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江西;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 年由挪威首相 Bruntlant 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认识到自身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着巨大威胁的背景下,科学界提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旅游资源及它所包含的旅游环境,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依据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利用效率;依据社会效益为目的原则,从而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在当前旅游事业发展的转型期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就目前来说,一些地理位置集中、条件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没能够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地规划,形旅游资源发展的综合效应,真正保护了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资源种类丰富。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A级旅游景区99个(其中包括5A级2个、4A级40个)、全国文明旅游景区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个以及一大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全省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和“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 、“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

2.资源破坏严重。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烈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3.保护力度不够。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江西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江西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四、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江西省多数人文旅游资源是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来开发管理的,但是景区的发展程度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管理人员的配备本来就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多年来,江西省一直想通过庐山景区的示范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树立标杆,带动人文旅游产品相关产品的开发,但是真正实现旅游线路组合的景区是很少的,形成了井冈山景区和庐山景区支撑江西省旅游的局面,不利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为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前期措施。由于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在开发利用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时,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利用则是后续的工作。人们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失是多数人文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跟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人文旅游资源也存在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区所处的各级开发商、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有必要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了解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价值、属性,充分认识到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开发中的基础地位,认清当前全国旅游发展趋势,在利用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资源保护意识,对江西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民俗的保护方面,则需要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江西省人文民俗内涵。

2.后进措施。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涉及的部门是众多的,同时也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利益密切相关,与这些部门和社区进行发展合作是取得更好保护效果的必须前提,明确分工,公平分配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处在人文旅游资源所在的各种景区内的居民和社区,必须要求他们参与人文旅游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如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古迹维护、消防防火等工作,与此同时必须照顾社区的基础利益,通过多元化开展农家乐、药材种植、旅游商品、特色水果种植制作等途径进一步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使他们成为资源保护的主题,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补贴。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单纯依靠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是非常有效的补充。其中社区、非政府组织、公私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保护主体,它们参与管理和保护旅游资源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升措施。从大的方面,要立足于全省旅游资源特点,结合江西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全省的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小的方面,各景区依据景区自身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况,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本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规划,使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管理规定以及建设管理起到作用,决不能单单以盈利为目的,必须做到保护与开发两手抓。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一方面,江西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推动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各个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也必须在国家、地方法规框架下,制定自身的管理规定,要尽可能做到程序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江西省要立足于自身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规律,不仅要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注重与地方社区的联动,同时必须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五、结语

根据江西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偏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各方面的协调,使得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能协调发展,必须积极发展人文景观旅游。可持续利用强调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发保护管理的水平,争取获得旅游经济增加值的充分提高,尽最大可能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文旅游资源整体系统的完整性与维持它的正常的发展能力,不要去影响当地居民后代的利益。笔者认为江西省未来旅游资源发展可重点规划旅游区、游览路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达的优势,挖掘各地资源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资源学,1999(12).

[2]李梦星.庐陵文化纵横谈,2002(09).

[3]杨振之.“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

[4]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2003(10).

篇2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著名学者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

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篇4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篇5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人文素养培育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因而旅游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拔上,除了学生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名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旅游企业并被企业所接受,与其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可见,高职旅游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地理环境与旅行游览相互关系的学科,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服务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它综合了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各个领域,是学习其他旅游专业知识的基石。基于这样的地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门课程,将课程教学和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一、充分挖掘《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熏陶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主要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条线索;区域旅游将我国分为旅游区,每个旅游区也是由旅游资源――旅游点――旅游地这样的线索来讲区域旅游的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甚至是区域旅游,都蕴涵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也就是说,都包含了“人文旅游”在内,所谓“人文旅游”主要的内涵,不仅指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成为旅游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旅游与文化的全面契合,使旅游超脱于一种经济产业,成为关心人性需求与释放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运动。

1.从旅游资源来分析,比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城、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通过旅游,起到培育的作用。包括文化名人的榜样培育、民间艺术的培育、民族英雄的培育等等。旅游开发必须依托文化,需要体现人文素养,哪怕是一块石头、一项布置、一种氛围。正因为如此,所以更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能够深切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来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在讲旅游资源时,可能有的老师会忽略对自然旅游资源人文素养的挖掘,事实上,没有绝对的自然旅游资源,所谓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是人文化了的自然旅游资源。例如山地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佛教名山,道教名山,还有很多风景名山,这些都是人化了的自然,无不包含了各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特别是挖掘长江、黄河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培育,意义应该更加深远。

2.从区域旅游来分析,同样可以挖掘人文素养熏陶学生。如西北旅游大区,它被称为万山之祖,江河之源。像黄河,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西向东,蜿蜒数千公里,奔流入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东方文化的孵化器。塔里木河,则是流淌在塔里木盆地大漠中的生命之河,是中国西部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亘古永存、万川源一的山脉与河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构筑了西部和中原大地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人文地理格局。通过这些山川走向,进而将东方中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正因这种纵横东西的人文地理架构,造就了东方民族的人文思想的鸟瞰八荒、驰骋天下的精神底蕴。这种人文素养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处处可以挖掘。

二、合理规划和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人文素养内涵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向自然、人文兼容,文化性与专业性兼具;向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际应用性特征的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在内容体系上除主要研究中国的旅游实际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理论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重复,重点突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客流规律,旅游市场需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或专业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中均有专门的讲授;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是一国、一地区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在现代旅游活动三要素中,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旅游资源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突出重点,该课程应把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划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中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成因、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代表性景区景点以及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特征、主要旅游路线等。

2.加强内容深度,提高人文素养。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可以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风采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揭示它们形成、发展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树立旅游意识。对于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要加深涉及到的地理、历史、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3.引入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关注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会发生不断变化,出现新的趋势。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目的地会不断地进行再次开发,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我们应把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时刻关注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意识

1.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综合讲解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旅游景点,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利用照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介绍长江、黄河、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的特征、成因等状况时,就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境更容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2.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课堂讲授法虽然因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比较多的信息而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但是其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及创新。针对课堂讲授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引进课堂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指导法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针对课时较少,许多领域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和提问法,给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或熟悉的旅游资源状况,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提高表达能力和管理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感受人文素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眼目睹中国的山山水水,以及各种历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广袤无边的山水景观,这样更能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激情。如让学生亲眼目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壶口瀑布,学生就自然能够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意境;让学生亲眼目睹“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学生就会不由地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登长城,同学们也不由地感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篇6

【关键词】 哄鄙态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西安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为深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历史名城文化效应作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的主要目标而开发出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及寒窑遗址公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文化旅游景点,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闪光点。哄鄙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汉佑脲焙邮俏羧铡鞍怂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优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今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依旧是重人文而轻自然,而哄鄙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且汉唐时期依哄绷胶涌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

一、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哄钡厍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辋川、汉尤条支流,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因此,人们往往将骸㈠绷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汉邮清焙幼畲蟮囊患吨Я鳎虽是灞河支流,但它与灞河齐名。历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说。 “玄灞”是说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素骸痹蚴撬汉铀质很好,清澈见底。[1]自古以来哄钡厍就担负着“漕运转枢,畿辅拱卫”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汉唐盛世期间,哄钡厍更是为都城长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才有古长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态园区。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胶铀陌兜哪媳毕虼状区域。其次,相对独立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都为生态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区、未央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的区域,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内及毗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品质较高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历史事件。加之其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的独特地位,都使哄鄙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钡厍曾是京畿辅地,在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人为的纷争当中,在战争中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已遭人为破坏;加之当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气候变化等使得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深埋于地下或是风化于沙石之中,难以为人们发掘和利用。许多文物古迹的地面赋存实物较少,加之对其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二、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哄鄙态区自成立至今,始终实行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品牌营销共同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国际儿童夏令营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活动,2006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哄鄙态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年会。[2]区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若将原本就具有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待发掘的人文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将使生态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即遗址遗迹与遗物、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与纪念品。[3]哄鄙态区一区就包含了这四类资源,而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绚丽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发达的彩陶文化,各类彩陶器物的相继发掘与出土;证明了哄钡厍作为半坡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而在大型纪录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錾挛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陆忠胖分锌脊欧⑾值难錾赝砥凇鞍遄”和龙山早期“条形砖”遗物,更是哄钡厍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明。此外还有位于灞河东岸的商代崇国中心区老牛坡遗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铜遗址怀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诘娜宋穆糜巫试丛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开发价值。[4]在古建筑遗迹方面:现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汉漕渠”的水坝遗址及两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桥桥墩遗物,证明了中国古代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灞桥存在的真实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斋”等各种礼仪活动也为哄比宋穆糜巫试丛鎏砹诵碌幕盍Α6“长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风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也成为哄钡厍人文景观中的独特亮点。

总之,作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区,哄鄙态区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上述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将加快推动生态区成为西安东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发展进程。

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感觉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对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可置身于历史文化旅游区时,面对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无声的文物,游客虽能感受到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的历史感,但却难得真实的与历史相接触,以朦胧之态与历史接触,未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气息。其实,历史就在人们身边,历史的流动性和音乐美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为了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人们就以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历史,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表演作为及观赏与再现历史风貌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历史流动性和音乐美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将表演与不同的生态景观相结合而开发出的集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发展模式。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西湖”,从“印象・丽江”再到“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的表演现场和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是这一旅游模式运行的最佳体现。此外还有山西平遥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结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模式。

这些表演形式将民风民俗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入进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态景观之中,以表演形式将参观游客带进当时的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穿越历史、感受彼时的民风民俗,从而让游客产生出“身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哄鄙态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汉佑脲焙蛹捌湫纬傻墓婺E哟蟮氖地景观,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态区旅游规划中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实地的人文遗址的结合,按时代顺序将这些遗址景点串联起来。比如以汉拥睦史作用“漕运”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将哄焙恿桨都笆涝盎嶂械墓阍颂读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漕运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汉代依托哄绷胶涌凿的“大汉漕渠”是如何支撑起汉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广运潭又是如何彰显出开元盛世的大唐风范,同时在表演中加入关键的历史人物也会起到引导作用。既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历史,体味历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哄鄙态区昔日的汉唐风韵和自然风貌。以此体现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佳结合及生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

2、运用历史遗迹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的情景再现模式

作为著名的综合旅游城市,西安作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且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旅游经济内容相当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5]与西安齐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来通过对故宫,天地坛,雍和宫等历史古迹的重新改造,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原貌与大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如故宫的“清宫人偶”、“龙凤呈祥”清宫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则分别有“明清夫子庙庙会”、“宋城千古情”等结合当地著名历史古迹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此外,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的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主要表演地;结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而成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台剧《长恨歌》,还有曲江文化集团投资,在大唐芙蓉园内推出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都是将宫殿遗址、山体水景与大型歌舞表演相结合,为西安特色旅游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借鉴诸多成功的先例,为打造哄鄙态区独有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当务之急就是将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如汉由显经开挖出西北第一条人工河渠“大汉漕渠”,虽然不复存在,但其遗留在汉由系脑用来围堰筑坝的遗迹留存至今并被发现;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时期古灞桥的桥墩,如果使用模拟技术与大型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将使得游览的旅客重新看到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观;或让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运船之中,走近历经千年的桥墩之前,亲手抚摸那些铭记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白天,可于生态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旁进行大型古风形式的歌舞与技艺表演,让游人体验梦回汉唐的历史遗韵;夜晚,可在灞河两岸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带有汉风唐韵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汉唐风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汉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巨变。所有这些开发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

3、依托生态与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品牌

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汉颖跛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哄鄙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哄鄙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与哄绷胶咏裘芟嗔,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哄惫家湿地公园。特别是哄惫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6]哄惫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还可以开发以下具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哄焙禾品缭现魈夤园,借以展现古时汉渝焙恿桨杜ㄓ舻暮禾品缜榧暗笔钡拿穹缑袼住

(2)汉恿桨兜乃锛夜荡濉⒅械畲濉⒘杭掖宓扔涤芯墒惫芈し缜榈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

总之,依托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结语

作为西安市首个生态园区,哄鄙态区内具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出路应着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将结合,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通过艺术表演和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哄绷饔虺恋淼睦史和民俗文化发扬出来;依托历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品牌。而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哄鄙态区已有的旅游设施如西安世园会的“一塔三馆”和广运潭也可为后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哄鄙态区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也为未来的西安东部生态旅游区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西安市人文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注 释】

[1] 生态哄哄备趴.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杨尚勤,石英,王长寿等.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3]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1.

[6]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

篇7

(一)选择特色

选择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富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只有选择具有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和区域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空间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具有发展的潜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比如,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风古韵作为自己开发的主题定位,以此资源来进行开发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的装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特色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状态,那么将会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它的特色的价值,从而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开发必须突出资源的特异性和独特性,着重围绕着资源的主题特色进行开发,尽可能地凸显它的典型性和特异性,强化它的垄断性,加大和其他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比如云南的旅游开发,不但在景观上凸显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艺表演、民族风俗展现上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景观的开发和周围的环境的整体特点要协调,从这种协调中来衬托特色、增强特色,形成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的文化提升,让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彻底地让资源特色融为旅游细节。比如杭州的整体旅游风格,整个城市的特点宛如一个大大的城市花园,完全体现了“休闲之都”的风貌。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

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现实价值,而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潜在价值。

(一)经济价值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等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活动,使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之上,主要有为开发、保护和恢复特色旅游资源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是社会对此投入的价值。以及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和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交通建设、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等投入的价值,这些都被称为“现实价值”。

(二)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特色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的是间接使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是由使用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同时稀缺性的特征也决定了特色旅游资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稀有性的基础上,明确其相应的价值。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基础,提高产业标准,在维护和景观设计上都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和主题文化协调的生态氛围,提高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三)文化价值

篇8

【关键词】邻近旅游资源;关系解析;规划开发

1.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的活动对象。中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不同,在形态和文化上都显现出差异性,并表现出地域的不可移动性和内质的不可复制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赏、消遣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服务以及纯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赋存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趋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2.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对所要前往的旅游景点的选择数量和范围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数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对邻近的区域内选择景点,而对于旅游开发和规划而言,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所关注的首先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其它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邻的旅游资源个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近邻效应,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相邻旅游资源的关系存在着互补和替代。

2.1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

如果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个体都具备独特性,相互之间形成强烈差异,在景观形态、类别和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在该地的游玩时间,它们可以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形成正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主要包括:

(1)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在相邻的旅游资源分布中存在这一现象,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就有此特征,它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拥有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而庐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遗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又成就了内涵丰富的庐山文化景观,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2)类别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自然和人文资源下还包含着各种小类的旅游资源类别,它们的形态风貌各异也构成了资源上的互补,如某地在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峡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绕,“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风光。

2.2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

如果某区域内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资源等级、规模、类型、文化表现上大同小异,则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会导致旅游者的分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会相互抑制,通常资源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资源个体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就形成负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关系就表现为替代。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较广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现代娱乐景观,如广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题公园景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替代关系。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它由于观赏对象、资源规划开发、旅游地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促动下会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历史年代、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个单体对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补的;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它们极其类似,在游览了其中几座之后便失去兴趣,因而它们是替代关系。

3.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品位、等级、类型的分布关系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邻近的旅游资源实现共生关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对客源市场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资源特点,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资源、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利共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资源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备邻近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地缘条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更能实现。

如果邻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那么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如对江西庐山、三清山、井冈山三大名山分别以名山风光、道教文化、革命胜地被游客认可,旅游产品特色明显,市场认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旅游交通系统连接这些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单体,特别是独特性大、游玩时间长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将游客留在本区域内,以使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在该区域内均衡分布,如近年来提出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无障碍”计划,就是利用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将和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3.2合理组合旅游资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某一主体旅游目的地,同时对主体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资源类型不同、品位差异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虽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邻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会顺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览,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与朱家尖之间、安徽的黄山与黟县、歙县之间都是偏利共生的关系。 在现实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现代时尚和乡村的自然纯朴形成互补;传统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共生,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与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区、现代娱乐中心、主题公园景观的各种新兴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3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变竞争为共赢

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会出现对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进行争夺的现象。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市场、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现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现象,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以周边城镇为客源市场,等级高的资源则吸引中长距离的游客,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统做出相应的设置来积极调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过广告宣传、旅游信息引导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关系能够协调合作,由不利的关系转化为有利的关系。如“江南六大古镇”的统一营销、联合宣传使本来处于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凝聚性的吸引力,从而转化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B].2004:62-66.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B].2003:136.

篇9

关键词:吐鲁番旅游资源城市居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urfan tourism resources with its unique real original style has attracted numerous visitors to become a famous tourist area in Xinjiang, Turpan in many places the focu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ttractions.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urpan, Turpan is rich in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s the basis, the char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outstanding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ew higher level planning and concept ualisation of ,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Keywords: Turpan, tourism resources, urban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1. 地区地势: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全地区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共有2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地区总人口606758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7%;非农业人口16.8万人,农业人口43.2万人。吐鲁番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达270天。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被誉为“葡萄和瓜果之乡”。

2. 资源特色 :

吐鲁番不仅是新疆开展旅游业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吐鲁番已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有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土特产、民俗和民族特色的饮食等五种。现在吐鲁番人文旅游景点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苏公塔、坎儿井、沙疗公园等,自然景点有火焰山、葡萄沟、艾丁湖、神泉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古老、神秘、美丽的风景,除此之外还有阴房、葡萄街,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饮食、歌舞、土特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二、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每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资源特色,必须寻找自己的亮点,创立自己的品牌,适合自己的路。目前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量不足,开发深度不够,开发方向不明,旅游景点单一,规划不合理。以吐鲁番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旅游资源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规划和构思,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吐鲁番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冲,高昌,交河古城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文化和经济枢纽,其丰富的文物资源,神奇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古丝绸之路人文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可以吸引更多的偏好丝路旅游的游客。

三、 旅游资源开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吐鲁番而言可以带来促进当地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改变当地居民以旅游业经济影响为主的经济;使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使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使本地的基础设施改善;使本地的交通条件改善;使本地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旅游资源开发提高了当地商场,餐馆与酒店的服务质量;促进自然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使本地房地产价格上涨。开发程度低或者设施不配套,造成吐鲁番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上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开发出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科学探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系列旅游产品,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发除了对当地居民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上的影响之外,还影响了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了较大变化,居民心理压力增加和居民服饰城市化等三个方面。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能够推动环境的好转,另一方面也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染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声学污染、土壤污。

四、 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深

吐鲁番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吐鲁番文化特色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低。尤其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很多人对什么是旅游资源开发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吸引游客来旅游了。同时吐鲁番对疆内的一些旅行社宣传也不够,因为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旅行社作为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产品可以很好地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荐,从而达到双盈的目的。现在相当多的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当地旅游资源的有关信息,原因就在于各旅游景点没有大力向推荐和宣传其特色产品。

(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针对吐鲁番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问题,在运用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不太明显,还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按照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消费市场,旅游教育培训亭各个方面工作,推动和促进旅游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餐馆、旅游运输、旅游娱乐和购物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三)高级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吐鲁番业人才缺口较大,在旅游业尤为突出。旅游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管理粗放、旅游服务质量不到位,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服务质量低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五、 发展对策

(一)整体性开发策略

吐鲁番旅游资源是一个完善的整体, 应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搞好旅游资源区划和总体规划, 利用和保护好整个旅游资源,不断扩大吐鲁番的旅游环境容量,丰厚的无形资产和多年投资建设形成的一定基础的有形资产,同时迎合新世纪旅游者的消费方向,适度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文化历史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进入自然,与自然交流融合”的需要,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包括其它各县在内的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增彩的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巨大吸引吐鲁番旅游。

(二)综合性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事业。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能带动相关的一系列产业活动的开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有赖于当地经济各有关部门的设施的同步配套和大力支持。

(三)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本地区的宣传,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吐鲁番旅游业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必须加以改进。因此,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每年划出一部分经费,其来源可从各级政府,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关旅游企业支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群策群力,把宣传工作做好。

总而言之,吐鲁番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例在三种产业中越来越提高了。由此可见,在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占了重要和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为得到可持续发展,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要利用优势条件发挥自己的特点,重视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它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