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科学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科学研究课题

篇1

近日,一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的著作――《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上市。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育的概念体系、价值导向、结构形态、运作机制、社会功能等关乎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旨在从人文与社会的视角对体育实践进行描述,探求因果、鉴别得失,并提出发展体育事业的对策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伴随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面临建设体育强国光荣使命,面对发展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体育工作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指导。为此,体育总局设立了专项研究课题,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以任海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几易其稿,完成了这部70多万字的著作。

这部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视野上有所创新。以往类似研究多从学术角度出发,把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按学科分类进行总结。这次研究突出体现了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侧重实践角度,兼顾学术视野。整个研究紧扣中国体育发展的脉络,从应用角度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主要着眼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实践提出的理论挑战和对这些挑战的应对,论述重点是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二是内容上力求全面。课题组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上下了很大工夫,对30多年时间跨度里的数万篇论文、上千部著作进行了梳理、归纳,条分缕析,大事论述深刻,分支讲解清楚,保证了本书内容的全面性。

从侧重实践、兼顾学术的角度出发,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总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改革研究、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法制研究。一册在手,30多年来对体育工作各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重要理论观点尽在其中;不同历史阶段特征鲜明、脉络清晰;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指出了问题、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于体育工作者而言,这部书既提供了资料便利,又提高了战略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对后来的研究者,这部书是厚重、坚实、无法绕过的一级台阶,可以作为继续前行的基础。

篇2

构建有效、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取向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取向;教师教育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体育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也推动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纵观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时的教育理念以及体育观念等,因此,明确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完善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1]。在当代环境背景下,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力求培养更加优质的体育教师。笔者将从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及专业化入手,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体育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及其专业化取向

(一)体育学科教师教育专业

很多学者对于“专业”的定义并不相同。有人认为,专业是指在某个方面的地位较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并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性;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专业应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要求:(1)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职业实践的依据,使职业具有一定的技能性。(2)该职业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3)具有一定的专业自。那么,体育学科教师教育是否已经能够定义为“专业”?很多西方国家认为,教师教育仅仅只能算作“半专业”,日本相关学者也认为,教师教育仅仅达到“准专业”的要求[2]。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强。虽然从社会职能来看,教师教育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着眼于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升教育的“无可替代性”。

(二)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但并非“专业”。但是按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力图将教师发展为一个“专业”,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工作当成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提高其工作专业水平,不但需要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以及入职之前的教育训练,还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及传教的技能,还包括教师对于自己职业态度的转变等。由此可知,教师专业的发展路程是艰难而曲折的,这就需要教师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教育力量的强弱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向“专业”快速地发展[3]。因此,我们应当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视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提高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体系。

三、基于专业化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分清教学任务中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将学习的重点进行确定,提高学习的效率[4]。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全面素质,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最后,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

(1)超前性原则: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看待体育这个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需遵循超前性原则。同时,应注重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考虑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身体以及见识都在一天天增长,对于课程的设置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从体育学科自身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不断地发展、更新和涌现的,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将课程设置的主体方向把握好。(2)多元性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可以将多种元素相结合来展开体育教学。例如,可以将现代体育课程与民族体育课程相结合,现代体育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都较为常见,但民族体育就较为少见。实际上,我国很多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其融入于现代体育课堂中能够增添课堂的乐趣,还能促进民族的团结。(3)合理性原则:课程任务较轻时,会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课程任务较重时,会带给学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应注重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应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其实际情况来对课程进行设置,使课程既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又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寻找一个平衡点,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基于专业化取向的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平作为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取向,并基于这个专业化取向对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让体育师范专业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对自己进行培养,使自己更加趋于“专业”[5]。明确了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取向,便能对于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四、对于体育学科教师专业化的展望

优势: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体制而言,体育课程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推进之后,体育课程被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也越来越正式,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师范类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体育教育的专业,并加大了对于体育运动设施的资金投入,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为我国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劣势:虽然“专业化”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缺乏一定的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相对应的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人才较为缺乏,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等,导致发展的脚步较为缓慢。机会:我们可以做出相关的宣传,树立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意识,让教师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就一定能够距离专业化越来越近,实现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的目标。

五、结语

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能够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体育课程师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了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化的重视程度,督促其不断完善自身水平;其次,培养全民对于体育健身的意识,间接提高了国民体质;最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体育健儿,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并为之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伏小亚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尧.我国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8(11):30~32.

[2]曾华.论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取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Z1):59~63.

[3]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0~73,94.

[4]陈大伟.教师专业化取向与校本培训[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6):1~4.

[5]段作章.教师专业化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53~56.

篇3

一堂好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去导入这堂新课,在这一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教师应如何去进行衔接,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怎样去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学生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如何去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制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不大不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么就激发不了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制定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么就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且要确切,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结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引导,如何去组织学生练习,如何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过程。

1、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要为课的内容打好基础,最好在配乐的形式下进行练习,内容要以游戏化与韵律舞蹈相结合,准备活动不但要做好学生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教学手段要变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游戏化,或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一节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的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导演下进行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队行调动要少,学生在课堂上要多想多练。

3、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放的开,收的回,要收缩有余,有些课教师虽然放开了,但放的不够大,学生的练习也是在教师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有些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练习气氛也活跃了,但教师又很难收回。课前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练习,在练习当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练习。

探究与合作要运用恰当,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达到合作这一环节,就提示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其实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就不必要进行合作,当学生自己完不成的,就一定要进行合作,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4、过去的教学方式,统一要求、一刀切,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练习当中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师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解决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投准练习当中,有的学生投的比较远,可以击中目标,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后退几步,有些学生投不到,可以向前走几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改变练习方法与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互动。转5、体育课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的在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怎么能称的上是体育课呢?一节体育课要有学生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要有一定的密度,学生的心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过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兴趣是手段,技能是目的,课改不但不淡化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并且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就是社会适应。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的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定,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单纯地进行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方法与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或凭空夸大。

三、放松活动

篇4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题;申报

随着“教学兴校、科研强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广大教师也逐步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校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抓手,更是倍受教师青睐。自然,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申报教育研究课题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了解教育课题申报的渠道

1 国家级课题。教育部每年都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等,在这些课题中,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

2 省级课题。省教育厅每年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省基础教育科研办公室也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

3 市级课题。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工作需要,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4 本单位教学课题。根据校本研究需要,设置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5 横向课题。有关非教育机构为解决与教育相关问题,设置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项课题。

6 自选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自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二、加强“课题指南”的学习研究

申报课题,首先要对“课题指南”进行研究,“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基本要求,是当前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课题指南”对课题申报给出一系列规定。如对课题申报人和参与人的资格都提出要求,课题申报人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并且不能参与其它课题的申报,有的课题还规定没有结题的前几位参与者都不能申报新的课题,对于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还需要有两名高级职称人员推荐,对课题的时间要求和经费等问题都有具体规定。因此课题申报时,只有满足“课题指南”要求的申报书,才能被专家评审,否则申报书形式审查无法过关,丧失专家评审的机会。

三、重视课题申报人相应的前期成果

通常情况下,课题申报人在某一研究领域需要1―2年的学习和研究,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才有能力完成后继的课题研究任务。这就需要课题申报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掌握丰富的研究文献资料。主要参考文献的介绍要突出“新”、“广”两字,要列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前沿性。同时也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学术领域重要的著名学者,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你熟悉本学术前沿研究领域,对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研究基础。有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证研究质量。如果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那申报的课题就不可能立项。

四、强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

当今的课题研究很难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因此,课题申报人员构成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可邀请国内外学者或政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但所有参与人,必须满足“课题指南”的要求,不得同时参加数项课题的申报,而且这些专家或领导都不是挂名的,而是需要参与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当然,从课题培养青年人的角度考虑,也可吸收一些暂时无相应成果的青年人参加课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

五、选好申报课题的题目

首先,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范围要求。“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根本依据,是当前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所以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做好选题,就是解决研究什么。选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与实践)、有新意(新内容或新角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内容涵盖面适度(切忌过宽过窄)、有竞争力(在特色中挖掘、在比较中产生、在优势中提取)。

选题过程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即,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2)选题应具有价值性。(3)选题应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在确定课题题目时,还必须注意两点:(1)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在对“课题指南”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和熟知的研究领域来确定选题,并且积累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现在,课题申报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同行在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2)准确判断、避免雷同。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研究人员准确判断和估计各学校和研究机构同行在自己申报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申报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

六、做好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非常重要,因为同样课题申报者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哪些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进行课题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拟定题目要做到:表述简明;具体不空泛,运用明确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简化。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清研究的必要性,更要突出该项目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并从与同类项目研究比较中体现其独特性。目的是向评审者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部分有几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1)有关概念的界定。概念表述不清,会使评审者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2)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教育应用研究要注重从实践意

义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3)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一是让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申报者研究的基础;二是说明研究者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要注意: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和局限性。第三,本课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拟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让评审者了解不是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

3 研究的内容。任何研究都会涉及研究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的是使课题避免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确定是把大问题缩小的过程,也是把问题分解的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是6个“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建设目标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具体方案是什么?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4 研究的方法。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用哪些方法。不仅要写出方法的名称和解释,还应写出运用这些方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实验研究类课题还要写清楚研究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5 研究条件分析。目的是使课题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组织能力;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方面的保证。

6 研究报告和成果形式。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及具体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研究任务和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

项目研究成果预期内容也是6个“?”:方案实施的预期成果是什么?项目研究最终成果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方案预期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产生的效益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前景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的特色和创新点是什么?

七、认真填写申请书

篇5

在课题立项阶段,为了使立项的各项数据更加严谨,我在当时任教的初二年级做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经过调查我发现,初二年级的学生们虽然经过了五、六年的英语学习,但是对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却普遍偏弱。只有极少数能开口说出通顺的英语。学生们在课余奔波于各类英语补习班,代价虽大,却效果欠佳。同学们既找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也无法在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将英语作为交流及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是不符的。

如果不是因为课题研究,我可能就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即使身处教学一线,但因为平常教学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找出课堂教学中是存在问题的。并用心思考,找到解决的对策。通过课题的立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了问题。例如:

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表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很多学生还感觉英语学习枯燥,尤其是语法的理解和单词的记忆。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只要在书面上学好英语能够应付考试行。至于能否将所学的英语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并不重要。有些学生虽然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缺乏应用而使英语学习效果欠佳。导致目前英语学习存在诸多问题。

根据调查中反馈出的问题,总结出了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一、以考试分数为主导,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

由于长期的分数至上思想误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将重点都放在了提高应试成绩上,英语作为语言的功能常被忽视。

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即使大家都意识到了语言的掌握有赖于多听、多读、多说,但在受课堂局限、班级人数、教师习惯、学生害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教学不能提供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课堂之外,就更加缺乏英语交流环境。客观上造成了学了没有机会马上应用。

三、没有补充的学习条件

如果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很难真正让学生学好英语的,万一英语教学与学习方法不对路,单纯靠老师传播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主要形式,没有实现语言教学的互动。课后仅以记背单词和钻研语法为主,就更少了开口说话的机会。

四、学生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任务自己学习不足,对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心不强。害怕说英语时犯错误,而不好意思开口。然而,自信开口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非常重要,英语应用能力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得以掌握。

在随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针对立项初期时发现的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解决英语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解决英语教学应试与应用结合的难题,改变英语应用的根本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上找突破口。力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找到应试与应用的结合点。努力将课本的知识化作学生习得的能力,主要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巨大动力,有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喜欢的事,很容易坚持下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会无限放大,这样一来,英语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了。例如在课堂授课中,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热点,准备好相关的单元知识背景等。

(2)纠正有些同学对英语学习的错误心理,改变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想法,这是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极大的误区。

(3)允许学生在口语对话练习时犯错误。教师的习惯行为便是对学生口语当中的错误进行立即指正,殊不知这也扼杀了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于能够举手发言、对话的同学,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与鼓励表扬,有艺术的指出不足。课堂上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在平时要多听、多说、多练习英语口语。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上自习课的时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或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新内容,或布置对话任务。以便于下节课的学习,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5)鼓励学生坚持听力练习。听是英语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不能忽视听力的训练。最好每天都听一会儿英语课文,在家的时候?或是在休息的时候听英语课文,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英语语感,还不会占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6)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多媒体等设备,能更好地展现所学英语情境。而课外的广播、电视、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录像带等,能极大限度的拓展所学知识,为英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7)任何一个单元的学习,都有和生活息息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完成单元目标学习的前提下,设置任务应力求结合生活实际,既激发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对话练习时言之有物。

(8)建议在阶段性的考试,甚至在升学考试中增加口语测试的内容,以求真正达到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实现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真正关注全体学生,从“以知识传授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转型

传统教学中,课程由专家学者开发,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教授规定的内容。教师不需要思考课程问题,只是接受国家的课程指令,遵从专家编写的教科书及教学要求,忽视学生的作用,教师总是口若悬河地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反烦地示范,牢牢主宰着课堂,不管学生理解地怎样,知识领会了多少,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体育课堂气氛枯燥、沉闷。课改后,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提出“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但没有真正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来,更没有把学生的主题地位凸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化为“教书”,这种观念给教师带来一种错觉;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的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有的教师怕启发不得法,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状态;或者是备课困难太大,没有把教参照搬来得容易。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教师沦落为“教书匠”,专业只能萎缩,废掉了课程开发的“武力”。

我在《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教学中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地进行热身运动。通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改实践,我深深感到,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注意真正关注全体学生。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知识的传授过程时刻牢记 “知”不仅是直接“给”的,还要靠很好的“引导”

新课程渴望更多的更精彩的回答是出自学生之口。也许,经过引导,学生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有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我在教学“110米跨栏”时,通过播放2008年奥运会跨栏画面,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是跨栏,又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其实,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资源,他们的聪明才智只有经过老师的真正“引导”,才能像火山喷发一样,找到突破口,才能爆发出理想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多注意引导,要有耐心,有信心。不要急噪,不要急于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应打破教师直接“给”知识的习惯做法。使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动。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过去的“给”知识,让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现在,通过引导,学生不但知道是这样,还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

三、要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出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每个成员都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独立思考,然后形成“问题树”,即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即小组“问题树”,这时候,就真正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这种教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只让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即“精英”回答,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下的学生才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是老师瞧不起的差生,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来越差,形成班级学生两极分化。而新课程教学中克服了这一点,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大众主义”。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试一试,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试一试,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四、教学环节不能过于饱满,应重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对教学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重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但是有些老师生怕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紧赶慢赶,贪多求全,缺乏层次性、阶梯性。而学生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草草收场,但是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值得怀疑。因此,能不能减少某些活动或环节,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学生的收获可能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相对以前注重的量,教学的质应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五、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当好“导演”,而不应成为“主演”

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让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教法、学法、课堂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对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耐久跑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素质练习使学生感到重复乏味,教师可利用障碍跑、自然地形跑、追逐跑、领先跑等形式的变换来发展学生耐力;在素质练习中,伴有计时、计数的小型竞赛和同一素质不同方法的练习,都会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感到教材内容有变化,学习之中有竞争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的探讨》 体育世界.学术2010.03 朱灿辉

3.《浅谈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短章集萃 曹科

篇7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W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

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教学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 电化教育馆,2011,(3).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它不仅没有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通过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着下列问题。

1.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来看,人随“机”转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用多媒体的处理与显示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自认为所制课件设计新颖、内容全面、环环相扣,在教学中就按照课件设计思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全然不顾学生的学情及所思所想,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放映,实行“机灌”。由于大部分教师的课件仅是其课本的翻版,普遍存在信息量过大的缺点,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从课件内容的呈现来看,屏幕呈现的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呈现较多,全是肯定的陈述句教师把课件内容一次性全屏幕呈现,或竭尽全力在课件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求新、求异、求变化,力求字字有动画,帧帧有特效,处处与众不同,致使学生在听讲学习时要么应接不暇、走马观花,要么缺失思维、身心俱累,从而对教学环境造成了干扰,影响了教学情境,扰乱了教学思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了“教者手忙脚乱,看着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三乱”现象。

3.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过多的用书面语言来读课件的内容,丢掉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教学思路被媒体所左右,教学风格被媒体所淹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再加上教师的板书内容设计不足,提问问题不深刻,限制了W生对学习问题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顿悟”感觉和体验不再出现,学习激情无法激发,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开展。显然,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在短期内,由于课件设计的内容多彩,画面鲜艳,内容呈现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件内容亮暗变化、频闪不稳、设备老化,再加上屏幕画面内容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和新鲜感的的降低,会造成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疲劳,学习情绪下降,影响学习效率。

上述问题,如果长期以往,最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丢灵魂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只有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发挥技术的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辅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学中,要适时的播放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问题学习情境,演示操作过程。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内容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发现与获得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呈现课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问题和对话,用引导、指导和辅导的课堂教学语言,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技能三个方面发展

(1)教师要用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尽量减少念课件内的叙述文字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像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以正襟危坐的卫道者、说教者的姿态在多媒体计算机面前进行无感情的说教。教师时刻要牢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因而,教师要用鼓励,平等、清晰、简练、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或课件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与启发,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

(2)建立由独白到互动,由注入到激思的互动教学形式,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导向性、凝练性和丰富性有互动的课堂讲授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永远无法代替的,这是由于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利用多媒体授课时,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教学策略下,教师要采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等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讲解空间、师生互动的空间,深入浅出讲解和启迪。利用有感情的声调与语速变化的教学语言,采用“带”问题,诱导学生的“想”的带动方式,通过指导、点拨、激励的促动措施,展现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信息化教学水平,需要对教师开展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将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能力,正确认识到新技术的应用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理念和行动上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控制模式向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互动对话方式转变。

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是课堂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设计与应用课件的主要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设计策略、教师的使用策略;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与课件的教学优势的共同发挥。在多媒体课件辅助下,通过建立平等交互课堂教学活动,把“结论”变为“新的问题”,注重由“问题归纳”教学变为“问题演绎”教学。师生在交互对话中,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迸发出新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重新建构知识意义,使学生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使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教师授课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占敖.对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2):64-65.

[2]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38-39.

篇9

【关键词】体验学习 小学科学教育 研究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体验性要求的学习目标,从三个层次(经历、反应、领悟)强调科学学习的体验性、过程性,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要求学生能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这种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将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

一、体验学习及其理论

1.体验学习的内涵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是主体体认、把握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认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实践、交往,对事物、符号、情感的感知与内省体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包括认知、习惯技能、情感态度等的明确知识或默会知识。

由此可看出,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要探索并且反思的并非简单的体验,而是丰富的、结构性、具有新意义的体验。学生必须投入到体验中,并且反思发生了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身、脑、心三者的有机统整是体验运行与产生的必要条件,因为仅有“以身体之”那是经历,仅有“以身体之,以脑思之”那是经验,惟有“以身体之,以脑思之,以心悟之”才是体验。

2.体验学习的理论依据

(1)体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让学生还原于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2)体验学习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加强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

(3)体验学习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利于理解间接经验,体验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

(4)体验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生既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及其开展

1.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开展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论,其所强调的主体性、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等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理念相契合,特别是体验学习圈所呈现的程序化、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范式。

(1)明确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类型。“体验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主要类型如表1。

(2)注意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实践形态主要包括做中学、服务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在这几种形态中,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基本存在形式,反思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优化形式,开展这些体验学习活动,一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二要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

① 活动目标的衔接。进行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获得符合活动要求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并在开始上课时就清晰地传递学习目标。

② 活动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加强活动内容的关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

③ 活动方式的衔接。在体验学习活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在采用一定的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表和议论等方式时要加强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活动方式。

④ 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的衔接。校内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可以作为体验活动的场所和资源,教师在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不仅应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应加强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之间的连接,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做到“前面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基础,后面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升华”。

(3)把握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关键。将体验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成功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情境,并且引领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体验。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模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构建如图1体验学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认识体验阶段。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典型性,精心选取典型性材料,吸引学生,培养其参与体验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合理地运用实物展示、视频感染、图像或者媒体直观教学、多媒体模拟甚至直接设置疑难问题等方式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借此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无意识和不稳定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产生各自的认知冲突。

① 创设真实情境,构筑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譬如,在校园里,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学生获得关于蚂蚁行为的第一手知识。蚂蚁可以通过嘴里分泌的一种蛋白来相互交换信息,向前赶路的蚂蚁总会和返回的同伴接吻,原来它们是在说话。

② 采用情境模拟,丰富学生的类真实体验。一是情境仿真,它是指人为地创设某种高度类似真实世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情境中的活动而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 鱼 》这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鱼缸、小金鱼、放大镜及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面对鱼缸里的小金鱼和桌子上的放大镜,学生忍不住用手去拨弄,用放大镜去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二是角色扮演。例如学习水污染治理时,可让学生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角色,分别发表各自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③ 运用观察学习,增加学生的替代性体验。例如《 生态平衡 》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学习生态知识,体验生态失衡的不利一面。

第二环节:反思观察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结合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明确;同时又要有启发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易适度,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例如观察“涂在黑板上的水迹逐渐干了”现象,提出“涂在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进而研究《 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不倒翁摇摇摆摆却不倒”的现象,提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进而研究《 怎样使物体放得稳 》;观察“鼓发出声音,鼓面上的米粒在跳舞”的现象,提出“声音的产生跟米粒的跳动有什么关系?”进而研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认知冲突,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制造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

第三环节:行动体验阶段。在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是一堂成功的探究实验课的骨架,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深入思考和动手实验则是课堂的血肉灵魂,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才能达到优秀课堂的境地。

① 教师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先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 我们的营养 》就应确定用“实验法”来检验;《 蚂蚁 》一课,选择观察法比较好,《 水温的变化 》需要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和统计;当然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例如《 我们周围的土壤 》,既要用到观察法、调查法,还要亲历实验过程、查阅资料法等。

② 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依据的原理、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讲授或示范作充分的说明,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例如,应该用灯帽盖灭,不允许采用吹灭的方式灭灯;闻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用鼻子闻,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试管加热时怎样安全操作等。

③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④ 实验结束后,由师生或由教师进行小结,并由学生写出实验记录。

第四环节:抽象概括阶段。教师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个性化感受应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当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体验和看法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成员评议等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探讨和交流,才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开阔视野,实现体验从感性向理性高度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例如,教学《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把水和食用油分别滴在玻璃、蜡光纸、报纸上,如果让学生口头表述,学生很难准确描述,这时让每个小组把观察到的画下来,然后把记录纸贴到黑板一起展示,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水滴较圆,而食用油滴较瘪;对物体的一些特性,(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导电性,天气的变化等)可以用符号来表达。在交流中探索,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第五环节:行动应用阶段。科学教育中不能只停留于学生的即时体验和感悟,而应引导学生在体验和交流后进行评价和反思,将体验和认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去指导学生的践行。

例如《 蜗牛 》一课,学生探究了蜗牛的食性,组织了蜗牛爬行比赛后,学生对蜗牛产生了兴趣。有些学生提出要继续饲养蜗牛观察它更多的生活习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延伸,相信在课后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关于蜗牛的知识。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延伸与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研究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确定一周召开一次汇报会,交流探究情况,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突出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过程的学习方式,使概念原理在头脑中的记载或呈现方式除了有清晰的语言表征,还具有丰富的动作表征和情节表征,能形成理性和感性相和谐的认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教育中,各环节往往会重复出现,不同环节之间也常常彼此结合,共同构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某一具体部分。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体验学习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体验学习的特点就是重视过程和情感,而在活动设计中,既注重个体的体验,又强调与人交往和合作,故要在潜移默化中科学地实现体验学习。

2.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体验学习更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对学问性知识来说,教师的讲授显得更为重要,体验学习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加以运用,它更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根据科学学科特点,选择体验学习方式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其次,体验学习对教育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时间、空间方面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次,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育对科学教师是一大挑战,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科学、教育理论素养,更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这样在教育中才能得心应手。

3.有效性原则

体验的设计和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进行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首先,需要对情境的精心设计,哪些因素是有教育意义的?哪些因素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素材?以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有时还需要准备场地或者联系社会人员等,这些做下来就延长了体验学习的时间。其次,要完成体验学习,精髓在于学生的反思,给予学生反思讨论的机会,无疑又延长了时间,如果缩短时间,则反思不够,体验不深,达不到体验的目标。所以需要科学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体验基础和将要发展的体验状态,提高教育效率。

4.多元评价性原则

最好采用质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对体验学习的评价方式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篇10

体育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保证学生的健康,以此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进行情境建设,引导学生进行彼此的交流、相互勉励,实现共同提升,能够有个性的学习,学会科学地进行锻炼;对健康锻炼的方法进行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态度,让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升。

1 外部环境

1.1 布置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有宽敞的空间,开阔的视野,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放得开,不压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也更加兴奋,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为体育课的顺利完成提供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1.2 体育教学要选择正确的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物资条件,也是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基础,没有相应数量的体育设备,那么就无法让体育课顺利的完成,更别提体育课堂质量了,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积极的准备,让基础条件得到满足。

1.3 创造适宜的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是课堂周围的环境和现象,这些因素都是能够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力被周边的环境和现象给分散了,那么就不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产地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情况来对周边情况进行调整和规避,防止其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1.4 卫生的条件

该处所说的卫生是体育场地设备的卫生。环境的美好能够让人陶醉,对学生接触大自然也是比较好的引导,场地干净整洁,球场线条清晰,跑道干净,各项设施排列整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心旷神怡,不仅赏心悦目,还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情,让其能够乐于接受体育课,保持良好的心情来进行体育课。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进行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使得他们起到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从而拥有强壮的身体,承担学习的艰巨任务,将来更好地投身到建设祖国,家乡之中,成为一名四化建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2 内部环境

2.1 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师作为课题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心态和心情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学生自然也能够变得轻松,教师的语言、仪表、表情等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他们的心态产生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可以为学习提供良好的心境,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仪表大家整洁、表情喜悦,乐观开朗。讲解要扼要简练,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示范要正确到位,动作优美,产生强烈艺术感。课堂组织要规范,有开始,有结束,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就信心百倍;教师要和蔼可亲,耐心辅导,多加鼓励,及时肯定。简明扼要,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调动,可以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让学生感到惬意,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完成体育课。

2.2 选择合适的内容

各学科的目标不同,其达成目标过程的内容不同。体育教学中需要对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把握,掌握其全面性,让学生的各方面都能够获得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能为自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公民,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让体育和社会进行接轨。(3)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项目繁多,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促进个体的独特发展,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可以喜欢体育课,接受体育课,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中。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对于课堂质量提升具有直接影响,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2.3 创新教学方法,寓乐于教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这就像我们所说的“注入式”、“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师生角色要变换。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