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花样滑冰 审美特征 多元性 表演性 节奏性

花样滑冰,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在音乐伴奏下,运动员穿花样滑冰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形,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有单人、双人和冰上舞蹈三个项目”①。

花样滑冰作为体育和艺术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探讨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对于花样滑冰本身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以及对花样滑冰的编创、训练、表演、欣赏,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对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一、多元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多元性。

首先,花样滑冰是体育与舞蹈的二元化结合。滑冰是冰上体育项目,花样滑冰的“花样”,首先是吸收了舞蹈艺术的元素。而舞蹈艺术则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②。花样滑冰中的“托举”“抛跳”“三周跳”“四周跳”“连跳”等高难动作,都是体育技巧动作与舞蹈技巧动作的有机统一、二元结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其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的三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两大要素以外,还有音乐的要素,即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或听觉艺术,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③也就是说,花样滑冰是体育、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多元复合体,它集视频与音频为一体,融视觉与听觉为一炉,堪称是一种音画新时尚。

花样滑冰以体育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必须练好滑冰的技术动作与技巧动作,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

同时,花样滑冰运动员还必须具备音乐素质,因为在花样滑冰项目中要有配乐。选择什么乐曲,由教练与运动员共同商定,但是运动员对选中的乐曲,必须有独特的感知与领悟,然后才能在音乐进行中表演。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状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表现艺术,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每个人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婴儿时期的摇篮曲、少年时的儿歌到青年时期的恋歌、情歌、婚歌,再到逝世时的挽歌、哀乐,人生的每一时刻几乎都有音乐伴随。所以恩格斯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花样滑冰运动员不仅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对音乐艺术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对音乐的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有足够多的理解能力。而重中之重,是对乐曲的情感有很好的体验能力与表现能力,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当然,花样滑冰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演唱或演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配合使观众享受到审美愉悦。这也正好符合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寓教于乐”精神。在我国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音义虽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它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快乐就是音乐,音乐就是快乐。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必要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会使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美学价值。说得再具体一点,即花样滑冰运动员要对中外器乐曲的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因为花样滑冰是体、乐、舞的三位一体,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与舞蹈素质也不可或缺。其一是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形象性、抒情性、表演性、表现性、律动性、节奏性等等。其二是了解舞蹈的本质,充分理解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各种艺术元素,塑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形式。其三是把握舞蹈的情感含量,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表达感情的过程分为言嗟叹咏歌舞蹈四个阶段与四种方式,而以舞蹈为最后阶段与最高方式。其四是重点把握舞蹈的律动特点,体育是运动,舞蹈则是律动,花样滑冰就是体育的运动与舞蹈的律动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构成舞蹈的三要素是表情、律动(节奏)、构图。舞蹈的表情是人的内在感情所表现出的条件动作和姿态。而舞蹈的律动(节奏)即是人体内心动作(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舞蹈的律动(节奏)不但可以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形成韵律美。舞蹈的表情离开舞蹈的律动(节奏),就不再是舞蹈了。同样,舞蹈的律动(节奏)如果离开舞蹈的表情,也就没有生命了。其五是掌握各舞种的特点,并具备主要舞种的表演能力。其中主要有国标舞(又分“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维也纳华尔兹等;拉丁舞,包括伦巴、桑巴、恰恰恰舞等)、现代舞(又分迪斯科、街舞、霹雳舞、柔姿舞、爵士舞等)、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跑旱船,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古典舞、芭蕾舞等等。上述各舞种,花样滑冰都可能用到。其六是掌握古今中外经典舞蹈作品,将其作为自身表演的重要参照系。例如中国的《红绸舞》《雀之灵》《黄土黄》《摘葡萄》等。这些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都是花样滑冰学习借鉴的艺术瑰宝。

总而言之,舞蹈元素是花样滑冰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花样滑冰需要有编舞高手,并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舞蹈表演才华。申雪、赵宏博之所以获得冬奥会世界冠军,其舞蹈表演水准之高,也是功不可没的。

再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美术的“四轮定位”的四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音乐的元素以外,还有美术元素,即服装与化妆,服装又包括款式、颜色、面料等各种更小的元素。服装与化妆,形成视觉冲击与吸引力,可以为整个花样滑冰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花样滑冰的多元性审美特征,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明白了这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花样滑冰运动员就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体育素质,还要练就过硬的舞蹈素质、音乐素质、美术素质等各种艺术素质。世界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就是这四种素质综合一体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二、表演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表演性。

花样滑冰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表演,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花样滑冰运动员做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体验与体现的有机统一,就如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演一样。波兰当代著名音乐评论家卓菲娅・丽莎在谈到音乐的表演性时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④而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也指出:“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⑤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则把一切表演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概指为:“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⑥这就意味着,花样滑冰同所有的表演艺术一样,以表演性为生命与灵魂。而这种表演性,又是依靠表演者的“软实力”。这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最大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三、节奏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节奏性。

节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某种规律,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等,这些有规律的运动或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节奏体验。

音乐是有节奏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与骨干,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成为音乐艺术最主要的艺术语言与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同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艺术,其节奏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规律又称作“动律”,其主要标志也是节奏。我国现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却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⑦

而花样滑冰的总体节奏,正是其滑冰的体育动作节奏、舞蹈节奏、伴奏音乐节奏的“三合一”,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物理节奏的“三合一”。

注释: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84.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转引自王次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

④卓菲娅・丽莎著.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0.

⑤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49.

⑥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27.

篇2

那么,舞蹈表演究竟应该把握哪些要点呢?根据笔者个人多年来舞蹈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辨,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首要审美特征,因此也自然成为舞蹈表演的首要之点。

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人类在表达情感时,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即:语言一感叹一歌唱一舞蹈,可见,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与最后手段。别看舞蹈是“无声的艺术”。但是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舞蹈是人类产生的最早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艺术之母”。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打猎获胜之后,情不自禁地全身舞动起来,于是就产生了舞蹈艺术。我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相传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古乐》篇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意思是说,在葛天氏的氏族中,许多人(“三”为复数,即“多”的意思)手持牛尾巴,一边手舞足蹈,一边歌唱。之所以“操牛尾”,乃狩猎获胜的象征。

综观古今中外所有的舞蹈,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无论是民族舞还是芭蕾舞,无论是情节舞还是情绪舞,无一不以情感为其精髓和支撑。因此,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情而舞,以舞传情,情舞一体,以情动情”。

二、动作性

作为人体艺术之一种,舞蹈是“人体动”的艺术。舞蹈的完整定义,应当是:“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最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扬辛、谢孟主编:《艺术赏析概要》)

舞蹈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动作语言,又称作“舞蹈语汇”,是由各种舞蹈动作所构成的。因此可说,“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

舞蹈动作是经过舞蹈家创造性思维,经过改造、发展、重组之后,使之成为传情达意、引起情感共鸣作用与意念外射作用的艺术语言形式。因而,舞蹈动作语言既不是哑剧手势的解释,也不是文字语言的图解,而是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形体动作。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是由内部动作(心理动作)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

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离开了艺术化、内心化的人体动作这一物质前提,舞蹈艺术便成为无所依托的“空中飞云”或“天外来客”,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可能。

三、韵律性

韵律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因而也是舞蹈表演的要素之一。

“韵律”一词,原指诗歌的辙韵和规律,后来引申开采,成为各种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乃指韵致与规律。

舞蹈艺术的韵律,又称作“动律”,即指动作的韵味与规律。这一舞蹈的韵律,又集中体现在舞蹈的节奏上。

节奏是事物进行的一种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例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每天的早、午、晚,开车的快、慢、停……如此等等。

篇3

关键词:汉族  秧歌  民间舞蹈  审美特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构成各种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属于舞蹈艺术的,是舞蹈艺术第二个层次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

篇4

关键词:藏族舞蹈 审美特征 继承和发展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小胺攮、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

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

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fw789.com。“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篇5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百事通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篇6

关键词:芭蕾艺术;情感本质;意蕴;意境

芭蕾艺术可以用“抒情的诗”和“精神的画”来加以表述。当你面对《仙女》、《天鹅》、《吉赛尔》那样的舞蹈时,那种完美的进入仙境的感觉,那种带给你青春活力的灵性喜悦,实际上是把你带入到一个富有魔力的童话世界之中。纵然芭蕾在人们心中激起万般绮丽的色彩,舞蹈艺术家主观抒情造成的那股突发的情绪,即便会在某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中消失,却一直会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得到永恒。

芭蕾之美是一种超然的诗性美,但是这种美,却能够与人的心灵建立起直截了当的深层交流。本文拟就芭蕾美的诗性进行探讨,进而说明由这种美所构筑起来的超然意境,却为何能够在万象的根基之中,找到它置放自己高尚情感的栖居地。

一、古代芭蕾舞艺术的产生

芭蕾产生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早出现在一种城邦君主炫耀财富,权利的歌舞演出中。这种形式传入法国宫廷后,颇为流行。到1581年,则出现了奢华的长达五个小时的《皇后喜剧芭蕾》,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芭蕾舞剧。

随后在酷爱舞蹈的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宫廷芭蕾得以迅速发展。而芭蕾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十八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反映平民生活,强调自由,平等精神的情节芭蕾。情节芭蕾注重戏剧结构,哑剧摹仿和情感表达。这种形式使芭蕾上升为独立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却延缓了芭蕾动作本体的发展。在梦境,爱情,神话,传奇的渲染下,随着女子脚尖技术的发明,服装上的改革,芭蕾的动作审美特征趋向于轻盈飘逸,呈现出脱离俗世,向往天国的姿态。舞蹈技巧也变得复杂多变,增强了炫示性。

随着西欧芭蕾再次顺应上层人士的消遣品味,变得空洞乏味,而走向衰落时,芭蕾却在俄国迎来了它自身最辉煌的时期。《睡美人》《天鹅》的问世,无论舞台规模上,还是动作技巧,舞剧结构的完善上,都显示了古典芭蕾最为经典的形象和它的终结形态。与此同时,19世纪末的芭蕾艺术也因动作语言的高度程式化,陷入了僵化和陈腐,从而走向了全面的衰落。现代舞正是以反对芭蕾的墨守成规和束缚身心的传统为契机,爆发的一场身体解放运动。

二、芭蕾舞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芭蕾舞,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剧情上看,都是舞姿、音乐、剧情、布景的一N完美结合。不过,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在流动、变化着的舞姿中,芭蕾艺术以其特有的优雅、高贵和美丽,继续从实用的艺术向美的艺术靠拢。

古典芭蕾抛弃了表情手势,从而使舞蹈变得没有表情,成了软功式的、机械的、空洞的了。为了把舞蹈的精神内容还给它,必须在舞蹈中从姿势出发,把姿势建立在自然表情的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对于它来说,满足我们向任何一种艺术提出的那些要求,就成了必须做到的条件了。这些要求就是:首先是技巧,再就是感情充沛真挚,把感情表现得清楚,形式美丽,风格完整,有性格。其中越来越精巧的舞姿只不过是构建这种美的材料,需要受艺术家真正自我和主观情感的直接约束。重要的是,艺术家现在不仅仅是在展示舞姿,更为重要的,她是在展示理想,一种诗意的美,赋予这种理想以意境。这样,芭蕾就在对美的渴望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性的解放。精神借着生命情感直接走向美:谁对意境世界中的理想美越具有想象力,谁的创造性直觉也就越丰富鲜明。

这种渴望美的创造性奠定了浪漫芭蕾的真正根基。说得更确切一点,芭蕾超出了实用的领域,进一步与人的心灵价值息息相通。换言之,芭蕾找到了与人交流的新方式,它不再从外部的枝干上对人的实际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或建议,却通过创造美,直接从根基上向人指明回归天性的道路。这样,芭蕾就获得了它的真正的目的:它是心对心的交流,纯粹以一种对美和情感的呼唤介入到芸芸众生的生存之中,通过对意境对人的心灵进行启蒙,向人展示一种比实用经验更为高尚的生存原则。

诗歌也是很抽象的东西,为什么能打动人?原因在于:它是通过一种情感力量使艺术特质迅速加以提升和扩大。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不是一种浅层的、表面的交流,而是诗人的心和观众的心在互动。“诗语”让 人跳过了表层、直接进入到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诗的“画景象征世界”直指人心,让人直接感受理想之美的精神震撼。一个古老的戏剧,甚至一场现代的芭蕾,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获得审美喜悦的。表面的故事,似乎一看就洞悉了它的全部轮廓。但是,这故事展现的精神美却影响到了你的审美意识:一旦心中的情感被唤起,强烈的共鸣就闪现出了红宝石般的光辉。故事的情节这时变得无关紧要,精神的形象化已经把你置入到理想境界的诗意之中。

芭蕾艺术家把美、爱、高尚这样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形象的故事,通过对它们的演绎,达到精神形象化的目的。尽管如此,他们与画家和诗人却是不同的。诗人在看世界的时候往往在具体的事物上蒙上一层诗意,外景把变成了诗,外在的事物变成了心中意境升华的载体。不过,诗人更多的是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把具体的东西变成了诗性的东西,然而,芭蕾舞艺术家却要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使之直接抒发自己内在的精神美。因此,芭蕾艺术家既不能像画家那样造型,也不能像诗人那样创造意境。这里,画家是把有形的事物经过浓缩加以展现,其形象思维是针对具体形象的;诗人是把具体事物转化为抽象,赋予它诗意;然而芭蕾艺术家,是把抽象的概念表现成了具体的形象,尽管这种形象与实际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芭蕾舞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形象化的图景,是一种诗化了的故事。芭蕾艺术家把充满诗意的形象直接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这样就产生出一种由流动着的诗展现出的理想世界:它起于逼真但超越逼真,具有情节又超越情节,终于形成了芭蕾舞自己的特殊意境。

【参考文献】

[1]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李梦婷. 黄安伦钢琴音乐《舞诗第三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王冰鑫.浅析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J].通俗歌曲,2016(02):221.

[4]顾兆贵.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4):72-77.

[5]胡昭P.身韵・意境・生命[D].汕头大学,2004.

篇7

形体

形体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它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形体的基本特性包括构成的层次性、审美意味的丰富性、线条的重要性。

构成的层次性。这是指形体由点、线、面、体等不同层面构成。

审美意味的丰富性。这是指形体由于其审美构成的特点而在效果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多义特性。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英国画家贺加斯是最早对线的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人。在其著《美的分析》中提出:蛇形线最美。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

线条的重要性。这是指线条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具有动势和运动感。康定斯基认为:点是静止的,线是运动的,表现内在活动的紧张。线是有情感的,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感受。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它们的审美特性各不相同:直线具有刚直、坚硬、明确的感觉。曲线具有柔美、优雅、轻盈的感觉。折线具有动感、节奏、躁动的感觉。几何形具有明确、简洁、秩序的感觉等。各种线的有规律的组合,可以带有明显的感情意味。如垂直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表示严肃、庄重;水平线表示安宁、静穆;斜线与兴奋、速度、骚乱、不稳定相联系,具有明显的运动感。线条美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可以说线条是形体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符号。最典型的例子如波提切利油画《春》、中国画顾恺之《洛神赋图》等。绘画艺术的语言,主要是色彩和线条,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线条却是人们抽象概括的产物。绘画主要利用线条的审美特性,进行各种构图,如对角线构图、十字形构图、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辐射线构图、螺旋形构图等,以取得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色彩

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点:

表情性。表情性是指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动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例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郁悒、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事物的形体,同样也可以传递物体情况和感情意味的信息。但比较起来,在向人提供物体情况的信息方面,形体比色彩更为有效,而在表情方面,则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阿恩海姆)。色彩的反射,象强光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最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色彩的这种强烈的表情性能,是它的审美特性的本质所在。

象征性。象征性是指色彩具有一种观念蕴含特性。色彩因人们的联想而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经过长期实践的积淀和演变而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比如中国的京剧脸谱,经过长期的文化实践积淀,各种不同主色调的脸谱成了不同抽象观念的象征。红脸表忠义,黄脸象征勇猛而残暴,蓝脸表刚强,白脸奸诈,黑脸憨厚、刚正,绿脸显示草莽英雄本色,金脸银脸则是神怪的象征等等。

复杂性。这是指色彩具有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三、声音

声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它的基本特性是类别性和审美意味的情感性。

声音的类别性。指声音在不同领域及自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别。嘈杂而无规律的噪音令人头昏,时间长了会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和谐而有规律的乐音则可使人感到悦耳动听,有助于健康。声音作为形式美的因素主要是乐音。乐音的共鸣方式不同,构成各种音色,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

审美意味的情感性。这是指声音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声音的审美意味,其情感色彩比其他形式符号都更为强烈,同时又是朦胧抽象的,因而造成欣赏者审美感受的不确定性。

篇8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特征;审美取向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一朵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人们在生产劳动之后,创造了一种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是源自民族自身的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特点,经过不断地进化和积累,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风味的中国声乐艺术。这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结晶,是长期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民族艺术。这种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丝丝幽香。下面谈谈对中国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概念

我国的声乐艺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几方面。在艺术形式上,涵盖民族唱法、新歌剧唱法、西洋歌剧民族化唱法等形式。狭义上的声乐艺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唱法,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唱法是对我国民间民歌的进一步升华,民族唱法是对民歌唱法的发展和创新。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科学化地进行民歌演唱,使其更加具有民族性,更具时代性。民族唱法的声乐艺术,是在广泛借鉴西洋唱法的同时,与民族的声乐艺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民族唱法的歌曲,歌唱者要真假声合起来演唱,需要歌唱者具有很高的呼吸本领支持,在音色上强调流畅,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并能够在演唱中运用共鸣,充分融入演唱者的感情,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所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门植根于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艺术,是一种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形式为载体的民族音乐形式。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这个审美是一种与人的声音相关的审美。声乐的审美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当然声乐是离不开器乐的。歌曲演唱中所涉及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同样是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说,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判断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歌唱,还有其他各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一首民族声乐作品不仅仅是歌唱者的声音,曲调、歌词、器乐等都和声音共同构成声乐艺术的全部。离开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是会割裂声乐的整体美。而且还会丧失声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立存在的艺术属性。由于受到传统艺术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审美风格。但是也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和演唱者试图将国外的一些观念和技巧应用在民族声乐中,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审美的差异,导致融合出现矛盾。所以对西洋声乐只能是借他山之石,否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声乐的审美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判别的,这也是人们对声乐美的理解。

(一)关于声音的审美

声音如果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发声,那么一定是一门艺术。声乐首先是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通过声音的美感而形成艺术的内涵。歌唱家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合到自己的演唱中,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用歌声来体现,这种声音就具有了艺术的美感。歌唱者如果把情感融入得更好,那么歌唱作品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其艺术价值就更高。反之,艺术价值就不够鲜明。

(二)民族声乐中情感的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欣赏的艺术,是一种让人用心灵去体会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声乐作品中,重要的审美因素,应该是情感审美,美感和情感是相互半生的,成正相关。没有情感的作品就没有艺术美可言。情感和美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声乐艺术的最佳审美境界应该是声情并茂。如果歌唱者不能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或者不能把自己对作品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那么就没有艺术的美感体现。所以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歌唱者首先要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歌曲中,通过自己的表现,传达出一种情感来,使别人也因为听到歌声而被深深感动。歌唱者本身要把自己的感受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歌唱具有强烈的美的形式,生发出无穷的感染力。歌唱者把自己的爱、憎用歌声和表演体现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歌唱形象的审美

我们都知道,歌唱艺术具有自身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形象来表现的,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歌唱艺术。歌唱艺术具有理智性,而且还富于情感。人物通过歌唱把作品中赋予的情感色彩以一种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歌唱艺术如果把情和理能够紧密结合起来,那才是美的形象。演唱者是声乐表演的主要环节,不管歌唱的内容是什么,主题都是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歌唱家在演唱中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全力塑造艺术形象,但是这种形象的塑造不用语言、不用文字,而是用歌声和形象,用艺术家的肢体语言,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用声音和形象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声乐的审美,要从形象上去判别。

中国传统审美中,讲究的是平和、人和,天人合一。应用在音乐中,特别是民族声乐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长久的积淀,凸显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深深地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审美,歌唱中的回归,声音的修饰和塑造,传情达意。音乐在人的心灵中所产生的震撼,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三、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精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记和积淀。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具有很多的因素,人们在评价和欣赏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首先从依字行腔方面、字正腔圆方面进行审美,把这两个因素作为审定演唱的标准。一首优秀的音乐讲究的是一唱三叹,追求的是一种情韵美,要求珠圆玉润的感觉,将曲中情婉转吟出,深厚绵远,让听众在这其中享受那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提升。唱的感人首先要把美好的歌词唱清楚,歌唱者要吐字清晰,将歌词内容连接唱出来,唱出润腔,这是中国民族声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民族声乐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那种五声调式,使声乐演唱非常富有歌唱性,民族风味浓郁,而且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具有单纯、简洁、明快的特点,尤其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具有横向织体特点,使得演唱起来抑扬顿挫,极富乐感和美感。通过声腔的流动和气口的运用等方法,表现歌曲中的思想感情。中国人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表情达意讲究的是委婉含蓄,曲折迂回,民族声乐也正是迎合了观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奠定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色,并且民族声乐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朵奇葩。

民族声乐的形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和风格,陕北民歌、山东梆子、江南小调等艺术形式,而且这些民族艺术的元素都在各种声乐作品中有所体现,都成为民族声乐审美的重要内容。另外,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符合国人的审美取向,符合民众的欣赏口味。我国的民族声乐注重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注重乐曲韵味的表达,注重乐曲对情感的表达,重视观众的感官,这是与西方文化区别的主要一个因素。情感的表现是乐曲演唱中最为重要的一面,表达情意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特征。这与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和知识的特点截然相反。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时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融合了很多种现代元素,而且在不断的兼并和融合中,形成了民族声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在演变中,民族声乐艺术采用了多种发声技巧和气息方法,使歌唱者对音乐的领悟和表达实现一个最佳的融合。自然、圆润、明亮,是民族声乐的最大特征,歌唱者要真实且创造性地用声音和形象去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形成一种艺术美,让听众在歌唱中享受那种或空旷、或辽远、或悠扬的声音艺术。人物的声音、乐曲的声音、歌词的意境、演员的形象、配器的协调,都是民族声乐审美的体现,带给观众美好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

四、中国声乐审美的价值取向

声乐,顾名思义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在民族声乐审美价值取向中,声音的审美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歌唱过程中,艺术家的重要追求目标。民族声乐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本民族的艺术,所以民族声乐具有特殊的和突出的民族性,也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特征。歌唱者将自身的声乐条件和民族语言的音韵特色进行了融合,通过音乐和声音塑造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民族声乐的审美,应该是歌者的嗓音条件优越、歌唱技巧科学、呼吸和发声方法得当、具有混合共鸣的良好条件、清晰准确的吐字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一)声音审美的解析

中国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结晶,声乐艺术蕴含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并且成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沃土,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是演唱,以声音的形式进行音乐艺术的表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融合着民族情感、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审美等因素,通过歌唱传承和弘扬了民族艺术,而且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增进人们联系和情感融合的中介和载体。声乐中的声,包括声音、语言、行腔,而且还要歌者的形象和情感,所谓声情并茂是也。民族声乐和西洋声乐发生方法不一样,民族声乐发生舌位靠前,元音共振中心是口腔的前硬腭部,口腔上壁是硬腭,前方是牙齿,牙齿反射声波较强,共振重点靠近口外,因此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音明亮和开朗,清脆集中。在民族声乐的审美中,人们习惯用那些大气磅礴的语言形容声乐的魅力:余音绕梁、绕梁三日、黄钟大吕、宛转悠扬、响彻云霄等等,可见,声乐的审美,重点是声音,真正被歌者所推崇的是甜、脆、园、亮、水的歌唱境界,对歌者的演唱艺术、发声技巧、音乐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音色的定位,是在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基础上积淀起来的,所以民族特色鲜明,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极高,已经超越了民族声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范畴。

(二)唱歌的气息审美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声乐艺术要的是较高的呼吸控制能力,没有呼吸控制的声音就没有艺术可言,歌者会出现音色紧张、肌肉用力的非正常现象。提高声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歌唱的声乐艺术氛围,需要歌唱控制好呼吸,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就能够较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方式,一般确定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呼吸三种气息控制方式。

采用胸式呼吸方法进行演唱,具有不利于共鸣腔体打开的弊端,这种呼吸方式不利于歌词完整意义的表达,因此在演唱中表现的缺乏音乐的韵味和美感;所谓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有利于假声头声的高位置,气息在腰部以下活动,比较典型的是戏曲中的女角唱腔,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熊腹式呼吸,气息活动范围在下胸部和上腹部,运用气息歌唱时,借助人体横膈膜扩张的力量,这种呼吸方式,是广为认可的广泛应用的。

(三)曲调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听觉的感知,在民族声乐中,韵律、押韵形成了人们听觉美感。我们的语言具有四个声调,而且所有韵母都可以延长,这一特点,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歌词内容特别适合演唱。音乐的节律和节奏也是民族声乐的一项审美内容,节奏,是歌词诗歌化的标志,句式要求整齐、鲜明、统一,这就构成了音乐的节奏感,韵律安排后的歌词就和普通的念白不一样了,具有了音韵美,让观众听起来,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三)情感审美

情感是民族声乐或说其他声乐的审美核心,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情感可以感染人。用声音的艺术,荷载情感的因素,教育和鼓舞听众,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所在。歌唱艺术的目的是交流,歌者和听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抒感、激感、交流情感,用情感将艺术体现出来,用情感将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因此,民族声乐的审美,应该以情感作为重要的取向。

在人们的消费意识中,声乐艺术不是静止的,是随着人们追求美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消费意识 就是审美化和风格化的特征,比如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审美的标准是艺术牵引的,反过来,人们对声乐的审美也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发扬我国民族声乐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是研究声乐审美的重要目标。只有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消费者对艺术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亚男.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觉醒[J].成才之路,2007(20).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艺术性;教学技能

一、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具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活动,所有的教学技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目标是相联系的。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又需要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之相适应。例如:地理教师这用的地理板图技能是与带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阐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地理板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等目标联系的;而课堂提问技能则是与释疑解难、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等目标相联系的。 每一种教学技能都各有其操作程式与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各种技能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所拥有的教学法经验影响。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不仅需要有精深的地理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由于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教师在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习得性。地理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它包含着特定的规则和运用程序,具有可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的属性。因此,教学技能尤其是教学技能的技术层面和能力层面经过训练是可获得的。例如:运用地图的技能可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分析地图等步旅来训练。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地理学科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地理学科横跨“人文与社会”和“自然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体现了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教师经过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掌握基本的教学规程和方式,但要做到教学过程中出深人浅出,出神人化,还需要地理教师对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深人理解及对教学经验的提升。

(四)需与时俱进。地理教学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杜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摈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地理教学理论用得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则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艺术。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地理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以生动形象的地理语言,醒目、美观的地理图像,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声形俱佳的情感力最,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地理教学艺术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艺术注重形象,常借助语言、表情、图像、声音等方式。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描述。地理教学艺术也注重形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声音等方式来呈现各种地理知识,传递教学信息,以达到传授知识和进行教育的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趣味和感染的教学语言,力图对学生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使学生仿佛不是在听课。而是像在欣赏戏剧、电影般的心旷神怡、津津有味。

(二)情感性。地理事物、现象、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不仅需要教具的弥补,还需要教师用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来表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过程中,如果语言富有激悄,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同时赋予强烈的感彩。再配以醒目、新颖的板书等,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中。

(三)审美性。地理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也具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教学中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作为审美对象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师来表现的。教师的审美价值或教学法中的美同时体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即教师应是美的化身,既拥有高雅的仪容。还具有治学严谨、宽厚待人的心灵。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自然流畅,起(开始)能引起兴趣,承(上下衔接)能环环相扣,转能自然流畅。合(结尾)能豁然开朗。

篇10

一、钢琴教育的现状

现代的钢琴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功利性太强,在高中以及之前学习阶段加大了钢琴的教育力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艺考考进比较好的大学,但是在这之后一般都会忽视了钢琴的教育,这样一来,钢琴就不再是素质教育的工具,变成了升学的道具。

同时,在现在很多的钢琴教育中,一味的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情感体验的培养,让钢琴演奏者空有一身好的本领,却没办法通过钢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日积月累,钢琴教育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教育意义。让钢琴演奏单纯地变成了技能的表演,无法让个人情感和原创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失去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根本意义。

二、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追求良好的感性样式放在突出地位,但要注意不要将钢琴教育中的纠错放在表面现象上,而是用过对内在情感的纠正上,这样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声音的审美情趣,也能通过不断的联系和改进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能够从更深层的角度理解钢琴,获得钢琴演奏的能力。

(二) 充满内涵的技能技巧

人类精神文化的特殊形态便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对表现对象的追求,而一般的实践活动都是对事物实质的追求。这种特殊性早就了艺术的独特优点和特点,让艺术更加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而这种特殊性在钢琴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不断练习这方面。

对于技巧的内涵,法国杰出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曾经说过:“技巧就是触键,是指法艺术,是踏板,是对总的分句规则的知识,是具备丰富的表情调色板,可供钢琴家根据他要表现的乐曲风格,根据他的灵感而自由调度。总而言之,技巧就是对钢琴的完全掌握,是无所不包的完备的艺术造诣”。表示想要获得高阶段的学习一定要重视练习的作用,甚至是高端的钢琴艺术家,如肖邦、贝多芬等都从没有将技术和演奏划分开去,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能的培养,如果没有掌握好相应的技能,再有天赋也是枉然。

在这之后,如何将高超的技术和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是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人在掌握了高超的技术之后,便执着与技能的表现和学习,无法将自己的感情融进表达之中,长此以往,钢琴的演奏逐渐变成了技能的炫耀,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是钢琴演奏的一大弊端。需要学习者不断的进行自我摸索,将技能和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三)赋予作品意义的过程

文献修养对审美特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献修养的意义体现出来的。文献修养是对演奏者个人素质的要求,要求钢琴演奏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演奏曲目的背景和深层内涵,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运用。

在演奏某一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音乐作品背后的了解和理解,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波动会影响到音乐作品的实际表达和演奏效果。不同的接受主体对音乐会由不同的感觉和感受,这种感觉和感受是基于这一主体自身的修养和学识的。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往往超越了作品自身的历史环境和表现形式,具有更高层更普遍的思想内涵和思想情感,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种族的人产生相互共鸣的情感,在艺术作品内涵的驱动下获得比较高的情感以及审美的体验。

这样的艺术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对演奏者或者欣赏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让人主观的情感思绪变成了音乐艺术作品内涵的阐述主体,增加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多样性,让真正具有高端艺术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永远都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