体将不可避免地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否则将面临从价值链拆离的风险。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部分企业原有的竞争力基础将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而另外一部分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因此得到强化,企业竞争的维度也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纯经济维度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维度相结合的多维竞争体系。
(二)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
循环经济的实施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变化,政府将颁布更加严格、细化、操作性更强的环境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经营,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将更高;其次是产品政策的变化,政府将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来延伸生产者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将从单纯的生产环节前向延伸到设计、原材料,后向延伸到消费、消费后回收处理等环节。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将对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理念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将必然运用各种倾斜性政策来形成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将可以获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并对政府决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环境资源效益差的企业将承担政策歧视带来的损失并削弱自己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传统企业经营理念中,实现赢利,对股东负责是企业的首要任务,经济责任即是企业责任的全部。在现代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责任呈现出多元格局,企业除了需要满足股东、供应商、客户、员工等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之外,还需要满足政府、社区、公众、社会团体等非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来规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义务将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降低到自然和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与所生存的社会系统和谐共生。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社区、公众等非直接经济利益相关者将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而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社会伦理和文化,循环经济的社会伦理与文化以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其基石,提倡社会个体按照自然、资源友好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整个社会崇尚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彻底否定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使用。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元素,其行为也将受到同样伦理观的制约和相关文化的影响。
循环经济公共信息系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信息的公开程度低,内容也主要局限在财务和运营领域,其他非经济信息的公布则处于空白状态,造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关主体的决策信息不足,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非经济信息将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依托网络和传统媒体进行快速、高效地传播,社会相关利益主体可以获得足够信息并进行理性决策。
二、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体系产生影响,这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也可能使一部分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讲,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隐含着市场和竞争的机遇。
(一)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将首先体现在对企业现有产业属性的挑战。产业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状况,产业属性的刚性是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刚性的直接原因。我国企业往往从事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宽松的环境制约。循环经济背景下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以及环境制约条件的紧缩将大大削弱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属性的相对固定使得技术路径成为短期内大部分企业的理性选择,在技术路径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对产品和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知识密集、结果不确定等特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技术水平低的特征,对于占总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这种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中小企业往往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更新将是对大部分企业的一个严峻挑战。
(二)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第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给环保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在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激励下,环保相关企业将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第二,绿色消费浪潮将对绿色产品企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提高的情况下,消费绿色产品和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主流。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刚刚导入,绿色产品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循环经济消费伦理的形成将极大地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给绿色产品企业提供空前的市场空间;第三,循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息将获得更多的披露,消费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非经济信息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为企业提供了实施公关策略、树立企业形象的良好机会,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会产生正反馈效应,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大大改善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降低企业对外环节的交易成本;第四、循环经济的大范围实施将对企业的废物综合利用和能源的梯级使用提供经济上的可行性,企业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源的梯级使用和企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资源和能源成本,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将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三、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发展必须具备新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对企业社会存在的高度概括。企业经营理念最终通过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生产模式、营销活动、公关活动体现出来。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反思和调整,建立适合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有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带来的机遇,消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企业的整体提升。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其经营理念中融入以下新元素:
(一)环境成本理念
古典经济学将生产要素主要界定为劳动力、资本、土地,随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技术进步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制度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稀有资源,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被纳入到经济投入的分析体系中。循环经济时代,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质的环境条件也将成为一种生产要素。环境不再只是废弃物的排放场地,其作为生命支撑系统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功能将得到空前提升,环境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被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的投入也将以成本的形式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
(二)企业公民理念
企业公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起源于商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从法学角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是对传统商业道德领域的扩展。企业公民的定义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包括遵守法律、社会商业道德、国际公约等;对相关利益群体负责,其中股东、员工、顾客是最基本的利益群体,但社区也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之一;对环境负责任,维护环境质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其他广义的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支持各种福利事业,等等。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责任范围从纯粹的经济责任扩展到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领域,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实践,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三)正和博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传统企业经营理念中,企业的发展往往以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为代价,经济增长建立在自然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基础之上,企业和自然环境的博弈是一个零和结局。在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经营活动对自然和资源的影响降低到自然可以承受的阀值之内,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和环境质量提高的双赢,在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的正和博弈过程中,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移植到企业的经营中,是指企业的短期发展以不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代价,企业通过长期和短期战略的均衡实现企业总体收益的最大化。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看,通过短期内产品结构、生产模式的改革,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短期效益,但企业变革的成本将通过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形象的提升、与相关利益群体关系的改善等带来长期收益得到弥补。从企业群体的角度来讲,企业短期发展模式转换的结果是整个企业群体外部环境的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将大大降低企业群体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从而实现企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除了在经营理念上做出相应调整外,还必须通过经营策略的变革和重组来建立和强化其竞争力。
(一)建设循环经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到一个既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上,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长期和战略性的影响。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的实施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涉及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单纯一个环节、部门的努力不仅不可能达到最优效果,甚至会引起企业内部之间各种力量的冲突,影响企业系统的运行,削弱企业发展的合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整合到其企业文化中,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循环经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固化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这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使企业内部个体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并通过企业内个体间的行为和相互影响不断得到强化。循环经济的实践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受技术和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可以消除战术层次的计划、行动、策略的短期效果和时滞,为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提供更加持久的制度保障。
(二)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从创新客体上可以分为循环经济专门技术的创新和传统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引导和改造。循环经济专门技术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传统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引导和改造是指在企业进行的各项技术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在传统技术创新活动中增加环保和能源资源节约的约束函数,使技术创新活动具备更强的环保和资源友好导向。企业所处的特定行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的技术资源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也将不可避免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单独创新和联合创新。循环经济技术涉及专业领域广泛,高新技术多,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组织上,联合技术创新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我国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水平比较低,联合创新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理性选择。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融资的成本。
(三)加强以循环经济为链条的企业间合作
循环经济在区域层次上的实践是通过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降低,最终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将空前增加。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建立循环经济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企业间可建立以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为纽带的联系网络。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流和使用可提高各自的物质综合利用效率,产生更好的经济回报。企业间通过技术创新的合作可以在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的提升;企业间通过循环经济的网络合作,还可以改善区域整体环境,提高区域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并通过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来降低政府决策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建立优良的区域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