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创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性;艺术活动;策划;探讨
文化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在价值理念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主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就我国而言,当前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面,在形式上还较为单一,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就造成了群众不能从中得到更多新颖的内容,因此,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其思维,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推动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且通过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凝聚众多的文艺工作者,推动文化队伍的稳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对具有文化特长的业余群众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加入到文化队伍中,同时也为其文化特长的发挥提供平台。政府以及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馆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化馆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直接影响了文化馆的形象,因此,通过进行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增强群众对文化馆的了解,提升其地位。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活动创意
创意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首要要素,也是其基本前提,文化艺术活动只有具有创意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追求原创
通过头脑风暴,所有成员的见解和想法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而且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再从众多的想法中选择最具建设性的创意。当前,我们处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进行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其活动内容,如果保持一成不变的内容,则群众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适当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促进文化工作者的思维延伸和扩散,提出更多活动创意。
2、充分整合资源,并实现创新
文化馆应该增强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文化馆的舞蹈、书法等人员,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可以开设书画音乐会,众多艺术家可以在美丽的琴声下,优美的笛声中挥毫泼墨,群众也能够更加自然的融入其中,对作家的书画作品进行评说。同时,还应该增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应用,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实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从多层面满足群众需要。如可通过安装射灯,或是播放音乐来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内容的感受,同时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的即时推送,将其通过网络技术展示在更多的群众面前,场外群众可以通过投票或是网络评比的方式参与其中。
3、积极借鉴,加快发展
应该增强对国内外优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学习,以拓宽文化工作者的策划思路,在日常应该注意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其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归纳,并且经过不断的创新演化成为自己的独有特色。
三、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策划
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对活动进行设计研究的阶段,通过活动策划能够增强文化活动的科学性,推动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1、从群众需要中出发
服务群众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活动策划时,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对于群众的文化兴趣、文化需求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文化工作者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以走访或是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对群众文化喜好的了解,同时结合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确定其活动目的、基本形式以及其主要内容等。如果活动没有结合结合群众需求而展开,则得到的效果是难以与群众需求相符的,也是难以被群主所认可的。
2、了解自身的实际状况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展开不仅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该与其自身情况相符合。对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有清楚的认识,主要是可调用的活动人员,以及可投入的活动道具,此外对于活动可调用的资金情况以及分配状况也应该能够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于这些内容应该进行详细的列举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才能与其规模相对应。
3、明确艺术活动中的定位
并不是说包含的元素越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越丰富,要求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形成准确的定位,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科学性。如果活动场地较为开阔,则可以选择进行较为活跃、接地气的活动内容。
4、实行精密策划
需要保证活动策划过程的细致性,以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这就要求策划人员需要对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如计划在室外进行,则需要考虑到出现了不利天气或是群众人数超过预期时,应该如何处理,应该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活动发生混乱,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应对突发状况。
四、结束语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促进文化活力的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其活动策划能力、创意能力,推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活动掠影[J].鄂尔多斯文化.2013(03)
篇2
大家好!
在这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全省首届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值此,我代表全省大学生,向全省首届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帮助我们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举办创意文化节辛勤工作的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
创意开发智慧,创意增强灵感,创意创造价值,创意美化生活,更重要的创意展示青春魅力,激发我们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首届大学生创意文化节,是我们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这里有我们思想的翱翔、青春的旋律、激情的澎湃、灵感的释放、智慧的点燃、观点的碰撞、创意的遐想、成果的展示、自信的增强、想象的丰富、收获的喜悦、过程的享受、参与的快乐!还有我们厚积薄发、标新立异、奇思巧想和创新创意活力的体现!本次文化节也是我们大学生创意的盛典,因为她不仅能启迪我们的创意智慧、点燃我们创意激情、激发我们的创意思维、展示我们的创意成果、培养我们的创意能力,拓展我们的创意视野,还能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是一个让我们发挥想象、施展创意、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作为创意文化节主体,我代表全省大学生庄严承诺: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立足原创、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追求创新、激情创意、激发灵感、展示智慧、提升能力,立志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创意产业发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千帆竞发,尽展学子风采!用我们的创造,唱响火热的青春;用我们的创新,跳出蓬旺的激情,用我们的创意,勾勒出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亲历创意音乐的激荡!让我们领略创意设计的奔放!让我们享受创意策划灵动!
同学们,帷幕已经拉开,青春早已飞扬!积极行动吧!让我们携手同心,舞动青春的彩带,放飞创意的鸿鹄,一起走向明!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预祝同学们取得优秀的成绩!
篇3
1.1中等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生源与培养现状现今,我国的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上,社会上的美术高考热和艺术院校培养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应用设计类人才使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办学方向。近年来蔚然形成的“高校艺术生招考热”、“普通中学开设艺术特长班热”和“社会培训机构艺术培训热”等现象,使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普通中学开设规模较大的美术高考班,使本来为数不多的美术苗子进入了普通中学美术班,这对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受到巨大的冲击,艺术中专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和普通中学艺术高考班在决战,抢生源;一方面在模仿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但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与大专院校难以抗衡。学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看似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作了一些改革,但没有自己的专业办学亮点和特色,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校美术专业的办学走出困境。
1.2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办学优势纵观美术专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很多艺术中专校美术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且是很多学校的首创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条件都有一定的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的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教学模式。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人才,成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在艺术学校美术专业陷入了历史与现实营造困境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前景和空间,更为艺术教育的办学改革和定位指明了方向。
1.3中等艺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当前中等艺术学校绝大多数专业形式上完成由群文美术专业向艺术设计专业转型,但实质上当前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又由于大多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教学实践基地,艺术设计技能与创意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致使设计产业无法拥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未能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发现本土的文化创意资源,缺乏融入创意时代的知识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是师资参差不齐。新教师有着很强的技能,但缺乏实战经验;老教师大多数都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主攻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虽然专业设置作了调整,但无法有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也只好将相近专业教师“移植”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制约着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存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有的是从教师的现状,教师的原专业而开设课程,有的是因现有的设施而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课程因没有师资就不开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综上所述,美术专业办学需要积极寻求突破口,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学校办学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因此,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意基础且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在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2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2.1延伸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很好地考虑把传统文化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才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现在,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文化是软实力,在竞相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座的城市一张名片已成共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土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风格和技艺进行学习、研究,从中体会其精华,感受艺术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参观相关的企业,培养他们直观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热情;另一方面,在设计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体现出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2.2艺术设计教育要与市场接轨,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安排实训课程,观摩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锻炼,并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中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教师除了课堂上通过项目教学加强设计的训练,因为任何设计作品总要转化为产品,因此,还要联系生活开展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前学校实行的工作室制,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让学生参加企业的设计项目的制作,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的设计资源,让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更加紧密,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既开拓了学生眼界,又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2.3注重人文素养在艺术设计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历来艺术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共性问题。人文素养的缺失,看表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似乎没有影响,殊不知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当面对产品的革新时这种艺术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就显露出其局限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显然,这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强调的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是不相符合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意必须是有文化的创意,文化是文化创意的灵魂,创意人才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文化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产品赋予特定区域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高,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通过邀请本地的文物专家和历史研究人员来校做讲座,让学生领悟到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今后本土文化创意的源泉;再例如通过第二课堂、艺术讲座、社团,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1] [2] [3]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篇5
院长学堂,就是研究艺术创新的哲学,并运用这些哲学观念――推开一扇门,点燃一盏灯,照亮一条路,实现一个梦。
张继钢著《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下简称《论艺术》),2011年10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题取自作者一句广为人知的创作箴言。书的内容由作者在艺术学院创设的“院长学堂”系列讲座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该系列讲座又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文化单位演讲,以其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双重的探索创新而独立于大学校园、高端讲坛。上面的引文便是张继钢写给“院长学堂”的“题记”,题记文字也排印在书的扉页上。
正如题记中所言:这是一部研究艺术创新的书,一部赋予艺术创新以哲学思考的书。更具体地说,是一部研究怎样实现艺术创新、怎样为艺术创新作价值定位的书。这一写作宗旨在书序中有更直接和深入的表述:
我在大学讲学时许多学生的提问,让我记忆犹新,当代大学生们如此关注民族的创新精神令我感动。其实,任何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发轫于文化艺术的创新。
我们天天说创新,那么,究竟怎么做才是创新?怎么做才能创新?
自古以来,艺术天才一直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本书就是探究如何戴着镣铐还能跳出最好的舞。
“创新”是《论艺术》一书的主题词,“创新”也是作者从业的足迹和不懈追求。“创新”一词和张继钢的名字联在一起,是一条满载着辉煌的艺术之旅:《千手观音》(舞蹈、舞剧),《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杂技《肩上芭蕾――东方的天鹅》,京剧《赤壁》,说唱剧《解放》……以“创新”为中心概念,《论艺术》开启了对多年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伴随着面向广阔文化空间的精神探索。书中所论及的“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层面:从艺术到文化,从个体到人类,从创作实践到哲学玄思……而在写作风格上刻意规避玄奥艰涩,相反,创新过程和艺术文本的细致解析,创造的魅力诱惑及其生命体验,成为写作的重要旨归和建构理论的基石。全书生趣盎然、色彩斑斓,感官与精神交融、此岸与彼岸共在,将智慧充盈于纹理,在现象还原中昭示一种有着充沛生命的“创新哲学”。
我读《论艺术》,感受最深的是其在坚固的实践基础上,展开了艺术本体与文化形象双重的创新探索,实现着独具个性的理论建构。
“创新”之喻:艺术本体与文化形象
《论艺术》中的“创新”一词,有一条活力充盈的能指链:基本的“所指”是艺术,延伸的喻指在文化。全书因此而接通了“高端”与“地气”,意境高远且踏实厚重。
《论艺术》的第一个章节题为“绝处逢生”,开篇便从一种文化现象切入,就“新作品”的判定犀利直言:“我们国家晚会很多,各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每天都在推出新作品,其实,新推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新作品,有的作品理念可能已经很陈旧,或是重复别人的影子。”作为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张继钢的立足点始终是艺术,他对“艺术本体”有着深度理解和坚定的持守。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新作品”呢?答曰:“真正的艺术创新是突破,应该是确立新的理念、求得新的发现、选择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整合、构成新的语言陈述方式,从而,形成新的品格。”《论艺术》中所有的关于艺术创新的讨论皆源于实践,其中,大量例证源于作者自身成功的艺术实践。例如:盲人舞蹈《去看春天》便是角度的突破与新的发现,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奇迹”。这是张继钢继《千手观音》之后编创的又一个盲人舞蹈。不仅是盲人舞蹈,而且是盲人群舞,而且让盲人去“看”,看一个抽象的“春天”。作品创造了“用手摸春天,用耳听春天,用鼻闻春天,用心看春天”的特殊情境,盲人演员们头顶绿草,手执盲杖,在春光里列队行进,享受着也展示着生命的美丽。舞美背景是梵高式抽象、梦幻的春光。这样一个舞蹈,在艺术与生命的创造上给予人的惊诧和温暖,很难用简短的文字道出。男子群舞《红蓝军》则是“新的理念形成新的陈述方式”的一个例证。《红蓝军》的立意在表现新军革背景下的军队与军人,而“新军革”首先也基于观念的变革。作品直面发展中的当代军事生活,重构“对峙”这一传统的舞蹈主题,以地面和高空两个意象空间的对峙,以、蓝军两个群体精神意志的对峙,取代“对峙”传统中双人舞式的肢体对抗。这一创意还在切分舞台空间的舞美设计和三维全频声场的现代风格音乐建构中同步展开。舞台上未呈现一件高科技的武装设备,给予观众的是新时代之军魂的强烈震撼。类似这样成功的范例,在张继钢的艺术实践中不胜枚举,而“美的诧异”早已作为一个标记,扎根于张继钢作品的期待视野。《论艺术》解析了这些作品中的艺术创意及创意的实施过程,同时以其深刻犀利的专业目光,精辟独到地剖解着更多的人类艺术经典。他认为:“那一点‘黄金’无论如何是存在的,只是藏得太深,躲得很远,需要‘踏破铁鞋’执著寻觅,‘衣带渐宽’艰苦探究。”
“创新”的理念与追求自然地延伸到张继钢所承担的重大文化工程,诸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梦幻五环”、《击缶而歌》、《文字》,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闭幕式的《香山红叶》……凡所承担之节目,皆刻印着他的创新标记。在《论艺术》中,这类或广场或殿堂的文化活动中艰辛的创编过程及其文化意涵,有细致的体悟与解读。张继钢曾做过以《与完美对望》、《朝有梦的方向走》为题的演讲,从艺术的创造讲到文化的创新,更有演讲题名为《文化的承传》、《文化的力量》。他以“艺术家”身份入选“文化人物”、“十大影响力人物”,皆因他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卓越贡献,然更难得的,是他对国家文化发展的自觉思考和担当意识。
艺术家张继钢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而他对“艺术本体”的理解决非“唯美主义”。他多次明言“真善美”的结合是终极的艺术理想,他是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当代的文化研究理论揭示出所谓艺术之“本质”的生成性特征:“艺术本体”是在言说者的社会立场中、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被建构的。而我们当下所言之“文化建设”,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或自明的概念,它只能经由一个又一个物质化的细节、确定的社会实践建构而成。应当说,张继钢所理解的“艺术本体”,是一个逃逸出“本质主义”之窠臼的本体,一个被建构的并仍处在建构之中的本体。这一建构过程直接关联着他的文化立场、政治关怀,关联着他自觉担当的文化责任。
在《论艺术》之“序”中,作者这样表述了对文化艺术与国家形象的思考:“对于一个成熟的国家来说,软实力必将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来发展,通过有效展示国家文化艺术形象来实现。一个国家影响力主要是看不仅能把话说出来,还能让人听进去。”在作者心目中,艺术的创新,肩负着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是一项具体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他的观点醒目之处更在于: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创新就是一种“艺术的”创新,或言之“文化艺术的创新”。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是“文化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是“艺术”地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是要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艺术地、有成效地获取话语权力。基于此,“艺术创新”在他那里始终肩负着“文化隐喻”:创新植根于并建构着精英层面的先锋艺术,同时,建构着主流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关注着国家形象塑造中的文化合力。这样一种宏伟志向,提升着其工作的意义、境界,彰显着其著作的精神价值。
创新“秘籍”:建构在“麦芒”上的艺术理论
《论艺术》的最后一个章节有一个奇谲诡异的篇名:“麦芒上能站几个人”。这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以超现实的思维,可以想象是一个人,一个特殊的人:艺术家;也可能是许多人:由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无限数的人。然作者在该章前言中直接给出的一个答案,再次颠覆了常规的想象:“应该是两个人。麦芒上首先站着一位哲学家,而在哲学家肩膀上站着的才是艺术家!”“谁也不相信麦芒上能站人,这是一个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哲学命题,看似虚构,然而,却蕴涵着艺术创作理想的哲理。”“麦芒,指生活,是人类劳动改变世界的产物;哲学,指理性和智慧,是对生活的理性概括。”
“麦芒”是《论艺术》中最具独特个性和隐喻特征的概念之一,它关联着张继钢艺术理论中对一个基础性论题的考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且由于“麦芒”一词的意象性,其探讨便可在艺术、文化、哲学、人生之间游走延伸。这个被喻指“生活”的既现实又抽象的“麦芒”,凸显了张继钢艺术理论的个性风格与理论意义:以命题、概念为中心的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学术品格,以寓言性、隐喻性为依托的诗性思维及其方法选择。
《论艺术》一书的理论特征之一是,从艺术实践出发,提出命题,创新概念,设立范畴。全书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独有意涵的命题,“麦芒”一题外,有“‘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起手就在巅峰上”,“绝处逢生”,“经典参照”,“寻找原点”。命题之下,有体系化的创新概念或概念新解,如限制、天才、创意、原点、绝处、逢生、经典、经典“告诫”、艺术“窄门”、再现生活、表现抽象、创意三昧、创意行程、原点与灵感、艺术作品的“象”与“场”……在后续出版预告的章节提示中,还可见到的命题、概念如“打开关键”、“持续着的美更可怕”、“对比就是视觉,矛盾产生记忆”、“独处”、“虚拟与时尚”……所有这些,围绕着全书的主题词“创新”,结织出一个命题、概念与范畴之“网”,类似一个不断在扩展、充实的“元素表”,在艺术实践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中探索那个完美的“结构图”。这是一套建设中的、开放形态的艺术理论,这一理论以“创作论”为主体,向艺术本质、艺术形式、鉴赏与批评、产品与接受诸方向辐射,来解决全书所提出的“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这一基本问题。
《论艺术》始终不是一部“玄奥”之书。对文本的尊重,对创新细节的着力剖解,使其成为一部可读可感可思可悟的理论著作,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是该书最重要的理论品格。《论艺术》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范例”:手的艺术,脚的艺术,点的艺术,线的艺术;“关系”限制,“空间”限制,“顺序”限制,“定点”限制;正面强攻式,顺势借力式,逻辑颠覆式,三翻四抖……从古到今,从自身到民族到世界,作者广阔的视野所至,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互动、理论对实践的互文性。这使得该书在建树理论的同时,具备着艺术欣赏、艺术教学乃至感悟生活等多重阅读期待。例如,在“经典参照,自成一家”的命题之下,梳理出7种以“经典”为坐标,“自成一家”的创新路径,谓曰:出类拔萃、触类旁通、得意忘象、师出无门、南辕北辙、主题先行、形式决定。理论上说,面对“经典”去超越、去创新的路径可能远不止这7种,事实却是:作者对7种路径的描述和解析全然来自艺术实践。以实例说话,用文本发言,其示范作用和启迪功能,引导读者经由对“出类拔萃”的范例的理解、领悟,最终达至“得意忘象”、“触类旁通”。
命题的寓言性、概念的隐喻性是《论艺术》在研究方法、写作文体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格言、箴言、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维语言并置共存,展示了以“诗性”的思维来阐述艺术的理论活力。寓言式、隐喻性的理论思维有自己久远的传统,如古老中国的庄子寓言,如近代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如现代的尼采、本雅明、卡夫卡。在现代性文化反思中,寓言式、隐喻性批评方法,着意于贴近文本、贴近生活之本真建构新的理论范式,对打破刻板僵化的思维定式,颠覆传统理论的自明性,推动艺术思维与艺术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借用保罗・利科的一句话:“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本雅明更明言:“格言是不加修饰的思考的学校”。一句“麦芒上能站几个人”就是一个寓言,“绝处”、“巅峰”、“麦芒”、“限制”等概念作为喻体,有各自的张力结构,更在该书的理论构架和学术语境里,具备了跨领域映射的功能。在《论艺术》中,寓言成为传递智慧的重要方式,而隐喻以其固有的张力能量,实现着能指意涵在不同领域内的转换与生成。
这些“不同领域”,跨越着艺术的不同门类,跨越着艺术与哲学、艺术与文化,也跨越着艺术与生活、艺术事业与现实生存。
创新独白:“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
在“张继钢论艺术”的已有的命题中,“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无疑影响最深广、最富有寓言意义,是一个标志性的话语,是烙着个人标记的“创新独白”。它甚至可以称作一条“生存独白”、“事业独白”,“限制”一词因之而又获取了更丰厚的隐喻意义。
“‘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绝对自由’肯定不是艺术大家的摇篮。”“自古以来文学艺术天才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张继钢如是说。
“限制”是这一句式中的核心词。一般认为,“限制”的反义词是“自由”,但在张继钢的艺术生命中,与“限制”词义相悖又相辅相成的,另有一个词:“跨越”。跨越不同的文化身份:艺术家与军人、艺术家与教育家、艺术家与部门领导、精英与主流……跨越不同的艺术门类:舞蹈、舞剧、杂技、歌剧、京剧、歌舞剧、说唱剧、广场演出、音乐舞蹈史诗……跨越不同的学科方向、思维模式: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哲学、艺术创作与理论建构。生命体验与艺术创新在此产生了同构:所有的“限制”都被视作“跨越”的起点,“限制”成为追寻和坚守的目标,在限制中磨砺“天才”,创造人生。
“天才”是这句“独白”中另一个极富个性的词语。书中没有给“天才”一词以专门的解释,不是由于该词具有所谓的“自明性”。在句式中及在不同语境的表述中,“天才”皆由“限制”磨砺而出,所以“天才”也是“生成性”的。书序中的一段话或可用来作一侧解:“创新,除了才华,还有基于对本行业深刻而广泛的了解,所以,做事要慎重;评价作品是否创新,也离不开对本行业深刻而广泛的了解,所以,说话也要慎重。”这段话可谓慎而又慎,坦之以诚而力压千钧。在我看来,《论艺术》中所言及之“天才”,是璞玉,是精英;是一个境界、一种呼唤;是“创新”与“美”的隐喻。“天才”无须敬畏,天才有大爱。
篇6
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才为表演艺术的跨界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可能,对其而言,这不仅是素材上、样式上的丰富,更是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平等相待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刘梦溪就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说到:“就像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样,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逸世独存于当代世界。而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①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具备文明人的智慧与生存方式是内在要求,那么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应采取的模式更应该积极探求。我认为“双边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双边对话’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②对于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要求,这一对话模式正能内化其美学涵养、跨学科智慧与多元文化特质。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③魏广龙,庞琳.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4.
④⑤张海涛.未来艺术档案(绪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⑥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52-161.
篇7
摘要:如何让现代艺术有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有不僵化。答案就是传承与创新界的结合,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角;艺术设计;广告创意;研究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上的,中国现代艺术艺术要走出一条路来,必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辉煌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拿来主义”,没有自我的风格,最总只是留下来一些古董拷贝品,无设计可言。国外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对传统的继承是必要的。
1.中国传统图饰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设计中,如何把我传统图饰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饰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饰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传统图饰代表了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从审美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图饰是最能反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有符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图饰的运用,必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联系起来考虑。作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自觉的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从中汲取精华,使自己的设计具有民族特色。近年来,将中国传统图饰混合与设计中备受设计师青睐。例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嘉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人类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艺术的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得纹样,石壁上得刻画同记载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当时人们内心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体系。例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蓝印花布、木刻插画等。这些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家们完全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和自我需求对传统图饰进行再次设计。“苏州印象”概念海报,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开片纹图案图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以山水影波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2.山水精神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
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如能应用在现代艺术中做到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黑白对比。那么就会给读者产生一种超越景物本身的联想,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沉醉。纵观中国绘画,始终融意境与画面,流动的、有规律的线纹与天地间的大气流动相协调,把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境界。如俗称“马一角、夏半边”的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即以边角之景捕捉自然界最精美的部分,达到“以小观大、以偏概全、以虚拟实、以意造境”的效果,获得“笔有尽而意无穷”的趣味,可称为山水精神。
3.地方特色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民间图案艺术是指皖南徽州地区自然人工环境所购成的视觉形象图形系统,它包括徽派建筑三雕、绘画、剪纸、服饰等所形成的装饰艺术形式。其内涵深厚、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征。徽州民间装饰艺术选材质没,造型生动,通过不断的沉淀、延伸和衍变,寓意深刻,形成中国元素特有的艺术符号,展示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有意识的对传统的民间图案进行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创作出新的民间图形系列作品,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保持与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开发创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装饰艺术产品。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非常重视“意义”表达,无论在何种场所,还是在各类器物上都使用某种确定意义上的装饰。中国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寓意良性循环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环境,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安徽地方特色。因此,要充分的对地方风俗得了解。地方特色图案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不同的地域文化。
4.汉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以汉字为会徽的图案。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心智、身体、精神”和谐统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利用书法字体进行标志设计,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活泼、新颖、富有变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中主要以图形符号和文字为主。以文字作为设计创意元素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创意素材之一。我们可看到众多的优秀作品都采用文字创意的形式,或者是以文字作为基本的创意元素延伸出来的图形,因此,再设计中能运用中国文字创新的手法将有利于增添平面设计作品的中土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设计从一开使就和文字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中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店铺前面悬挂的“幌子”招牌,被当作广告设计额雏形。而很早就出现的“公文告示”被视作招贴设计的萌芽。中国文字中,许多与美好相联的字和词都与“羊”字相关,羊大为美。因此,取“羊”的汉字创意,不但有领头羊,引领亚洲之意,在设计中,能利用汉字艺术来设计标志,或运用招贴设计,版面设计,包装设计中同样有及其重要意义。例在“16届亚运会会徽设计” 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并且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以草书字体构成申亚城市“广州”二字,富有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得艺术特征在这里充分发挥,使设计舒展、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感与节奏感。是一个汉字书法表现代设计的成功案例。(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祖平.现代公共艺术中的中国文化理念[J].美术大观.2008年08期
[2]高宇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申明倩.设计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评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孙杨.浅析街道景观照明设计[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5]孙照慧.浅谈家具在室内设计中如何布局[J].消费导刊.2009年24期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
作为以人类聪明才智为基础开展的创造类文化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艺术创意人才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还肯定了创意型艺术人才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发展机遇,还使得其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因此,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工作改革,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融入新思路,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意性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艺术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内容。
一、艺术教育同文化创意产业间的关系
随着人民群众近几年对文化和艺术关注度的提升,使得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对一所高校来讲,其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特性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作用。就艺术教育本身来看,其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同艺术有关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艺术精神和能力进行培养。这不仅是该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还是高校深入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而如果高校教育者想要将在艺术教育中穿插一定的科学理论,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就需要在课程教学期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情感上同艺术和科学产生共鸣。创造性作为强化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关系更加紧密的一种“介质”[1]。培养和提升艺术教育专业人才自身的创造性,已经成为该专业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此外,高校领导者在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文化创意项目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未来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稳步发展。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以创造力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其强调文化因素或者是主题文化,通过个人、创意、技术、产业化等方式进行开发,对知识产权进行营销的一种产业形式。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传媒、视觉艺术、雕塑、广播、影视、环境艺术、音像、软件、计算机服务、服装设计等在内的创意性群体内容。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使艺术教育已经逐渐荣升到了高校教育体系主要地位之上。这发展一趋势的出现,不仅衍生出了北影、央美等一系列的高等艺术院校,还推动了庶吉、先锋等权威性艺术培训机构产业的发展[2]。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社会发展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艺术教育类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体系之中。此外,世界范围内新经济形式的来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把握好此项机遇,则成为艺术教育能否牢牢扎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高校创新艺术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一)以文化产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环境影响范围的扩大,国内众多高等院校也开始认识到了人才市场新的需求形式,并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发的承担其这一人才培养的重任,逐渐开设了较多能培养创意型文化人才的教育专业[3]。但因为缺乏参考案例和先进教育经验、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使得一些新建艺术专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同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已经达到了近七十个,但不同院校该专业在学科优势与教育资源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使得其教育学科的设定也带有了一定的差别,导致部分文化产业缺乏专业学术理论和人才支撑。而部分院校在设定艺术教育专业时,没有将其划分到具体的院系中,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的学位往往是五花八门,没有具体的学科归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专业的教育情况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同文化创意产业间联系的较弱。因此,我国拥有艺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设定出独立的学科,培B出更多专业对口的艺术系毕业生,更好的满足该产业发展期间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一方面,负责艺术教育高校领导者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优势,对现有的优势学科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同文化产业相结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校人才培养基地[4]。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会涉及到较多的学科,所以,在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时,高校领导者可以以原有的艺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相关的专业,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和消费方向为导向,通过全面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审美能力和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该专业市场意识,培养出更多同文化产业市场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体系
首先,艺术教育专业在更新教育思路时,应当以培养创意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子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意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其他类型的人才不同,创意人才本身具有极强的个性和创新性。因此,高校艺术教育者可以以此为参考,将一些创新型的知识融入到日常课程教育中,将艺术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技能教育转向创新教育,让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5]。其次,高校教育者应当结合文化产业特性和发展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创新性教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作为根本性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多融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最后,高校教育者还应当创新艺术教育专业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教育期间尽量为培养原创性的艺术人才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原创作品和艺术理念,从而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原创意识的创意人才。
(三)强化对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
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人士还无法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所以,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6]。对此,我国高校领导者应当和政府部门联手,借助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撑等,为艺术教育改革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后,高校要以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艺术工作室为依托,大力培养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便能够顺利同市场需求接轨,从根本上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不仅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承载着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规模还在不断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调整的过程中,其发展前景和要求也随之凸显出来。因此,我国高校在对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模式、目标和任务要求进行改革时,应当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为依据,结合本校该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条件,适当的吸收和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新途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我国相关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能够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质进一步完善。
作者简介:农家,199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9年获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建筑装饰设计师,现任教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束霞平.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90-95.
[2]赵磊.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术教育[J].大舞台,2015,04:207-208.
[3]宋晓凰.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5,09:240.
[4]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3:71-74.
篇9
(一)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设备的质量我们都知道,高校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所以,高校要想将自己的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做好,就必须提升其师资的专业素质,首先,学校应该高薪聘请有才能,有能力的专业美术教师来主导学校的创新改革工作,其次,对于学校现有的美术教师,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培养教师改革创新的工作思想,并且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审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他们适当的实行奖惩制度,以激励他们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去。此外,学校应该派遣有能力的教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发展自己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工作。最重要的是,学校及时审查改革创新方案实行的预况,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并且及时高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此加以改进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设备的购进,学校一定要严格审核,购进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教学设备,并且购买的教学设备必须是高质量的,先进的,能够适应教学的改革创新,这样,学校才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发展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
(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背景下,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学教学的引导方式是多重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实行对其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美术学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定期检察学生的美术作品,认真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认真监督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修改,尽量确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以及实践能力,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性格以及兴趣和风格,从而引导每个学生走自己的风格路线,积极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美术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教师应该尽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美术,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美术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学生学好美术的根本,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学生对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美术学基础课程不一定要上的那么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发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的方式来上美术学的基础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高效学习。
二、结语
篇10
[关键词]3D 打印技术;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68-01
3D 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形的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较,3D 打印具有快速成型、个性化定制、成形不受零件复杂程度限制,以及节材、节能等优势。在当今,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其强大的制造优势预示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们国家也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3D打印技术的发展。
一、3D打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科技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作为一项新兴技术,3D打印技术的一体化快速成型、个性化定制方式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个性化创意设计理念目标的高度契合,目前,它已广泛的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领域。如创意工业产品设计、文化旅游、服装道具设计制作、文物古迹修复等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现阶段3D打印技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文化创意产业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
1、可供3D快速成型的材料相当有限
目前3D打印的材料领域仍是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使用中的3D打印的材料相当有限,3D打印只能做到使用PLA(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ABS 树脂、橡胶、石膏、塑料、可粘结的粉末颗粒等进口材料,而3D打印的金属产品材料国内市场上仍然缺乏,需要大量进口,且价格受到国外市场控制。而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品的多元化,需要多样化的个性材料种类,材料问题现如今成为制约3D快速成型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2、3D快速成型技术与设备之困
现阶段,3D打印机设备的成型精度与加工要求仍无法满足各种文化创意设计产品的需要。3D 打印效率也相当低下,打印稍高精度物品耗时非常长。此外,目前的桌面级3D打印技术仅适用于进行一些小规模样品制造,如动漫手办作品、个性工艺品、工业模型制造等。材质也为较为常见的ABS 树脂、橡胶、石膏、等,而对于一些金属材质创意产品以及复合材质的定制产品,只能应用大型工业级3D打印设备进行制作,且在金属产品的成型精度与强度方面,依然无法达到传统铸造、锻造工艺工业性标准。同时,3D打印设备价格昂贵,且设备的维修、材料的采购均依赖于进口,缺少自主研发的高精度3D打印设备。高昂的价格与维修、应用成本大大降低了创意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3、 知识产权法律条款缺失,存在法律风险隐患。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形式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这是创意产业耐以发展的根本。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普及,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不难想象,在3D打印时代,人们通过网络现存的数据资源下载复制,甚至借助于三维数据扫描仪扫描,轻轻松松在家里就可以打印出最新款式的创意设计作品。这种网络数据的普及化以及3D打印的快速便捷性使文化创意成果盗版泛滥成为可能,这将极大的影响创作者的积极性,严重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产业化程度低,商业模式单一。
3D打印技术适合个性化小规模和有特色的产品的加工生产,而且由于 SLA、FDM 等 3D 打印的技术门槛低较低,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企业、事业单位,甚至从事创意设计的个人都纷纷涉足3D 打印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3D打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许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只图一时新鲜,采购的设备利用率不高,加之材料昂贵、3D打印行业产业链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3D打印技术应用尚处于一个整合度较低,比较无序的发展阶段。同时,不同企业单打独斗式的应用3D打印技术,在数据库资料的共享与网络管理运营平台的上面,缺乏有效的合作关系,缺乏产业效率,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3D打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发展思路
1、 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3D 打印体系的整体布局。将3D 打印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内,明确3D 打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的重点领域,逐步完善3D打印研发与应用机制,形成一条龙的产业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3D 打印产业示范基地,积极鼓励文创企业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创意产品的研发,优先扶持3D打印应用效率高、具有创新性的文创企业。
2、 加强3D 打印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大力扶持 3D 打印研究、应用机构和服务、教育培训机构。设立 3D 打印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推进数字化技术、软件控制、打印装置、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在研发扶持中,注意建立公平、公正的研发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各研发主体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加强对 3D 打印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特别对实施产业化的文创企业在市场销售、推广上给予政策支持[2]。
3、成立3D打印云服务体系,完善平台服务机制。
积极探讨3D打印“设备+技术+应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建立完整的网络化3D打印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机制,借助互联网云服务体系,整合区域乃至全国的优势文化创意资源,促进3D打印技术发展的市场平台建设,
包括3D打印电子商务平台、3D打印数据安全和产权保护机制、3D打印及周边项目投融资机制等,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
对3D 打印问题从法规和法律上予以保证,加强知识产权立法.知识产权立法需要关注3D 技术发展对权利人和公众的影响,在鼓励先进技术发展的同时注意不因新技术发展而损害其他权利人的利益,要维护创意设计其他权利人的权利.法律应对文化创意产品3D 打印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作出明确界定,把不利于权利人长远利益的 3D 打印行为从政策上和法律上明文禁止,使3D 打印技术的管理更趋规范。
5、加强 3D 打印人才培育。
将3D 打印领域相关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体系,培育3D 打印技术各层次人才,积极帮助文化创意企业从海内外引进 3D 打印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造本土的研发团队。依靠行业协会、博览会、论坛等组织形式进行3D打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的培训。在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机构进行3D打印技术的展示、宣传和推广。通过组织 3D 打印技术相关讲座和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 3D 打印技术的认知度,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推动 3D 打印产业发展[3]。
参考文献:
[1] 曹京明.论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8).
[2] 王忠宏,李,张曼茵.中国 3D 打印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3(1).
[3] 潘慧.广东省发展 3D 打印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3):1-4
作者简介:
杨成(1980- ),男,湖北黄冈人, 研究方向:3D动漫产业理论、动画衍生产品设计与开发。
- 上一篇: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 下一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