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

篇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专科层次的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成长,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倾斜力度更为突出.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但在次过程中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成本是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组成的.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经济问题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而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问题等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最优化问题,而其实质就是求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选择变量的值.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既有卓越的智力价值,又有卓越的应用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将更广泛、更普遍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

1.1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方法在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在数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的准确性,二是烟密度逻辑性.由于数学固有的精确性优点,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地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采用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赋予会计学中的经济范畴和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内部收益率的定义等.运用数学方法严格遵循数理逻辑程序,从一定的前提必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另一方面,

有助于暴露出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如经济学中有两个非常常用的经济术语:边际和弹性,它们和经济数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如果掌握了经济数学,就很容易就明白"边际量"近似于或者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一阶导数"即而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没有经济数学知识,那么只能直观地凭对它的语言陈述理解这一经济术语,必然要求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强,但仍不容易准确地把握这一术语,因为它本身涉及的就是数量变化,只有用数学加以定量化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它.

1.2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的作用

所谓经济应用数学是指经济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它涉及算术、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运算学、对策论等多门课程.它们相互渗透,又形成众多的数学分支.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会计、经济管理、金融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升学考研及进行财政金融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经济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培养成为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领域从事金融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

通过经济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缜密的分析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针对经济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的显著特点,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的发挥经济数学教学在民族地区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数学教学,除了和其他地区的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出现了一些 "不是问题"的问题.

2.1 学生认识知识存在障碍

由于地域、民族习俗、知识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待同一件事物认识、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地处地区的大中专类院校,90%以上的生源为藏族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于藏语交流与思考,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学五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汉语,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准确、全面掌握.

2.2 基础知识较薄弱

在讲授经济数学时,常常会用到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如加、减、乘、除,百分比等,而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任课老师时常不得不给这些学生"加餐".长此以往,学期初计划的课程无法完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遵循"概念-性质-计算",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没有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主动学习者.由于经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财经类专业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较薄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对高数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长此以往,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4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

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方式仍然以"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基本没有创新可言,除了灌输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反复讲授的例题之外,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

2.5 生源与师资结构的矛盾突出

目前高校的持续扩招,一方面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兼收文、理学生,入校后又混合编班,加之民族生源数学知识欠缺,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相差90余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另一方面,部分在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师数学素养欠缺,无法将数学高质量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因缺乏相关的财政经济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与结合.

3 对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都存在"重数学理论,轻经济应用"、"重知识灌输,轻方法培养"的问题,没有做到"经济"与"数学"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学习乏味、主动性低,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某些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不能从经济的立场抽象数学思维.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的问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在教学环节中加以了尝试.

3.1 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每年新生入校开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前,安排4至6学时给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最常用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基础知识"垫底",在讲授新知识时能很快融会贯通.

3.2 突出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财政经济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保证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删除或简化繁文缛节.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理将数学知识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蛛网模型等等.通过学习交流,领悟数学与经济的联系,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3 利用能够利用的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及时的意见反馈能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挖掘其探究欲望.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平时讨论、数据收集、处理、数学模型分析等结果记入平时考核,改变过去固定的考试方式,尝试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型考核方法.

3.4 融入学科励志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授牛顿、莱布尼兹、柯西的生平和他们在微积分相应理论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发展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博大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5 尝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 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入校时的数学成绩和学生个人的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低班"."低班"要求:在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为基础,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班"要求:对于数学基础扎实,学习有余力,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种新模式、新视觉、新感受、新体验,消除了一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一些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篇2

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或成效是否明显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二是新课程的可实施性.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两个枢纽性环节.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定和围绕目标而进行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目标设定是课程设计的枢纽,目标设定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反映了专业的本质属性要求,是否指向专业培养方向.目标设定假如泛起错位,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在逻辑上泛起偏差,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练习就会偏离职业流动要求。

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本文将对多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泛起的题目进行分析和思索,旨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步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篇3

关键词:体育;谋略;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46-03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ategies

ZHAO Jun, ZHAO Zhonghui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levels of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are higher and higher. To wi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s, there are three necessary conditions, power, technology and wisdom. When other conditions are equal, winning competitions depends on strategies and wisdom. Coaches and athletes with high wisdom will be advantageous in the competition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tactic strategi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is an noticeable element for coaches.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strategy concep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trate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y and philosophy, the mechanism of producing strategy, and the nature of strategy, coaches and athletes' application of strategi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are explained.

Key words: sports; strategy; concept;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在竞技体育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竞技体育对抗中的关键所在。当前竞技体育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竞争之激烈,在实力相当的条件下,就是谋略和智慧的竞争。所以研究竞技体育中的战术谋略,也是广大教练员所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之一。

1 谋略概念辨析

1.1 谋略的字面辨析 谋略,从字面上理解是“谋划与方略”之意。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对其方法策略进行思维筹划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但这一字面理解并不能反映谋略的本质属性,因为它并未区分清楚“谋划”与“方略”的应用范畴,也未界定谋略思维的谋划活动与哲学思维、心理学思维、逻辑思维等活动的界线。尽管它揭示了“谋划方法”的一般属性,但其独有的特殊属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地揭示,使人们望文生义,往往造成人们对“谋略”理解上的歧义。现代社会学术界对“谋略”众多的不同解释也往往由此产生。

有人从谋略表面的表现形态来理解谋略,认为:“谋略既欺敌之方也”。把谋略理解为单纯的欺诈之术,又缩小了谋略的外延,仍未能揭示谋略的本质属性。还有人认为:“谋略是统御与御敌之术”,这种理解是从谋略的部分功能与所起作用来认识谋略的,缩小了谋略的概念范畴,同样不能正确揭示谋略的本质属性和其机理。从哲学角度认为:谋略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认为:谋略是影响人思想感情和观念的方法;从逻辑学的角度认为:谋略是一种违反常规的“诡道逻辑”等等。上述对谋略的认识,虽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均未能正确客观地揭示谋略本质及其形成谋略的正确概念。

1.2 谋略的历史辨析 自人类产生并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不断的努力以来,人类之间就存着广泛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斗争随着对其利益关系的认识而不断的变化和调整。有时矛盾斗争激烈,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抗;有时矛盾斗争缓合,便表现为对抗程度的减弱或消除。对抗的胜败结果,往往决定着对抗双方利益的得失,甚至直接决定着自身的存亡。要想获得对抗的胜利,就必须对对抗的方法策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谁的方法策略正确得当,谁就能赢得对抗的胜利,取得巨大的利益;谁在方法策略的谋划上犯错误,就会在对抗中惨败,丧失利益及生命。对抗的方法策略是否正确得当,便决定了对抗的胜败结果。所以,对抗的需要,便产生了“谋略”。对抗活动的频繁,使人们对抗的经验不断地得以积累,谋略便在这种对抗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类掌握的知识范围十分有限,人们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大大小小的血亲人群。为其生存,人们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寻找着更为广泛地生存空间,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便产生了严酷的争斗。而最初的争斗和其争斗方法并没有现代意义的谋略含义,而是一种简单的,带有强烈的动物性本能的争斗。其争斗结果也十分残酷,往往仅凭人数多少或力量大小来决定胜败的结果。随着人类的进化,知识的掌握和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类争斗经验逐步的积累,人们逐步认识到知识与智力因素与对抗的胜败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抗的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胜败的结果。为了在对抗中获取胜利,就需要联合更多的力量,需要对对抗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需要对自己的力量进行更为统一的组织指挥,需要“知己知彼”,方能谋划出好的取胜方法,从而达到“百战不殆”的目的。这样,人们在对抗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产生着谋略,积累着谋略经验,从而在谋略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抽象概括,进而产生了最初的谋略理论观念,形成了具有浓厚时代色彩和浓厚经验色彩的古代谋略体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在人们谋求利益的相互对抗之中,不断地产生着谋略,不断地积累着谋略的经验,这些谋略经验积累至一定程度,便被一些有识之士加以总结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与当时实践相适应的理论观念。如:《管子•霸言》中讲:“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算。”“夫强之国,必先争谋。”又说:“计必先定而兵后出于境,计未定而兵出于境,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管子•考虑》)。”又如孔子言:“临事而慎,好谋而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临难用谋,足以却敌。”。孙武则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末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篇》)。上述精髓的谋略理论观点,是他们总结和抽象概括长期的对抗历史经验,从而对谋略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注重谋略,万事谋为先,可以“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数言而定国基”。

谋略之所以跨越时空,历经苍桑,仍烁烁生辉,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特性是不变的。“兵道,诡道之”,就是谋略对抗的基本规律的重要之点。只要对抗是人类竞争的基本活动,就一定要奉行“诡道”;只要对抗奉行“诡道”,谋略就不会退出战场。所以当人们认识到谋略的重大作用之时,必然会倾力研究,以图掌握其中奥妙,并获得对抗中的胜利。

1.3 谋略与哲学关系的辨析 世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矛盾,有斗争,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对抗;有对抗,也就有解决对抗问题的必备条件和方法;同时,有对抗,也会有缓和;有矛盾也会有统一。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化,表现为对抗程度的加强;矛盾也可在一定条件下缓和或消除,表现为对抗程度的减弱或达成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相互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推动着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演化进程。从认识矛盾规律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角度来看,属于哲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它对于正确把握谋略研究的方向,对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指导谋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对哲学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谋略的研究,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虽然更具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它不能代替谋略领域的特殊方法研究。否则就只有哲学而没有竞技体育谋略学科了。

1.4 谋略产生的机理辨析 从人类已知的世界来看: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基本矛盾,既物与物的矛盾;人与物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从物与物的矛盾对抗性来讲,其对立统一的变化过程不存在“谋略思考”问题。从人与物的矛盾来讲,矛盾的对抗性质属于单项作用类型,人对改造物质世界可以产生各种谋划活动,但物质世界不可能对人产生“对抗性的谋划活动”。那种“自然界对人的‘报复’结果的出现”,也是因为人谋划活动受限或谋划错误引起的。就人类自身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矛盾来讲,运用一定的工具所进行的竞争和对抗,才是谋略产生的源泉。我们把竞技体育中人与人、队与队之间这种对抗称之为“活力对抗”。“活力对抗”具有其独特而鲜明的不同于物与物、人与物矛盾对抗的特殊性,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抗争能力的对立个体或队,各自为其利益目标或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争夺和拼搏。对抗双方都以争夺和维护自身利益、权益,采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方,以实现自己的意志为目的,这是区别于其它任何对抗形式的基本标志。在活力对抗中,由于对抗的双方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力量的抗衡中包含着智力的抗衡。斗力与斗智同时进行,且斗智常先于斗力,斗智制约着斗力,斗智的成败决定着斗力的成败。这就使对抗中斗智的经验得以积累,斗智的学问得以抽象和概括,逐步得以在对抗实践中成形和发展,最终形成斗智的学问系统,形成谋略学。

体育竞技中对抗的样式很多,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潜在对抗;有制约型对抗、扩散型对抗;预期式对抗、突发式对抗、拖延式对抗;力量与机会均等式对抗、力量与机会不均等式对抗;积极对抗、消极对抗等众多的对抗样式和形态。但不管是哪一种对抗样式和形态,都有其共同的稳定的具有规律性的特征。

这些规律性的特征表现为:对抗的基本动力是利益矛盾;对抗的物质手段决定对抗的方式;阴谋“诡道”、虚实变化、真假难辨;对抗中行动导致反行动;对抗企图相互排诉,对抗策略互相吸引和互含;对抗方法随机多变,科学与艺术互动并存;胜败风险与机会并存;

对抗双方在时间、空间上的主动;对抗双方力量的“投入”与“获取”并非等值;对抗胜败看全局最终结果。

“竞技体育对抗”的上述规律性特征,都是竞技体育对抗中思维谋划与方法策略的研究。尽管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在谋略思维之时都可起到重要的指导或支持作用,从研究内容与形式上也都表现出“以人类思维为中心”的不同研究层面、不同研究角度和不同研究结果。但正因为如此。才清楚地划分了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界线和范畴,使谋略研究可以独立出来,成为竞技体育新型的研究领域。

2 谋略概念与涵义

根据我们对谋略的辨析结果,我们可以给谋略下一个能揭示其本质属性的定义:谋略,是人与人在对抗中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其方法策略进行思维谋划的过程和结果。谋略的这一概念具有以下涵义:

1) 谋略是活力对抗的产物。

2) 谋略是活力对抗中以智求胜的思维谋划活动。

3) 谋略是对抗中谋划已胜、谋求他败的方法策略。

谋略这三种涵义的全部,构成了谋略概念的外延与内函,同时,也确定了谋略研究的领域范畴,划清了谋略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界线,进而形成了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

谋略,是竞技体育对抗双方以隐蔽自己行动企图为前提,以示形用诈、虚实变化、奇正转换等活动为手段,主动造成对方思维上乃至整个心理上的错觉、幻觉和不意,导致对方决策和行动错误,顺利实现自己企图的高级斗智活动。其本质是在对抗中谋胜道。其核心在于“斗智",即在对抗中达到“感知正确、认识正确、运筹正确、处置正确",我不犯错而使敌犯错。

3 谋略的属性

谋略的内涵和其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3.1 强烈的对抗性 谋略是一种对抗性的思维和策划过程,是对抗性的斗智活动。教练员及运动员的智慧,就是感知和认识客观事物,运筹策划,正确处置。斗智,就是要在确保自己正确的前提下,使对方在感知、认识、运筹、处置等方面犯错误,进而取得竞争的胜利。斗智的焦点,集中在对抗双方相互间的攻防上,集中在相互寻找对方弱点制造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态势,并千方百计让对方犯错误上。运用谋略的目的,就是要陷对方于被动,同时实现自己的企图取得竞争的胜利。为达到这一目的,竞赛双方都会采用各种手段,示形用诈,虚实变化,奇正转换,随机应变,打乱和破坏对方的战术企图。谋略是竞技体育中对抗撞出的智慧火花,它在任何不同强度的对抗中都会闪现出特殊的奇异光彩。

3.2 严格的客观性 谋略是对抗性的思维,它有着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任何谋略的产生、演化和发展都要受实际情况的制约。只有谋略的设计筹划和提出、实施的全过程都符合客观现实情况,谋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在谋略设计、提出和实施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而又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都会对谋划者本身产生十分不利的有时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

3.3 应用对象和时机的针对性 施计用谋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总是要有合适的时机。针对甲的谋略不能用在乙的身上;用在此时的谋略不能用在彼时。施计用谋之所以能克敌制胜,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针对特殊的对象,发现特殊的规律或弱点,利用特殊的地形或条件,在特殊的时机,采取特殊的战术方法实现自己的企图。而这正是谋略针对性的典型体现。如果有了好的谋略设计,但未考虑到情况的变化,运用对象和时机不当,针对性失之准确,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对自己产生危害。

3.4 设计的隐蔽性 谋略设计作为一种对抗性的思维和筹划是比战术方式更高一层的斗争内容。它与战术方式比较:战术方式在外,直接作用于对抗客体,表现为战术行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有声、有形、有数的竞技行动;谋略设计则作为深化了的认识和成熟的对策思考,隐蔽地存在于主体之中,间接地通过战术方式作用于对抗客体而发生作用,是无声、无形,企图内隐,但又能控制战术行动的智能活动。只有将谋略设计的智能活动与战术行动方式结合为一体,谋略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它的作用。谋略设计的隐蔽性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对抗客体外部行为的信息分析、反馈而察觉的。同时它还可以用图形、文字,声音等形式表现出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其隐蔽性是否能够存在,是由探知的全面性、细致性及保密性来决定的。

3.5 高度的巧妙性 高度的巧妙性是以“智"取胜的典型表现,是谋略的特有属性之一。如何巧妙地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如何巧妙地造成对手的错误,采用何种战术、施放何种信息可使对方产生错觉,达到有效控制对方,这都需要在巧妙性上下功夫。智高策妙,巧妙性重在用智,不唯搏力。善于抓住对方的各种弱点,特别是要害的或致命的弱点,迷惑、调动对手,使其按我们的行动,中我圈套,给予突然打击。如果谋略本身的内部结构不灵活、不严谨、缺乏应变能力,或容易被对方发现和识破,那就丧失了巧妙性。使用巧妙性差或者没有巧妙性的“谋略",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严重的则导致自己的失败。

3.6 适度的迷惑性 利用各种战术手段造成竞争中对方的迷惑是谋略的又一突出属性,也是谋略体现的一种特殊效应。它是通过施计用谋的外部“示形"活动或释放真真假假的信息,作用于对方,造成对方的心理眩惑,陷对方于迷惘和不知所措之中,动摇他们的信心,造成其判断失误,改变对我不利的态势,产生错误行动,从而达到实现自己企图的目的。任何好的谋略,其迷惑性都是适度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凡巧妙性不够,使用手段和示形用诈方式过度或不足,都难以达到谋略实施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影响谋略的应用效果和竞争的胜负。

3.7 实施的保密性 无密则无谋,这是谋略的特有属性。“谋,成于密,败于泄",保密是谋略的生命线。丧失了保密性,谋略就丧失了任何积极作用,它的消极作用和危险性则会迅速增长。在激烈的对抗中,若对方知晓了我方的谋略内容,了解了我方的真实意图,而我们还没发现,仍然执行原计划,那是最危险、最易导致失败的事情。所以,“泄密"就是葬送谋略,葬送胜利,葬送自己的利益!施计用谋必以保密为前提,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谋略的上述七种属性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们的全部意义构成了竞技体育谋略概念的基本内涵。如果丧失了任何一种属性,谋略必然出现问题,不是缺陷,就是错误,其效果也难尽谋划者之意。因此,在进行竞技体育战术谋略设计时应充分注意这些属性的特征和变化情况,根据任务,努力谋划出科学、实用、效果良好的方略。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孙子兵法与带兵之道[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8.

[2] 朱军.孙子兵法新译[M].海潮出版社,1993,7.

篇4

体育本质及其属性是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教育界、体育界多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围绕体育本质、体育术语等问题的大讨论,到本世纪“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提出,体育界对体育本质及其内涵的讨论未曾停止过,对于这个问题的再思考,将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体育目的,确立培养跨世纪人才目标展开的教育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正本清源———概念、本质、属性及其他

体育的本质是对体育这一事物是什么的解释。体育的本质属性是指体育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即种差)。对体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各种不同的体育观。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概念或者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会造成概念运用上的混乱,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应该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开展的对体育概念的大讨论,对促进体育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体育科学研究的沉闷局面,把体育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前台。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运动就是体育的僵化认识,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本质的深思。但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本质的表述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的“体质观”;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双质观”;体育就是运动的“多质观”;还有近几年提出的育人的“教育观”等等。虽然各种观点具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有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和偏颇之处,因此,很有必要澄清人们对体育本质及其概念体系的模糊认识。

“体育”一词代表体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已在理论界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可。即对其表述可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然属性发展。体育利用人的自身的肉体器官所进行的运动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而竞技体育不符合人类个体对象性活动的本质特点。体育活动是促进人类个体生理、心理活动发展的主要活动。研究体育的本质是包括对构成体育活动过程要素的各种变化和相互关系,以及体育活动过程要素与人类个体身体因素变化的相关性的研究。也就是说人类个体应该根据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去主动选择体育活动,以更好地适应自身发展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适应各种运动,把自身身体作为手段。人类只是借助于体育的内容和手段,使个体自身发生符合体育目的的变化,体育活动过程消失在人的身体发展之中,体育的对象被加工,从而改变了自身状态。而根据体育的目标需要所选择的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内容,包括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则是由体育的特殊作用所决定,是其它方面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实际上可以说,体育概念、体育本质及其属性应是同属一个理论范畴,其相互关系为体育概念是体育本质的集中表现,对体育本质的把握,必须通过给体育范畴确定概念来体现。由于体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人们只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体育的本质,必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2人的自然属性———人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类个体最初只是一个“可能”的人,仅以生物实体而存在,缺乏社会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意识,人体发展的快慢和发展水平主要受生理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这时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个体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形式,具有决定着人类作为一种物质的地位,也就是说人类的规定性是从个体上确定的,个体表征着人类的本质。人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实质。虽然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主要方面,但人的自然性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容包括人的自然个性的发育与成熟,体脑结构及其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等方面。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人类体质的内容,是整个人类任何个体都需要发展的内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不能不受自然界的制约。因此,人类活动与自然界有着许多作用与反作用的密切联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在中国哲学中,注意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联与统一,强调事物彼此的共性。然而,从先秦就有的长生思想,以及几千年的气功养生长生实践,却证明中国人已经向自然和自然规定的人的生命极限挑战了。体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即促进人的自然个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提高人的生理功能水平,促进人大脑结构、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发展,使人的体能得到全面发展。

3人的社会属性———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受自然发展规律的支配,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旦生成,生物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来说,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当今,人的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的发展是指在个体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发展生产力表现在个体身上其主要是指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健全的体魄不仅是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人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社会知识经济形态下人的才能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个体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劳动力,而是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发达的劳动力”,并能借助一定的交流手段———语言文字、文化系统、生产劳动等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人类共同体。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必将“化”得更高。人的社会化属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它意味着孤立的个人与社会相协调与和谐的过程和程度,这里既包括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也包括个人道德、心理、尊严等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人们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长大已经自然完成了。但其实未必,社会交往和社会开放程度不足,也会限制它的程度。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体育运动以内容丰富,角色多变,在心理健康、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培养自立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起到了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加速人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社会是由无数现实的人所组成的具体存在,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社会、各种活动当然应该是以人类个体为目的,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当成工具看的系统。可见,体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要素,以人体发展为目标,以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系统。

4以人为本———体育本质的回归

人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只有通过对象性劳动,使自然向着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运动,才能确立其存在本质,离开自然这个对象,人不仅不能实现其本质,就是其生命也无法维持。但组成社会的个体决不是脱离特定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由此而规定了其本质的人。那么,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体育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是一种手段,而个体身体的成长和发展对体育来说则是目的,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说,它只有同教育相结合而成为手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来说同样是一种目的。

篇5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篇6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体育活动迅速展开,不仅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体育播音主持人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传媒人才对新兴媒体的吸引力也相当大。本人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和谷歌等相关搜索引擎检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总结后发现,对中国体育类节目播音主持人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比较少,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体育播音主持人相关概念的研究

刘舒辉,杨萌在《论中国体育播音学理论体系建构》中谈到体育播音学是研究和阐释体育及其相关信息的播音现象和播音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体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现代体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体育播音学表现出以下特点:边缘性和交叉性,理论性和应用性,整体性和互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1]。而朱力欣在《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中谈到体育节目主持人表示: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在此通称为“体育新闻从业人员”[2]。

不论是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还是在新媒体情况下,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都尤为重要。一个优秀主持人特定风格的形成,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主持人的自身条件,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为主持人生活阅历、运动喜好及体育知识层次的不同,必然对主持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决定了主持人独具个性的主持风格。

目前情况下,无论是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专业化,还是主持人的规范化,做的并不是很好,个别主持人也会出现负面新闻。所以,在今后体育主持人如何表现自己个性化的同时,还要在职场上使自己更专业。

二、体育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相关素质的研究

在《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一文中,韩文婷谈到如何使大众媒体的体育类栏目越办越好的问题上,提出了从事体育类栏目播音与主持者必须不断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体育类栏目播音与主持者应具备的良好修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其次要有良好的体育和裁判知识素养,最后要有良好的体育播音与主持素养;二是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实践探索是办好体育类栏目的根本途径,首先应主动承担各类群众体育运动的播音与解说任务,其次应主动联系并承担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播音与解说任务,最后应主动调适心理状态,积极开展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实践[3]。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体育播音员和体育节目主持人,如何让自己更具优势,黎桂仙在《论广播体育类节目的个性化主持》一文中表示:一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二要加强播音基本功的学习,三要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四是主持人要树立创新意识,突出节目个性[4]。同时张继锋、常凤荣在《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中谈到,首先要在鲜活地报道比赛的同时,鲜活地表现自己,二是鲜活的个性即良好的修养,三是体育知识的运用要有鲜活性,四是体现鲜活的机智,五是主持人表达观点的时候也要鲜活[5]。

三、体育节目主持人选拔人才的相关研究

谈到体育传媒人才培养,有关体育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理念时,张江南,龚超撰写的《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理念》,提到了“立足新闻本质属性,发扬体育专业优势,拓展国际前沿视野,突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拓宽实习实践领域”的学科发展理念。

寿文华在《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中提出,从节目主持人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中,谈到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模式以及体育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的实施,还提出了体育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时需要的问题。

四、体育主持人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鲁景超,徐力的《奥运赛场上的中国声音――刍议中国体育播音主持队伍在奥运赛事转播中的表现》,文中对我国体育播音主持事业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体系,二要建立体育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的评价标准,三要发挥高校在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培养输送过程中的作用。而黎桂仙在《论广播体育类节目的个性化主持》中也强调了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加强播音基本功的学习,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主持人要树立创新意识,突出节目个性[4]。

五、总结

本人通过对体育播音主持人相关概念,所应具备的相关素质,选拔人才的相关途径,体育主持人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就目前而言,体育播音主持是一个历史较短的新兴行业,随着电视体育播音主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电视体育播音主持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视体育播音主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使得体育播音主持更具活力性,是媒体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舒辉,杨萌.论中国体育播音学理论体系建构[J].体育世界.2008.11:52-53.

[2] 朱力欣.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3:36-38.

[3] 韩文婷.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J].2009.8:40-41.

篇7

先成才、后成人的“先后论”违背了教育“德育为先、身体为本”的基本原则,过度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的“成才”,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其道德养成和身体成长的需求。“先后论”暴露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把“成才”放在第一位,把“成人”放在第二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轻成人、重成才的“轻重论”过度强调分数,强调学习成绩,简单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各方面都好,或者其他各方面都可以忽略。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重分数,轻能力” “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人性”等现象都是“轻重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先后论”和“轻重论”的实质是一样的,强调智育第一,轻视甚至忽视德育和体育的重要性,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正确认识智育和德育、体育的关系,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却是破解“轻重论”和“先后论”的前提。审视智育和德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要明确三个观点:

其一,德育主导智育。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中,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是首位,德育对智育起着主导作用。德育引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社会价值的高低,主导着智育的潜力和方向。

其二,智育融合德育。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智育是德育的条件和基础,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渠道、途径和手段,是德育的载体。知识本身并不能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但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人的理想、情操、人格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有赖于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三,体育承载德育、智育。体在“德智体”中是基础,起承载作用。当然,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身体”,它不仅指身体健康,没有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它应该是“身心健康”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有做到“身心健康”,才能承载德智,才能担当责任。

素质教育是成人与成才的完美统一。素质教育的主旨思想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不仅抓好智育,更重视德育和体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使学生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这个层面理解,坚持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教育教学的艺术就是将成人与成才教育完美地融会到一起。

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一体化。“德智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对待,也不能像学科课程那样分门别类去抓。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而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三育缺一不可。德、智、体一体化是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

篇8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教学方法 本质特征 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

由于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从国外到国内在相关的教学理论论著中,不同学者、不同时期的认识都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和前苏联的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定义界说,比较侧重于对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的分析和内涵的揭示,而西方学者则更侧重于描述性和操作性。虽然各种界定说明并不一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特点,归纳起来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明确论述,还是隐含其中,国内外学者的界定说明,都体现出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

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间要有密切联系。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表现为教学活动本质就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双边互动活动。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此为核心而阐述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系。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总和,表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行为动作的外部行为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最本质和最一般的特征,所以它在教学方法的定义界中应当是不可缺少的。据此可以对教学方法作以下表述:教学方法应当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的一系列双边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步骤和技术的总和。

2.“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涵义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前苏联全盘引进体育课程理论体系至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前苏联学者科里亚科索夫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所谓教学方法应当是,指教师和学生所借以达到既定目的的那些方法。吴志超、刘绍增等定义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在我国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钦昌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实施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吴锦毅、李祥叙述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工作方式。

以上几种界定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还是有着一些共识的,这些共识的取得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体育教学方法要直接服务于体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体育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双边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等总和的体系。(3)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趋向多元化,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体育教学方法不同于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细节,是具体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教学手段是为增强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效果而采用的各种媒介物,主要指各种器具和设备,属于体育教学的物质技术范畴。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被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并为完成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3.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形式,它规定了教学的双方必须按一定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去活动(包括师生双方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内部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如大脑所进行的复杂的学习过程等)。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教学方法,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剖析,才能认识其本质特征。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利用自身多种生理器官和外界物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交流活动。不难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多方因素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例如对盲人就无法进行示范法教学、对聋哑人不能进行讲解法教学、对小学生不宜用发现法教学等。因此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首先应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特殊活动方式。教材内容的性质、结构往往决定教学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教法与学法使教材活化起来。如果没有合适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就可能变成无法被学生所掌握的僵死的东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阐述的:“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内容的方向性,正是内容赋予方法某种说明其本质的方向性,方法乃是内容的活动形式。”

第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间多种信息传输、储存、交流、转换的方式。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将各种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传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一定的教法与学法接受并储存信息,并通过反馈将信息传输给教师。因此,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双向信息传输与交流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需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感知信息,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感知自己身体运动的各种信息。

第四,从教学过程的时空特征看,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等不同阶段,教学方法发生着变换,如:在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是: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那么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随之改变。而在某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根据评价结果,反过来对照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开始一个新的教学过程,这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发挥着作用。

4.体育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教学方法,也不管它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叫做要素。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构成的,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语言、实物、实践、心理等四个基本要素。

4.1体育教学方法的语言要素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它也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一要素,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重要媒介,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需要语言作为基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的“讲解”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语言形式,此外还有“口令与指示”、“口头评定”、“说明”、“批评与表扬”、“谈话与询问”、“讲评”等形式。这些语言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交替出现,是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需要的基础。

4.2体育教学方法的实物要素

体育教学实物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人的视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其中包括:真正的实物与实物的形象两个方面。真正的实物主要指教师或由教师指定的学生所做的动作示范,从状态方面来讲又可以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从速度方面来讲可分为快速、常速与慢速示范三种;从方式方面来讲可分为正误对比示范、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等;从方向方面来讲可分为正面、侧面、镜面和背面示范。实物的形象主要是指体育挂图、录像、电影、教具模型、幻灯、标志物等。2)利用人的听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包括:节拍器、口哨、录音机(播放口令与音乐伴奏等)、发令枪、手鼓等。3)利用人的本体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与上面两种传递信息的实物不同,必须亲自接触、使用该实物才能通过自身的本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如:橡皮筋、实心球、哑铃、牵引器、踏跳板、弹跳板、绷床等。

4.3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要素

体育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师生利用特定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一方面是体育教师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示范和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等方面,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实践,指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从事的身体练习,另外还有动作示范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保护与帮助等。当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等行为。

4.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要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心理要素不仅包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自身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适时、合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并通过多种辅助手段与设施,及时准确地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奋、抑制、紧张、激动、焦虑、胆怯、羞愧、急躁等各种心理状态分别加以刺激、强化、暗示、弱化、消除等,引导其心理状态朝着有利于体育课教学的方向发展。

只有将上述四个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方法。通过四个要素的变化、组合,就可以构成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多种体育教学方法。

5.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引入,我国的体育教学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纵观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已逐渐呈现出以下趋势:

5.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终身体育思想确立,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及体育能力、养成习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的运动实践者这一价值观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种教育观念和体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与之同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还要求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由教法向学法转化、由教授向指导转变。更要求,在运用、实施教学方法时重视学生体育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变化,并注意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5.2注重体现体育学习的全体性。

“全体性”是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的,强调教育的平等性(或平权性)对体育教学提出要求,而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待“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教学的思想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通过体育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技能、心理、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自信心,确保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充分发展,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例如:教学中对竞技运动素材的改造,改变有关比赛规则和媒介物,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能以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和心理参与体育学习。

5.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终身体育的实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原理,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技能、进行体能训练的层面上。要在传授技能时不忘启智开慧,在进行体能练习时知其所以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学习。要做到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在教学方法设计时,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技能传习为主线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把学生的体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体育运动的规律。

5.4重视学生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兴趣的保持、效率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以往那种以训练技能和增强体质为主、在方法上强调高效率和一律性的体育教学日益淡漠,而倾向于从事那些乐趣性、自主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针对学生体育需求的这一变化,体育教学方法设计就必须从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出发,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各种良性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体育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兴趣。如德国的“运动教育”(Sports Education)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在其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中,都试图从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原始动机出发,探索体育的真正目的,寻求最好的教学方式,把各个运动项目中的内在乐趣作为教材研究的重点,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把这些乐趣有意识地呈现出来。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改革探索,都是从重视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入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5.5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教会学生合作是当今教育强调和关注的又一重要价值理念。教会学生合作,尤其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合作,已成为各学科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方法(包括组织教法)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团结、守纪、公正、助人等良好的社会行为,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如:日本采用的小集团学习法,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小群体教学法”、“课堂社会模式”等,都充分反映出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模式;中学体育;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53-01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这就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既是激发并保持学生体育与健身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又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实践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体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表现得比其他学科直接和显著,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同时也是学校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革新,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发展与完善学生的个性,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育界接受。

根据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新设定其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人的爱好取向,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挖掘体育教学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我们落实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选题依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好地贯彻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时代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统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吕力在《浅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中阐述了“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具有课程内容竞技化”;“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陈旧”、“课程内容规定过死”的弊病,并由此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向【1】。健身是体育课的本质属性,体育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达到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是体育运动的目的所在。而目前,大部分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还不是很完善,其重视程度也并不高,导致体育课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体育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其次,体育课上课形式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无法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传统教学不分主次,统一上课,课堂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动力。学生运动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体质急剧下降。

其中主要还有还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学中好多体育教师并非是体育专业的,而是如数学、语文等学科类教师所担任的,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只看作为学生玩耍的课程,随意性较强,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导致体育课开展情况不是非常理想。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鼓励学生参与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偏重于技术传授,形成一套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模式,脱离了“快乐体育教学”目标方向,忽视了一些其他应该注意的东西。如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与现在的课改相脱离,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学体育课要从多方面下手,依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以上所谈到的几项优质性教学模式,只是对此做了潜在的分析,探讨了他们教学上所带来的优势。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制定,以上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潜在的参考,以期不断改善学习的策略,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整个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 力.浅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 吴本连,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篇10

一、索质与警察素质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就警察的素质发表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好的、表扬的,更多的是批评的、提意见的或无奈的。类似的意见一般是从个案出发提出来的,这种意见很大的成分是情绪。所以要研究警察素质问题,就必须定义这个概念。我们认为,界定复合词的警察素质,首先要清楚警察和素质这两个概念。事实上,警察素质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或警察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在所有的论述主要是一些提高素质的方法建议。由于这些方法建议是在没有科学界定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是纯实践性、经验性的对策。这就是一种理论研究的缺陷。在此,我们试图去克服这种缺陷。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警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警察素质。而警察素质的基础范畴是素质一定要定义素质。

关于素质概念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从基础心理学的角度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包括心理学教科书在内的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人的素质一般是指人类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种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显然,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但是,素质概念与教育相结合,其含义就广泛得多如果从教育学角度定义素质就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修养上、心理上及体质上听达到的水平的总和因此,人的素质,除了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行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二再从字面上来看,“素”有“浅”、“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素、’等;“素”也有“经常”、“一向”之意,如“素来如此”等因此,素质既有“本质”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从分类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久属灵长目人科动物二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应具有生物属性遵循遗传规律人作为生物体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则除了生物属性决定于遗传外,有些心理行为属性也极大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人类具有人类的行为特胜对于遗传的生物属性,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同时,生物的遗传性应该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从长远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遗传特性,增强人的体质这包括少、日遗传基因质量的提高,减少遗传性疾病,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和质量要为包括警察在内的全民广泛提供体育运动场听和设施等同时,人之听以被称为万物之灵而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级的心理活动。作为具有心理的个人.久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心理能力应该是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称之为心理属性二人的心理素质应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注意、记忆、思维和情感等二心理素质一般划分为听谓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因此,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属性l可以分为生物、心理两个基本属性。每个属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生物属性与心理属性的联系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系统本身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其活动的结果产生心理活动,即其功能具有心理属性。总之,警察的素质是在警察先大生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光是职业活动)、知识(不光是警察职业知识)的内化和身心潜能的发展,形成内在的品质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