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28-03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大量动植物生存其中,生态功能不可替代,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湿地保护基础工作的热点,张铮等评价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朱京海等研究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刘冰调查分析发现莲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优秀水平,并据此提出了恢复和管理的合理建议。

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湿地,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lzs)的栖息地。目前,对该地区的研究仅见于穆彪等的气候生态资源方面,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评价尚未见到报道。基于此,本文调查了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在评价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2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

贵州省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是两州(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县市(贵定县、麻江县、都匀市)结合部,总面积6311.0hm2,湿地面积757.3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5′~107°33′,北纬26°20′~26°25′。境内以低山和中山地为主,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山峦重叠,地表崎岖破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垂直气候带明显,四季分明,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5.0℃左右。保护区内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质清澈,为大鲵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 研究方法

2.2.1 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的调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护区的档案数据,依据《中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调查和统计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

2.2.3 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本文在参照相关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由环保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本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表1)。根据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对照标准表逐项进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数便可得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因子得分。根据TP值的大小,将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TP值介于86~100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水平较好;TP值介于50~6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差。

3 研究结果

3.1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概况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林。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种类共35科58属70种,主要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Rehd.)、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黄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 spathaceaFranch)、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冷水花(Pilea notata 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乌桕群系、杜鹃群系、水青冈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茎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护区内湿地脊椎动物分别隶属于5纲39目54科种。其中鱼类48种,隶属于5目11科;两栖类动物23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动物45种,隶属于2目7科;鸟类128种,隶属于6目10科;兽类35种,隶属于8目18科,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Mani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红隼(Falco tinnunculus)、草^(Tyro longimembris)大鲵、虎纹蛙(Rana rugulosa)、猕猴(Macaca mulatta)等13种。

保护区内共有6665人,区内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护区内,且时有进入林区砍伐林木、下网捕捞水生动物的情况发生,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区的动植物存在明显干扰。

3.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依据对保护区动植物情况的调查和本文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表,逐项评分得出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指标得分,各项指标总分TP=55.5,介于50~69之间,故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

4 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议

4.1 加强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

水源是维持湿地生境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水量和水质的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湿地,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改变,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为此,建议加强保护区的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并依此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和水量,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础。

4.2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保护区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借助3S和计算机技术,依据湿地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性等信息,建立贵定岩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完善保护区机构建设,增设现代化实验室和标本室,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 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且属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必须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居民发展旅游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着力发展较高收入的大鲵养殖业,让村民意识到良好湿地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防止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稳定性。

篇2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176;X2-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51-05

[作者简介]李 琴(1985―),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助理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金斌松(1980―),男,江苏金坛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流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南昌 330031)陈家宽(1947―),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所长,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湿地科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上海 200433)

Titl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reat Factors and Protection Acts for Poyang Lake Basin

Authors: Li Qin,Jin Binsong & Chen Jiakuan

Abstract: Poyang Lake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It is a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which is rich in biodiversity and is listed as the global key region of biod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lob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due to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number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the basin is facing a huge threa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ats for the Poyang lake basin, attempting to make a generalization,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important initiativ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Key words: Poyang Lake Basin; biodiversity; nature reserve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淡水入海通量位居世界第二。长江所处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势复杂性,导致全流域内分布有许多重要山脉和河流,汇水面、河流和湖泊相互组成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相对独立的流域。长江中下游就有六大流域:汉江流域、长江中游干流流域、长江下游干流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后三个湖泊流域比前三个河流流域更为复杂,由于它受长江―湖泊相互关系的重大影响,又受流域内重要支流的深刻影响,因此,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独特,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将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列入全球两百多个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据研究,相对于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是保持自然特性较好的流域。鄱阳湖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①它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和鱼类等重要类群)、确保长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国家水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湖泊流域往往是社会经济发达或者比较发达地区,人类活动极为频繁,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频发,这些因素已经对湖泊流域造成巨大胁迫。近几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的热点。②本文试图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重要举措作出概括、回顾和评价,以供学界参考。

一、鄱阳湖流域的基本特征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组成单元,是由鄱阳湖、赣江、抚河、饶河、修河、信江和丘陵山地等构成的独立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其流域面积为162225km2,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18×105km2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③鄱阳湖呈季节性变化,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5.1m,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陆互相交替显现的独特的自然景观。④这决定了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流域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不同的江湖时空特征为不同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湿地生物。鄱阳湖湿地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洄游鱼类和大型水生哺乳动物迁徙重点区、江河鱼类产卵后幼鱼洄游通道,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流域内的湿地庇护了包括哺乳、爬行、两栖、鱼类等类群丰富的水生动物物种资源。流域内底栖动物282种,其中软体动物88种;环节动物26种;水生昆虫168种;爬行类动物74种;两栖类动物40种;虾、蟹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记录有21种;鱼类136种,隶属25科78属,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⑤鄱阳湖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如鲤、鲫等;湖泊的江湖连通性为江湖洄游性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洄游通道,如青、鲢等,这些也是鄱阳湖流域鱼类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二级保护动物有江豚、胭脂鱼等。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种数的17.5%,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⑥

流域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条件较好,湖泊因水位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湖滩沼泽成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珍稀鸟类集中越冬、繁殖和栖息地。作为亚洲最大的鸟类越冬栖息地,共有鸟类3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如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等;二级保护鸟类40种,如小天鹅、白枕鹤、灰褐、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①它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鹤和白鹳越冬地,全球白鹤的98%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高达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②鄱阳湖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由于长江是东西走向,同时,长江各个支流流域在历史上相互连通,植被的区系组成和植物群落相似度高,在鄱阳湖流域至今能采集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植物标本。但鄱阳湖由于年际水位变化极大,各种水生植物物种、种群、群落和植被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独特的适应性变化,非常值得生态学家进一步研究。

鄱阳湖历史上也是长江旗舰物种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如白鳍豚。由于鄱阳湖至今江湖连通,所以它还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江豚种群数量大致与20年前白鳍豚种群数量相当,处境非常危险,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对其有效保护非常重要。

流域内拥有我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较好地保持了长江自然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长江流域所有的河流、湖泊在历史上都是通江的,鄱阳湖流域是泛滥平原形成的通江湖泊,所以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刻影响着湖泊。全世界的大河流都是南北走向,只有中国长江在同一纬度,是东西走向,因此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跟全世界其他河流相比,有着其自身特殊性,是世界上同纬度最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之一。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既不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又不同于湖泊生态系统,这种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有许多非常有趣又与众不同的生态学过程,值得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因为,要管理好这样的复杂生态系统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运用这些生态学规律。

长江水沙和流域内径流变化共同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鄱阳湖的复合生态系统决定于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和水沙调控。鄱阳湖因为江湖连通,长江的健康与否将影响鄱阳湖。鄱阳湖的污染源很多来自于五条河流,如果五河没有管理好,工农业布局不合理,那么湖泊也会出问题,所以五条河流的健康也深刻影响着鄱阳湖。2011年5月份,鄱阳湖大面积干旱,主要是因为长江上游的水补给不足,而且五河水量减少,这种干旱性灾害可能频发。因此,鄱阳湖是一个敏感区域,长江的中游和上游的泥沙量和五条支流的健康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的命运。

鄱阳湖流域内拥有充沛优质的水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河型、季节性湖泊,整个流域每年流经长江的水量为1400多亿m3,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的总量,是长江总水量的1/8。③它的水量巨大,而且水质良好,是目前所有流域无法比拟的。因此,鄱阳湖流域对长江中下游水安全保障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陈家宽等对长江流域面临的各种人类干扰活动有过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对鄱阳湖而言,目前主要有如下三个威胁: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导致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发生变化,不合理的建设项目会彻底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决定了整个湖泊的性质,如果水沙特征改变了,湖泊演变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长江上中游和流域内五大支流的水利工程建设都会从不同程度上改变鄱阳湖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我们必须注意:不合理的大型水利工程非常有可能改变其通江湖泊的自然特征和水沙变化的自然规律,进而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甚至彻底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从而使许多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改变或者完全丧失。

过度捕捞、采砂等人类干扰直接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流域内的过度捕捞、非法采砂、围湖造地、滩地植树、排废排污、强度养殖等人类活动,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下降,或者通过流域内生态环境进而威胁生物多样性。根据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历年监测数据,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下降已经非常明显,无不与上述人类干扰活动有关。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流域内旱涝灾害频发,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流域内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干旱和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增多,鄱阳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旱涝灾害的频发导致流域内湿地退化,鱼类产卵场、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种类下降等诸多后果。如在今年5月份,全流域的降雨减少,为历史上的30%左右,导致了鄱阳湖流域大面积干旱。

鄱阳湖流域面临的这一系列威胁使得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种入侵。根据资料显示,入侵鄱阳湖保护区的外来植物有12科19种,①入侵鄱阳湖湖区的外来动物为2个物种,入侵的外来病虫害有3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如野胡萝卜、野老鹳草以及空心莲子草等。②由于自然生境的变化,有时会有利于外来种通过竞争对土著种生存产生巨大威胁,一些常见的土著水生植物正在消失。

三、政府的保护行动

鄱阳湖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利用等多重压力,鄱阳湖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和各级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与资金投入。

自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其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工作。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缔约国,并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将湿地保护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的重大举措。2009年,国家林业局和流域内各地区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基础上建立长江全流域湿地保护网络,这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部门的分隔建立的流域的管理行动。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签约国。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各级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并与多个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都公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常态性的工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事业蓬勃发展。本文作者之一陈家宽先生在担任四个部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的十年中,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建设无论是在数量与质量上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下,各主管部门统筹考虑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使全流域自然保护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全流域内已经有174处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0处),总面积高达150万公顷,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61%,①在中国东部处于领先水平。

篇3

关键词:农业工程生态环境动态评估

农业工程是人类实施的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贡献最卓著的工程。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水和空气。过去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妨碍或危害生物生长的直接因素上,如虫子蚕食庄稼,就研究如何消灭虫子,而对吃虫子的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则研究不够,对由此而阻断的生物链及其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则研究更不够,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母体———地球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甚至连关注都很少。以至于地球上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土地肥力大量流失,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1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工程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工程不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业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事例很多。

1.1 大面积喷洒广谱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为消灭危害森林且蔓延很快的松毛虫,人类采用飞机喷洒农药,有效地消灭了松毛虫和其他害虫,可谓手段先进,效率极高。但是,喜食松毛虫的灰喜鹊却因吞下被药死的松毛虫,而二次中毒死亡,吞吃其他虫子的鸟儿命运亦如此。如此恶性循环,加害自身、贻害后世。

1.2 “黑风暴”使开垦者自尝苦果

19 世纪中叶,美国采取优惠的移民开荒政策,引导人们去开垦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在强大的农业机械化手段支持下,中西部很快成为美国的粮仓,这在当时,无疑是开发与就业

双丰收的大系统工程。孰料因过度地掠夺性开垦和放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1.3 旋耕是精耕细作和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生态的“双刃剑”

旋耕从表面上看是精耕细作,但事实上,旋耕不仅耕细了土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旋耕把土壤中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的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几乎斩尽杀绝,使人类失去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天然助手;旋耕造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腐殖质大量流失,导致细菌减少、土壤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无论土壤活性剂也好、化肥也好,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这就是旋耕间接带来的恶果。

2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与生态保护问题

2.1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植物多样性

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美国 1/4 的药物是利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 35 亿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草药。如果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充分注意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导致其他植物的灭绝或生长环境的长久破坏,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相关的育种途径,透支了未来的食粮,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

2.2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动物多样性

由于土壤动物是一生,或生命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一般不能直观地被觉察到,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农业工程措施的伤害,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在进行作用于土壤的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时,要深入研究对土壤生物的伤害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极易受到伤害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伤害。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要让土壤动物成为增产的助手,而不能使

这些“助手”明显减少,更不能造成它们的灭绝。

2.3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壤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很容易被忽视。

2.4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以往,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湿

地锐减,等等。改造自然反而带来对自然的更大破坏,根源在于人们对农业工程的研究和实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法规、立项审查、工程评估、提高研究人员和

决策者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3.1 强化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的立项审查

在农业工程的科研立项中,目前,已经注意到对环保的审查,但很少涉及对生态影响的审查。在工程实施立项中,我国对大型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审查非常重视,如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估,成为立项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一般农业工程项目实施中,几乎没有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建议在立项时,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实行生态环境评价过关制度,并建立某种形式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篇4

[论文关键词]毛皮动物;动物福利;取皮方式;法律保护

毛皮动物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有着“软黄金”之称的裘皮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高档消费品。近年来,毛皮服装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个性化,摆脱了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束缚,毛皮饰品也应用于各种时尚服装、家庭装饰、汽车装饰等领域,应用范畴越来越广泛,我国已经成为公认的毛皮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近来,媒体不断曝出的“活剥皮”事件,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保障毛皮动物取皮过程中的动物福利。

   一、毛皮动物取皮过程中的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与它的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主要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5个基本要素。涉及到毛皮动物取皮过程中的是生理福利和心理福利,即免受苦痛及恐惧的自由,反对使用那些极端的生产手段和方式。

取皮是毛皮动物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只毛绒很好的动物,如果剥皮方法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毛皮的使用价值和品质。目前,我国毛皮动物的养殖与取皮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体作业,也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多是私人作坊生产。因此取皮时多以方便快捷为原则,常用的有打昏法、药物处死法、CO处死法和电击法等。可以说,实际操作中很少会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这恰恰说明,国内不少公众以及商家动物福利保护意识仍然匮乏,而善待生命,尊重与人类一样有感知、有痛苦、有恐惧、有情感需求的动物们的权利,更未能成为生活方式和文明生产的程序设定。

二、研究毛皮动物取皮方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公众对毛皮动物取皮方式的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

(一)与我国的大国形象极为不符

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剥皮”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毛皮行业形象和声誉。

(二)皮毛产品面临贸易壁垒问题

据称,“活剥皮”的报道后,被多家国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来势汹汹的“动物福利壁垒”给我国整个毛皮产业笼上了阴影。这不仅给我国的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成为抵制毛皮服装运动的新起点,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我国的毛皮加工及其上游养殖业。因此,我国动物制品出口面临着动物福利壁垒的问题,即在动物产品出口上,许多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提供动物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其出口,然而因为暂时没有动物保护方面相关立法,我国的动物产业频频遭遇动物福利壁垒的打击,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必然选择

动物取皮方式的文明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应当加快同国际的接轨,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更好地保护动物的福利,同时树立我国皮毛产业的良好形象,我国的动物制品才会渐渐被欧美国家所接受,进而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契机,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现行法律对毛皮动物保护的不足

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 但从总体上来看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一)我国缺少专门的动物福利法

欧美大部分国家有关防止虐待动物法的立法在19世纪就基本完成了,英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是1911年通过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动物福利法,可见我国动物福利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我国的动物福利保护的范围过窄

除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而在保护对象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范围非常有限,并不是所有野生动物都受保护,只有珍贵、濒危、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才受保护。近年来,国内屡屡发生虐待动物的事件,但最终只上升到道德谴责,我国唯有出台一部动物保护立法,才能够使伤害动物的行为得到最终遏制。

(三)我国对动物的保护不是以保护动物个体利益为目的

长久以来,动物都是作为法律上的物而存在,它们的境遇同其他无生命的财产一样,在人们的意识中,动物只是纯粹的资源,而忽视了动物个体的利益,现有的保护动物的法律也仅仅将动物作为资源对待,涉及动物保护的立法宗旨更多的是出于生态、物种、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的考虑,动物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并没有得到重视与承认。

四、完善我国毛皮动物取皮方式的法律思考

当今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制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不论它们的名称是动物福利法还是动物保护法,中国的动物保护法都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而动物福利法的缺失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虐待动物事件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文明形象。

(一)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爱护动物的法律意识

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动物意识。同时,大力宣传中国《宪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已参加的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意识,逐步地、有重点地开展动物福利工作,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动物福利差距。

(二)制定有关“动物福利”条文,逐步完善动物保护法规

推动中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工作,现阶段可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关“动物福利”条文,如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提出对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和防止虐待动物等问题,在《动物福利通则》中规定动物福利的保障问题,逐步完善动物保护法规。同时,中国作为WT0正式成员,应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制定体现公平、公正的贸易规则,反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立新的贸易壁垒,从事贸易保护主义活动,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严格贯彻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目前,针对动物的不规范饲养和存在的野蛮宰杀等侵害动物福利的行为,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毛皮野生动物(兽类)驯养繁育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在取皮环节,《暂行规定》要求:毛皮动物的取皮工作需经毛皮成熟鉴定后进行,严禁对毛皮尚未成熟的动物进行提前取皮。剥皮操作应在毛皮动物死亡30分钟后进行,严禁在毛皮动物尚未彻底死亡的情况下剥皮。取皮时必须采用人道、安全的处死方法,禁止使用击打、敲击等不规范的处死方式,禁止各种虐待毛皮动物和侵害毛皮动物福利的行为。剥皮后的毛皮动物胴体应妥善处理,合理利用,严禁随意处置。毛皮动物剥皮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操作。

篇5

论文关键词: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天然植被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了构成北京西部一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有关规定,将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调整功能区划、加强科学管理。为保护百花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了解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现状,科学与规范的开展保护区的建设,成立了科学考察小组,对百花山多年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同时组织专家多百花山自然、动物、植物等资源进行实地踏查和调研。

一、生态旅游自然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景区多样,是生态专题游、生态观光游、科学考察、实习探险、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百花山生态旅游区群上环抱、溪水潺潺、云遮雾障,以及其奇花异草、稀禽珍兽,构成了百花上自然保护区的景致。

百花山山高路崎,植被繁茂,百花烂漫,鸟语虫鸣,云海飘涌,飞瀑流泉,自然景观十分秀美,是一座天地造化的巨大“艺术盆景”,并有“华北自然植物园”之称。

1、气候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高山地带,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气候偏低,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冬季多风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干旱,秋季晴朗少风,寒暖适中,但雨量偏少。年降水量45毫米—720毫米,多集中在植物生长的旺盛的夏季。全年平均气温在6—7度,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温度22度。所以夏季凉爽,适宜避暑过夏。

2、水文资源

百花山雨量充足,森林植被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性能好,使百花山成为一座无形的地下水库,水资源蕴藏相当丰富,自海拔900—2000米处均有清泉分布,几乎每条沟壑都有溪水长流,且水质较好。百花山属海河水系,是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一个源头,水资源丰富。在水资源涵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北京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土壤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情况随着海拔高度增高,土壤情况呈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顶部,气候冷湿,植被为根系密集的亚高山草甸,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海拔1000—1800米的中山地带,气候温凉,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丛群落为主,土壤为山地棕壤;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气候温和,由于森林遭破坏,植被以落叶灌丛为主,土壤为本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在本区土壤共有3个土类,8个亚类。

(1)草甸土:①亚高山草甸土

(2)棕壤:②山地棕壤;③山地生草棕壤;④山地粗骨棕壤。

(3)褐土:⑤淋溶褐土;⑥普通褐土;⑦粗骨褐土;⑧碳酸盐褐土。

4、植物资源

百花山那个自然保护区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依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将本区植被分成低山落叶灌丛带、中山落叶阔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乔木树种是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辽东栎、山杨、桦木、白蜡、黑核桃楸。共计有高等植物13科、485属、110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等)。植被类型划分为5个植被型,29个群系。

(1)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是华北落叶松。

(2)温性针叶林:主要是油松林及侧柏林。

(3)落叶阔叶林:主要有辽东栎林、白桦林、棘皮桦林、硕桦林、坚桦林、山杨林、核桃楸林、大叶白蜡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鹅耳栎林。

(4)落叶阔叶灌丛:荆条灌丛、山杏灌丛、山桃灌丛、杂灌丛、虎榛子灌丛、三桠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二色胡枝子灌丛、平榛灌丛,毛榛灌丛、鬼见愁灌丛、金露梅灌丛、银露梅灌丛。

(5)草甸:主要有杂类草草甸、矮紫苞鸢尾+细柄苔草草甸、紫苞风毛菊+细柄苔草草甸。

依据国家林业局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紫椴(Tilia amurensisi)和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a);特有植物种类有百花山花楸(Sorbus pauhuashanensis)、百花山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octoradiatum)、百花山葡萄(Vitis baihuashanensis)、百花山鹅观草(Roegneria turczaninowii var.pohuashanensis)、百花山毛苔草(Carex capillaries var.phhuashanensis)5种。

5、动物资源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20目47科169种,其中,兽类6目1科25种,鸟类11目27科131种,爬行类2目3科7种,两栖类1目4科6种。另外,已查明的昆虫种类10目73科1000余种。从保护区的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组成看,鸟类站绝对优势,占保护区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数量的77.38%;兽类次之,占14.88%;爬行类占4.17%;两栖类最少,仅占3.17%。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黑鹳(Ciconia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豹(Panthera pard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0种:斑羚(Naemorhedus goral)、红隼(Falcotinnunculu)、燕隼(Falco subbuteo)、雀鹰(Accipit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雕鴞(Bubo bubo)、红角鴞(Otus scops)、领角鴞(Otus bakkamoena)、普通鵟(Bufeo buteo)。

二、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其自然资源丰富行,形成了多个景色奇特旅游景观,游人在亲临大自然的同时,又能看到大自然造就的美丽景观以及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

①险径崎路:山上路径有两个最险之处,一处名叫“仙人桥”,另一处名叫“阎王鼻”,这段路长有20米,宛若天梯,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涧,中间是一条数丈长的铁索。

②万年寒冰:在百花山北坡有一处山坳,既是在盛夏,这里也寒气袭人。山坳里有一块巨大的寒冰,依山坳的地势形成瀑布状,宽约两丈,高有七八尺,晶莹洁白,如银似玉,这里的冰常年不化,因而称“万年冰“。

③云海苍茫:站在百花山顶,俯视四方,但见云海茫茫,不见边际,而自己所处的百花山彷佛是云海中的一座孤岛。

④蚁穴排阵:在百花山上一些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坡之处,有时会见到一个个的蚁穴,大的直径三尺,高二尺有余,小的直径二尺,高一尺有余。一个个宛如金字塔,五六个、七八个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

⑤佛光摄影:这里所说的“摄影“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用照相机拍摄照片,也不是用摄像机进行录像,而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

(2)生物景观

①高山草甸、百花:百花草甸去有百花山草甸、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源城堡等景点。这里的草甸近千亩,一望无际的草坪上竞相开放这上百种五颜六色的野生花卉,争奇斗艳、异彩芬芳。百花草甸是个百花园,被称之为“华北百草园“。

②森林浴:森林浴场以油松、落叶松林为主,其它间有杨、桦、栎野生树种。由于森林中富有负氧离子含量为五级,在森林中漫步休息,不仅心情舒畅,空气新鲜,还有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作用。

③动物景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丰富,种类繁多,褐马鸡、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保护区增加了一道靓丽的动物景观。

(3)历史人文景观

①山顶中佛:中佛是百花山上一种古老的风俗,也是人们游览山顶上古刹显光寺时的一项活动。

②古长城:位于小龙门山上,分布于眼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KM的山巅或险隘处。

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1、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①以积极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自然保护;

②生态旅游项目必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与自然景观和传统生产方式相协调;

③遵守保护优先和“三控制”的原则,保证核心区不受任何干扰,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④旅游区和服务区适度集中,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不影响和干扰保护对象和科学实验活动;

⑤旅游设施以自然和传统为主,旅游景点开发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不进行大小修建和整饰工程;

⑥旅游区内不上永久性大型建筑和配套工程;

⑦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完整的同时,突出重点,讲究特色,合理布局,分期建设;

⑧以宣传教育和普及自然知识为宗旨,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增长知识和环保意识,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⑨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其社会公益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

2、旅游项目规划

①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的分布,在坚持保护为主原则的基础上,确定的旅游路线为:百花上保护管理站—百花草甸;江水河保护管理站—灵山主峰。

②旅游项目规划

根据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范围及主要景观分布现状,规划为百花山景区(其中包括百花草甸区、中咀森林浴景区、望海楼景区、百花山主峰景区等)及灵山景区(其中包括六月雪、千年古刹等)。

3、宣教工作及科研与监测规划

建立一座600㎡的宣教中心,内设阅览室、资料室、教室、报告厅、录像厅等,作为宣传教育、职工培训、周边学校学生实习、储存生产成果文字材料以及历年收集的资料场所。购置幻灯机、投影仪等宣教设备。

建立一座面积为1000㎡的科研监测中心,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1处,可长期定位观测及时了解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以有针对性的调整保护策略,发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功能,发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功能。

4、生态旅游设施建设规划

对双林寺进行修复;在百花山建立500㎡的避暑山庄;设立宣传和警示牌30块;建攀山石蹬8km,步游道4km。

5、保护与生态恢复规划

购置病虫害检疫设备及灭虫设备;建立一座300㎡的濒危动物救护站,其功能为隔离、抢救、收容、检疫、治疗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受伤、致病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并为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实验提供场所;为了提高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手段主要采取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更新的恢复方法,在恢复困难的地方采取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

6、可持续利用规划

充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花卉和乡土树种,同时引进珍贵花木,建立一座30公顷的花卉珍贵苗木基地,建温室2000㎡。

篇6

【关键词】衡水湖;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1. 前言

(1)湿地是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或有浅层积水的过渡性地带,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中,尽管湿地系统面积最小,但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巨大的蓄水、防旱、降污、控蚀、造陆等功能为人类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较多的国家之一,保护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在自然保护工作方面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2)衡水湖旧称“千顷洼”,自1958年筑堤建闸蓄水后始称衡水湖。解放初我省共有各类大型洼地21处,这些洼地起到蓄洪、滞洪、灌溉、水产养殖等作用,但由于水资源的不足,现全省蓄水的大型洼地仅有白洋淀和衡水湖两处。

2. 衡水湖概况

(1)衡水湖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州市与桃城区之间,主要接纳滏阳河上游来水和周边各支流沥水。80年代前,入湖主要渠道是冀码渠,但由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河道节节建闸,入湖径流量减少较多,衡水湖随时有面临干枯的危险。1985年开挖了卫千渠,通过该渠每年引蓄卫运河部分基流。1993年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同意,每年通过清凉江和卫千渠从山东省位山引一部分黄河水,保证了湖区养殖、农业和工业生产需要。

(2)衡水湖是衡水市唯一一座大型平原水库,蓄水库容1.8亿m3、最大水面面积75Km2,是衡水市区生活用水、电厂工业用水及周围灌区的重要水源地,对衡水市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958年在湖中自南向北建有中隔堤,将湖分为东湖、西湖两部分。东湖湖底高程相对较低,一般为18m,设计水位21m、相应库容1.23亿m3,最大水面面积42.5 Km2;西湖湖底高程相对较高,一般为19m,设计水位21m、相应库容0.65亿m3,最大水面面积32.5 Km2。湖周边地面由北向南渐高。

(4)衡水湖湿地是华北平原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具有调节气候、涵养生命和净化环境的功能,它同时又是衡水市备用水源地。近些年来由于气候旱化,降水量持续减少;上游区大量拦蓄,河水干涸;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排污量不断增大,加剧水资源紧缺 和湖水富营养化;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也严重削弱湖泊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影响。 针对上述严峻形势,衡水水文局开展了《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环境功能研究》课题。

(5)本课以“实现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气温与水温、降水量、人类活动三个方面切入。开展五项关键研究:“生态及环境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研究”,水温利用与湿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湖泊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影响因素研究——生态功能与来水、蓄水及退水之间制约响应机制——生态环境功能与供水功能的可调控性及关键指标阈。通过以上研究提出四项应用技术:“利用优势水温研发生物链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湿地功能保障技术和清除防污技术”。最后得出一个多维综合应用成果。专家认为:该成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它为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功能改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这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

(6)该成果为衡水湖湿地生态多样保护和安全供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制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术成果受到同行认定和社会广泛关注,已使衡水湖湿地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它对保障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将愈来愈显著。随着衡水湖国家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进一步的提高,在半干旱地区的恢复湿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前景更加广阔,必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7)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7月,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面积18787hm2,是由草甸、沼泽、水域、林地、滩涂等多种生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密集交汇区,是众多珍稀鸟类在华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栖息地,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8)衡水湖分为东、西两湖,其中东湖面积4250hm2,可蓄水1.23亿m3;西湖面积3250hm2,可蓄水0.65亿m3,东湖常年蓄水,西湖为沼泽、滩地和农田。总蓄水面积为7500hm2,最大蓄水能力为1.88亿m3,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南部汇水、引蓄卫运河和黄河水。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但是珍稀鸟类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华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研究的重要场所,在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稀有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衡水湖做为衡水市人民的水源地和衡水电厂取水口,对于蓄洪防涝、涵养水源、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0)但是,随着人们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现在,进入衡水湖区,特别是七八月份,湖面上漂着一层污物,芦苇荡中臭气熏天,别说饮用,就是洗衣服人们也不用它。走进衡水湖区,里面养鱼的围网排列成行,喂鱼的饲料成吨的往里投放,对于严重缺水的衡水湖根本就是个负担,根本就没有能力依靠自身的能力净化;另外,湖区内还有大量的蒲草、藻类,腐烂后污染湖水;湖区打鱼得无节制,使得湖区鱼类越来越少,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使得湖水水质越来越差,根本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另外,衡水湖的容积也比较小,作为水源地和电厂取水地,靠现在的能力一年要引两次水或三次水才能行。最近几年,衡水湖的旅游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人为的破坏也很严重。所以,为了衡水市的工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湿地保护区,下大决心治理衡水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3. 主要生物资源概况

衡水湖地处北温带,并且雨热同期,适宜水生动植物和饲料生物的生长,目前区域内理化性状良好。衡水湖自1973年恢复蓄水后,衡水湖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187.87Km2,水源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为季节性蓄水区,形不成生物群体。自1988年后蓄水趋于稳定,1994年引黄入湖以后,衡水湖每年有一定的存水,形成了生物资源的不断繁殖发展,并有外地物种迁入。

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区内有水生、沙生、盐生等多种植被类型,生境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安全隐蔽的栖息场所。保护区内有植物71科231属370种,昆虫12目76科194种,鱼类7目13科24属26种,两栖爬行类4目8科17种,鸟类17目47科286种,兽类5目9科17种。另有浮游植物8门9纲20目77属201种,浮游动物3门5纲18目90属174种,底栖动物3门4纲8目20属23种。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鸟类,种类有286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金雕、白肩雕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枕鹤、蓑羽鹤、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隼、鹰等43种。在这里营巢繁殖的夏候鸟有数万只,其中以须浮鸥、红嘴鸥、普通燕鸥、普通秧鸡、黑水鸡、金眶鸻、褐柳莺等最多。每年在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灰鹤有近2000只,雁类上万只。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白鹤,II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以及大量的大白鹭、苍鹭、鸭类等也在此越冬。自然保护区位于严重干旱缺雨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金雕、白肩雕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

3.1动物资源。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份开始向北渗透。本区共有野生动物737种(包括鱼类、鸟类、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其中昆虫类194种、鱼类26种(主要以小杂鱼、小虾为主,并有一些鲫鱼、鲤鱼、白鲢、草鱼等),鸟类283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1种,兽类17种,湖区内还有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7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中有43种;在《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鸟类227种,区内有151种,占总数的66.5%。《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鸟类有81种,本区有40种,占总数的49.4%。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场所。

3.2植物资源。

(1)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北温带,1998年以前由于湖区多为秋蓄、春放,湖底经常呈现干涸状态,形不成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群体。自1988年引卫入千后,蓄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1994年引黄入湖后,蓄水更加稳定,形成了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群体,现衡水湖大型植物主要有共四种类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据调查目前发现植物有71科231属370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4科223属358种(单子叶植物11科50属76种、双子叶植物53科173属284种)。

(2)按照《中国植被》区划,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本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成份为主。湿地是水生植物类生长的优良场所,区内水生植物种类有15科35种。

4. 水量平衡分析

(1)近年来衡水湖水源以引黄为主,在丰水年份引蓄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和卫运河的过境洪水,2005年还成功引岳城水库水入蓄衡水湖。分析时段采用1994~2005年,共12年。

(2)衡水湖来水主要有流域上游径流量、引黄水量、引岳水量、湖区周边过境洪水和降水直接补入湖面的水量组成。衡水湖控制流域面积165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2.2万m3,冀州市市区排污常年蓄积于河道下游,造成自产水水质很差,不能满足入湖水质要求,1994~2005年入湖水量为0。自1994年引黄入冀工程实施以来,12年衡水湖共引黄河水量4.33亿m3。2005年11~12月,通过引岳济衡工程向衡水湖补水,入湖水量为0.75亿m3。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卫运河上游发生大暴雨洪水时,根据水情、水质变化情况,掌握变化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引水入湖。近12年引水量为1.42亿m3。1994~2005年,衡水湖降水直接入湖水量为1.84亿m3。

(3)衡水湖用(耗、损)水主要有工业引水量、湖区周边农灌用水量等,耗水量主要由蒸发量和渗漏量组成。1995年衡丰电厂一期投产,2005年二期投产。1995~2004年,衡丰电厂每年由衡水湖取水890万m3,2005年衡丰电厂二期工程投产后年取水量1700万m3,分析时段内引水总量为1.06亿m3/a。根据衡水湖调度方案,水位高于19.5m时可以考虑农灌用水,计算时段内农灌用水总量1.35亿m3。衡水湖分析时段内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为3.05亿m3和1.96亿m3。分析时段末(2005年底)比分析时段初(1994年初),衡水湖多蓄水0.92亿m3。

5. 水环境现状评价

5.1衡水湖水质状况。

(1)在衡水湖大赵闸、南关闸附近设洼内、冀县两个水质监测断面, 2003共取样监测7次。根据监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洼内站5次水质级别劣Ⅴ类、2次为Ⅴ类,污染最严重的时段集中在2~7月,主要污染物及最大超标倍数为高锰酸盐指数(1.8)、硫化物(7.8)、总磷(3.8)。冀县站6次水质级别劣Ⅴ类、1次为Ⅴ类,水质污染程度不稳定,变动较大。

(2)湖内站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硫化物,污染原因,除受衡水湖自身有机污染影响外,人为影响也较大,尤其近几年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洼内断面附近人为活动频繁,从而使水体水质受到影响。冀县站主要受总磷和硫化物的影响。冀县监测断面为南关闸闸下,而闸上即为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从实测资料可以看出,只要控制好南关闸上污水的侧渗和下泄,就可以有效的减轻断面附近水域的污染。

5.2湖内不同水域水质状况。

衡水湖水域宽广,湖内有大片香蒲、芦苇等植物群落生长,为摸清不同水域水质状况,2004~2005选取深水区、荷花区、芦苇区、香蒲区、沉水植物区5个有代表性的水域设临时监测断面,共取样分析5次,从分析结果看,湖内各水域污染由重到轻依次为:芦苇区、香蒲区荷花区沉水植物区深水区,水质级别主要为Ⅳ类、Ⅴ类及劣Ⅴ类,影响各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硫化物。由于已严禁向湖内任何形式的排污,湖内各水域的污染受外界人为影响较小。7月各类水生植物均已处于生长旺盛及成熟期,而此时水温为一年中的最高时期,恰逢此时水位也较低,大片沉水植物露出水面而枯死,枯死的水上部分覆盖于水面,致使水下部分因缺少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加之此时气温高、气压低,由空气进入水体的溶解氧减少,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加速了植物腐烂,致使水质恶化。芦苇及香蒲区由于常年自然生长,疏于收割,致使底质中富含营养盐,在两水生植物区已发现掺杂有大片藻类尤其是轮藻生长。轮藻叶状如灯笼,遮光性极强,在7月水温高、水位低的时期大量死亡、腐烂,致使两水域较其他水域污染要重。

6. 对策与措施

衡水湖是河北平原常年积水最大湖泊之一。通过开展衡水湖水环境功能的研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保证衡水湖的长期蓄水、减少污染、减轻洪涝和泥沙危害、改善周边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6.1做好水沙调控、减少泥沙淤积。

黄河是我国最大的挟沙河流,自1994年引黄入湖以来,所引黄河水虽经沉沙池沉积,但仍有大量泥沙带入湖内。自1994年开始引黄入湖至今,11年间流入泥沙105.2万吨。由于每年引水量不同,流入的泥沙也不相同,2003年引水入湖3517万m3,在王口闸下段试验淤积泥沙深0.2米。平原河道纵坡小,个别地河段无纵坡,河口的淤积必然延长蓄水的时间,或达不到设计蓄水位,而影响衡水湖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泥沙对蓄水的危害,在湖内低水位时定期施测引水口附近湖底高程的变化及泥沙淤积位置的变化情况,并要采取一些方法加以解决。

6.2加强衡水湖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来,衡水湖引水水源水质较好,周边无排污口入湖,污染主要来源于湖内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渠道污水的汇入、旅游业的开发、人类活动日趋频繁等。水体污染防止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抑制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

(2)加强引水渠道的水质管理。

(3)加强旅游管理,健康发展旅游事业。

6.3千方百计调水,积极保护衡水湖湿地。

衡水湖的存在,对周围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循环,为周边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条件,成为华北平原良好的湿地保护区。但这种环境的存在是经各方艰苦努力取得的,要保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核心问题是水资源缺乏,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解决水资源问题。因此要做好各方面的调引水工作,确保衡水湖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水位。主要工作包括:

(1)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适时开辟新的水源地。

(3)分析周边水资源形势,千方百计调水。

(4)科学确定调水方案,力争干旱年不干湖。

6.4加强监测与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要使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健康存在,就必须按照环境水利学的理论,搞好治理工作,当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衡水湖的水环境监测力度,全面掌握衡水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水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改善衡水湖的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篇7

长青自然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效保护密不可分。近年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学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实习基地等。同时,针对自身优势,依托访客信息中心、音乐记录专题片《熊猫家园生命长青》、《秦岭自然观察手册》、生态文化期刊和网站等富有个性的公众信息教育载体,将科普活动与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凸显“熊猫家园”特色,打造“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

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

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自然保护区,在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营员们按照兽类调查、植物识别、林业技能实践、鸟类观察4个方面,在区内及驻地附近进行了科学考察及森林体验。在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地点布置安装了红外相机,对不同兽类足迹、粪便进行了辨别;对秦岭典型及常见植物进行了辨识,学习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方法亲身测量了树高、胸径,对森林蓄积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利用原木开展了锯木头比赛,通过年轮来分析各年份的降水量;对朱q离、归巢进行观察,了解朱q的生活习性;参观访客信息中心及杉树坪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基地……

通过活动,营员们走进森林,走进大自然,切实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和森林的奥妙,感受了森林的多种功能,增长了林业生态科普知识;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切身感受到了基层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和奉献精神,从而提高了营员们爱林、护林的意识;促使他们竖立保护森林、呵护大自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活动结束后,营员们纷纷表示,以后不管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但首先会是一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

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走进长青

近几年来,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已成为“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令营活动按照鸟类、昆虫、植物、兽类4大类别进行分组,以便于专业考察与研究。又由于人数多、参与面广,为安全高效开展活动,保护区安排了10名引导员协助各组工作。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专业组通过记录、影像、解剖、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和手段,掌握生态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回到营地后查阅书籍、咨询专家、整理资料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每天晚上召开主题讲座或专业汇报会交流讨论。特别是2014年的活动还有来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乐享自然工作室、世界银行社会事务部、星巴克咖啡、云南高黎贡自然保护区、广西三娘湾、北京京师鸿儒教育机构、北京自然向导科普传播中心等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的自然爱好者、环保志愿者10余人全程观摩并参与活动。

“乐享自然”秦岭自然体验夏令营走进长青

乐享自然秦岭夏令营以自然体验为主题,遵循“生态、生活、生命”的“三生”教育理念和“乐享、体验、环保”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引导孩子们打开身体五感,接收大自然的讯息,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

“种子游戏”让孩子们明白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不容易;“野炊”令孩子们懂得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夜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让父母和孩子间更加互相信任,更加亲密;“静默午餐”让孩子们记住粮食的来之不易,父母、厨师、服务人员的辛苦;“生命蛋的守护”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脆弱,也让孩子们走上了生命守护者道路……

“自然学堂”教育走进社区中小学

保护区每年都会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以环境保护及生态教育为主题的“自然学堂”教育活动。活动由保护区野外专业巡护员为同学们作科普教育讲座,针对同学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习性特点,用精美的动植物和自然风光图片展示长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启发同学们关注身边的自然之美,探索发现大自然的生态奥秘,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与此同时举行了“我承诺”签名活动,旨在教育同学们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如“随手关闭水龙头,人走灯关”、“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行为规范。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加,并大声念出自己的姓名,响亮的声音昭示着环保的决心。

分批组织社区中小学生参观长青访客信息中心。由保护区具有丰富讲解经验的专职讲解员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通过对大量野生动植物图片的观赏和习性的了解,增强当地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志趣。

2013年11月,长青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2016),特别是因2014年科普成绩突出,荣获“2014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殊荣。保护区现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社会组织及科研院所理想的科普活动基地。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必将为推进我区科研交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常常用的是生字卡片,这样长期学习,学生会觉得单调无趣,索然无味,一双双眼睛失去智慧的光芒。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能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如“识字”的教学目标是识字与写字,多数生字与动物的名称、动作有关,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动物园的情境,并将教材的内容融入这个情境。上课伊始,我用富有激情的语调告诉学生:“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动物园图,“动物园”三个大字掩映在绿树丛中,小鸟在枝头欢叫,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学生们眼睛顿时一亮,精神一振。我说:“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看,它们来了。”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等待着,我相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学生依次说出动物的名字,表示动作的词语,并齐读动物下方的拼音和词语。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情绪高涨,识字效果良好。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学生们心中能不涌起保护动物的热情吗?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动画,正确书写生字

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也不佳。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生字,掌握字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师可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起来,记忆也更深刻。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就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一般的生字,学生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易错、不易理解的字,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正确书写。如教学“识字七”中的生字“鸡”时,教师可将图慢慢地演变成“鸡”字,并用鲜红的色彩突出“鸡”字上的点,然后讲解:“小鸡不能没有眼睛,没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对一些易写错的字,教师可采用闪动笔画或偏旁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识字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生字字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学生在写“枪”字时,经常把右边的“仓”写成“仑”,怎么办呢?我在课件上写了一个“枪”字,同时配上手枪的图形。我要求他们结合图文,一边观察,一边想办法写正确。有个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枪’右下角的‘横折钩’和‘竖弯钩’组合在一起的样子,就像开枪时用手扣住的那个扣(扳机)。如果写成‘仑’,那么手指头就没法扣了。所以,写这个字时,只要想想怎么打枪,就不会错了。”听了他的话,其他学生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望着“枪”字说:“像,真像!”我知道,这个识字难点被突破了。

四、开展小组合作,拓展识字

篇9

 

1 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科学环境、景观风貌造成的影响,对施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公路工程的施工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极可能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公路施工对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环境防治措施,为公路工程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公路施工给景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 沿线环境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一级公路工程位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m,最高海拔3556m。可利用草场46×103km2,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103km2,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mm,年蒸发量(2900~3300)mm。日照时间3316h,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20~180)天。

 

本项目在地理区域上属温带荒漠干旱区,由于受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土壤贫瘠、地上地下水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植被具有显著的荒漠区域植被特点,表现为区系贫乏、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形成了以旱生、超旱生、盐生和沙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随着气候干旱风沙频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脆弱。土壤盐渍化面积同趋扩大、加重。由于沙漠化面积的逐步扩大,而引发产生的沙尘暴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3 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出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表现为建设工程对土地的占用,工程的开挖对水体、植被等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及由车辆行驶噪声、施工机械噪声、汽车尾气、施工营地、工程现场形成的污染对沿线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拟建公路的工程、公路沿线地区的生态、噪声、空气等环境特点,对拟建公路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了严重影响、一般影响和影响较小因素,其结果见表1。

 

受拟建公路影响的环境因子筛选 表1

 

工程活动

 

环境因子 前期

 

工作 施工期 营运期

 

自然环境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空气质量

 

噪声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社会环境 工业 + +

 

农、牧业 +

 

交通 +

 

社会经济 + +

 

公众健康

 

居民生活质量 +

 

拆迁

 

注:明显影响 一般影响 影响较小“+”表示有利影响

 

3.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植物资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极小。

 

在道路施工期间,施工方投入大量物资和劳动力,人员较多,活动范围较大,对施工区周围植物资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施工方的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对动物的干扰,施工中对所经过的滩涂、草地挖方和填方将对两栖和爬行类,特别是对两栖类动物小生境的破坏等。工程建设用地将永久征收一定数量的灌草丛,使资源面积减少。道路施工时取弃土石方、人流和车流进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洒落的水泥,都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该项目区处在荒漠区域,植被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大量施工机械,人员的进入,如不加以防范会对已经脆弱的植被结构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营运期也可能因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产生阻隔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生境碎化,可能使个别动物所需的生境面积缩小,或迁移它处,从而导致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动物数量有所减少。

 

3.2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的影响

 

公路建设将使施工区域内草场资源减少,特别对于分布在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些区域的草场资源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改善环境。工程建设一旦开始还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生物量损失,造成地质结构、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势必会降低施工区域的生态环保效能。

 

公路工程的实施对景观风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阶段。西北地区公路建设沿线地植被主要以生态脆弱的人工种植林为主,施工期间,路基土石方开挖填筑、取弃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建及施工过程碾压、附属场地整平和基础的开挖等都将使得原地貌遭受扰动破坏,改变局部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材料堆场、施工营地和运输通道等临时工程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严重影响景观整体性。

 

3.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道路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都会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产生扬尘、粉尘等对空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该项目区域;运营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会产生大气污染。

 

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间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运营期间机动车行驶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公路沿线收费站的洗车废水和生活污,降雨时将随着雨水被冲刷至附近的沟渠,会对沿线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工程土石方废弃物、拆迁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置,不仅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等,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 公路工程景观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4.1公路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治措施

 

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恢复林缘景观,以减少公路营运对环境的污染。对林区边缘、隧道口和涵洞口采用加密绿化带,并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以有效的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不利的影响,并保障行车安全。在野生动物的重点分布区,尽量多设置以方便动物通过和迁徙的构筑物,公路两侧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严格管理措施,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加强隧道口、涵洞口和桥下植被的自然景观恢复,以更有利于动物通行。加强对承包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有关法规、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加强施工的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行为,防止捕猎和乱砍滥伐,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环境监测。

 

4.2公路工程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影响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在荒漠化严重区域,开挖回填时应有监理人员现场监督。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弃土(渣)场进行取弃料作业,不允许乱取土,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乱放,更不允许排入河中。路基施工和弃土(渣)场施工前,应将占用地的表土层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对于坡面工程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加以防护。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在沿线有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的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4.3公路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经常洒水可有效的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运输车辆,用帆布、盖套等遮盖,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站拌方式,拌和站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至少250米,另外拌和站须配备除尘设备。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方式,其拌和机应配备有除尘设备,拌和厂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不少于1公里。公路中桥梁结构应多采用预制构件。

 

(2)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提供环行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时,应建造临时绕行渠道,以便继续使用灌溉渠和排水沟。有河沟的地方修建桥梁时,应注意避免施工钻桩的水或石渣直接污染水源。

 

(3)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居住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加强施工期现场管理,垃圾及时清理,妥善处置。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应及时平整,清场要彻底,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回填,不可利用部分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统一收集送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在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等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池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城镇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

 

5 结语

 

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一直比较脆弱,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公路的建设,施工周期长,动用大量重型机械,施工人员众多,对路线区域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建设过程认识、控制和保护当地脆弱的环境十分必要。

篇10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评价 措施黑龙江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经国家林业局以《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建立内蒙古毕拉河等15 个省(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林护发[2004]126号)文件批准建立。

一、保护区概况

黑龙江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坡,松嫩平原东北部,为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过渡地带,绥棱县境内。东与黑龙江友好林业局相接,南与绥棱林业局施业区接壤,西靠通北林业局,北与沾河林业局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2′37″-127°50′36″北纬47°56′45″-48°06′00″。保护区总面积50025公顷,属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

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由绥棱林业局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该气候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潮湿,排水能力差。加之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350米。保护区内河流、泡泊密布,河谷平浅,河水落差小,排水不畅而形成了努敏河自然保护区以河流两侧为林间沼泽湿地,周围是大面积森林的生经特征。

保护区内的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塘和水域相互交错,是本区生态环境的主体,是野生动物生活、觅食、繁殖的场所。

1、植物资源

按中国植物区系分区,黑龙江省努敏河自然保护区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长白植物亚区,小兴安岭南部区。植物区系组成极为丰富,重属分布较为广泛。

本区种类多、分布广的优势植物主要有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eulacae)、杨柳科(salicaeeae)以及禾本科(gramineae)等。出蔷薇科、杨柳科、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豆科(leguminosae)含有木本植物外,其余各科均为草本,构成了该区的优势草本植被。该区的木本植物优势科主要有杨柳科、蔷薇科、桦木科、忍冬科、松科以及槭树科,以松科、桦木科、杨柳科中的杨属构成主林层的主要树种,而蔷薇科、忍冬科、虎耳草科和桦木科的榛属构成下层主要成分。

居多年的调查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618种,其中苔藓植物6科15种、蕨类植物12科23种、裸子植物90科574种。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划定的保护区植物标准,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钻天柳、黄菠萝、紫椴、虎尾澡、野大豆和刺五加。

2、动物资源

黑龙江努敏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由于该去处于我国的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绥棱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7科31种,占黑龙江省鱼类种数的29.5%;两栖类4科9种,占黑龙江省两栖类种数的64.2%;鸟类41科205种,占黑龙江省鸟类种数的59.8%;兽类分布14科41种,占黑龙江省兽类种类的46.59%;其中国家级I级保护动物有金雕,丹顶鹤、白头鹤等三种,国家II级护动物有灰鹤、白枕鹤、毛脚、长尾林、黑熊、棕熊、马鹿等31种。

黑龙江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的分布特点,主要是以适应北方寒冷气候条件的种类为主,这一特点在鱼类、兽类表现更为明显,如鱼类中典型北方寒冷鱼种细鳞鱼、哲罗鱼等。兽类中有舍利、马鹿等。在鸟类中冬候鸟和留鸟的种类来说较多,如毛脚、大、太平鸟、朱雀等。但该保护区也据鸟类分布南北种类相互混杂的特点,东洋界区系种类较少,其代表性的种类有,苍鹭、戴胜、四声杜鹃、黑枕黄鹂等,为保护区鸟类区系增添了南方特色。由于保护区内有种不同的生经类型,因此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河流、泡泽等湿地中分布有各种鱼类、水禽,其中雁鸭类种类较多,在林缘灌丛和林地内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森林鸟类,森林则是大中型兽类重要的栖息环境。

二、综合评价

黑龙江省努敏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松花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保护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珍惜濒危物种―丹顶鹤、白头鹤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其科学研究的内容可涉及到古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和演替,大、小兴安岭之间动、植物的关系,永久冻土沼泽化及其植被形成,本区地质的演化等,这些科学的研究内容有许多将填补本区科研空白。

保护区的建设还将增强保护区自身和周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将极大促进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因此该保护区的建设具有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建立我国生态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由于人员不足管理不善,保护区人为破坏严重,鱼类、蛙类等水生资源破坏严重,使得蛙类濒临灭绝。

2、资金匮乏。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林业局经济不景气,导致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很少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人员不专心管理,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四、保护措施

1、根据努敏河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一局三站”总体布局,在老古流保护站、北古流保护站、东古流保护站建立综合办公区。保护区管理局应该设在交通便利的建兴林场。有利于工作联系和开展湿地保护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建立望塔一座,人员、物资配备齐全,用于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检测。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组织人员在春秋两季,严厉打击捕杀、偷盗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

3、建立防火通道50公里。种植野生防火林带50公里,宽20米。

4、购买防火指挥车两辆。用于保护区日常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