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俗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俗文化常识

篇1

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

【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篇2

冰岛国家的饮食文化知识

冰岛人缺乏食材,不过,在冰岛也有骇人听闻的另类小吃--臭鲨鱼(Hákarl)。臭鲨鱼是用和中国人做臭豆腐类似的方法做成的,人们把捕来的鲨鱼埋在沙子里,经过3至6个月长时间腐烂,然后再晾干切成小方块而成。这种小吃对很多外国游客来说,味道不敢恭维,不仅臭而且有强烈的氨水味。但是冰岛的朋友说,臭鲨鱼闻着臭,吃着香,很多冰岛人离家万里,仍忘不了吃臭鲨鱼的美妙感觉,听起来很像北京人谈王致和臭豆腐时的情感。

Hákarl在冰岛很受欢迎,做这个小吃要进行对无危害的鲨鱼晒干后发酵的过程,鲨鱼往往要晒4到5个月。Hákarl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glerhákarl,它是红色的,来自于鲨鱼的腹部;另一部分叫做skyrhákarl,它又白又软,来自于鲨鱼的身体。

由于冰岛禁止化学肥料和生长素的使用,也严禁肉类进口,所以,在冰岛吃的都是纯正的冰岛肉。冰岛传统的餐桌食物是鱼和羊肉,熏鱼和干鱼是世界闻名的特产,三文鱼和熏鳟鱼是味道最好的美味。

冰岛人通常喜欢将黑线鳕鱼清洗干净再风干,配奶油当零食吃。在冰岛还可以品尝到世上少有的鲸鱼肉,味道有点像羊肉,但鲸鱼肉却不像羊肉那么细嫩。

格陵兰鲨鱼,皮肤好似遭到侵蚀的石头。格陵兰鲨鱼的寿命超过200岁,最深可潜到北极海冰下方600米。它们的身长超过大白鲨,可达到23英尺(约合7米),生性凶猛,会捕食北极熊。几百年来,冰岛和格陵兰居民一直捕杀这种鲨鱼。它们的皮被制成靴子,牙齿则被制成切割用的工具。格陵兰鲨鱼的肉是冰岛的传统美食,被称之为"hakarl".

冰岛国家的饮食文化常识

对于很多冰岛游客来说,食物在他们的冒险旅途(冰川行走、雪地摩托、登山和骑马)中,并不是很重要。但不断升温的旅游业,逐渐让冰岛的餐饮业变得异常火爆,在全球美食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大量富人的涌入,寻求冒险的旅行者都促使当地的厨师为了迎合旅游者复杂的口味,改进了臭名昭著的发酵鲨鱼和烤羊头等本地菜。

挪威和丹麦一直是北欧地区美食的主导者,冰岛则处于边缘地位。冰岛厨师 Gunnar Gislason在雷克雅未克的 Dill餐厅被认为是最好的冰岛餐厅之一,他和 Kopar 餐厅的主厨 Ylfa Helgadottir 都在积极推动冰岛美食。

冰岛是一个水火交融的国家,Kopar 的菜式旨在让游客能吃到冰岛陆地和海洋中的美食。例如:鳕鱼搭配大蒜味的奶油干酪和柠檬,把甘甜的扇贝用奶油和冰岛鱼子酱腌制。

在雷克雅未克最热门的餐厅之一 Messinn,可以吃到在铁锅中油炸的菲力鲽鱼片,再配上黄油土豆,酸豆和西红柿;在冰岛南部的四星酒店,会用平底锅煎羊羔,配上土豆泥和豌豆酱;在雷克雅未克以东 45公里的小镇Hveragerði 上,著名餐厅 Skyrgerðin的菜单中有冰岛最古老的食物脱脂酸牛奶,可以被当作低脂版希腊酸奶。

现在,冰岛美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伦敦 Texture 餐厅、纽约 Agern 餐厅以及柏林 Dottir 餐厅菜单上,都能看出冰岛食品的印记。

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 Gunnar Gislason 被任命为丹麦名厨 Claus Meyer在纽约中央车站 Agern 餐厅的厨师长。

冰岛国家的饮食文化特色

以深海鱼、虾类为主

冰岛人的饮食以深海鱼、虾类和牡蛎为主。我们知道,鱼蛋白结构与人的蛋白结构很相似,深海鱼脂肪与人脑的脂肪很接近。深海鱼含有大量的DHA和EPA,人脑的60%是脂肪,大部分是DHA脂肪酸。虾蛋白是蛋白质中的极品,弹性极好。牡蛎是含锌最丰富的食物,而锌参与人体200多种酶的合成。没有锌,就没有酶,没有白细胞。

看了冰岛国家的饮食文化哪些的人还看:

1.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特色美食

2.蚌埠饮食文化 有关蚌埠的饮食文化

3.川菜饮食文化风俗有哪些

4.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常识有哪些

篇3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问卷调查;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一、选题背景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属于高耗低效型,有诸多弊端。通过高考英语题型改革,原先英语听力题后的语法单项选择题被新题型取代,这就有可能改善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众所周知,考试是通过特定的题型来测量学生能力的。考试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题型结构,并以此来测量考生的语言能力。所以,考试题型的改革将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受到传统考试模式的限制,致使写作训练的僵化,语言思维的汉化,选择题应答的流程化,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针对高中英语改革目的和实施内容,项目组组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掌握和深入了解英语以及除语言本身外的知识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分别在上海市不同区的五所市重点高中进行,并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和研究。

1.问卷调查法

由于受地域及多方因素的影响,项目组选取了长宁区市三女中,黄浦区大同中学,嘉定区嘉定一中,奉贤区奉贤中学以及静安区民立中学的高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对象完成问卷的时间在10~20分钟。在此次调查中,共收回问卷总数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共设置16题,前8题是语法题(选择题);后8题为文学常识题(文化背景),有7道选择题和1道填空题。文学常识(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很重要。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除了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汇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以及文化背景,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本身。因此,项目组希望通过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和英语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来对英语高考改革进行研究。以下图表是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从图1看,语法题得分情况主要集中在3分~7分,其中6分和7分的人数最多。语法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考试的强项,而纵观往年高考,失分最多的均不是语法题。而常识题得分情况主要集中在2分~5分,其中不乏凭借运气得分的成分;而得到7分或是8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对于UK的全称,能写全且拼写完全准确的不超过20人。由此可见,现在高中生对于语法的掌握远多于常识的掌握,而常识的掌握也是英语综合能力体现的一部分。现阶段实行的语法题改革,对于学生实际掌握英语语言的帮助并不大。限制产出题(选择题)给考生提供一定的语言输入和范围,要求他们根据所读到的内容进行回答或完成任务。拓展产出题型(填空题)给考生较为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自由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目前在学校的语法考查中使用较多的是选择回答题型。它的优点是题量大,每一题考查目标明确。但最大弱点是注重语言形式而轻视语言运用,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分解成无上下文的单句,脱离了实际。因此测试结果很难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在语境中使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而语法填空题型弥补了这一缺陷。语法填空题的区分度却是高于语法选择题,但语法形式的改革仍是换汤不换药,换一种形式考学生语法知识对英语语言学习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没有太多实质的作用。

2.文献研究法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困难因素之浅析》一文中,作者耿晓云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下存在,都具有一种文化内涵,对于成年人而言,往往已经在母语中获得了一种思维定式,要学习第二语言,心中的抵触排拒情绪往往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单纯地强调语法和重视语法改革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不能使学习者提起兴趣。没有背景知识的依托,单纯的语言学习意义并不大。因为任何语言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蕴含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有让第二语学习者了解了历史文化背景,才能使其逐渐消除心中的抵触排拒情绪,从而高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因社会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障碍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很大影响,造成了许多困难。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语中名词有单数、复数的变化,而在汉语中名词就没有这种区分,只是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量词;在动词方面,英语中有现在时与过去时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这种区分;在句子表达方式上,汉语是“先总体后局部”,而英语中则是“先局部后总体”,等等。这些文化差异都给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单纯的语法不能满足学习英语和英语能力提升的需求。

在《论高中生英语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作者指出,语言,作为传承同一特定民族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们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所以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语言基本技能,更应该把这种学习和训练置于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之下,最终使学生获得社会交际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不应仅将其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看待。学习英语的本质,在于一门语言的习得,进而实现与他国人的实际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词汇及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形式,而文化、风俗等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文化思想的碰撞,而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则是起到媒介的作用,将文化思想转化为可接收和交换的信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简单的连词成句,更在于个人对文化了解、思想探索的深度。所以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与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同样重要。

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1.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课程目标仍是以训练高考答题技巧为主。相对地,高考题型的单一化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无法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所谓个人的英语能力,即个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该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还涉及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历史等各方面知识的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

中英逻辑思S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实际应用英语时,个人要摆脱中文的逻辑思维,转换为英语的思维习惯表达。从中文的繁复向英语的简洁转变,从中文的以人的主观意识为焦点,转向英语中以客体思想为焦点。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老师鲜少会与学生探讨中英逻辑思维的差别。而正是因为不区分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实际使用英语时常常出现中式英语,或是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使对方理解。学习并懂得运用英语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也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在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时,可以参阅中英对照的文本,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和逻辑关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

而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历史也是学习英语时的重要背景知识。正如外国人学习中文时理当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历史一样,这些知识有助于个人了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发展历程,从而获悉该种语言的深层次内涵。在实际应用英语时,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文化历史,才能理解英语语言内在的本质。

2.高考英语改革的方向

现在的改革仅仅将语法选择题改为语法填空题,并未脱离只考查语法能力的范畴。为了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有实际收获而不是停留在书本和考卷上的知识,首先,要扩大考查知识点,例如英国的历史和地理、英国的组成部分、国旗,等等,这类题目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了解该国家的概况;其次,多增加知识面和常识背景题,例如学生需要掌握五大洲、洋的地理位置,主要英语国家的名称表示和相关重要城市等,该类题型多以填空形式呈现;再次,需要注重书面和日常生活口语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How are you?”的回答不再是“I’m fine, thank you.”而是增设给定情景,自主编写对话或短文题型,或是看图写话,不再设定标准答案,一切合理的答案都能得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类题型能通过学生所答的内容来考查思维深度和广度,通过语句的流畅和通顺程度来考查其语法能力。改革阅读题型,应将单项选择题改为概述文章内容和主旨,或是对文中某句话的个人理解。这类题型有助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思辨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改革没有改变以考查语法为主的考试内容,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建议适当减少客观选择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题量,激发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主观题的增加有利于了解学生对于考题的理解及其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语法能力也能在主观题中体现,不需要单一的没有语境的语法题来考查学生。

综上所述,高考英语是为测试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设,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非仅侧重于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由调查问卷的结果看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偏重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但在相关英语背景知识方面鲜少涉及。而这类背景知识也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学应当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的考查方向在未来应当更多关注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逻辑思维的转变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等各个方面。然而此次改革未能体现这一点,期待英语考试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全方位的改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曾用强.英语语言测试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3.

[2]冯翠.浅谈高考英语题型变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8).

篇4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价值;语言

1.引言

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谚语的文化价值

2.1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生活。比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

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

Fortunefavorsthebrave.(勇敢者交好运)

Thereisnorulewithoutanexception.(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

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

Onceisnocustom.(一次不是习惯)

Nurtureisabovenature.(教育生于天赋)

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

AcoldAprilthebarnwillfill.(四月寒冷谷满仓)

Hehastwostomachstoeatandonetowork.(他有两个肚子吃,只有一个肚子做工作。意为“好吃懒做”)

2.2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许多英国谚语与航海有关。这些谚语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长期航海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们的经验之谈,直接适用于航海,又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Iftheraincomesbeforethewind,loweryourtopsails,andtakethemin;ifthewindcomesbeforetherain,loweryoutopsails,andhoistthem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风,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风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扬起。)这条谚语不仅指导水手何时,收帆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气象常识,它告诉人们,雨后刮风,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风,雨下不长。

再如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着好风扬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教育人们,要利用好机会干事情,趁热打铁,乘风破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goodsailormaymistakeinadark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坏天气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英语留下不少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再好的鱼三天也变臭)比喻“在一起相处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会生厌。

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像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相似)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再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2.3谚语反映不列颠民族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谚语:Letthesleepingdogslie(让睡觉的狗躺着。比喻“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Everydoghashis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

2.4谚语反映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

大不列颠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Smallrainlaysgreatdust.(小雨压大尘)比喻“小的东西也可派上用场“。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丽:Afterraincomesfairweather.这条谚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后,胜利就会到来。”

大不列颠岛不仅雨多,而且雾多。过去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谚语。Whenthemistcomesfromthehill,thengoodweatheritdothspill;whenthemistcomesfromthesea,thengoodweatheritwillbe.(雾从山上来,好天要变坏;雾从海上来,好天气会来).

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Asnowyear,arich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CastnotaclouttillMaybe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Foramorningrainleavenotyourjourney.(早雨不耽搁旅行).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和晨雾是晴天的征兆)Amistymorningmayhaveafine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satthe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2.5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币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颠币制的谚语有:inforapenny,inforapound.(一旦开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小事谨慎,大事自成)Givehimaninchandhe’lltakeanell.(他得寸进尺)这几条谚语中的penny,pound,inch是大不列颠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谚语中的文化印迹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对谚语的溯源分析和分类研究来考察大不列颠文化。当然并非每条谚语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但是确实有不少谚语能够反映出大不列颠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英语谚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大不列颠文化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唯一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节日影响

日本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朝鲜半岛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越南

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牛公牛婆日”。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许愿。[30]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篇6

1.民族地区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分析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具备旅游知识、多种语言、心理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美学艺术等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好的解答游客的问题,向游客更加详细的讲解旅游景点的特色。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导游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其中民族文化知识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其中民族历史指的是民族的族源、民族的发展和变迁情况等。民族的经济指的是当地人们的生计方式。民族的艺术指的是民族的音乐、舞蹈、书法和绘画等,民族精神指的是思维方式和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等[1]。

1.1 导游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方式

其一,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导游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时候,通常会通过查询民族地区的相关资料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有的可以到民族当地收集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一些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特色等。通过资料来详细的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有效的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其二,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获得相关民族文化知识。导游大多数来自当地,从小就受到当地文化风俗特色等影响,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因此,导游在工作中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传播的时候,不仅具有来自相关资料上面的知识,还有自身从生活体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相关文化知识,加深自身对民族地区的理解。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导游都是来自当地,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其三,通过系统的培训来获取相关文化知识。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够正式上岗,大多数导游的民族文化知识有三分之二来自培训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当地旅游局编写的资料和在培训期间通过专业教师的讲授学习来获得相关文化知识。培训的时间需要根据导游自身的设计情况和当地旅游局的规定来决定的,培训之后通常会采用考核的方式来了解导游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考核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到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民族音乐和舞蹈、当地基本国情、旅游景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实习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2]。

1.2 导游在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时存在的不足

导游主要是针对景观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的职业,导游的文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向游客讲解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将当地的文化风俗等内容传递给更多的人,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化交流。但是在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的时候,有的导游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其一,对民族文化解释的偏离。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的导游将民族地区的舞蹈含义相混淆,对原始的民族文化解释不够合理和真实。例如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比较具有特色的“摆手舞”和鄂西地区的“撒尔嗬”舞蹈,两者的含义和作用不同,但是有的导游在讲解的时候会混淆,“摆手舞”一般是用来节日祭祀活动的舞蹈,而“撒尔嗬”是用来追掉亡人的祭祀舞蹈,两者相差甚远,但大多数导游在讲解的时候认为这两种舞蹈的作用和形式是相等同,这就偏离了舞蹈原始的含义和作用。

其二,对民族文化过度的诠释。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迁,大多数旅游者比较倾向旅游中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来增长文化知识和阅历,大多数旅游者比较青睐民族地区的旅游,因此,导游为了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传播的时候,过度的诠释,有的甚至出现杜撰的现象。

2.导游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根据旅游产业的实践表明,没有任何手段可以代替导游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等来替代导游的职位,通过导游可以让游客充分的体会到当地的人文环境,将导游的讲解和当地的环境情景交融,别有一番风味,还可以通过导游的个人魅力来吸引游客,使得游客更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另外,高素质出色的导游可以提升风景名胜的品位,吸引游客,让游客流连忘返。由此可以看出,导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在民族地区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导游的文化素养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

对导游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对导游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善等,可以有效的增强导游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游客传播民族文化知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提高导游民族文化素养的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需要加强对导游的培训。要想有效的提高导游的整体文化素养,就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培训的教师可以聘请科研所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来担任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3]。其次,对培训的内容进行细分。由于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涉及的方面较多,比较混杂,同时没有大纲的要求,培训的课程变化较大。在培训内容方面,可以借鉴民族文化研究成果来编制系统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的时候需要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让导游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知识。最后,导游自身需要加强生活体验。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导游来自本地,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比较独特的文化特色意识不够强,作为本土的导游需要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让游客通过导游的讲解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达到旅游的最终目的。

3.2 增加旅游中文化的趣味性

导游的作用不仅仅是纯粹的讲解和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是游客和民族旅游景点的纽带和桥梁。在欣赏旅游景点的时候,导游可以适当的引导游客亲身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可以让游客和舞蹈人员共同跳舞,体验舞蹈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和当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做一回渔夫、村妇等,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特色。

篇7

[关键词]语用学 英语教学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10-02

有关语言运用的学问就是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是语境的意义和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了解交际时深层所要表达的东西与表面上要表达的东西有什么区别,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亲属关系。也就是说,语用学就是研究人们语言的真正含义,他们话语间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以及交流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它有如下原则――语言的使用要得体,有效果。如果一句话在合乎语法的前提下被听者误解,听者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那么这就说明这句话违背了语用原则。

一、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这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相应的语法知识,而且也要求他们具备能在不同情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语用能力。但是,在我国现有英语教学体制下所培养的学生中,大部分缺乏语用能力,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出现。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语言学习者的重视;随着当今语言传递途径的日益多样化和人们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语用学的实践用途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语言学家们的重视。语言的用法错误,不符合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英美国家人群的用语习惯。社会交际的用语失误是指由于不清楚会谈双方的历史情况不同而对语言表达产生语用上的偏误。因为会谈人员在背景、习性、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彼此都会从自己的背景去考虑对方的,因此误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理解语言的偏误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就获得了全面的提升。语用学作为对言语深层含义的研究这样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它和外语研究的关系应该是具有现实性的。因此语言使用能力与英语研究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的英语教学研究中依然会是值得研究的项目。

由于自身具有的研究价值,语用学和传统的语法研究不尽相同,它是对人们平时交流的科学的研究。说话的人一般不是简单地说出自己话语中的成分,听话的人一般需要慢慢地揣测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实际意思。说话人在有些时候说出的言语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会比其语法上所能表达出的语言含义要多一些。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和准确应用此种语言,只是明白所组成这种语言的语法、单词和句式是远远不足的。

二、专科生语言失误因素分析

笔者为了分析学生们出现语用失误的根源,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总结得出如下五方面的原因:

(一)语言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人有着不同的说话习惯和规则。这些不成文的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将汉语的语法习惯和用语习惯运用到其中,造成母语的迁徙错误。

(二)语用知识输入不足

当下专科英语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文化教学的需求。在访谈中,有许多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英语比较差的学生一致认为,他们在高中学到的某些文化知识,在大学课堂中很少学到,而言语交流中语用原则的相关内容就更少了。

(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一些专科教师只是过多地进行语法和课文内容的讲解,往往忽视了对语用知识的练习和讲解,这样常常让学生误认为语法规则和言语行为是相似的。另外,课堂教学的固有方式没有改变,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从而导致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很少。

(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不同的学习方法,就有不同的学习者:一种是记忆学习法,即记忆发音、词语和语法,通过练习和记忆学习语言;一种是通过不同的语言环境学习,即置身语境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谈话,以及听录音、看电影等获取语言输入的机会,学习语言。高年级学生一般在考试或测验中很少有语用失误,而且能够和外教进行正常交流,较少出现语法错误,可以完成语言行为的表达。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课上不记笔记、不复习,容易淡忘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语言知识,并且,他们很少主动寻找英语语境。由此可知,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是培养英语语用能力的重点。

(五)缺少本土的英语交流机会

学习本土的英语机会是很重要的,但是绝大部分专科生和英语本土交流者接触较少。和大量的学习者对比,尽管学校在不断地增加外教的数量,但是仍不能满足专科生与英语本土语者交流的需要。

三、减少语用失误的对策

教师可以针对以上的语用失误原因做一些改进,努力帮助学生减少语用失误,尽量避免教学中语用失误的发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一)发散思维,扩大学习范围

教师应当扩大阅读范围,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国内外名人传记、文学著作、人文社科读物,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国内的外文报刊和收听广播电视节目来锻炼、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并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外文内容及时讲解给学生,为教学提供素材。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认为较好的杂志、报纸推荐给学生阅读,与学生多交流,产生文化共鸣。

(二)教授常识和规则

受母语语言的影响,学生经常会出现中国式英语表达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英语国家语言的常识和使用规则。

(三)创设情境,鼓励实践

语言使用的频率决定语言的使用是否地道,另外相关语用知识的习得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无论人们的语用理论知识有多丰富,都有可能导致语用失误。所以教师应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寻找和英美人士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时刻观察学生的用语,积极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并给以指导和纠正。

(四)师生之间和谐交际

教师努力为学生们创设一些良好的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们自由活跃地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细心观察他们的交际情况,并一一记录下以备以后讲解之用。在学生交际过程中,教师要保证不去纠正学生在交流中所犯的一些语法错误,因为这样会扰乱学生的交际思路。练习语言思维的重点应该是交际的内容和过程,而不是语言,教师不应该舍本逐末,只抓一些语言语法错误的细节,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灵活运用的掌控能力。如果教师过于频繁地纠正学生语法的错误,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敢畅所欲言,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但是如果在学生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纠正的话,又显得有些滞后,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即使情景再现的话,也不可能完全复原当时的会话实景。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交际场景,当学生发生语法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为交际对象来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阴影,在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五)补充各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知识介绍

大专的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他们对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语法能力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因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文化修养,他就会更容易掌握一门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各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知识介绍,最好和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行为息息相关。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涉及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所以难免会犯一些文化风俗上的语用错误,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一些国外留学生来到中国,即使他们的汉语能力非常强,也还是会犯一些风俗上的错误,导致语言没错,但是表达的意思相差很远。当然,我们也不会过于苛责他们,因为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会十分包容外来人员对本地语言的使用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靠外语的学习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比如参加辩论会、演讲比赛等。

四、结语

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认为,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学习是重点,只要熟记多数的词汇和熟练运用语法,会准确地发音,可以进行语言对话,就是学好英语了。这样就忽略了语用学习这一语言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忽略语用学习,失误就会增多,从而导致很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也不能很好地参加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把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应该创设语言环境,注重培养语境,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语用的兴趣和能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有效减少失误,进而培养出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并实现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25-28.

篇8

关键词:韩国;春节;饮食;服饰;研究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9-2

1 韩国春节饮食

在韩国,春节时人们互相赠送的食品和祭祀祖先的食品总称为“岁馔”,春节时喝的酒称为“岁酒”。岁馔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大米、酒、烟、鱼类、肉类、蛋类、柿饼、紫菜等。在韩国,春节的时候为了摆放祭祀的供桌以及招待客人需要准备各种食物。主要有:年糕汤、岁酒、蹄子冻、柿饼汁、酿酒、紫菜等。根据每家的情况准备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但是必须准备的传统食物是年糕汤。

1.1 年糕汤和年糕

在过去,粳米的产量不高,因为是一种贵重的食物,以粳米为原料的年糕并不是人们的日常食品,而是只有在过大寿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才能够吃到。年糕汤被赋予喜宴的象征,代表最大喜事的意义。只有春节早上,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年糕汤,年糕汤就成为了一种节日食品。北方的些地区也用饺子汤代替年糕汤。

根据韩国《东国岁时记》①的记载,年糕汤被称为“饼汤”,是一种“供祀接客”的必须食品。还记载了年糕汤的具体做法,用粳米做成白饼后切成铜钱大小的薄片,放入添加了牛肉或野鸡肉的酱汤炖煮后加入辣椒粉。韩国的俗语“鸡代替野鸡”②,就是从制作年糕汤时用鸡肉代替野鸡肉中演变出来的。过春节的时候,人们习惯用“吃了几碗年糕汤”的表达方式来询问年龄,这也是年糕汤作为岁馔的代表性食物的一种体现。

对于春节食用白色年糕汤的风俗,崔南善③在《朝鲜常识》中解释道“用白色的食物代表新的一年天地万物复活新生”。还有春节食用白色年糕是从古代崇拜太阳说由来的说法,春节作为新年的第一天,白色的年糕是新的标志。并且,年糕的形状和太阳的形状类似,也是春节食用年糕风俗的一种解释。

将粳米粉放入笼屉蒸熟后制作成的食物被称为蒸糕,是一种在春节或其它节日供奉神灵的食物。春节食物除了年糕汤,饺子汤以外还有药食、蜜饯、果子、绿豆煎饼,蹄子冻、烤肉串、蒸糕、柿饼汁、酿酒、萝卜泡菜等。

1.2 岁酒

岁酒专指春节时喝的酒,最具代表性的是屠苏酒。屠苏酒是添加了肉桂、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药材酿制而成的酒。传说春节的时候喝了屠苏酒一年之内都不会生病。据《洌阳岁时记》④记载,这种酒小孩子也可以喝。京都杂志还记载了如果没有屠苏酒用其他的酒来代替的情况,需要所有的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而且这时候的酒一定要凉的酒,代表着迎春的意义。

1.3 果子

果子是春节早上祭祀祖先使用的食品,也被称为油果。将糯米粉用高度数的酒和成比较稠的面糊,搅拌均匀后做成块状放到温暖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的糯米粉块下油锅炸至膨胀表面形成硬壳漂起,捞出后表面沾上麦芽糖再撒上芝麻即制作完成。

果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当时的人们有在早饭前吃一种叫做“寒具”的食物来增强食欲的风俗习惯,这种“寒具”就是果子的原型。这种风俗习惯在高丽时期广为流传并延续至今。根据《洌阳岁时记》⑤记载,果子是祭祀祖先的首选食品。《东国岁时记》⑥也有关于果子的记载,“五色果子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贡品”,“作为岁馔食品之一的果子是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食品”。

果子大体上可以分为糯米粉做成的油果和米花糖。米花糖根据颜色和样子可分为白色米花糖、红色米花糖、梅花米花糖等。许筠⑦的《屠门大嚼》中有这样的记载,“白色米花糖是全州的特产,也称为‘薄痫’。”

1.4冬至小豆粥

在韩国,冬至被认为是“新一年的开始”,也被称为“小春节”,因而也是重要的节日。据《周易》中记载,太阳的开始和结束是以冬至为界,因而在过去将每年的11月作为正月,冬至作为春节来庆祝。

所以除了腊月月底和正月初一,冬至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冬至风俗的核心就是小豆粥。将小豆熬成粥,再加入用糯米做成的团子一起熬。由于团子的大小和鸟蛋的大小类似,也被称为“鸟蛋”。在冬至当天,小豆粥既作为时令食品来食用也作为贡品来祭祀祖先。还用来驱除妖魔鬼怪洒在家里的各个角落。人们认为小豆粥可以驱除鬼神的原因是由于小豆粥的原料小豆是红色,而红色则代表着辟邪的意思。

2 韩国春节服饰文化

岁装专指春节时穿的服饰,儿童的春节服饰也被称为七彩段子服或彩色童装。在过去,岁装一般都是自己缝制而成,很少外出购买。没有条件做新的岁装的人们也会在春节的时候把衣服洗干净,熨平整。

春节前夕,每家每户会根据自家的条件来准备岁装的材料。一般从春节前一周或前十五天左右开始,家里的女性开始缝制岁装。由于在缝制岁装的时候比平时的衣服更认真更细心,所以花费的时间也更多。

篇9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第十六课)、《安塞腰鼓》(第十七课)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吆喝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所选课文有《云南歌会》(第十六课)、《端午的鸭蛋》(第十七课)、《吆喝》(第十八课)、《春酒》(第十九课)、《俗世奇人》(第二十课)。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

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选修教材,更是琳琅满目,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就拿现行人教版教材来说,高中语文选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选修教材。为了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教材选入了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教材,在介绍这本教材的概况时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科目、人教课标版的选修教材,立足于培养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这本教材中,编者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个部分。教材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取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七个专题来探究民俗文化。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时民俗文化在必修课中也零散的存在着,如鲁迅的《祝福》,讲的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湘西淳朴的风俗人情。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涉及到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家族习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梳理与探究”部分第二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中,专门列有“四、礼仪制度”;第三个专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专门列有“二、年节风俗”。这些都强调了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中、高考的亲睐

无论是中学教材,还是高中教材,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都强调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中、高考试题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的陕西中考试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套试卷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以“我来说生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两篇材料《秦岭》、《秦腔吼起来》,明确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让学生能感受到陕西地域文化的氛围,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取,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011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辽宁省沈阳市)综合探究。是有关“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2011•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探究。涉及的是有关民俗节日探究的问题。(2011•福建省漳州市)综合探究。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2011•陕西省)的相关内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选题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化教学 问题 对策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词汇、语法、句型与中考考点,导致文化教学遭到轻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和完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对跨文化因素的渗透,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积极渗透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语言习惯。

一、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在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要求学生重点学习考点范围中的内容,片面为他们灌输语法知识且要求掌握大量的词汇。这就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能力仅仅局限于考试,对英语文化背景了解较少。其次,不少初中英语教师也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在讲解课文时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常识等,而是倾向于让学生多做文化类题目,这与真正的跨文化教学相比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欠缺,反而不利于他们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再次,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词汇量较大,不少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大量的单词且阅读能力欠佳,他们在阅读英语文化类的文章时难以透彻理解,无法感知到英语文化信息,再加上兴趣不足有的学生就放弃对学习文化。

二、解决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1.注重英语词汇教学,体现英语文化特色。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词汇属于基础铺垫,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前提,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从词汇切入,通过基础教学渗透文化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词汇时感受到英语文化的特色,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需格外关注词汇的讲授,不再要求学生采用背诵记忆和默写的传统模式,而是讲述英语词汇和汉语词语之间的区别,以及词汇在英语文化中的特殊性,让他们通过学习词汇了解英语文化。而且不同类型的词汇蕴涵着不同的英语文化,通过解析词汇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英语文化。

例如,“meat”在通常情况下这一词汇的释义是“肉”,在我国人们说的“肉”即为猪肉,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教师可从英语文化角度出发对词汇进行深度解析,区别英汉文化的不同。告知学生在英语文化中“meat”是所有肉类的统称,并不特指猪肉或其它肉类,甚至包括鱼肉、核桃肉和花生肉等。如果要特指猪肉应使用“pork”这一词汇,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日常饮食中吃的肉类主要是猪肉,欧美民族食用的肉类则比较广泛,包括牛肉、羊肉、牛肉和鸡肉等。如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可将词汇的常用释义和特殊含义简单讲述,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不同,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养成喜欢探究英语文化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充分感受英语文化。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在教育领域已逐步普及,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高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可结合多媒体视角,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文化。当然,初中英语教师也可利用教室和校园资源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学习活动,诸如:在班内设置英语角,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或者组织他们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英语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习作比赛等,为其提供更多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学习活动应符合初中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比如,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欧美国家的传统节日,像Christmas、Easter、Thanksgiving Day等,鼓励他们设计英语节目并表演,亲身感受英语文化。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一些能够体现英语文化的电影、动漫或音乐等,诸如《Pride & Prejudice》、《Anonymous》、《Bolt》、《Up》、《I've Never Been To Me》、《A new day has come》等。如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化中的人文地域、风俗习惯、政治和经济特色等,拓展他们的英语视野,使其了解英语思维方式,提升文化水平。

三、总结

在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认清现状,充分意识到文化渗透的价值和意义,并付诸到教学实践中。所以,初中英语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文化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对策展开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英语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川.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