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活动过程简介
(一)集体备课
活动一开始,先是我交流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大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再经过研究讨论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方案。讨论结束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调整。
在讨论完教学方案后,教研组长发放了事先设计的观察量表(包括观察内容、观察位置安排及观察要求等)。大家经过认真的阅读、思考后,从“观察什么?”“意义是什么?”“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五位教师各自选了一个观察点并对观察量表进一步改进完善。
通过课前培训和研讨,老师们基本明白了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观察点要放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所观察的应是可视可感可测可记录的点、观察要细致到位、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记录等观察要点。
(二)观课议课
下午,我走进录播室上课。五位观课教师分别坐到了一个学生学习小组旁进行观察记录。
下课后,观课教师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为议课做好了准备。议课时,我先进行课后反思,然后各位观课老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数据和分析结果,对课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通过这一次观课议课,发现了许多问题。在上课方面,如,通过对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观察,发现导入所用时间过长,进入主题太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在观课方面,如,有些观察点之间界限模糊,不易区分;有的观察点一个人看不过来,需要多人合作观察;有的观察结果不易记录等。
(三)一课跟进
根据大家的建议,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五位观课教师也根据第一次观课的使用效果对观察量表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部分观察量表如下:
1.教师时间安排观察(观察人:……)
观察目标: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教学环节
观察点: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观察(观察人:……)
观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观察方式:5名教师合作观察,每人观察一个小组。课前要了解各个学生学习水平。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表达、倾听、互动
观察点: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过程、结果怎样?
第二天,我带着新的教学设计,各位教师带着新设计的观察量表再次走进课堂。开始了新的一轮观课议课……
二、参加活动感想
12月13日、14日,整个活动围绕“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与“如何上好课”两个主题展开,。这两天我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课,修改设计,执讲,再修改,再执讲的过程中。
周末我先对这节课做了一定的准备,周一上午的三四节课张主任和生物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于校长办公室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可以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放在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提出后进行等。由于时间短对于这节课到底该怎么上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利用中午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重新设计了这堂课,下午第一节课第一次执讲。由于这已经是连续第四个周磨课,体力精力都有些影响,以至于上课时没办法投入,甚至出现“断弦”的情况,这堂课是应着头皮上下来的。课后进行了评课,晚上针对张主任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我认真琢磨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第二天下午第二节课再执讲。课后再次进行了评课,教研活动结束后,我对两次执教过程进行了认真思考,感触颇多,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深入认识了“教什么”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及如何确立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时刻想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标准对本节课、本学年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编者赋予本教材的训练和发展任务;二是要分析学生,明白当前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况和思维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合本节课的三维发展目标。第一次设计并执讲了这堂课,课后张主任提出: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有很重要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我们该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该是下节课的内容,而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课后自己对本节课进行了揣摩,并利用晚上时间重新研究教参查阅相关资料后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三个内涵的关系;二是情感目标,感受生物的多样性;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然而第二次执讲,教学过程中在对基因库的理解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让学生认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意义这个目标和当堂检测没有时间完成。这样导致一方面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另一方面,没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评课中张主任提出:课堂上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展示出来,但是教师上课时心里应该时刻装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二)进一步认识了“怎么教”的问题, 也就是选择什么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比如第一次执讲,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出了已知的生物种类的数量,从而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内涵即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然后提出问题,“生物种类多样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得出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内涵即基因的多样性,继而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第三个内涵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评课中有的教师提出:这样呈现知识的方式不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得出的,而是直接强加给学生的等。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自己仔细琢磨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教,于是重新整理了教学设计。第二次执讲时,第一个环节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的学习。先让学生说出认识的生物的名称,然后出示了很多不常见的生物图片,并通过认识的生物种类和生物圈中存在的生物种类的数量让学生充分感受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已有的知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种生物的性状不同是由基因控制的,同种生物的性状也不同也是由基因控制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基因也具有多样性。按这样的顺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上,学生接受起知识来也相对容易些了。第二个环节是认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内涵之间的关系。我先引导学生说出我国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通过环境多样决定生物种类多样,得出我国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再由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从而得出我国基因的多样性。最后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内涵之间的关系。评课中张主任提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内涵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在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一并得出,因为我国生物种类和基因多样性就是利用了三个内涵的关系推理出来的。会后我认真琢磨了张主任提出的建议,并深刻认识到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联。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对此,“怎么教”也需要作出努力来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
篇2
教学逻辑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是一种应用性逻辑,反映着主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及形式化的结果,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的多种逻辑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学逻辑体系。合理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目标深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之上,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而形成的。合理的逻辑体系能使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使教学内容于“形散”之中显示出“神聚”;能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基本逻辑设计教学逻辑主线,利用辅助逻辑设计逻辑副线和子逻辑,从而形成以逻辑主线为主轴,逻辑副线为补充,子逻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二、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沿着“①什么是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存在哪里?③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④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我们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①细菌的发现;②细菌的形态;③细菌的结构;④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显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入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逻辑副线:“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③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④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一“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一思维探究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入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子逻辑的设计也一样要服从逻辑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
篇3
一、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创新。目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多是将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制作成PPT课件,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理也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较快,而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屏一体机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情境,随时调用所需要的知识要点,较快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获取课堂知识。触屏一体机配套的软件系统拥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图库中的资源库和一些特有的容器、拉幕、探照灯、放大镜、擦除等功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保护生物多样性”这节课中,利用一体机能很好地实现核心概念,通过大量图片,归纳总结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含义。预先在活动挂图上设置了三组可以活动的蝴蝶,背景选用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根本看不出在蝴蝶上藏了“机关”,当有学生把第一层次“物种多样性”说出来的时候,我拖动那组蝴蝶,文字就跟着蝴蝶一起出来了。学生觉得很出乎他们的意料,纷纷举手来揭秘另外两组蝴蝶隐藏的含义。从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实现概念与图片资料之间的灵活变动,比呆板地用鼠标点击要灵活很多。学生带着好奇心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小机关是可以隐藏在整个活动挂图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小小的“出其不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程度。此外运用容器、橡皮擦功能制作了课堂活动,要求把濒危动物和已经灭绝的动物拖放到相应的位置,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容器的制作中预先已设置了“若是错误的则返回原处”的限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即使失误也不会导致课堂停顿,也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实践证明,这个活动使学生在上课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提高。
二、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它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应该要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合作中获得同伴的认同感和协作能力,学习自信心也能较大地提高,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学生的身份进行讨论,学生投入角色,各抒己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自行设计的方案随机性较强,这些课堂动态资源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有效资源,利用一体机方便的手绘书写功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讨论结果体现在一体机的大屏上,最终四个小组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措施。教师以现场手绘爱心的形式把各组学生书写的观点加以连接,学生也收获到了小组团队合作带来的成果并产生了自豪感。课程结束后,老师的话、视频、板书、学生的发言等内容,都可以被相应软件自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可重复利用的综合性文档,给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复习提供了便利。对于学生来讲,触屏一体机实现了探究合作学习的目标,修正了身边同学的观点,增加了趣味性,实效性的资源增多了,课堂的信息量也增大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多媒体教学只能演示预先组织设计好、高度结构化的固定内容,幻灯片的播放只能按照既定的流程,无法随意更改,这也意味着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一旦学生思维偏离了教师设定的路线,多数都会被生拉硬拽回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瞬间熄灭,一堂课下来,感觉像在做秀,此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触屏一体机能把教师和教学手段充分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播放设计好的活动挂图,在教学步骤的设计过程中,展现教学设计意图,也可以随时更换模式,没有了先后,只要预先做好“机关”,便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灵活地编辑、删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情况随机进行利用,完全贴近教与学双方的需要,课堂的生成超过了课堂的预设。在执教“保护生物多样性”这课,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时,学生谈及生物入侵这个方面,当学生讲到食人鲳的例子时,教师顺势从活动挂图的边沿拖出了食人鲳的图片,这让发言的学生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投入。教师事先按照这张活动挂图的背景复制了几个背景上的小图标,把小图标又叠在了背景图片上,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来所设的“机关”,又把小图标和已经准备的多种入侵生物进行组合,这样,不管学生讲到哪种入侵生物,都能够及时调出图片,增强了课堂的渲染度。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思路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这种伸缩自如、尽情发挥的感觉不是纯粹的电脑演绎,而是体现了师生之间思维的动态碰撞,也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亲和度。同时也让师生间增加了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完善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篇4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为学习后续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奠定基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工程领域,树立学习生命科学的目标,也使大学生了解人的自身,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健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组在经过组内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座谈、外出培训后,积极挖掘,专门编写了课程思政版教学融合章节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每个章节中。
3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下面以课程第五章节“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植物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
3.1“时代楷模”钟杨事迹简介
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提前推送微电影《播种未来》,让同学们了解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作为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援藏16年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3.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在介绍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我国为例引入:(1)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山药、苹果等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2],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许多植物的原产地;(2)然后介绍植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状:“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盗采红豆杉、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2];”(3)保护植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钟杨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采集了生长在最高处的植物的种子,这是中国植物学采样的最高点。“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这是钟杨的信仰,亦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信仰。钟杨用脚步丈量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毕生都奉献给了采集种子的事业,钟杨说:“这项工作在短期看不到经济利益,但也许过了一百年,人类可以从采集的资源中找到新药的元素,这将造福全人类。”
3.3课下学生反馈
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我国植物多样性的现状有了感性认识,不仅为我国的地大物博感到骄傲,同时也为植物资源的流失和珍稀物种的灭绝倍感痛心,纷纷表示要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像钟杨教授一样,为保护我国的种质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16生物工程专业的15名同学在我院“海研生物社”的组织下前往宝天曼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在中科院植物所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上山收集种子雨、室内分拣种子雨等工作。通过短短的两天采样工作不仅使同学们基本了解了野外采样工作的步骤及野外研究工作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独立工作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同学们也切身体会到了野外工作的艰辛,认识到做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为对钟杨教授那样默默无闻,现身科学的科研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篇5
【关键词】基因;蛋白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在前3章学习逐步阐明基因的位置和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具体学习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本节是从本质上阐述生命现象的理论,是分子遗传学的核心;是解决基因—蛋白质—性状关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3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基因及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下一定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别DNA与RNA,识记RNA的种类及功能;2)描述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3)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5)提高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些知识点的对照掌握类比归纳的方法;2)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读图能力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3)通过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4)通过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过程,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实验验证的方法;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过程提高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建立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协作学习树立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对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有序性、准确性和独特性的理解,提升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美丽多彩的生物图片,把学生引进多彩的生物世界,提出生命为什么如此多姿多彩?引人新课。回顾基因、蛋白质、性状相关知识。性状的体现者是蛋白质,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呢?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2 引导设疑、探究新知
提问引发思考: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而DNA在细胞核中,那么DNA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生讨论,提出假设:1)DNA从细胞核中进入细胞质中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2)DNA和蛋白质分别存在于它们原来的位置只是中间有一个中介可以将DNA上的信息带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来指导蛋白质合成。学生讨论完后老师给出材料:1955年Brachet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如果加入 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蛋白质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进从酵母中提取出来的RNA,则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看完材料后学生思考答案:遗传信息的传递与RNA有关。细胞中RNA分子是从何而来?让学生分析比较DNA和RNA的结构。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教师出示材料:同年,拉斯特(Laster Gold)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
3.3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构建框架
提问:DNA上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到RNA上的呢?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任务: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这一过程的图解及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找出转录的定义、场所、原料、模板、条件、原则、产物。同时特别注意碱基配对原则。每小组派代表上台通过白板展示转录过程。
提问: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后,细胞又是如何解读的?学生先对翻译的概念作出了解,然后教师指出翻译实质上是将mRNA中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提出问题: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4种碱基是怎么决定这20中氨基酸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出密码子的概念。解读密码子表,提出密码子的简并性和通用性。
提出问题: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中的mRNA上的呢?课件演示tRNA(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并提出反密码子)。
继续设疑:tRNA怎样把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运到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上呢?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任务:同学们阅读课本66页翻译过程的图解及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找出翻译的定义、场所、过程、原料、模板、条件、原则、产物。同时特别注意mRNA、tRNA、氨基酸的对应关系。每小组派代表上台通过白板展示翻译过程,重点在让学生弄清楚是mRNA决定氨基酸序列还是tRNA决定氨基酸序列。演示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由其他组解决和修正(利用电子白板的图形标注库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原料,使学生真正理解翻译过程的对应关系)。
3.4 归纳总结、完成建构、形成体系
播放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flas全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基因表达的全过程,边播放边总结,使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4 结束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从而使生命多姿多彩。生命如此美丽,探索生命的奥秘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孙伟民.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1):272-274.
篇6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疑--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又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人教版《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河北版《细胞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等。
2.自学式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知识--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生生质疑--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例如:人教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河北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的珍惜动物》《我国的珍惜植物》《药品与安全》
3.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
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等主题。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人教版《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河北版《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田野动物的调查》
4.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是由学生收集材料经小组加工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处理材料(组内)--表达交流(组间)--提问质疑(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主题。例如:人教版《空中飞行的动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
5.实验探究式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背景由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验证性的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科学探究》主题。例如:人教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的萌发》;河北版《探究蚂蚁的食性》等趣味性生活性比较强的探究性实验和河北版的探究竟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操作模式。比较经典的实验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属于第二种模式。
6.竞赛式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有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抡答、必答等专题。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收集材料--重组加工(材料)--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趣味性、应用性)--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组内合作)--及时评价(师、生)--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意识增强。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单元复习课。
7.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色完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进行展示和研讨。适用:生物资料展示、科技论文、设计展、优秀标本展、优秀模型展。
8.讲述式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方式突破难点,输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主题。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完全将自己摆到和所教的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讲解知识点。
9.网络整合式
网络整合式: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教材内容相整合并在网络教室展示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收集资源(网上)--整理资源(课下)--小组交流(QQ,人与人)--组间交流(BBS论坛)--互动研讨(人机交流,人人交流)--得出结论
此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计算机的打字基础,上网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网上的基础。
10.光蝶互动式
光蝶互动式:是光蝶中的学生和教师与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有机的互动的过程。
具体是:依据课标--确定重点--设计问题(教师)--整合光蝶(整合课堂、整合问题、整合学生)--四动学习--(光蝶中的生生互动、师师相动;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师互动;课堂与光蝶中的师生互动;光蝶与课堂中的生生互动)。
11、问题式
问题式: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师、生)--质疑问题(生、师)--生成问题(师、生)--学以致用
篇7
摘要: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不同电教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运用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效率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不同电教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有些生物教师在运用电教媒体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致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合适的媒体技术,重点难点,不攻自破
为了使学生较轻易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并茂,声像共现的特点,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利用多媒体的关键。正确的选择多媒体表达方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1文本处理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学到更多的东西是很困难的,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最让我们头痛的事莫过于上复习课和练习课了,常常是为了讲清楚一个例题,花大量时间板书,或拿着几块重重的小黑板进教室,如果有图的话,由于画画水平不足,还得事先印成小讲义发下去,有时由于文字太长,为图省事就念题目,让学生听好,这样效果极差。而上复习课时为了讲清各个章节的联系,各个重点、难点、知识点,我们只能边讲边板书,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手臂酸麻,内容讲得不多,学生还没搞清。
而多媒体强大的文本功能使要花上很多时间写出的字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就全显示在眼前了,而且能把相关的内容分层显示,还可用色彩点缀、深入浅出,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轻易就能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收到最佳效果。
1.2幻灯片
生物教学中,过去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使用挂图,挂图出确实是一种很好,很直观的教具,但那是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如今是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当然出不用使用这种,个体大且笨重、展示困难、调换麻烦、种类有限的挂图了。我们一个学校能有三百张挂图就很不错了,然而要用到某一张挂图的时候就得花一番功夫去寻找,由于教材改变较快,结果找出来一看还可能不是很适用,真是费时又费力啊!而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们就可直接到网上去寻找各种适宜的我们所需要的素材,依次做成幻灯片来放映,可真是寻找迅捷,携带方便,转换便利省时又省力啊!如果需要时还可配音解说,效果更好。我在生物的多样性一节中讲到种类多样性时就用幻灯片的形式来展示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
1.3动画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闪烁,解说、色彩形状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深动。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生物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沦,特别是对于一些微观世界的变化,过去总是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听来淡然无趣,现在有了计算机技术,这样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如细菌的分裂生殖,形成芽孢,都能通过动画的形式来体现的。
1.4实物展示和显微投影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使用实物标本上课是较为普遍的,过去,为了讲清楚某个结构,教师往往把一些标本找来给学生相互传阅,然后把相关结构指给学生看,教起来极不方便,还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现在实物投影仪的使用可就方便多了,可以让教师把各个方面清楚地指给学生看清楚。
而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学生在显微镜下所见到的物像,教师是无法进行指导的,使教与学脱节,学生对看到的物像理解正确与否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所以通过把多媒体与生物显微演示组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通过显微演示把学生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放大的物像投到屏幕上,使物像进一步放大,教师可以通过屏幕指示图中的万方数据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多个细胞,并可选择一个较清楚的细胞观察其结构。这样显微教学就变得直观、方便、快速得多了。
1.5影视演播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将有关电影、电视录像资料以短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二、恰当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取得局部效益
教学中,面对部分学生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如恰当地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则效果显著。根据过去教学中的经验;单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难以掌握。采取实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微构造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篇8
新教材的特点是不仅内容新、容量大,而且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非常值得研究;所以,现在的生物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为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注意整合不是简单地课程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其目的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也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我日常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1、整合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
(3)生物的多有浴I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整合的方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这类课件一般呈现一条主线,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它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后一种课件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是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方向。
3、存在的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在一堂课中,是否使用多媒体以及使用哪种多媒体(或多或少)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在介绍知识成果、动物的多样性、动物行为、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录像机就能很好地完成。在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突破重点难点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注意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篇9
关键词: 混合模式 高中生物 教学应用
混合式教学将面对面传统学习同在线学习相结合,不仅延续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且利用在线学习满足学生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优势互补。它的应用对高中生物教学同信息技术的整合、改革生物课程教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多种教学资源混合
教材文本是学习的载体,由于存在大量教辅资料,再加上网络多媒体信息的介入,教材资源量越来越大,多样性特征日益凸显。教师必须按照关联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信息,并有目的地筛选关联度较大的信息,分类整理相关信息,这样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才是最精炼、最经典的。学生充分吸收了这些信息后,便对文本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丰富了感知系统,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认知厚度。
生物教材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是为了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教师必须尽量延伸教材内容,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教材内容的宽度。例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网络上搜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生物圈中各种生物入手,回忆生物具有哪些生命活动特征和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在课堂上播放该视频后,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教师指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总结出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学生认知点十分明确,视频效果便有了一点学术研究的感觉。从这一教学案例分析中得知,教学资源需要教师精心、仔细收集,并有效整合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拓展课堂容量,而且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多种学习环境混合
学习环境指学生不仅要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还需要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到各种生物实践活动中,体验各种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采用电子课件形式投放教学内容,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查找图片材料、搜集有关信息、操作测试、投放思考题、模拟实验等活动,大大提高课堂互动指数,促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高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内容均来自于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生活认知积累。首先组织开展分组讨论活动:日常生活中生物变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在育种领域应用的事例。学生热烈讨论后,总结出结果。有些小组提出了家禽、家畜、粮食、蔬菜、水果的各种优良品种。从学生讨论总结中,教师能切身感受到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生物知识的学习有效激活了生活经验,并且从研究角度分析生活生物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多种展示手段混合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辅助教具集投影机、影碟机、录音机、幻灯机等于一体。尤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多媒体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多媒体信息来源更广,展示方法更加多样化。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多样展示方法,借助多媒体声、电、光的形式展现生物教学内容,创设针对性教学情境,用强大的感觉、视觉、听觉冲击力激发学生感知系统,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增加学生感知度。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和网络资源,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同时要求学生画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把它们变成有机物和氧气,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又把有机物和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循环图。任务布置完成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一些人上网搜集资料,一些人查阅教材,还有些学生开展讨论。展示时,一些学生用图片展示,一些用图标展示,一些学生边讲解边演示,尤其用演示方式展示生物多样性,学生十分欢迎,课堂气氛热烈。
四、多种学习方法混合
各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主动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咨询学生和教师等,学生基于自身知识水平,选择适合学习方式开展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同生活关联度较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意观察生物、在网络世界中学习生物、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生物,拓展学生生物学宽度,使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在信息化教育时代背景下,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把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同时,还需要重点思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创造性和主导性的发挥、学生创新性和主动性的培养等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培养学生 科学素养 教师技能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对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应该注重渗透、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确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不断探求知识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然而,现在不少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与中学生物教学严重脱节,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只注重对生物形态的描述和简单的生物现象分析,而没有深入解释原理、功能,不能深层次地启发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没有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文就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生物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进行探讨。
1 生物专业师范生缺乏教师技能的原因
师范生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就其中一些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1.1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过于强调教师教学要以课本为本、“忠于教材”;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也不愿去怀疑传统、质疑书本、挑战权威;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想问题,按照通常的方法办事情,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另外,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推崇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使得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这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样的关系使学生心灵受到压制,不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甚至学生的正常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1.2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某些教师灌输式的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程序性的接受知识;由于缺乏思考,学生成为教师后依然只会灌输式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现在的中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多元化,思维活跃,所以缺乏思想和能力的教师是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的。
1.3 学生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训练
态度决定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启动、维持和监控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就失去长远目标,特别是现在免费师范生在政策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毕业一定有工作”的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上完全解放自己,学习效果是泛而不精,考试时顺应高中的习惯去应付考试。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大学不仅仅是累积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培养、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离开学校,就可能因不能更新知识、继续提高自身能力而不能胜任工作需求。
2 提高生物专业师范生技能的策略
鉴于目前师范生技能不足的原因多样,提高师范生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也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方法、策略。
2.1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对师范生的授课要结合目前中学教材,积累相关的知识。同时应从教学教学方法上改变教育思维,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另外,大学教师还应注重方法的传授。一位教师在讲血液循环时用一种新颖的方法(如图),不像课本中一样用箭头,而是用表格的方式,将血液循环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还用学校输送暖气的管子比作血管,把血液循环过程比作暖气输送,形象且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在授课时,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都可以用类似简单而又通俗易懂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范生还可以将这些巧妙的方法应用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生物教学中好多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如概念图式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生物学中的有关概念;批判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案例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学知识等等。
2.2 学生要夯实学科基础 提高专业技能
对于学生来说,在刚进入大学就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和培养学习能力、方法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而只有通过强化知识教育,综合各学科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用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够为创造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大学期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个性的发展。我校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和科学素养,制定了许多策略,如开设“生物教学论”、“教师技能培训”等课程,学生应对这些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并在课后积极进行教师技能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具体的措施有:
(1) 在学习和实验中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2) 在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把握中学生物课程新理念,熟悉中学生物教材,注重教材中各知识点和大学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参考生物教学论和生物教学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内涵,学习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一方面对教学过程有个整体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好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师范生应该提前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为将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4) 积极思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任务是认识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注重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将这些教学方法与讲授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和特点结合起来。如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的获得是由对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一般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完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讲解生物学概念的过程中,应该多用讲授法和直观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综合贯通,将学生原有的概念图式在新概念的作用下发展为新的概念图式。而对于有的生物学知识点如植物激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呼吸作用的探究等可以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 学习生物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学会操作各种软件,掌握生物统计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确定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掌握测验设计和试题编制的有关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对测验成绩的整理、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