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下岗职工;医疗保障;政府决策;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下岗职工的涵义

根据国际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规定:下岗职工是指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就业要求,尚未就业的人员。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的主要区别是:失业人员已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下岗职工虽然无业,但未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二)医疗保障的涵义

医疗卫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来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事业问题;二是谁来支付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制度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民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又作为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是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医改的重要领域之一。医疗保障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组织财政资源,满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金需求,简言之,就是“有钱看病”。

二、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现状

当前进入中老年期的下岗职工,由于收入低或无收入,再加上住房、患病、子女教育等问题,下岗职工的生活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重大疾病的无奈和无助严重威胁和困扰着他们的生产生活。这一年龄段的下岗职工是医学诊断中肺结核、糖尿病、骨瘤、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多发病”期。很多不幸患病的下岗职工只能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实在忍受不了也是能花尽可能少的钱买几粒药应付了事。由于生活困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参加医疗保险。

(二)下岗职工医疗保障原因分析

1、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政策分析

以上海市发起的“4050”工程(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例,就是一项旨在促进下岗职工群体再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是为1999年前后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下岗、失业等4050人员进行特殊扶持。另一方面,上海市还开发公益性岗位并签订就业援助协议,以增加“4050”人员就业,通过实施和落实这些措施,上海市已经帮助3万多名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这些人员的收入,也从源头上解决了他们医疗保障方面面对的困境。

2、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社会分析

在社会层面,除了2007年批准设立的壹基金,目前我国还基本没有社会募集的独立的非政府医疗救助基金,这在某些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资金对于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支持热情和支持渠道。很多情况下,下岗职工等特别困难的群体在面对医疗保障问题时,通常只有受到媒体关注的个例会引发社会效应,从而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但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缺乏长效机制和运行规范的。

3、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企业分析

在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后,职工与企业正式解除劳动关系,就不再与原单位有联系。这些被分流的原企业的“下岗职工”在职业身份上就转变为“失业人员”,目前,这些群体通常都面临社会保险关系的续接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下岗职工无法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原因。还有很多时候,原先的企业在改制时,不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时、足额的给予下岗职工群体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就更加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也使得他们的医疗保障状况更加恶化。

4、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员工自身分析

由于下岗职工群体大多数集中在四十至六十岁之间,由于教育不足等原因,这些群体往往缺乏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知识结构,同时他们的年龄也限制了他们成功再就业的机会,而创业对于很多下岗职工而言,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经验支持,这就造成了他们无收入或者收入极低,在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之后,医疗方面的支出自然所剩无几。

三、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政策对策

第一,在政府责任层面,明确政府责任,落实医疗优惠政策:由政府牵头,加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同时设立监督投诉热线,方便广大群众对于违反政策规定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举报;

其次,在医疗监管层面,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加,增加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监督,对于医院日常药品、医疗服务物价收费标准进行公示,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运行机制。

然后,在医疗监管层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人民和群众基本用药;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根据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加强药品价格监管,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下调常用药品、医疗服务和功能检查的收费价格,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二)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社会对策

首先,在服务意识层面,要意识到下岗职工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保障的窘境,并不是他们主观意愿导致的现象,社会不能嫌弃甚至唾弃这一群体的困顿现状,社会必须承认这些下岗职工作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过自己的历史贡献,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保障等问题。

其次,在资金扶持层面,要简化环节,加强监管,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渠道的资金,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资金参与帮助政府完善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社会资金直接创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等非政府公益组织,作为对政府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最后,在体制创新层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探索新的以社区为单位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居民互助,同时推广社区医生等创新的服务模式。

(三)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企业对策

首先,必须规范企业行为,增加企业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切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和保证下岗职工医疗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其次,还要增加职工监督渠道,确保职工发言权,即企业要开放一些渠道,让下职工充分参与到涉及其自身医疗保障利益问题的流程中去,确保他们自身的监督权和发言权得到保障。

(四)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员工自身对策

当然,下岗职工医疗保障的困境也与其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在主观意识上,不能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要学会利用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不能有完全依赖政府、依赖社会、依赖他人的想法,要自强自立,争取能够成功再就业,从而摆脱无收入的困顿局面。(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路薇, 向扬. 下岗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02).

篇2

【关键词】

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医患关系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全体国民的需要。

1 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面小,人均分布不均衡

1.1 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医疗保障的面却很狭窄。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709万,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7900万,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仍然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1]。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而现行的农村医保主要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农村中生活水平相当的群体才能参加。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却因为缺乏经济来源而无法参加医保。使得大量的农民缺少医疗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缺乏制度保障,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运作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公平性,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因药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1.2 各地方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均收入和实际支付能力差距很大。如2000年,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总费用则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2]。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城市和农村保障存在着不合理的差距 受历史余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影响,使城市和农村保障存在着不合理的差距,医疗保障的覆盖率明显不同。见表1。

从以上可以看出城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覆盖率明显上升,而农村各个水平都比较均衡。但总体上城市的覆盖率都比农村高,特别是城市高收入的要比农村低收入的高4倍多。这主要是城乡的二元化格局,城镇实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就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障。而农村实行的是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医疗保障水平低于城市。

1.4 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1.4.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局限于有病才去看医生的传统观念,追求的是提前的预防和保健。他们使得有时本不需要的资源得到的浪费。而占大多数的贫困人却支付不起这高额的费用,使得他们有病也没钱去看。从而使贫富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1.4.2 而作为医院财富创造者的医生,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出现滥开药、滥开检查单和药价虚高等现象大大加剧患者的负担。而导致医院的滥开药、滥检查和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则又是有一种一直未能被人们所重视的医保和医疗运作机制,特别是一些药商直接与医生联系,通过医生多开药可多拿回扣等途径,从而进一步加剧的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矛盾。

2 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药品供应

2.1 当前药品供应的现状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现在有很多的制药厂家直接与医院挂钩,表面上实行的是竞标制,其实有好多都是谁给的回扣多就给谁。另一种情况是,推销商直接与科室医生联系,通过开多少药可以拿多少回扣的原则,间接鼓励医生多开药。使老百姓一有病到医院看下,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从而使他们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医院成为富人的地方。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新医改方案也提到以后医院不直接接触药品,而是通过卫生局作为中介。随可省去医院与药商的接触,但新矛盾也一定会随之出现。

2.2 为解决存在问题,政府要加强药品供应体系的建设,完善药品市场竞争机制,解决城乡居民的购药价格问题。

2.2.1 药品价格一直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其能不能很好的解决,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其主要由市场决定,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药品供应状况、市场竞争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药品的审批力度、加强对药品竞争市场的监督,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2.2 加强药品市场宏观调控,进行积极引导,保证有足够多的企业进入药品市场,让它们进行公平竞争。要加强对药品企业数量、布局、质量等方面的宏观调控,避免药品供应企业布局“一窝蜂”现象,尤其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向边远、贫困的乡村纵深连锁,保障农村地区的药品供应[4]。

3 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药品供应和医患关系

3.1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指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与患者以及有关的家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之间的关系[5]。现在有很多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沟通不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疗工作的部分医务人员有时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有时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这样使患者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不信任。同时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急于求成,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对医务人员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不能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就会产生许多矛盾;有了矛盾,医患之间又缺乏沟通,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务工作者是人,而不是“全能的神”,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有时是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医生尽心尽力去救治每一个患者,但仍会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有的甚至死亡,再说,有时一个疾病的误诊、疗效差,不单纯是医生的技术水平问题同时还涉及临床思维方法、知识广度、当时的客观条件等等,就患者而言,误诊、疗效差除了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外,还与求医者当时的心态。以上只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医疗运行体制余留下来的弊端,只有正确处理好才能使医患关系变得和谐。

3.2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最主要矛盾―“以药养医”,这同时也是医改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陈竺部长在介绍新医改方案时也多次强调,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从而降低药品价格[6]。可见国家也逐渐认识到现行医疗体制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所在。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问题较好得到解决。

4 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药品供应和医患关系问题提出的举措

4.1 转变医疗运行机制,确实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现行医疗运行机制的弊端已经渐渐暴露出来,其中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便是其高度体现,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将会使该问题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新医改便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孕育而生了,体现政府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接下来任务更加艰巨,政府应该好好把关,严厉打击非法药品促销,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使人民不会再因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而烦恼。

4.2 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举措 要想让中国人都能有钱看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就必须逐步完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全民医保,发挥政府有效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医疗市场必然走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体制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为其提供一个公平和效率的环境,让它们进行公平竞争。我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社会的各个群体收入不同,经济能力不同,如果没有中央财政支持,覆盖全民的医保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政府在监管同时,应该加大对医疗体系的投入,使医疗保障覆盖面更加广。

4.3 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利用最少资源为最多数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不能仅仅使部分健康的人群更健康,而首先应当使那些没有健康保障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障,这样才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7]。但是好多边远地区的贫困农民连温饱问题有时都顾不上了,哪有钱在去看病请医。政府应该对这些群体加大救助力度,只有把失业、下岗及其他贫困人员安置好,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才能从根本上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温暖。

4.4 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8]。政府要通过采取适当措施转变陈旧“以药养医”的模式,严格把握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防止出现滥开药、滥开检查单和药价虚高等现象。从而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我国最大全体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5 可建立多层次服务机制,分层次满足公民医疗服务需要 可将医疗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基本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则由居民自己承担费用。做到使国家有限资源更加合理、有序得到配置,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6 可通过吸收爱心人士捐赠,发行健康福利彩票等方式,来弥补资金短缺问题 许多海外华侨爱国人士发达不忘祖国,非常愿意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同时政府也要严格监督,防止慈善基金落入个人腰包。有资金做保障,医院医院可以给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为不享受国家医疗保障,又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医疗条件。也可以借鉴福彩发行,发行健康福利彩票,建立我国的健康福利公益金,为尚无制度保障的公民,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提供生命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李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为医患关系的和谐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12(02):32-34.

[2] 高洁芬.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03):20-21.

[3] 房莉杰.我国城乡人口医疗保障研究.人口学刊,2007,162(2):48-53.

[4] 杨爱民,张新辉.切实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齐鲁药事,2008,(01):10-11.

[5] 李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7,6(06):77.

[6] 张超.医改大厦已经破土动工.中国卫生产业,2008,(04):30-33.

篇3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改革;服务体系 

 

一、当前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医疗保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一种。从结构上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入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此外,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l 000~2 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 200—7 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

因。 

总之,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服务上面。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最后,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

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篇4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合作医疗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解决农村群体的卫生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振兴、农村医疗条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农民能够从农村医疗保险中获得有效的保健服务,还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

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自愿参加的保险方式必然排斥贫困群体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同样也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实行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区分供给。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有利于打破城乡差别的模式,这也与党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基本政策相适应。农民收入与医疗费用同时增长,但是收入增长速度没有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快,这使得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愈加突出。

现在的医疗保障采用农民自愿参加,并缴纳费用的形式,这使得医疗保健具有私人消费品本质特性。必然的结果是,最贫困的农村居民,因为缺乏支付能力不能投保。这样的合作医疗制度无法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农村中“富裕群体的互助体制”,而这与突出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的保护一般原则是明显矛盾的。

(二)自愿参加与政府补贴相结合,使得不公平现象明显化

政府支出和补贴与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困难户和由于客观原因由农转非的群体,现在没有资格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不属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而农村居民中相对富裕的人群却是投保的对象,政府对其用一般性税收收入进行补贴,势必会形成逆向转移支付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违背了社会正义。对于这部分人群,政府应该实施救援。

(三)结合我国国情而言,保大病的思路不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现状

首先,在农村,常发性的、多发性的疾病才是危害广大农民健康的罪魁祸首,保大病的思路保证农村居民基本健康的目标相悖。其次,为了保障大病为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为安全目标,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效绩。最后,低水平的筹资也并不能真正保大病,这个水平的补贴无论对预防贫困,或为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都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筹集资金困难,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广泛覆盖

合作医疗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县,乡政府,村委会和农村集体企业。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欠发达的乡镇企业,农民付不起医疗费用。许多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投资合作医疗严重不足,缺乏财政投入启动资金,早期医疗保健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过少,卫生保健系统覆盖率低。因此,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仍难以广泛覆盖,现有的合作医疗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全面调整思路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具有很多优点,同时也有许多困难,但是机遇总是存在于艰难险阻之中,只有迎难而上,在完善制度建设的任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思路,加快医疗体系体系建设步伐。

(一)农村医疗制度建设应该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施。因为无论是从公平和稳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农村地区来看都是非常必要。

(二)必须放弃一个保大病的想法,基本健康的保证是保障目标的关键。农村医疗制度应当将重点放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这将极大增加收益人群,并能提高卫生支出的性能。在较低的投入水平下,如果我们能保证合理的选择和介入的重点,将会获得意料之外的结果。

(三)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可以缓解贫富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现状,同时也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合作医疗的推行严重受到经办机构管理能力滞后的影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势在必行。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规范。

(四)加快农村保障制度法制化。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法律监督环节尤为薄弱,导致资金运筹等各方面容易引起混乱。而且,由于没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导致了执行标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重点应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要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二是要抓好建设当地的法律和法规,鼓励和促进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

(五)政府应该增加投入资金,积极拓宽融资方式,合理调整资本结构,维护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而医疗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点是融资能否成功。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要解决资金不足的机制的严重问题,引进多元化和农民参加集体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要在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流转通畅。

(六)认真研究探讨土地被政府征收的农民和外出务工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解决办法,以提高这部分农民的社会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有4000-6000万农户,1.2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和80亿在当地乡镇务工的农民,农村保障把握住这部分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内容,而且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也是重要的突破口,应适当注意给予高度重视。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实现社会公正,社会保障是不能突破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保障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保障全面建设总布局下,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合作医疗的历史角度看,其在大部分区域的运行是不成功的。但合作医疗不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农村地区不需要医疗保险制度,相反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影响中国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全国人民共赴全面小康社会的优选方式。今后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应是使系统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大众需求,提高约束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玫.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J].西华大学学报,2008,6.

[2]张德元.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J],人文杂志,2007(1).

[3]孙爱琳.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N].光明日报,2005(10).

[4]代志明等: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J].经济纵横 2005(2).

[5]邹德贵:《对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1(4).

[6]张平:《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理论构学刊,2001(4).

[7]吴仪.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 [J].求是,2007.6.18-22.

[8]王雅青.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 [J].山东卫生事业管理,2008.1.

[9]左学金等: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 2007 (12).

篇5

一、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承担主要责任的必要性

(一)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承担主要责任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要求。20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初期的医疗合作体系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由农民集资建成的合作医疗。这一医疗体系在顶峰时期,它的覆盖面曾高达90%以上,其作用可想而知。然而,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之后,由于实行,造成集体经济的萎缩,政府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介入,造成传统的合作医疗体系基本解体。据2003年卫生部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靠自费看病,从而导致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不断发生。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实施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社会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特征。当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相对公平的农村医疗保障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并承担其相应的责任。从我国当前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而言,政府的责任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

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有两个特征:一是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纯粹的公共产品一般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私人只是作为补充。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国家都是由政府来承担主要责任。比如,德国是实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占GDP11%的医疗卫生支出为99%以上的民众提供了医疗保障。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实行的是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占GDP15%的医疗卫生支出为社会提供医疗保障,可依然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可见,政府参与医疗保障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承担主要责任是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需要。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是以粮食经济为主。这种农村经济结构对土地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传统的农村医疗卫生合作体系中,代表国家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占了主要部分,土地为农民提供了医疗保障。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的医疗合作体系基本上瓦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多元化,土地的要素成本和机会成本趋于减少,主要依靠土地保障的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就医需要。目前,我国农民主要是通过家庭储蓄和亲朋好友的相互救济来治疗重大疾病,以至在农村出现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则可以政府的参与,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并充当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启动资金,以便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来。

二、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应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不断扩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由于缺乏资金,致使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窄,又由于医药费的不断上涨,高昂的医药费用成为农民就医的障碍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民看病所需费用的上升速度大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在卫生保健上的投资一直偏低,且农村在这方面的投资近年来是下降的趋势。事实说明,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政府尤其如此。

在国际上,我国的卫生支出明显偏低,占GDP的6%,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卫生支出都大于GDP的8%,美国一直在13%~14%之间。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保障的投入,增加农村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要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人员培训以及救助贫困人员的大病补偿等方面。

(二)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农村可分为三个世界,即高收入的东部地区为“第一世界”,中等收入的中部地区为“第二世界”,低收入的贫困西部地区为“第三世界”。三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能实行“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

1、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层次的划分。从政府和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共卫生基本保障、基本医疗保障、补充性医疗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医疗保障的侧重点也不同。首先,公共卫生基本保障是覆盖全国农村的,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环境卫生等,这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应纳入政府行为的范围,由政府来承担并免费提供给农民。因为这一类产品和服务不是某一个地区和某一部分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在高层次和大范围上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且这类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有很强的外溢性。其次,基本医疗保障是针对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突发重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药品和诊疗服务。由于这类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对象往往是由于个人原因而引发的疾病,应当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最后,补充性医疗保障是高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健美、保健等,由于需求弹性比较大,而且这一层次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并不会外溢并适应于高收入的农民,应该由农民个人来承担。

2、因地制宜的选择相适应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首先,高收入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个人收入迅速提高,农民已经不满意简陋的医疗条件、低水平的农村“土医生”、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地区的农民更关心突发的大病致贫和返贫的医疗风险。在这一地区应该三个层次都开展,由于这一地区第一层次的公共卫生基本保障网络体系的建设已经完成,所以重点应该放在第二层次上,并完全开放第三层次。第二层次的开展过程中由于这类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应当由地方政府来承担重任,家庭承担的比例相对少一些,中央政府起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其次,中等收入的中部地区目前大部分的医疗保障费用是由家庭筹资,农民抗大病风险能力较低,并且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并没有完全成熟。因而这一地区要有次序的全面开展前两个层次,适当的开展第三层次,在完善第一层次以后就将重点放在大病统筹补偿为主体的医疗体系上。在第一层次的完善过程中,资金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均摊,在第二层次的开展过程中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家庭按适当的比例来负担。最后,在低收入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第一层次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没有建成,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很高,并且对医疗保障的期望值也相对较低。在这一地区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扩大资金支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借助非政府组织参与和社会捐赠,先免费为农民完成第一层次的建设,并建立重点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体系。同时,在这一地区建立常见性和地方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在这一体系建立过程中,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资金,地方政府起辅助作用,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为贫困的农民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篇6

医疗保障权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因此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权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权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区别,后者只是明确在居民生病时已所能及的提供相应的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以供其脱离疾病。而前者的内涵则更加宽广,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剖析。从宏观角度看医疗保障权是指为居民的生命与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且政府为了让这种保证能够顺利进行,会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最终目标是保证居民享有卫生保障。从微观上讲,医疗保障权主要指个人有权在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患病时有权得到医疗部门的检查、诊断、治疗等卫生服务。《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本缔约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公约生效的成员国至少应当为本国工人提供包括医疗、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生育津贴等9项津贴中的3项保障。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群体,为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与城镇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据估计“我国20世纪最后二十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中,劳动力流动的贡献占到1.5个百分点”。而他们面对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带来的各方面社会风险时,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不能满足农民工的而需要,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险对于缓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民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于是大部分农民开始抛弃家里的土地,进城务工。但是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在农村时的土地作保障,生活中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医疗事故风险。政府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对于其系统的保障是严重缺失的。通过调查发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生病以后,高达59.3%的人看不起病,农民因此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有30%―40%得了绝症的农民因无钱医治而死在家中。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他们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他们就业所在单位为他们看病的支出却仅为人均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

根据公平的原则,每个公民应该享受最基本的国民权益和保障,国家不应该从基本政策和制度上根据出身、来源地和职业等而区别地对待每个公民,因为每个公民都履行了同等的国民义务和责任。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各地的医疗水平及政策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权的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农民工被赋予了极其崇高而神圣的政治地位,社会应对各阶层的劳动者一视同仁。农民工有权依照相关法律规范享有利医疗保障的权利,并且依据农民工对社会的奉献,也具备享有这种权利的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享有的医疗保障权是十分有限的。

二、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工受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原因,农业经济规模化又存在困难,因此很多农民都选择了进城务工。但是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二元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获得城市户口的身份,是阻止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制度障碍。这种限制带来的后果是农民工是居住在城市里的身份不同、权利不等的“二等公民”,他们并不能享受国家为城市成功提高的医疗保障体系,如果农民工生病他们绝大部分的费用来源是自己的收入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就算可以从政府得到一点补偿,那也只是从民政部分得到的微薄之力。

(二)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医疗保障意识不强

农民工的从小是在家庭的庇护下成长,他们的生活依靠的血缘文化,一家有事,八方来朝。因此农民进城务工后,依然保持着这种落后的理念,即使有人建议缴费参加医疗保险,他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拒绝。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民工的收入一部分用来生活,一部分要养活孩子,还需要支付房租,基本上很少有钱可以用来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而目前我国的医院格局还是一个垄断的态势,没有市场化的医疗价格必定会给农民带来很大的负担,部分农民工采取的措施就有病硬抗,带病工作一方面工作效率降低,另外一面极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更多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农民的工资水平得不到提升,看病难问题一直存在。

(三)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内在缺陷

由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与哈佛有关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城市的医疗保险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特别是卫生资源在覆盖的区域内分配并不是公平的,城市内的医疗补贴大部分给予了相对富有的市民,而不是急需医疗补贴的农民,这就是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其结果就会导致原本是用来熨平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补贴手段,却变成了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的罪魁祸首。这种内在不合理的制度,使得利益分配、成本分摊、风险负担等方面都欠缺公平性,使得作为农民工的作为平等主体得到医疗保障的权益受到侵害。并且各地政府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各地的收入水平、财政支出为基础进行设计,在缴费水平、支付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得农民工流动时并不能很到的受到医疗保障。

(四)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缺乏法律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关乎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都存在选择性的对农民缺位,农民工的主人公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失业保险条理》是1999年颁布的,其主体主要是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农民合同工并不享受此种待遇,若工作满1年,也只能得到社会保障机构支付的微薄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另一方面,我国对于规定农民福利的实体法也是缺位的,大部分立法关注的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对于农民福利的体现只能是在宪法和劳动法中宣言性的规定,只是做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指导实际操作。

三、构建多层次结合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权制度相关建议

面对上述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可以有效的缓解上述情况,并且这也是我国建立小康社会必须迈出的一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关键在于明确健康保障中不同层次的服务保障的物品属性,进而确定该层次医疗保障中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农民工医疗体系创造条件。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目前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制度障碍,也是造成农民工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根本原因。改革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解决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问题,让人口完全自由地流动,允许公民依法自由选择和变更居住地。与此同时,还要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只依据职业来确认身份,这种确认只具有统计意义。应该统一的登记为居民户口,不再划分“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因此,从长远来看,取消现行的二元户籍制是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举措。

(二)促进医疗保险管理的一体化和网络化

要切实的保护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权利,则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这种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以农民工本身的现实需求情况与条件为基础,以多层次、多类型为原则,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接轨。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1)首先在地、市一级建立医疗保险关系信息库,并与医疗机构、公安户籍、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2)逐步实现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换。并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省际转移管理办法,保证农民工保险基金能够随之进行转移和对接。(3)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分类管理信用制度,对农民工进行分类管理。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纳入所在务工城镇的医疗保障体系,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医疗保障。对于短期务工没有固定和稳定工作单位暂时不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逐步建立与其身份证相一致的医疗保障个人账户,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以此扩大医疗保险的范围,最终达到不分所有制、不分职工工作性质的统一缴费、统一待遇的医疗保险系统。

(三)完善慈善事业制度

社会的分配机制有三重:一是市场机制的首次分配,企业通过经营获得收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实施第二次分配;三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其中,慈善医疗救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救助方式。慈善医疗救助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患病或遭遇意外伤害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贫困人群实施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种制度,是政府主导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的希望工程实际上发挥了从城市向农村、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从中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起到了济贫济弱、缓解矛盾的作用。我国的慈善医疗救助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可以联合农民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捐、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缴费等方式凑集资金,用于农民工的大病统筹。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慈善氛围,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公信力和运作能力慈善医疗救助。并且给予慈善医疗救助机构或组织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慈善法规;据悉,对第三次分配进行规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已由国务院颁布,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细化分类标准,提高设立“门槛”,规范组织结构,这将大大促进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四)发挥医疗保险的公共性和自我管理性

我国的医疗保险更多的体现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在目前农民工尚未完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情况下,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可以组织医院、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农民工密集区域,免费为农民工义诊,发放药品,传授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伤自救和互救的有关技巧。强化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维权素质,才能根本上维护医疗保障权利。

(五)法律层面明确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农民工的享受城镇社会保障的权利并没有在法律体系中具体明确,在上述各项措施和政策都得到实行后,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必须在法律层面明确相关的权利。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和人们的行为,有了法律的强制性效果,地方政府就不会怠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福利。当农民工的合法的医疗保障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农民工可以团结起来聘请相关的律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7

关键词:因子分析 医疗保障体系 建设成果

自1998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后,我国便拉开了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医保”)改革的大帷幕。“十二五”期间,我国更是提出要改善民生,致力于加快建设全民“医保”体系的步伐。那么自1998年开始,历经十余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后,我国各地区的“医保”程度究竟如何则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医疗保险制度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制度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关于我国“医保”情况的分析,邵平提出了以一国医疗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予以衡量,同时他将“医保”体系分成三个层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补充医疗保险体系;郭有德通过对我国医疗现状的定量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卫生保健消费中存在明显不公现象,低收入者医疗负担过大,因此提出政府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同时他运用福利经济学模型理论上证明了仅提高需求方的支付比例或免赔额不能有效控制“医保”问题,以此说明“医保”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田兆玲和余国新等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指出公立医院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赖国毅运用Logistics回归和两步估计样本选择模型考察了医疗保险对老人医疗消费的影响,得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医疗保障密切相关的结论。

二、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确立

文章构建了评价各地区“医保”水平的评价体系,将“医保”水平指标分为4个方面,其中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生育保险方面以及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方面。并在每个方面中,选取具体的统计指标,最终构建了我国各省市医疗保障水平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数据获取

本文需要的参加新农合人数比重、人均筹资、补偿受益人均比重、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保”合计人数比重、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存、年末参加生育保险人数比重、享受待遇人数比重、生育保险累计结余、城镇医疗救助人次合计比重和农村医疗救助人次合计比重的数据来自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因天津实行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法获取其新农合的相关数据。故本文分析中不包括天津。

(三)因子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模型中的人均筹资、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存以及生育保险累计结余这三个指标并非比重值,因此我们在此用SPSS软件将其标准化,标准化后的值以Zscore注明。

2、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在本文中,我们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原始数据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64,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238.744,自由度为45,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公共因子的提取

运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75%的标准提取公共因子。解释总方差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前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831、1.870、1.217,均远大于1,且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186%,大于75%的标准。据此,可以认为前3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3个。

4、因子分析结果

在因子分析时,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所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公共因子1在■和x10的负荷值分别为-0.787,0.684,0.883,0.667,0.953,0.829和-0.637,其绝对值远远大于其他负荷值,因此将公共因子1命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生育保险参与因子;公共因子2在,x3,x8和x9的负荷值分别为0.607,0.704和-0.613,其绝对值远远大于其他负荷值,因此将公共因子2命名为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因子。公共因子3在x2和x8的负荷值分别为-0.528和0.551,其绝对值远远大于其他负荷值,因此将公共因子3命名为医疗及生育保险累计结余因子。

5、计算因子得分及结论

运用SPSS19.0对提取的三个因子进行评分及排名,然后将三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代入公式■,得到W1,W2和W3分别为0.6101,0.2362和0.1537。根据公式■(其中Gi为因子得分)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从上面的综合因子得分排名来看,我国医疗保障最好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它们的综合因子得分依次为1.592415,1.523848,1.250042,0.720911和0.691265。

三、结论及建议

文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剔除了对“医保”影响不大的因素,从而获取了一份较为可靠地结论。通过比对综合排名可以发现,我国“医保”普及现状为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象相吻合,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文章结论的可行性。

“医保”制度普及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民生建设能力的指标,是一个国家建设发展中所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它不仅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同时也关乎一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改善“医保”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在宏观调控下降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环境,在减少区域贫富差距的前提下促进全民“医保”建设。相关手段包括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与建设,给予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在经济先行的前提下,推广“医保”的建设则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次,在政府支出项目上,由于东部地区较为富裕,人均GDP水平较中西部而言更高,而发达的经济下,商业保险也更为普及。因此就需求情况而言,中西部地区则明显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因此,政府在“医保”上的支出也应着力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最后,中西部地区也应与东部地区保持合作与共同支持,通过产业上的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也应该致力于加强人口流动性,破除如户籍等制度带来的壁垒。在削弱地方保护等问题上,中央政府应制定政策行之有效的发挥其政府主导职能。

参考文献:

[1]邵平. 医疗保障水平的测定与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2(2), 31(2)

[2]郭有德. 社会医疗保险的经济运行模式及其模拟分析[D]. 复旦大学, 2002

[3]田兆玲, 余国新, 卢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势下公立医院的支撑与保障——基于医疗行业变革的分析[J]. 绿色科技, 2003(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问题;建议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人才的储备军。随着环境的恶化,大学生发生疾病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医医疗费成为了一大难题,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大学生的就医问题成为保障。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首先,弥补了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缺陷。其次,在校大学生均可参保,参保范围涵盖省内各类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的在校本专科学生及非在职研究生,这一规定凸显了教育的公平。在学生个人缴费的基础上,根据高校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省和所在市财政按规定的标准实行分类补助。

但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都不甚了解,蚌埠市大学城有90.36%的大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医疗保险,其中80.32%学生觉得有必要参加保险;对于参加保险的高校生只有10.61%认为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2.91%不清楚有没有提高;只有2.69%的学生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很满意,有19.58%的学生不满意;75%的大学生不清楚医疗保险所包含的项目。在学校宣传方面,58.42%的学校根本没有向在校大学生如何使用保险就医、报销;对于商业保险只有1.65%的学生非常了解,18.68%初步了解,2.20%大部分了解,77.47%完全不了解。对于如何报销、报销的上线和报销的程序等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保险指导。在调查中,只有少数大学生对医疗保险有一些了解,而大多数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根本不了解。因为大学生在入校时学校只是单方面的收费,在政策方面宣传和指引的力度不够,只有5.26%的学校很详细的向学生介绍过如何使用保险就医、报销等问题,又由于只有1.65%的学生很了解商业医疗保险,从而导致大学生参保的积极性不高,也不愿意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二)参保意识淡薄。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会出现问题,所以不愿意参保。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着弊端,报销制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医院只是一些常见的药可以报销 一旦发生大病有些药将不在保险范围之内,寒暑假和休学的学生在校外有疾病的也只能在回到学校时才能报销,在那期间自己垫付,这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且对一些重大疾病由于报销费用低还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三)大学生在毕业到找工作这段时间医疗保障不完善。在学生找到工作之前,既没有城镇医疗保险,也不能参加新农村医疗保险,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的不到保障。

三、国外和国内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

(一)德国必须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德国分为法定参保和自愿参保,德国从法律上规定高校学生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否则不能注册。参保后,投保者的医药费由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和医院直接担负。

(二)新加坡强制储蓄。新加坡主要通过强制性储蓄的积累方式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实行储蓄基金型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在校高校生,通过保健储蓄计划,根据父母工资的一定比例缴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来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和部分门诊费用。同时,于无力缴纳的穷人,由政府出资承担。

(三)法国多种保险相结合。法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法定医疗保险互助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及困难人群医疗救助组成。而大学生医疗保险包括:法定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意外保险。在大学生入校之后注册一个账号,该账号将保留到29岁。而且法国的医疗保险在世界各国都能够使用,且在毕业到找到工作的过渡时期也是生效的。

(四)上海市全市集中统筹管理。上海市对大学生住院和大病门诊实行全市集中统筹管理,普通门诊沿用原公费医疗制度的学校管理并实行本校医疗机构首诊制,还要求各校建立大学生医疗互助基金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四、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报销比例、覆盖范围等问题加以宣传,让在校大学生对医疗保险有深入了解。从而加强参加商业保险意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应进行教育,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健康风险,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医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逐步进行引导,增强其主动投保的积极性。

(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方式构建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基于“广覆盖,低保障”的原则,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不能满足重大疾病的医药费用,不能把投保人的面临的所有健康风险转移出去。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优势互补,使患病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康复。再根据属地原则,建立大学生医疗救助基金,对于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医疗救助基金予以保障,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的医疗救助基金。

(三)制定相关政策解决过渡时期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应该借鉴法国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对于大学生毕业到就业这一过渡时期医疗保险问题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理,使得在这期间能够保障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只要大学生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享受原来一样的医疗保险,这样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政府要加大财务投资力度,保证医疗基金的正常运行。社会医疗保险是由国家和政府、个人、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的制度。对于大学生这一没有收人的特殊群体,为减轻大学生参保的经济负担,要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以支定收,确保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的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 夏侯建兵.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三种模式[J].经营与管理,2008(6).

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农民工医疗保障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2.城乡二元格局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约。我国目前仍为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二元户籍制度的实行,虽然促进和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户籍制是城乡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农民进城后仍然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们仍处于与城镇户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权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医疗方面的体现是: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落差。国家通过建立项目齐全、水平比较高且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城镇企事业职工的医疗问题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承诺却微乎其微,除少数农民工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在医疗方面得不到国家的任何“照顾”。除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救济外,农村实际不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据有关统计显示,在2003年,占国家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却占有社会保障费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己是农村人均30倍之多。尽管现阶段,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农民工来说,其“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并没有切实解决。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设的影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是前者的近5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卫生资源,而城市卫生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也就是说80%左右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中80%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而农村的合作医疗开展难度较大,缺医少药问题严重。卫生部原部长高强在其报告中曾指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而导致的老百姓就医困难不同,现在看病不容易更多的是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消费愈演愈烈。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只奔大城市大医院,从而让这些医院陷入门诊的海洋中。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卫生系统的绩效被列为全球191个国家的第144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被列为全球倒数第4位。

三、创新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未来15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约合1300-1500万人,需要大量吸收农村转移人口,而农民工是最有可能成为城镇人口的潜在人群。如果农民工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根本不可能在城镇稳定下来,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质量,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目前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一种变相的社会身份等级制,在这种结构框架中,农民工的权益被排除在社会权益保障的范围之外。农民工权益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是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是承认和扩大公民权利问题,是一视同仁地保障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平等权。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既要适应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保证其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又要便于同改革后的城镇社保相衔接。体现这些要求的一个关键,是为农民工医疗保险专门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其优势是缴费有选择的弹性,便于农民工低费率进入,易为用人单位接受;账户权益可累积计算;增强待遇的可携带性,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情况,保证其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便于通过个人账户折算,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对接。

2.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属社会保障制度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是以确保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目标和宗旨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职责的主角是政府,理应由政府来提供。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从其诞生之日起,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在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构建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以之替代土地保障制度,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工在农村都有承包地,有基本的生活资料。但土地属于国有,农民工只对其所承包的土地享有经营权,对土地进行承包权的转让则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因而对土地承包权的转让自由度很小。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城务工时,就无法通过转让承包地来获取基本生活保障,一旦得病更无力承担医药费用。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责任重大:一方面,政府承担着推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任务。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快进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及早出台一些土地流转政策。如:农民工如何将承包土地交给国家以取得一笔土地经营转让金,然后存入个人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的相关账户,作为基本医疗保险金,也就是学术界和政府正在研究的“土地换保障”机制。同时,政府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3.创新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农民工这一群体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是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环境艰苦,有许多工作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大,工作更换频繁及缺乏培训,加上多数休息时间不足,导致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增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共有10.8万农民工因生产意外致死,死亡率0.08%、伤残率高达0.5%,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工伤、医疗、养老等问题。因此,首先为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加以建立。该保障项目对农民工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对用人单位则是符合国际惯例和建立在《劳动法》基础上的工伤赔偿机制。探索对农民工的综合社保制度,上海市2002年开始实行农民工综合保险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者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三项保险待遇。综合保险费率为12.5%(其中7%为养老补贴),由单位缴费;费基为上年度该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到2005年6月,有180万农民工入保,占农民工总数的近50%。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这种办法简单易行,本人不需缴费,易为农民工接受,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面临的工伤和大病医疗风险防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期,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运作方式,提出通过建立“农村意外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民普遍担忧的意外事故风险。政府可以借鉴在“新农合”试点和推广过程中建立积累的客户和运营经验,利用其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宣传渠道和相应的基层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村意外保障体系”。保险企业则负责包括销售、核保、理赔等一系列具体的运营服务。在推广“农村意外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采取这种“由政府负责主导、保险行业具体实施”的方式,有利于实现运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缓解政府的救助压力,释放社会保障资源,消除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性,为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保证。

4.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并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其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都需要法律来维护。立法是制度生死攸关的保障,实现社保的法制化,是国外社会资金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的重要事业,依靠行政部门的规定、办法很难维持其强制性和社会认同感,必须正式立法,以体现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性。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法规,农村社会保障一直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强调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参加的原则。因为政策不具备法律效力,很容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变化的影响,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重大举措。国家应尽快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将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有关各方承担的责任以法的形式明确下来。通过立法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国现在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一,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享有和城市职工平等的受保障的权利,这是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跨越,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大跨越,这一步跨越,托起了农民工的梦想,也托起了国家的希望。这不仅因为我们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而且农民工是城乡联系的桥梁,也是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关键点。这一跨越在缩小城乡差别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和公平,它有助于社会建立起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树立起公共资源共享的平等价值观,而这深层观念上的革新,将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延杰.中国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O4.

[2]郝模.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3,(4).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97.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8-01

【关键词】 卫生保健改革;组织和管理;保险,健康;学生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是继中小学生纳入医保后,国家为在校青少年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积极稳妥地推行这项重要工作,笔者在贯彻指导意见的同时,通过对山西省15所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的公办和民办高校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及推行中将要面临的问题,为省(市)级部门落实中央政策、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改革方案分析

1.1 基本原则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时坚持自愿的原则,学校日常的医疗工作继续进行。根据中央确定的主要政策和地区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大学生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 主要政策

1.2.1 覆盖范围 此方案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习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都纳入参保范围。

1.2.2 保障方式 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3 资金筹措 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大学生日常医疗所需资金,继续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国家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的资助方式,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2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

2.1 医疗经费来源 山西省高校及全国大多地区沿用的还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财政给计划内招生的部委所属院校学生每年每人拨60元,省属院校学生40元作为医疗费用(高职高专和后来建立的二级学院的学生则没有国家拨款)[1]。各个高校建有校医院或校医室,其服务对象主要限于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某些高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引入了商业医疗保险,让学生自愿参保,以获得最大幅度的医疗保障。

2.2 医疗管理体制 高校通过校医院或校医室进行医疗工作,有的院校也让学生处等管理部门协同管理。各个高校都基本制定了针对学生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2]。在校学生生病后,一般先到本校的医疗机构就诊(某些医科院校因有其附属医院所以不归为此类),常见多发病就在校内进行处理,其费用直接由学校垫付报销,学生本人支付10%~20%。但遇到大病时,各个高校便捉襟见肘,力不从心[3]。一个重病学生花掉全年级学生医疗费用的情况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屡见不鲜。

3 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的问题及建议

不少学校的专家认为,以自愿为参保原则充分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和公平性。然而,广大学生中不乏经济条件差和自我健康保健意识薄弱者,如果这些人群不积极参保,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为今后医疗费用的负担埋下隐患。因此,针对此类人群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参保公益宣传也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都为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帐户,而在校大学生人数庞大且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如只针对在校期间建立个人帐户和IC卡信息,必将导致财政负担的加重。倘若建立长效机制,在大学生毕业后参保基金的缴纳得以顺利衔接,并过渡至用人单位,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为大学生健康保障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校的部分大学生参加了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其他医疗保障体系,此类人群在纳入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时应如何对待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避免各类医疗保障体系不相冲突,就必须统筹安排、以发展的眼光理顺各类参保基金的关系,达到卫生资源不被重复利用,避免浪费。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虽为其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仍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高校应引入健康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健康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健康危险因素还需进行全程干预[4]。笔者认为,能否将大学生的体检也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以及早发现疾病隐患,防患于未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节约了可能耗费的卫生资源,还能为进一步开展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4 参考文献

[1] 肖俊辉.我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中国卫生资源,2008,11(4):188-190.

[2] 杨辉.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88.

[3] 汪丹萍.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势在必行.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