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1

关键词: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篇2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方式上下一番“苦功”。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1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因此,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索动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2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

2.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2突破式提问

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也涉及到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2.3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4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 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转型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考能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比‘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高位阶的能力,是可以用之于改造世界的有效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实践阶段,学生思维模式逐步定型的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应有之义。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规范老师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很多人将“道”理解为“道德”,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规律”、“方法”的意思。孔子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规律时说过这样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也”。举一反三就是要求学生从“一”中掌握其规律性,并能够以这一规律去分析“三”的存在,从中找出“三”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从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教学各阶段的应有之意,也是各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借助互联网获取的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种教学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得,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既是一种帮助,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干扰;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往往都是在老师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资源的累积就会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如何让自己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分析、鉴别资料的能力,合理利用辅导资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知识自身的更新速度还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都在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意味着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知识淘汰速度的加快与对新知识需求加剧的矛盾运动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习观念,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界转换观念,不断拓展成人非学历教育,更需要帮助人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劳动者能够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4)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到来导致的全球竞争加剧,致使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也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对待。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在不断地发掘和发现规律并将发现的规律用于教学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2 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的发现和传授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维方法。出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同,当前我国的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开始逐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当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每门课程所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掘出来,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更需要去发掘学者们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如何将个别的物质运动的现象总结为一般的规律性的总结的。这种发掘和发现,也就是将规律、定理的发现过程加以还原,以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原理和方法。

(2)要做好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运用示范。在引导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原理以后,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思维方法的价值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和模拟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检验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实际上包含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态势,然后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但由于对思维方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往往在实验开始之前缺乏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实验结束以后也缺乏对相关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存在着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契机,做好方法论的展示、总结和提升,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并通过试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看到在实践之外的理性推理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与实践来进行验证,掌握具体的思维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方法。这种情景创设既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实验,也可以是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破解模拟场景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分析方法。

3 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体,初中生思维能力能否真正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出来,能否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探索性学习模式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很难完全发挥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特别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独当一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学生对情况做出独立判断,然后以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模式从思考“是什么”到追问“为什么”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创新不够重视所致,也与中华文明追求一元认同,即强调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关。现代工业文明不仅需要掌握“是什么”的具体知识,也需要掌握“为什么”的思维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特别是从多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既包括肯定角度的思考,也包括从排他性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已有知识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在追问“为什么”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3)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质疑习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追问“为什么”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就是对已有的结论乃至公理从某一层面提出诘难,考察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正是对宏观领域的物质运动定律是否能够应用于解释微观领域物质运动进行质疑,从而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也正是对上帝创世说的质疑中发现了生物进化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疑的能力和勇气,哪怕这种质疑并不能证明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是错误的。只要学生养成了质疑的能力和勇气,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断提升。

4 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的主导作用。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教师的教就无所谓学生的学,同样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没有教师的教。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学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因此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核心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发挥。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有限自由”发挥。由于当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现阶段并不现实。一旦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思维缺陷而使自己走入思维误区,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偏差而导致自身的思维缺失。

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兼顾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言思维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需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摆脱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桎梏,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效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充分的结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灌输到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为根本要素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语文知识得到属于自身的结论,进而为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把握住教育的核心要求部分,不断完善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于自己的百草园生活时期有着这么深刻的记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课桌上刻字鼓励自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形成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度认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为根本追求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思考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对诗歌的根本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将诗歌的作者普希金的生平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作者生平的了解,得到相应的知识信息,进而形成对于诗歌内容更加深度的认知,形成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势必越来越完善。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度的不断扩展,进而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1.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为根本目的,不断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设计。为了保证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针对性,要选择好相应的教学切

入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课堂问题的思索研究。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堂课中展示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标准”进行研究,根据这一堂课的基础性知识内容进行课堂小问题的设计,保证课堂上的知识可以有针对性的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思索,形成对于“说和做”“言与行”的真实认知,进而有效完善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系。

2.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究竟怎样才能够将思维意识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并为学生创造适于思考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引进先进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新闻类的文体特点进行相应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对于时期的好奇感作为突破点,进行相应的问题设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初中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对学生能否科学合理地分析事情、解决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基于这一思考,本人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详细的探究。

一、重视思维训练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在长久的训练中得以提高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思想上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让学生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思维能力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拓展思维能力。当然,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配合。

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每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益素材。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教师要在每堂课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久而久之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最后是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不是重视学生一时的表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积极的动脑,而那些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总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或者即便思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切记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励。而不是仅仅鼓励那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

二、重视课堂思考,采取生疑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加强训练

一般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生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这个生疑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可以使得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运用这种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不宜生疑提问次数过多,原因在于,生疑提问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如果整个课堂教学中频繁地提出问题,会耽误教学时间,反而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在这里,为了有效地说明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生疑提问,以NaOH与CO2的反应为例子进行说明。

NaOH与CO2融合在一起后,肉眼是看不到化学反应的,因此,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看到二者的化学反应,怎么就能确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化学的本质是什么,用什么东西来判断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化学反应呢?

从上面这个生疑提问的过程来看,就存在着学生生疑和教师提问这两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了。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并努力寻求答案。由此可见,通过生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思考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三、重视课堂气氛,采用集思广益的方式强化学生思维

集思广益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方法,所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集思广益,就是确保全体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互相交流思考心得,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要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到集思广益,更好地培养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课堂学习的集体气氛,确保化学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实践证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就会表现积极,反而,那些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不但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因此,教师要注重积极主动地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用化学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学生在这种的氛围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同学们之间展开互动探讨,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特别是要交流彼此之间的思考心得。在互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思维方法,因而也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想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还要善于学。对于教师的“教”来说,要做到掌握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教师的“学”来说,要不断学习各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便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一、让发散性思维在题型训练中获得提升

如果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可靠的基础,那么,思维的提升就不能成为空中楼阁。问题是思维提升的催化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形成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例如,笔者在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课题时,通过播放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伟大祖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热点理论问题,笔者在课堂让学生展开讨论时,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富有争论性的激烈讨论,不仅使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关心了祖国发展,而且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二、让逆向性思维从鼓励质疑中获得提升

在素质教育以培养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今天,让学生养成经常进行逆向思维、活性思维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它摆脱了思维定势,对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精心设计过一些政治问题,着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切入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并且还鼓励学生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分析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讲解教材、阐述原理时,要鼓励和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持相反意见,并及时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适当辩论,让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这样不仅可以让思维越辩越灵活,而且还可以真正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题时,首先是让学生阅读一则关于我国酒驾现象禁而不止、居高不下的新闻分析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住酒驾问题。不少学生首先想到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学生则从提出要对酒驾者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这样的回答虽然不是很高明,但可以体现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切入问题,有效地展开逆向性思维,面对这种正反两方面的答案,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现实,看看解决社会上的酒驾问题还有什么措施?大家纷纷发表各种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思维,长期以往,其逆向性思维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让类比性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获得提升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进行对比,进而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事物或材料的共性、异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类比能力。这就是类比性思维。笔者在上“面对诱惑应该学会说‘不’”这一课题时,就让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诱惑现象进行分类,看看诱惑到底有多少种?有多少不同性质的诱惑?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现象,确保防微杜渐。学生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可以增强初中政治课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各类不同形式的诱惑对青少年的危害,从而为初中学生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尝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四、让思维能力在训练中获得提升

首先,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我们教师不断地引导,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训练中获得成长和提升的。只有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一是要激发学生想疑、敢疑;二是要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其次,要对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又要从事物的整体性去综合把握。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怎样去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初三的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第七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第八课《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把这三课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三个组成部分,最后下结论。即整体——部分——整体。其三,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迅猛发展,设置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等适度紧张的课型,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竞技中得到锻炼和强化。例如在学完了法律的特征后,通过对案例进行知识抢答,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个特征,在紧张的抢答中,死记硬背再也没有用场,而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和能力的集中却得到了强化,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概念的理解、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综合、推理、演绎等等。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紧密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更是异常重要,下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思维模式,但是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特质,才能发挥教师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学生主要有三个思维特征。第一点是思维的不成熟性、不系统性,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感性思维。第二点是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正是因为思维的不成熟,初中学生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事物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第三点是超强的塑造性,不成熟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有更高的重塑性,学生会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的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充分认识这几个特征对思维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因合理结合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淡化数学基本知识教学。达到数学中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有数学的效果。

(一)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思考和学习中掌握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安排逻辑思维训练。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反面例子让学生不断比较和辩证基本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一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在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寻求最佳答案,在分析解题中掌握思维方法。

(二)多做习题,巧做习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推理证明类的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做思考题和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答习题,最后让学生找到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达到巧做题的目的,这也会培养学生对思考的兴趣,形成正向反馈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关注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

受生活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有个别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这类学生,通过制定不同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进而把握逻辑思维学习的总体脉络。例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差生跟上进度,好学生有显著提升。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更新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才算成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逻辑思维过程,掌握了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逻辑方法,才能参与到实际的解决过程,这样也就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与学生探讨思维模式,保持思维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感受,学生通过互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措施,教师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教学心得。

三、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实际生活中,思维能力的运用遍布每一个角落,逻辑思维更是应用广泛。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探索、积极的研究逻辑思维的学习。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的从学生身上找到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实例,让他们融入到各个案例之中,他们才能自己思考,开动脑筋,进而自己动手去实践。在不断地重复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提升一个档次。例如,教师设计思维运用游戏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更换游戏设置,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分析,使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相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更好的互动和效果,达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课堂和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当然学生和家长也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3-01

1清醒认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什么是思维?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解答。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而什么是数学思维呢?一般认为,数学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以数学概念为出发点, 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等形式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已成为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现代思维的工具,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课之前,要每节课进行精心设计,以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进而每节数学课形象、生动,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的重要性。另外,在课外,数学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新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中得到启示。例如课后"想一想""读一读"等习题,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1.2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强的学科,对其概念、定理的正确理解是进行数学推理论证和运算的首要的前提。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要着力提高初中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数学认知能力。而对广大初中生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的时候就会出现迷惑甚至厌烦的情况。这时数学教师就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某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以变通的视角来分析数学的相关概念,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列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式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每次攻克难题的同时获得一种新解体思路和思维方法,还能使广大学生为了尽可能的得到一个问题的多个解而不断挖掘每一种解体思路,进而开发着、发展着他们自身的数学思维。

2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要着重从活跃课堂教学、强化思维品质和提升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准备,以期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1活跃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真实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一个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在一定方面决定了其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程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充分意识到数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问,不能像文学那样有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也不像音乐、绘画教学一样充满趣味性,一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乏无味、难以理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并结合数学课堂特点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2.2强化思维品质是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

在广大初中生开始学会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之后,应及时强化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对于数学书本里的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要讲解清楚其来龙去脉,认识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课本上的习题让学生去做,然后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进而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数学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广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解题目标来确定解题方向,进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其解决数学题时思维清晰、条理清楚,在遇到比较难的数学问题时也能够能按照数学逻辑去分析、思考。要知道,用复杂的数学问题来训练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

2.3提升问题意识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路径。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不断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的方便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来进行和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2]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故意设计出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迷惑学生日常学习中惯性的犯错,在最后的解答中再把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这就留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进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能够不断发展,逻辑性更加紧密;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带有研究性的问题来探索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些研究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提醒性质,形式也灵活多样,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广大中学生自身还要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探索问题的视角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深刻认识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不断探索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使广大中学生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课程,在数学的世界里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维能力;英语教学;大学生

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大学的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这是瑞士的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所说。同样,所有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以兴趣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使英语课程变得有趣,有趣的课堂才能促成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也好,感到有趣也罢,只要有一个学习动机和兴趣,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英语课程的参与性。想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英语应用的重要性;其次,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学生接受的信息越丰富,就越能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让学生学会英语思维。通俗地说,就是利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做到这一步,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引导学生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特点和差异,包括字、词、义上的差异,让学生掌握英语的用法;最后加强学生对英语逻辑的训练,让学生始终以英语为主线进行练习。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自行地掌握知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无论是掌握一个理论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在独立思考环境下所解决的问题都体现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并应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英语教学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必须要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才能够得到锻炼,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促使学生自主地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过程。

1.创造英语交际的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英语交际的氛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课堂内,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英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找到感觉,灵活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另外,在交际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在课堂外,鼓励学生创建英语角或是英语社团,大家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英语的方式向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提出,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活思考并提出问题,而且对学生利用英语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和英语思维融为一体。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的时候,思维也会紧跟其后,进而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迅速的提升。

四、引入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被称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工具。思维导图是根据大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充分地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学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色彩等,使大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妨运用此原理对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同时一些有趣的口诀也会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大学生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在真正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434.

[2]徐敏.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思辨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35-136.

篇10

一、巧设疑、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发挥人的最大想象力,打破原有思维模式,通过对原有知识、原有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的答案,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准确地讲,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效果,学生只有具备求异思维,才可获得更多、更全面、更灵活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学习模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利用2、6、8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学生一看到这三个数字,想到最多的应该就是26、28、68、268、286……如学生存在求异思维,即会打破传统思维方法,将6的数字卡片倒过来,即变成9,那么不仅可组成以6为主的数字,还可组成以9为主的各种数字,让学生挖掘出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强化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都习惯性地按照正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殊不知某些问题倒过来思考,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即常常提及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中的一种,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模式,能够让思维从对立面方向发展,最终让学生养成善于全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需刻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并适时点拨,正确地、科学地利用课本中的、习题中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有必要让学生将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计算。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王奶奶的年龄。题中条件为,王奶奶今年年龄加上20后除以4,再减去24,最后用20乘,正好是100岁,请问王奶奶今年多大了?学生纷纷开始动笔思考,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正向“加减乘除”思维来解决此题,但有几名学生却采用了逆向思维“减加除乘”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解答了此题,即逆向列式为,(100÷20+24)×4-20=73(岁)。通过逆向解答问题,更简单,更容易。

三、数形结合,拓宽学生思维深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如学生无法第一时间解答,则可将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尤其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学生则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顺题意,拓宽自身思维深度,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首先针对乘法的解答给出了应用题,如小芳与小明均从同一位置出发,小芳按照60米/分钟的速度向东边行走,而小明则按照55米/分钟的速度向西边行走,请问经过3分钟后,两人之间相距多少米?不少学生想了又想,始终找不到解题突破口,而部分学生更愿意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画图的方法来理清题意,认真分析、思考已给出的已知条件,从而拓宽思维深度,正确解题,即可得出55×3+60×3=165+180=345米。

四、数学应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举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所举例子均来源于生活。如甲、乙两个商场的同款洗衣机价格均为2998元,甲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制定了全场8.8折的促销方案,请问乙商场怎样制定促销方案才能让产品价格更合理,价格又不会很低?那么学生就会结合生活实际,计算、思索,最终得出全场满2000元减300元,再9.8折,甲商场的最终价格为,2998×0.88=2638.24(元),而乙商场的价格为(2998-350)×0.98=2595.04(元),这样乙商场的价格更低,与甲商场的价格悬殊不大,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举例等,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