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1-10 18: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

篇1

【关键词】情感;青少年情感;身心疾病;调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4-02

【中图分类号】R8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染色剂”和“催化剂”。人类通过主观事实的认识,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井在此激励下,进行有意识变革事物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不染上情感色彩。青少年的情感随其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丰富多彩并充满神秘情调的情感特征。遇到高兴的人或事.他们就会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反之,他们便会形成愤怒、悲痛、恐惧、失落、逆反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理解、尊重与保护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是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客辞的责任。同时帮助和指导培养良好的情感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1 情感与情绪障碍引起的身心疾病

1.1 心因性躯体疾病。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反映.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当人发生情绪变化时.常常会随着出现系列的机体变化,现代心理医学表明.不良情绪因素是诱发心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果长期心情不舒畅、悲愤、急躁、恼怒、孤独、焦虑、压抑等,就容易引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月经不调、肠胃不适、癌症等心因性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由于情绪、情感因素造成的病例占74%。

1.2 心因性皮肤病。皮肤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过度紧张、悲痛、急躁、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导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皮肤抵抗力低下,失去屏障作用,使细菌、病毒、寄生虫乘机而入出现皮炎、湿疹、黄褐斑、雀斑等各种心因性皮肤病。

1.3 心理障碍。青少年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一个特殊阶股,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时期,既有儿童时期的特点,又有成人期一些萌芽的东西,容易发生心理矛盾冲突和行为过失,常表现在求知欲与识别力、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受暗示性、情绪与理智、闭锁性与交往欲、理想与现实、个人要求与经济能力等的矛盾中,加之学业过重,学校、家长教育不当、生活单调而形成的心理压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往往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学习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和不良的行为等,表现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急躁易怒、嫉妒、自卑、逆反。严重者出现抑郁症。抑郁症医学上称情感障碍,第一号心理杀手。资料证明:青少年自杀原因68.3%为情感障碍。主要是从小溺爱,很少受过大的挫折,有突发事件承受不了.悲观失望、自责、自卑而轻生,2004年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对24013名儿童少年进行了调查,行为检出率14.97%。2006上海教科所对800名初中生进行健康调查,结果在重点中学心理问题检出率男14.95%、女9.06%,一般中心男为19.16%,女为11.13%。

2 疏导对策

指导青少年学会积极的情绪自我调节和培养美好的健康情感是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应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

国内外心理学家常用的调节方法有:

2.1 心理补偿与升华:将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进行改变,指向比较高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人们适应环境中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防卫机制。假如某一方面收到严重挫折,切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激励着许多失败者从苦恼、彷徨中解脱出来,冷静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使之成为取得成功的条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通向理想的目标。

2.2 幽默:是一种高尚的心理防卫机制。人处于难堪的境地,以含蓄、双关、恢谐、讽喻等形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问题、摆脱困境.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局面.

2.3 情感转移法: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遇到挫折、困难不要陷入自我烦恼中,要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乃是明智之举。可以从事自己爱好的写字、绘画、打球、看电视等.这样可以把苦恼、烦恼、愤怒、忧虑等情感转移掉,恢复心理上的平静。

2.4 情感渲泄法:如有一时想不通的苦衷.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适当渲泄有缓解紧张、解脱精神压力的作用,可在长者面前倾吐心中的不快.把话讲出来。家长也应努力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哭也是一种自我心量调节的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和分流。

2.5 自我安慰法:当受到挫折或考场落榜时,不要沉湎于幻想和追悔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自己问心无愧”。坚信“明天会更好”,但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卫方法,仅能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免受伤害。过后应冷静分析原因,重新确立目标,继续努力。

总之,指导青少年正确的提高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是近年来需加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刻不容缓的主题工作内容。

愿此文能唤起更多的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这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灵聪 宋兴川编著《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21页。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睡眠障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睡眠障碍现状分析

睡眠障碍是个体在睡眠过程中因睡眠量的不正常,或睡眠质的不高甚至很差而引发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包括睡眠不足、睡眠减少、睡眠贪多、难以入眠、睡不安寝,以及与睡眠相关的诸多异常心理和行为等。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睡眠障碍实质是个体自身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出现交替性紊乱的生理表现,是个体内部调节睡眠觉醒的机制出现了异常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睡眠障碍实质也是一种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失控而引发的紧张、焦虑、忧郁、烦恼等不良情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使得人们的精神始终无法放松,焦燥不安,从而滋生出的困扰性睡眠反应。

睡眠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理需求,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若不睡眠将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和躯体症状[1],良好睡眠是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睡眠和健康计划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睡眠障碍者数量呈连年上升趋势,2006年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的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一年中睡眠障碍发病率为57%,39%的患者日常活动受到影响[2]。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调查数字显示,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抑郁性失眠障碍,仅中国就有0.75亿[3]。睡眠障碍在青少年中也普遍存在,Morrison等报道10%—23% 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4],国内报道青少年学生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16.57%[5]。据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1050名9到16岁的青少年中,60.8%的青少年存在着睡眠障碍,37%的青少年每晚只有4到6小时的睡眠,比正常要求的八、九个小时要少很多;除睡眠时间不足外,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32.5%的青少年反映晚上很难入睡,28%的青少年反映夜里做梦“特别多”;在1050名被试中, 初二学生120名竟全部反映自己睡眠不足,很多学生还反映每晚都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垃圾睡眠”过程[6]。

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梦游、过度睡眠等。失眠是指在睡眠时间内不能安静入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不安寝、睡眠不深或频繁觉醒、早醒、多梦等,失眠在睡眠障碍中占97.5%,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梦魇表现为睡眠中出现恶梦,梦中见到可怕、险恶的景象,而发出呼叫、、突然惊醒,并会伴随出现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等机体症状;梦游是指患者熟睡后,1—2小时内不由自主的起床在室内走动,做无意义的单调运动或到户外活动,梦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成年后多可自愈;过度睡眠是指在足够睡眠时间以外仍经常困乏欲睡,有的青少年喜欢赖床、睡懒觉,每天睡眠的时间甚至超过14个小时,但起床后仍然觉得犯困,乏力。

睡眠障碍往往引起青少年免疫力低下、机体疲惫、精神烦燥,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不仅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患等机体疾病,而且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不稳,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思维迟钝和认知偏执等系列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和素质提升的关键期,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的抑郁、焦虑、强迫等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和自杀案例的发生,其主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睡眠障碍,研究和探讨引导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对推动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与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分不开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高质量的睡眠和科学的睡眠习惯为基础,睡眠质量及睡眠卫生已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一)睡眠障碍影响生理状态,不利于青少年身体机能的维持与恢复

休息和从疲劳中恢复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睡眠是每人每天必须的,是机能恢复的过程,机能的维持和恢复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水平工作与学习能力的保证。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且逐渐达到成熟,国外有关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以导致体重指数增加,导致肥胖的产生,对于青少年尤其是正在发育中的儿童体重影响更显突出;而且睡眠不足还会干预某些蛋白质激素的分泌,诱发代谢功能紊乱[7]。长期睡眠障碍会打乱青少年的生物钟,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得不到均衡发展,造成内分泌紊乱,机体代谢不正常,诱发全身各系统的紊乱,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睡醒后往往出现头晕脑胀,眼睛发涩,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视线模糊、黑眼圈等生理状态。生理学的有关研究还表明,身体的生长发育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人在熟睡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这就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熟睡时还能促使白的合成和储存,这就有助于促进和加速个体骨骼、肌肉和脏器的发育。一般情况下,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生长素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生长素的分泌就会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精神饱满,就必须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为基础。

(二)睡眠障碍影响心理状态,不利于青少年维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水平

青少年在某一时刻的心态、心理活动水平的不同,可能会使外在表现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注意的分散与集中;反应的敏捷与迟钝;情绪的波动与沉着;意志的果断与犹豫等。稳定的心态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十分重要的,有些青少年由于受睡眠障碍困扰而变得心态易失衡,做事不认真,容易情绪烦躁,看待事物随意化、片面化,易走极端。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但失眠、梦魇、浅睡等睡眠障碍的存在,使青少年心理活动水平受到消极的影响。Morrison等发现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者[8],并且睡眠障碍与焦虑因子以及显性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睡眠障碍强度越高,焦虑程度和主观抑郁程度就越高[9]。近年来,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重,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导致他们的心理活动水平降低,经常出现厌学、出错和情绪烦躁等表现,如听课时经常注意力涣散,答问时记忆与思维杂乱,为人处事经常处于心绪不宁的状态,其学习能力远不如睡眠充分的学生,心理活动水平也比睡眠正常的学生消极许多,对事物普遍缺乏探索兴趣,个性也显得被动消极。所以,青少年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水平,需要有良好的睡眠做保证。

(三)睡眠障碍影响情智状态,不利于青少年发展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各种能力发展的高速期,睡眠障碍作为青少年时期常见的身心困扰,也会对青少年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许多重要的不良影响。睡眠障碍导致的躯体及神经系统的疲惫,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使青少年许多认知功能,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动手操作等能力发展受阻,而且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许多负性的生活品质和许多不良人格特征,这些负性的品质与特征作为重要的不良非智能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产生阻抗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者常伴有情智状态不良,他们不能很好地、理智地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不能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情绪调控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对自己的焦虑、抑郁、冲动、兴奋等情绪状态进行调适和管理。国外有研究指出,失眠症患者中存在中、重度焦虑和抑郁分别为54%和31%,发生中度抑郁的危险性是其他人的5倍;[10]国内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失眠症患者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51%—54.7%,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2.5%—44.3%,而61.8%的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11]青少年情智发展中的许多恶性循环,往往与睡眠障碍有关,对于有些青少年而言,正是睡眠障碍导致了他们的情智发展受阻,而低水平的情智能力又使他们的判断力、决策力、自我调适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对与睡眠障碍相关的成因进行有效的调适和控制。因此,引导青少年采用科学的方法战胜和告别睡眠障碍,将有助于从本源上促进青少年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奠定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睡眠障碍影响适应状态,不利于青少年建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有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他们会表现的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力、会唤醒和推动他们去更积极地发展各种社会适应能力。但是,那些受到睡眠障碍困扰的青少年,往往因疲惫而不愿去扩大交往,因抑郁烦燥而不愿去亲近社会,往往自我设限,将自我的活动领域设置在狭小的范围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睡眠障碍者,特别是焦虑型睡眠障碍者,由于内在冲突多,承受的压力大,导致他们往往意念偏执或情绪压抑,有的甚至会伴有抑郁症,神经官能症,躁狂症等,在处理日常问题时缺乏灵活性,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逆反性和的攻击性。这些心理和行为表现,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外界和周遭环境的适应状态,使得他们同父母、兄妹、同学,以及朋友的人际关系难以融洽,适应不良时有发生。此外,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因长期处于困扰中,其注意力也主要放在自身的烦恼上,而很少与同学、朋友及家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很少主动去建立良好与长久的人际关系,致使周遭的人际环境隔阂丛生、裂痕不断,这种人际间的不和谐,有时会“雪上加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三、重视和引导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日趋严重和普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要注重归纳和总结一些切有实效的应对睡眠障碍的策略与技术,以指导和帮助青少年战胜睡眠障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诸多的睡眠障碍,许多青少年往往表现出的是“无奈”与“失助”,加之他们普遍缺乏对睡眠卫生的认识,同时也缺少合适的正确教育与引导,每临失眠就惶恐不安,不知何以应对?有的甚至把睡眠障碍想象成不可战胜的“洪水猛兽”,这种思维方式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的忧虑和心理压力,使睡眠障碍变得更加严重。有的因长期的受失眠困扰而形成了“怕失眠心理”,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想尽量迫使自己快入睡,结果是适得其反。“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意念本身就是脑细胞的兴奋源,结果是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对此,老师和家长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要采取正确的引导和指点,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睡眠障碍的产生原因,消除对睡眠障碍的的恐惧心态,使他们明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睡眠障碍是可以战胜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与青少年多交流,多沟通,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睡眠卫生知识方面的普及性教育,使他们掌握科学睡眠的一般常识;对于已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疏导,要授予他们一些应对睡眠障碍的策略与方法,指点他们根据引发睡眠障碍的原因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攻克”计划,促进他们主动去消除睡眠障碍的诱因,学会控制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走出睡眠障碍的误区。

(二)养成合理睡眠习惯,坚守正常的作息规律

人体到了夜晚体温就会自然下降,新陈代谢也会减缓,身体会进入放松状态,此时比较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如果体温太低,身体发冷,入睡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一般理想的就寝时间是晚上10点到12点左右,青少年处于生长的关键期,最好还是晚上10点左右睡觉。但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内部竞争的加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青少年也养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睡眠习惯,加之青少年又缺乏应有的自律素质,以致造成了他们熬夜玩游戏,整夜上电脑,迟睡看电视等许多不良的习惯。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31%的青少年晚上10点以后仍活跃在电视、电脑旁,每周至少有一次在看电视或玩游戏时睡着,而过早睡眠或者过度熬夜都有可能造成睡眠不足、失眠等睡眠障碍。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睡眠习惯和作息规律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可以为寄宿在学校宿舍的青少年制定固定的就寝时间,帮助青少年坚守按时就寝从而养成习惯;家长应当限制青少年每周看电视的次数和时间;同时家长和青少年也可以一起看电视或玩电脑,这样在劝其停止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青少年会更容易接受;对于经常玩游戏的青少年,家长应制订电脑的开关机时间并严格遵守,最好不要把电脑放在青少年的卧室里。引导青少年养成合理睡眠习惯,坚守正常作息规律,有助于他们养成正常的睡眠节律,到时间点就想入睡。长此以往,入睡困难和睡眠不足的现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除。

(三)优化睡眠环境,排除睡前干扰

优化睡眠环境对缓解睡眠障碍,帮助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很大作用。青少年的睡眠障碍,很多情况下与他们所处的睡眠环境不良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宿条件的改善,青少年一般就寝在集体宿舍或是在家中的独立卧室。因此,学生就寝的集体宿舍内,一定要保持清洁、安静,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采暖均要合适,熄灯后不要大声喧哗、吵闹、娱乐,以免错过最佳的入睡时机。学生在家就寝的独立卧室内,家长也要为青少年提供一张舒适整洁的床,室内布置要让人感受到宁静与温馨,要防止光线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有时还需用有色的窗帘挡住过强的光线,还要注意远离有辐射的家电、手机和电脑等。

同时,老师和家长还要重视帮助青少年排除一些睡前干扰,要提醒青少年在入睡前不要喝咖啡、饮酒或者抽烟,睡前不看一些惊险刺激的影视作品,也不要听一些恐怖的故事或者长时间聊天。要指导和建议青少年最好在睡前听一些柔和的轻音乐,这对避免睡前精神紧张或亢奋都很必要,可以推进青少年放松身体,快速入眠,而且睡眠质量也会更好。一些专门的安眠乐曲,比如莫扎特的《催眠曲》、舒曼的《小夜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都是很好的助人入眠的音乐,家长可以有选择的为入睡困难的青少年提前准备,致力于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入睡氛围。

(四)加强文体生活,调剂生活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当代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原因,花在文体生活和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很少,生活学习无节律。而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内容,而且也会帮助青少年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促进睡眠质量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常锻炼者睡得更好更深。有关研究发现:有计划、适度的体育锻炼会避免负面情绪和焦急思绪的滋生,能增强睡眠的动机和需求,是长期失眠者纠正失眠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有助于缓解累积的紧张、压力,可使身心放松,减少梦中惊醒,延长深度睡眠的时间[12]。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给青少年减压、减负、指导他们学会调节生活节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自我睡眠管理,让其在忙于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文艺、体育锻炼活动,比如歌咏、表演、打羽毛球、跑步等,这样不仅会锻炼身体,开阔知识面,促进人际交流,而且会使青少年经常体验到轻松愉快。青少年若能每天带着快乐的心情香甜入睡,醒来时必然是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五)广泛开展咨询和辅导,注重授予青少年科学睡眠的策略与技巧

对于受睡眠障碍困扰严重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了解一定的睡眠策略和技巧尤为必要。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长期患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主动找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心理辅导老师也应积极帮助青少年找出诱发睡眠障碍,阻碍其心理健康的真正诱因,并注重授予他们科学睡眠的策略和技巧,切实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睡眠困扰的自信。要根据具体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改善和矫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困扰,重获健康睡眠。对于那些是因为机体不适,如感冒、咳嗽、发烧、肌肉酸痛等造成的入眠难、入睡浅、易醒等失眠障碍的青少年,应及时的劝其进入医院进行治疗,促其早日康复。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解决其睡眠障碍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因睡眠障碍导致的机体疲惫、精力不足,往往会使原本的心理病态变得更加恶化与严重,更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除了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更需要对他们作长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睡眠障碍的存在和低估其负面效应。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对青少年的睡眠障碍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引导。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远离睡眠障碍,走出睡眠误区,提高睡眠质量,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深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3] 何洪泽, 青木等. “睡眠债”让人丢了健康[N]. 天津: 今晚报, 2008-04-11.

[4] [8] Morrison DN, Mcgee R, Stanton WR et al.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2(31).

[5] 刘贤臣, 彭秀桂, 郭传琴等. 青年学生的失眠及其相关因素[J]. 上海精神医学,1995(3).

[6]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六成青少年睡眠有障碍,垃圾睡眠易让女孩性早熟[N]. 济南: 都市女报, 2007-12-07.

[7] 贾丽娜, 王兴娟. 睡眠不足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6).

[9] 洪兰, 马彦, 林颖娜等. 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J]. 国际中医药杂志, 2009(3).

[10] 施建安, 王焕林. 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4(1).

篇3

邵某,男,22岁,大学四年级学生,体重偏轻。在2006年6月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开考之前,因前日找工作未事先熟悉考场,不得不临时紧急寻找考场,但是几经努力仍未找到,于是焦虑情绪顿起,结果考试已经开始时仍未找到考场。当考试铃声响起的瞬间,本已焦虑不安的邵某焦虑情绪突然升高,自述自己随之开始有样感觉,同时焦虑情绪消失,并伴随着轻松愉快的体验。当其找到考场坐下时感觉裤裆散发出的气味,考试完后检查确信自己是了。事后回想感到不解与惊恐,于是前来咨询。

2 矫正

经一系列精神分析手法,在解除来访者戒备心理的情况下,进一步了解到邵某以前的一些特殊行为:邵某有着长久的习惯,尤其是当学习、交际、就业遇到挫折而感觉焦虑、抑郁时,常常产生冲动,这种情况往往一周要出现4、5次。自述其在后不良心理症状明显消失,自我感到满足。时间一长,遂养成以方式发泄并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问及是否有梦遗的现象,自述自染上习惯后就没有出现过梦遗现象。

经过解释、心理疏导及讲解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来访者心理已感觉舒畅了许多。同时向他提供了一系列常见的心理宣泄及调节方法与途径。一月后随访,自述频率较以前已大大减少。

3 讨论

当代青少年现象已很普遍,调查显示[1]大学男生的发生率为65.7%。近年来的研究[2-3]认为,可以满足个体的生理欲望,而不危害社会,从而减少青少年性犯罪。但是,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可能直接造成生殖器的损伤[4-5]外,对青少年来说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伤害。由于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行为,往往在事后产生负罪心理,由此影响其人格、心理的健全发展,表现为自责、自卑、自闭、抑郁,并影响到个体正常的学习、交际。

本例中,英语四级与个体学位证发放挂钩,是导致其产生高度焦虑的重要外部原因。而焦虑的个体[6]容易出现一些消极的应付行为,个体消极的应付方式是其产生不良心理调节的内部因素。个体长期采用方式进行消极的心理调节,结果可能形成了条件反射,如不及时矫正,则可能发展成更为频繁的焦虑-条件反射,成为一种病态无法自控的生理-心理调节行为,对个体的身体、心理及生活都将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在进行心理疏导、认知疗法后,该生的心理忧虑消失,心理调节方式转为健康和积极,发生率下降,有效制止了不良调节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李淑萍,赵晓进. 大学生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 青年研究,2000(8):33-34.

2 孙言. 的是非曲直评说[J]. 江苏卫生保健,2004,(6):38.

3 陶林. [J]. 中国性科学,2000,9,(3):41-44.

4 沈海源. 的性慰与危害[J]. 家庭医学,2004,(1):4-5.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原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2-03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他们体态匀称、肌肉发达,但心理发展还相对滞后,表现为遇事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兴奋、激动、发怒和绝望。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是多方面的,除因受到重大生活变故影响外,还受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生活紧张程度增大,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加大,其中的矛盾、冲突、竞争也随之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承受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从学生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响,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文化、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社会风气同样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上的一些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净化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歪风邪气的盛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以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大众传播,使青少年在各种诱惑中深受其害。具体表现有:

恋爱交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再受到网络、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导,有的学生谈恋爱,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如果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会陷入极度郁闷和焦虑之中,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轻生的念头。

疯狂追星――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追星热,对歌星、影星盲目崇拜。整天关注娱乐新闻,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

沉迷网络――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却受到了网络的毒害,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玩游戏,整天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白天不上学,晚上不回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有的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用,就去借去偷,甚至敲诈别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国内外大量事例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紧张,家庭情感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受到家长过分关爱和看管的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上存在被扭曲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出现障碍。

(三)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这种重分轻能、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分数显得如此重要,学生承受着来自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双重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竞争激烈,甚至为了达到高分,超过他人会出现作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有许多同学因为压力大,身心疲惫,产生了厌学、厌世的情绪。如果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时,必然陷人恐慌与失望中,产生心理障碍。

(四)自身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个体差异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把期望值定得较高,但由于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看待问题产生偏颇,结果不能很好的实现理想,完成任务目标,当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不能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差,贫富差距会使这些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卑感,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内向,发展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渴望交友,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互帮互助,但自身心理活动的封闭性,与他人正常交往受阻,这种心理矛盾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进而导致了人格的偏差。

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给家庭及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对学生本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和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社会各方面应该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正确的社会导向引领他们走向成熟。社会各个传媒单位和部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要传播优良文化传统,优秀精神文明,坚持抵制低俗有害精神污染,优化育人环境,注重环境育人,净化学生的心灵,抵制各种腐化思想的侵蚀,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刺激和影响。

(二)学校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开展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雨绸缪。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加以疏导和化解。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摸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家庭要和学校多沟通,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加强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父母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睦共处、互相帮助、关心和爱护,以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榜样,发现其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调整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心情急躁,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重智轻德,不能过分溺爱。

(四)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生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以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辩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成长等各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培养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 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职业时空,2011,(4).

篇5

关键词:社会救济,档案,整理

 

社会救济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务性,所以,一系列助人服务的档案也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科技论文。社会救济工作档案的整理首先要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具体步骤对每一类社会救济服务中的每一具体个案进行整理归档。

1.按照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成因进行分类整理

可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社会环境、家庭变化等进行整理。A、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汶川地震,突然间,数万人失去了生命,数万家庭失去了亲人,财产严重受损。受灾人员在巨大在压力下会现绝望、焦虑等感受,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同时国家派出了大批的心理专家深入重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大部分灾民心理基本稳定,逐渐走出大地震的阴霾,鼓起了生存的勇气,广大灾民大力开展自救运动,生产生活秩序基本走向正常化。B、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车祸,意外的车祸可能导致某人肢体截瘫,原有的美满家庭生活和人生轨迹可能因此而改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他所做的辅导包括探讨车祸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同自己和妻子、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联系安排家庭中环境的改造,向他介绍社区康复资源和国家有关残疾人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工作,所有这些工作过程都要归档整理。C、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企业破产造成员工失业,社会工作者要对因此而求助者进行心理安慰、联系民政部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辅导、积极联系就业单位等,所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要按程序整理归档。D、家庭变化,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传统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丈夫和妻子都在外面工作的双亲健全家庭、单亲家庭(因为离婚或非婚生子女家庭)以及几个孩子的相互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的成年男女组成的一种混合性家庭。这些家庭很容易引起成员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社会工作者对此所进行的心理调试工作是主要的,因此,对进行心理调试和疏导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要仔细记录下来,以分析个人变化和干预的结果。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上分类只是将问题简单化而言的。科技论文。

2.按人群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可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类型划分整理。A、儿童期作为人的生命中一个特殊阶段,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同时也是多角度的。儿童社会问题主要是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儿童发展障碍两个方面,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有大量的案例需要有专门技巧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去服务。在对其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谈话、调查、资料收集与研究、沟通等技巧,使用的心理辅导、角色转换等理论和方法都要按程序记录归案。B、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会问题主要是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失学失业问题等,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多层面的开展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一般按照系统的理论进行处理青少年社会问题,多个系统协同运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的策略。因此在整理服务档案时要对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青少年服务对象系统、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青少年服务行动系统四个系统中所有工作内容和程序都记录在案,以保证服务工作档案的完整性。C、老年人又是人生的特殊阶段,主要涉及身体健康、经济、情绪、代际关系、配偶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维护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另外老年人由于职业生涯的结束,社会交往圈子的大大缩小,老年人晚年生活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老年人的交流渴望也不荣忽视。因此对于每一个老年人社会服务个案的记录要以健康保障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为重点,对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记录归档。D、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是国家,女性约占13亿总人中的一半,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论文。由于历史原因,妇女还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有着特殊的需要和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帮助。目前针对妇女服务的个案问题主要是特殊困难女性的求助,重点是为失业女工提供的服务、为单亲母亲提供的服务、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提供的服务及为进城打工妹提供的服务等。对于以上种种个案要将求助妇女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问题的排序、优先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成因、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整理,写出详细的结案记录并归档。E、残疾人由于心理、生理、人体结构功能丧失而无法从事正常人的工作,如何使他们跨越人生障碍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以特定的价值观去服务所做的重点,在整理这类个案案卷时注意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进行整理归类。

3.按社会或个人问题的性质分类整理

可按经济困难问题和精神问题进行分类整理。A、经济困难问题,自然灾害发生引起的经济困难、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使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意外的事故造成身体残疾而失去劳动能力引起的经济困难等都可以列为经济困难问题,然后对每个个案进行整理归档,这样将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的具体方法提炼出来以备总结使用。B、精神问题,精神问题往往产生于重大疾病缠身、不堪生活工作的压力、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无所适从等。精神问题的服务往往涉及到对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评估和介入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对心理评估所采取的专业方法、评估的过程及结果特别整理归案,以便总结经验,提高专业工作水平。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被称作“心理卫生”或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自我疏导内心的情绪,是否可以经受得住打击等。经研究人员表明,美术教育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教育方面讲,美术教育具有表达、传递、陶冶的功能,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以及西方的净化心灵等观点。

美术创作由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视觉要素构成,美术作品除了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还可陶冶情操,起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美术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活动。通过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行为,其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其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自我、多疑等问题,与他人经常发生摩擦,自控力意识薄弱。最后是心理障碍,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考试综合征和学校班级适应症等。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树茂指出,在青少年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现象,比谁有钱,谁的家庭背景好。青少年经常会有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更有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约束言行,缺乏责任感,性情孤僻、情感脆弱。

以上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诊断和解决,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品性和人格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人格、抑郁、犯罪等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日益强烈的自尊心使自己有了主见。他们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唯我独尊,在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经常没有耐心,性情暴躁,更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帮助。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当前我国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子女经常会出现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烦心事,心中的烦闷无法排解,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

3.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功课

升学上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因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学校的测验、考试也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的谈话,在交谈中获得重要信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

2.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只有把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听取教师的意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用实现理想的愿望增强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挫折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他人相处不融洽。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用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4.应用心理艺术治疗

治疗不仅仅是肉体上病痛的治疗,还包括思想、心理、精神上的治疗。艺g治疗的早期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之后他的追随者荣格指出,画出我们内心所视的和画出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根据临床经验,荣格相信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为直接,其是对精神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艺术活动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报上曾经登过这样的一则消息:一些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因为和父母、同学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师批评或考试成绩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有距离,然后就选择了自杀。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其父母的“专横”“唠叨”而弑母,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个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类似这样的消息,报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无不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仅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生,怎能不让人震惊。孩子们的心怎么变得这么脆弱,他们怎么会如此不珍爱他们的最宝贵的生命?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残忍?难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真的值得探究吗?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但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因而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处事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方法,显然舍本求末。因而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自身、个人、内在的道德培养,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辅导至关重要。笔者呼吁,应加大力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是有一个缓慢而微小的重复,而我们也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怎样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细微变化,所以,在其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及早作好预防工作。需细心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微妙变化,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烦恼。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

(1)转变只重分数,忽略做人的思想观念。

(2)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注重对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养。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4)多与孩子沟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音,因而沟通至关重要。

总之,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孩子的无望,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不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指责,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无奈。我个人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创设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朋友们,请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篇8

邱女士48岁,一年前其父亲因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她一直陪护左右。最近,她因工作负担过重,出现睡眠不好等问题:入睡困难,早醒,醒后再也不能入睡,白天感到疲乏,体力不支,并有心慌、胸闷等感觉。这让她想起一年前父亲在医院的情景,担心自己也患了心脏病。

有一天,邱女士正走在街上,无意中听到路边的人在说“朋友昨晚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便突然感到心慌,气喘不过来,大汗,双腿无力,人瘫倒在地。好心的路人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给她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生化、胸片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在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后,医生建议她到心理科就诊。心理科医生为她做了全面的评估,诊断为惊恐发作。经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后,邱女士才逐渐恢复正常。

医生的话

惊恐发作,即惊恐障碍,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又称为急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感,一般持续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可出现心慌、血压升高、胸闷、呼吸困难、出汗、四肢无力等症状,能自行缓解。之后,患者会非常担忧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并出现显著的行为改变,如回避工作及学习场所,不敢一个人出门,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

调查显示,惊恐障碍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65岁以后非常少见。

心脏病还是心病

惊恐障碍发作时,经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出汗、四肢无力等,这让患者本人、家属,甚至医生都很难从症状上完全区分是躯体疾病,还是惊恐发作。

不过,只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并做必要的检查,还是能⒍者区别开来的。首先,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躯体疾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近期血压是否平稳,是否按时服用降压药,是否有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是否吃了早餐等。其次,给患者做相关的医学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学、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心脏彩超等,看这些检查指标是否正常。如果患者症状很严重,但各项医学检查均正常,则要高度怀疑是惊恐障碍。

治疗惊恐障碍:服药+心理调节

治疗惊恐障碍主要包括:①由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针对患者的情况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同等重要。在急性发作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较快缓解症状的阿普唑仑及氯硝西泮。③急性期治疗的要求是12周,之后进行6~12个月的维持治疗,目的主要是预防复发。

预防惊恐发作:情绪要早处理、巧调节

篇9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春期 稳定剂 矫治途径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祖国要强大,人类要进步,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里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做出良性的反应。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据我所了解部分学生考试前与考试中的紧张感和“晕场”,生活与学习中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和“闭锁症”,个别同学甚至发生了严重撒谎、早恋、离家出走、逃学等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离不开的场所,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易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的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正确认识,确定心理健康的矫治途径

1.能正确认识现实,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平衡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还设立心里热线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心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现实就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现实,不偏激、不固执、不主观、不脱离现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遇到的问题、困难、遭受的挫折有正确的态度。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

2.情绪乐观、稳定,避免焦虑、忧愁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逐渐从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里很脆弱,需要细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准备技能上,用冷静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学习获得成功,老师应该给予鼓励,遇到挫折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不要打击学生的情绪,应该给学生有一定成长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热爱学习和工作,有脚踏实地的意识和作风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人的成才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优劣,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专心致志等。现在很多中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追求享受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苦为乐,精神充沛的从事有益的事情,把精神价值的升华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

4.乐于与人交往,待人有良好的心境

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礼相处,同情人,帮助人,不歧视,不欺侮弱小,不盛气凌人,不无理取闹,则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又一标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智和谦让、宽容,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诚实、守信、热情,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管理,时时处处把帮助别人作为培养自己健康人格的最高准则。

篇10

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治疗。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