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创新做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教育创新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教育创新做法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的意义和原则

为了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机制等进行新的组合、完善、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加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要求,从而解决新课题,取得新突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胜利和成就,都是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这个优势决不能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坚持借鉴性与自主性统一的原则。

二、创新工作的特点

(一)进行性。创新伴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不会停止。如果人为地中止创新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落后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也随之丧失。

(二)变化性。从起源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起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形势、任务、对象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旧的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新的矛盾的产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的不断涌现,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新是解决新课题的钥匙和必由之路。

(三)指向性。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目标具有不同的时代要求,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在追逐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并在此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目标、更新的境界迈进。

(四)统一性。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既有原创形式,如使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也有对已有内容、方法、机制等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的非原创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借鉴都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

三、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政工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时刻不忘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不断加快,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人难免变得浮躁,对目前的生活迷失了方向,在对待很多事情和问题的态度上有些模糊。在现代化气息浓重的时代,更加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将这些经典和优秀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现实中,应用到生活中,使自己即使处于复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不会发生重大的偏离。

(二)规范作风。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很多观念与想法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转变,很多转变是好的变化,比如在技术理念方面和投资方式方面的很多变化都使多种技术有了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也较为明显。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不良观念的产生。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适时地、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明确舆论的正确导向。明确哪些思想及理念是正确的,应该得到继承、发扬与发展,哪些思想和观念是错误的,应该坚决杜绝和改正。

(三)加强监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人们在网站中接受到的信息量不断增大。由于网络黑客和不法分子的存在,使网络上有很多不健康的视频和文件。为了避免在网站上受到负面的影响,相关人员应该加大对网站的管控力度。对网站实行定时监管,一旦发现不法分子,立即转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相关人员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工作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际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35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 Shanshan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measure of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The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e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exp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achieve inter school resource sharing, ric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应遵循原则

1.1 目标导向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共同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一致性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然而,作为高校个体而言在校际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有其实现自身利益的目标追求并呈现多元指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系统,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高等院校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群体。各个主体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要不断的协调各自多元的利益和目标,需要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化解校际协同育人中各个高校可能交替出现的利益诉求和目标,从而使高校主体间建立积极的协同远景,践行于校际协同创新中。因为“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冲突的数量和强度,进而改善组织的总体协同。”①再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一项“润物无声”长期育人的持久工程,在校际协同育人过程中要根据阶段内容与工作要求对不同高校设定相应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参与校际协同育人的动机。

1.2 功能拓展性原则

作用的非线性是协同创新运行的方式。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运行方式也会呈现出作用的非线性,即校际协同育人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不是各个高校功能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表现出远远超越各个功能和作用之和。也就是说,从子系统层次到系统层次,不仅有量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发生了质的飞跃。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实现的功能价值核心是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实中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有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拓展性的学习和整合不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即便不同高校间有其相同的育人手段和内容,在协同创新非性作用运行下会形成新的育人工作模式,这种新的模式能在高校校际间产生功能价值的传递。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中要坚持功能拓展性原则其关键在于学习和整合。

1.3 内容适用性原则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其著作《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人们在品行修养的习得时还需有一技之长,切合于人们生存的需要,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高校主体围绕教育内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一定要切合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符合要社会认可度。在高校间深入开展和推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即切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又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精神价值追求。

1.4 行为持久性原则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成才而服务的,其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育人工程,那么高校间需要以持久合作的态度围绕共同的价值目标不断探索、践行校际协同育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1.5 优势互补性原则

优势互补性原则是校际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信息)实现系统内部无障碍流通,毕竟高校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身异于其它高校的独特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在工作模式、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还是在宣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但也存在强势和劣势,这就需要校际间发挥协同的作用,弥补存在的不足。

2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意义

2.1 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基于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和管理现实基础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围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循大学生道德品质发生发展规律,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而建构的系统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各个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发展、高教改革、学校转型、学生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不断做出调整、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阶段发展、结构格局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是不同高校思政工作的功能发挥指向性不同,育人各项领域、环节中呈现出效能强度不同。这就需要高校间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校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互助模式。

2.2 有助于扩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客观上可以促进不同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交流,形成合作的常态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交流育人思想、开拓育人视野、丰富育人经验、分享育人知识、巩固育人成果。顺应时展要求,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高校德育资源需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地缘优势,打造高校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功能。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实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实现高校地域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整合和推广。这是一种铸魂的德育资源不可缺失,需要弘扬。河南省众多高校中利用地缘优势开发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提升知名度、打造育人平台的重要途径。运用地域传统文化育人在周口师范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中边得到了体现,“品地域文化释中华文明,强综合素质”,让这种文化情操不断在高校校际之间浸润。③

2.3 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该创新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升高校育人内涵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④以往传统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所形成的条状隔离、分块划片的工作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育人的要求,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与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形成和谐的节奏,不断树立创新的理念推进该项工作发展,逐步形成协调的步伐厘清该项工作思路,坚持迈向绿色的环境破除该项工作的藩篱,全面营造开放的氛围实践该项工作的育人格局,充分汲取共享的成果巩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许多高校在围绕高校内涵建设,推进高校转型,为建设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那么在这种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间不断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育人工作方式。

2.4 有助于实现校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任何高校在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总不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大目标而伤害其他高校,更不能将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据为己有,需要时刻发扬共建、共享的责任和担当。例如在高校校际网络舆情监控中,高校协同主体需要团结一致,应对网络不良言论和信息,形成共同抵御网络攻击和提校际网络安全,抗风险的能力。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及时推广和分享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经验。⑤

2.5 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在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学生可以依托高校社团、创新团队、校园网络公众平台等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与不同高校大学生群体联合开展诸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国梦诗词大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务劳动”、“高校诚信校园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大赛”、“创新创能力大赛”、“微信微红包助力圆梦――救济贫困生”等活动从而树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等搭载诸多的育人功能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在校际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但促进知识传递、文化交流、思想碰撞、职业追求等实现校际协同友谊之花的绽放。

当前,许多高校在围绕高校内涵建设,推进高校转型为建设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那么在这种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间不断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B方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 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1:139-143.

② 张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③ 杨越岚,代聪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3:143-147.

篇3

[关键词]乡镇 小学语文 教学 发挥 创新思维 作用

一、以问题为载体,找准创新支点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涉及很多许多问题,课堂创新应该以这些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展开。问题的呈现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质疑。这二者同等重要,特别是教师提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核心因素。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思维、有价值,能够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不能是为提问而提问。教师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是造成学生主体性难以实现,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智慧无法开启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具有思维价值,具有发散性,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学生具有好奇多问的特点,但到课堂上反而没有了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应当承认,学生的问题往往多种多样,有的不具备思维、推究的价值,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漏洞。必须明确,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对学生个体来说,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并认真处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必要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或者思辨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引起争论,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可以用概括性的问题“狐狸的三次好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不同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被扩展,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并对狐狸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比一个个问题的繁琐串问更加明显。再如《跳水》一课的教学,可以借助问题“船长的方法真的是最好?”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辨性,由此产生众多观点。课堂上学生的讲论、辩论机制才能形成。

二、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教学,合理调剂学、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的心理。如何调剂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讨论走进语文课。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穿插讨论,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教学中,讲《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提问学生:“如果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学生就会议论纷纷。接着再问学生:“既然你们有这么多办法,那么为什么还要舍身呢?”学生就会再次回到讨论中去,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特别高涨,他们主动进人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的时候,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理解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心理学上讲,讨论学习也是一种人际交往,交往的前提就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就课堂的讨论学习而言,语言是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要很好的进行沟通,就必须很好地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两个环节,这也就是《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要学会掌握“会说”、“会听”的能力,这在讨论学习中同样十分重要,要听别人发言,要听老师的指导。讨论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老师对学生发言的重视、赞美和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地激活。

三、以情境趁构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

小学教育需要有情境的教育功能。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完整意义上说,课堂情境应包括人文情境和科学情境,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特别强调二者的结合。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感和认知相协调的情感情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协同发展,情感情境的创设尤其重要。而在教学课堂中应当结合教材和学生情感实际来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避免无病的说教。《鸟的天堂》一课,可以创设一种审美情境,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陶冶,让学生享受大自然动与静的和谐之美。《难忘的一课》需要提供给学生体验浓厚爱国情意的情境,将学生带人背景之中,使他们的情感亲临其中。课堂教学多维互动,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无法割裂的,应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交往与沟通,能够全身心投人并不断有激情生成。这种交际情境体现于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互性,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其它语文教材等课堂因素的和谐统一性。以生态学观点来看,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发展与开放相统一的迁移情境。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差异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开放是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力量所在。唯教材而教,唯课堂施教的封闭保守型课堂情境统治了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要实现创新性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促使一种迁移情境的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目标开放,内容开放,空间开放,形式开放,交流开放等,如教学《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桑娜一家设计未来。

总之,在贵州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为载体,找准创新支点,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以情境趁构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润梅.简论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05,(02)

[2]许旦元.浅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才智,2009,(27)

[3]韩晓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悟[J].吉林教育,2005,(03)

篇4

关键词:社区;思想政治;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区日益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聚集地。社区加强基础管理,服务市民生活,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作应付,缺乏系统。有部分社区工作者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突击开展群众教育活动的情况,缺少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去。

2.方法陈旧,缺少创新。社区干部手头工作多,事情杂,精力有限,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考不够,大部分社区普遍缺乏宣传意识、宣传创意、活动经费等,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仅仅依靠宣传板报、口头说教等形式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3.脱离实践,效果不佳。大部分社区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与本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针对群众思想上的问题答疑解惑,又不能融入社区工作助推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大部分居民对思想政治工作不了解,不愿参与其中,工作效果不佳。

二、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区是基础社会管理单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社区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生活的服务组织形式,在服务社区群众思想、教育、生活等各方面都承担重要责任。大部分社区都存在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矛盾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的情况,因此,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引导社区干部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思想政治工作摆上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改变被动处理解决群众思想问题的情况,在平时社区工作中,要重视群众宣传教育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将主流思想宣传教育渗透其中,让广大居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减少基层矛盾,维护和谐稳定。

2.规范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创新管理新模式。

当前,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如拆迁安置、旧城改造、物业管理、拆除违章等工作延伸到社区,社区各种实际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干部要不断做群众思想工作,对基层群众讲明政策、讲透道理,解疑释惑、解决问题,对社区工作者的压力和考验非常大。所以,要规范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区创新管理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龙头作用,发动群众调解员、社区工作室等热心群众的积极性,组建以群众自治为主的社区协调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完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协调、社区舆情、激励考核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倒逼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激发和调动广大社区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广社区管理的创新做法,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挖掘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社区创新管理模式,继续开展“一居一品一特”创新管理方式的研究,逐步形成各社区居民普遍认同的精神理念、思想氛围和文化特色。

3.夯实工作基础,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民生问题。

坚持把为社区居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极力改善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区道路、农贸市场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市民学校、阅报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居民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这些基础性工作体现社区组织作用,让广大社区群众感受到社区替居民着想,为居民谋利。关键是要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根据各家庭的实际困难,开展爱心募捐、解决就业困难、申请低保援助、及时处理纠纷等做法,解决部分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真正达到暖人心、得人心的实际效果,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这样在以后做群众思想工作时候,才有基础和说服力,也才能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4.突出工作重点,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紧扣形势需要,坚持突出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区管理教育、文化建设、服务发展等工作中。思想教育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强化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是做好社区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开展社区思想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对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困难人群、流动人口和青少年,要分门别类的开展老有所为、自强自立、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在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活动时,要利用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文化阵地,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建立共同的思想基础。要改进活动方式,不要单纯开会座谈,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把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扶持群众业余文艺社团发展壮大,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满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重视社区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和完善,提炼社区精神,提高社区文化品味,形成社区特色文化。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所有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初步掌握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在设计态度、工程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素质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指导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1].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预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重视不够, 投入精力不足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司面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精力甚微。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实习、顶岗或长升本(接本)时间重合,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 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工作或接本为主, 而不是做毕业设计。

1.2 选题不恰当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的前提, 我院制订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专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了选题的基本原则。

尽管如此, 但是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表现在:(1) 论文题目大多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更谈不上对题目的意义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2) 论文题目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例如有的学生是软件方向的, 但指导教师指定的题目却是硬件方向的等等, 对于所用到的一些技术学生知之甚少; (3) 论文选题陈旧,图书管理系统题、学生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题已经做了多少年了, 每年都在做, 又没有发展, 毫无创新性可言; (4) 选题脱离社会实践, 所使用的技术属于基本已经淘汰的技术,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1.3 指导教师缺乏经验, 指导强度大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比较晚, 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十分稀缺。而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 高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这些年轻教师本身充满活力, 敢想敢干, 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 没有这些实践体会, 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 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 毕业设计过程缺乏监督

一般按惯例,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星期至少应见面两次, 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升本(接本)等特殊情况的影响, 很难坚持下来。学生缺乏主动性, 不愿意主动找指导教师交流, 因此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1.5 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我校对论文抄袭现象处置甚严, 这也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 然而, 部分学生报着侥幸和偷懒心理, 往往将网络上检索到的多篇论文稍加修改, 重新组织加工, 从而就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甚至一字不改, 原文照搬。

总的说来,目前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少了一点“规矩”,即使有规矩也是“老规矩”。对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及时的改革。

2.毕业设计(论文)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该专业软件、硬件及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程领域,是一个纵向较深,横向较广的复合性、综合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接受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能力的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首先具有教学与教育功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设计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意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其次,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的拓宽改造,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怎样主动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使指导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管理人员知道怎样抓住实质问题管理到位,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有关应对措施

3.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笔者陋见, 根本措施应当是加强学生教育, 使学生引起重视。其实多数高校和指导教师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都深有体会, 但具体实施起来总觉得效果不如想象中好, 关键是在于“循循善诱”几个字。笔者今年指导的几个学生中, 也有个别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设计时敷衍了事, 做好毕业设计,是为了对自己四年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是对个人责任心的一次考验, 从而端正了态度, 主动性大大提高。

3.2 在毕业设计之前做专题讲座

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毕业设计, 所以对如何进入状态, 开始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分阶段完成,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 如何对毕业论文的章节规划、内容安排和格式规范等知识缺乏认识, 因此在毕业设计之前有必要做专门针对毕业设计如何开展的专题讲座。

3.3 选题是关键,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 正确、恰当地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 应首先把好选题关。在我系首先原则上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少数课题比较大时, 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 但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单独完成自己的课题,防止学生互相“帮忙”的发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需经过教研室讨论、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对于一些过易、任务过轻或所使用的是一些过时技术的题, 坚决要求进行重选。通过这些做法,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质量, 学生也反映良好。

开展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新做法, 是让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 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 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 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 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 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时间性强, 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 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人工作角色。我系目前对于这种新的指导方式正进行尝试和摸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很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2]

3.4 过程管理很重要

开题报告完成以后, 就进入了漫长的实际设计过程。要增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机制, 防止学生偷懒。其一,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其二,可引入现在一些软件公司常用的做法,要求学生写周报,让学生每周对自己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展, 取得的成果或碰到的困难做一次记录。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时报佛脚,不做设计只写论文的情况发生,又使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有案可查, 增加了对毕业设计评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3]

3.5 如何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论文抄袭是学术界十分不齿的行为,应当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一方面,应当将“对毕业论文抄袭进行严厉惩罚”写入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规范当中去,一旦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可通过耐心教导,击溃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学生明白,抄袭的论文是无所遁形的。

3.6 改善评判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来衡量:

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 包括软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 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

二是毕业论文质量,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30%,答辩小组成绩占 40%

(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根据指导教师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工作量、工作态度、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

(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

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由两位熟悉相应课题内容的教师(可以是外聘教师)进行评阅,评阅评分标准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学生工作水平以及论文撰写规范共同确定,每位评阅教师必须单独填写评阅表。

(3)答辩

成绩主要由答辩小组根据答辩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的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回答问题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85分)、良好(75分一84分)、中等(66 分一74分)、及格(60分一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分评定,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 20%以内。[4]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扩招、学生就业、升本(或接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思想重视,重点在于制度保证,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 做好各项制度保证, 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艳 一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9):94~97

[2]廖志凌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4(2), 82- 85.

篇6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138人,教职工58人,教师学历达标100%。学校坚持“教书先授能,育人德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努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提升学校思想道德水平。

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我校生源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生年龄在 6--16岁之间,学生的思想受农村地域性的影响较大。全校 138名学生中,其中来自百色市各地的学生90%以上。很多都是没入过学的,这种情况造成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也存在差异。有些刚转来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不是很有信心,认识不清楚,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另外,留守子女、隔代抚养子女也有一部分,有的会有娇宠和孤傲性格,自我意识较为强烈。

三、德育队伍状况分析:

学校教师大多有十年以上教学经历,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学校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师德师风良好。从结构上看女教师校多,青年教师较多。学校设有少先队,但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德育负责人,现由教导处兼任德育工作。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大部分年轻富有活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识较强,整个团队呈现出积极、团结、向上的态势。能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制定行之有效实施方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牵头,所有行政人员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组织机构,外聘法制校长,为切实加强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扎实开展工作,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显著提高,取得瞩目的实效。我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使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因此,学校以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入手,学礼、知礼、懂礼、守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运用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同时恰当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并继续从出操、路队、结队集会、卫生保洁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卫生保洁习惯的培养教育,少先队加大检查曝光力度,使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陋习逐步根除,并使文明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学习做现代文明人。

2、充分利用祖国各种重大节日特有氛围开展系列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活动,真正把德育教育深入人心。

3、每学期末进行表彰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发奖,鼓励他们努力向上。

4、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班会、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 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消防大队联手,每学期开学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组织参观消防大队,进行安全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与学生谈心、评语改革等诸多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全面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提高育人效果。

6、每周规定星期一下午第二节,各班播放《德育学堂》电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 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时时保持整洁,并有良好的秩序环境:地面无纸屑杂物和痰迹,墙面无球印脚印,无乱涂乱刻乱贴;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每一个师生的心灵。

3、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各班教室张贴物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

(三)密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建立学校、家长、家庭三结合的联系网络。班主任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通过家长会、 家教培训会、 告家长书、 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五、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家校合力有待加强。家长多为外地进城务工人员,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学生的教育缺少应有家庭引导,造成学生在家与在校有着不同表现,双面性较强。另外,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刚从农村到城市不能很快适应和被接纳,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更多的难题。

2、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科研力度亟待提高。学校规模小,缺少研究氛围,且德育教师均为兼职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力,给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冲击,教师无法潜心研究德育工作,造成教育方法、方式相对简单,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差异,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补充和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用教师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化为教师具体的道德行为和德育工作方法, 进而在师生和谐交融中使学生自主、自觉、自动地接受教育。这种现状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4、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教育基地严重不足。受“安全、经费”这根弦的制约,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停留于说教、停留校内,很多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不敢开展,没有切身体验的德育就显得如此苍白。

三、存在问题及困惑。

1.教学成绩的评价机制使学校必将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德育地位相对降低,重智轻德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手段途径上过于强调形式,忽视了学生内心内在的需求,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3.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贫困学生、家长过于宠溺下的学生的增多使德育更为复杂。

4.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人员,一般由大队辅导员或学校其它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日程比较满,事情比较多,工作压力和内容比较大,精力多少有些不够用,影响了对德育实践的研究,使德育实施操作处于被动地位。

四、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

1、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明确工作内容,不断充实学习目标,使之主题化、层次化、有效化。要求班主任多学习、多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做一名“用心”的班主任。

2、开展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促进管理规范化。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班主任外出学习。要求班主任平时要认真做好班主任工作记载。指导班主任开好班会,精心设计班会课教案,要求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常规管理等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做好主题班会的资料积累。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3、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校每年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宣传班主任好的工作方法,为“评优”打好基础。每个学期都要组织评比学校优秀班主任,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学校的校报予以通告表彰。要求每人每学期都作班主任工作小结,通过专题小结把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与科学地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4、对班主任老师的“倾斜” 。学校领导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培养,使他们努力向上;又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等政策上对班主任适当“倾斜” ,以充分调动每一位班主任的积极性。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把握重点,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2、学校的各种德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和系列化,德育工作坚持做好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特别是要加强课外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形成合力。

篇7

(1.石家庄经济学院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2.石家庄经济学院 华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拾位而坐,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成.本文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访谈等不仅分析了大学生座位选择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如性格、性别、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还分析了一些客观的外在因素,如教师、课程性质、教室物理环境等,旨在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0-02

1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常见模式

自17世纪初班级授课制施行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便成为教室布局的一个特点.这种传统的座位编排模式便于教师观察课堂,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相对于中小学课堂座位编排由教师指定而言,我国大学生一般为自由选择座位,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课堂环境的宽松性和对大学生渴望自由的满足性.通过笔者多次观察,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并不是简单的随机而坐,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大学教室一般都有前后两个大门,大多数学生喜欢从后面进入教室,且多数倾向于从教室后排开始选择座位,选择结果呈梯形结构,最后排是底;反之,如果课堂吸引力极强,则呈现倒梯形的形状.探测大学生心理不难发现:从教室后门进入即便迟到也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方便上课途中偷偷离开.这些现象足以映射出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一定的心理过程.如恋人易选择教室角落,可能是想更好的享受他们独立的空间.被迫上课的同学(害怕老师点名,影响考试成绩)通常选择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可“自由”游离于课堂与外界之间.

2 影响大学生座位选择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2.1 心理因素

2.1.1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学习态度、成绩的相关

许多年来,教育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对座位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1921年,格里菲思(C. R. Griffith)对学生的分数和座位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经过研究得出了座位与分数之间的一条变化曲线.也就是说,在教室居中位置的学生倾向得高分,随着座位离中心位置的远离,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所以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倾斜曲线.[1]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离教师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分数相对越高.通过了解,大多数成绩好者比稍差者更乐意选择教室前排及中间位置.因为他们渴望与教师有更多交流和互动,对教师和课堂教学呈现出较大的兴趣.Farnsworth, P. R.(1933)发现:男女生在教室座位选择上有显著不同,较男生来说,更多女生喜欢坐在前排.而教室的座位偏好于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偏爱后排的学生相比,喜欢坐前排的学生成绩更好.[2]

2.1.2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别关系

观察中发现女生多是两两结伴,关系密切者往往坐到一起,她们往往更愿意选择前排或中间位置,以获得较好视野并认真听讲,而男生多是四五成群或单独一一入座.从落座情况来看,女生似乎有意与男生群隔开一定的空间.吴建平等考察大学生教室座位的物理性偏好问卷表明:男女生在异性熟悉且关系要好的情况下显示出显著的男女差异.当女生面对与自己较为熟悉且关系较为要好的男生时仍会很在意对方与自己的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而选择坐得稍远一些.对于男生,这种顾虑相对少.这一点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男女生对于异性与自己座位距离的不同偏好相吻合.[3]

大学生座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空间关系的本质.霍尔(1966)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与霍尔互动距离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是个人空间概念.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L. A. Hayduk, 1983).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云希等,1993),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焦虑和不安.[4]费希尔和伯恩(J. D. Fisher & D. Byrne, 1975)选择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女性对侧面的空间受侵感到困扰.因此,女性更可能防卫两边的空间,并会采取一些姿态,如双手交叉于胸前.毫无疑问,这与女生偏好并排就坐的方式有关.

2.1.3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格因素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要比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较近地接近他人.也就是说,性格外向的个体所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小,性格外向的个体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大.观察发现,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偏爱靠后和角落位置.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靠窗的座位往往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位置.因为这里冬日有暖阳,夏日有清风,还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另外教师较少地关注室内靠窗的边际位置.费希尔等人(1984)的研究发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反映了他们的安全需要.维持一定的个人空间是个体实施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性格内向的人愿意选择角落或靠窗的位置而坐,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构筑自己安全的个人空间,可以放飞思绪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入侵,这里便是他们安全放松的小天地.

2.1.4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欢迎程度和活动参与性等方面自我评价高的学生趋向于选择教室的中前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把控全局,乐意与教师互动、渴望与周边的同学有言语或情感上的交流.而这种有利于其身心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其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

2.2 外在因素

2.2.1 与课程性质关系

调查表明,专业课上选择中前排座位的学生明显多于公共课和选修课.因为更多同学认为专业课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要靠所学专业安身立命,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只要应付过眼前的考试似乎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所以,专业课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后两者.

2..2.2 与教师关系

实践表明,知识渊博并具有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的老师,其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风趣幽默,表达能力好的老师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倾向于选择接近教师的座位.另外尊重学生,平易近人等人格魅力也是学生愿意主动接近老师的重要因素.

2.2.3 与教室物理环境关系

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视觉听觉感知信息.因此,座位的光线情况、与黑板的距离、桌面的整洁度、多媒体设备的好坏情况必然是学生选择座位时关注的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3.1 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全面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其他课程的学习,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做好准备.针对大学生轻视公共课这一问题,学校或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是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代不断前进,学习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千万不可自视过高、自我满足,而要谦虚、务实,不断学习,永不懈怠,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技术上不断开拓创新,求知上进,并要做到:(1)加强对党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融会贯通地而不是相互割裂地去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2)着眼于党的事业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科学发展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要学习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新做法,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3)持之以恒,努力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之则有,不挤则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合理安排好时间学习,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不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3.2 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改善教学方式

教师教课风格、个人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授课方式相结合;及时发现课堂问题,如发现前排座位长期闲置等情况时要及时找学生了解原因,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3.3 改善教室的物理环境

从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室物理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因此建议学校对教室座位进行科学化布局,尽量保持前后排座位与黑板的适当距离,合理安排座位数量;定期检查教室的照明和多媒体设备;定期组织学生打扫教室,营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Farnsworth P. R., “Seat Preference in the Classroom”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