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篇1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旅游业而言,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观赏旅游、参与体验的客体。没有旅游资源这个客体,就不会产生旅游动机,更不会有旅游活动。没有旅游资源要发展旅游业,就等于是“无米之炊“。反过来,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影响因素很多,假设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资源价值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市场就越广阔,对旅游发展越有利。而所谓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其实无不包含在文化范畴之内。法国学者让・梅特森曾提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就旅游主体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外出旅游或是为了欣赏风光愉悦身心、或是为了探寻古迹感受历史、或是体验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虽然其中包含着物质消费,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者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才能由“形游“上升到“神游“,提高旅游质量,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所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追求的文化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体验得以实现的。旅游业的文化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才是整个旅游文化的核心。但是构成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历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大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凝结而成。

二、历史与中国旅游资源的关系

回顾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出现是以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为标志的,但实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那时至今,旅游从仅为少数上层阶级所能享受的活动发展到现今大众旅游和社会旅游时代,仅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50多年的历程中,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大超出世界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繁荣本国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和提升国际声望的有效途径。中国也不例外,从建国到现在,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政治的附庸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蜕变,被称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和中国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景观和相关文化因素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旅游景观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是其能否成名的关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悠久的历史所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

旅游资源就其属性来讲,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城市风光、社会风尚等,这其中历史类旅游资源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于1990年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中,列出历史类人文景观有如下26种: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古工矿遗址、古作坊遗址、历史交通贸易遗址、古代文化(科学、教育)遗址、历代军事遗址、历史纪念地、名人故里、古墓葬、帝王陵寝、古代水利工程、古桥梁、古代宫殿建筑、古园林、古代宗教建筑、独立古塔或塔林、历史祭祀建筑、石窟造像、摩岩石刻、岩画、古宅院、古衙署、传统街区、古城镇、其他古代建筑“。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与历史的关系不言而喻。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我们似乎更关注它的自然美,但其实每个自然旅游资源的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价值,比如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如果没有宗教历史在其中,它可能也只是万山中的一座,可是由于宗教文化的介入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众山中脱颖而出。以泰山为例,其海拔在五岳中仅排在第三,却被列为“五岳之首“,这是因为泰山地处东方,古代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生长之地,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内涵才使得泰山受后代帝王不断地追捧,历代帝王登基或者太平年岁举行封禅都在泰山,泰山的历史名声要远大于它的自然风光,大多数的游客到泰山除了领略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想置身其中感受历史。著名学者白祖诚先生就曾指出过:“我国最著名的如第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几乎无不在民族历史的不断加工和重染中被注入了、融合了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的吸引力。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他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以及人们不断精巧构思、设计制造和配置的,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很高审美价值的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他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不是要大大降低了吗“。可见,对自然旅游资源来讲,有无历史内涵对于其吸引力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启示

篇2

关键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可持续性;承载力

在21世纪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地快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旅游业中的主体旅游者的数量急剧上升,不管是因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足够的闲暇时间,还是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无不促使着人们外出旅游;旅游开发商对旅游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导致旅游业的客体――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急剧下降,这将引起人们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旅游资源破坏的潜藏杀手

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如: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气象气候与天象类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破坏。为了使旅游可持续地发展,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能够行之有效地开展,人们对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要有所了解。一般导致旅游资源有可能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首先是自然因素作用对旅游资源破坏的潜在影响

自然风化作用,在这方面,较为常见的破坏因素有水蚀、风蚀、日光照射等,这类因素长年累月的作用下对有关旅游资源造成的伤害,随处可见。我国还有很多洞窟由于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石壁渗水浸泡的危害,都出现了严重的裂塌,很多石雕造像因风化作用,或面目模糊、或断头失臂,大部分洞窟因严重损坏而无法让游客观赏。

(二)其次是突发性的天灾对旅游资源破坏的影响

很明显,每当山火、海啸、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到来,往往会使受灾地区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损毁。如湖南省的凤凰县旅游业“6.8”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致使全县20个乡村景点的基础设施、表演场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失500万左右,经济不仅遭受到损失,文物古迹也严重损毁。

(三)再次是动物的侵害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如: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年年遭到白蚁的疯狂啃噬,其院内的古树和木质房屋已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木质房顶甚至脱落。研究发现,鸟粪对旅游资源的生物化学分解也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缓慢衰竭。

二、旅游资源破坏的主导者

当然,除了自然因素的无法避免性,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主导。人为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大部分超过了自然因素的破坏。不管是游客、当地居民、开发商还是政府都会对旅游资源或多或少地进行损害。使得旅游资源遭到很多不必要的破坏,进而要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挽救不该产生的损失。

(一)游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游客倍增,超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的承载力。还有游客的不良行为:随意乱丢废弃物;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肆意标记留名;以留取“纪念品”为名,采摘植物花、叶,捕捉蝴蝶等昆虫等等。

(二)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

例如:乱砍滥伐林木;盗掘古墓;偷猎稀有野生动物;挖取万里长城的砖石作私用;在旅游资源附近制造工业污染,排放有毒气体等等。使得旅游资源的寿命一减再减。

(三)开发商与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使用管理不当

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直接拆毁、占用文物古迹。在苏州城市建设中,有61.9%的古典园林和庭院已被破坏。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美。

三、挽救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带给旅游资源的各种负面影响,人们早就有所察觉。尽管上述有关可持续旅游发展问题的警钟已经敲响,但是人们长期以来所看重的一直都是通过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张以及对效率的追求去实现经济增长。淹没了一些有识之士关于警惕负面影响的呼吁。可持续旅游发展对于当代人非常重要,但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为重要。为了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关键在于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一)加强旅游规划工作,防止超负荷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严格限制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行使有效的控制。

(二)健全法制,加强管理

旅游目的地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时纠正旅游活动中破坏旅游资源的种种不正当的行为,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有损环境的行为置于法律和法规的监督之下。针对当地居民或企业的行为不当而损害旅游资源的问题,除了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以外,还应该制定和颁布一些必要的法规、法律来加以管束。

(三)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养护工作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使得旅游资源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因此为保护旅游资源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主动性措施和被动性措施两大类。这两大类措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防”与“治”的关系。除了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天灾之外,针对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肯能带来的危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处理或防范。例如:对于一些遗址或洞窟,因受自然风化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其改为室内展览馆等。对于有些资源因条件限制而无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则应该更加重视,注意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治理。

总之,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旅游带给人们的种种好处已数不胜数,而旅游活动客体的重要性与主体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我们在享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如何维护和更好地建设旅游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古老历史遗迹的同时,更要为他们创造可持续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49-02

引言

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各旅游因素发展活跃。浙江省旅游发展在全国相对领先,旅游产业发展渐趋成熟,旅游景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浙江省旅游统计概览,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共有235个A级旅游区(点),比上年增加了25个。其中,5A级旅游区3个,4A级旅游区(点)83个,新增10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二;3A级旅游区(点)55个,2A级旅游区(点)85个,1A级旅游区(点)9个。从以上看出,浙江省旅游景区开发结构较为完善,并且在高等级的旅游景区的数量上,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浙江省是旅游资源储备大省,各类型旅游资源储备丰富,品质优异,且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各地市旅游资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竞争潜力。根据浙江省2003年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全省旅游资源分属8个主类,31个亚类,153个基本类型,主类和亚类拥有率均为100%,基本类型比全国总数仅少两个,拥有率98.71%。然而,由于自身地区经济实力、交通的可进入性以及产业定位的不同,一些地区的旅游景区的开发与旅游资源储备存在着不同步性,如杭州市优良级旅游资源为475个,不及温州市(649个),但3A及以上级别景区杭州市有27家,而温州市只有14家。金华、丽水两地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别为382个、353个,绍兴为357个,而3A及以上级别景区前两个地市只有11家和12家,绍兴则有16家等等。在浙江省全面提升旅游业,打造旅游强省的背景下,旅游资源储量和旅游景区的开发仍存在不同步发展,是与全省旅游业发展环境不符的,需要进一步合理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尝试性地探讨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景区丰度的对比差异,并对错位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提出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资源储量同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景区开发与资源储量错位的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可以根据分值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旅游资源丰度可以通过各级单体数量分别与不同的数值相乘而计算得出,即旅游资源丰度=5A旅游资源单体数量(*10)+ 4A旅游资源单体数量(*7) + 3A旅游资源单体数量(*5)+ 2A旅游资源单体数量(*3)+ 1A旅游资源单体数量(*1),通过对浙江省各地旅游资源单体的统计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出各地区相应的资源丰度。此外,对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也可从丰度、密度、组合状况 [1] 等来分析。相应地,旅游景区的丰度亦可赋予一定的权数进行计算 [2~3]。

借鉴旅游资源丰度的计算方法,分别用10、7、5、3、1五个系数对应的与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旅游景区数相乘,计算总和得出旅游景区的丰度。因为只是参考旅游资源丰度的计算,因此旅游景区丰度值与旅游资源丰度值可比性不大。但是各地市旅游资源或景区丰度占全省旅游资源或景区丰度的比例是相对应的,故根据各地占全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区总丰度的百分比,借助Excel散点图进行对比划分。根据散点图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资源储量存在着错位关系,全省只有四个城市属于同步发展,其余地市旅游景区发展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旅游资源的储备丰度。

1.同步区域。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四个城市处于同步区域。即旅游景区的发展与旅游资源储量相对应。其中,旅游景区丰度与旅游资源丰度百分比相对比,宁波市前者比后者多了6.27%,绍兴市多了3.45%,杭州市多了2.56%,嘉兴市多了2.22%。这表明这四个地区旅游资源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说明了在这四个地区的优良级的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均被开发成级别较高的旅游景区,而很少存在旅游资源闲置或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

2.错位区域。温州、金华、湖州、舟山、台州、衢州、丽水七个城市处于错位区域。即旅游资源储备丰富,但旅游景区的开发略为滞后。其中,旅游景区丰度与旅游资源丰度百分比相对比,温州差别最大,为5.99%,其次分别是金华(2.54%)、湖州(2.27%)、舟山(1.48%)、台州(0.98%)、衢州(0.93%)、丽水(0.3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各地差别程度不同,台州、衢州、丽水差别较小,均在1%以下,靠近均衡线(旅游景区丰度百分比等于旅游资源丰度百分比),说明这几个城市旅游资源利用情况一般,旅游资源基本上被开发,但可能存在开发不够全面和力度不足的状况。而温州、金华、湖州等城市,旅游资源和景区丰度百分比差别较大,说明了这几个地区旅游资源没得到全部开发利用。

二、景区开发与资源错位的原因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和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1.经济实力。地区经济实力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本省各地经济水平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然而各地市间的经济实力差异悬殊。以2008年为例,各地市经济实力排名为:杭州(4 781.16亿元)、宁波(3 964.1亿元)、温州(2 424.29亿元)、绍兴(2 222.95亿元)、台州(1 965.27亿元)、嘉兴(1 815.3亿元)、金华(1 681.95亿元)、湖州(1 034.89亿元)、衢州(580.05)、丽水(505.68亿元)、舟山(490.25亿元)。就绝对差异来说,排名第一位的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排名最后一位的舟山市的约9.75倍。经济实力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开发程度,这与前面分析的杭州、宁波景区开发与资源条件均衡对应的,丽水、台州等地区经济实力相当较弱的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则是不充分的。

2.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区位的可进入性条件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开发成本,以及景区运营的利润前景。因此,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条件是景区开发程度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对近几年浙江省交通建设项目的分析发现,浙江省省内交通基本形成以杭州、宁波、金华、温州为重要节点的交通网络,其中杭州、宁波为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而围绕着这两大中心的城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以及未来嘉绍跨海大桥的建设和城际高铁的开通,与上海这一重要口岸城市的区位条件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环杭州湾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城市的交通区位将更加优越。这与本文前面分析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四地市旅游景区开发同步于资源储量是一致的。

3.产业地位。杭州市是全国旅游发展的先进城市,更是全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的典范。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4],杭州市历来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根据《杭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杭州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州市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为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并进一步推进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加大整合力度,加强市场开拓,统一品牌。在2009年,杭州市又率先发行旅游消费券刺激旅游消费,来应对金融危机。与杭州市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一系列旅游发展举措方面相比较,各地市还有很大差距。

结论及启示

通过分析得知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资源的不协调,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实力、可进入性条件以及产业定位所影响的。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景区的开发质量和经营状况,各地应充分重视和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

1.加快产业融合。旅游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与城市建设、交通业、商贸服务业等众多产业紧密相关。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处于错位区域的城市,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以旅游促发展,依托于地区发展来提升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开发质量。借本区域的基础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完善旅游业的发展。如积极与城建及交通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开发成本;积极和其他服务产业合作,进行联合营销,节约资金,提高营销质量等。此外,要积极拓展旅游产业内涵,加快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扩充旅游产业的外延,形成大旅游产业的局面。

2.推进区域合作。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已经逐步深化,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错位地区应把握大区域合作的良好时机,加快与发展较好地区之间的强弱联合或强弱帮扶,实现依托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落后地区延长或丰富先进地区的旅游产品链,最终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具体上,错位区域可以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加强与优势旅游景区的合作,亦可通过加入企业联盟或行业组织等形式,获取开发和管理经验以及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领先的地区,可从延长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等方面积极带动落后地区,并在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最终实现各地旅游产业百花齐放。

3.提升产业地位。浙江省各地旅游业发展均相对领先,旅游业也在国民经济中了起到了支柱性地位。作为服务业优先发展的长三角各主要城市,旅游业也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根据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被重新定位为战略性产业,并要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各地市应深入贯彻《意见》精神,把旅游业的发展提到更高层面,重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地位和战略性地位,加快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忠,冯海霞.浙江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2):157-163.

[2]邓祖涛,尹贻梅.中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3):6-10.

篇4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资源束缚观。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几十年来旅游产品结构一直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单一结构,由此形成了只有具有观光价值的事物才是旅游资源的片面性观点,造成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是否丰富仅以该地区的资源是否符合观光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古迹丰富,具有观赏价值才称得上是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一个传统标准。而缺少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地区则被人们认为旅游资源贫乏,成为旅游资源非优区。

(二)旅游开发条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受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旅游的态度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使旅游资源非优区不具备旅游所达到的基本外部开发条件或因旅游资源非优区本身景点分散,资源品位较低,数量较少,总体条件较为逊色而难以产生达到门槛游客数量的旅游吸引力,因而成为旅游资源非优区。

(三)资源组合状况。旅游景点、景区开发是否成功,旅游业发展能否兴旺及兴旺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景区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临近区域资源的组合关系。有些旅游景点、景区由于周边其他景区资源组合出现抑制或替代的问题,影响到其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旅游区沦为旅游资源非优区。

(四)宣传营销力度。对于旅游宣传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景区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旅游促销意识薄弱,促销力度不够,而且宣传形式单一老套,很难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和兴趣,旅游市场规模小、效益少、旅游开发难成功,因而,尽管旅游资源丰富,还是摆脱不了沦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尴尬境地。

二、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条件分析

(一)具有相对优越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旅游资源本身的品位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非优区并非没有资源,而是指与优越的资源相比,非优区的资源品位较低,数量较少,总体较为逊色。但非优区内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同等劣质的,其中也会有相对较强吸引力的资源“亮点”。对于大多数旅游资源非优区来说,没有一定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难于实现预期目标的。

(二)具有坚实的经济后盾。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面极广,对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仅只包括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还应包括地区旅游的整体环境如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社区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 交通条件的改善与旅游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至关重要,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供给方来看,发达的地区经济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交通条件、接待服务设施、通讯设施、财力资源和服务管理能力,非常有利于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从需求方来看,经济状况决定居民的出游力,经济越发达,出游力越高,旅游需求越强,则位于这些地区附近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价值越大。

(三)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部门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规划、旅游管理、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主导。政府具有动员全社会资源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功能,它不但能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搭建发展平台,还能够为其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另外,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所以要想开发旅游资源非优区,就必须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河源市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良好交通状况。近年来,河源市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交通十分便利。贯通我国南北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斜穿广东的广梅汕铁路,均在河源市境内通过并接轨,205国道、105国道贯通本市,东江水运上至龙川,下通惠州、东莞、广州。河源市距广州198公里、距深圳163公里、距东莞183公里、距汕头396公里,已全面形成一个两小时的经济圈。

(二)产业比较优势。河源市作为广东省一个贫困的山区城市,国民经济一向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发展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绿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河源可以将旅游业作为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带动河源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三)客源市场条件。根据河源市所处的客源区位来看,河源的客源主要是省内游客及少数省外游客。广州市、深圳市到河源仅两小时分钟的车程,河源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居民周末休闲旅游圈内,今后河源市将是珠江三角洲市居民的假日主要休闲地。珠江三角洲市民将成为河源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源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产品竞争优势。目前河源市推出的旅游产品大多是单一结构的旅游产品,或是人文旅游资源或是自然景观资源,而很少有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河源客家文化特色与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资源组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具备旅游开发的内外部条件,因而其开发是可行的。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实现旅游资源非优区良性发展,贯彻中国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116-119页.

篇6

【关键词】旅游经济 区域 非均衡

一、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

旅游业的范围和结构层次。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业的概念尚未定论,对旅游业的范围也莫衷一是。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指出:“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娱乐、餐饮等服务以及为这些服务提供服务的单位、部门。”笔者认为,旅游业体现的是人们的需求,是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需的各种产品的部门、企业集合。旅游业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旅馆业、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核心层;航空公司、餐饮等相关层;商贸、文化、金融等社会支撑体系。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佩鲁第一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平衡是相对的,非平衡战略将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对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云南省为例,其把旅游业当作增长极,带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所谓增长极是指未来吸引投资的城市和区域,应采用旅游创汇及其增长率开展研究。同时,定义增长极仍须满足以下条件:旅游创汇增长率≥全国同期增长率;期初旅游创汇水平>全国平均值;旅游创汇增加额>全国平均值。第一点是增长极的基本规定,第二点是为了排除特殊情况,第三点是衡量区域旅游对全国旅游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可以用人均指标印证增长极。

二、影响中国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因素

资源禀赋。察观现实,我国不同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差异相当明显,旅游资源的差异是导致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制约了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从全国来看,南方旅游资源优于北方。最优旅游资源是华东地区,次之为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旅游资源“非优区”受到特别重视。很多学者认为,发挥地区特色,经过合理开发,“非优”也可以变为“优区”,如深圳就是采用人造景观的方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总之,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竞争能力。

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关系区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旅游交通发达,既可以改变区位条件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不断吸引更多客源,不断优化客源的市场结构。从空间理论来看,区位是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关键因素。路大道认为,我国条件最好的地区是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条件次之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言以概之,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区位条件状况相一致,旅游市场实际占有率与区位、资源相一致,其中,区位因素更加重要。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经过改革改革30多年的战略调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不论是速度,还是指标,与东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更需要交通、餐饮等其它第三产业的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制约了产业规模,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使得东中西地区旅游业差距不断扩大。总之,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旅游经济空间的差异。

三、实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构建旅游产业新布局。旅游产业布局模式的选择。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应构建“以点带面、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要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干线,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实现区域联合发展。

落实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切实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共同旅游资源为纽带,取长补短,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打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互补互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突出区域旅游业特色。旅游资源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利用好现有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重要景点机场建设。建立现代化通信设施,发挥光缆干线作用,扩大移动通讯覆盖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非优区”要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促进商务、会展、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以弥补旅游资源欠缺,促进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一方面,旅游资源落后地区,要找准定位,发展原生态旅游,在“新、奇、特”等方面下足功夫,增强景区吸引力,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合理选择区域支柱产业。深刻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理。受资源禀赋、交通、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旅游业发展呈现非均衡特点。非均衡增长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度,在于实现地区与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不是让各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而是让各地区认识到支撑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四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能主导地区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多数城市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符合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标准。倘若严格依据标准,仅有9个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定位相一致。因此,要理性选择区域支柱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发展旅游业。要推进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按照“环保领衔、文化为魂、创建精品”的原则,编制《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旅游产品合理开发,设计反映当地文化内涵的商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促进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7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正成为旅游业中备受关注、具有全局意义的要素。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也势必是旅游文化上的竞争。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大力发展和创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陕西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旅游业也是陕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面对机遇与挑战,陕西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要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出了“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铿锵之音。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陕西,旅游文化的竞争力又与国内其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市场魅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战略背景下,陕西省政府明确,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应当在建设旅游文化上下功夫,重点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物产、特色景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史化、流行文化、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文化内容。

2生态美学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

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其着眼于生命体之间,乃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和谐之美,强调自然与人交互感应、“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谐相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互惠性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美学。生态美学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周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是营造审美的生存状态,而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要对旅游活动中的一切审美对象都必须保持“亲和”的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欣赏而不据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伤害,这又与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亲和”万物是一致;此外旅游业的“求美”、“审美”核心文化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紧密依靠生态学和美学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态学和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可以并且理应成为当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态美学观亦将是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首先都存在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态美学内蕴与地域特色的陕西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树立起“以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另一方面开展自然生态对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颇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陕北黄土人文旅游资源,延安、照金红色革命历史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实例考察分析,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景点景区档次,推出并打响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生态美学观建设陕西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

篇8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篇9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弊端;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但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尽可能快地发展当地经济,想方设法进行招商引资,却不能对当地的旅游进行很好的规划,更没有考虑怎样保护旅游资源,甚至热衷于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甚至引入房地产等等,这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行径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日益恶化趋势,严重影响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导致甚生态环境失衡,毁灭祖辈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 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 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 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2.5 景区文化遭到破坏

人文旅游资源景区最大的看点就是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景区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给景区特色的人文资源带来消极的影响。

3 我国旅游环境保护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高速发展,一些景区受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巨大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3.1 旅游环境法规制度不完善

1985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才起草了旅游法草案,正式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部草案虽然经过十五次易稿,但仍然不属于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上,我国在立法上虽然进步很快,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的管理上仍然不完善,譬如旅游景区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就大肆兴建众多基础建设项目、旅游区的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得不相关部门的监督等等。

3.2 旅游景区过度看重产值而忽视环境

旅游景区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但许多地区的旅游景区目光短浅,不顾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过度重视眼前利益,对景区的保护性投入很少,这种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给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3.3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缺失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而当前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缺乏对旅游景区科学的综合规划及管理,其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日常经营管理等方面管理有时不到位。譬如对景区内的商贩摊点缺乏有效管理、对一些游客在景区进行宿营、野炊等活动不能及时制止等等,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4环保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各级财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的保环专项经费与业务费用不足,由于环保部门一些工作上开展不足,一些环保费不能按规定得以征收,同时大量存在治理污染上,欠帐较多的现状,这样就造成众多环保治理项目得不到资金保障,一些环保项目得不到实施,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5 旅游景区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我国大量的风景优美的旅游区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其居住地成为旅游景区后,很多居民们生态意识很薄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譬如猎杀景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动物,当作旅游纪念品卖给游客来获得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