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流动儿童 保健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68-01
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心工作,儿童卫生保健指标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人口素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健康状况。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步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大量流动儿童涌入城市,儿童卫生保健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卫生保健问题与城市文明进展的进程紧密相关,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据调查表明,在2010年初中国流动人口高达2.11亿[1],其中流动儿童占25%左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十几年都将是我国人口流动快速增长的时期,导致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1 儿童保健国内状况及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日新月异的改进,儿童保健受到的重视日趋广泛。目前社会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等。流动儿童保健应该更加具有优质、多层次的特征,预防保健专家在分析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时指出,儿童保健服务主要存在经济取向、专业导向与基本保健需求的矛盾[2],导致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比户籍儿童差。流动儿童的居所无法集中,管理的难度比较高,由于居住环境、家庭经济条件、抚养人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导致对抚养儿童的观念也各不相同。绝大部分抚养人没有掌握科学的喂养方式,很多人都以为儿童主要吃饱、睡好就可以,认为儿童说话走路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开展流动儿童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流动儿童保健现状
流动儿童看护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多只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缺乏全面的健康知识。大部分看护人在添加辅食、纯母乳喂养、补钙等方面的知晓率相当低,甚至对相关政策及流程的了解也比较少。流动儿童发生多种营养性疾病、感染疾病、贫血、缺乏维生素、死亡现象非常多。陈刚[3]等人对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调查,得出46%的调查对象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1500元之间,看护人在添加辅食、纯母乳喂养、补钙等方面的知晓率为44%,流动儿童的贫血检出率为20.91%,明显高于户籍儿童的11.83%,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死亡原因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 流动儿童保健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保健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比如: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区域政策无法协调、卫生服务管理无法提供有力的扶持、无法控制非法接生现象等。流动儿童保健比较明显的问题为[4]:经济收入、保健信息缺乏、流动性比较大、忽视儿童保健措施等,以上的原因导致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利用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建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员管理”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社区流动儿童免疫建证及接种率。
4 流动儿童保健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加强社区医师的日常工作。作为社区医师应该掌握儿童的流动情况,为散居的流动儿童建立完善的保健档案,落实每一项日常医疗服务工作,通过不同的渠道在社区中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使儿童监护人可以认识到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其中,配合医学人员做好育儿知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育儿知识水平。
4.2 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工作。儿科医师与保健专业人员,应该发挥领导作用,在各个地方区域实施国家与政府提供的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力度,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流动人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供更多的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经费,了解流动儿童的真正情况与需求,使流动儿童与户籍地儿童享有相等的保健服务。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不断建立与完善流动儿童电子档案,并将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纳入医疗卫生工作考核中。
4.3 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质。在儿童社区保健工作中,全科医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作为全科医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正确诊断儿童疾病,提高基层保健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儿童保健宣传方法,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的积极参与程度,使社区、教育各个工作部门为加强医疗卫生而共同努力。
5 体会
流动儿童的分布失去平衡,大多分别在经济比较发送的大城市,家庭收入、居住环境等关键因素,使儿童保健状况与户籍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儿童保健服务远远比不上户籍儿童,出现多种营养性疾病、感染发病等不良现象也多于户籍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工作情况组成了影响流动儿童系统保健服务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父母的语言能力、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医疗保险对移民儿童的保健服务水平影响更大。
我们应该帮助流动人口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家庭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意识,合理降低儿童健康体检与系统保健管理的费用,为儿童提供经济、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当作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以提高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我国儿童健康知识普及的现状,分析关键的流动儿童保健因素,从而不断创新健康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08):967-970
[2] 金春华,杨慕兰.新世纪城市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1,09(02):283-285
篇2
主要做法
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工作,并列入政府十件实事;市卫生局负责项目领导和管理,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费管理、监督检查、工作考核等,并组织专班人员研究、制定重点人群健康手册的印制样本,并统一印制手册;市财政局保证重点人群手册的印制经费、市新闻部门、市计生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的力度;全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落实手册的发放和回收服务券等工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入户为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时首次发放管理手册,并告知使用须知。领导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是保障项目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功能完善的保健网络是实施这一项目的根本保证。至此我市已建立以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加强妇幼保健项目规范化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加大了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2010年在全市建立了恒大、池湖、峒山、横山等8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计划再建10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全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社区定点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实现防治结合。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妇幼卫生服务的需求。
确立定点服务机构,规范服务流程:⑴服务机构的确立:①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机构:全市各级助产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本辖区的孕产妇产前随访、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随访。②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机构:全市各乡镇卫生院承担0~6岁儿童健康体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本辖区的0~6岁儿童的健康随访。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0~3岁儿童健康体检;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城区托幼机构集居儿童保健服务。市卫生局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格。⑵两个管理手册的运转流程:市卫生局统一印制两个手册,手册放到市妇幼卫生项目办(设在市妇幼保健院内),市妇幼卫生项目办按上报的上年度活产数为基数免费发放两个手册给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定点服务机构为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登记,孕产妇签字并确认。孕产妇持《孕产妇保健手册》到全市各定点机构接受保健服务。《儿童健康管理手册》由各级助产医疗保健机构在产妇出院时首次建立并发放,并进行登记,家长签字并确认。两个手册上分别有印制的检查服务券、随访服务券、辅助检查项目服务劵,并加盖了鄂州市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办专用印章。各定点服务机构每次为孕产妇及0~6岁儿童提供服务服务后,保健医生及孕产妇(或儿童家长)双方在检查服务券或随访服务券上签字确认,定点服务机构留存检查服务券或随访服务券。产妇持该手册凭产后42天健康检查服务劵自愿选择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保健机构检查。检查单位做好记录并回收保健手册,妥善保管手册并备查。⑶两个项目的信息上报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级定点服务机构作为项目的补助对象。各定点服务机构在每季度第1个月5天前将上季度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季报表、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季报表、各种检查及随访服务劵一并上报至市妇幼卫生项目办,按《鄂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核算报酬,作为考核工作量补助经费的依据。在兑现补助资金时,如果缺项、漏项、无服务对象签字,卫生局将拒绝兑付。
加强督导与考核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①加强重点人群手册管理的培训:在市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对全市医疗医疗机构和社区专业人员举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项目培训班,对《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实施方案、0~6岁儿童健康管理实施方案》、《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考核方案》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区卫生局组织辖区内人员的培训工作,村级及社区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由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业务培训,每个月最少进行1次集中学习,通过轮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重点人群手册管理的工作。②加强督导与检查:市卫生局定期抽调市妇幼保健院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业务指导组,每年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2~3次督导与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开展,提高了基层的服务水平。③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为了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卫生项目的顺利实施,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和关心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都能自觉接受这项服务,为此,我们利用电视媒体、新闻报纸、宣传栏、大型户外广告、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大型户外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④建立考核机制,奖惩兑现: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和下发了《鄂州市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考核方案》。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项目考核小组,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回答问题、入户走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进行考核。市级每半年考核1次,区级每季度考核1次,将日常检查、半年检查和年终检查得分,分别按30%、30%、40%计入总分。经考核小组确认的考核得分结果作为年终拨付妇幼卫生公共服务项目经费的主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取消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资格,相关工作人员实行转岗分流。
取得的成效
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孕产妇、儿童)管理手册的使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本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知识读本,有效促进重点人群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推行重点人群健康手册的管理是政府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调整政府资金投入方向,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服务券的形式免费为全市城乡孕产妇及0~6岁儿童提供服务,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明明白白的服务,感受实实在在的实惠。近两年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专项项目在鄂州市规范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2011年全市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1人,孕产妇死亡率8.51/10万,儿童保健覆盖率94.8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7.63%。
讨 论
如何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大举措。虽然鄂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妇幼专项项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项目工作进展不平衡;②管理不规范;③覆盖面不够;④服务对象知晓率不高。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和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项目工作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完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体系,切实让服务对象收益,保障全市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划免疫;流动儿童;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55-01
目前国内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我国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文献检索,现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成就与现状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完整的计划免疫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儿童计划免疫涉及11种疾病,而我国只有6种;发达国家关注免疫的彻底性和减少副作用等研究,我国注重的是接种率和覆盖率。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均,东西差异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是计划免疫的薄弱环节,流动性大也是管理的难点。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苏州市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高达12.52/10万,常住人口为2.19/10万,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可见,非常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予以特别的强调和重视。
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政策规定、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重要性认知程度也相应较低,防病意识较为薄弱。刘美玉等于2002年对贵州市0~7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显示,11.65%的流动儿童家长为文盲,小学文化占42.96%,完全不知道计划免疫知识的占19.36%,对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知晓率基本为0。
从已有研究看,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普遍低于常住儿童。在全国第4~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中99.0%以上为流动儿童。孙晓冬等调查现实,上海市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五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为41.02%,远低于本地户籍的儿童。
2 针对上海市辖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城市,徐英、徐丽华、朱利华等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及其家长对计划免疫知晓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0位上海市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卡介苗接种率97.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6%,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6.0%,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0.9%,麻疹活疫苗接种率为88.6%,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1.3%;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活疫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为23.8%。总体上看,上海市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尤其是五苗全程接种率明显偏低。
王德耀、美友芬、陈磊等认为,流动人口骤增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社会卫生学意义。他们对上海市闵行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及居住时间对儿童建卡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与父母籍贯和文化程度并无联系。他们研究认为,建立与健全流动人口卫生工作网络,严格制度化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童,是实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的关键。
刘萌,钱序从闵行民工子弟小学银星小学学校和公办学校颛桥中心小学卫生老师处收集学生的计划免疫接种卡;对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接种点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构式问卷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33.3%,明显低于当地沪籍学生的接种率96.2%。对医务人员定性访谈发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容易中断;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差,及其经济状况等影响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对流动人口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且工作量大,与前来接种的流动人口沟通有困难。
何艳青等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实施4种管理模式的虹桥镇、梅陇镇、七宝镇和江川路街道,组织部分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和外来儿童学校的老师,进行焦点组讨论。发现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都很重视;对计划免疫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外来儿童学校中计划免疫知识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仍需完善“凭证入学”制度结论尽管这4种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结语
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众多,对外来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控制传染疾病,保证儿童健康的关键。了解外来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分析外来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有效的干预因素,对于流动儿童采取有效的计划免疫管理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上海闵行区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在乡镇企业务工和集贸市场经商,大多数为贫困状况,对儿童健康意识不强,我们闵行区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希望能建立有效的计划免疫体系,把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到实处,把儿童健康素质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吕治林编译.儿童疫苗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36-39
[2] 沈平.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2-354
[3] 刘美玉,张晓石,杨幼平等.贵阳市2001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调查与分析[J].贵州医药,2002.4:328-329
[4] 孙晓冬,张金芳,张继光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4-216
篇4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我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儿童息者有1000万左右。但由于患儿家长和许多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获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仅占哮喘患者的2%左右。儿童哮喘发病率高于成人,早期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儿童哮喘,对降低成人哮喘及肺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05年5月成立儿童哮喘专科门诊,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仪方案对哮喘患儿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哮喘患儿更多的得到规范化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5例哮喘患儿均为我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儿童哮喘专科门诊确诊的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22例,女103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婴幼儿哮喘86例,儿童哮喘1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27例;轻度哮喘46例,中度哮喘156例,重度哮喘23例。
1.2 治疗方法由专科医师根据每个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治疗方案,确定药物的剂型、剂量,全部选用吸入疗法进行治疗;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首先选用布地奈德溶液加沙丁胺醇溶液空气压缩泵吸入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改为气雾剂或干粉剂长期使用。再由专科护士向患儿及家长宣讲吸入疗法的优点、注意事项、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品、器具的保养,峰流速仪的自我监测。
2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一些家长对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认识不足,在开始治疗时没有长期用药的思想准备,只重视哮喘发作时的治疗,而忽略缓解期的治疗。在治疗中病情稍有好转便自行减量或停药。实际上,哮喘发作只是病情的冰山一角,哮喘发作时症状几天就可控制,但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依然存在,需要数年才能恢复。只有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才能彻底消除气道炎症,使哮喘完全控制,不再发作。
3 管理教育力度不够
对哮喘儿的管理和对患儿及家长的教育是哮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非儿科呼吸专业医务人员和哮喘患儿及其家长对哮喘的认识,明确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原因儿童哮喘的治疗知识和管理水平远远不够。健康教育在儿童哮喘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患儿对哮喘的概念、病因及诱发因素有所了解,学会正确使用吸入气雾剂的方法,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能够对哮喘的发作进行预测,同时掌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通过管理教育使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全面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哮喘长期管理的目的。让哮喘患儿像健康儿童一样学习、生活。
冬季最需要重视婴幼儿的保健,家长需要对他们易患的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有所了解。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在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属于生理性的免疫功能低下时期他们的呼吸道比较短小,而且狭窄,管内猫膜比较薄,猫膜纤毛活动比较脆弱,基本功能不健全,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害另外,如果婴幼儿饮食不均衡,缺乏矿物质,奶量不足,缺锌缺铁时,也会因组织免疫和体液免疫合成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
4 哮喘的护理体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空气污染及其他刺激性物质,室内温湿度适宜。经常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哮喘发作时患儿多汗,发作后应立即擦身更换衣物,防止受凉。每次吸药后一定要及时漱口,减少药物在口咽部沉积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气道湿润。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呼吸的幅度及频度。如果发现呼吸困难、咳嗽加剧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 哮喘的家庭预防针
对诱发哮喘的常见过敏原如屋尘、蜗、霉菌等,应经常打扫房屋,更换被单、床褥,保持清洁干燥。尽量不使用地毯和纤维填充的家具。
家中不养猫、狗等宠物。花粉和霉菌高峰期应呆在室内,避免外出。
尽量避免物理性刺激如冷空气、油烟、烟雾、工业刺激性气体等。避免患儿过激的情绪表达和药物诱发如阿斯匹林、俘受体阻滞剂。
小儿哮喘发作多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婴幼儿哮喘以上由呼吸道感染所致。应鼓励患儿多做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尽量避免过激的体育运动或在运动前使用吸人型俘受体激动剂。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的用药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保证。要让家属认识到激素虽然有副作用,但吸入疗法直接作用局部,所用药量较全身用量少。要坚持用药,明白不可因一时的症状控制而停止用药。嘱咐家长发现使用效果不佳,及时咨询。
参考文献
[1] 洪建国,王乃礼 哮喘的吸入治疗和吸入装置 临床儿科杂志
篇5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 情感教育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对人的一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情感非常重要。生活在福利院的儿童,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和一般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无法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能和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空虚的。由于从小无法感受父母的关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比较片面,无形之中就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感,导致与外界交往的时候产生一定的障碍。
最初,儿童福利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孤残儿童。在这里,孤残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照顾。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福利院的职能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在,儿童在福利院不仅能够获得生活上的照顾,还要接受正常的教育。基于这一点,福利院的职员要担负起更多的教育儿童的责任。从情感角度来看,就是要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让其拥有健康的人生观。
一、福利院儿童情感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福利院儿童的情况愈加关注,除了会在节假日给他们送上一些食品、衣物等,还加大了对他们的教育情况,尤其是情感教育的关注力度。由于福利院儿童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做好福利院儿童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审视当前福利院儿童的情感教育现状,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福利院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注重物质供给,忽略情感需求
延承传统的教育理念,福利院为生活在这里的儿童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用品,让他们不用为物质生活担心。而与之相对的是,福利院的职工对儿童的情感需求则关注不够。目前,福利院使用的多是封闭式管理。为了便于照顾,同时节省开支,福利院的儿童多是集体生活。这样的照顾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儿童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同时,也很难与其他同伴进行沟通。加上福利院的儿童自小没有父母的关爱,此举必然导致儿童情感世界的盲区,造成儿童难以很好地进入社会。
(二)与儿童沟通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许多福利院都已经注意到与儿童沟通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关注大多都放在了沟通的形式上,一些表面工作也做得十分到位。但实际上,很多爱心活动都没有认真准备,随意性非常强。且这些活动内容单一,不是捐献物品,就是来慰问探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有的人以此来为自己博取好名声,在捐助物品的时候带着很多媒体,走一走、拍一拍,整个“爱心活动”却缺少了真心。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有的管理人员实力不足,不能真正领悟情感沟通的本质。在情感管理的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机械执行,并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面对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情感问题,也不能及时地给予疏导,导致孩子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福利院职员素质不高,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目前,福利院职工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这里的儿童都有被遗弃的经历,所以其心理多少都会有些阴影。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心理,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治疗人员进行诊治。但是,审视目前的福利院,这里大多没有心理治疗师、娱乐师、语言治疗师等类的职位。而且,其护理人员也多是年纪稍大一些的职工,他们的知识构成比较陈旧,即使有新的护理知识补充,也难以明显提升其护理能力。他们的理念相对老化,无法为儿童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加之福利院儿童的情况特殊,其教育难度更大,很多时候职工付出十分的努力,也难以得到一分的成绩。时间一长,部分员工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同时,他们的工作过程缺少热情,不理解福利院儿童对情感的需求,面对问题只会粗暴地加以解决。福利院儿童的教育工作有极强的反复性,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教育工作很难出成绩,工作人员很难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
(四)管理人员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爱
与正常同龄人相比,福利院儿童有其特殊的地方。他们曾经都有被遗弃的经历,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对情感的需求反而更多。他们对外界的关爱非常敏感。面对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想要更多的关爱。但是,福利院职工毕竟不多,他们的关爱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均匀地分配到每一个儿童身上。如此一来,为了获取工作人员更多的关心,很容易导致这些孩子出现恶性竞争。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福利院儿童情感教育的管理策略
(一)构建优良的情感环境
儿童的成长过程必须有物质的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更需要温馨、民主的情感环境。调查显示,很多福利院的管理人员都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到儿童身上,在管理过程中给他们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要求。比如,让儿童参与他们不喜欢的活动;让儿童完成他们完成不了的工作。对于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儿童,动辄恐吓、体罚,这些都会让儿童对管理者丧失信心,更不愿意参与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利院的儿童更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和别人进行交流,他们害怕别人的拒绝,不想受到别人的排斥。作为福利院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儿童的情感需要,在他们的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疏导,激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和儿童交流,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空间,给他们机会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化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在孩子受到打击时,要用心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让他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二)尽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途径
福利院在为儿童提供情感教育的时候,要重视“三全”育人的理念。所谓“三全”,指的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这个“三全”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求福利院要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将情感教育活动与别的教育活动联系起来,依托绘本、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儿童的情感体验,增强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一名福利院的管理者,其不但要具备一般教育组织的管理能力,还要具有针对福利院儿童特殊情况的素养。首先,其必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有极高的职业认同感。爱自己的孩子是出自本能,爱懂事、乖巧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爱有些偏执甚至残缺的孩子则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能够把这些孩子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管理者有极高的职业认同感;其次,要有一颗勇于承担责任的心。要把本职工作、把引导这些孩子让他们正常融入社会当作一种责任,加深对相关业务工作的探究,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把遗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福利院的管理人员都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长此以往,对福利院儿童的成长必然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为此,必须对福利院管理者开展相应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增强他们的教育技能,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
(四)大力推进家庭寄养模式
福利院儿童对亲情有着更强的渴望。当前,福利院实施的家庭寄养工作,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多地体验亲情,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在寄养家庭中,他们能够再次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更为健康的人格。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沟通。
(五)真心付出,用爱感化儿童
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这样说:“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好像池塘里面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爱心,用爱来感化学生。学生有问题,教师要科学面对,正面分析引导,给予必要的宽容,给他们更多的谅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重儿童的人格,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对他们有任何的歧视,更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行为讽刺学生。对于儿童之间的纠纷,要公正地对待;在儿童受挫时,要及时提供帮助;当管理者的管理遭到儿童抵触时,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处处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考虑,触及他们的心灵。只有做到这一点,儿童才会相信他们,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福利院的管理者在儿童的心里洒下爱的种子,才能够让他们逐渐具备爱人之心,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束语
福利院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和正常家庭中的儿童不同,他们曾经遭遇到遗弃,对生活丧失信心。他们对亲情既渴望又害怕,想要靠近又害怕再次受伤,所以,他们通常比较矛盾。随着社会对福利院的关注,这里的硬件配置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儿童逐渐获得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良好的情感教育才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才可以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管理者采用正确的情感教育方法,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也才能给福利院的儿童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琼,李娜,张怡源.浅析如何从情感角度做好福利院儿童的教育管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214- 215.
篇6
(一)通过实践调研,改革课程设置
幼儿园需要什么课,我们就开设什么课,学生哪个方面薄弱,我们就强化哪方面的训练。如,结合本专业实际、学生现状和岗位需求特点,我们积极采纳了老师们的调研成果,归纳整理了幼儿园关于学生教学实践的意见,经过专家指导,及时调整了课程设置,全面优化课程结构,解决了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的问题。增开了《幼师应用文写作与训练》和《幼儿教师口语沟通技巧》两门课;把奥尔夫音乐师资认证培训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常规艺术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能取得奥尔夫师资认证证书,实现了学生向一岗多证、一专多能方向的发展。
(二)通过排练演出,改革常规教学
我们针对部分专业课实操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大胆创新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如《幼儿文学》和《儿童舞创编》课的教学就采用了边排边教、以演代考的形式。即以各自的成熟作品为教学依托,教师沿着分析范例-解读要点-指导排练的路子实施教学,学生则沿着欣赏作品-学习要领-排练巩固的路子学习。学期的学习成果则通过“幼儿文学课程汇演”和“儿童舞创编专场展示”检验,演出即考试。
(三)通过切身体验,改革职业素养教育
一是组织园长讲座和优秀毕业生汇报会。来自园长的“爱—幼儿教育的永恒主题”讲座,透彻地阐述了一个幼儿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案例真实,说服力强,可信度高,教育效果好。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则采用学生现身说法,从学习经历、岗位奉献和创业实践等方面讲述了一个幼儿教师具备的事业心和文化科学知识等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直指要害,震撼力强。
二是组织课前十分钟故事会。幼儿教师需要与家长、小朋友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通过每天的故事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是开展“人人在岗”活动。即把班级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人人担责任的目的,强化学生对班级、对他人的责任感,提高其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四)通过比武竞赛,改革职业能力训练
一是组织学生技能比武。根据各年级不同时期专业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分年级、分时段设立比武项目,共涉及声乐、舞蹈、钢琴、试唱、手工、墙饰、美术、讲故事、课件制作、即兴弹唱、儿舞创编、教育活动设计、三项全能和六项全能等14个项目。班级推荐报名和专业科赛前抽号相结合确定参赛人选,改变了少数人参赛的局面,实现了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技能比武的目标。
二是组织幼儿创意课间操比赛。二年级《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课,除了掌握常规健康教学方法以外,期末组织体现幼儿特色的幼儿园创意课间操比赛,深化健康课的教学。
三是改革五大领域教法课的评定办法。改变过去五大领域教学法课考试只看教案的办法,对成绩的评定全部采用课堂听讲、教案质量和教学活动组织录像三部分成绩共同组成,且教学录像成绩占很大的比重,充分体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四是全面开展基本功大练兵活动。除了声、舞、键传统训练项目之外,增加听说、故事、手工、钢笔字、墙饰、简笔画、即兴弹唱和儿童装饰画等的训练,并将日常训练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
五是用生动的方式组织专业展示。根据岗位需要,结合教学进程和学生特点,用生动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职业能力展示。二年级下学期举行美术作业、边弹边唱、声乐三个专场技能展示。美术作业包括儿童画、简笔画;边弹边唱包括自弹自唱、伴唱、学生伴奏,教师或学生演唱,既演唱儿童歌曲,也演唱艺术歌曲;声乐专场展示包括合唱、表演唱、联唱和独唱等。三年级上学期举行墙饰与手工、幼儿童话剧专场、儿童舞创编专场和综合教学成果四场展示。
(五)通过细化管理,改革职业素养说教
一是组织了幼儿园模拟管理。我们除印发学习了市级机关幼儿园规章制度外,还组织了幼儿园模拟管理,实现了向实践的延伸教育。即把每一个班作为一个幼儿园,班主任即“园长”,学生即“幼儿教师”。通过体验,促使学生加强自律,理解学校严格管理的良苦用心,适应未来岗位需要。通过制定模拟管理制度、安排先行试点、全面总结提升和适当使用模拟管理成绩,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亲密”接触和对未来职业的初步了解。
二是实施了公寓规范化管理。洒扫庭除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我们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并实践了70个字的《内务整理规范》和《宿舍值日规范》。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强化训练、反复操作,使之养成了井井有条的做事习惯,公寓管理水平明显改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是制定了教学实践管理办法。教学实践管理办法包括带队教师职责、学生组长职责、学生教学实践考核办法、幼儿园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量化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教学实践井然有序,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本领。
(六)通过深入一线,改革执教方式
通过比武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执教素养。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提高教师的执教素养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老师开展技能大比武,组织技能老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强化专业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组织专业老师到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使老师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教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培养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篇7
目的介绍拉萨市城关区孕妇系统管理的做法及经验,为少数民族地区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等妇幼卫生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利用孕产妇系统管理数据及妇幼卫生“三网监测”相关数据,对拉萨市城关区2005-201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以及孕产妇死亡和婴幼儿死亡进行分析,并对强化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拉萨市城关区的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79.17%持续提高,2010年以后保持在98%以上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最高的490.2/10万,下降至“零”。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7.54‰,下降至2015年的8.72‰。结论通过10余年的努力,拉萨市城关区形成了政府重视、专业支撑、服务跟踪、全员参与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孕产妇;系统管理;妇儿健康
孕产妇死亡和婴儿死亡率(简称“两个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卫生健康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妇幼卫生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强化孕产妇系统管理,是有效提高住院分娩率和降低“两个死亡率”的重要措施。2011年之前,拉萨市城关区没有一家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等妇幼卫生工作由短期培训的城市防保专干承担,妇幼卫生能力严重不足;城镇居民住院分娩报销和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虽在城区但也存在在家分娩等情况;对妇幼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使城关区的孕产妇死亡及儿童死亡水平没能得到有效控制。以2005年为例,拉萨市城关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92.40/10万,婴儿死亡率17.54‰,严重威胁着辖区城乡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降低“两个死亡率”,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利,提高其健康水平,城关区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1管理方法及具体措施
1.1构建政府主导机制
城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幼卫生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两个死亡率”,区政府成立了区长担任组长,财政、发改、妇联、人社、民政等部门组成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区政府将孕产妇系统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妇幼卫生工作。
1.2建立妇幼卫生目标考评制度
城关区政府将妇幼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街道、乡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评。
1.3建立全额报销制度
实行城乡居民住院分娩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制度。城镇居民实施生育保险,孕妇住院分娩除超标准床位等自费部分以外,全部费用报销。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所产生的费用全部报销(包括一次性卫生材料费)。
1.4实施奖励制度
2013年开始,城关区委区政府实施“十件民生”工程项目,孕产妇系统管理奖励办法是“医疗健民工程项目”的重要一项,区政府每年专项安排20余万元,对全程参与孕产妇系统管理的户籍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孕产妇兑现1000元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奖励。截至2015年末,受益孕产妇1627名,兑现金额162.7万元。
1.5落实国家惠民措施
认真落实“降消项目”(即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等国家、自治区和拉萨市各项优惠措施,巩固和提高住院分娩率。
1.5.1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落实
“降消项目”住院分娩补助等相关政策,依据结余资金逐年提高补助标准,与此同时,该项目扩大至城镇困难居民,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1.5.2落实农牧区医疗管理住院补助资金
为每名住院孕产妇兑现住院分娩奖励和陪护人员的护送奖励。
1.6强化技术质量控制
为做好妇幼卫生质量控制工作,城关区卫生局成立了妇幼质量控制专家小组以及“两个死亡率”专业技术人员评审小组,建立了每半年举行一次“两个死亡率”评审制度。组织本级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死因进行评审,并邀请返聘的妇幼专家参与本级死亡评审。对每例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病例进行专业和行政死因评审,评审结果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
1.7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住院分娩率和降低“两个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此,拉萨市城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妇联组织,以及辖区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采取“面对面”授课,孕产妇课堂,通过“城关健康人生”微信公众平台等传播方式分享和介绍典型案例,宣传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
1.8深化跟踪随访服务
对于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童,采取全程跟踪随访服务,定期入户进行检查及随访,与高危孕产妇和儿童建立24小时通讯畅通和联络员制度,协助高危孕产妇和急危重患者联系住院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机制。
2取得的成效
2.1住院分娩率与孕产妇死亡率
通过对2005-2015年拉萨市城关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呈现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人数逐年递增,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79.17%持续升高,2010年以后保持在98%以上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最高的490.2/10万,下降至“零”,并从2010年开始连续6年保持“零”死亡。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11年全自治区孕产妇死亡率(180.7/10万)[1]。
2.2住院分娩率与婴儿死亡率
随着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7.54‰,下降至2015年的8.72‰,远低于自治区2015年婴儿死亡率16‰[2]。
3讨论
通过采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建立住院分娩全额报销制度,实施系统管理奖励办法,落实“降消”项目等国家惠民政策,加强技术质量控制和健康教育,深化跟踪随访服务等系列强化措施。拉萨市城关区基本探索了符合本地的妇幼卫生管理工作模式。孕产妇系统管理和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两个死亡率”明显下降。自治区的妇幼卫生工作纵向比较成效十分显著。但是,横向与内地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婴儿死亡率远高于上海市2013年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2.81‰)及非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7.70‰)[3]。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妇幼卫生整体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3.1产科和新生儿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拉萨市城关区2005-2015年死亡的5例孕产妇及所有婴儿均是在市级以上(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死亡,孕产妇死因分别为重度妊高症(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颅内血管瘤(1例)、羊水栓塞(1例);婴儿死亡主要原因为低体重和早产、出生窒息和肺炎为主。城关区作为首府城市中心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但其医疗机构的产科和新生儿能力建设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由于拉萨市城关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启动比较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面和力度尚有待加强。
需深化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及儿童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妇幼保健网络是强化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基础[4],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力度。
3.3强化各级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妇幼保健人员和产科医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技能[5]。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专业技术服务,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
作者:琼卓玛 土旦扎西 次仁旺拉 单位:拉萨市城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卫生院
参考文献
[1]田甜,李军.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2):281-282.
[2]黎华玲,索朗德吉.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J].新华每日电讯报,第007版,2015-01-19.
[3]虞慧婷,杨青,靳文正,等.2004-2013年上海市婴儿死亡状况及人群差异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257-4260.
篇8
[摘 要] 经济责任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只有对其予以全面认识,对其意义予以深入研究,才能够为其更好地发展铺就道路,才能够让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够不断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就经济责任制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责任制;经济建设;意义;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03- 02
0 引 言
经济责任制是指在国家的指导之下,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是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其对于公有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建设有着制度基础性的意义。经济责任制对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克服、腐败现象,对于全社会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的实现,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有序秩序,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发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 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一样,都属于企业的内在属性。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输入,更加需要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够让其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都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而且,企业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生活需要,而这也正是企业责任性的一种表现,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履行责任本身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保障。没有社会责任性的企业其发展难以进行,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招来灭顶之灾。就比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因为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才会让其生产存在重要的质量问题,不仅无法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还会成为儿童健康安全的威胁,而也正是因为此,其品牌瞬间崩塌,利润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与自身利润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社会多方面的元素有关,比如资源、环境等等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影响,甚至决定因素。而具有责任性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则会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注重能耗的降低,注重能源的节约及高效利用,从而让企业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得更好的政府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经济责任制的意义
(1)经济责任制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经济责任制实质上是国家加强经济纪律,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国家加强经济秩序是要在宏观调控上来进行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让经济责任制再由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地由强制性主导改变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导。经济责任制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个人权利、义务、责任和一切行为物资所需承担的结果都是民主化。中国制度的变迁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相结合,市场经济是实现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使决策权进一步分散,在原有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的行政机构的发达使国家所有权在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低下的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的不发达,使得大型的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低,管理制度混乱等这都是责任的不确定造成的,管理制度的提高有赖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可见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
(2)经济责任制对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上的重要性。有史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外延式增长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经济效益问题极为突出。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更加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变为集约式,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体制”,这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改变长久以来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经济形势中,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管束机制,来彻底改变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利用国家资金来进行的“缓慢式经济”,因为是国家的钱,责任问题均不明确,这种没有效率的行为是国家的资本严重浪费,资本利用率极其低下。因此,在如今的经济责任制的约束和引导下,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大幅度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才能使我们追求的经济目标得以更好实现。
(3)经济责任制对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经济责任制通过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要求,实现对经济转轨的促进,其是进一步实现经济改革的必要前提。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主体间的经济利益,改革是在国家以及国民经济的允许下进行的。各个经济组织的个体是由国家统一领导,各种组织之间形成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是国家行政组织在改革的前提下形成的必要的经济发展形势。通过保护各个经济组织的利益来进行改革,不但推进了改革发展的步伐,还能从中认识到尊重他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力,要把改革之路放在与别人协商、共同合作,互助友好、和谐共处的利益共同体上,而不是相互阻挠相互攻击。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在它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利益的共同体的推动下富有效率和效果的灵活运转。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Dinan Street Community Children with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for Immune Persistence
CHAO Li-jun
(Nanshi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ianjin 30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to parents of hepatitis Bvaccine benefits ,than understand the timely, full, sufficient inoculation and accept and implement. Methods The collection of the Din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and compared of management all within 2010~ 2012 for one years children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changes, the system failed to conduct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after the 2013 by community management within 1 year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regularly, system. Results In 2010 inoculation of 10μg hepatitis B vaccine for 271 person and 5μg for 314 person. In 2011 inoculation of 10μg hepatitis B vaccine for 238 person and 5μg for 306 person. By χ2 test showed that the value for χ2 of 0.75χ20.05,1=3.84,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has effect on children receiving high do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 Regular, system.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children; Hepatitis B vaccine; Immune persistence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目前我国乙肝感染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最有效措施。母婴围产期传播是我国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防止儿童围产期及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自1992年我国实施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来,乙型肝炎感染率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已经取得肯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据文献报道,即使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也只有70~85%产生保护性抗体,仍有部分儿童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受多种因素影响。免疫无应答原因与疫苗的质量、接种的部位、剂量、途径以及一些机体因素如精神因素、免疫缺陷、遗传因素和乙肝病毒变异有关[1],据报道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及增加接种次数,可使部分无免疫应答者抗-HBs阳转[2]。RaymondS Koff,杨超美等报道,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免疫持久性与接种年龄、初次接种、抗原剂量有关。
1.2针对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的影响因素我院定期开展0~3月龄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讲座。
1.3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乙肝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及严重性;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乙肝疫苗接种流程;我院使用的乙肝疫苗种类;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乙肝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以及乙肝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处理。
1.3.1乙肝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及严重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目前我国乙肝感染形势依然相当严峻,5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为0.96%,据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在中国,90%以上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源于儿童期感染,这也是大部分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特征,在我国2亿多儿童中,CHB也是常见、多发病。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如不阻断慢性化发生率为90%以上[3]。卫生部已将乙肝作为继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后第四个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1.3.2乙肝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乙肝是一种血源传播疾病,母婴围产期传播是我国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乙型肝炎至今没有根治的办法,预防重于治疗。乙肝免疫是阻断母婴之间HBV传播的主要方式[4],普通接种不仅减少患者中疾病的病例数,还可以控制病毒从慢性携带者向他人的传播[5]。在婴幼儿及儿童中的接种效果已经肯定,单独使用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止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率为70~80%,这取决于不同疫苗的类型。而免疫持久性与接种年龄、初次接种、抗原剂量有关。国内外众多报道,乙肝疫苗保护效果超过5年,甚至可持续12~15年以上,并且对母婴传播有良好的阻断作用,母婴阻断率在80%以上。
1.3.3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0、1、6个月也可以12个月内完成乙肝疫苗的三针全程的初次免疫,在初一时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
1.3.4我院使用的乙肝疫苗种类 一种是酿酒酵母5μg/剂/0.5ml(免费),一种是GSK 10μg/剂/0.5ml(自费)。
1.3.5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甲醛过敏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早产儿、发热者、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暂缓接种。
1.3.6乙肝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处理 乙肝疫苗很少有不良反应。极个别人可能有中、低度发热,或注射部位微痛,这些轻微反应一般在1~2d内消失。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请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2 结果
2.1南市街社区2010年~2011年1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见表1。
经χ2检验发现χ2值为0.75
2.2南市街社区2012年~2013年1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见表2。
经χ2检验发现χ2值为5.97>χ20.05,1=3.84,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别。说明进行定期系统健康教育的2012年和未进行定期系统健康教育的2013年对于1岁以下儿童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的选择接种有影响。
3讨论
乙肝的防治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我国是乙肝高度流行区,刘崇柏等报道我国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更令人吃惊,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人,家庭内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静脉输液史、儿童有拔牙史、有肌肉或静脉注射史对儿童乙肝的发病有危险作用,而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对儿童乙肝控制起重要的作用。国外经验:接种乙肝疫苗显著降低其发病率。母婴围产期传播是我国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要降低我国乙型肝炎高感染现状,阻断母婴传播,保护婴幼儿是关键,而要阻断母婴传播,减少婴幼儿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是关键。HBs-Ag是乙肝病毒的主要标志,而抗-HBs可以中和乙肝病毒,是一种保护性抗体[6],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与其他文献报道相近[7],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虽有逐年下降趋势,但其低水平状态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8]且仍可能有保护作用。为降低HBs-Ag阳性率,促进和确保人群抗-HBs阳性率的高水平值,达到有效保护人群乙肝免疫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要注意提高乙肝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持久性。而保护性抗体的产生与接种儿童的免疫状况、免疫接种及时性、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抗原剂量有关;免疫持久性与接种年龄、初次接种、抗原剂量有关。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加强健康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必要性,打消家长对于接种乙肝疫苗的一些顾虑,乙肝疫苗抗原剂量高,可减少免疫不应答的发生,其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免疫持久性更长,接种后反应并不比低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后反应大,正确认知免疫接种禁忌症,能够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从而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持久性,更好地保护儿童健康。为卫生部十年防治3个具体目标之一的10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做出自己作为基层社区预防保健人员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章勇,毛笑难.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0,5(4):250-252.
[2]国瑞霞.乙肝疫苗免疫失败机理及防制策略[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2):46-47.
[3]张鸿飞.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华肝脏病毒杂志,2010,18(7):495-497.
[4]高寿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43.
[5]庄辉.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91(3):133-135.
[6]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10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应多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留守类型;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4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0580019),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肇庆学院学生学术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情绪反应进行监控、评估、调节,改变情绪反应的强度、持久度等特征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已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主要受到养育者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慧的启蒙者,是儿童情绪的引导者和情感表达的示范者。当父母的引领和示范“缺席”时,祖辈则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祖辈自身的情绪模式会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与调节造成影响,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和人际交往缺陷,且适应性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孩子的长辈、亲戚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不能与儿童一起生活,造成亲情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到家长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关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在消极情绪下,他们如何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国内目前鲜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相关依据和必要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留守类型问卷两部分。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有23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即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问卷主要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留守类型问卷包括儿童年龄、留守者及抚养者情况等。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有高要市禄步镇、云浮市郁南县、惠州市大岚镇、深圳市罗湖区、肇庆市端州区、广州市海珠区,参加调查的是3~6岁留守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共158人。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者的文化程度,为了确保他们对调查问卷的理解,研究者对抚养者进行个别调查,逐一阅读问卷题目,让抚养者做出回答,由研究者记录回答结果。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留守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次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中基本没有单独留守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运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的能力越高;在被动应付方面,3~4岁的被动应付的均值是15.36,5~6岁的均值是12.15,即年龄越大,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越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发泄与他们的年龄关系不大(见表2)。
(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来讲,女童选择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的机会高于男童,即女童的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优于男童;替代活动策略性别差异极其显著,女童在替代活动策略方面显著地优于男童;而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男童优于女童;男、女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发泄与他们的性别关系不大(见表3)。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与母亲留守的认知重建优于与父亲留守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认知重建最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是最强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最差。但是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均值得分最高,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被动应付和发泄均值得分最低(见表4)。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养育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得分高于养育者文化程度为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四、讨论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可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研究发现,3~6岁留守儿童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男女人数基本持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多由母亲陪伴,其数量占了调查总数的67%。与2012年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中,43.37%农村留守儿童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相比,广东省留守儿童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比例只有10%。这个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但他们也意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尽量选择父母单方外出,而且以母亲与儿童留守为主。本次调查中没有单独留守的儿童,这是由调查对象的年龄决定的,6岁前的儿童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身边一定要有成人的陪护。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则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能力越高。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替代活动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这可能与儿童自身能力有限,而替代活动是属于相对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因此,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好。
在性别方面,女童的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也优于男童,而男童在问题解决方面优于女童,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也与儿童的性格差异有关。
儿童选择哪种情绪调节策略与留守类型有显著的关系,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比其它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使用认知重建策略的能力更低,这对儿童日后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而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这样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暗示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养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留守儿童会更偏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养育者在面对困难时,总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也会影响到儿童。“办法总比困难多”,持这样积极态度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
五、相关教育建议
1.加强外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发达的通讯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长在工作之余一定要保证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儿童表达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靠得很近,父母是很关心自己的。外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频率和质量,能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安,维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位。
2.养育者及其他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态度。养育者和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人就是儿童的一面镜子,当留守儿童与养育者一起生活,或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时,他们也会模仿和学习成人的言行及情绪调节方式,并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和幼儿园老师应该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幼儿有良好的耐心,养育者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减轻生活的压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3.注重家园共育。幼儿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规律的生活会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引发不良情绪的情景,有利于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会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留守儿童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珍惜,留守儿童缺乏了父母的爱,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想法,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放下对他们的偏见。地方妇联、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生活。愿这个群体不再是孤独的守望者,他们身后的援手越多,他们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也会越多。
参考文献:
[1]Thompso,R.A.Emotion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A].In Fox,N.A.(Ed.).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s[C].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
[2]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Thompson,R.A.&Meyer,S.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family[A].In Gross,J.J.(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C].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249-268.
[4]刘云,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5]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6]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升梁山县韩岗镇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3).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8]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
[9]程黎,王寅梅,刘玉娟.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2).
[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陆芳.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 上一篇:文艺演出活动文案
- 下一篇: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