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它是指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宫承波等人从技术上对新媒体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媒体息息相关,媒体的变革必然会促使旅游业的变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是人们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当人们有旅游欲望的时候,往往首先会借助新媒体去查询,然后针对去哪里,行程如何安排,游客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旅游商家沟通。游客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络论坛等结伴邀约,寻找“驴友”。旅行归来,他们会将旅行的经历、照片或视频等上传到微信、论坛、空间等社交媒体,吸引其他旅游者。因此,新媒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四川茶文化作为四川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巨大的新媒体市场,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二、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四川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早以盛产茶而闻名于世。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开辟茶园,种植茶树。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树栽植的发源地。四川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时至今日,四川茶叶产业成为四川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成都的茶馆文化早已名声在外。仅以雅安地区为例,雅安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全市可耕种面积的50%以上,优越的自然生态,成片的茶园风貌,为雅安生态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仅名山县茶企就多达1000余家,名山县确立了“旅游兴区、茶业富区”的战略,兴起了以种茶、卖茶、看茶、采茶等特色生态茶文化旅游,策划了蒙顶山景区、中国茶都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四川对茶山景区、茶乡生态观光、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馆、茶商品和“茶家乐”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显成效。
三、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极富地域色彩的茶礼、茶俗和名人典故,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显成效。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新媒体的推广营销。四川茶文化旅游推广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报纸、电视、户外广告、会展等形式,缺乏新媒体的主动推广和营销。在国内大型旅游网站,比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网、同程网上从未看到过四川茶文化旅游的推介。但事实上,新媒体在推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新媒体更强调点对点的传播,通过互动环节更能调动起消费者的兴趣。近年来,四川茶文化旅游在运用电子商务上有一定的尝试,例如,蒙顶山茶在淘宝上建立了自己的旗舰店——蒙顶山茶贡名苑旗舰店。一些雅安的茶企也设立了自己的网店,但这些网店的点击率和成交率都不高,网页的设计也缺乏对四川茶文化内涵、产品特色、制作流程、冲泡流程等延伸内容的宣传,因此,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第二,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和特色专项旅游参与。虽然四川茶企众多,仅名山县就有上千家茶企,但大部分企业都各自为阵,以占领中低端市场为主。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昔日的贡茶辉煌早已不在。古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誉的“蒙顶茶”在各地后起之秀的名茶品牌前,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福建、杭州、安徽等地的名茶。川茶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被人遗忘。在雅安市企业服务网评选的雅安十强茶企中,其中有六家以生产绿茶为主:四川省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禹贡蒙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老茶客茶业有限公司;四家以产销藏茶为主: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雅安市名山县朗赛茶厂、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纵观十家茶企,在国内名茶品牌的地位甚微。同时,由于是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参与度不高。另外,虽然在四川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早就提出了专项旅游的口号,但很少有人选择将川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专项旅游,将茶文化当作一个专项旅游仍需进一步发展。第三,缺乏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茶园茶山观光游览、茶家乐、茶事体验和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例如,每年蒙顶山都会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上有很多茶文化活动,如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采茶能手大赛等。但这些旅游节项目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度和互动度不高,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与国内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节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旅游节上过于宣传茶叶的生产,没有突出茶文化旅游,大多只能吸引本地和周边居民,没有对全国形成影响力。
四、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单独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推广四川茶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和旅游者的要求了,而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的新媒体无疑对川茶旅游文化的开发有重要作用。建议搭建以下推广平台:
1、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
现在大多数旅游者在策划旅游时都会先在网络广泛收集目的地的信息。特别是知名网络社区的旅游板块更是热门。在这些旅游板块中,很多人会发帖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并且发帖一般都图文并茂,甚至带有视频,很有吸引力。很多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就是先在论坛被追捧者炒热,然后带动了更多的人前去,一跃成为热门旅游地。例如,成都周边的“楠木溪”、“王婆岩”等等。因此,如果要发展川茶旅游文化,就应该特别关注这类社区,尤其是天涯、搜狐、第四城等知名社区的旅游板块。可以在这些网络社区组织活动,邀请社区名人来游玩,然后以游记形式发表,期待网络推广。
2、建立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获取以及传播的平台,用户可以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即可实现即时信息分享。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根据腾讯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相比传统媒体,微信的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专门建立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微信互动平台已是时代需求。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发起话题或者优惠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点评和转发,在公众平台上对旅游者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回复,对反映的问题积极回应,了解粉丝的市场需求,微信中的粉丝就是实际或潜在的顾客。另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与四川茶文化旅游业的专家、名人合作、知名驴友合作,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旅游部门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邀请其观光、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传播。
3、打造特色体验之旅配合以新媒体推广
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前言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众多旅游设施的大力建设,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多彩的今天,旅游设施及项目也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与现在流行的在沙滩吹海风,享受阳光沐浴,下榻海景房相比,已经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旅游方式,那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那些历史遗迹所在地,切身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当置身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你一定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深深地震撼和折服,而这些感受都是阳光沙滩的沐浴和疯狂购物所不能给你的。这些经验所带给你的是对人类,对历史,对自己的反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看到这些,感受到这些,感叹于人类文明的辉煌,感叹于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场历史文化旅游引发对于历史、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和自身的思考。
三、当前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固有冲突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且贯穿于整个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当中。保护文化资源是为了保留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对过去人和事的思考,帮助我们解开对过去的疑惑,感受先辈们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的未来,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人们的面前打开了过去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才能感受到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其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绝不允许在开发过程中对历史足迹的一丝一毫的损害,在游客旅游的过程当中更是要禁止一切有损和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
(二)资源的不可再生与有限性
资源的不可再生,保护以及再循环利用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方面更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不言而喻,历史悠悠年代久远,漫长的岁月中要难免经受了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和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个过程中将保护资源放在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也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除了保护还要进行维护,常规的、定期的维护,无论是不是在旅游开放期间,都要坚持这样做。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就是遗存量的问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重中之重。
(三)旅游开发体系不完善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的优势,但是总结目前的现状也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还有一些是固有的,比较尖锐的问题。非常显著的是有一些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开发历史旅游文化资源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为这当中还存在着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我们要先保护其次是开发然后才是瞻仰,而最终是将这宝贵的人类遗产传承下去。未能充分开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意识不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麻木性,甚至可以说是忽视,进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更新丧失,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效策略
(一)注重平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充分意识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把握好这个度,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工作理念当中,在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就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彻底地贯彻并去实施。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当除了有意识上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促使民间资金投入到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当中,这些都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也就是说拓宽资金渠道的来源,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方法,找到问题并努力去克服,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科学,有效地去开发,使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事业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力度
如今的旅游行业都遵循着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也就是说一站式终极服务,结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要丰富游客的体验,在感受到历史遗迹的辉煌之余,也要让游客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游客对这里的历史遗迹,这个城市,包括这座城市的人民都有所了解。新的策略就是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周边有观赏价值的景点等整合起来,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地域统一的文化氛围下给游客完整的观赏体验。
(三)注重完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开发得过于粗犷,这类问题在中原地区特别明显,开发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市场机制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市场观念,这就必然导致不良的经营状态,水平低,规模小,层次低,所以就无法提高产业规模,而这样的一种经营状态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将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努力形成完整的开发体系,并让其能够良性发展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做的事情。
五、结语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其意义深远,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充分发掘我国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把握好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克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青.浙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J].福建茶叶,2016,11:146-147.
[2]徐仕强,杨建.基于SWOT分析的铜仁市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6:95-97.
篇3
关键词:盐城;滩涂旅游;资源规划;资源开发
盐城隶属于江苏省,它东临黄海,海域广阔。全市海岸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岸段是为淤长性海岸,而且其面积仍在增长,所以盐城市的滩涂资源尤为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长期以来,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下发的资金偏向于沿海城市的开发。随着江苏省的沿海战略开发计划的实施,盐城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利用盐城市的滩涂资源更为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概述
在盐城,滩涂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宝贵的生态系统。
在盐城滩涂地区,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与鸟类,其中尤其是以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白额雁等珍禽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盐城滩涂资源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
同时,盐城滩涂更是珍兽麋鹿的原产地。目前已达1000多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点。
盐城的辐射沙洲亦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辐射沙洲,潮涨潮落间,海与滩相互交替,是为天下第一奇观。在辐射沙洲中,生活着大量的鱼类、贝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形成“天然珍奇生物博物馆”。
由于盐城滩涂面积的逐年增加,新增的滩涂为居民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此生活的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风情浓郁。
二、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盐城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盐城滩涂旅游的开发创造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地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盐城夏季多雨,容易造成水灾;冬季又较为干旱,造成滩涂因缺水而发育不良。
盐城工业发展的某些不合理性,也为滩涂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知识滩涂的水质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含磷污水的排放,造成沿海地区的“赤潮”现象频发,生态灾害严重。在滩涂的不合理开发中,围垦造田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由于滩涂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与鸟类,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这是极其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发展的。
三、盐城市滩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
自1983年起,生态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自然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淤泥质海岸湿地,有潮汐滩涂、滩涂河流等特殊的滩涂风光。同时,丰富的鱼虾贝类以及滩涂上生活的珍禽与珍兽,也为盐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滩涂旅游环境
要想有效吸引游客到盐城滩涂来,首要就是完善旅游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玩食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合理配置滩涂旅游产业要素,优化这些要素的结构,加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盐城滩涂旅游业的硬件支撑力。同时,加强旅游地软环境的建设,完善盐城的网络建设,将盐城内部的各个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到滩涂网络信息库中,加之导游人员的介绍,使游客了解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间接为盐城滩涂旅游做有力宣传。
(二)盐城滩涂生物多样性旅游
盐城滩涂的生物具有独特性,尤其是一些珍禽与野生麋鹿,都是值得旅游开发部门注意的自然资源。在规划开发生物多样性旅游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道路。在不破坏鸟类、麋鹿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开发盐城滩涂的旅游资源。
(三)发展新型的旅游项目
盐城滩涂的资源就是发展多样性旅游方式的最好条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态探险、生态科考、自主捕捞等旅游活动。在滩涂上以良好的、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组织游客进行小规模的探险与生态科考,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了解滩涂上生活的珍禽、珍兽等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从侧面对游客进行环境、动物保护等教育;另外,还可以组织游客进行鱼虾贝类的捕捞,由滩涂工作人员设置“移动厨房”,随时为游客烹调营养、美味的鱼虾贝类美食。盐城滩涂上的居民民风淳朴、民俗气氛浓郁,可以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组织文艺汇演,既发展了新型的旅游项目,传播了滩涂文化,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
(四)发展绿色农业
滩涂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对生态环境加以整治,改善种植条件,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科学地运用种植手段,必将使盐城的绿色农业发展起来。具体可以在盐城滩涂上建立农业、养殖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发农副产品市场,深、精加工农副产品,打造中国的绿色产品基地。另外,利用好盐城滩涂独特的生物资源,将哟有关鱼虾贝类的产品进行深层挖掘,开发具有盐城滩涂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充分体现盐城滩涂生态旅游的独特性。
结束语:
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该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考虑滩涂上的珍稀鸟类与野生动物,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积极解决在盐城滩涂旅游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管理盐城滩涂上的各种开发的资源。另外,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扶持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开发项目,搞好盐城滩涂的旅游业发展。为促进盐城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2]沈永明.盐城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2).
[3]高军,徐网谷,杨P婧,蒋明康.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01).
[4]刘合林.盐城市海岸带资源浅析及其产业发展抉择[J],资源与人居环境(理论探讨),2007,(01).
篇4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课程 教学方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从而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因此,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经验,通过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将我国优良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发展及趋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项目创意设计、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研究热点、案例分析,等等。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热点和案例分析等,其中又以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为难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从上面《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是主业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使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课程总共有三个学分,而其他的课程基本上只有1.5或2个学分。这些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旅游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掌握相关知识,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旅游规划的研究热点,熟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体系,并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分析及自身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旅游规划实践任务。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旅游规划的思想与程序、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内容。
2.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
3.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及进行野外调查;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的程序、方法和内容;掌握旅游营销对策、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等。
4.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项保障体系。
5.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完成简单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操作。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要达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用到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实践要点、步骤、方法、技巧等内容。例如,在讲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时,教材上有相应的评价步骤、模型树及评级因子权重表等,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这种评价方法,就必须用案例进行评价,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作业进行实践评价,这样学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又例如,在讲到项目创意设计原则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们认为这不只是“喊口号”,必须用案例进行说明。另外,还有很多教学内容,例如旅游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主体定位、功能分区、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都应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看来,案例教学法贯穿该门课程的始终,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研究型教学法
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才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这就要用到研究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拓展和提升,从而发现研究课题的教学方法。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旅游专业课程中理论深度、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挖掘和进一步研究的。例如,在讲到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时,教材上只列举了美国的海滨旅游资源及滑雪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估标准。还有很多专项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来,因此我就展开了对温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温泉资源开发现状,成功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又如,在讲授旅游形象设计这一内容时,我就结合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开展研究工作,确实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只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才能互为动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使两者共同提高。
(三)零距离教学法
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加强旅游资源实践环节在整个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就是一门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零距离教学方法的运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零距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地的城镇规划与环境的协调;旅游地的人文、经济、环境、民风民俗等社会资源的考察;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经营与发展状况;导游人员的情况、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与促销、旅游地的形象,等等。通过零距离教学,学生既增加了旅游的经历,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我认为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的课程很适合,有的课程部分内容适合。《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部分内容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进行主体定位、功能分区、营销策划、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等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地区对这些内容的成功设计。
(五)课堂讨论法
篇5
关键词:武功山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规律,为武功山体育旅游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方式,以利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一般分成产业类和资源类两类,
(一)产业开发模式
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包括: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武功山以体育旅游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目前有登山、野营、溯溪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称为“旅游性体育”。
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熔入带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在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目前,武功山开发出来的这类型体育产品有登山赛、滑翔伞等,由于这种旅游活动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为体育性旅游。
3.从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如图1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认为应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体育+旅游”模式占26.41%,认为两者平衡发展的占0.8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5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图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图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的为这一产品而来。目前依托武功山的自然资源开发攀岩、滑翔伞、跳伞等。
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现,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旅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
4.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如图2显示:认为要以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专项体育旅游项目的专项型开发模式占26.74%,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认为要以扩大景区景点建设规模,深度挖掘体育与旅游契合点的附带型开发模式的占8.9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7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型”开发模式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又可以做到体育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统计图
三、结论
(一)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的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和利用。
(二)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开发模式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批准号TY090。
参考文献:
[1]张强,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1-2.
[2]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2.9(3):22-25.
[3]杨红伟.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35-37.
[4]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32-34.
篇6
1.1区位条件
夷陵区即原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坐落在美丽的西陵峡畔,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地扼渝鄂咽喉,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夷陵区属于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在长江经济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共振联动作用。目前已具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优势,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往、东西资源要素对流的交汇处和过渡带,历来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纽带,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五城一线”的开放开发大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夷陵区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1.2旅游资源
夷陵区旅游资源独特。有人间奇迹的“两坝一峡”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三峡画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万年活化石”中华鲟,神秘难猜的“千古之谜”巴人悬棺,峡江两岸有“三峡千峰无比奇”的黄牛峡、灯影峡,有为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治水而建的黄陵庙。人文景观有晓峰的悬棺风景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三国古战场等名胜。
夷陵历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有巫山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峡中神牛助禹开江的美好传说;在现代,有举世无双、闻名全球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众多,成为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坡、欧阳修等文人墨客漫游抒情写意之胜地。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工程相得益彰,天工造化与人工美景融为一体,集自然风光、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筑于一地。
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潜力评估
2.1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背景
夷陵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夷陵区旅游发展是伴随三峡水利开发起步的。进入21世纪,本区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体系也逐步确立。在大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全区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重大事件的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地处中国中西地区过渡地带的宜昌市将出现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在中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投资的基础上,夷陵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将走向新的阶段[1]。
第二,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三峡工程作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无论在大坝建设期间还是大坝建成以后,三峡大坝所在地都将是国内外旅游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旅游区。夷陵区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属地,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夷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第三,国家对于三峡地区优惠政策的机遇。夷陵区享有国家给予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三峡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山区扶贫开发和鼓励中西部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该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际旅游趋势变化的机遇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游人曾风靡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享受那里特有的温暖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舒适的沙滩(sand)[2]。这就是“三S”旅游。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许多美丽的海滨遭到了破坏。特别是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和海啸,更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许多国家兴起了到大自然(nature)中,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c)情结,融入自然天堂(nirvana)的旅游热,这便是现代旅游所崇尚的“三N”旅游。从“三S”到“三N”是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为主的现代生态旅游追求。而后者讲究的是一种“保护旅游对象”——自然景物的精神消费。夷陵区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无疑是符合这一发展变化趋势的。
2.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成就
第一,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原宜昌市旅游规划将夷陵区(原宜昌县)划分为五个主要旅游区,即黄牛岩生态旅游区、晓峰休闲度假区、小溪塔观光娱乐区、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与西赛国原始森林旅游区,现夷陵区除去已划出的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及黄牛岩生态旅游区内的部分景点,四大区中除西塞国属于“十五”期间新启动开发的之外,其他三区在“九五”期间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十五”期间主要进行了深度开发和提高、完善,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景区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国家级的景点,如4A级的三峡人家风景区、3A级的中华鲟园、黄陵庙、悬棺等。在景区开发上,实施了精品品牌战略,加强拳头产品、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如重点建设黄牛岩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两坝一峡”[3]。随着政府重视、有序规划、政策到位,这些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凸显。
第二,注重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夷陵区旅游局下设了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心,在制定并推行旅游资源开发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开发的审批程序,对区内旅游项目实行规范引导,既保护了旅游资源,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夷陵区目前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利用、展示现有资源即观光层次上,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资源,则对其文化价值开发不够。旅游景区(点)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其历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内涵丰富但感觉肤浅。景区在开发上创意性不够,雷同性大,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地方,给游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新近开发的几个景区外,全区旅游产品总体而言规模小、品味低,缺乏大品牌、新亮点,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第二,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凸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旅游生态地带的开发上,出现了注重生态保护和过于强调旅游经济效益的矛盾[4]。利益取舍上急功近利,出现目光短浅的行为,过于强调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损坏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客源市场季节性强,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夷陵旅游受气候、水流量等自然因素制约较多,淡旺季明显,游客旺季出现在5~10月份,11月至次年4为淡季,呈现客源市场季节性强的特点,全区旅游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发展潜力
夷陵区有文化沉积深厚的西陵峡,有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高科技大工程,出现了一个体量巨大的水上旅游新景区――高峡平湖,这些都是夷陵区发展旅游的优势[5]。作为一个集湖光山色、三峡风光、巴渝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夷陵区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知名度比较分析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对比分析,夷陵区整个旅游资源丰富,三级和四级景区的总数占全区旅游景点的63%,三级景区的分布大于四级景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夷陵区12个乡镇中,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略低,如图2所示。对于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乡镇,可以重点规划开发,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较低乡镇,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加大开发和营销力度,变不利为有利,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效应。各乡镇旅游资源聚类比较分析为了更好更科学地揭示全区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利用旅游资源的有关指标对全区各乡镇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夷陵区旅游资源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对样品单位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三斗坪镇的三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总数最多,达到了40个;其次为黄花乡和分乡镇;旅游景区最少的为乐天溪镇和鸦鹊岭镇,均无三级以上的旅游景点。从而反映出三斗坪镇、黄花乡和乡镇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类型较全面,可以重点规划和开发。
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理念及对策
3.1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实施融入三峡战略依托长江三峡旅游线在海内外的较高知名度,建立符合三峡旅游市场发展动向的新三峡旅游线的核心线路,实现与三峡大坝旅游区的融合。在依托三峡、融入三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规划区内优良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实施大旅游战略顺应旅游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施大旅游战略。打破各自为阵、封闭开发的观念,加强规划区内外各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夷陵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建设。为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各景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7]。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为,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污染的项目应坚决制止[8]。同时,要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水平。
3.2旅游整合开发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大旅游开发理念夷陵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已初步开发的地区,目前整个客源市场结构重要的依托是与三峡旅游的相链接的游客群体。要实现夷陵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必须依据市场调查结论给人们的启示,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重点规划。同时,明确夷陵区旅游在宜昌市和湖北省乃至国家旅游格局中的地位,通过对旅游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分析,提出夷陵区旅游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策略;重新评估夷陵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现状,确定夷陵区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产品形象;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整合资源,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大旅游的发展方向的整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9]。
整体空间生态格局优化理念三峡门户夷陵,以其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人,更以当代世界一流的工程而举世瞩目。但是,目前由于夷陵区磷矿等矿产的开采,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因此,要在整体空间生态格局的构建上寻求突破口,注重从整个三峡旅游区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全区旅游开发格局,在此基础上遴选优先开发项目,实现夷陵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社会[4]。
整体空间文化格局优化理念夷陵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尚缺乏深度。因此,解决夷陵区与长江三峡大坝旅游区融合的切入点,必须从文化方面着手,将夷陵区建设成具有峡江文化特色的生态体验地、宜昌市的休闲度假胜地、宜昌市的旅游形象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窗口强区。要通过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峡江文化为主,打造未来的三峡文化旅游产品,以弥补三峡旅游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10]。
3.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规范创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突出资源特色要以系统的方法对夷陵区旅游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策划,要对其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形式和内容、旅游风格和特点以及旅游市场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策划,加强规划管理,避免无秩序开发,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整体性形象[11]。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夷陵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富有个性的文化资源等,就是其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所在[12]。
因此,夷陵区应定位在形成以观光游览、生态王国、科普基地和休闲度假名胜区为结构链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旅游促销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旅游宣传的目的就是提高夷陵区在国内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宣传树立夷陵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有效地宣传和介绍夷陵区的旅游优势,全方位展示其旅游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硬条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硬条件是指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软环境包括旅游接待水平、服务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夷陵区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景点和旅游区旅游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功能,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要广泛树立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使区内每个人都关心夷陵旅游、保护环境、善待旅游者,共同营造“人人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13]。
篇7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太极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旬阳县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宣传和推介,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搞好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实施全方位的策划推介与宣传,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
旬阳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以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呈现出“秉承南北,兼蓄东西”的文化特性。
旬阳太极城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502户19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全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有经过政府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7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9人;宗教团体1个,即伊斯兰教协会。在县城老城区有位于滨江路清真寺(伊斯兰教),文庙(儒教),太极观(道教)、及隔河相望的灵岩寺(佛教)四大宗教平稳健康发展,各宗教之间和睦相处,自由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宗教与社会呈现出共同进步,和谐共生的崭新面貌。
近几年,旬阳宗教人文景观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这些都为宣传推介旬阳旅游业的丰富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拟作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旬阳,同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没有宗教文化资源、人造宗教人文景观、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意识较强的地方相比,旬阳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还相对滞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是对宗教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对现有宗教文化景观开发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宗教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没有制定较系统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资源评估、总体布局、景点设置、路线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
三是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其自养事业收入较低,地方财力拮据,投入不大,招商引资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旬阳县一批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文物价值较高的寺观教堂旅游景点设施滞后,服务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差,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旬阳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富有本县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与自然生态旅游品牌相结合,着力开发新的人文、生态旅游亮点,全力打造旬阳旅游文化品牌,作如下建议:
二、充分认识宗教文化资源在旬阳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尤其在当今国内外把宗教旅游作为现代旅游需求主要增长点,各地争相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旅游拳头产品的新形势下,从实施旬阳县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旬阳县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列入县旅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三、搞好总体规划
建议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宗教、文物、文化、园林、城建等部门密切配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尽快编制旬阳宗教文化旅游规划。在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专线。以旬阳优美生态自然环境和神秘悠久宗教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旬阳县观光旅游。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
1、依托宗教文化,开发形成景区对外开放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灵岩寺森林公园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太极观,是旬阳县开发和完善宗教文化旅游的关键。灵岩寺佛教文化的开发必须依托王家山自然风光,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完善景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2、洞儿碥太极观要依托天然太极城风景区发展
一是加快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打通太极观和老城的通道,形成游客、香客进出太极观单行安全通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道教其他辅助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其深厚的道教文化(遇仙桥、丹凤瀚书)美好的传说,把人文的东西渗透进去,逐步开发和利用道教旅游产品。三是逐步开展一系列道教文化活动,营造道教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3、伊斯兰教要积极开展和其他城市穆斯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争取蜀河清真寺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开发双河清真寺田园农家游。城关清真寺要对大殿进行阿拉伯式风格的再装修,以适应更大更隆重的圣纪活动。
五、加大策划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力度,叫响旬阳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策划推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旬阳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是财政投入较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促销资金筹集渠道和制度,直接影响了全县旅游产品,特别是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在省市内外客源市场的知名度。为此,上下应形成共识,狠抓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把宗教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这张旅游品牌打响、做大、做强。一是把旅游策划推介资金列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筹资面广的旅游促销基金,确保各项旅游推介方案能有效进行。二是常抓不懈举办大型宗教文化旅游活动,由点带面,全面做活全县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六、扩大宗教知识宣传的力度
要宣传分析宗教与迷信的区别,让群众认识宗教文化的价值,变求神拜佛的朝圣活动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索自然与社会奥秘的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旬阳县政府网站.
[2]旬阳县民政局相关资料.
篇8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xxx景区管委会和临沂金汇蒙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隆重举行xxx旅游区山门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奠基仪式,能够接到邀请,参加这样一个重要的仪式,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在此,我代表孟良崮旅游区和出席今天奠基仪式的部分来宾,向xxx景区管委会和临沂金汇蒙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表示感谢,祝贺xxx旅游区山门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圆满成功。
xxx旅游区作为沂蒙旅游的第一品牌,是沂蒙旅游的重要景区和沂蒙山区好风光的典型代表,也是蒙阴旅游的主体景区。经过近20年的开发,接待了周边地区以及国内外大量的游客,也带动了蒙阴旅游的整体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沂蒙旅游的崛起和蒙阴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9年5月,临沂金汇蒙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整体租赁经营的方式接管xxx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工作。应该说为xxx旅游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山岳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和健身养生为主题的产品的提升和过度,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顺利地完成了平稳交接工作之后,临沂金汇蒙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就做出了入口山门提升改造工程这样的实际举措,体现了金汇集团高起点、高投入、大手笔、大气魄开发大蒙山旅游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同时在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中,注重了区域内包括孟良崮在内的其他旅游企业和产品的捆绑式整体销售,和联合合作开发市场的先进的理念和思路,今年春季的平面媒体,就是xxx旅游区和孟良崮旅游区以及地下银河旅游区三家联合投放的。这样做既节约了费用,又提高了效益。对于推动蒙阴旅游目的地的发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和示范意义。
相信通过这次工程改造,xxx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在xxx旅游区的带领下,蒙阴旅游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篇9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对策;锦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94-02
一、锦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1.人文旅游资源
锦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以辽文化遗存、战争遗址及城市风光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文物古迹类,如辽宁省独一无二的辽代古寺——奉国寺。奉国寺位于义县县城东大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博物馆类,如国内第一家立体全景画馆纪念馆,全景画馆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行列。
(3)休闲娱乐场所类。锦州市的娱乐活动颇为丰富。著名的美食锦州烧烤闻名全国。水上公园是市内最佳的休闲场所,音乐、喷泉、欢歌、笑语,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切身体验锦州市人民的生活乐趣。KTV、迪吧、酒吧、茶坊、保龄球馆等等的现代娱乐方式,也成为锦州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主要内容,丰富了锦城人民的业余生活。
(4)民族风俗及节庆活动,如远近闻名的笔架山赶海庙会、北普陀山采桑节锦州古玩节、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异彩纷呈。
2.自然旅游资源
锦州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海域风光类,笔架山海岛、医巫闾山风景区;水域风光类,黑山龙湾水库、莲花湖等构成了海域海岛;黑核桃、赞皇大枣、金丝柳等植物递变丰富,结构合理,国内罕见。这些旅游资源形成了海域、海岛、海滨和山水森林兼有的旅游区域。
(二)区位优势
锦州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畔,辽西走廊的东端,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处关内外咽喉,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城市。锦州市交通便利,京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贯穿锦州全境,沈秦客运专线铁路也在锦州穿过;锦州港是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国沿海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国际4C级标准建设的锦州机场早已开通国内航线7条。已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运输等海、陆、空立体交叉的交通运输网络,是辽西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
(三)工、农业发展优势
锦州是辽西重要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大庆式锦州新兴工业地区”;80年代,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经过“十一五”规划建设,整个工业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装备较为雄厚的具有相当基础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已成为锦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锦州农业发展极为迅速,盛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辽宁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棉花、油料及水果的主要产区,水果畅销海内外。锦州的经济基础雄厚,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锦州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锦州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开发程度不高
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旅游模式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首先,旅游主管部门属性的定位与其实际所应承担的行政职能不相适应。旅游产业意识淡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上,着眼点仅限于历史内涵丰厚的人文资源,却忽略了对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恰恰是锦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其次,“旅游业是万岁产业、无烟产业”的传统提法致使为数不少的人把旅游业简单地看成永续产业和无污染产业。提高认识并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资源、执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再次,旅游资源开发处于低级阶段,表现在政府的主导地位设布凸显,开发理念相对落后。如医巫闾山的开发就缺乏资源保护意识,旅游价值极高的一处旅游资源,竟然在山体正中间开出一条行车道,名贵的黑油松由于开凿山路而深根。这种低级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导致旅游资源价值的降低,成为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足,市场占有量小
旅游市场营销缺乏力度,客源比较集中,且市场半径比较小。锦州市的景区、景点在拓展旅游市场份额上缺乏市场意识。市场营销科技含量低,缺乏对高科技、现代通讯设备尤其是网络的应用;营销方法单一,目前仍采取直接营销的方式;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和健全的营销体系。这些都影响锦州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形象定位不准,缺乏名牌旅游产品
缺乏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深层次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不突出。近年来,锦州市政府一直努力将该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在滨海旅游城市与战争文化城市上。但是,位于环渤海区域内的海滨旅游城市,如辽宁大连、河北北戴河、辽宁兴城、辽宁葫芦岛等城市的知名度均高于锦州市。而作为战争文化城市,其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用又不佳,最终导致其形象定位很难表达,造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不鲜明。锦州市有很多知名的旅游资源,但是有名牌的旅游资源不一定就有名牌的旅游产品。旅游名牌产品,应该是具有品质优良、声名远播、特色显著、市场公认、持久畅销的特色,为旅游地旅游形象的集中体现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柱。以此衡量标准,锦州市恐怕很难找到符合此标准的旅游名牌产品。
(四)管理制度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确保旅游开发顺利实施。锦州市受计划经济束缚较深,管理缺乏全面性、权威性、一致性;旅游法规建设尚不健全;执法不严,检查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其发展。另外,锦州市当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规模。本地培养的人才少,人才引进的数量不多,人力资源管理明显疏漏。大专院校的高材生占整个导游队伍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二十。缺乏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锦州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锦州市具有浓厚的战争文化气息。该市的战争文化是与周边地区差异最大,最具特色的一面。锦州市在打造旅游形象上,可以打造“红色旅游名城”新形象,利用锦州市拥有战争遗址众多的现实,运筹好战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将著名的——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及纪念馆等丰厚的红色战争文化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与整体开发,做成精品。在以战争旅游文化为锦州旅游主体风格的基础上,还必须看到锦州其他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锦州市的山海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城市新貌的旅游价值,塑造“战争旅游第一处,山海风光新锦州”的整体形象,做足“辽文化旅游”的文章。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市场份额
通过对锦州市著名旅游景观的宣传报道,提高市民对锦州市旅游业的关注和对锦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参与城市旅游的热情,强化旅游业自身的宣传效应。锦州市地处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的客人较多,为了有效宣传锦州市的旅游业,可采取在锦州市各个主要交通要道或出入口、机场、火车站、大型公众场所等地方,利用广告、滚动电子屏幕、宣传小册子等介绍锦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游览观光区等,以便给过往锦州市的客人以感知的机会、选择的机会,提升锦州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在国内较有影响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和因特网等传媒广泛宣传锦州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以吸引广大旅游者,提高锦州市旅游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旅游的形象定位,打造名牌旅游产品
锦州市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是相当丰富的。旅游地应趋向于名牌产品的营造,大力调整、优化区域内的旅游产品结构和游览方式,大力开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海滨娱乐等使旅游者能够充分体验旅游快乐、亲身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消费层面。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旅游产品促销,开发有一定相关度的旅游产品,明确锦州市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定位。
利用锦州市拥有战争遗址众多的现实,运筹好战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将锦州市的战争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章做足,进一步发挥锦州市是主战场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名城的新形象。将著名的——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及纪念馆等丰厚的红色战争文化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与整体开发,做成精品,打造专属于锦州市的战争文化旅游名牌产品。
(四)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强化政府管理主导地位,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作用,规范旅游业市场,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发挥高校在锦州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锦州市高校旅游学院的师资力量,建立培训与教育基地,为锦州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条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和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到锦州市工作。在管理上创新管理机制,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培养旅游专业定向生,毕业后直接来景区工作。在高校中设立旅游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来本地工作;对现有景区在岗人员开展在职培训,让他们了解现代管理手段和旅游业务知识;完善人才政策,出台优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朝辉.论咸阳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业经济,2011,(13):15-17.
[2] 记根立.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今日辽宁,2012,(11):50-51.
篇10
【关键词】海南 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一、海南地理环境概述
海南岛的地处中国南端,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光热充足,四季常绿。北隔琼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邻,东濒香港、台湾,东南方是菲律宾,南以南海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相接。海南地处太平洋经济圈中部,其位置在国际上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南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海口和三亚为两个端点,海南的旅游行程基本分为三条线,一条是东海岸的海滨旅游风景线,一条是中线的黎苗少数民族风景线,另一条是西海岸的原始丛林风景线。其中,三亚是海南旅游中的精华所在。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热带滨海资源,拥有着无法比拟的自然环境。
二、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模较小。
海南岛对外开放度不高,整体规模较小。从对外开放度来看,出入境便利化不够。从海南旅游贸易的整体现状来看,并没有表现出竞争优势。第一,旅游业总体规模小。第二,国际旅游规模更小。
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旅游市场内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业务操作不规范、低价格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黑社会”、“黑车”、“黑店”、“黑导”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了海南整体的旅游形象和投资环境,妨碍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进入。
(二)产品个性化不足。
旅游景区总量规模扩大与旅游产品个性化不足并存。虽然近年海南岛景区,景点数量不断扩大,但在旅游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存在对客源市场的具体定位和客源市场细分较模糊,无法满足各阶层游客个性化需求等问题。海南岛旅游主打产品仍是单一乏味的“环岛观光游”,极少旅行社设计出满足各阶层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旅游产品开发无序。旅游业是个综合效应强而门槛低的产业,在缺乏市县旅游规划的基础上,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不断出现,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由于对旅游促销对象了解不详细,对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 ,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形象宣传与产品经营常常脱节。
同时,有经验的宣传促销人才缺乏,也使得旅游宣传难于出新。一些旅游热点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当地主要旅游产品的辐射作用,在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市县旅游产品很好融入组合包装而形成有机整体,客源共享度低。
(四)旅游产业基础薄弱。
海南岛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旅游经济强省,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三、海南岛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加大金融对海南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应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特点,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旅游业意识,进一步完善现行信贷管理办法,适当下放县域金融机构特别是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县(市)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不断增强金融信贷资源与旅游资源的配置能力;应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创新,设计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贷款品种,如旅游业贷款绿色通道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贷款农家乐生态旅游贷款等;要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额大的特点,推行银团贷款模式;要积极探索开办收费权质押经营权质押等多种贷款抵押方式,改变目前旅游业贷款落实抵押担保难的尴尬局面。
海南旅游产业还可以结合旅游产品特点,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信托基金,发展旅游租赁服务公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运用项目融资,筹集风险资金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二)加强海南生态省建设和保护。
第一,树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理念,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普及生态旅游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倡导文明生态旅游,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
第二,必须把海南的热带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旅游开发要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积极发展以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重点推出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考察游、动植物观赏游、登山探险游等专项产品。
第四,实施生态恢复措施。对已经遭受破坏的旅游景点要进行生态恢复和美化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改造、提高现有设施与景观相容性,有计划地恢复植被和美化环境。
(三)合理协调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时,要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好环境。具体对策和措施是:
首先,明确海南岛国家公园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中的旅游定位,即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省,生态旅游成为常态。海南中部旅游定位为国家公园,突出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原生态人文条件优势,在十分注重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原生态旅游和多种特种旅游。
其次,制定海南岛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海洋资源保护条例,立法保护海南中部的热带雨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海洋资源,在保护海南岛中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海南中部旅游和海洋旅游。
再次,特别要注意科学合理的旅游容量,严格执行。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管理办法。定点就是游客可以到的地方,定线就是确定的旅游路线,定时就是明确进去的时间和不能进去的时间,定量就是确定可以进多少人,既符合海南旅游景区(点)的合理容量。
四、结语
海南省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蓬勃发展,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不管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开发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优势。应该保留好的资源开发方式方法,积极开创更好更新更符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计划和规划,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一起提高海南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国际资本流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