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8: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 478.2 R 161.5 R 87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822-01
大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生运动损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将严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了解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消除致伤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每一位带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带队训练参加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对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大理学院和原大理师专参加云南省第2~4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及云南省首届中长跑竞走运动会的11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61名,女生54名,平均年龄21.3岁。
1.2方法采用运动损伤情况调查表,对其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运动损伤的性质、时间和场合115名学生共发生285次运动伤害,损伤发生率为100%,人均2.48次,其中急性损伤占37.5%,慢性损伤占62.5%。从损伤时间看,开始训练期占19.6%,课余训练期占14.0%,假期集训期占60.7%,比赛期占5.6%。训练中发生的损伤占91.6%,训练外损伤占8.4%。
2.2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及项目。
2.3 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运动量过大(28.2%)、准备活动不正确(20.2%)、身体机能状况不良(16.9%)、场地设备不良(11.3%)、心理状态不良(9.9%)、技术动作的缺点和错误(7.8%)、身体素质差(4.5%)、其他(1.0%):
2.4伤后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85次损伤中有102次(35.8%)伤后可照常参加运动,有136次(47.7%)需减少患部的活动,有33次(11.6%)需停止患部的活动,有14次(4.9%)不能活动。
3讨论
大学生田径训练中发生的损伤以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较多(62.5%),急性损伤(37.5%)、开放性损伤(2.5%)较少,无骨折、关节脱位等损伤,与专业运动员的损伤特点类似;损伤发生时间以假期集中训练阶段为多(60.7%),其次是开始组队训练初期(19.60%),这可能与运动负荷较大、对其不适应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损伤发生在训练当中(91.6%),但正常训练以外引起的损伤不容忽视(8.4%)。建议将损伤的防治重点放在慢性损伤的防治上,开始组队训练初期及假期集中训练阶段应合理安排运动量。
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各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运动技术病”特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最多的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其次是踝关节扭伤、腰部损伤、大腿肌肉拉伤。建议根据各田径运动项目的损伤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篇2
什么是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
窒息新生儿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血液循环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使新生儿血供给不足,造成各个内脏的损害,特别是脑的损伤。由于缺氧程度不同,造成脑损伤的程度有轻有重,严重者会死亡。经抢救成活的新生儿中,由于脑缺氧缺血,不同程度地会影响智力发育。据研究,有9%窒息儿发展为智力低下,其余的智力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儿,少数还可出现癫痫或脑瘫。早产儿是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早产的小儿愈早出生,发育愈不成熟,新生儿期发生疾病也愈多,最常见的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感染、营养不足等等。这些可引起大脑缺氧,使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据统计,存活的早产儿中有7.8%智力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的平均智力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儿,早产儿还常发生脑瘫等其他后遗症。我国每年新出生婴儿约2000万,窒息儿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平均在5%左右。根据这个比例计算,每年就有200万窒息儿和早产儿出生。
早期教育可防治窒息儿和早产儿智力低下
为了防治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智力发育低下,全国窒息、早产儿早期教育协作组从1991年开始进行了协作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我们将出生在各协作医院的足月窒息儿、早产儿按收治的先后,分别随机分为窒息儿或早产儿早期教育组,窒息儿或早产儿常规育儿组,并设正常儿对照组。按照我们编制的教育大纲对早期教育组进行早期的干预、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等。详见下表:
为了说明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我们将影响小儿智力发育的其他因素作了比较,如早期教育组和常规育儿组的母亲妊娠期间的疾病、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小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以及在新生儿期间患病比例和住院天数、喂养方式、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等作了详细比较,两组均没有明显差别。因此,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防治新生儿和早产儿智力低下是有效的。
篇3
1、损伤类型分析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高要求的运动,其需要达到独特的竞技与艺术的平衡,从而使运动员的下肢极易受到各种软组织损伤。研究发现由于习惯性踝关节扭伤造成的本体感觉失控是运动员在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在损伤期间如经过及时的姿势矫正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本体感受器功能。无论任何形式舞蹈,由于其动作表现的需要,身体的大部分负荷都主要集中于下肢以及强壮却又脆弱的足踝部。因此足踝部的损伤不可避免的在损伤中占据了较大比例。有研究报道17%~24%的摩登舞运动员有损伤史,而损伤部位中足踝部的损伤占到了34%至62%。
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的差异使得机体的生物力学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导致的损伤也千差万别,其中包括急性创伤性损伤和因过度使用造成的重复性微创损伤。在对96名欧洲国家不同类型舞蹈运动员损伤的研究中发现,摩登舞运动员中最易出现疼痛的部位依次是小腿、膝关节和踝关节,而啦啦操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占到了首位,国标和拉丁舞运动员的脚趾受伤率更高。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由于特定的舞蹈动作或训练方式成为不同类型损伤的诱因。
有研究指出,踝关节作为连接腿部与足部的唯一关节,对舞蹈中的姿势稳定和维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协调腿部和足部力学功能的关节。踝关节对于运动员的表现力至关重要。而且踝关节是舞蹈运动员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之一,加强对踝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包括对关节的骨结构、软组织约束、运动功能特点,无论对于体育科研工作者还是对于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需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更深入表现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仍需更全面地进行相关研究。
2、损伤机制和控制研究
在以运动生物力学手段对下肢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分析之后,学者发现常见的损伤机制多是由于动作与关节活动度的不相适应。例如前脚掌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大腿的过度旋外,而髋关节周围的附着肌肉不能随着足跟的提起而提供力量支持。同样。在落地时由于不能很好控制的足底韧带、关节囊和足底筋膜以缓冲应力,而对这些软组织造成伤害。这些软组织损伤会使骨骼发生应力性改变,并增加骨的载荷,进而使运动系统的不同组织都产生劳损。
Duncan E Meuffels等对职业舞蹈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该损伤的机制,是在做舞蹈动作时跳起后落地时,由于姿势的改变使膝关节受到外翻的间接暴力而造成前交叉韧带撕裂或断裂。因此,在训练中应着重注意,合理运用动作,避免此类损伤发生。
Kervl指出舞蹈表现力的体现需要机体将肌肉耐力、爆发力、有氧能力、柔韧素质、关节稳定性、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调控等各要素进行整合,舞蹈运动员做为运动员和艺术家的多重角色,无论是爵士舞、摩登舞还是古典的芭蕾舞,其技术风格的表现都离不开运动医学的支撑。
Anthony C.Luke等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中指出,因素可分为两种,内在因素包括解剖特征,过去的病史,月经史,舞蹈经验,舞蹈运动史和整形外科体检,外在的因素包括培训,疲劳,压力,鞋子和钙的摄入量。受伤的最常见部位依次是脚踝、小腿前后、背部,通常是因为过度使用造成肌肉拉伤和扭伤。同时因素还包括年龄和性别。
Elena Streskova等对5对拉丁舞运动员平衡能力的研究发现,辅以专门的热身活动后的训练,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机体的静态特别是动态平衡能力。而目前在体能训练领域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核心区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是指核心区肌肉在稳定人体核心区部位及重心的同时,使人体产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转的力量能力,从而对人体在控制子系统――神经系统,主动子系统――肌肉系统,被动子系统――骨骼、韧带系统和调节子系统――呼吸系统的协同作用下,使核心区部位保持中立位,为肌肉的发力提供支点,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控制力和平衡,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3、体育舞蹈具有防治心血管的作用
体育舞蹈属于有氧运动,长期进行适当的练习,即可改善和提高心肌功能,防止脂肪在血管壁中的沉着,保持血管的弹性,维持正常血压和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体育舞蹈的能量代谢研究比较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和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重点关注这些运动员的损伤的防护。国内对于体育舞蹈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研究体育舞蹈的极少,由于不能揭示体育舞蹈的独特生理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舞蹈的发展。
4.2 建议
篇4
关键词:篮球运动;常见损伤;原因
Abstract: basketball is by running, jumping and throw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diversity of dynamic injury quickly and intense, dynamic, a comprehensive sports, the campaign by the students and sports fans love. However,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ketball sports, make basketball existence more dangerous sports inju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ause of basketball sports injury mechanism and damage reason and damage the analysis of the law,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tak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to minimize or avoid sports injury, so as to ensure the normal fashion basketbal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Keywords: basketball; Common damage; reason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篮球运动迅猛发展,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已向世界强队冲击。为了使我国的篮球运动后继有人,不仅要有一支世界级水平的国家队,而且还要培养出强大的后备人才,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的篮球训练工作。青少年是我国后备人才的生力军,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在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抓篮球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还要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损伤的防治工作。研究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的患病率及其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并对此提出对策与建议,对于增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促进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篮球运动中常见损伤发生的原因
1.参与者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理解和认识不足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学习与专业指导,存在着一些表面的认识,所以在篮球运动发生损伤比较常见。再者,参与者由于好胜心强,思想上重视度不够,盲目或冒失地进行篮球练习;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动作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
2.参与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参与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人的整个机体到达兴奋点,能够有较快、较好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适应运动训练或比赛时的运动状态及要求。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热身运动,身体机能就不能处于最佳状态,极易出现肌肉和韧带拉伤、关节部位扭伤等情况。 3.参与者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生活、网络游戏等)的影响,参与者的身体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4.篮球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准确 大学中小学生都是业余学习篮球运动,缺乏正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因而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在完成各种动作时动作不规范准确、时机掌握不准、节奏紊乱、不符合人体结构的生理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容易发生因各种错误动作、姿势等而造成运动损伤。如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或挫伤。另外,学生掌握运动的技巧、基本功不扎实或者疲劳过度,也会增加损伤的发生机率。 5.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也是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气温太高,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和加快疲劳的产生;气温太低,影响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质量,容易出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使视线不佳,影响视力,在运动中反应迟钝。
6.对抗激烈,自我保护能力差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及对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另外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7.缺乏运动损伤知识
中学生因为缺乏运动损伤的基本常识,紧急时刻不懂得采取行之有效地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导致伤害事故重复发生。
8.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里平衡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会出现急躁不安、自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赛前过于紧张、比赛场上心慌意乱等,势必会导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由于运动员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没有赢得比赛的心理情绪、大赛前或训练前心理准备不充分也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因素。9.运动量过大疲劳难以恢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好阶段,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大运动量过于集中,使身体局部负担量过大,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特别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几率更大。
10.场地、器材 由于经费问题或者学校对体育活动的不重视,导致许多省市的中学篮球场地还是土地、三合土场、水泥地面场地或柏油地面场,由于土场地面不平,坑坑洼洼,所以导致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这样的场地上训练和比赛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众所周知,青少年不宜在水泥地或者柏油地面上进行训练,因为场地太硬,跳起后地面给的反射力太大,缓冲力度不够,其膝关节很容易受伤,但是多数的运动队不得不如此。因此,据调查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已经存在比较高比例的慢性劳损。
二、预防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篮球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正确的运动技术方法、运动医学、损伤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2.运动员自己要重视自我保护,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赛后及时做恢复训练。
3.改善场地器材的标准、并加强管理及时维护。
4.提高教练员水平,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局部负荷量过大。5.加强全面身体训练,尤其是易伤部位的训练。6.加强中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 损伤 原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83-03
射箭是一种躯体上部,尤其是肩部力量和耐力的单侧静态性负荷运动,需要颈部、肩部、背部、后引臂及腕共同参与,它要求运动员站得稳、瞄得准,精力高度集中,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双臂有节奏、平稳、匀速加力来完成站位、搭箭、扣弦、预拉、开弓、瞄准、脱弦、放松等一系列动作,以达到命中。
运动损伤是困扰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制约因素,也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笔者从事射箭项目训练多年,通过观察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些射箭项目的常见损伤原因及防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 常见损伤
1.1 肩部损伤
在所有射箭运动员的损伤中最为多见,肩部活动最为频繁,负荷最大,组织间常易反复摩擦、牵拉、挤压,这些损伤以及其他反复微细损伤都易造成肩部的损伤。
在射箭运动的技术训练中,一位运动员每天需要数百次,甚至上千次做举弓、开弓、撤放动作,据计算拉弓时肩部肌群要付出相当大的拉力,甚至超过运动员自身的体重。
在肩部损伤中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和冈上肌肌腱炎最为多见,主要原因是在进行射箭专项练习时,当水平外展达到全拉力期间,肱二头肌长头和冈上肌肌腱受到喙肩弓的撞击,尤其当后引臂肌侧的肘部外展抬高超过900时,这种撞击作用还会加重。其次,肩后群肌损伤也较为常见,以肩后部疼痛为主,主要原因可能是前臂回旋肌群的后外侧群的冈下肌和小圆肌力量不足有关。
当然,肩部慢性肌肉劳损在射箭运动员中发生率也较高,射箭运动中弓的拉力一般为36~48磅不等,开弓后还要稳定数秒,此时肩背肌肉群(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大小园肌)负荷过大,对于那些肌力相对不足的运动员来说,如果长期的肌肉超负荷运动,或是在大运动量后忽视了肌肉的放松运动,以及忽视了加强专项素质训练,就容易造成肌肉的过度疲劳和肌肉劳损。
1.2 颈部损伤
绝大多数射箭运动员都会感到颈旁和肩上部肌肉群僵硬、酸疼,这与射箭运动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人体颈部肌肉一部分紧张,一部分松驰,以保持平衡,控制全身姿式,而射箭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头部反复向左转动,此时头和颈部位置偏移,为了保持运动中高度的一致性,颈部软组织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后拉和保持拉满弓状态时肌肉不平衡发展,尤其在动作不规范时,常易致肌肉痉挛、无力、过度疲劳,甚至出现病变反应。
1.3 背部损伤
常发生在腰骶区,但也可能位于脊柱胸腰连接部周围,主要原因是与射箭运动员所采取的站立姿势有关,射箭运动员的站姿,包括旋转、与靶的倾斜度,该站姿不利于肌肉、骨骼肌功能的对称,通常越违背常规的姿势训练,腰伤越重。
1.4 手及腕部损伤
手和腕部的损伤常发生在后引臂肌的释放侧,常常会出现水疱,这是组织间反复磨擦引起,只需常规处理就行。另一个常见损伤是指神经损伤,患者常常感到远侧端感觉的下降或完全消失,其主要原因是拉满弓时,手指反复挤压在一起,钩弦位置不合适。在手腕损伤中,腕背侧伸肌肌腱炎也较为常见,腕背侧伸肌肌腱炎主要是射手拉满弓时所采取的姿势不正确,这些队员在以一定的背屈角度保持释放腕的姿势,他们往往不是拉满弓后固定姿势不合适,就是向后拉弦不充分。
2 损伤原因
2.1 局部负荷过重引发慢性劳损
射箭运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专项技术训练,射箭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是以实射和撒放为主的技术性很强的训练,专项技术训练又是在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的。身体训练的用力部位,就是专项技术训练的用力部位,因此射箭运动员的用力部位经常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
由于身体训练力量性强、密度大、负担重,同时在技术训练中,一般每次课运动员需练习拉弦500~1000余次,双臂、肩、背要反复克服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这样经常反复地训练这些部位,使这些部位的疲劳与恢复出现不平衡,造成过度疲劳,出现局部肌肉的劳损,劳损是慢性损伤的重要因素,“生病起于过用”,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软组织劳损。
2.2 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在训练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如肌肉拉伸练习,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一些伤病的发生。同时课前要做好器材的检查工作,器材安装要牢,冬天准备活动时间要长一些,课间休息要注意保暖;在炎热、雨天等不良气候条件下训练时,要做好防护,应加强自我预防监督工作。如果这些工作不到位,都会加大运动损伤的几率。
2.3 伤病治疗不及时
在日常训练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微细的损伤,这些微细的损伤在一定时间内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也不影响运动员的开弓、撒放,所以往往并未引起运动员和教练的重视,没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还有少数运动员在急性损伤后没等完全痊愈,就参加训练,从而造成损伤的积累,进而转化为慢性损伤,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及抗疲劳能力下降,这也是射箭运动员训练年限愈长、运动等级愈高,其损伤愈多的原因所在。
篇6
关键词:河北体育学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
排球是高校较为流行的一项运动,在体育院校里由于对抗强度强,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伤病成为普遍现象,本文拟对排球运动队员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运动损伤的防治、改进技战术训练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一、讨论与分析
1.伤病所占人数比例
从表1得出男女排受伤病困扰的队员较多,受伤的百分率达到80%,其中男生最多达到85.7%,女生略少为72.7%,可见伤病在排球队中较为普遍。男生伤病比例较多,这主要跟训练与比赛的对抗激烈程度和粗心大意的性格有关。
2.常见的受伤部位
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常见的受伤部位依次为腰、膝、肩、踝、手指及腕关节,以上部位从生理结构上来讲,都是易受伤部位,不一一阐述,这也是排球运动中运用最频繁的几个部位,从调查问卷及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得出了受伤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与排球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如: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攻拦练习中出现的伤病,在扣球时,腰部在起跳与空中挥臂击球两个动作中都是充当费力杠杆,助跑起跳和落地缓冲膝关节的髌骨和股骨的软骨以及周围韧带容易损伤,长期大运动量的攻拦练习易引起腰膝部的慢性劳损。肩部与踝部多是由技术动作不正确引起的伤病,如:扣球时做不到以腰为轴带动发力,而以肩为轴发力或击球点不正确,太靠后或太靠侧都会导致动作僵硬,扣球没力量没速度,而且极易造成肩部韧带损伤,严重的可产生撕裂伤。踝部多是扣球后没有双脚同时缓冲落地,而是习惯单脚落地,长期导致关节面软骨挫伤。因此在练习排球技术时,针对不同部位的伤病特点,实施不同的预防措施。
3.损伤的直接原因
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以下4种情况,详见表3。
从表3的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运动负荷过大35%、准备活动不够充分30%、技术动作问题25%、场地及器材问题10%。从中我们分析:
(1)运动负荷过大导致肌肉疲劳,运动能力下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因此较为容易出现损伤。主观上有教练调整运动量,客观上教练应教导学生重视疲劳的恢复,如,训练后的放松(慢跑、抻拉、按摩),温水浴、泡脚、饮食、睡眠等方法进行恢复。在训练后特别是男生,较懒贪玩,思想不重视放松练习,只要教练不带领放松,很少有学生认真放松。
(2)大部分教练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练与学生都认为训练的重点在课的基本部分,所以教练对准备活动没有进行细心地研究,教练安排准备活动内容的单调,导致学生做准备活动的随随便便,没有起到很好的热身效果。
(3)我们在表2常见的受伤部位说到过这个问题,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好胜心强,情绪急躁,急于求成,扣球时爱“贪”劲,加之对扣球动作的理解不够,导致发力顺序不对和击球点的不正确,对肩部韧带造成损伤。
(4)场地及器材问题,常见到的就是地板过硬,长期大量跳跃容易对踝、膝关节造成损伤。
二、措施
1.耐心地讲解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如:扣球时主张体会放松的鞭甩击球动作。
2.注重易受伤部位的力量练习,特别是腰部力量练习,大肌群与小肌群训练兼顾。
3.及时治疗,莫因小失大。伤病初期及时治疗,容易治疗,恢复较快。大部分学生在受伤初期反应较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照常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直至到了反应较大甚至忍受不了疼痛时才去治疗,这样伤情恶化,治疗难度加大,或者难以治愈。
4.训练量灵活掌握,注重疲劳恢复。
5.课前课中课后都应提高注意力,大部分教练都习惯在训练课最后一项练习发球,在疲劳的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进行跳发球练习容易受伤。
6.在较硬的场地训练时,应减少起跳练习或穿减震较好的球鞋,从而减轻落地时对踝、膝关节的压力。
7.教师安排准备活动要有趣味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顾伟农,王建伟,杨亚阁,等.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80-83.
[2]李应伟.普通高校排球运动中膝、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J].训练与竞赛,2010(4).
[3]杨江明.我国省级男排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调查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41-44.
篇7
下肢负重关节主要是髋、膝、踝。此外,脊柱的颈、胸、腰的椎骨关节,也承担一些负重的任务。负重关节经历了几十年的磨损,关节面上原本平滑的软骨变得粗糙,凹凸不平,甚至有的软骨面破坏脱落(见下图),关节边缘骨刺形成。这些劳损造成软骨下面的骨质变性,弹性减退,以致关节的吸收震荡、缓冲和负重的能力全面下降。由于骨刺牵拉、软骨下骨损伤、韧带紧张、滑膜水肿和肌肉痉挛等因素,造成骨关节炎患者的痛苦是多方面的,诸如关节疼痛、畸形、肿胀、僵硬、活动不便等。不过,上述病变发展是缓慢进行的,常呈反复发作。多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因而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如果不注意防治,一旦关节畸形形成,病变就不能逆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就比较大了。颈、腰椎的骨关节炎,可压迫神经和血管,除关节痛外,还可发生头晕、眩晕、手麻、握力减退、腰痛、坐骨神经痛、跨步困难、间歇性跛行等。国际上已把骨关节的伤病列为21世纪头10年重点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各国学者都投以极大的关注。
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应始于青少年时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且要达到充分舒展关节、增强肌肉的力量,就可以或多或少分担骨关节的负重量,减轻关节中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的劳损。但是,更要防止各种损伤,包括运动损伤、劳动损伤、日常生活损伤和车祸损伤等。竞技体育往往导致创伤性关节炎以及早发骨关节炎,所以热身运动必须充分,还应使用护膝、腰围、护踝等来保护各种负重关节。老年人应注意采取温和的运动,避免损害关节的过度运动,可参加游泳、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体力劳动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及合理用腰。颈椎操练和合理用枕能够有效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是长期坚持平衡膳食 ,尤其要注意摄食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
篇8
民兵军事训练是民兵预备役战斗力生成的保障,而训练伤的预防则是民兵军事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训练伤不仅会损害民兵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民兵军事训练质量和民兵预备役的战斗力。防治军事训练伤主要应做到以下3点:
一要科学组训,防偏。在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时,基层组训人员往往存在求“高”、求“速”心理,过于追求训练进度和速度,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因此,要树立科学的练兵观念,严格按照训练大纲施训。首先,要科学安排训练进度。民兵大多没有经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或军事训练,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军事训练的特殊规律,探索有效的施训方法。对接受能力差的多鼓励,少批评;对受伤生病的要及时给予关爱治疗,避免带伤、带病训练;要及时掌握每个参训民兵的心理,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不可一味强调“苦练”、“猛练”,更不能“蛮练”,要提倡巧练,注重劳逸结合。其次,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卫生人员要协助训练部门科学安排训练时间,重点突出单位时间(每日或每周)内的训练强度;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各级指挥员要严防盲目加班、超时或延时训练。再次,要系统设置训练内容。在内容安排上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技术到综合逐步增加的原则,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通过训练使民兵的体力、耐力、速度、灵敏性以及柔韧性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增强。
二要严格监督,防疏。训练伤的发生有其偶然因素,但绝大多数为必然因素所致,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往往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必然因素。因而,训练中加强监督和防护是避免训练伤发生的主要环节。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开训前要对民兵及组训人员进行训练伤防治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训练伤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人体生理卫生、运动心理学以及训练中易受伤部位的解剖知识等内容,使大家掌握训练中健康防护的基本常识,增强全体民兵的健康保护意识。其次,要搞好卫生监督。在抓好单兵预防的同时,要加强基层卫生保障,医务人员要随身携带训练伤急救用品,深入训练场地巡诊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救治训练损伤人员,指导参训民兵搞好安全防护,使卫生保障工作在军事训练健康维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要发挥人武干部的骨干作用。在整个训练期间,人武干部要一直伴随着民兵训练的全过程,因而他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武干部在训练中的工作重点是在让民兵在领会要领、掌握要领上下功夫,并负责对施训人员进行现场保护,密切注视每个受训人员的动作是否规范,对参训人员的不足之处要及时纠正,关键时刻对其要“拉”一把,使其避免因动作要领掌握不当或动作程序错乱而造成扭曲性或过失性损伤;杜绝保护措施不落实、在无人保障防护的情况下自行进行课余训练。最后,要开展自救互救演练。成立训练伤自救互救组织,并认真组织自救互救模拟训练,使参训民兵熟练掌握训练伤的救治程序和方法,提高训练伤防护和救治能力。
三要循序渐进,防急。在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过程中,“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基层组训人员的普遍心理。有调查显示,训练伤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为在训练中限时加量、一味追求成绩,甚至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忽视民兵的身体承受力而造成的,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训练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违章蛮干,无论是进行技能训练还是战术训练,都应按先理论后动作、先分解后连贯、先单个后综合、先模拟后实训的规律进行。特别是在进行技能训练时更应从力量、技巧等基础练起,然后随身体机能的提高逐步加大运动量,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协调功能,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民兵身体素质、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异因人施教,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对技术不熟练者,要加强个别辅导,使其逐步掌握要领。
篇9
关键词: 护理专业 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发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不仅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而且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影响。尤其是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体育锻炼中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原因,并有一定的发生规律。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对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1]。本文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护理专业若干女生为调查对象,对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其原因提出几点预防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2006级、2008级和2009级护理专业女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两校三个年级各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06级376份、08级388份、09级395份。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9份。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分06、08、09级三个组别。被调查学生的体育课模式是:09级为基础课,08级为选项课,06级不开设体育课但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比赛。运动损伤调查表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原因。
1.2.2数据统计
将有效问卷在统计软件SPSS11.0的支持下进行x检验。
2.研究结果
级升高而降低。
3.讨论分析
3.1运动损伤发生率分析
从表1的调查看: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原因分析:09级新生大多数在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体质明显下降。又因09级体育课为基础课,在体育课中练习的项目较多,练习密度较大,体育达标的项目也较多,容易发生运动损伤。08级学生的体育课为选项课。经过一年学校体育课的适应,不仅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锻炼方法,加之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或身体部位也较清楚,因而损伤发生率较09级低。对06级学生而言,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外,很少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06级的女生损伤发生率最低。
3.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2的调查可见:两校护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2.1准备活动不科学(占24.2%)
(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充分地调动和改善,因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如短跑练习,准备活动的内容只做上肢的运动而忽略下肢。(3)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太大,到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已经下降或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损伤。(4)活动距正式活动时间的间隔过长,生理作用已减弱或消失。
3.2.2学生身体素质差(占19.6%)
护理专业女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在中学时为了应付中招文化课考试,体育课形同虚设,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进入中专后,除了学校体育课比较规范外,课余生活也比较丰富,比如早操、课间操及校内的各种体育比赛等,参与次数的增多使她们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2.3动作技术错误(占18.6%)
女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尤其是上肢力量较差,这给女生学习体育技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常因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出现错误动作,这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
3.2.4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占13.7%)
由于护理专业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特别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容易出现损伤的运动项目及动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不认真观看正确的动作示范,导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均较差,运动损伤增多[2]。
3.2.5运动场地不合格(占13.2%)
这也是造成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如田径场上煤碴打滑,跑道高低不平、年久失修,结板生硬,沙坑过硬,球场多为水泥地而,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求等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
综上所述,造成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预防运动损伤比发生损伤后再去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预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损伤是十分重要的。
4.预防措施
4.1重视体育理论和基本技术教学
在上体育理论课时,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她们灌输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方面的知识。对运动技术要领要讲解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还要对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反复提醒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2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3]。很多学生不认真或根本不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留下隐患。体育教师要根据练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事故发生。
4.3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抓紧身体素质的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规范技术动作的同时,加强女生大腿、小腿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4.4加强场地器械管理与维护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运动场地质量,定期对所辖的体育场地器材及时进行检查维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凡强,黄晓丽,李可兴.湖南省女大学生运动创伤调查与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32-3.
[2]欧美珍,陈琳伟.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102-5.
篇10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预防;救治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64-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产品的大量应用,交通、矿产、建筑等行业的机动化对人类造成的间接或直接的伤害高居不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死亡率非常高。近年临床工作者针对其并发症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我院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3月~2007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0例,男性163例,女性4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7岁,平均37岁。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4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34例,脑挫裂伤11例,脑挫裂伤并脑实质内血肿14例,脑室内血肿4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干损伤18例。
1.2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2.1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因颅脑损伤后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加,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胃黏膜损害,大量使用皮质激素也可诱发。除输血补充血容量、停用激素外,还应暂禁食。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1次,直至出血停止,然后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0.4 g或西咪替丁(甲氰咪呱)0.8 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 d。预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呃逆、腹胀、呕吐、呕血、便血等[1]。
1.2.2 食管反流①选择管径适宜的胃管。②管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痰液,以免管饲后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痰液过多者需随时吸痰。③管饲时和管饲后取半卧位,借重力和坡度的作用可防止反流。④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反流。⑤昏迷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管饲应缓慢逐步开始。⑥出现反流时,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内反流物。同时暂停管饲,记录反流量,并行气管切开和口腔护理。
1.2.3 高糖血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血糖症与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有关。一方面,过于强调伤后营养补充,使其配方中呈高糖成分;另一方面,机体由于应激反应,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加快,血糖增高。预防:按时进行血糖、尿糖测量,密切观察其变化;避免各种影响因素;掌握胰岛素静脉滴入浓度,每500 ml液体中不超过12 U,滴速小于60滴/min,饮食的质与量稳定后每周测1次。
1.2.4 高热为脑干或下丘脑损伤以及呼吸道、泌尿系统或颅内感染等所致。高热造成脑组织相对低氧,加重脑的损害,故需采取积极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法有冰帽,或头、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毛巾等。如体温过高物理降温无效或引起寒战时,需采用冬眠疗法。常用氯丙嗪及异丙嗪各25 mg或50 mg肌注或静脉慢注,用药20 min后开始物理降温,保持直肠温度36℃左右,依照有无寒战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每4~6小时重复用药,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
1.2.5 继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是防治的关键,伤后2~3 d当伤情趋于稳定后,为解除头痛,可每日或隔日做腰椎穿刺,放出适量血性脑脊液,直至脑脊液清亮为止。受伤早期当颅内血肿不能排除,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时,禁忌做腰椎穿刺,以免促使脑疝形成或加重脑疝。预防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外,颅内压监测是重要手段。颅内压监测能持续、准确地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并提示预后,当颅内压≥5.3 kPa时,病死率显著增加,当颅内压≥8.0 kPa且药物难以控制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
1.2.6 尿崩症为蝶鞍区附近病变或损伤造成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束损伤或下丘脑受损所致,尿量每天>4 000 ml,尿比重
1.2.7 外伤性癫痫任何部位的脑损伤均可发生癫痫,但以大脑皮层运动区、额叶、顶叶皮层区受损发生率最高。早期(伤后1个月以内)癫痫发作的原因常是颅骨凹陷性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等;晚期癫痫(伤后1个月以上)发作主要由脑瘢痕、脑萎缩、脑内囊肿、蛛网膜炎、感染及异物等引起[2]。苯妥英钠每次0.1 g、每天3次用于预防发作,癫痫发作时用地西泮(安定)10~20 mg静脉缓慢注射,如未能制止抽搐,需再重复注射,直至制止抽搐,然后将地西泮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每天用量不超过100 mg,连续3 d。预防:患者睡眠充足,非治疗需要不打扰患者睡眠。关心体贴患者,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按时用药,勿骤停、骤减、骤换药物。保暖,防止感冒。禁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和药物。
1.2.8肺部感染重型颅脑损伤后因肺实质多有瘀血、水肿、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误吸、气道内分泌物不能排除,加上侵入性操作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极易并发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肺部感染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有效清理呼吸道是防治肺部感染的重点。气管切开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正确护理气管切开及其他管道,气管内导管消毒,每4~6小时1次;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1.2.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继发于脑损伤后的凝血异常。其原因是脑组织中富含凝血激酶,外伤后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3]。由于血小板的异常聚积,可使脑皮层、基底节、白质内以及脑干等处小血管发生血栓,随后又因纤维蛋白原溶解而引起继发出血。血管内凝血需依靠实验室检查才能诊断,即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旦发生,应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的同时,输新鲜血液,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重症则应尽早施行过度换气、大剂量激素,并在颅内压监护下进行脱水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um-40)0.5 g/(kg・d)静脉滴注施行等容量或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维持血液黏度在最适红细胞压积值水平,以减轻脑水肿及脑继发性损害。
2结果
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见表1。本资料中210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1例死亡,病死率为11.43%。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 h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占脑损伤的13%~21%,其特点为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治愈率的关键在于尽早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6],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很多,多数患者死于并发症,所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鹏.严重脑损伤后的急性上消化道病变[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2,19(1):38.
[2]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0,121.
[3]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36,492.
[4]高立达.近代头部损伤的若干临床问题[C].成都:总医院,1990:188,206.
[5]倪维旺,李艳凤.老年人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