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早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1: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早教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艺术美是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每门艺术课都各具特色,共同构造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合的大千世界,为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出力。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
(一)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差不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亲的温暖和,因此一提母亲,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中将“祖国”与“妈妈”并列,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又如民歌《保护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当学生唱到这句时,最顽皮的学生也会紧张小羊的处境。并关心小羊是否得救。这就说明了“爱”和“善”是孩子的本性。一经艺术形象的诱发,他就会流露出“善”与“美”的真情实感,歌曲也进一步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善美的世界》是一首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大家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在许多的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美,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童年期的美育是孩子美育的启蒙期。孩子们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在音乐教育中用音符组成旋律。语言组成歌词。乐器奏出的音响,身体表现的形态来歌颂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美,了解美,并从小对自然界的一切能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现。这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使学生感到只有从小对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长大后才会对真理有坚强的信念为之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治心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幼小心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如:童声合唱《铃儿响叮铛》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当歌曲出现哒哒哒|哒哒哒|节奏时,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情绪跟着节奏旋律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到欢快的情绪。音乐以强烈的感情引起了孩子共鸣,激起孩子欢乐感。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古筝奏出的韵致悠扬优美,音调安宁而幽远。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这是音响美的神力所致,音响创造了音乐深遂的意境美,激发了孩子对美的感受。音乐就像一股清泉,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在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了心灵共鸣。音乐对孩子的思想感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不仅让孩子多听、多思、多唱,还要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的美。
(三)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我们运用多采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为了在音乐课中以美悦情,我们常常为孩子创设多变的情景。培养浓厚的情绪。激发丰富的情趣,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中赏心悦目、寓教于乐。
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教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恰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几个孩子扮演小雨,几个孩子双手手腕相先靠,掌心相对,托在下巴外,作种子发芽状。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在音乐伴奏下,“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在欢乐的气氛下,种子出芽的成长情况。在音乐中愉悦孩子的心情,陶冶了孩子的情感,不仅感受了美,更表现了美。
以如学唱《小燕子》,通过歌表演使孩子学会燕子飞行动作及小燕子捉虫时的敏捷动作。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创造、教育了学生爱护益虫。培养学生的动作表现力。当学生演唱歌曲时,自然而然会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当然在音乐活动中也加深了孩子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多采的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情感,愉悦了孩子的心情。
(四)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以美导行
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
在演唱《劳动最光荣》时,不仅让学生用歌声赞美劳动光荣,愉快,同时,在搓、擦、溧、绞等律动中教会学生劳动时基本步骤和方法。再启发学生回家洗袜子、洗手绢、教师还要求孩子把自己洗净的手绢带到课堂。劳动光荣既在歌声中得到赞美,在实践中也看到了效果,音乐歌颂了劳动,劳动创造了美。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篇2
“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今年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15日至25日在意大利举行。此次会议共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乐会,开设了30多个音乐教育展台。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会员和1000多位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国阵容 历史最强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附属机构,是世界上拥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音乐教育机构。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音乐艺术院校的50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大陆学者入选论文多达20多篇,举办宣讲和报告10余场。
与往届相比,此次中国学术团队的参会人数多、讲演精彩,备受关注。提起飞速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学术团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颇有感慨,他说,“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这次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先于大会召开的7个专业委员会于7月15日至19日在罗马和博洛尼亚举行,会议议题分别为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以及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等,体现了各国学者从教育视角出发,从音乐活动的不同视角探索和研究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专家学者 讲演精彩
中国专家学者周世斌、谢嘉幸、王懿颖、许卓娅、赖达富等精彩的发言获得了诸多外国同行的赞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宣讲的《妈妈你在哪里?――从中国大陆母亲音乐教育的兴起看音乐教育基本政策存在的局限》反响强烈。外国学者对中国大陆新兴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倍感兴趣,母亲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世斌在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专业委员会中作了《让音乐激发出生命的动力――音乐治疗在中国汶川地震灾区中的运用》的报告,也一度掀起会场讨论的。与会人员高度赞叹中国学者在抗灾前线组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在社区音乐活动专业委员会中介绍了中央电大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的相关情况。当得知中央电大创建了“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一系列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时,一些外国同行提出希望会后加强校际和区域的联系,共享特色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与哥伦比亚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劳瑞共同合作,讲演了《教师作为研究者:以视频分析为早期音乐教育者做准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懿颖也宣讲了早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外国学者对中国在早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儿童个体,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深表赞许。
青年学者 收获颇丰
在大会上,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青年学者满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情相聚一堂,通过座谈会、工作坊、教学展示、论文报告、展板等形式参与讨论。
中国大陆各地的许多青年学者作为青年学术委员会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赖达富、赵洪啸、李小莹、张烁、谭莉、刘姝、段海疆、崔玉扬、杨阳等在会上作了《柯达伊教法的创造性反思与实践音乐教育透视》《系列自制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德彪西钢琴音乐在中国备受欢迎之缘由》《语境和人文――电视剧音乐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寻找家乡的音乐――看国家统编教材在安徽地区的乡土化努力》等专题论文宣讲。这是历届ISME世界大会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论文入选和宣讲最多的一次。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以书本和数据光盘形式同时出版。
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参与论文宣讲,他们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开阔了学术视野。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常慧娈在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尤其深刻地感受到浓烈的学术研究氛围。每当一个讲演结束后,与会者就会被随机分为4个小组,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再将每一组的观点进行汇总。这就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上海音乐学院10人学术团队对此颇有感慨,她们认为通过观摩、参与大会,对音乐教育事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篇3
论文摘 要:本文基于国内早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现状,结合早教市场发展实际,立足我院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早期教育教学体系,以期推进教学改革。本文从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构建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探索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设计;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面对儿童服务需求激增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和受教育水平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支持。随着早教事业民营化的快速发展,对早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对早教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早期教育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谈到的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婴幼儿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可见,早期教育的内涵包括了通常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但又同时强调对婴幼儿成长环境的改善。早期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婴幼儿个体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二)早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现状
目前,为切实提高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高专兄弟院校对早教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改革早教专业课程模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周洪升对加大专业技能课时比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4:6,加大音乐、舞蹈、歌唱、美术、钢琴和手工课的课时量,增加夜自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研究中,他强调了学生只有通过一种外在的展示“技能”,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实践的角度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改革应始终贴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始终贯穿于“实践本身”,并突出了幼儿园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从具体学科课程的角度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学科课程与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1)关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手段等方面;(2)关注课程的教学设计,着重强调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如:廖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一文中指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根据其培养目标,从实用性出发,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着重指出应加强舞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应联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展开舞蹈练习,如“练习儿童舞蹈”等。
(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早教育教学体系初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广泛学习研究各高职高专早教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践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早教专业教学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抓好教学建设为基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容,突出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核心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进行早教高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1.修订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修订了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早教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体系”、“专业方向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专业课与通识课、主干课与非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主修课与辅修课等课程类型上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合理设置通识课和专业课体系,突出专业课的主体地位。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70%。 转贴于
(2)根据高职层次的培养周期,适当精简理论课,同时增加专业选修课,合理规划、形成系列,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优势发展方向。突出早教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专业理论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培养学生的早教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高职早教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加强实训、突出实践,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与艺术特色课程相结合。
(3)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专业实践课、教育类实践课、社会实践及其他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管理与考核,做到合理安排、讲求实效,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加强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
早教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结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以早教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核心,掌握各门早教专业主干课及基础课。专业能力结构:包括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创设幼儿园环境,能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综合素质结构指具有现代先进的早教理念;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乐业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强;有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具有健康的体魄,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建设加大了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早教专业的学科课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特别是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学保证实践训练学时和实践环节的指导,要求任课教师抓好课程见习和综合见习的指导工作。与多所早教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开展见习、顶岗实习,观摩和研讨。
3.积极探索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设计
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施等,关注各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着重强调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各门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以早期教育教师职业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课堂实践环节、专业认知、平行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4.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
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符合行业需求人才,我专业大力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早教机构一线骨干走进课堂,开发专业课程。为我院课程改革带来动力和活力。
综上,培养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早教人才,关键在于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得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探索的步伐永无止境,本文仅是关于早教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动画音乐能丰富和充实儿童的音乐体验
在动画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动画赋予音乐以形态神韵,音乐给予画面以生命活力,二者协同、共生的客观联系对应指向儿童主观的心理内部结构,视觉呈现的方式拓展了音乐的表现途径,为儿童提供了更为直观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其创立的“认知发展论”中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②对于儿童早期而言,该年龄范畴正处于皮亚杰“个体认知发展四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亦称作“表象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事物,并凭借象征模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③
儿童对动画音乐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来源于“动画音乐”客体与“儿童”主体间的供需关系,是儿童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④。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获得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包含以下三种内涵:首先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在创作时倾注的感情;第二是个体从音乐中切身感受到的情绪;最后是被音乐激发出的、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个体情绪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既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又存在着逐层深入的逻辑关系,最终通过生理和心理两种途径,丰富和充实儿童早期的音乐体验。
儿童不仅可以直观体验音乐中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动画形象的动作和声音辨别动画中角色的情绪,体现了上文所指前两种体验的联系与转接。动画中一些固定动作的配音,多采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定的音乐思维来制造音效。例如:从高处滑落的镜头用一连串下行的钢琴音阶来表现,粗暴敲门的镜头用不和谐和弦来代表,猫靠近老鼠时蹑手蹑脚的形象用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在这方面,迪士尼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的音乐运用堪称经典,其中的《猫儿协奏曲》是代表片段之一:被猫演奏家吵醒的老鼠为寻求报复,调动钢琴的击弦使音乐不断重复。猫演奏的是李斯特创作的、难度较高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主人公狼狈不堪的视觉形象在旋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动画中被表现的事物或从形态、或从属性,与特定的音响之间有极大的关联,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被激活,儿童从动画音乐中感受到旋律与角色的交相对应。他们在领略音乐的同时,积极寻找感情的对接,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早期动画音乐体验的最高层次,正是在这种共振和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听、视觉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唤起他们主动体验音乐的渴望,触发其内心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瑞士音乐学家库尔特(Emst Kurth)将儿童对音乐的这种需求描述为“心理能量”的“蓄积”与“释放”,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出于运动状态的东西,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内在的平衡”。⑤
二、动画音乐能提升和深化儿童的音乐认知
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得到的情绪情感体验,处于音乐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环节的量变积累,诱发儿童第二阶段音乐心理的出现,即建立在感受与理解基础上的音乐认知,其内涵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分析的、有目的的音乐心理反应。⑥动画音乐特征与儿童早期音乐认知水平的契合,以及儿童自身音乐认知加工机制的相对完备,使得动画音乐在提升和深化儿童早期音乐认知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动画音乐特征符合儿童的音乐认知水平
语言和音乐的互相联结是儿童认知动画音乐的客观前提,儿童早期只有在理解了动画语言之后,才能感受并认知动画中的意义。动画中所采用的语言具备儿童可以理解的词性、语法和语气,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动画音乐中的音程、旋律、调式、和弦等保持高度一致。
儿童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动画语言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初步具备了认知动画音乐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早期”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段”概念,就这一特定时段而言,儿童音乐心理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其年龄的长幼呈正相关关系。儿童的年龄越长,其音乐心理体验越深刻,对动画音乐的感知能力越强,音乐的认知水平越高。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测试,以佐证这一观点。实验分为两组进行,对象分别为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的16名中班、小班儿童,测试内容是记录播放动画音乐《鼹鼠与音乐》时两组儿童的不同反应。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测试的结果可见,对于相同的音乐内容,中班儿童基于对动画音乐语言的理解,可以领会角色特征,产生高涨、雀跃的情绪,并能简单模仿各种动作,体现出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小班儿童则因大脑认知水平的局限,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动画的音乐情节,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就无法完成认知音乐的过程。
上述结论的提出,对利用动画音乐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肯定动画音乐的特征符合儿童音乐认知水平的同时,需进一步细化儿童早期年龄的分段与分层,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展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活动。
2.儿童早期音乐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
动画音乐集角色、语言和音乐组成的综合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传递音乐信息的编码方式。多重表征的观点认为,动画音乐包含了形、声、意三种信息表征,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形式的信息编码被分别输入到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块中”⑦:动画形码被对应输入到“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⑧而声码中的音效和意码中的音高和节奏,因与动画中的语汇意义相关联,且随着动画角色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被输入语音表征中。
儿童早期对动画音乐的理解与学习,就是在上述分工明确的机制中进行视听觉编码的过程。儿童能结合视觉画面,对音高间的微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新异倾向”⑨,还可以辨认与区分节奏、节拍等局部性意义信息的变化,体现了早期对动画音乐从知觉表征过渡到音乐认知表征的上升发展过程。
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把音高、音色、节奏划分到与其对应的加工区域,各区域或独立、或协作,感受不同要素的变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前额叶是音高加工的主要负责区,并有节奏感知能力;大脑左侧额下回主要负责语法的加工”⑩,两个区域在行使各自加工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11}成分。这说明音乐和语言在人的生理器官参与加工时,具有重叠的神经来源。由于人在语言和音乐的句法加工中有“共享的神经机制”{12},二者联结的启动对动画语义加工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激活左右内侧前额皮层?穴IFLC?雪和右侧上回的前后区域?穴STG?雪的前部”,{13}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更容易激活动画中语言和音乐的联结区域。
三、动画音乐能巩固和加强儿童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也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14}依据20世纪50年代的信息加工理论诠释记忆时的心理活动,可将音乐记忆的类别分为 “可记忆的感知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5}相应的,儿童的音乐记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框架,即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和音乐长时记忆,早期主要以前两种记忆方式为主。
相对于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指“聆听和欣赏音乐时,对音乐或者音响的一种印象和反应,大多以即时的回忆和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16}它的内容更为广泛、心理机制更为复杂,是儿童音乐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步骤。动画音乐对儿童早期音乐记忆,特别是短时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第一,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儿童的各感觉器官在接收电视媒介中的动画音乐时,有细致而严谨的分工:眼睛的感觉记忆保持了看到的视觉画面中所有可接收的光脉冲,形成了视觉表象中的动画记忆;耳朵的感觉记忆保持了听到的可接收的声音,形成了听觉表象中的声音记忆;最后,大脑对这些表象记忆进行短暂的储存,视听觉表象的综合形成了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
第二,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动画音乐的整体印象在感觉记忆中不是以其原始的形式被加工,而是被神经系统转化为适于加工动画音乐的符号贮存起来。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指的是大脑对音乐情感记忆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儿童聆听音乐时,“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向脑神经元传递并输入”,{17}形成较前一阶段更为完备的感觉记忆机制。
第三,儿童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动画中每个角色的语义既是展现动画角色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段,亦是大脑保持音乐记忆的重要表征信息。儿童早期容易被动画中的语义刺激所吸引,大脑开始容纳这些语义信息,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和激活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来实现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童早期对音乐语义的记忆呈上升趋势时,其思维和动作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音乐中的语义识记亦依赖于早期的音乐行为,儿童随动画音乐做出的无意识的身体动作,能扩充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成为推动儿童对动画音乐识记的不竭动力。
笔者在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时,在完成“年龄与音乐认知水平的关系测试”之基础上,拓展实验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设计,进一步探讨有一定音乐认知能力的中班儿童,其音乐记忆水平的发展情况。笔者设置了三个课堂目标:1.感受动画中不同乐器(小提琴、风笛、长笛、鼓)的音色;2.体会动画中鼹鼠的心理变化(开心—失落—兴奋),并能回忆角色每次心理变化时的音乐旋律;3.引导儿童在欣赏音乐时,随着旋律、音色、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巩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课堂提问围绕动画角色转换、音乐音色变化和音乐情绪转移三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指导儿童有效地提取音乐要素和音乐信息。
根据课堂效果的直接反馈,笔者设置的课堂目标全部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儿童早期可以根据动画音乐中的角色和动作音效回忆音乐旋律,且能根据动画音乐情节的发展,区分不同的音乐旋律以及乐器的音色,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旋律、音色和音乐情绪保持记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是由大量视听觉信息组成的记忆系统,分为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形式。“康拉德(Conard,1963,1964)认为视觉呈现的刺激材料,进入短时记忆时发生了形——音转换,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18}儿童对动画音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视觉和听觉建立有效的联系。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提取动画中的音乐听觉信息是音乐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随着年龄的成长,“神经元胶质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数增多,这时的短时记忆逐渐向长时记忆过渡”。{19}形成儿童长时音乐记忆的心理基础是早期对动画音乐的学习动机,生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和大脑皮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20}儿童若能经常性地欣赏动画音乐,就会将音乐短时记忆的机制充分调动起来,短时记忆的信息就能得到反复陈述,并逐渐形成深植于大脑中的记忆。
结 语
当前,儿童音乐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已被学界广泛认同。动画音乐为儿童早期带来视觉和听觉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其音乐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儿童早期生理结构和心理机制的特点,充分发挥动画音乐在儿童早期音乐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引发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有助于建立“基于儿童心理,适于儿童心理”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为提高儿童音乐早教的质量与效率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多有益的启示。
①马东风《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交响》2009年第1期,第15—20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押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③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北京?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武敏《音乐情绪情感与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的作用》,《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第186—187页。
⑤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长沙?押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⑥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熏第82—85页。
⑦{12}侯建成《音乐认知?押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黄钟》2010年第12期,第166—173页。
⑧张媛《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的训练效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页。
⑨Hannon E E?熏Johnson S P.Infants use meter to categorize rhythms and melodies?押Implications for musical structure learning.Cognitive Psychology?熏2005?熏50.
⑩{13}苏洁《音乐感知能力神经可塑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11页。
{11}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14}{15}{17}{19}{20}廖家骅《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第51—53页。
{16}{18}李庆昱《音乐短时记忆的测量与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熏第2—3页。
?眼本文是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XLX11_0903)?演
篇5
[关键词]玩具书 发展 设计
儿童玩具书,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种既可以看又可以玩的书,它既有书的形态或功能,又有玩具的属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益智玩具。因其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使儿童热爱读书活动,热爱书籍,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儿童的喜爱。
玩具书的形态不同于普通图画书,其造型奇特,可翻转掀拉,挖洞拼贴;有轮子可转动,按键可发声,触摸可发光;还可以加上声、光、电装置,能立体再现故事场景。因其能和儿童互动,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是最佳的智力开发玩具。
一、玩具书的发展历史
玩具书在国外曾被称为movable books、mechanical books、pop-up books等,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玩具书的人是谁,但据记载最早的是l3世纪的西班牙神秘主义学者和诗人Ramon Llull of Majorca,他在书中使用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插图来说明他的理论。直到l8世纪,这种书中的特殊装置被用于儿童图书,逐渐发展成现在新奇古怪的pop-up。1810年,伦敦出版商S. & J. Fuller出版一种新颖的手工制作的玩具书“Paper Doll Books”(娃娃书),此系列玩具书成为19世纪早期的典型作品,但其售价昂贵,只有贵族家的孩子才玩得起。
真正开始大批量生产玩具书的是Dean & Son公司,这是成立于伦敦的一家出版公司,他们在186O至1900年期间,出版了大量的movable books,并改革了玩具书的生产模式,成立了专门的纸工程部门,来设计制作书中的纸机械装置。他们还运用了新的技术,书中的多个人物可随着故事情节谐调一致的活动;书中的插图能呈现三维立体的效果;还有的书中有可以活动的百叶窗,可变换颜色和内容。
真正开始使用“POP-UP”(玩具书) 一词的是1930年代美国的BLUE RIBBON 出版社,他们为迪斯尼的卡通角色们制作玩具书时,就用了 “POP-UP” 一词。此后,大部份英语系的儿童立体书,也都会冠上 “POP-UP”来区别一般的儿童图画书。20世纪50年代末,捷克首都布拉格的Artia公司对玩具书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革新。他们的玩具书大量销往欧洲市场。20世纪60年代中期,Graphics International 公司的总裁,Waldo Hunt,受到捷克人的启发,在美国的玩具书市场出版了许多图书。此后,玩具书市场又开始复兴起来,直到现在,全世界的玩具书市场一片繁荣,光英国每年就有二三百本玩具书出品。20世纪60年代以后,玩具书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复杂。打开书本,就象打开了个立体舞台,机关惊奇巧妙,书中还加入音乐、灯光、香味、声音、玩偶等装置。
现阶段的玩具书己不同于上个世纪的立体书,翻翻书的样子,它已越来越向益智类玩具所靠拢,并且有的已形成一类单独的玩具品牌,如早教机,是一个翻开的书本形状的底盘,书的内页是可更换的卡片,触动卡片的相应部位,就能发出人声朗读的词语,儿歌,故事等。现在的玩具书在材质上更是推陈出新,如布制的小汽车造形的玩具书,内页可以翻阅。如运用了草,麻,动物皮毛等多种材质栩栩如生的再现可爱的小猫在篮中的形象。此外还有塑料制成的,不怕浸水,不怕撕、咬,在小孩洗澡时也可以玩的洗澡书。
二、儿童玩具书的设计方法
一个人的一生成长中,幼年的感性体验对其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玩具可促进儿童感觉器官发育、智力发展,寓教于乐,尤其是玩具书更受到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它能提高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注意力等,同时能开扩视野,激发儿童的欢乐情绪,培养良好品德,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为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儿童玩具书的设计同样要考虑产品的品牌、造型、色彩、材料、包装等因素,更要考虑儿童玩具应具有的安全性、适龄性、启发性、娱乐性、生动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同时,因为儿童玩具书还具备书籍的某些特征,设计时也要借鉴书籍装帧设计的某些方法,如文字编排、插图绘制、色彩搭配等。重要的是找到“玩具”与“书”的结合点,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此外,儿童因年龄、性别、性格、环境、喜好的不同,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和个性。
1.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是创新的基础
儿童各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心理发育状况是创新设计的基础。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的重要课题,人性化设计更是玩具设计人员的必备素养。儿童的生理发育迅速,手的灵活程度,手、脑的协调程度,语言能力的发展、心理特点等,各年龄段差别很大。这就要求玩具书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周密考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玩具书。
2.在我国的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是玩具书设计的重要源泉。玩具书的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代的审美倾向和科技水平影响着玩具书的外部造型和内部装置,但是玩具书的内容却是文化的积淀,故事情节和插图设计都带有各民族的特色。因此,玩具书的设计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我国的上古神话、民间传说、成语故事资源丰富,更有享誉世界的花木兰、孙悟空等艺术形象,这些都为玩具书的内容和插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丰富,老少喜闻乐见的皮影戏、木偶戏,人物造型夸张、装饰性强,可为玩具书的造形设计提供有益借鉴。我国的年画艺术色彩饱和、装饰性强、视觉冲击力强,受到儿童的喜爱,也可以为玩具书的色彩设计提供借鉴。
3.天然材质更适宜儿童使用
天然材质的应用手法可为玩具书的材质创新提供借鉴。纸、竹、麻制品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结绳、捆扎、烘烤、上漆等应用形式多样,《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有大量记载,这些自然材料的使用已出现在儿童玩具书的设计中,它们正是适用于儿童的绿色环保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文嘉.儿童玩具个性化设计研究初探. 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2005.115-118.
篇6
关键词: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儿童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3-01
一、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我认为教育就是不仅使人获得经验,而且给人以生命意义的引导和追寻。儿童教育则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关系中体现的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
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它与个体的生活并行交错。不仅如此,儿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儿童阶段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1、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教育的对象是本来就生活着的儿童,教育必然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的生活。斯宾塞曾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显然他的观点有两个缺陷:(1)抹杀了属于儿童的自由,忽视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全盘计划的。(2)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我们把儿童比喻为祖国的花朵,他们应该在最灿烂的时期娇艳的怒放着。但是持“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人看不到儿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现在的园丁们在教学中用他们理性的剪刀,大刀阔斧地把这些花朵修剪成统一的范式。在这种教育中,充斥的是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各种训练,而缺乏真正的生活着的儿童的教育。
2、儿童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人既是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卢梭主张爱弥儿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他抨击并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并对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生活应该是符合儿童本性、成长规律和内在需要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三、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1、视域的转向
看看今天的儿童,很多都是为了未来而生活着。成人为了让儿童在未来拥有更多技能和竞争力,怀孕进行胎教,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等,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做难度很大的算数就是聪明的表现。然而根基没有打稳,却硬要添砖加瓦,孩子只会输在终点线上。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时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卢梭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2、儿童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只要听老师的吩咐,对老师的要求必须做好,这样才是又乖又听话的孩子。老师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需要。杜威认为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儿童观以儿童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重视发展儿童感官,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理想的儿童教育理念应该是:首先,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本真的生活中。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生活和教育亦然,成人不应用规范化的教育去约束儿童,让儿童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的生活归于自然。并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促进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其次,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认儿童在儿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生活和教育的自然本性。教育应该做到的是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给予什么。儿童是由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需要教育的引导整合而内化为儿童自己的文化,成人只是这一过程的合作者。儿童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最后,我们要给予儿童时机,不要过早地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适当地充斥他们的童年生活,而是让他们充分地享有游戏和参与活动的自由,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角,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杜 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83.
[5]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6] 农雨宁.从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考试周刊,2011.
[7]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篇7
关键词 学记 四兴 四失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47
Abstract "Books of Rites" is the earliest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papers,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teaching ideas on how to. "Four prosperity" and "four losses" is one of the teaching theory of "learning to remember". "Four prosperity" refers to the preven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road to the top four. "Four prosperity"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high school, only small gluttony, widowed, and stopped to take the easy way. These four mistakes are not conducive to personnel training. The idea of "four prosperity" and "four losses" is still valuable for reference in today's modern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emporary educato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parents are eager.
Key words books of rites; four prosperity; four losses
《礼记・学记》是中国最早的教学论文,教学方法是《学记》的讨论重点。《学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学观点,如著名的“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就是《学记》这篇文章提出 来的。文章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节文字大意是说,即使有好吃的美食嘉肴,如果你不亲口尝一尝,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美好的思想理论,如果你不去学习,你就不知道这个思想的伟大之处。因此,学子进入学习过程之中,才知道自己知识是多么贫乏;担任教学任务走上讲台,教师才知道自己才学不够的困窘,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子知道自己知识贫乏,然后才能立志努力学习;教师知道自己陷入知识贫乏的困境,然后才能发愤自强,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教与学而“知不足”“知困”,进而“自反”“自强”,由此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堪称千古不移之论,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礼记・学记》的重要理论之一,是详细地分析了当时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指出了教学兴盛的必由之路,分析了教学失败的种种表现。作者将教学得失概括为“四兴”“四失”。
让我们先看“四兴”。《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I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所谓“豫”,是指预防教育。什么是“未发”呢?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认为是指“未生”。学子在十五岁之前生理尚未进入青春期,处于未生、用意专一之时,此时学习注意力集中,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应该在学子十五岁之前就要抓紧教育,提前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用礼义来规范学子的情感。孔子说,他在十五岁时立志向学。可见十五岁是青少年教育的年龄节点。如果在学子超过十五岁以后再进行教育,那么此时学子在生理上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人的已经萌发,而且的力量超过了教育的力量,那么就很难收到教育之效了。所以,要在学子十五岁之前施行预防教育,让教育的力量超过的力量。这是教育兴盛之道之一。什么叫做“当其可”呢?郑玄把“当其可”解释为二十岁之时。为什么二十岁为“当其可”?古代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既然已经成人,那么就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机。“当其可之谓时”,就是在学子二十岁之时进行适时教育。古人称三十不学艺,如果在学子超过二十岁时再劝其向学,那么就会勤苦难成,事倍功半。抓住受教育最好时机进行教育,这是教学兴盛之道之二。教学兴盛之道之三是“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意为超越。“节”是指年龄节限。“不陵节”是说什么年龄应该教授什么知识,不要超过年龄节限。例如,给一个十岁以下的幼儿讲高等数学,这就超越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同样,如果教一个二十岁的成人看图识字,这也是超越了年龄节限。“孙”意为“顺”,意即遵循教育顺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是指不要超越年龄节限,而应该顺应教育规律,施行循序教育。如果不按照年龄节限,不尊重教学规律,乱七八糟地施教,那么就破坏了教学秩序,最终一事无成。教学兴盛之道之四是“相观而善之谓摩”。所谓“相观而善”,郑玄解释为“不并”,就是说如果学子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大家一起提问,那么就会让教师不知如何回答。所以,最好的提问方法是推一个年长的学子提问,然后其他学子各得其解。所谓“摩”就是互相切磋。这是汉唐人的解释,其实按照今天人们的理解,观摩就是互相学习切磋,教师与教师、学子与学子之间都可以互相观摩。你看我怎样教,我看你怎样教;或者是我看你怎样学,你看我怎样学。“相观而善”,就是互相通过观摩而彼此获得益处。曾子说以文会友,教学离不开朋友之间的互相观摩切磋,如果独学无友,就会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学记》的“四兴”,用今天的话说,可以概括为预防教育、适时教育、循序教育和观摩教育,与“四兴”相反的是事后教育、过时教育、无序教育、孤陋教育。无论古今,身为人师,都应该洞悉教育兴废之由。
篇8
【关键词】高学历幼儿教师 工作现状 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增大,随之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选取31名在园高学历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深入了解幼儿园高学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促进高学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高学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研究生逐渐将就业的眼光投向幼儿园,在调查中发现,西安市从2009年开始,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陆续进入幼儿园工作。
1.人员数量递增,专业背景多元,有效互通互补
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到2015年,西安市高学历教师进幼儿园的人数从刚开始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近40余人。幼儿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地方,除了日常教育教学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理念上进行引导,在课件多媒体制作、音乐剪辑、体能活动组织等工作上,还需要跨专业的人才,可以对幼儿园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因此,这些高学历教师的专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学前教育,而是呈现多元化。
2.专业理念先进,理念与实践有效结合
此次调查中有19名,占调查人数61.3%的教师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他们在就读期间对国内外学前教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入园后可以将先进的理念带进幼儿园,并有效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用先进的理念分析和指导实践中的问题及行为。
3.专业知识扎实,深入对幼儿的行为与表现进行专业的分析指导
对“高学历教师与本园其他学历的教师相比自己的势”进行调查发现,与幼儿园其他学历的教师相比,高学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专业体系完整,注重对教育过程中的幼儿和教师行为进行关注、分析,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在调查中,高学历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在科研、反思与自我评价能力方面存在优势。
4.专业能力较强,带动幼儿园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高学历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幼儿园的教学、科研工作,只是因为岗位不同,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而已。访谈中,园长也普遍认为高学历教师专业精、科研意识和能力较强,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从专业的角度对细小的事情进行分析,喜欢寻因,挖掘事物背后的教育点,教学、科研成果突出。
高学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关注、高期待形成的高压力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学历教师从事幼儿园工作,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高于优势。其中在“高学历是一种优势”的调查中,只有38.7%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非常符合12.9%,比较符合25.8%);而在“高学历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调查中,有67.7%(非常符合16.1%,比较符合51.6%)的教师认为自己比其他学历的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教师们认为,他们在幼儿园除了要适应紧张的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压力之外,还有领导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些较高的期待和关注给研究生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又是严峻的挑战。
2.重技能、重实践环境中形成的低自信
在问卷中对“高学历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中存在欠缺的方面”和“自认为需要提升的方面”进行调查,发现高学历教师认为最不如其他教师、最需要提升的方面是:首先是专业基本功(弹、唱、跳、画等技能),其次是制作材料、玩教具、布置教室、组织教学、做好家长工作等方面,且各选项之间差异显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技能和实践方面的欠缺正是高学历教师能力发展的短板。因此,在重技能、重实践操作的幼儿园里,久而久之形成的是高学历教师的低自信。
3.数量少、群体小形成的交际窄
高学历教师数量在幼儿园虽然逐年递增,但是人数还是很少,且性别比较单一(男性仅占9.7%),因为在幼儿园他们数量少,群体小,对人际交往圈也产生了影响。
考虑到高学历教师数量少、群体小的特点,特别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进行了调查,问卷中问及“是否经常与同事交流在教学科研中的问题和感受”时,教师选择最多的是比较符合(占61.3%),也就是说高学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交流频率和次数相对较好。
但是,通过深入访谈我们发现,高学历教师与同事之间交流的质量并不是很高。高学历教师同其他学历的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双方的视界存在着差异。所以,其他学历教师会觉得高学历教师“高高在上”“眼高手低”“不好相处”等,这种不好的“第一印象”,对高学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产生不良的影响。
4.工作多、性质杂形成的空规划
在对“高学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的问卷中显示,12.9%的教师从来没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过设想和规划;有54.8%的高学历教师表示曾经有过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但是没有按照目标去实施;也有32.3%的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去发展。高学历教师发现教育点的意识比较强,视觉也比较敏锐,又有自身的专业规划,但是受幼儿园工作性质的影响,精力受限,无暇顾及,所谓的规划大部分也不能付诸实践。
促进高学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析
1.教师个人方面
(1)扩大人际交往圈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促进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对于高学历教师来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更快融入到教师集体中,对他们适应幼儿园工作及其专业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要注重交往,提高交流的技巧。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注意说话的技巧;其次,要主动出击,融入教师群体。因为学历较高,一些教师可能敬而远之,高学历教师则要主动出击,融入教师群体,在教学交流和平时的谈话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调整心态,正确接纳不同意见。对于高学历教师,周围同事对他们的关注和期待较高,此时要能够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环境和同事,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2)变压力为动力
压力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把双刃剑,对于高学历教师所面临的高压力,可以变压力为动力。首先,“扬长补短”用心做事,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乐于助人,赢得大家的认可;其次,“园所互动、合理疏导、劳逸结合、缓减压力”,高学历教师在幼儿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基本比较相似,而幼儿园的高学历教师之间多为校友、朋友,沟通起来既有共同语言又有相似境况,如能积极与其他园所的高学历教师进行沟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经常与家人、朋友沟通和倾诉,争取他们的支持,劳逸结合,在上班之余,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通过这些策略,适度地控压和减压,“变压力为动力”。
(3)做好阶梯性的专业规划
由于幼儿园的工作侧重于实践和技能,而高学历教师在高校学习的知识有着较强的学术性。于是出现“技能面前的低自信”,可见一线的实践和技能要求是他们工作的软肋。可以有效针对欠缺点,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够用为原则”,做好切实可行的阶梯性专业发展规划,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2.幼儿园方面
(1)合理规划高学历人才引进与培养目标
为了使高学历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引进与培养目标。对于高学历教师的培养,我们应该遵从“岗前培训重需求,培养目标重发展”的原则,针对高学历“专业精、实践弱”的特点而进行。
一方面,组织团队互助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特长和性格,搭建结对互助学习小组,针对高学历教师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偏弱的情况,幼儿园可以组织技能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高学历教师之间形成互助学习关系,发扬优势,互利互补。
另一方面,采用“现场观摩,即时反馈”的模式。在教师本人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由园领导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观摩其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及时“学习―思考―实践―评析―再实践―再评析”的过程,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具有极为突出与明显的效果。
(2)设定因人而异的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考核应通过教育对象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对于幼儿教师,面对发展具有动态性和内隐性的幼儿,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长期性,要通过幼儿身心方面的表现和变化来评价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困难。因此,在现在的幼儿园评价体系中,较多注重的是教师显性的能力和表F,即弹、唱、画、跳、讲故事、写教案、反思分析等能力,而教师的问题意识、科研能力、专业理念等,属于隐性能力和表现,难于测量,在评价体系中相对被忽略。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获悉,高学历教师希望幼儿园可以设定与时俱进、因人而异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可以发挥不同群体的优势,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督促。
3.学校及教育部门方面
(1)高校培养机制与幼儿园接轨
据调查,近年来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以幼儿园居多,因此高校的课程和培养机制应与就业方向有效接轨,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学历人才。
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保留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作出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二是为研究生提供选修技能、跨专业听课学习的机会,扩展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增加研究生的实习期限,增加其去幼儿园或早教机构见习、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通过近距离接触幼儿,可以有效尝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对于有意愿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要做好前期的选择和规划。
(2)教育部门调整择优方案
教育部门作为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其决策、要求和相关制度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建议教育部门从《指南》、新《规程》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出发,对教师评优活动应将评比的项目和关注点转移到对幼儿的学习、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发展上来。
总之,高学历幼儿教师作为新兴的教育群体进入幼儿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研究针对高学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本着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强调优势资源的发挥与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高学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形成其专业发展的轨迹,为幼儿园及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利霞:《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研究》,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
[2]洪秀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析》,《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第6期。
[3]王杰:《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4]陈雅芳:《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幼师生“自主教育”的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