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0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且作为一门社会应用很广的学科,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更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以技能操作为主,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图文设计、VFP、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上述课程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一定的作品,且每个人的作品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2.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遵循“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这在计算机的教学上尤其突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进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学生。
2.1教师设计“任务”。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教学环境,致力于“任务”的设计,把复习旧知识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为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用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计算机”欲望和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并自始至终地保持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创建具有启发性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索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拓展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设计的“任务”,首先要紧扣教材。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幻灯片教学中,可让学生做一个电子相册,做一张海报。最后要拓宽教学内容,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知识融会贯通。如进行图形处理的软件,功能大多不一样,从Word图文设计中图片的处理延伸到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再延伸到矢量图的处理软件Firework。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把本课的“任务”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室”演示一遍,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2.2锻炼学生自主探索“任务”的能力。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计算机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绝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探索并完成“任务”。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布置三个操作练习:一是“模仿”,即照着课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改造”,即对第一个例子进行加工,在前一个题型上有所变化,举出与原题类似,但要求略高、角度较新,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从而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小组完成,遇到问题可以问教师、问同学,方法多样,旨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任务评价”科学灵活,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启迪与规划。对于操作技能课的评价,教师不能参照文化课,天天一练习,月月一考试,选择、填空、简答都是不行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任务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为主。
3.1评价原则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其评价原则是: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小组,还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更可以是家长等。
3.3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和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树立拼搏精神;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的因素。教师要多引导、激励学生,使其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3.4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篇2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膝关节解剖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结合篮球技术动作特点,确定了膝关节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并提出通过掌握运动员膝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科学指导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发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膝关节生物力学 运动损伤 力量训练
运动生物力学根据人体的形态机能特点结合对运动场地器材的改进,研究最合理、最有效的运动技术;通过改善训练手段增加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通过研究运动损伤发生机制、改善不合理的运动技术,在训练中改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和强化运动器官承受能力,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1]。作者通过参阅大量文献,阐述篮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提出其指导膝关节科学训练和预防膝关节损伤依据。
一、膝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
(一)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两个包在同一关节囊内的关节组成,即股-髌关节为滑车关节和股-胫关节为椭圆形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前方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2]。
(二)膝关节的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外面,有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两条,其主要作用是使膝关节不能产生内收与外展运动,并且限制膝关节过度发生旋转的活动。[这两侧韧带在膝关节伸直时被拉紧起固定作用,此时小腿不能做内旋及外旋动作。当屈膝时,这两侧韧带松弛,小腿可做小幅度的内、外旋动作[3]。在篮球运动中膝关节屈曲,小腿突然内收内旋,或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可能发生外侧副韧带损伤。常见持球突破,急停跳起投篮或跳起抢篮板等动作。
(三)半月板由致密环状纤维所组成,其中含少量软骨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使股骨与胫骨两者的关节面更加吻合,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并且有缓冲股、胫骨之间冲击力的作用[4]。
(四)膝关节囊内共两条十字韧带,主要功能是限制胫骨过度前移或后移。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突然完成旋转及内收、外展是重要的损伤机制,常合并内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
股四头肌腱大部分止于髌骨上缘,一部分越过髌骨上缘止于髌骨表面,股四头肌在膝屈30°时,4个头的合力最大,加上这时髌股间的力矩最大[5]。
(五)膝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同时它又缺乏固有的内在稳定性,韧带、关节囊和提供的静力和动力性稳定作用起着特别重要作用[6]。
(六)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膝关节主要功能是屈伸运动,在半屈或屈90°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篮球运动中的特点是膝关节于半蹲位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与上篮、落地缓冲等。这些动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屈伸与扭转,以实现快速变向、伸膝发力的要求。
二、膝关节力量训练
根据膝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力求膝关节在运动中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力量、速度和耐力相统一。所以对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训练尤为重要。使膝关节适应篮球运动技术特点的力学要求,同时保护关节避免损伤发生。通过对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经过力的传递结构强化至肌腱、韧带以及骨。
(一)肌肉力量训练相关理论
“训练适应”是反映运动员机体在长期训练和外界环境(指自然环境与训练、比赛环境、其中主要是训练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指能量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这种适应能满足竞技比赛所需要的各种机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运动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打破机体原有的生物适应与平衡,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产生新的生物适应与平衡[7-8]。
(二)方法
1.固定阻力负荷练习
又称静力性练习。是指人体用力时,各运动环节无运动状态的变化,此时,肌肉产生张力但不发生长度变化。如静止负杠铃半蹲等。
2.动力性冲击负荷训练
是指肌肉先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进行向心收缩的练习方法。是利用肌牵张反射会产生超大力量的原理,是在一次练习中增大肌肉训练效果的较好练习形式。
3.等动练习器械训练
该种练习是借助专门的等动力量练习器进行,在练习中,练习的阻力与运动员的用力相适应,从而保证了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始终按恒速或接近恒速的方式进行。
三、结论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关节,本身内在不稳定。篮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专项技术动作又处于关节生物力学的薄弱点。所以运动损伤发病率高,篮球技术动作要求膝关节适应其速度力量及耐力要求。在充分了解膝关节生物力学,掌握其力学规律,根据人体形态机能特点,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改进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同时的预防运动损伤及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2-4.
[2]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270.
[3] 刘有志.篮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原因和对策[J].职业时空.2010.3.
[4] 陆裕朴.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大全[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1082.
[5] 李欣.篮球运动中常见伤病的调查分析与预防[J].2007.5.
[6] 陆裕朴.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大全[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691,1081.
篇3
关键词: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分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3612(2006)11-1453-04
1 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研究沿革
20世纪90年代尽管国家已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但体育科学领域许多专家,还有科学学科研究的有些专家对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问题都提出了异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研究成果。
田雨普认为体育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科学,其学科体系由基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技术3个学科体系组成(图1)。
熊斗寅认为体育科!学隶属于科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和体育社会科学类(图2)。
胡晓风认为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由体育社会学学科、基础学科、运动学学科3大类学科群组成(图3)。
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体育科学分支学科共有12个,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对上述学科划分为3个层次和3大类(图4):第1层次是体育学,第1层次向第2层次过渡的学科是体育哲学和体育情报学,第2层次是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3大类,第3层次是下属各门学科。
徐忠、屈世琼认为,体育科学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管理科学、交叉科学综合融合而构成了体育科学学科群。从而提出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为6个学科群:哲学方法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自然生物学科群、运动科学学科群、管理信息学科群、交叉边缘学科群(图5)。
王续琨、刘永振认为:“体育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对体育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将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区分为5个群组(图6)。
邵伟德、马楚红在“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一文中认为体育科学简单地归为社会科学不够合理,并指出了在体育学科分类时需注意的4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用、可行、方便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由此而提出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构想图(图7)。
罗加冰对体育新学科进行了分类:体育自然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社会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管理科学类新学科,体育人文科学类新学科,体育综合科学类新学科(图8)。尽管是新学科分类,实际是他对体育科学学科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与意义。 上述关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研究后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科学学科分类研究
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科学结构与它所反映的客体结构即整个客观世界的结构是一致的。我国对科学学科体系的探索,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二元论即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元论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元论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许多学科体系。恩格斯早在1874年提出对科学分类的观点:“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理学6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为整个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同时出现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由此而提出科学大厦由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6大部分组成。陈文化等学者依据“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演化次序与科学本身的“固有发展次序”有内在的联系,认为科学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门,并构建了现代科学体系――以人文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立体结构。由于当代跨学科的广泛研究,出现了许多交叉性学科,如运筹学、环境学、人才学、管理学、信息学等,许多新学科的学科属性属于综合性,难以隶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3大科学,更难以涵盖如雨后春笋日益冒出的大量复杂性、综合性的新学科,因此,必须有一门科学学科可以涵盖不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外的一门学科――综合学科。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学科已发展成约有555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约有2 969门,而交叉学科总量已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交叉学科仅在100年左右增加的学科数量就占总学科数量的一半,并继续呈迅猛增长势头。有的学者将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列,并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归属至管理科学内,这是不妥的。追究管理科学,实际它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理应隶属于综合科学。特别现有许多交叉新学科根本没有管理的属性,按科学逻辑性无论如何也不能隶属于管理科学,只有将管理科学和许多交叉新学科隶属于综合科学才比较合理,而不能将交叉性综合学科归属于管理科学。这一隶属关系不能颠倒。本人认为,现代科学学科应分为4大类学科相对比较正确,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科学(图9、图10)。
3 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研究
对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刘仲林在《现代交叉科学》一书中指出,体育科学是一门由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20多门学科的渗透融合,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遥控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国外专家研究认为,一个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是素质、体质、机能、心理、战术、技术、智力等150多个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和运动中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但体育科学的综合性又不是各个学科研究结论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取得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运算,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随着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其综合性属性越来越凸显。俄罗斯体育科研的综合试验台,可对人的运动能力进行学科问的综合性基础研究。遗传学家、教育家、生物力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可在统一的试验对象身上进行分子的、亚细胞的、细胞的、各器官的、各系统的以及整个有机体的试验研
究。在综合监督训练过程中可运用近300种检测演技的方法,检测出3000多种训练水平参数,在总训练时间中约25%的时间用于进行各种检测。因此,有人称之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窗口。体育的许多方面研究,都走到了科学的研究前沿,如检测运动员兴奋剂方面研究,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运动免疫学方面研究,运动康复研究等等,都与相关学科或母系学科的前沿科学研究并驾齐驱。可以说,在体育方面通过一系列实证,证实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方面的许多具体学科内容。体育科学学科有十足的理由分为4大类: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类学科有: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隶属于体育社会科学类学科有: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人口学、体育传播学、体育教育学等;隶属于体育人文科学类学科有:体育史、体育心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科学学等;隶属于体育综合科学类学科有:体育控制论、体育信息论、体育系统论、体育决策学、体育运筹学、体育环境学、体育人才学等。因此.体育科学隶属于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综合科学是非常正确的学科归属。
而国家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是否符合科学逻辑?首先要了解分析社会科学是一门什么学科?社会科学是一门以社会为研究的知识体系。我国的《辞海》中说:“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其研究对象本身的规定性是直接同一性的。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学科研究理论可以准确地告诉我们,科学的内在的直接同一性和逻辑辩证关系是学科分类的依据与方法:体育社会科学的母学科是社会科学,体育自然科学的母学科是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的母学科是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的母学科是综合科学。国家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依据科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育科学是难以分化出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的,而现实的体育科学恰恰能科学地梳理出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这些难道社会科学能包容得了吗?即使硬包容着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科学等学科,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内在逻辑性及其分类原则,产生了严重的自相矛盾和错位现象。因此,硬将体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是“牵强附会”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更是扭曲了体育科学的本质。随着近几年科学理论专家对科学学科分类研究的深入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积极影响着体育科学学科研究的深化,逐步取得明朗化的研究进展。
我们研究认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是综合性科学,是隶属于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综合科学;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类似于科学学科分类,是“大科学”学科体系的“缩影”,同样分为4大类: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图11)。从图12可清楚地看出4个方面的学科群,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庞大。仔细研究体育科学下属4大学科,各学科发展“势均力敌”。本研究为什么将田径运动(学)、球类运动(学)、体操运动(学)等运动技术学科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类,这是因为体育自然科学是涵盖着体育的“自然世界”。这些运动技术学科的本质都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从田径的跑、跳、投到刘翔奥运会得金牌的神速跨栏动作;从篮球、排球、足球的跑、跳、投到姚明的扣篮等以及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单杠上6个空翻抓杠动作等等运动技术,无不显示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征,显示出运动技术科学的前沿科学知识,都是显示出自然科学知识的属性,应该隶属于体育自然科学中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还够不上资格与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相提并论的一门学科。田径运动(学)、球类运动(学)、体操运动(学)等运动技术学科,这些成熟学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应该规范学科名称,在后面加上“(学)”。
目前,国家颁发的许多文件和权威性杂志里都认为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在2004年10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2005年《体育科学》杂志编辑部在第1期版2的序言“开拓创新任重道远”中指出:“《体育科学》杂志记录了这20多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的成长历程。记得在本刊创刊之初,学者们曾就‘体育’的科学属性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而今,这种争论也是不争自明:因为随着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体育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研究的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既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基因纳米技术等当今世界的热点科学与技术有着不解之缘,又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人文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的交叉学科。”
4 结论
篇4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篇5
关键词:罚球射门;出手速度;肘角;腕角;水球
中图分类号:G8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25-03
Biomechanics Analysis of Women Athletes' Penalty Throw Technique in National Water Polo Team
ZHENG Zhi-yi, LIU Hu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hether shooting technique is reasonable or not in a contest determines the outcome of competition. Penalty shoo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hooting techniques, so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water polo training of shooting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penalty shoot. JVC-3000 normal-speed camera and video film analysis system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With the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al analysis, we analyze the technique of water polo women athletes' penalty shooting. Through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upper arm movements, the study reveals the movement pattern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also fin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shooting techniqu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ir training.
Key words: penalty shoots; release speed; elbow angle; wrist angle; water polo
在我国,水球是落后项目,女子水球国家队刚刚组建不久,在国际上名次很低,男子水球虽在亚洲称雄,但亚洲水球目前尚不足以与欧美洲强队抗衡。射门技术是水球运动的一项基本技术,同时又是一项关键技术,并且是水球运动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技术,特别是水球运动迅猛发展的今天,激烈对抗越来越强,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射门成功率的高低常常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许多比赛只以一球定胜负,从而对射门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试图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射门动作的主要环节,掌握影响射门技术的主要因素,揭示射门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改进技术动作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试验对象为现役我国女子水球国家队8名运动员。平均身高达174.6cm,其他具体人体测量学数据如表1。
1.2研究方法
运用三维高速录像与解析系统对上述8名运动员罚球时大力射门动作技术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
1.2.1录像系统
采用录像系统(包括两台录像机及一个三维标定框架),录像拍摄频率为50fps。三维标定框架置于水中罚球线位置,标定框架的尺寸为2m×3m×2m,近一半的框架位于水面下,水面上共有12个标定点,能较好的使整个动作范围位于框架标定空间内。
1.2.2射门动作过程
射门动作于2006年1月11日在广西游泳中心水球训练馆进行。实验现场布置如图1。
录像机如图架设完毕后,用三维标定框架对运动范围进行标定。框架被拿开后,受试者在同一位置进行射门。正式射门前,受试者进行足够数量的射门练习(以需要为准)。正式射门时,运动员进行大力射门,同时进行录像三个大力射门动作。然后对下一名运动员进行如上程序的射门试验。
1.2.3录像解析过程
根据教练员目测,选取三次射门中最好的一次动作进行解析。每个射门动作定量分析水球离开水面至出手后3幅所有画面。录像分析采用视讯录像分析系统。解析点为:头顶点、胸骨下缘、左右肩、持球臂肘、持球臂腕、持球侧手及水球。
1.2.4运动学数据的计算
本研究中数据采用“视讯运动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解析,应用Qtools及Execl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及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对关节角度的定义如下:
躯干扭转角度:某一动作过程左右肩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转过的角度。用来衡量身体扭转程度。
肘关节屈伸角:前臂与上臂间夹角。
腕关节屈伸角度:前臂与手之间的夹角。
关节角度运用Q-tools软件计算后,导入EXCEL进行计算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射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及其目的任务,可将射门动作分为两个动作阶段。
首先是超越器械阶段。该阶段运动员从水中提起水球,展开肩部,重心前移,球及持球臂位于躯干后方,形成背弓。该阶段以球与头水平距离最远时刻结束,该时刻为运动员最大超越器械时刻。
第二阶段是大力向前挥臂射门动作阶段。该阶段是受试者射门动作的关键阶段,受试者肩、肘、腕肢体各环节依次加速与制动,使末端环节(手尖)产生极大速度,最后转化为球的动能。
下面对受试运动员射门过程两个阶段的动作技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说明与分析。
2.1超越器械阶段动作技术分析受试者在超越器械结束时(相对向后引臂到极限点时),腕关节成角平均约为153.4°肘关节平均约为105.8°。其中腕关节角度与Brucec.Elliott和JulieArmour所研究的女子运动员158°接近,但是肘关节却比其研究结果(85°)多出20°,接近他们当时研究的男运动员(107°)水平[5]。
受试者在相对向后引臂最大幅度时,球置于头上方平垂直距离均约0.173m,明显比Brucec.Elliott和andJulieArmour所研究的女子运动员(0.13m)大,接近了当时他们研究的男运动员(0.19m)[5]。这与受试者身体自然情况有关,为消除身高因素影响其距离,求得球与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与身高的比值,平均为0.099。在水平方向上头与球的距离平均约为0.45m。为消除臂展因素影响其距离,求得球与头在水平面上的距离与臂展的比值,平均为0.249(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在射门技术超越器械阶段相对向后引臂到最高点时肘关节角度及这两个指标更接近当时国外水球男子动作幅度,但腕关节角度相对当时女子指标还小。
本研究测算了受试者躯干扭转角度。发现受试者身体向后扭转平均约24.42°。而在大力向前挥臂动作阶段时,身体平均转过了101.8°(表2)。
受试者躯干扭转动作的幅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超越器械的程度与技术特征。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翱、郑颖和莫凤敏躯干在超越器械阶段向后扭转幅度很小,而其他5名选手的扭转幅度则非常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运动员初始位置不同,观察她们的技术图像可以看出,高翱刚开始拿球时身体已经侧对球门,而马欢欢的初始身体为面对球门。根据肌肉工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可知,肌肉被动的离心收缩可以在拉长的肌肉中储存弹性势能,并产生牵张反射,进而在后继向心收缩过程中转变为动能,加快动作速度,提高动作质量。因此,面对球门的初始姿势可以使躯干有充分后旋的空间,肌肉被动拉长,有利于提高躯干向前扭转射门过程的动作速度。而侧对球门的运动员躯干肌肉没有或很少拉长,后继的射门动作则只有肌肉向心收缩产生的力量。但是,侧对球门运动员由于没有躯干后旋动作,使得整个射门动作的时间短,可使对手来不及防守,出其不意而得分。
从表3数据还可以看出,受试者躯干向前扭转角度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不管是侧对球门还是面对球门,运动员躯干都将尽量大幅度向前扭转,增加投掷用力的距离,从而增加出手速度。
2.2大力向前挥臂射门动作阶段
此阶段是受试者射门动作的关键阶段,是受试者肩、肘、腕肢体各环节依次加速与制动,使末端环节(手尖)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过程,并最终转化为球的动能。该动作类似人体鞭打动作。上肢鞭打动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末端环节获得最大的速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躯干和上肢各环节不但要尽力向投掷方向运动,而且必须协调配合。因此,运动员在做鞭打动作时,各肢体的运动形式必然表现出一定的配合特征即时序性。如图6所示受试者高翱的数据图,可以看出,该受试者肩、肘、腕依次加速,制动,使得动量依次通过上肢各环节最后传递到球,发挥出较高球速。如果这个时序性被打乱,必将影响最后球的出手速度。这个时序性,不仅与各个转动中心出现最大速度的时间先后有关,还与其时间间隔相关。如表4所示,研究发现孙雅婷时序性好,且各环节出现最大速度间隔大,表明其作用时间长,最后出手速度也最大。而只有受试者于雪肩最大速度出现在肘最大速度之后0.02s。可能这个原因使得其出手速度较其他受试者都低。这也说明了鞭打动作个环节依次加速、制动的时序性的重要性。
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各环节动作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间隔非常小,都小于0.1s,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7]是一致的。这提示我们上肢鞭打动作各环节的配合需要十分的精确。因此对这些项目的运动员不但要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还要有专门的方法训练各环节的动作协调与配合[7]。本研究建议受试者于雪可专门训练动作的协调与配合。
本研究统计了受试者手尖最大速度出现时刻与出手时刻的时间差,平均为0.015,有四个受试者是在出手时同时手尖达到最大速度。
本研究还统计了受试者出手前躯干在垂直轴上的位移范围,平均为0.269m(国外可达0.5~0.8m)[5],通过对受试者躯干在垂直轴上的位移与出手速度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其相关系数为-0.072。说明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球的出手速度与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个结论与BrucecElliott和andJulieArmour所研究的结论一致,表明出手速度与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无明显相关性。但是鉴于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越大,越容易越过防守对方,加大射门的威胁,所以本研究还是建议在不影响球速的条件下尽量增加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
在出手前0.22s阶段内,本研究发现孙雅婷与其他几个受试者腕关节表现不一样,如图7所示,孙雅婷在出手前0.04s时明显有一个压腕动作,即腕关节角度从原来的伸的状态变到曲的状态,而其他受试者都没有做到这点,其腕关节都是始终是伸的状态,虽然也有压住腕的动作,即腕关节角度始终是处于伸状态,其角度是在增加,但是只能描述成是顶住腕,而没有出现有扣腕动作,其中受试着莫凤敏在出手前0.08s已经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少,似乎表明该受试者在射门前0.08秒时塌腕了[3],在水球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在出手时要压腕,最后是手尖拨球,类似于投掷铅球时的拨球动作,但本研究所的的数据表明除孙雅婷外其他受试者没有充分用到腕关节来加速球,没有完全把动量传递给球,使得球没有达到可能的最大速度。
研究统计了受试者出手速度平均约为18.82m/s。这个水平已经接近BrucecElliott和andJulieArmour所研究的男子水平(19.1m/s),他们研究的女子水平为14.7m/s[5],但此数据是1988年的。从国际泳联的官方网站上看到,2005年国际最高水平接近22m/s。
3结论
1)水球大力射门动作技术特征为鞭打类动作。因此可将鞭打动作的基本理论作为水球射门动作技术的理论基础。
2)超越器械阶段,躯干跃起高度虽然与出手速度无相关性,但是为加大射门威胁,提倡尽可能加大跃起高度。面对球门的初始姿势可影响到躯干肌肉完成拉长-缩短活动,躯干向前扭转的速度。
3)大力向前挥臂射门动作阶段,该阶段是鞭打动作的实现关键阶段,动作的好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手速度。该阶段个动作时序性很重要。出手时的压腕动作很重要,它是用力的最后一个环节,与投掷铅球的“拨球”动作类似。
4)受试运动员为中国国家队现役队员,从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显示她们射门动作技术已具有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普遍存在射门时跃起位移小,射门威胁不大。②小部分受试者鞭打动作时序性不好,影响了出手速度。③大部分受试者出手瞬间末端环节没有发上力,扣腕动作没有做好,只是把球推出去。
参考文献:
[1]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1.
[2]郭庆龙,等.水球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3]PeterJCutincandDennisRBledsoe.PoLo:TheManualforCoachandPlayer[M].SwimmingWorldPublcations,1976.
[4]Brucec.ElliottandJulieArmour.,Thepenaltythrowinwaterpolo:acinematographicanalysis[J].JournalofSportSciences,1988,6:103-114.
[5]刘吉,等.中国水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6]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1):30-36.
[7]天川.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发展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5(2):53-56.
篇6
关键词 跳远 起跳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3.4 文献标识码:A
1重新审视起跳过程的动作结构
1.1起跳动作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在跳远起跳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中,一般都要求运动员起跳时,起跳腿在踏板后的前阶段做缓冲动作,然后在身体重心接近垂直的瞬间开始做蹬伸动作。在实践中,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常常出现蹬伸起跳动作不连贯的现象,导致缓冲动作幅度过大,缓冲实践过长,从而破坏了快速起跳的动作节奏。因此,必须对过去起跳过程的动作结构重新审视。
要想解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超过在垂直位置之前起跳腿只做缓冲动作,而当身体总重心越过垂直位置以后起跳腿才开始蹬伸的不正确动作方法,必须在前支撑阶段(膝关节屈曲缓冲)制动力段与动力端之间的不平分力与垂直分力转换的临界点上。在这样的起跳动作结构中,起跳着板时膝关节即担负着最大缓冲的制动任务,又肩负着动力蹬伸的使命,完成对迅速完成缓冲,以增大起蹬角并较早的开始伸展起跳腿,以增大制动的蹬伸力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1.2摆动腿的力学分析
在起跳过程的动作结构中,除了对起跳腿的踏跳动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以外,还应该对摆动腿的动作方法予以关注。起跳腿板下压时,摆动腿蹬离地面后,积极前摆,有利于增大起跳腿下压的角速度,从而增大地面对起跳腿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起跳腿积极下压,将迫使髋关节为分向前送创造了力学条件。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不断改进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动作方法,强化摆动腿早摆动、快摆动、摆动幅度大的摆动技术意识,不断提高起跳腿与摆动腿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是提高普通高校优秀跳远运动员成绩的最快捷途径。
1.3手臂摆动和腿摆动在起跳各阶段的作用
(1)手臂摆动和腿摆动的效应。起跳过程从技术上分为着板、缓冲、蹬伸3个阶段。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从脚着板到临界点为制动力段,从临界点到起跳脚离地为动力段。
制动力段,人体重心位于支点后上方,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与人体运动方向相反,是向前运动的阻力,产生负加速度,影响水平速度的保持和发挥。
动力段,人体重心位于支点前上方,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均与人体重心运动的方向一致,产生正加速度,使人体向前上方运动。
在制动力段,加快上臂和摆动腿的摆动,可以增大着板角,减速小水平速度的损失。
(2)着板角是掼人体着地时其重心与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如果着板角较小,说明着板时人体重心距支撑点的距离较远,是人体所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分力较大,从而不可避免的是水平速度的损失增加。因此,训练中的制动力段适当增加着板角,可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在动力段,上臂和摆动腿快速大幅摆动,可以增大腾起初速度和腾起速度。上臂和摆动腿的快带大幅度摆动,可以增大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增加腾起初速度,提高身体重心,增大离地角从而增大须起角度。
(3)美国生物力学博士艾里尔的研究发现,在跳远时起跳脚的蹬地力量不如向前伸出的摆动腿和上半身所产生的速度传到起跳腿的力量大。
2优化起跳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跳远起跳过程中下肢肌肉在缓冲段作退让收缩和等长收缩,在蹬伸段做克制收缩的工作特征。其次在所有的训练手段运用时,必须考虑动作部位的速度、幅度、用力顺序、用力方面和用力的角度,尽可能与起跳动作相一致。如:负重起跳练习;短程助跑起跳越过障碍;一、二、三助跑连续起跳;绝对力量训练主要以杠铃为主等。
肌肉是动作的动力来源,对任何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力量都是一项不可少的重要素质。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跑跳技术能力,还必须加强他们的踏跳力量的训练。必须发展那些对专项成绩起决定作用的肌肉群,所做的力量训练应考虑与比赛中发挥基本力量的动作结构相似,以求练习与比赛肌肉工作方式的一致性。
训练后运动员们负荷量增大,完成动作时肌肉力量普遍增加,下肢肌肉退让性较好,有利于蹬伸动作的完成,提高成绩。对训练程度较高的运动员,拟可采用其本人最大负荷强度的120%―140%,刺激时间为4―8秒。而训练程度较低的运动员则应采用其本人最大负荷强度的80%―100%,刺激时间为4―6秒。
起跳速度力量是优秀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动作速度,达到快速起跳目的的重要素质之一。超等长练习中的跳深练习手段是发展跳远运动员速度力量素质的最好手段。跳深练习最合适的高度为40―80厘米。在练习中必须要求运动员跳腿近似于垂直地踏在起跳点上,起跳腿膝关节屈曲的角度控制在38―42度之间的练习方法。
总之,爆发力是优秀运动员表现超强跳跃能力的最重要素质。除了超等长练习是发展爆发力素质的最佳练习手段之一。还可采用4―6步高速助跑下完成5―10级单脚跳;4―8步高速助跑下起跳腿单脚起跳,摆动腿越过一定高度障碍物后落放沙坑;在高速助跑下负重连续3―5步起跳;在斜坡跑道上进行下坡高速跑的过程中做快速起跳动作。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 乒乓球 脊柱侧弯 运动干预
据新疆兵团七师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脊柱侧弯已经超越近视成为危害中学生健康的首要疾病。脊柱侧弯早期病状为肩、骨盆倾斜不对称、凸侧肌肉组织紧张等[1]。笔者长期从事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本文研究运动对脊柱侧弯预防的促进作用,以乒乓球运动为例制定防治脊柱侧弯运动处方,以期为脊柱侧弯的防治提供参考。
1.中学生脊柱侧弯的成因
当前中学课业任务较重、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身体发育,许多不良习惯由此滋生,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1长期低头学习引发脊椎受损。
很多学生提到自己经常持续在桌前看书写字,有时甚至几个小时都不活动。长期伏案使得颈椎一直前倾,长久如此会造成颈椎曲度改变,成年后还可能出现骨质增生或骨刺等。
1.2单肩负重。
有些中学生追求时髦选择单肩包,由于用品重量接近或超越身体负荷能力,学生只能耸高背侧肩膀取得均衡,脊椎便处于一侧用力状态,长此以往可能造成腰椎侧弯。
1.3床上看书。
许多住校生晚间回到宿舍后仍要进行学习。宿舍仅有床铺提供书写空间,趴着写字看书使得脊椎处于一个侧弯形态,两侧肢体受力不均衡,这也会引起脊柱侧弯的形成。
2.运动对脊柱侧弯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是脊柱侧弯病症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群体。发生脊柱侧弯的学生大多处于初期病理阶段,他们的脊柱结构基本没有异常,仅是神经肌肉力量失衡,多数可以通过措施进行预防和矫正。除及时和必要的纠正外,体育运动是改善体态的最好选择,其优点如下:
2.1增强体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有可能引发心肺功能受损,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锻炼心血管系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抵抗力。
2.2改善体态,防止发生畸形。
青少年生长发育期活动量不足会导致脊柱肌肌腱挛缩、韧带钙化,促使脊柱生物力线发生偏移。运动能够促进脊柱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张力,预防畸形的形成。
2.3促进代偿机能,增强协调性。
反复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脊柱健康部分的功能,弥补脊柱侧弯所致缺陷,同时与神经系统形成新的联系,以提高脊柱功能。
3.乒乓球运动对脊柱侧弯的预防干预
不同项目对脊柱侧弯的防治效果不同。观察发现,参加球类项目的学生脊柱侧弯患病率低于田径、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这是因为球类运动(特别是乒乓球)旋转、落点变化多,参加者的脊柱处于左右旋转运动状态,这使得脊柱侧弯肌群不断收缩、放松,脊柱由此得到更充分的锻炼[3]-[4]。
笔者长期从事乒乓球运动教育和推广活动,结合多年的一线研究看,乒乓球运动较其他体育活动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所需设备设施简便,易于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中,由于每个来球速度、旋转、长短、高低各不相同,脊柱周围肌群根据肌细胞记忆对不同刺激调整反应强度,脊柱左右旋转反复强化刺激,促进脊柱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灵活性。通过乒乓球运动侧弯脊柱局部肌群的疲劳现象得到缓解,以此起到预防脊柱侧弯的作用。
4.乒乓球治疗脊柱侧弯的运动处方
根据上述脊柱侧弯的机理、运动对脊柱侧弯的治疗防治机理及乒乓球运动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下文从运动处方制定的准备及运动处方的组成等方面结合乒乓球运动对防治脊柱侧弯的运动处方具体进行论述。
4.1运动前的相关测试
在制定脊柱侧弯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锻炼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了解锻炼者的健康状况。主要包括体质状况评定(身高、体重、基础代谢、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等)、心脏功能能力(心率、血压、肺活量、递增运动负荷试验、直接或间接测试最大吸氧量)、脊柱侧弯的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
4.2脊柱侧弯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4.2.1锻炼目标。在医务监督条件下,利用科学的运动手段,降低脊柱侧弯的发病率,防治脊柱侧弯程度的加深。
4.2.2运动量。运动强度应根据锻炼者的具体身体情况而定,身体健康的学生心率一般控制在100次/分钟-110次/分钟,锻炼者的RPE在10~12,相当于35%~54%最大吸氧量;每次运动时间一般保持在1小时~1.5小时,每周保证4次以上的运动量效果最佳,持续时间半年。
4.2.3注意事项。学生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还要注意营养的补充。此外,还要注意凡是对脊柱会产生长时间压力的行为都要尽量避免。
5.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学生脊柱侧弯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脊柱侧弯的措施,重点论述了以乒乓球运动为代表的运动手段对脊柱侧弯防治的促进作用,为开展脊柱侧弯预防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维加.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基础[M].
[2]杨桂霞.加强乒乓球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J].教育论坛,P119-120.
篇8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竞赛;紧张;焦虑;心理素质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练员、运动员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1紧张和焦虑
情绪能激励运动表现,也能抑制运动表现。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是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而所有的焦虑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
2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2.1套路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武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是一个多因素的有机的系统,就其调控的方法、手段而论,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反应,制订出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结合赛前的任务、对象开展短期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要加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调控包括三个方面即思维、情绪、行为过程,最终是把运动员最适宜的激活水平控制在赛期中,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训练中,除了狠抓基本功的训练,还要同时注意套路动作的科学编排,使运动员在技术上达到循序渐进的同时学会并养成调控自己的习惯。也就使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坚持心理训练,即提高运动员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运动记忆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情感、意志的训练。对武术运动员来说,认识过程、运动记忆、想象、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武术运动员要把套路动作做到精益求精,不差毫厘,动作连贯准确,刚柔力度适合,就要求武术运动员对套路的演练过程有完整的认识,要有很强的运动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不同项目,其竞技状态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竞技状态类型。从竞技状态表现的对象来看,包含有个体竞技状态和集体竞技状态,从武术运动的特点看个体竞技状态在比赛多数是以个体参加比赛为主,所以我们在训练别要注意关于运动员个体竞技状态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体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通过长期训练的结果。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放松与紧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是武术运动员训练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重点。通过武术训练中对心理调控系统的学习掌握,使运动员自身的调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参加大型的武术比赛时,较好地发挥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2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是培养训练一个运动员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这对训练武术运动员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根据运动员所应具备的特点来看,必须要求武术运动员具备以上的心理特征,在武术竞赛和表演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力。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心理训练中,使运动员在意识的控制下,把以肌肉运动感觉的心理因素和个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武术运动员具备了这种心理品质,在竞赛或表演中才能使精、气、神高度结合,使动作产生“动如风”“静如松”、“落如鹊”等矫健、敏捷的动作形象,才能达到武术表演的良好的效果,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3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心理训练方法上,主要是使运动员学会正确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活动,使运动员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性。一般采取三个方面的训练方法,即生物学手段,调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控制运动员的营养和睡眠。应用生理学手段主要使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官和其他分析器官的第一信号系统冲动来影响运动员的兴奋性。利用心理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语言功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自我心理调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是自我暗示。对于武术来说,由于项目的要求和动作风格不一样,同时动作难度越来越大,结合武术训练的特点,在训练中多采用念动练习,即想象和回想练习,这种练习在有一定练习的基础、掌握了套路的情况下,让运动员在每次练习或参加比赛前反复进行这一练习,使运动员对套路动作的身置、动作力度、幅度、方向、速度、时间、空间等均产生一定的稳定性和熟练性,使运动员形成完整的、清晰的动作表象,从而更好地掌握套路动作,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水平取得好的名次。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还采用心理自我调整训练,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应用自我暗示和放松。放松主要是消除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运动员由于长期从事大运动量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再加上现代体育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激烈,运动员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因此,肌肉和心理都容易处于疲劳状态。采用心理调整、机械刺激来消除疲劳是必要的,也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
3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并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是时注意力集中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充分发挥,但过度的紧张则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导致比赛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3.1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莆洛夫指出:“气质是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运动员不同的气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3.2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有关
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出现了“比赛焦虑”。
3.3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赛前焦虑,反而制约正常水平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珍.谈体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2]贾俊刚.探析赛前紧张与焦虑[J].搏击・武术科学,2008(06).
[3]柴文斌.对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03).
[4]甄桂玲.体育比赛前运动员紧张焦虑心理解析[J].魅力中国,2009(22).
[5]卞丽.对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
篇9
【摘要】铅球运动是国家体育锻炼测试项目之一,是有效发展学生力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重要项目。针对铅球技术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文章讨论了合理地运用技术要领组织教学,采用恰当的教法,排除以往的技术定势,消除心理干扰因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推铅球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铅球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为顺应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师应及时改变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铅球运动是国家体育锻炼测试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其技术性较强,动作较复杂,危险性很大,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因而可以说铅球是有效发展学生力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重要项目。
一、中学铅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铅球教学成绩普遍偏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师能力欠佳,教学场地与器材不足,教学过程中练习次数偏少,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单一是造成学校铅球教学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方法传统,影响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意志品质薄弱,对铅球投掷的认识不够,具有畏惧心理,学习过程缺乏学习热情,性格内向,进而对铅球成绩的提高缺乏信心,丧失活力,练习的积极性不够。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学铅球教学的长足发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其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改变学校体育课中铅球教学的不良局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需要深思亟待解Q的问题。
二、中学铅球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审视铅球技术的特点,分析运动轨迹,遵循教学原则
1.铅球技术的主要部分由两个阶级组成:加速阶段和推球阶段
加速阶段:它的任务是获得人体和球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有利条件,其技术形成是背向滑步旋转。
推球阶段:其任务有两个。第一是加大铅球的用力工作距离,做好最后用力前的超越器械动作。对技术的要求是深蹲、低重心、锁住肩、扭紧髋。第二个任务是加快铅球的上升速度和人体转动速度,获得出手刹那间的最大初速度。最后用力时铅球的上升速度是滑步的8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铅球靠三个力获得力量:(1)靠腿和躯干的角度的伸展;(2)肌肉的拉力;(3)蹬地力量。
2.铅球运动轨迹的力学分析
铅球在运动员滑步时处于最低部位,远离人体重心,蹬伸转体用力时球的移动路线为上升,划出第一条弧线;这时球已经具有一定高度,由于顶肩的发力,球具有向上向前的速度,顺势挺球划出第二段弧线;伸展的手指拨转铅球,旋转的铅球凌空飞出,划出漂亮的抛物线,形成第三段弧线。这三段弧线连接处相切,形成一条光滑和谐优美的弧线。
(二)革新教学方法,掌握技术要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探讨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要点
原地测向推铅球是铅球教学中的重点,它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蹬伸抬体转髋,顶肩伸臂拨指。
根据铅球技术的特点,铅球在用力前深蹬时处于最低部位,远离人体重心,用力时球的移动路线为上升,而球的加速度取决于髋部肌肉拉力和蹬地的反作用力的大小。从用力顺序分析,只有蹬伸的同时迅速抬体才能产生向上的爆发力,而且是髋、球和左肩积极向左侧支撑轴靠近,有利于加快髋、肩的转动,保证球出手时处于应有的高度。
2.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法上的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学生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推”上,要运用力学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放在两腿蹬伸抬体用力上。可采取以下分解动作的训练,以达到各个击破,一一掌握的目的。
(1)打破原地侧向推铅球教学中从推、拨先教的常规,改用按力的顺序,分解与完整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如蹬伸抬体(不要过早转髋肩),转髋顶肩(不要做推臂),最后蹬、抬、转、顶、伸、拨一气呵成,可徒手或持球(先轻后重)练习,熟练为止。
(2)检查初学者原地侧向投掷用力顺序正确与否,可采用以下两个阶段:A.侧向对墙(1.5米)持实心球,通过蹬、抬、转、顶(顶肩而不伸臂)能否使弹出?B.原地侧向持实心球,能连续三次推出而出手后仍保持出手时的身体姿势者。
3.探讨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要点
从教学效果看,在中学教授滑步的技术效果要比原地推铅球差,尤其是女生。滑步动作要点一般归纳为四个字:摆、蹬、伸、压。这从动作顺序上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在练习时却很难做好,所以滑步结果往往比原地投掷近。其主要原因有:A.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不上,造成动作脱节;B.滑步时动作起伏大,抬体过早,达不到加速目的;C.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重心的平稳和快落。成功的铅球投掷动作,应尽可能缩短滑步阶段所需时间(要缩短右腿的滑幅)。
4.尝试在滑步教学中低滑快落的完整教学
(1)徒手侧向做摆、蹬、收、压。要求摆蹬后左腿先快落,带动右腿低滑短收。练习时先慢动作做,逐渐加快,达到摆幅大,蹬伸较充分的情况下低滑快落的目的。
(2)同上练习,逐渐过渡到两腿几乎同时落地最后达到摆、蹬、收、压的同时,可持实心球练习,但要求在摆回收时,左腿的小腿放在右腿的后面。当重心一离开支撑面首先甩拉小腿,带动大腿向左侧摆动。这动作对做好摆、蹬、收、压起到主导作用。
(3)用实心球,通过滑步按最后用力抓二个部分来检查滑步推球的能力。一是球出手后身体姿势的稳定性,二是能否推出规定远度。
总之,通过分析铅球技术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更好地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要领组织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大投掷物的作用力,加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尽量缩短最后用力时间,这是铅球教学的最终目的。铅球教学在秋、春季节更好,并配合发展必要的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群众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许晓明.实用大学学体育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挺身式跳远;摆动腿;放腿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52-01
跳远是腾越水平障碍的跳跃项目,其技术分成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根据其空中动作的不同可分为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三种技术,在中学及普通高校中,通常以挺身式跳远为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
腾空技术作为起跳与落地的中间环节,在跳远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在挺身式跳远的教学与训练中,有许多练习者在腾空过程中摆动腿放腿不充分,不仅影响跳远效果,而且也影响整个跳远技术的学习,所以分析摆动腿不充分的原因,并找出纠正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与训练效果都有益。
1跳远的生物力学原理
跳远远度主要由起跳距离、腾空距离和落地距离三部分组成,跳远的起跳距离取决于踏板的准确性,腾起瞬间的身体姿势。从物体斜抛运动的距离公式S=V2 sina/g可知,决定腾空距离的变量为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阻力。当人体腾空后,身体只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人体总重心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这时人体内力虽然可以引起身体各环节的运动,做出各种腾空姿势,但是不能改变身体总重心的运动轨迹。
腾空的任务是采取适宜的姿势,减小在起跳制动时产生的绕额状轴转动的角速度,维持身体在空中的平衡,尽可能的保证身体沿着已确定的运动轨迹运动,同时为合理、完善的落地动作创造有利条件。事实证明,跳远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腾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跳远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由此可知,合理、科学的腾空姿势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造成摆动腿放腿不充分的原因
2.1学生技术要领不明确,头脑中没有清晰动作的影象
挺身式跳远腾空后的摆动腿放腿动作要求大腿积极下放,小腿向前、向下向后成弧形摆动,腿要经过充分伸展再向后折叠的过程,许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动作概念不清晰,形成大、小腿成一个整体直接下放后接折叠的动作,导致摆动腿放腿不充分,身体不能充分伸展,从而影响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不利于动作的衔接。
2.2急于求成,摆动腿放腿时机不对
许多学生起跳腾空时,在腾空步还没有做好,摆动腿还没有完全摆到位时就急于做放腿展体挺身动作,这样,髋关节没有完全打开,摆动腿没有充分下放,形成大小腿弯曲向后的展体姿势,影响动作的完成。
2.3腾空高度不够,上体前伸过大
受练习者身体素质和起跳技术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起跳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上体保持正直,致使起跳后腾空高度不够、上体前倾过大,形成向前翻转趋势,无法顺利维持空中平衡动作,练习者不得不提早下放摆动腿来抵制向前翻转趋势。
3 对空中动作,落地动作的影响
3.1对空中动作的影响
根据动量矩守恒定律,在腾空状态时肢体会产生相向运动,使动量矩的矢量和等于零。跳远时在腾空状态中由于摆动腿放腿不充分影响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必然导致人体其他部位产生相应变化,致使腾空后的空中动作完成过快,身体无法完全伸展,使身体重心运动的抛物线轨迹快速向下移动,不能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影响跳远的效果。
3.2对落地动作的影响
正确的落地方法是:落地前双腿屈膝向胸部靠拢,小腿前伸形成团身向前姿势,落地时,两腿迅速屈膝,髋部前移,使身体重心快速移过落点,而摆动腿放腿不充分很难使身体形成团身姿势,落地前的前伸小腿也会导致上体后仰,从而形成站立式落地动作或落地时上体后仰或后躺影响落地效果。而且摆动腿放腿不充分造成的身体重心运动的抛物线轨迹快速向下移动也会使落地姿势变得不充分,影响落地效果。
4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4.1建立正确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概念
挺身式跳远的完整技术可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其空中动作是起跳腾空后,摆动腿自然下放,(大腿带动小腿后前、向下、向后成弧线摆动)身体充分伸展成反弓形,形成“挺身展髋”动作,继而收腹举腿,准备落地。它的优点在于腾空后摆动腿积极下放,身体伸展能充分拉长体前肌肉,有利于收腹举腿和伸腿落地。
4.2摆动腿放腿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正确掌握摆动腿放腿的动作及方向。
4.2.1原地放腿练习
起跳腿支撑站立,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出,然后大腿自然下放,小腿向前向下再向后成弧形摆动,同时双手扶髋,体会放腿和伸髋的展体动作。
4.2.2行进间的放腿练习
在跑道上4―6步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后弧形下放摆动腿落进沙坑。要求:起跳重心高,摆动腿下放时,身体伸展,膝关节放松自然放腿,不要突然发力,体会躯干前面肌群充分拉伸的感觉。
4.3体会摆动腿放腿时机的练习
在沙坑中选择合适距离放置指示标志,要求练习者起跳成腾空姿势越过指示标志后再做摆动腿放腿动作。
参考文献:
[1]张明莲.挺身式跳远空中技术教学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87-89.
[2]龙萍.普通高校挺身式跳远教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250.
[3]施朝阳.跳远踏跳后前旋产生的原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