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主义的理解

篇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同时它也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论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一种新的课程论。

二、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

2.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从本质上说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人本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帕斯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清楚自己的意志,主张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宗教教育、文学和历史教育、科学教育。

3.人性论基础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从人性论来看,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都持性恶论的观点,而人本主义则基本上持性善论的观点。人本主义者既反对本能决定论,但又不完全否认人的本能的存在。

三、发展历程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萌芽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的“产婆术”和“对话法”体现了课程实施过程以人为本意识的觉醒。亚里士多德“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话法”,还是亚里士多德体育、音乐、绘画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人本主义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最初萌芽。

2.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彰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儿童和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实施上用图画、故事、游戏等代替语言教学,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置了较丰富的课程内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体系已经彰显。

3.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初步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狄德罗高度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因此,他依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4.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的旗帜被再次举起,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视。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

四、基本主张

1.课程目标

自我实现和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者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他们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题意义。人本主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应培养“完整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者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2.课程观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人本主义者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之中。

3.课程内容的选择

人本主义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和学生观。

4.课程结构的组织

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提倡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篇2

Abstract: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ne idea innovati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has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umm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s helpful in the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attraction and the power, enha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key word: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作者简介:王卫兵,河南郑州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办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俄语教育实践;人本主义化教育

我国提出和研究人本主义化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教育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叶澜《让课堂焕发人本主义的活力》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人本主义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人本主义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揭开了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序幕。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对其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体现了教育的逻辑起点,又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他要求俄语教育实践应依据人本主义的特征,遵循人本主义发展的原则,视学生为人本主义主体,弘扬他们交往互动性、人本主义的体验性、知识生成性、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人格统一起来。让俄语教育肩负起支持和促进学生人本主义发展和人本主义质量提高的重任。

1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理念

人本主义完整是人本主义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时展、教育与时俱进对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人本主义完整回归应当成为当代学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追求的人本主义完整回归,也就是知识、智慧和人格的统一。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需要以人本主义完整为前提,即从自然人本主义和精神人本主义关系分析为切入点,以学生学习获得某种建构为重点,使之回归人本主义完整。自然人本主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价值。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脑是个人本主义系统:身体、智力和大脑是个动态整体,学习是以整个人本主义系统为中心的大脑学习。脑的学习本质体现出建构特征。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次,即感觉意义和深层意义。感觉意义意味着大脑对一个知识模式或这个模式的意义与学习者的某种联系的“顿悟”、“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脑学习构建模式的过程。人的学习及对知识意义的探寻是通过这种模式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了连接,使新知识的意义被学生理解。感觉意义层面的俄语学习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开始的,是只是构建的基础,此时教师要重视新知识引入,以旧引新,自然顺畅,引入的新知识应该深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成为新学习的基础,从而为新知识“成长”找到基点。深层意义是人学习动机的真正来源。当知识、感觉和深层意义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真正有意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具备整体上的契合,并通过强化训练内化成个人的素质。脑的模式化学习过程,同时还涉及智力、创造、和生理诸多方面,认知与情感,认知与生理是不可分的,感觉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有意义学习和构建学习都包涵着人本主义系统整体对脑学习的影响。精神人本主义是基于自然人本主义而发生,又超越了自然人本主义的内在人本主义,也表现为完整人格,精神人本主义包括三个层次面,即知识范畴、情感和价值观。知识标志着人对世界的了解过程,情感是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价值观是精神人本主义的核心。在某个具体环境中,他们相互催生———知识学习需要情感,情感在相关知识的支持下才会产生。知识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情感又受价值观支配。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的精神人本主义提供动力和发展方向。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以师生的人本主义发展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让教师构建性去教,让学生构建性去学,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摆脱工具化知识教学的纠缠,让俄语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它不再是“师授”“生受”的被动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获得认知发展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实现人本主义的完整与和谐过程。这样,俄语引入理性,俄语教育有了人本主义的活力,智慧有了发展空间。俄语教育服务于人生价值和意义,不断向人本主义完整回归。活化语言材料。把知识境域化,将理解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和思想情景中,使知识具有与多媒体,图片,实物,肢体语言以及学生经验建立起联系;使知识有主动走向学生的倾向,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与学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有所体验,克服单一、机械的接受性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1)模拟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猜、唱、听、做等方式。(2)合理利用课堂场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生活,教师要把握时机。

2交往互动: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俄语教育的生成源于交往互动的相互作用,俄语教育的生成就是在这种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又在这种过程中展示其人本主义力。这种人本主义力意味着不是预设的、模式化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相遇、对话、并且沟通融合、在交往互动中形成。交往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如对话、交流、竞赛、合作等。教学交往的中介,如知识,语言,活动等。互动是语言的互动、合作共享活动。

3结语

人本主义化教育理念应用到俄语教育实践是人本主义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俄语教育的需要,笔者仅仅是初探。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关涉到许多相关理论知识,它需要教师研究脑的学习机理,现代学习理论等,还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俄语人本主义化教育,科学引领俄语教育,进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俄语教育成功之路。

作者:刘喜兰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篇4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

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4.2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完形疗法的应用策略

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皮尔斯博士创立,是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疗愈的方法。完形治疗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完形疗法中,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觉察达成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选择,最终促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

完形疗法同样强调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此刻的存在和感受,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确对待过去生活向现在生活的过渡。人始终要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处理某些心灵创伤或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

在完形疗法中,对于来访者来说,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自我觉察。觉察自己此刻的心情、此刻的情绪、此刻的状态,以及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觉察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自己,从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咨询方法要求来访者将过去与未来统统带入,然后在此刻去直接体验它们。完形疗法的功效取决于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而非是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或做所的解释。咨询师的角色之一是设计操作方案以便让来访者觉察自己在做什么,通过这种觉察使得来访者能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来访者因此被要求自己主动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会。

篇5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这首诗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正常和谐的发展,培养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姑且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我们应大力倡导“人本主义教育”,以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那么,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呢?

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0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把事实与价值融合,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这一理想的充分体现。“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必须对其它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一些系统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重视自我概念,突出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渗透到其学习活动中,变成一股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概念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人们普遍认为人本主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这是对人本主义教师特点的误解。人本主义的教师具有民主化的性格,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不仅具有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而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

一、健康

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健康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部分。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熟悉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合理营养;学会保养自己(包括保护自己的身体、生命安全),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并坚持体育锻炼(发展一项至多项体育爱好),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懂得什么是健康心理和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二、智力

智力的开发是人本主义教育的主体。它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开启智慧的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包括关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应该是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开启智慧的能力主要有这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理解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物象(抽象事物,包括国际理解);记忆力;表达能力:用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联想和想象能力;规划、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组织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家乔治・奈勒曾说:“年轻人是到教师那里而不是到学校那里去受教育。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教师家里,或者在学生家里相见,如果适当的话,就在外面相见。”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在这里,知识和智慧,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获得的,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所不知晓的原因何在。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是在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而非灌输,教师决不将自己的观点、理想、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

三、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灵魂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基本的思想观点、意识和品德三个方面。

基本的思想观点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包括自己)、事、物(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发展的方法论);有健全的价值观,包括:人与自然的价值观,人与他人(社会)的价值观,人与自我的价值观,人与文化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

基本意识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进取和创新意识;实现目标的意志。

品德主要包括这些: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有爱心(爱国、爱民)、善心,尊重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爱惜劳动成果,自信自立自强,有明确的理想。

四、做人

做人,做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不仅是生命体能动性的展现,是学生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外化;更是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展示和完善。

篇6

关键词: 人本主义理念;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45-02

一、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来源于西方现代化强调工具化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在后现代背景下对“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探索。理论基础主要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出发,衍生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张人性向善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主张人性向善,将人的价值充分重视起来,发挥人的潜能进行教育,人类的天赋是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人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就像一颗种子,在长成大树前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内在发展潜力。人的学习动机也是成长与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必须要发掘人的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人的不断进步。

(二)强调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从人性观出发,发展人的创造力形成人的个性实现。人本主义中强调人性是有建设性的,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思想和“控制”思想显然是不合理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追求自由的、自主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就是要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创造力,并主动实现自我。自我实现要对经验逐步开放,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时刻保持充实的状态,相信自己,自由而自主的发展和创造。

(三)情感是主要的教学动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情感因素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不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在构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时,更培养了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形成了以情感协调活动为核心,把情感作为各项教育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体系模式。

(四)更加重视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学习的意义,就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获取的知识或获取的过程产生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的意义要将知识等全面的渗入个性发展和个体行动中去。因此,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选择,教学内容也都按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尽量少的干预学生的自由发展。

(五)学生为中心的无结构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相比较于结构教学,更关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价值。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将教师主要归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者,既然作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也就突出了“促进者”的作用,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解决学生的疑问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更好的突出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应当更加真诚,对学生的问题和学习情况给予更多的理解,对学生的思想要采取包容和接受的态度,让学生在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无结构的教学关系,就是让学生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从根本上讲就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教学。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本主义理念的借鉴与体现

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相伴而生,教育落实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事业在落实以人为本的过程中不能偏离理论的指导,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积极探索。

(一)关于人性观的体现

上文说到人本主义主张人性向善,在教育中也总是应当相信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处理自身的学习。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实现能力,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忽视学生自我发展和潜能价值的观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主观层面发挥创造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实现对人性观点的回归。所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诸多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脱离现实,学生很容易因为课程内容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这些知识,从人性观点出发必须要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对我国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剧了改进工作的难度。大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为提升高职德育成效广开思路。

一、倡导培养健全人格和民主的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

人本主义学校德育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广泛的人文民主意识,在开辟新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对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对人的潜能及互动作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性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焦点,现代人本主义逐渐兴起。当代把人本主义运用到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著名代表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aslow)、斯腾豪斯(L.Stemhose)等人。其中,罗杰斯的理论研究直接与道德教育相联系,斯腾豪斯在把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推广至课程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人本主义德育观与儿童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趋向,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就会获得发展。德育应提供条件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它连同整个教育目的都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完善。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儿童具有先天优良素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潜能得到发展,并能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学校德育观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罗杰斯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形成新型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建立一个以代替权威主义为目标的人道主义课堂。他提出了创设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大根本条件,即:真诚、接受、移情性理解与无条件关怀。

人本主义德育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教育对人性和人类品德的关注与塑造。该理论确立了儿童在学校德育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不足之处主要是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历史发展与学校德育发展的关系;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的影响;缺乏具体的德育方法。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培养目标,但在德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人才市场上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时还出现德育盲区。在应对网络挑战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效受到较大冲击。

(一)德育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具体目标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政治理论较为贫乏,理想信念淡化的劣势。此外,由于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沉迷网络,出现精神空虚,暴力行为等现象。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基础政治理论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成为高职德育工作的一大热点。

(二)德育内容方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有鉴于高职学生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高职德育充实了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纪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思想教育条文、概念、观点、理论等。围绕职业要求进行的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不够,缺乏与职业、专业及生产实习等环节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如何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吻合,从内容上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是高职德育的一项难题。

(三)德育方法方面

近年高职德育方式有所改变,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利用现代手段教学等走进课堂,但“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等教学方法仍较普遍,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德育课基本在教室进行,德育活动基本在校内进行,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高职院校最大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实践性环节,实践性教育课时占到专业课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德育教学不能轻视和放松这段教学时空,但往往由于实习企业疏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引导,学校则“鞭长莫及”而难以发挥管理效能。“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实践环节中未能真正落实,形成高职德育的灰色地带。

三、基于人本主义德育论的中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思路

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但它致力于学校德育人性化,坚持德育中的民主人道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道德气氛和课堂情境,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中达到德育目的。该理论的精华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都有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实践人本主义德育观: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共识

1、增进师生彼此的认同感。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应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能感受到德育意图。为了营造民主的德育氛围,师生应做到真诚、接受与移情性理解。

2、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本”的德育过程。人本主义者把德育看成是一个过程,认为其本质是真实、自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充分真正的理解和共融,引发学生形成道德认识与决策,实现最佳的德育效果。

3、推进学生正视道德问题。学生要对道德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是直接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有了问题,问题越重要,解决的意欲就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则高,学习效果也明显。问题德育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注重人性塑造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1、可在高职德育课程中呈现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尽可能充分、客观、具体全面,让学生来处理讨论和找答案。

2、德育内容不强求道德信条,而是提供如战争与社会,教育、家庭、两性关系、职业、财产、法律、种族以及城市生活等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3、注重利用电影、电视、图片、剪报、故事等视听材料和形象生动、实际充实的东西作为辅助材料。

4、为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学方法可采用研讨代替背记。

5、教师把自己作为中立角色和讨论的指导者,以鼓励学生发展有关问题的理解力,观察讨论过程,保证讨论富有成效,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善于总结归纳和引入新观点和新材料让学生继续讨论。

6、注重人性熏陶。

(三)积极应用同理技术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深层角度,从学生位置上理解学生思想,置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不作直接的判断,不做定性评价,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从这点出发,老师不以观点取人、分数取人,完全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无条件关爱,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情感,就会他的内心世界,师生间就会建立真正的良好人际关系。

同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注意积极倾听,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积极反应。表明教师在听取意见,了解观点,而且会进行认真的考虑,但这种反应并不是指导性的。积极倾听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达到更高的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当代外国教育思想述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 主体地位 声乐教学

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此理论强调人的自尊和自我的价值,尤其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探讨的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的重点是以人为本,这种教育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观。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是人本主义的最终目的,其目的不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点在于“完善”。坚持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能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教育的目的。

第二,教学观。人本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学”指的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能够对于自己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将学习划分为两类,即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学习,而这种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直接参与进来的学习过程。

第三,学生观。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寻求到能让全部的学生成为保持着天生的求知欲望、探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以及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正确方法是教育所面对的真正的挑战。

第四,教师观。罗杰斯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在教育学生时要无条件接纳所有的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抱有信心,并且能够主动关注学生,能够从他们的立场来感受学习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即所谓的“移情理解”能力。

一、人本主义理论对声乐教学的意义

人本主义理论对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生在学习中应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遵循声乐教学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声音和艺术张力进行培养。人本主义理论有利于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演唱能力。要让学生能够一直拥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打破现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人本主义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坚持贯彻落实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即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是处于一种主体的地位,而不是简单地听从教师的指令,忽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过分地凸显教师的作用。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相关的计划,选择合适的资料和学习方法,并且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督促自己学习,并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对学生选择的曲目给出建议和意见。让学生自己选择、分析和演唱所选择的歌曲,每个学期以10首左右为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能否演唱。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清楚,而是应当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并贯彻落实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由声乐艺术学科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只是扮演一个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需要逐步地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歌唱状态的建立,强调呼吸方法的运用。发声练习应以简洁上口为佳,声乐曲目要以初级作品为主,这些练习都应该集中在中声区进行,音域一般在c1-f1之间。二年级的学习重点应该在中声区巩固的基础上着重解决换声区(bb1-#f2)的声音转换问题,练声曲及歌曲的选择都要尽量配合这个重点进行。

人本主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的指导,做到尊重学生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理想。因此,在歌曲的选择和演唱方法上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聚焦文本;聚焦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9-02

引言

根据2000年3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英语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纲》指出英语专业模式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即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模式转变的倡导以及对主体性的强调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诉求不谋而合。作为《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综合英语技能课,《基础英语》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人本主义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这不仅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发展其他各项能力的保证。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有绝对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同时强调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重视人的潜能,主观经验和个人意义。马斯洛,康布斯和罗杰斯的理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教育观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论(need-hierarchy theory),把人的各种需要求按照其性质由低到高分为七层,较低的前四层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两大需求呈交互作用。马斯洛理论对于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认为“学习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

康布斯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者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识、情感、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因此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行为就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去感知该行为发生时所处的情境。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仅意味学到了新知识,还表明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意义。

罗杰斯自创的当事人中心治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映射到教学上即学生中心教育(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罗杰斯倡导以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承认人本身具备的天赋潜力,主张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给他们提供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学习目的的教材,必须确保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产生的精神压力较小,同时教师要扮演好从旁协助的角色,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将学习视为主动自发性的行为。

人本主义教学观也和我国历史悠久的国文教学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语文教学历来主张“文道结合”,提倡“为文”与“做人”的一致性;主张“情理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晓之以理,而且能动之以情,让调动起来的“情”与教学过程中的“境”实现交融;把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与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简言之,传统的国文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中情理结合,生动地体现了国外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鉴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加之中国的国文教育有几千年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在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重点讨论如何在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融入到基础英语教学的实践中。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基础英语课中的体现

笔者是从2011年9月开始在一年级两个班级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教学导向的,所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综合英语》一二册。为了更好地秉承人本主义教学观精神和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教学内容上我按照秦秀白教授倡导的两大聚焦进行了大胆实践:1)聚焦学习者,即关注学习者的人格素质培养和英语应用能力同步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聚焦文本,即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聚焦学习者”是通过如下周密的教学内容安排实现的。首先,基础英语课涵盖的主题都与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参与社会活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历程密切相关。这为我在教学中实现“文道结合”的教学宗旨提供了可能。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谈到美国9·11事件中主人公为了救陌生人而放弃了逃生机会最后罹难的故事,我便鼓励学生就此事迹展开了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主人公虽然救人失败且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他是这个社会的希望,是人类在灾难面前悲壮的扶持。这样的讨论使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升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英语自然成了他们思维的载体。

其次,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正如秦秀白教授所言: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我们正是围绕每个单元的“Text B”(每个单元有两篇文章,Text A为主课文,由我们逐一讲解)作了一些积极尝试:1)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字典自行解决Text B的生词;2)预先设置好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学习完成这些问题,课上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为了鼓励学生的自学热情,我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将遇到困难的语言或内容向我提问,我会记住问题和提问学生的名字,在下节课的时候会把提问者和提的问题问全班同学,提问者和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均有学分奖励。学生看到与成绩挂钩,表现非常踊跃,因为自己提的问题会在全班宣布,提问的人出于“面子”考虑一定认真预习文章后才定夺最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回答上的学生一定也是经过一番细读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他们才能形成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进而获得个性发展。只有这种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聚焦文本”则首先体现在重视词汇和语法层面的基本功训练。这是基础英语课的根基,是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保障。我以课文为依托,通过一些单词记忆技巧讲解,如前缀、后缀等,让学生通过积极手段牢牢记住单词。实践证明,这种单词学习法收效显著。“聚焦文本”的重点在于课文讲解时注重通篇文本分析。我认为,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由语言构建的“英语世界”,只有浸没于这个文本世界之中,对其中的人、事、物以及作者的论点、论据、篇章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者才能领悟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良苦用心;也只有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充分鉴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效地习得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第一,文章说了什么,第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第三,作者运用哪些技巧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通过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推理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做到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的完美结合。通过字词句的讲解上升到体裁的分析再到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的鉴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程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话题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等以达到抓牢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话题教学不是传统的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赏析讲解,而是根据所选课文的主题安排若干话题串起整个单元的学习,其目的在于训练技能的同时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第二册第二单元就是话题教学法的典型案例。根据Being Oldand Growing Old的主题我把本单元分成“Being Old”,“The Romantic Sideof Being Old”,“The Realistic Sideof Being Old—The Aging Society”和“How to Grow Old”四个话题,分别设计了学生展示、看图说话、小组讨论、诗歌翻译、词汇热身、辩论、演讲和经典赏析等课堂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我预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活动都由小组合作完成,,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本单元的胜利者,会得到额外的平时奖励分。这样的竞争合作机制有力的保证了学生地热情参与,也深化了他们对衰老这一常见主题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篇章、主题的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讲解第二册第四单元Cultural Encounters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Culture的内涵,我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sculture?学生在给出自己的定义时都使用了一些诸如habit,custom,civilization之类的同义词,我便引导他们思考culture和这些词的差别;有些同学提到了动物文化,我便顺势引入第二个问题Is human culture a unique human product?学生作出判断后,第三个问题便顺理成章了—What’s unique about human culture?讨论完动物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差异,接下来学生理所当然思考的是人类文化自身的差异,于是他们的任务便是思考文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导致差异,如认知、语言、性格等,很自然地学生此时重心便会放到跨文化差异上。这种一环套一环的问题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思路,也有效地帮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科技现代的元素。本课程每次课都会使用制作精美的课件,精心挑选的视频、音频资料和网络资料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但这些多媒体元素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原则要遵循。我的原则是有趣、易懂、相关、辅助教学。比如在让学生讨论衰老时,我对比展示了一些名人年轻和年老时的图片,这样的对比十分直观,也帮助学生想象衰老的过程并用英语表达。又比如在讲911时,我引入了Bush的演说,但并不是放完视频就结束,而是根据视频内容分层播放。在听之前先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总统在当时的情境下你在演说中涵盖的内容”,这样帮助他们对所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预判断,事实证明这种预判断对之后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帮助;第一遍泛听后通过matching的形式帮助学生扫清词汇障碍,同时传授有用的新知识,获取“一箭双雕”的效果。接下来没有简单重复上一步,而是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做填充题,在难度上有所递进,又为下一步的comprehension check作好了铺垫。经过这一番准备后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事实证明对于这一难度较大的材料学生掌握得很好,回答流利准确,教学效果明显。整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结语

以上只是基础英语课中应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事实证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确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然真正贯彻人本主义教学观并不拘泥于以上列举的方式,要激发学生潜能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法,因为情境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正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只要教师时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和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开发,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必然可以有效地推动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Combs, A. W., Avila, D. L., & Purkey, W. W. (1971). Helping relationship:Basic concepts for helping professions. Boston: Allyn & Bacon.

[2]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3]Rogers,C.R.(1969).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Columbus,Ohio:Charles E. Merrill.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B/OL]..

[5]秦秀白.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简介[J].外语届,2007,(6):80-85.

[6]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兼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的编写理念[J].外语电化教学,2008,(5):3-7.

篇10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光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根本上说也是注重人本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通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由“教育人”向“理解人”转变。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就出现人本主义思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促使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主张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尽可能地发掘人的潜能,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

(一)尊重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机制,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认为需要的满足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才会追求发展需要。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尊重个人需要,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1]。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再单纯强调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习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求得自身更充分的发展”[2]。

(三)注重情感交流的教育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还有益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过程重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义并发展为健全的人。情感交流将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信任与合作,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独创精神,可以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扮演着传道解惑的角色,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本主义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灌输;教学手段和教育载体不断创新;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重社会规范,轻个体价值”的认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人本主义问题。

(一)教育理念弱化人本价值,缺乏人本关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理念依然忽视对教育客体的关注,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表现出人本关怀的某种缺失。在课堂上大多是针对知识的讲授,很少有机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易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难以在体察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自身价值,帮助其塑造积极的人格。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考试成绩,是由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的,无疑忽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育方法尚未形成体系,背离人学基础。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结构来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多依托于教育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又缺乏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容易陷入“人学空场”。

(三)教育目标忽视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道德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把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完美人格作为根本目的,于是不易形成智力、健康、人格等的整合目标。教育目标的偏向导致教育者容易看到学生的外在价值,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在,不太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长此以往,学生陷入被动的境地,个性得不到发挥,无法做到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新时期面对一系列考验,必须做到改革创新。在传承自身优良脉搏的同时,可有效借鉴其他的理论成果。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人性的发扬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股暖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重视人本关怀。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做到因个性的差异需求施教,组织差异化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物质保障,让他们安心学习。学校还应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无条件的学生积极关注,时刻维护学生的尊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对学生要鼓励多于惩罚,让学生有正向愉悦的心理体验。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制订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对个体的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心理机制,设计和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如针对党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多才多艺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困惑群体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二)适时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勇于自我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把握时机,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于自我实现,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当学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以后,教育者要鼓励他制定下一阶段更有挑战性的任务,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倾听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充分信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成为完整的人,具备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应当包括以下特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个性充分发展,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人。

(三)注重情感维系,建立和谐的育人氛围。

生动活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师生研讨、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组织课堂。前提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首先应该要维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旦涉及W生的情感领域,便可发挥高效的作用。师生关系应该超越主客体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必会得到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加以改进,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其次,教师应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光辉典范。教师威严的树立并非是课堂上的不苟言笑,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具有高大的人格形象,才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后要创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除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外,还应积极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学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利用好社会资源,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共享社会实践的成果,在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最终面向人的学科,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因此,将人本主义教育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合理价值,在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建设道路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