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教结合;科学训练;管理
一、前言
业余训练阶段既是开发青少年竞技体育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他们智力的重要阶段,对这些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未来升学就业的方向。我国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一直是对矛盾,学校、教师往往只注重抓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致使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严重分离(即:体教分离),其后果是:中学生运动员畸形发展、早熟早衰,成就一两个、牺牲一大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把更多的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就必须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摆正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坚决走体教结合的培养道路。从阶段目标来看现阶段“体教结合”的主要内涵是指通过整合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原来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支撑困难,封闭在体育系统内的业余体校将难以维系,其最根本原因是它无法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
具体表现在:1 学与训矛盾突出,体校往往只重视运动训练而忽视文化学习。2 运动员的入学、升学和就业困难,由于体校训练、管理体制上缺陷,造成参训学生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致使在转校就读、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步入社会就业时难以和同龄青少年竞争。
三、学训矛盾,期待破解
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学训始终是一对十分棘手的矛盾,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人把体教结合难见成效归咎于培养“尖子”选手需“全天候”训练,没时间像培养大学生那样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在我国多数高校都忽视了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因素,以挤占文化学习来换取更多的训练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与其在大学建立高水平培养基地,不如从体校就实行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体工队学院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秀运动员的一纸文凭,但其“金牌”、“锦标”主义的功利目的导致了运动员实际文化素养与所获得文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固疾在于运动员的来源,初期,高校走入了招收国家或省市体工队退役或现役运动员的误区,后来的“共建”、“挂靠”等模式虽然为高校赢得了一些声誉,但其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只有在比赛时才是“学生”的运动员所获的文凭名不副实,这种“注水”文凭不仅没能摆脱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和继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还影响了学校系统“一条龙”培养体制的构建和以输送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四、体育与教育两张皮的矛盾
推行体教结合后,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仍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放眼国外,诸多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以加拿大为例,在加拿大,有40所大学有游泳队,共约2000名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都是学术成就较高的,对学生的要求也严格,因此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即使是学生运动员,即便是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也不能违犯规定。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学生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便他们是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也不行。欧美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但前提是他们整体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有一套完善的选拔机制。而我们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各级别运动队培养机制还不健全,业余和专业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只有到了大学这个阶段才开始要求比赛和学习结合,而运动员既要取得好成绩,还要拿到高校毕业证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对文化课培养的管理
何振梁先生认为,中国要想从“金牌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坚持探索“体教结合”之路。何振梁先生说:“我跑过很多国家,哪一个民族体育发达,整个民族就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体育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切勿忽视体育,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必将是走向歧途的体育。
(一)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觉性。
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必须摆正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位置。为此,学校成立了由领导、班主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组成的运动员管理小组,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在具体进行文化学习管理时,以班主任为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紧密配合,事先了解每个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可以根据训练的时间,运动员编排在一个班级,专门设计一个针对运动员的课时表,学习的同时不影响训练的时间。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文化教师介绍学习情况,使大家做到对每个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定期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总结文化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修改文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树立搞好文化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运动员真正体会到大家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同时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去搞好文化学习。
(二)精心组织辅导补课工作。
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抓好他们课外辅导和赛后补课是重要的一环。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合理的安排和落实辅导与补习的时间,在训练休整期增加补课时数,比赛结束后为参赛队员开设课余补习班,做到机动灵活,见缝插针。补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以逐步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六、学校加强训练工作科学化的建设
一般而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越高,训练的科学性就越强。众所周知,运动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影响训练效果的诸多因素中,科学化的管理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为了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和训练效果,首先教练员就自觉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握本项目的最新动态,掌握科学的训练原则,规律和先进的训练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基础,认真细致地知道与控制训练;其次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训练的目的,任务相适应的有关身体,技战术和心理练习的手段,科学周密的安排与控制运动量,强度,密度,组数和间歇时间等,抓住主要环节,突出训l练效果,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最后就掌握科学的有关成绩指标检测与评定的方法,这是更准确的了解运动员的训1练状态及其发展,改进制约训练效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lJ]
[2l少体校的困境和出路分析[J]
篇2
关键词:阳光体育;南宁市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08-02
2006 年12 月23 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年来,“阳光体育运动”频频出现在媒体报端。但是,在南宁市有不少人甚至连体育教师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也相当陌生,不知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与目标、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等。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形成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南宁市中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从参考文献中搜集一些当今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南宁市沛鸿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市第三中学、南宁市第四中学、南宁市第十九中学、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南宁市第二十九中学和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的学生和体育老师进行随机抽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其中学生500份,体育教师32份,学生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为94.4%;体育老师问卷回收32份,有效问卷为32份,有效率为100%。
(3)访谈法:在做问卷调查的同时,对所调查的部分学生和全部体育老师就有关南宁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并作笔录。
(4)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的有用数据进行统计。
二 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与目标 。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 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 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 82%。在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特点的基础上,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决定提出了目标实现的检测量化标准,就是“用3 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 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 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 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在“阳光体育”视野下南宁市中学体育状况。
(1)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前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3年后体育运动目标对比分析。
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和开展3年后所调查的学校都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天锻炼达到1小时的学生由原来的42%上升到了68%,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由原来的78%上升到了90%,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学生由原来的60%上升到了86%。在四项量化标准中,有三个标准超过了原来既定的目标,“每天锻炼1小时”这个目标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运动时间没有得到保障是南宁市中学生的一个软肋。
(2)南宁市中学生目前平均每天锻炼时间。
表2可以看出,南宁市中学的学生平均每天锻炼的时间达1小时以上占68.22%,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31.78%。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大多数中学安排每个班级每周上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每节40分钟,每周在课外开展两次阳光体育活动,每次60分钟。理论上分析,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参加两次阳光体育运动,再加上学生自发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然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平均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和早操,还能抽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31.78%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达1小时的,这占了很大的比例。
根据表3可知,在平均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的学生中,由于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炼占80%;家长不够支持占5.33%;领导重视不够占24%;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占14.67%;场地器材不足占53.33.%;其他9.33%;由于中学课程比较紧,受升学率压力的影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们似乎更加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使学生们有很少自己支配锻炼的时间。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在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和阳光体育运动之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3)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项目以及学生态度。
南宁市中学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主要以跑步、球类活动、体育游戏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主。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方式比以前更多,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从现在各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存在着只有68.22%的学生能够做到平均每个学习日锻炼1小时或以上,并没有达到85%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要求;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光喊口号,政策没有落实到处,市局没有布置检查工作;不够重视学生身体锻炼,不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文体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存在着一般学校体育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区分的问题,在正常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或活动上冠以阳光体育运动之名,就算是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对阳光体育运动实质理解不准的问题,不知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工作,不知哪些工作属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范畴;对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的一体化理解不够,还没找到一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等问题。
三 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结论与建议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行长远规划。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绝不是开展几项活动,也不是开展三年后,在2009年阳光体育运动考核评估后就结束了,从09年到现在的三年,还有往后数十年,还是应该持续地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在南宁市有些中学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同于体育教学课,等同于群体性体育竞赛,等同于课外体育活动,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也是短视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目标大部分都达到了,达到了的目标我们要保持,继续发扬;没有达到的目标,必须进行长远规划,从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以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南宁市教育局、体育局以及共青团部门的作用。
南宁市教育局是南宁市教育事业的单位,南宁市体育局是南宁市体育事业的单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教育局的事,也是体育局的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南宁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的作用。教育部门无论从经费、人力等提供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来说都是有限的,而南宁市体育局有专门用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可以从南宁市体育彩票公益金里划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专项资金,可以发挥体育局人力资源和利用其举办活动能力的灵活性共同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服务。在中学里也要注意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广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2007 年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措施,它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篇3
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活动氛围,以及其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作用,力图找到适合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我国大学体育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
体育氛围;教学;兴趣
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因此如何培养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在今后仍然能保持良好的体育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兴趣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再是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心理学角度讲,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如果缺乏对某项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项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了习惯,也会随着兴趣与爱好的单薄而逐渐消退。因此,高校体育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体育的内涵,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使体育成为其终身生活内容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证毕业后也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二、增加大学生体育兴趣的社会体育氛围
当今最容易使人找到共同语言的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无数体育爱好者的眼光。2.1世界体育氛围与魅力世界体育运动正在向着一个深度化和广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杯,吸引着全球数以亿计的足球爱好者。1998年法国世界杯共举行64场比赛,售出250万张门票,每张门票平均价格54.4美元(约合440元人民币),门票总收入达1.36亿美元,在英国同阿跟廷争夺八强席位的比赛开始后,英国首相布莱尔甚至宣布中断正在举行的内阁会议,待比赛结束后才重新复会。在篮球方面,整个美国甚至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去观赏这么高水平的比赛。可以说当今的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号召力。2.2我国的体育氛围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是修身、养性,但由于封建体制对体育运动的抑制,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缓慢、停滞甚至是倒退。直到近现代,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接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并与它慢慢融合到一起。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更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国政府也十分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运动在全民中的普及,在我国每年有一亿多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注,有三亿多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现在已于运动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利用社会体育氛围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具体措施
高等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接受体育健康教育,而如何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积极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就成为关键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注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体育观赏的原则,体育运动中存在有大量的美,且由来已久,要在体育竞赛观赏过程中加深理解,就必须首先搞清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以及相互关系,把握其联系和区别,美的形象就会鲜明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其次要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竞赛观赏的方法,由于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因素是异常丰富的,为便于人们观赏多样的体育运动、对各竞技项目的特点加深理解,有必要对对整个运动形态加以分类,以揭示体育运动中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项目对人体的效益,提高人们的观赏效果和审美情趣。国外学者分析了运动美的要素包括实践性(灵敏、速度、节奏)、空间性(幅度、高度、重量)、坚韧性(强度、激烈、顽强)、精致性(巧妙、准确、均衡)、愉悦性(华丽、热爱、惊险)、优雅性(柔和、流利、高尚)。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方面何正确欣赏体育竞赛,从而激发起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另外,体育运动的一个巨大的魅力所在就是其是反映了人类为了超越自我而做出的种种努力。长跑运动员的毅力和坚持、射击运动员举淡定、足球守门员扑点球的果敢和判断等,还有一些运动员在场上受了伤仍坚持比赛到最后,即使他们没有获得名次,但他们坚强的意志是体育运动宝贵的财富,等等这些都可以增进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灵魂,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甚至让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体育精神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3.2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大学生平时较多的从网上获得最新的体育新闻,这与大学生的本身爱上网的特征以及当前的社会氛围有关。每次当世界上或我国举办大型的体育活动时,无不在社会上兴起一股体育的热潮,大学生更不例外。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把当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体育活动与教学内容较好的、适当的融合起来,使得教学内容为广大学生所乐意接受,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3.3要将体育的时尚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当今高校的体育教学不是一个封闭式的教育,体育运动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的活动,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近年来体育运动发展迅速,高校体育教育应和社会体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能激起广大同学兴趣的体育活动,让他们都愿意投入其中。在娱乐中将体育运动的理念和一些体育知识无形的灌输给他们,相信这更易于让学生所接受。比如在上足球课时,老师单纯的向同学们讲解足球技战术方面的知识显得很空洞,可以组织学生去观赏一场近期的球赛录象,然后针对球赛具体加以分析。在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参与到学生自己举办的活动如健身比赛、街头篮球对抗赛等,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总之,目前我国正掀起了一股全民体育运动的热潮,高校体育应好好的利用这种良好的体育氛围,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刘建明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本文以嘉峪关市第四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嘉峪关市第四中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对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认识不够,兴趣不浓,参与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频率偏低,锻炼时间太短;抑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繁重、不感兴趣、受伤病困扰,以及学生对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评价满意度较低。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优化体育育人环境;做好安排、指导和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体育组和团委的组织作用:做好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评价工作。
关键词 嘉峪关第四中学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 现状 对策
2005年全国学生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令人担忧。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1]。
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同时在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健全的师资队伍做保障。中学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学校在全国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热潮之际,纷纷采取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3]。
本次调查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七号文件”,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特点,群策群力、协同配合,在操场上以长跑接力的方式,正式开启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嘉峪关市第四中学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认识
经调查,33%的学生认为在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非常重要,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24%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知,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在中学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重要。因此,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使同学生们真正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态度统计
兴趣是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最大动力。经调查,有16.33%的学生表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状态是非常积极,51.33%的学生比较积极,24%的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只有8.33%的学生表示反感。这说明,总体上学生对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还是感兴趣的,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另一方面也能希望领导能重视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并得到支持。
(三)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时间
1.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频率
经调查,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锻炼每天一次的学生有24%,每天两次的有67.67%,每周一次的有1.67%,不一定的有6.67。调查显示:嘉峪关市第四中学学生不同程度的参加了体育活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锻炼的次数很多,达到了目标,其中每天不能达到两次锻炼的学生有32.33%,大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条件和伤病等原因。
2.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时间
经调查,学生每天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锻炼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占21.33%,30分钟的占65.67%。介于30-60分钟之间的占8.33%,而锻炼时间总和超过1小时的仅占4.67%。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锻炼的质量并不高,锻炼的时间短。学校应该调配好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积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
(四)学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动因分析
一般意义上,大家都觉得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只是为了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但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经调查,选择增强体质的占40.33%,调节精神的占27.33%,这反映出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能减压;消遣娱乐占21.67%,摆脱烦恼占10.67%。总的来说,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都有比较合理的动因。
(五)影响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因素分析
经调查,影响嘉峪关市第四中学学生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自身不感兴趣的占10.33%,反映是学习任务繁重的占52.33%,选择其他占37.67%,原因是自身条件、伤病。影响他们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繁重、不感兴趣、自身条件伤病。学校应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合理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提高对阳光体育的冬季长跑运动的认识,以热爱生命的态度热爱体育运动。
篇5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大课间 阳光体育
近些年来,国家以及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逐渐加大,并且取得的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对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上农村小学同城市小学显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学生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根本不重视,甚至压缩学生活动的时间,使该项活动流于形式,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要改变此现状,让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一、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校的体育场地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相关的调查能够看出,大约超过七成以上的学生对目前自己所在学校的体育态度不太满意,而且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体育馆,甚至于连灯光球场都不具备,而且学生用于体育运动的器材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建设的年代比较早,后期又没有改建,因此学校运动场地较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体育老师的思想也在逐渐转变,他们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体育场地的原因而无法实施。从这里能够看出,活动场地问题是制约目前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开展的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
(二)学生赞同学校开设大课间阳光运动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是持赞成态度的,因为他们感觉在体育运动中能够让自己的一些情绪得到宣泄,同时还能够活动身体、增长技能。从这里能够看出,孩子们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是非常喜欢的,只是由于受到目前场地的限制而无法活动罢了。作为各个农村小学的领导也都想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的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实施。从这里能够看出,仅仅依靠学校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个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制定相应政策,在人员配置以及经费方面都予以大力支持。
(三)大课间阳光运动的时间明显不够
国家教育部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规定,那就是每天学生锻炼时间不得少于一小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广大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每天锻炼的时间根本不足一小时。毋庸置疑,之所以活动不够,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以及学校场地狭小、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举行体育活动的多少、体育教师的指导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解决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要想开展好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协助学校的领导以及其他老师做好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努力出成绩,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能够得到领导的支持与理解,那么场地、体育器械等相关的硬件设施便可以得到大力保障,另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也能够得到保障,防止大课间阳光运动流于形式。
(二)积极争取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
学校的体育工作内容是非常繁多的,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体育老师要进行组织、编排,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老师在大课间对本班纪律的组织是活动开展的保障。另外,其他教师也可以积极为阳光体育大课间出谋划策,使之更加适合学生。
(三)加强学校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骨干教师都是促进本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对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育骨干是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为主要的一支力量,其自身素质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所有活动的最为主要的内动力。所以,要想开展好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继而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首先,要给学生讲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作为体育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之外,还要利用体育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重要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白在运动中身体素质所得到的这些锻炼,使其对运动产生兴趣,愿意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其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因此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一定要避免形式单一这样一种情况,要经常变换活动形式,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
再次,定期组织比赛,增强班级凝聚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争取到每个班级的积极配合,所以定期组织比赛可以促进每一个班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促进效果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增强每个班级的凝聚力。
最后,要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对于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时间、优点等要随时在教师以及学生中进行积极宣传,在全校每个人的心中种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目前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期,而且也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运动的最佳时期,所以,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针对于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这项活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猛.菏泽市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
篇6
论文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伯特·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进行了研究,梳理过程社会学理论,阐释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启示。在研究视域上,通过过程的视角去考察体育的功能价值、体育运动的起源、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开放性、动态比较的方法指导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埃利亚斯启发了一批西方学者运用过程社会学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第2代体育社会学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接受和承认,研究者对体育运动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多为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其中不乏后来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巨擎,如狄奥多·阿多诺、诺伯特·埃利亚斯、马克斯·霍克海默、乔治·斯通、皮埃尔·布尔迪厄等。研究者认为体育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由此引发了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必要对体育引发的社会学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和解答。
诺伯特·埃利亚斯是过程社会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20世纪30年代,埃利亚斯就提出了著名的“文明的进程”理论,却并没有被主流的社会学所认可。60年代中期,埃利亚斯对英国体育运动较为关注,并把过程社会学应用到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因此,很多人似乎认为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是集中关注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他对英国足球运动的演变、足球运动中的暴力行为、足球流氓问题、参与运动动机、体育运动文明的进程、运动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运动的社会价值等方面较为关注,扩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从而引导了一批学者应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
1过程社会学
过程社会学(figurational sociology)是埃利亚斯研究社会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他的主要思想之一。这门社会学拒绝为研究世界而将世界分割化和碎片化,它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它重视详尽历史分析和联系发展的方法论,使社会学免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及“具体化的结构主义”任一者。
过程社会学所要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它不同于微观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理论,也不同于宏观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学的这种二元对立,而试图提出新的理论来化解(尽管埃利亚斯本人否定这一点)。埃利亚斯想表达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在这个概念下研究的就是人们相互依赖的形态。我们不能过度偏重人们的个体性,也不能过度强调其社会性,而应该是研究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一方面被社会影响或制约,另一方面则在与别人相互依赖的各种形态中发展自我。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有两种意识,第1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关注解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对体育运动的起源演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演变,不同历史形态下的体育运动的表现进行解释。第2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试图建构一种体系,这种体系试图很好的融合经典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的最好的特性。埃利亚斯是当代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理论沿革跨越了经典社会学时代,并从经典社会学中汲取思想。他的过程社会学思想深受涂尔干集体意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方法论的影响。
梳理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发现,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的模拟性和表象性的研究,认为某些运动源于战争,在演变过程中对战争进行模拟,运动确定了时空范围,即在特定的场所以及特定的时间进行比赛,是对人类战争行为的表象反映。在模拟性和表象性的过程中,运用规则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控制;对某一项运动起源以及演变的研究。认为运动的起源和演变是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形成群体情感意识,个体到群体的情感意识的形成伴随着运动的演化全过程。对体育运动中暴力形成的个体心理表现的研究,认为暴力是体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自开始时,就存在着暴力行为,人类不同历史社会形态时期,体育暴力表现的结果不同,体育规则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埃利亚斯对体育社会学的一些研究很有预见性,例如,他认为体育运动发展过渡商业化会导致运动发展的畸形。当时他的观点并不被人接受,而现在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兴奋剂泛滥、种族歧视、假球黑哨、年龄造假等体育运动中的异化现象,都是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过度商业化发展致使功利主义盛行的结果。
2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的开拓
作为过程社会学的主要批判者,horne john和jarydavid却首先指出了将该理论用于体育社会学分析上的3大成就。他们认为,埃利亚斯的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开启:注意到现代体育运动是由政府所控制,用来取代过去的真实暴力的“虚拟战争”;将劳动分工和阶层关系视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和制度化的核心;注意到体育运动作为传达国家和群体呈现,以及个人认同来源的符号性角色。对体育运动项目起源的过程性阐释。
2. 1虚拟战争—规则化下的游戏
体育控制用以取代真实暴力,成为模拟战争。游戏具有战争模仿性。实际上,以前用规则约束的争斗都具有游戏的形式特征,这些形式特征就是规则。我们可以把战争叫做最猛烈、最费力的游戏形式,也可以把战争称之为最明显、最原始的游戏。考察当代社会学,就会发现一种强烈的研究趋向:对规范和规则的研究。运用过程社会学考察英国的猎狐运动后,埃利亚斯认为,运动中的一些规范和规则对运动者进行了限制和约束,从而对个体暴力行为进行了规范,这种行为规范逐步内在化,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泛化。这种外部的约束和内部的自觉,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赫伊津哈和埃利亚斯所关注的都是规则所带来的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行为的变化实际上是战争行为的虚拟。如果将体育赛场上的竞技运动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争斗做一比较,其实也发生了类似的摹仿、转化。经过规则不断完善、自我约束不断加强等近现代的“体育化”,赛马、拳击或足球等竞技运动也具有摹仿性特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争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情感也有部分被带到了体育竞技的赛场,但是这些现实争斗的情感经验也发生了转化。在体育竞技的摹仿性对抗中,人们体验着强烈的激动与,但是一般不会发生危险与伤害。因此,在埃利亚斯看来,体育竞技是一场在“想象性场景”里所发生的游戏,一场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竞争与争斗有部分相似,但又迥然有异的游戏叫。埃利亚斯进而提出,对情感的限制和对理性的高度强调是文明的基础,情感的限制和理性的高度强调是通过规则来实现的,规则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了控制。很多体育运动源于战争需要,并保留了战争中的斗争意识,例如拳击、田径和一些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在规则规范下成为情感限制的器,表现出对战争行为的模仿。战争虚拟化,规则制约下成为游戏。运动的规则化过程中体现了体育运动文明的进程。
2. 2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权力的分配
埃利亚斯在研究体育运动发展和体育内在核心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单论体育文化现象,他把研究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学领域中。不仅重视重大的事件,而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探讨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他从英国传统的猎狐运动窥见出国家权力的分配(劳动分工导致)、议会制度的形成、群体的重组(阶层关系的形成)。猎狐运动的产生、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它与当时国家的不断扩展以及国家权力的日趋集中和重新分配相关。英国君主制发生变革以后,议会制逐渐建立,国家内部的权力、利益分配往往通过在各部门、各势力之间的充分讨论协商来进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凡事诉诸暴力,谁力量大谁上台,谁上台必清除异己。这些在议会政治里精通力量平衡的绅士、贵族,在球场上和狩猎活动中也要执行体现同样趋势的规则。这种对暴力的限制也逐渐内在化,逐渐成为自觉的意识。上层社会的精英们把这种意识自上而下扩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深人到各个阶层。
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就是在劳动分工下引发了权力的重组与分配,并逐渐内化,形成了自觉意识。劳动分工促使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商业化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所带来的制度的变化、权力的变化、运动训练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与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分不开。
2. 3体育运动项目起源与演变一一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
过程社会学将现代体育运动的产生、发展看作是随着文明发展一起变化的社会过程,重点探讨现代体育运动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最先出现在英国、现代体育运动各个项目出现的过程、与西方社会文明的进程有什么关系、体育运动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有什么变化等。
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一项运动的起源与演变,在研究足球运动中,他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间题:个体之间的对抗运动如何形成群体之间的运动?群体之间对足球这项运动不同的理解又如何传播开来的。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有重组的过程。他们会用一种群体能接受的风格的方式自我重组群体,如同喜欢跳舞的群体会自我重组群体以致整个舞蹈群体都能接受这种舞蹈。在持续的运动中,运动员从启初自我运动过程转变到其他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最终形成了群体重组。运动的起源是一种随机的,不会被精心策划的,运动首先是群体之间产生了某种融合,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经过反复的的重组,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他们的活动在这种建立的社会构造中展开,经历长期的发展,形成组织体系。这一过程便是运动产生的过程社会学。埃利亚斯依据过程社会学的研究,仿照工业化,提出体育化(sportization),以此来说明英国的现代体育的起源和发展与传播和工业化有关,是一种自为发展形态,伴随着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业化只是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催生了体育化的形成。
3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3. 1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扩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埃利亚斯就认为之所以体育社会学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是因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科学有很多分支,并且经常会产生新的学科分支,那么原有的方法如果仅限于在某一学科点上研究,就会出现研究误差,一种方法不能窥探一系列问题,也不能清晰地解释这些问题。因此,对于体育社会学者来说,应当在研究之初,就应具备广泛的理论框架,或者结合其他的理论,这种理论能使研究者理解所研究的问题,超出了研究此领域的流行的理论。
过程社会学倡导在动态环境下研究,对事物的考察应当是过程式的,即事物的产生、发展、本身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外界的联系。通过过程的视角,揭示事物的本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仅针对封闭,静态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而需要适应不断变化、开放的系统,体育所表现的社会结构并不是稳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传统的小群体理论是静态、闭合的,对解释面对的困惑的问题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方法,不同于目前仍在运用的对小群体的社会研究的方法。事实上,埃利亚斯是对当时占社会学主流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的一种批判。过程社会学在研究体育社会学时,注重把体育社会现象置于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从个体、个体相互依赖,以及群体、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对体育所引起的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把某一体育运动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待,而不是放在静态的系统中考察它的功能价值。因此,在方法论上,体现出的发展观。
3. 2动态的比较研究方法
埃利亚斯在运用过程社会学研究某项运动时,总是把这种运动的发展演变史考察了一遍,并且对这种运动的发展会做出他的理论意义上的比较。在研究古代体育运动时,埃利亚斯认为,认识到通常作为体育之伟大典范的古代竞技活动具有许多特征,并且在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竞赛环境下发展起来,这并不困难。竞技者的精神风貌、裁判的标准、比赛的规则、运动员的表现等都在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现代体育特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其间有关摔跤的暴力标准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整个古代对比赛活动中身体伤害甚至丢失生命的敏感限度,相应地,整个比赛的格调,都跟今天称之为“体育”的比赛活动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在动态中比较了两种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体育”从过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文明了、进步了,不再流血冲突了。
国际体育史学会主席格尔特鲁德·普菲斯特曾经这样评价埃利亚斯的研究:埃利亚斯指出相同形式的运动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他把体育文化准则和标准的差异归因于文明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其标志是相互依赖、垄断、权力的控制以及压力的内在化的发展趋势。他注意到“国家的结构和意识的结构、受社会承认的体育暴力的水平和使用或旁观它的矛盾的界限,将以特殊的方式区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身体和身体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文明化的进程伴随着身体的“文明”。普菲斯特的评价是对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研究很好的总结。
篇7
关键词:终身体育 培养 运动兴趣 主动性 自觉性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说参加体育运动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权利,体育运动不应该成为人生某一阶段的内容,而应该是伴随人们终身的。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学校体育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我觉得学校体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体验到其中的快乐是他们走向终身体育的催化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强调学习的兴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体验快乐的感受,从而使之兴趣盎然。
(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首先就要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切忌采用死板的、教条的、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4、、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努力学习,使他们更好的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体育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都成为体育学习的成功者。要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运动的乐园,让学生找到并学习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并参与到其中去,这样学生就能把要我运动变成我要运动。
二、学校体育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的运动方法,这是学生参加终身体育运动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那么就很难使人相信他会终身参加体育运动;即使他参加一些运动,也很难使他获益多少;相反很可能会对他的身体造成某些损害,因为他不懂得科学的进行运动。因此,体育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的方法,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为他们将来终身参加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觉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锻炼,并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学生一旦养成了主动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那么必将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假如,学生养成了每天定时锻炼的习惯,偶然一天他没有去锻炼那么,他肯定会感觉不自然、不舒服。这就是习惯的作用。所以,对学生锻炼自觉性的培养将是其迈向终身体育的关键一步。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学校体育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对自身健康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中“苦”与“乐”的联系。例如:学生在一次越野跑运动时出现畏惧困难和怕苦的情况。教师通过耐心地教育“要勇敢坚持下去,你就会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努力地完成了越野跑。同学们说:“我感觉自己成功了,战胜困难获得的成功让我们感到快乐。”教师随即说:“同学们真棒!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点,通过这次运动你们不但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你们的身体还受到了锻炼,而这种锻炼效果是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但对你们每一个人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记住一句话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二)、注重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利用各种运动技能进行锻炼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更要让他们理解健康的身体对将来走向社会是多么的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未必都能正确地认识。所以,教师就要担负起向学生进行解惑的责任,要让他们明白,健康的身体对于自己、对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四、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就会找体育老师来帮助,这样,作为老师的素质高低很关键。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解决;有些项目不是自己的专长,就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因此,体育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要作好本职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终身体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李蕙英.《中小学体育工作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8
在中学的教学中,体育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之一。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成绩优秀,更多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学的学习中也起到了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文章中主要针对中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定向运动进行分析,对这项运动的意义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
中学体育;定向运动;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对于体育运动不是那么在意,学生的积极性也都没有被提升起来,中学的体育教育仿佛到了一个瓶颈,很难再进行提升,但是定向运动就是打破这个瓶颈的内容之一,它符合中学的体育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有助于让学生对体育精神进行树立。在体育的教学中,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是进步的基础,定向运动就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创新的表现[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内容,在中学的时期,是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就是对他们进行身体素质上的培养的方式。在中学时期,学生们往往精力充沛,喜欢新奇的事物,定向运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和发展,可以让学生实现身心的整体提高。
二、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
(一)定向运动在中学的开展可以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定向运动是一种复合型的运动,在这项运动中,学生们不仅需要奔跑,还有要跨跳甚至攀爬的动作,可以对中学的身体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在定向运动中,学生们锻炼的不止是体力,更多的还有脑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在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跑步,但是因为它的枯燥导致学生们对于体育运动呈现不积极的状态。教学方式的缺点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定向运动就是全面的将身体素质进行提高的运动。中学生在这项运动中在不断的奔跑,直观的锻炼了耐力和心肺功能,寻找定点的过程锻炼了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定向运动符合目前中学的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就是进行内容上的丰富,兴趣是所有学习动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中学的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体育运动意识提升起来。定向运动就是最好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参与性会提高,将传统的老师传授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定向运动的优点很多,它锻炼了学生自我挑战的意识,让学生从心理上喜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进来。国家对于这项运动是特别重视的,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被定为一种国家支持的运动之一,教育部也已经开始将定向运动加入到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当中了。通过国家和政府对定向运动的支持,不难发现,定向运动一定是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的,也是适合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的体育运动,更是符合目前中学对于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的[2]。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定向运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变的重要,加上我国政策的影响,目前的中学生都是比较自私的,因为他们没有同龄人一起陪伴着长大,虽然目前的经济和科技都很发达,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中学生也都是很自我的,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更加没有团结互助吃苦的精神。定向运动就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团队的能力的平台,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团队合作,加强身体素质,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感受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精神[3]。团队合作在未来的生活中地位会越来越高,对中学生就开始培养是很重要的,定向运动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培养。
(四)定向运动加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于当代优秀人才的定义不再是单纯的成绩,很多的还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进步的速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输创新的精神是很有效的,定向运动的采用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将传统体育教学变成学生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还是机遇,教师一味地教学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但是定向运动是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创新,教师的地位相对减少,同学们的兴趣更大程度的被提升了,因为定向运动给了学生们自己做主的权利,更多的还给他们创新的机会,让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健康的发展。采用运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性、挑战自我等等多方面能力进行提高。
(五)将定向运动加入到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目前,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培养的指导思想就是“终身体育”,这种思想的提出选择是表明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体育运动,有较好的体育素质,而是为了让学生不光在学校时进行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在以后进入社会时依然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要求。因为这种思想,在中学时期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长期体育意识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有一种可以坚持,学生喜爱,并且适合他们年龄的体育运动很有必要,定向运动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它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参与进来,让学生们从中学开始,就对体育运动保持着热爱,将体育观念贯彻心中。
三、对我校进行定向运动的调查结果研究分析
数据是证明一切的最有利依据,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对定向运动了解的教师仅占所调查教师的11.67%,根本不了解的教师甚至超过了半数。由此可见,在定向运动逐渐发展之后,对定向运动了解的教师数量仍然很少。定向运动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向之一,这项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将学生想法和意义摆在第一位,但是这项运动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教师的素质加上学生的认真配合,才能将这项运动的效果最大化,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袁野 单位:沈阳市于洪区造化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定向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意义及制约因素[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07-208.
篇9
当前社会,各个学校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外,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对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培养环节。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又是其保障实施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作用。针对体育教学的任务、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励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掌握该项运动的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1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是,两者都是教与学的互动行为,都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刻苦学习的自身毅力。在这其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差异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加以掌握和巩固,使其熟练各种体育技能,使其身体得到锻炼,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1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体育的技术技能,其最终目的旨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增强体质,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提高相关体育项目的运动成绩。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而在长期进行的运动训练中,努力克服训练的疲劳感,突破自身的运动极限,是学生培养自身意志品质的唯一途径。在加强身体训练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体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对日常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1.2 体育教学的特征是以机体活动为主要手段
和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课教学也一样,都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加以理解消化,但不同的是,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同时,还要在机体的配合下完成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全面掌握该运动项目相关技术教学内容的。
1.3 体育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时,每名同学自身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喜好从事的运动项目也不同。那么,教学的进度、训练的强度都不一致,正所谓众口难调,但最终考核的标准是一致的,从而分出成绩的高低。基于以上元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做到统筹兼顾,有统一的进度,也要有区分对待,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1.4 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中的那些规则和要求,给学生从事该项目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并且使每位参与者具有平等对抗的权利,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品质,还给了学生们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以及展现自我、勇于对抗和竞争的机会。参与运动和训练都要克服为了提高专项成绩而带来自身的疲劳感、环境、以及心理负荷。这些身体、心理上带来的考验,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超越自身极限、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所有的体育运动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群体性是他的普遍特征,即便是个人项目也需要有竞争对手才能完成。尤其是那些集体项目,需要场上所有本方队员团结一心、共同协作才能赢得比赛。
2 针对大学体育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培养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爱好,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主要形式。因此,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衷度迅速提升,对相关运动的技术技能的提高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终身体育的观念,不但要求运动的长期性、终身性,它还强调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和能力技能的教育培养。我国针对目前学校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意识,而且要求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基础和出发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做好对学生体育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对于体育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2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培养自身兴趣、发挥自身爱好特长、提高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行之有效的过程。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为主,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它的组织形式,较体育课还不一样,它的开展形式更加随意化、丰富化、和兴趣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缓解各种精神压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体质。
2.3 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道德品德教育,是教师实施教学课程的前提,在学好相关技术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日常训练中,使学生养成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人文习惯;在竞技比赛中树立学生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战斗意识;在组织学习时,培养学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能力提高。另外,最终成绩的考核不能单一根据一次测试而定,可以采取一些评议、以及综合成绩的体现。
篇10
关键词:健康;养生保健;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19-02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来培养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身体进行养生保健与身体健康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由传统的竞技型的体育项目转变为像太极拳、健身气功、太极柔力球等等养生类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些养生保健类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人的年龄要求和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很低,也非常容易学习和坚持,特别是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这种具有生活性质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新形势,这样一来,更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想要真正让养生保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从学生教育开始。
二、养生保健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
对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言,良好的养生保健能够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增强身体抵抗力,可见,养生保健对于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其重点在于“养”和“保”,所谓的“养”主要是指养护身体,所谓的“保”主要是保护身体机能,养生保健对于学生而言,则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其养生保健的目的。养生保健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青年学生阶段,由于青春期或者是生理上的变化,学生的身心状况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性别之间,造成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身体状况与体育运动发展不平衡,一些青春期的学生还会对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然而合理的将养生保健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养生保健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形成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体育运动的教学效果,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生保健运动则能够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作用,在进行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进行太极拳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锻炼,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
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生命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学习。对于生命科学而言,其涉及生理、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理解,对于人的身体而言其身体健康的重点是“保”与“养”,只有注重日常的身体养生,才能够有效的抵抗疾病的入侵,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意识来说,必须要对生命科学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运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常常会有晚睡、早起的习惯,然而科学证明睡觉时间超过21∶00-23∶00之后,都会对人体的身体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休息时间过短,起床过早也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学生而言,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保证每天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由于挑食、不食,损害身体健康,科学的摄入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实物,保证每日身体所需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体育健身,随之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日益推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大脑压力,对于青年时期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传统的体育意识。现如今,还有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而且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还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的积极作用,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兴趣进行培养,在注重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运动。
2.科学调整课程设置。首先,适当增加体育课程课时。在保证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合理的调整体育课程课时,增加相应的体育课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其次,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设置,例如在进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融入一些奥运体育运动知识普及、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等,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结论
通过对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要不断的提高身体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才能够保证学习的良好效果,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意识,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教育梦想,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顺利完成学业,面对未来人生的考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小倩.养生保健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
[2]毛有文.养生保健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6,(27)
Discussion on Health Care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ZHAO Jin-jie1;TONG Hao-nan2
(1.Hengshui City Health Bureau,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2.Hengshui High School Hebei,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