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基本的任务

篇1

1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预防观念淡薄教学中仍存在重视基础和临床教育,忽视预防教育,甚至把预防医学作为普通的医学基础课,导致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

1.2教学内容及教材不适宜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教材发行周期缩短,更新较快,但总的来说教材内容还是落后于学科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而且从内容来看,目前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模式,即以“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和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卫生学》、《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5]。教材内容包罗万象,缺乏针对性,给教学带来不便。

1.3授课学时不足目前,各院校包括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在40~80学时之间,学时数明显不足,难以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制约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仍是先基础、后临床、再预防的教学过程和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机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一些院校教学、实验设备和器材匮乏,或设备陈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授课学时的不足,一些院校压缩实验课,导致学生实验课“缩水”,学生实践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SRAS疫情既暴露了预防观念淡薄的危害,同时也告诫我们预防胜于治疗,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加强了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学生入学教育,疾病预防保健讲座,带领学生参加社区保健预防实践等来有效地增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为主的观念。

2.2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繁多的现象,我们一方面采取向教务部门申请适当增加预防医学课时数;同时根据授课对象,调整现有预防医学课程的类型、学时、内容,将预防医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必修课的内容包括:预防医学总论、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三部分,同时将必修课改为考试课;选修课包括:健康教育学、卫生法规、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

2.3重视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材选择上,坚持选用最新出版的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一些补充教材以替换教材中某些过时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内容或章节,编写了“艾滋病防治”、“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和“预防医学实习指导”等讲义。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解决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别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4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防治结合的跨世纪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教育根本目标的体现。预防医学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将学过的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提供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我们在学生没有接触到预防医学的教学之前,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与当地疾控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实践,使学生对社区预防保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预防医学课程之后,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习指导的内容,加深对预防医学的理解,提高开展预防服务的能力[6]。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与疾病防治相关的社团组织,如我系2005年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的“湘南学院红丝带协会”;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和动员学生参加教研室承担的科研课题。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到疾病防治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培养了实践活动能力。

3教学改革效果

篇2

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以单纯验证学科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往预防医学实验内容中环境与健康部分属验证性实验,教师讲解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可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影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甚至使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失去了兴趣。同时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学生感觉学无所用。因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对预防医学实验课不重视,不提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对实验前的准备,学生很少参与,各种仪器的操作、试剂的配制完全不了解,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没有结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分析,甚至有的学生不进行实验,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③团队协作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知道自己做实验,不与其他同学协作,不会的不懂得去询问,应付了事。④实验报告不规范,课后忽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律照教材上的内容分析,没有创新意识。

因此,为了培养、造就一批集医疗、预防、保健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创新思维。所以要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实验主要是针对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等开设的一些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动手即是训练学生亲自或独立进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动脑即是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对结果的正确分析。为了利于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提出实验教学的条主线: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的全过程,从玻璃器皿的清洗、药品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并对每步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与有效分析,尤是注重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去创新。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3.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数,具体安排见表1。表1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实验项目与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学时教学目标饮用水消毒3掌握饮用水消毒的原理、方法和余氯的估计膳食调查3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和食物成分表的应用食物中毒案例讨论3熟悉食物中毒分类和调查处理的原则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3熟悉原卟啉测定的方法胆碱酯酶活性测定3熟悉胆碱酯酶测定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尘肺片阅读3掌握尘肺X线片特点和尘肺的防治措施环境汞污染3了解汞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气象条件的测定3熟悉气象条件测定的方法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5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指标,统计软件的应用t检验2掌握t检验的适用条件和步骤方差分析2掌握方差分析的适用条件和公式分类变量资料的u检验等2熟悉u检验的适用的条件和资料的类型χ2检验2掌握χ2检验的公式的应用秩和检验2熟悉秩和检验的步骤直线相关与回归2掌握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概念和分析步骤样本含量估计、统计图表2掌握在科研设计中n估计,统计图表的特定。

3.2预防医学实验内容的特点

上述实验内容注重从实际工作出发,打破学科间壁垒、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克服学科间实验内容低水平重复、综合性实验及创新设计性实验开设不足等缺点,将实验内容分类整合、优化体系,并增加近年来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内容组织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中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预防医学实验内容是根据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内容有机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其内容包括预防医学领域的主要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涉及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中相关实验方法,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社区与网络健康教育实践等分层次组合,其基本理论源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学生必须先修完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系统掌握,让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该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保特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已操作、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课程实验设计,在注重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实验涉及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操作方法,提高对实验相关内容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及运用知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2]。

4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4.1实验教学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解和示范,学生只根据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的操作就可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观点指导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以及学习兴趣得特点,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例如环境汞污染,我们组织学生到水库,采集水样,检测水中的污染物,同学们就体现出极大地兴趣,并一起探讨环境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在自然界的转归,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用实际数据来体会注重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还引入典型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课题的部分融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有组织的查阅资料,经充分讨论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篇3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

篇4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情况和能力培养需求。方法:选取医学本科高年级学生700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⒂肟蒲а芯康难生以高年级为主;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情况也存在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人数最多占59.85%。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高年级学生好于低年级。结论: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不足,科研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相关科研培养需求有待满足。

关键词:科研素养;医学生;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8-02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1]。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2]。培养的大学生具有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达到未来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教学手段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有教学和实践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专业共计700名3―5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大学生进行科研及论文的认知情况和科研素养培训需求的情况开展调查。

3.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采用数据双录入确保录入质量,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

二、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在校3―5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3.7%。其中临床医学484人(73.8%)、预防医学141人(21.5%)、口腔医学31人(4.7%);三年级210人(32.0%)、四年级356人(54.3%)、五年级90人(13.7%)。

2.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有519名学生未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79.1%。参与科学研究人数中大三19人(9.0%)、大四84人(23.6%)、大五34人(37.8%);地病专业31人(33.63%)、预防19人(13.87%)、口腔5人(3.65%)、临床82人(59.85%)。

三、医学生科研素养现状及需求

1.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现状。440名(67.2%)学生不了解科研立项的基本步骤,519名(79.2%)学生不了解整理科研资料的方法,487名(74.2%)学生不了解分析科研资料的方法。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χ2=10.552,P

2.医学生科研素养培训需求。268名(40.9%)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262名(39.9%)学生认为自学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社会实践、实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分别占75.6%、66.3%、72.1%。433名(66.0%)学生认为需要培养科研意识,451名(68.8%)学生认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献及论文,369名(56.3%)学生认为需要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399名(60.8%)学生认为需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讨论

总之,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科研素养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医学生的科研素养略高于低年级,科研培训的需求较多。原因主要是,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实践,削弱了实践过程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过程发挥出的职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学习内容、修课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方面赋予学生自不足[3],不利于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第二,个别院系的实验室在开放使用及利用率方面效率不高[4],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在申报课题时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显得无从下手。第四,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相互模仿,没有自我摸索的精神。第五,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化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的实践精髓无法体现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被深深埋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为此,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和提升科研能力,需要新的、开创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加大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5]、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学术小组等多元化的模式,并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青海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项目申报和开展,培养科研素养、提供科研能力。该基金得设立取得了良好效果,申报学生人数大幅提高,自首届资助10项,到2011年34项,共有118名学生参加项目工作,37名教师参与指导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人数较以往校内项目均大幅增加。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促进了老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科研“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等.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92-694.

[2]陈林飞,葛凡,吴玲.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04.

[3]宁丽,张尚孝,李富业,等.新疆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8):1115-1118.

篇5

【关键词】中学生;口腔健康;发展;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1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口腔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具有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应当以循序渐进,根据年龄由浅入深,传授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内容应包括:口腔生理解剖知识,口腔常见病、预防措施、健康饮食等。有效促进中学生从知识、态度、信念到行为上的转变,达到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2原因

2.1目前我国的学校编制中只有普通校医,缺乏专业口腔医生,缺少最基本的口腔预防及治疗手段,使学生在龋齿和牙龈炎发病率的高峰期没有及时接受窝沟封闭、龋洞充填等防治措施,从而导致许多乳牙和年轻恒牙的严重龋坏、早失甚至牙颌发育畸形。

2.2学校的教育体制都以优化教学为主,基础教育中缺少口腔健康知识和干预不健康的行为的普及。

2.3对学校口腔保健的三项任务,①口腔健康服务:建立学生口腔保健卡、定期检查,有计划地进行治疗。②预防龋病、牙龈炎和其他疾病。③口腔健康教育,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与培养口腔健康的良好行为,落实不到位。

2.4学生的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从根本上忽略了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的统一性。

3中学生口腔健康发展的现状

3.1牙病的危害性

3.1.1由于牙病可以造成牙痛、牙齿的缺损、牙齿及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最终导致牙齿的脱落或拔除,由此造成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形成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调查资料看,中学生恒牙的龋病部位与中老年的失牙部位有明显的联系。

3.1.2由于牙齿的缺失,影响面部的美观,造成乳恒牙替牙期的恒牙萌出紊乱,而形成错合畸形,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的紊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1.3口腔疾病是列于普通感冒之后,人体最易得的疾病之一。早期易被忽视,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全身感染、心肌炎、肾炎等。

3.2牙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中学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校期间便于组织和管理,故学校是口腔保健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将口腔健康教育与学生所接受的普遍教育同步进行,使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建立口腔健康的新观念。

校医对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作全面的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口腔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的系统追踪观察,监测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保健的能力,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4提高中学生口腔健康发展的对策

4.1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标: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中学生口腔健康水平,应根据本校口腔卫生保健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规划目标。制定长远规划,设立目标,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网络化,将其纳入教育卫生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口腔健康教育评价指标,即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爱牙五部曲)知晓率(%)、中学生保健牙刷使用率(%)、中学生恒牙龋齿充填率(%)等。

4.2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即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健康的不利环境因素。对学校校医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教程培训。

4.3开展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学生时期是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形成期,抓好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学生家庭促进整个学校的口腔卫生保健。

4.3.1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由市教委、市卫生局、学校和校医的共同参与,定期开展学生口腔健康检测评价、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爱牙日”活动,并推行牙病预防措施(如使用窝沟封闭剂,局部使用氟化物)。重点抓好龋病和牙周疾病等各种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

4.3.2根据卫生部门对学生口腔健康的要求和龋病、牙龈炎防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口腔保健计划。

4.3.3传授学生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和技能,并在校医的指导下有一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4.3.4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狠抓到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增加宣传力度,认识口腔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的知识。

4.3.5定期开展中学生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对青少年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并实施相应口腔健康服务项目,如治疗计划、预防项目,并能追踪观察、监测与评价。

5结论

现代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 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专业人员的预防措施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口腔预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2]熊世江,王青.谈口腔健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J].中国健康教育,2009,15

[3]卞金有,胡德渝,主编.预防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1

[4]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4

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翻转课堂

1概述

医用化学是医学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医学教育新兴的理论研究领域,其研究课题对分析人体存在与化学相关的机理、药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等十分重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较强的医学功底下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的医学课程学习以及研究工作。对于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国内各院校还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同时开设,化学课与解剖、组胚课等课程同时开设,学生普遍对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医学科任务重,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化学课不重视,疲于应付考试[1]。医用化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和提高,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将实时讲解的PPT和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他们安排学生在家观看教学相关的视频,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同时对学习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2]。Salman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的推广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3]。该教学模式的推动还要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目前翻转课堂已成为美国流行的创新教学模式[4]。2011年翻转课堂传入我国,国内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处在实验阶段,如山东昌乐二中以及广州珠海区五中都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5]。国内也有张跃国、桑新民、曾贞、张金磊等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但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角色转换、教学设计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等院校具体学科的应用研究目前相对缺乏。对于翻转课堂在国内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2翻转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应用实例

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授课,在潍坊医学院2013级预防医学专业中开展试点,将该专业入学成绩平均分布的4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的1、2两个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B组的3、4两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同时对比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两组学生采取同内容、等课时、同进度的教学授课,其中包含32学时的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采用相同的试卷,章节末尾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测试,试点教学内容授课结束进行中期测试,并对班级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如表1、表2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两个班级在每一章节的测试中成绩均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级,且在最后的中期测试中A组成绩分布优于B组。此外,对进行课堂改革的A组学生进行了教学认同度调查,调查维度包括学习态度、成绩的提高及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等三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的学生中90%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表示认同,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8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其学习热情及成绩;还有3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设计合理性方面存在问题,仍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间。具体调查情况最后统计如表3所示。

3结果与讨论

大学生具有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和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利于翻转课堂在高校中的应用。目前的大学生基本具备上网的条件,也具备网络学习所需的技术操作能力。从学生角度讲,在高校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存在任何障碍[6],但是要想让翻转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和把握好以下几点。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非完全独立自由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依据相关的要求,在网络技术支持下高度参与,以自身为主体,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扩展和提高。因此,翻转课堂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知识点掌握、学习效果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紧迫感、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制度要求的框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先将制度的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如网络课件的学习时间是通过系统记录的,而系统记录的学习时间是计入总成绩考核的一项内容,这样既可保证学生能完整看完学习课件,还可保证学习的重难点传达到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打好教学课件和视频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不主张教师全部直接利用从网络中寻找和下载的教学视频,因为网络中已有的课件和视频很少有能与自己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完全相符的,也体现不出相应的教学重点,对教学难点的讲解也不一定足够清楚,体现不出医用化学的教学特色。因此,要求根据专业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配合相应实例,更能清晰和透彻地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学课件和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也对教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制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术也是一个考验。只有将教学课件和视频的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好,才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听得懂、看得明、学得会。合理规划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医用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密不可分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课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理论课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而理论课的学习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课原理、反应机理和现象成因等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该在翻转课堂中很好地利用实验与理论课的关系,将实验课融于理论课中,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验课进行,对学习内容和动手能力实现双促进。在教学中将翻转课堂中设计的28个实验课时完全融合到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理论知识点是在实验台上边做实验指导,边回答学生的疑问、做讲解介绍完成的,二者的教学效果都得到很大增强。科学设计课堂时间环节翻转课堂的核心特点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因此,在减少课堂讲授时间的情况下,合理、系统地设置课内各教学环节,对教学效果的达成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合作、讨论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具体到环节上来说,教师应该做好:1)学习小组的分配与调整,合理利用小组讨论互学的时间,巩固学习重点和解决部分自学问题;2)解答疑难与学习内容点评,对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解决学习难点;3)补充讲解和布置作业,对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和容易混淆的学习要点进行补充,布置合适的巩固性学习作业;4)尽心尽职做好后续作业、内容和成果交流,并注重做好对学生反馈的评价和回应。畅通成果巩固和交流渠道畅通学习交流渠道,是翻转课堂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公用邮箱、QQ交流群、微信群等现代交流方式广开渠道,建立信息和课件、问题交流、疑难解答、成果对比、反馈回复的平台,促进交流和学习。

4结语

本教学研究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证明了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并就教学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及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信息化教学环境越来越完善,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为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爱丽 阎芳 边玮玮 单位:潍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小丽.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3):234-235.

[2]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3]AshK.EducatorsEvaluateFlippedClassroomsBenefitsanddrawbacksseeninreplacinglectureswithon-demandvideo[J].EducationWeek,2012(10):6-8.

[4]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篇7

【摘要】:农村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的健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了解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积极有效的农村防保工作政策,对繁荣农村经济。做好农村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作浅显分析。

【关键词】:农村卫生 防疫工作 存在问题 措施

基层乡镇的卫生防疫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最直接的工作。提高乡镇基层卫生防疫能力,加强和改善防疫条件,对乡镇的卫生工作和全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卫生厅到乡镇基层,对卫生防疫工作都十分重视,在完善机构,规范内容,加强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 基层乡镇防疫工作的现状

1.1 重治疗轻预防 基层单位防治合一,主管卫生部门既管治疗又管预防,但是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疗上,往往忽视了防疫工作。基层卫生院防保所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个别单位无专职防疫人员,多数乡镇卫生院防保所的防疫医生流动性大,致使卫生防病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计划。

1.2 专业技能不精 基层卫生院防保所的医生虽然都是医学专业毕业,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很少,对防疫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专业培训和自学钻研精神,导致卫生防疫知识匮乏,不会做流行病学调查,不会消、杀、灭,不懂卫生监督程序,少数基层单位的卫生防疫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1.3 防疫设备陈旧 目前卫生防疫工作无专项经费,其所需经费均在卫生事业经费中支出,而卫生事业经费大多被用来购买药品、诊治疾病、更新和维修医疗设备等,真正直接用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很少。大部分单位防疫设备陈旧或缺少,给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1.4 重视力度不够 在人们的印象中,临床医疗工作有技术,能做到立杆见影,深受患者爱戴。而搞卫生防疫工作社会地位低,可有可无,没有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人们想不到防疫医生。加之上级重视力度不够,致使防疫人员工作不尽心,直接影响了防疫工作质量。

二、 解决基层乡镇卫生院防疫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一方面要加大对防疫人员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卫勤领导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协助防疫人员做好本单位的卫生防疫工作。

2.2 专业培训,提高素质 ?防疫所要注重对防疫医生的专业培训,针对防疫人员流动大、防疫工作季节性强的特点,每两年应举办一次短期培训班,也可委托地方院校培训。防疫人员调离本岗位和上岗前要做好传、帮、带、教工作。同时,防疫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在职学习。

2.3 改善条件,加大投入 ?各级领导要从长远出发,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防疫工作大力支持。按照规定,基层防疫经费应达到卫生事业费的15%~20%;保证防疫药品的供应,有计划地逐年购买防疫设备器材,使基层防疫所技术力量、保障和设备相适应。

2.4 健全机制,稳定队伍建立相对独立型防保机构。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 建立行政相对独立、经济独立核算的乡镇防保所( 组) , 与乡镇卫生院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防保所( 组) 长, 经费补助可采取定额补助或全额补助等形式。设立相对独立的乡镇防保所( 组) , 有利于预防保健任务的和强化乡镇防保队伍建设, 使乡镇防保经费能定向使用于防保工作, 以充分体现政府职责。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防保所从业人员的卫生法规制度的学习,明确单位、部门、个人的职责、任务,规范业务对口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适时对防疫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提职、晋级要优先考虑防疫人员,达到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防结合,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益川, 张黎明1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竞争及其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影响[J]1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 1) : 24-251

[2] 郝超, 华颖1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之间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J]1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 1) : 26-281

篇8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篇9

关键词 社区护士 素质 知识 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65

丰富的知识

临床护理知识:护理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社区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在社区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来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并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尤其是做好社区服务的必备基础。因此,社区护士只有全面掌握基本的内、外、妇、儿等专业患者的临床护理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社区护理的特殊知识。

社区护理特殊知识:社区护理主要是在社区内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等工作。工作范围较广,社区护士要扮演着多种角色,因此,社区护士除掌握一般护理基础知识外,必须还要掌握社区护理的一些特殊知识,如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人文社会学、法律、医疗保险、心理学、健康教育等。社区护理服务要求护士是全科护士,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疫等工作,做到医学知识要懂,护理知识要精,相关知识要博。

全面的能力

临床护理能力: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相应工作的重要条件。社区护士在工作中承担着社区患者的一些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要求社区护士必须掌握护理十大技术操作能力、各种管道的护理能力、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护理能力等。临床护理能力是发展社区护理特殊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社区护理特殊能力,具有较大的优势,很容易把两种能力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施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特殊能力:①独立工作能力:独立性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社区护士角色成功转变的关键。在临床上患者接受心电图、B 超、X线及各种电子治疗仪等检查时,均分别由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检查结果的判断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均由医生负责,护理工作也由不同的护士共同完成。而在社区由于分工不能过细,经常是一个护士要单独处理很多的事情,因此社区护士必须要不断学习各种护理知识,做到能够独立评估、诊断、处理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的健康问题,使之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②沟通协调能力:社区护士的工作,就是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部门打交道,为了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因此社区护士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和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资料表明,服务对象对护士角色强调最多的是沟通交流方面,他们期望护士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听他们倾诉,使之觉得自己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被当作一个人来看。可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社区的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组织管理能力:社区护士作为健康的倡导者、教育者和咨询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促进社区保健的有关活动,因此,在开展这些活动前,社区护士必须要作出周密的计划,应用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计划运作,在时间安排、人员组织、资金筹集、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才能,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④健康宣教和康复训练能力:健康宣教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护士要清楚、准确无误地给人们讲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改变其对健康的态度和行为,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很多病人出院后,回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所以社区护士要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能力,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⑤应急处理能力:由于社区护理服务人群的复杂性,社区护士在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如突发的创伤、火灾、中毒等意外事件和其他急诊抢救。因此,社区护士在平时工作中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遇事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挽救生命。⑥防护能力:社区护士经常要走家串户,为每个家庭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因此护士的人身安全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必须要学会自我防范的能力。此外,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社区护理比医院护理具有更大的医疗纠纷风险,所以社区护士外出服务,一定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工作中要沉着冷静,坦然应对,明确职责权限,要尊重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察觉有危险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自我防护。⑦学习提升能力: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为此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要掌握并学会将社区不同居民的信息资料输入电脑,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系列、综合性的服务,尽量提升护士自身的能力水平,满足人群的服务需求。

高尚的职业道德

护士的基本职责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和繁杂,所以作为一名社区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护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品质和奉献精神,要以人为本,时刻关心患者,要做到对病人及时观察病情和准确处置。因此,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社区护士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实现自我保护的关键。

健康的身心

健康的体魄是延续生命、进行工作的最基本条件。社区护士在提供服务时常要走街串巷,还要完成一些繁重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如果护士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就不能对各种问题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指导以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心理的健康,为此社区护士一定要保持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以及较强的自控能力,通过各种措施解决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问题,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Pearson,C.L.Care,W.D.Meeting the continued education needs of ruralnurses in role transition.Journal of ContinuingNursing Education,2002,33(4):174-179.

2 Arthur,D,Pang,S.Wong,T.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the caring attributes of an international sample of nurses.Int J Nurs Stud,2001,38:37-43.

3 Musk,A.Proficiency with techn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caring:can we reconcile these polarized views?Int J Human Caring,2004,8(2):13-20.

4 Carter,K.F.Fournier,M.Grover,S.etal.Innovationsincommunity-basednursing education:Transitioningfaculty.JournalofProfessionalNursing,2005,21(3):167-1,74.

5 Zurmehly,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preparation,autonomy,critical thinking,and job satisfac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2004,Walden University,Minneapolis,MN.

6 Milburn,M.et al.Nursing care that patient value.Br J Nurs,1995,4(18):1094-1098.

7 Williams,A.Irurita,V.F.Therapeuticandnon-therapeuticinterpersonal interations:the patients,perspective.J Clin Nurs,2004,13:806-15.

篇10

【关键词】学导;案例;教学法;医学免疫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2-4

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生教学课程中属于一门必修课,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连接,发挥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这门课程涉及的各种免疫疾病、诊断防治学及发病机制等知识量很大,内容比较繁杂,与多个学科紧密交叉。高效准确的教学方案可以明显锻炼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而传统的免疫学教学多为老师一味灌注医学理论知识[1],虽然可以将书本基本知识系统的教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因免疫学课程各种专业术语使课堂往往比较枯燥无趣,同学们会感觉特别乏味,气氛十分沉闷,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堂气氛非常不和谐,分析原因是老师只是一味在45分钟内完成其教学任务,很少注意学生自身的情况。然而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很难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为此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了“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方案,取得的满意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1. 老师设计教学病例

按照具体教学大纲,设计简明典型的教学案例同时引出各种问题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措施[2],案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获得,第一种是老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收集的特色病例,整编为教学案例,另外一种则可以通过老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素养,自己编写教学案例,要求突出重点,简明典型,逻辑性好。

2. 学生自学

学生先仔细斟酌老师给出的案例,在设置的问题引导作用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知识进行初步掌握。

3. 老师精讲

在学生自学完成以后,老师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3],组合声音、文本、图像及视频,再结合自身之前教学经验,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简明扼要的讲解出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4. 分组讨论

进行分组学习,每组成员利用自学与老师精讲的知识,分析探讨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出现的错误观点及时更正分析,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肯定表扬。

5. 老师小结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再次对教学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强化讲解,形成系统的知识链,也可以对免疫学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简单扩展,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及自学能力。

二、“学导一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强调的是教师不仅仅发挥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将其解决的能力,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指导其大胆提出疑惑之处,根据自身理解,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疑惑。例如老师在讲到破伤风梭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典型案例,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病例,解决疑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导-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4],但是这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要求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环环深入的启发引导,对典型案例设计合适的思考题,如何才能更好的诱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求知欲最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最后成功解决问题。这些均要求老师事先备课充分,提升专业素质,仔细钻研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在课堂扩展环节,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其他更多的医学课程知识,包括“组织胚胎学” 、“ 医学生物化学” 、及“ 病理学”等方面,做到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自身素质的不断进步,也是提高“学导-案例式”教学方案效果的有效保证。

3.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积累

“学导-案例式”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老师启发学生对案例问题思考、分析推理,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结合到临床病例诊疗中[5],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病例问题进行解释,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连贯成一个系统,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探讨中提高见识,促进学生积累专业知识,促进全方面进步发展。

三、结论

我们本次选择的“学导-案例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l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优势十分明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的热情,增加专业知识积累,同时也督促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改善。不过,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医学免疫学整体专业知识比较繁杂,“学导-案例式”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教学,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吃力,想要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较难,这都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及医护工作者的不断探索,达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学导-案例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的努力,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挖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推动学生教学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淑平. 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998-999.

[2]叶锋, 贾晓丽.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9):34-35.

[3] 袁星,蒋斌.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