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学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康复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康复学

篇1

运动康复是培智学校在现有康复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康复。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分层教学更适用于特殊儿童。

1.利于因材施教

特殊儿童成因错综复杂:先天遗传或物理化学损伤等原因导致的智障,大多伴随各类综合症、神精系统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他们的智商处于40―60之间,仅为同龄正常学生的50%左右,智力水平处于中度到重度智障;在运动方面只能够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力量持久性差,精细运动能力差;缺乏创造能力,极少有所创新。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尽管特殊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缺陷,但其心理和情感需要与普通学生并不存在太大差别:他们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渴望得到他人的爱护;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渴望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特殊儿童在智力、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进行分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

2.利于兴趣激发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特殊儿童更加需要肯定和鼓励。教学中主动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因为自信是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得以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拿器材、整理摆放物品、和老师一同布置练习场地……,在教学相同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达成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获得成功、获得自信,时刻感受到“我能行”。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学生有兴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利于目标达成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的目的:“矫正或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使他们和谐的生长。”根本任务是:“锻炼身体,补偿缺陷;使智障儿童初步了解体育卫生知识,掌握简单的体育基本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儿童存在的差异复杂多样:年龄差异、智力差异、心理差异、运动能力差异(协调、速度、耐力、力量等)、肢体健康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面对学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面对分层教学的诸多优势,我们有理由选择体育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达成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开展

1.根据实际、分层定标

由于特教学校缺少针对特殊儿童的体育教材,给原本复杂的运动康复课带来极大困难。教师依靠实践,根据学生个体实际,选择练习内容,分层制定练习目标,促进特殊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运球往返的练习时,把学生根据能力分别制定各层次目标:A层――单手运球跑;B层?――单手运球走;C层――双手运球走;D层――完成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此项练习,体验成功,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2.面向差异、分层练习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其均衡性:参加每一项运动时都处于一种相对平均的状态,各项运动都不是过分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特殊”的能力:某一项运动的能力“格外突出”,另外的活动却能力平平,甚至低下。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结合班级的实际给每个学生划分相应的组别,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中,以每人平均50个为标准,结合个体能力进行上下浮动。A组――协调能力突出:100个+20个自选练习;B组――协调性较好:80个;C组――协调性差:50个;D组――协调性极差:20个。这样,同学们基本都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完成,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兼顾到学生的心理,还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3.针对个体、分层辅导

特殊儿童学习持续性短,记忆力较差,领悟力和理解力弱,学习迁移能力不足。所以,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轮流教学。教师先面向全体进行讲解,再进行示范。然后请接受能力最好的一部分学生到前面尝试,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动手加以帮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教会了A层次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做了第二次的“示范”。随后,让第一批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再分别对B层次、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部分同学观看了2―3遍的示范,起到了一个强化的作用。当对全班同学都完成辅导后,再把他们分散编排到各个小组中,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教师再巡回指导。

4.客观对待、分层评价

特殊儿童也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表扬和鼓励。于是,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仅仅表扬那些表现优秀学生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确定目标、分层布置练习任务再各个学生目标达成情况,提升进行客观判断。在评价时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5.综合反馈、分层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定标、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后,每个星期都能够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如:体能、协调性、锻炼态度、运动的喜好变化等是否有所改变,然后为相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下一个星期或下一阶段的练习目标。在期初对学生再进行一次测试,再为学生制定练习目标,指导练习、客观评价。

篇2

3.Brunnstrom技术

(1)理论基础

包括利用各种原始反射来促进运动的控制。

原始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当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如同侧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曲回缩反射等。

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低头)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身体不动,头部转动时,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箭一样,故又称为拉弓反射。在个体正常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

对脑损伤所致的偏瘫患者来说,由于在卧位和坐位时常常将头转向健侧,使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如果此时患者想伸直患侧上肢,就必须将头转向患侧,而当头转向患侧后,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患者又不能完成屈曲上肢用手触摸自己的头或面部的动作。

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为前庭反射,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又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是由重力作用于内耳卵圆窝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张力,使肩外展90°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双手能上举置头部两侧。如将人体直立位悬吊起来,则其髋、膝不会完全伸直,但如让其双脚紧贴地面,髋、膝就会完全伸直。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通过易化(如站位刺激)下肢,腰背及颈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立位。在伸肌收缩力弱时,让患者保持头部直立而不朝脚下看,可以加强下肢伸直。反之,如果抑制性控制不足,过强的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会使双侧下肢伸直而影响正常行走。由于髋部伸肌协同成分包括内收和内旋,因此静态迷路反射抑制不足会使髋部伸直、内收和内旋。

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即头部的角加速度运动能刺激半规管的加速度运动,引起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出现四肢反应,临床上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例如,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顶,伸肘,颈和腰背后伸,下肢屈曲;当向后摔倒时,出现上肢、颈、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

正、负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应,是指在足跖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适当的压力时,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射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负支持反射,是指当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旋。在个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中,正支持反射是婴儿站立和行走的先决条件,该反射使下肢能承受体重,从而允许另一侧下肢屈曲,屈曲下肢的反应称为负支持反射。

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称为共同运动。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特别明显。共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但上肢屈肌占优势,屈曲共同运动出现早且明显;下肢伸肌占优势,主要为伸展的共同运动模式。

再谈谈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

联合反应,是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联合运动,是和联合反应完全不同的概念,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联合运动可见于健康人,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如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运动。

篇3

关键词:运动损伤;针灸治疗;康复方法

一、校园运动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1.腕关节扭伤

(1)腕关节扭伤的诊断

腕关节是由桡骨下端和关节盘组成关节窝,舟、月、三角三骨联合组成关节头,是一椭圆关节,关节囊松弛,活动度大,摔倒时手腕背屈撑地,使关节间隙变小,对关节盘以及周围的韧带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很容易造成腕关节挫伤。腕部扭挫伤多因直接暴力的打击或者跌扑时桡腕关节处于背伸、尺侧偏斜位,从而使桡腕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引起相应的腕部韧带、筋膜等组织损伤。伤后腕关节疼痛、肿胀、皮下严重淤血,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明显受限,局部压痛明显。

(2)腕关节扭伤的处理及治疗

急性损伤时采用加压包扎和冰敷,需24小时来减少局部肿胀,早期应减少患侧拇指活动。推拿疗法,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侧上肢阳溪、阳池、合谷、腕骨、养老穴,以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针灸疗法,泻法,选取阿是穴、合谷、阳溪、手三里、列缺、太渊、内关、大陵等穴,电针疏密波,每日一次。物理治疗,微波照射疼痛部位,每日一次。

2.踝关节扭伤

(1)踝关节扭伤的诊断

踝关节是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的。踝关节周围包围着肌腱,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遮盖比较缺乏,保护薄弱。距腓前韧带是关节囊最容易损伤的部位,距骨上部关节前缘较后缘宽,活动范围大,距腓前韧带有时过度牵拉导致损伤,轻则拉松或部分撕裂,重则完全断裂,并有距小腿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踝的屈肌力比伸肌力大,内翻肌力大,加之外躁比内躁长,内侧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强,因此,内翻比外翻活动度大。踝关节出现明显肿胀疼痛,内外踝前下方均有压痛,活动功能受限,局部皮下淤血青紫,检查时,足内翻将加重疼痛,足外翻则无痛,部分撕裂时内翻角度不增加,但伴有剧痛。完全撕裂时,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在极度内翻位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在x线片上可见骨折。

(2)踝关节扭伤的处理及治疗

急性损伤时加压包扎,局部冷敷:当足内、外翻损伤时,应让足向受伤相反的方向放松,使受伤的韧带松弛,将脱脂棉或绷带放在损伤处,绷带用力缠住,条件允许可在损伤处裹上冰块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减少血肿的形成。嘱患者24小时内不许打开绷带,睡觉时抬高患肢,使创伤部位的血管收缩,出血减少,肿胀可以减轻。24小时后打开包扎,再根据患部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以毫针刺局部取穴为主,取解溪、昆仑、绝骨、丘墟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可加针刺电麻仪,用疏密波,增加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推拿:用点按法选点风市、足三里、太溪、昆仑、丘墟、绝骨、解溪、太冲等穴,以通经络之气,再以揉、摩等手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围施术,以活血祛淤。点刺放血疗法,在淤青出三棱针点刺后拔罐,消肿止痛。

3.急性腰扭伤

(1)急性腰扭伤的诊断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软组织突然遭受扭闪或过多牵拉或承受超负荷活动等外力所致的损伤,急性腰扭伤有关的两条韧带主要是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扭伤可累及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等,病情较复杂,急性期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转变为慢性,治疗较困难。多数人急性腰扭伤后向患侧屈曲状的强迫,腰部活动受限,尤其向健侧的侧弯、旋转及前屈为甚。

(2)腰扭伤的处理及治疗

急性腰损伤时让患者躺在平地,平卧,少活动,减少局部水肿。早期应减少患侧腰部活动。推拿疗法:俯卧以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针灸疗法,泻法:选取局部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肾俞、远部选取委中,绝骨等穴,电针疏密波,每日一次。物理治疗,微波照射疼痛部位,每日一次。

二、校园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

运动损伤发生后,除了积极地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治疗外,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损伤康复的主要手段有: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矫形器的辅助训练等。

1.腕、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

(1)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踝、腕关节扭伤主要是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导致韧带的断裂,在急性损伤之后的处理后,会出现关节的僵硬,使关节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对关节的活动度的恢复极为重要,主要以字母训练为主且效果显著,具体方法:踝关节和足,腕关节和手描绘字母表a-z的训练。

(2)肌力的恢复训练

踝、腕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不可自行恢复,只能通过手术或周围肌力训练的代偿才能恢复,手术对伤员的创伤较大,通过肌力训练效果更佳。具体方法:足底肌群训练,脚底放置厚毛巾,用脚掌反复抓放毛巾练习;外踝力量训练,以右脚为例,右脚前脚掌缠绕橡皮带,左脚踩住另一端,两脚间距10厘米,右脚反复外展。

2.腰椎损伤的康复

(1)本体感觉训练

腰椎的损伤主要是由腰椎的力量不足或者不平衡导致,要在康复训练中加强肌肉力量以及其他功能的训练。具体方法:以右手为例,取跪撑位,右手支撑,左手前平举,左腿支撑,右腿后平举。

(2)腰背肌静力性训练

既要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又要使腰椎具有完成动作的能力,具体康复练习方法:以右脚为例,取仰卧姿势,双膝弯曲,双手放于身体两侧,腰、臀部绷紧,悬空,右脚向前上方蹬伸,保持静止。

(3)抗阻力训练

在进行腰椎的康复训练时,可以采用一系列抗阻器材和设备如综合健身器械、哑铃、拉力带、杠铃等完成腰背肌和腹肌的训练,在进行以上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选择适合的方法和强度。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保护健康,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不遵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注意安全教育,在校园运动时不讲究运动卫生就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运动器材或场地存在缺陷,如场地不平、垫子过滑等。场地、器械不合格,思想不够重视,安全意识淡薄,学生身体素质差、技动作不熟练,违反了自身的特点和运动力学原理,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运动损伤的预防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做热身活动,教给学生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要经常检查场地及器械,练习方法要合理。校园损伤,事关重大,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6例患者中男149例,女207例,年龄为36~78岁,大部分人有明显高血压病史;<40岁者多数有高血压家庭史。经入院后GCS评价:13~15分120例,10~12分112例,7~9分76例,≤6分48例;偏瘫或不完全瘫285例,脑疝者98例。病程一般为7小时内入院240例,7~24小时入院98例,≥25小时入院18例。入院后患者经CT或MRI证实基底节出血176例(其中有36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86例,全部破入脑室,脑室内出血21例,皮质下出血51例,小脑出血13例,脑干出血9例。

方 法 患者入院后,①急诊行血肿清除或引流、溶解术;②常规神经营养支持对症治疗:预计昏迷时间长者早期气管切开、雾化、翻身拍背、应用抗生素等防止肺部感染;早期进食者(必要时下胃管鼻饲),防止应激性溃疡,防止尿路感染、褥疮行成、静脉血栓形成等。病情稳定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5例经过常规手术、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治疗组191例在常规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①早期(清醒病人在术后2~3天进行;昏迷病人在发病1周后开始)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关节强直一静息时将患者维持于功能位,如:肩外展50°。内旋15°,前屈40°,手腕适当背伸,用支架或夹板或板鞋防止足下垂,幅度要大,动作须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松弛的关节。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主动运动时即应按阶段进行训练,避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②早期(清醒病人在发病2~3天内进行,最晚不超过术后2周)进行心理治疗、精神干预,经常接触病人,主动进行激励疏导,设法消除病人的自悲、抑郁、紧张、恐惧、烦躁、焦虑等心理,同时动员其亲属或朋友给予病人热情和温暖,并协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进病人心理的积极转化:如果抑郁状态重者可给予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等):若烦躁可适当应用镇静药。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半年随访,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作为疗效判断标准评估。ADL1:社会生活能力正常;ADL2:有自理生活能力;ADL3:部分生活自理;ADL4:卧床,不能自理:ADL5:植物生存或死亡。(注:ADL1~3,为有效,ADL4~5为无效。)

结 果

结果见表1、表2。

讨 论

篇5

脑出血是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均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1]。尤其是针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其基础疾病和合并症状等较多,因此对其实施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护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即分析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内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数量为80例。男女分别为48例和32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为71.36±6.57岁。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和16例,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为71.06±6.21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和16例,年龄在61-79岁之间,平均为71.89±6.8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的护理,在临床护理时需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等方法对其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需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在临床护理时的方法如下:

1.2.1 早期心理护理。首先需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需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使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和其进行交流,帮助患者了解到当前的护理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和恐惧心理[2]。另外需要告知患者的当前病情以及治疗方法等,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情况有着基本了解,改善其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通过和患者的交流能够了解到心理问题,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改善其心理状态,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有较多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和肢体功能的障碍,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时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消极心理状态,针对这类缓和更是需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患者有着较好的战胜疾病的信心[3]。另外也需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消除这些患者家属的恐惧和焦虑心理等,让患者的家属可较好的依从治疗和护理,更好的提升护理和治疗效果。

1.2.2 早期再出血护理。老年脑出血患者极有可能在临床治疗和护理时出现脑部再出血的情况,针对这类患者需要对其实施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在手术后每隔30min左右即需要一次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对其脉搏、呼吸和血压的监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微泵静脉注射降压药的速度进行合理控制[4]。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便秘等情况,若用力大便则极有可能会出现再出血症状,因此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大便不常用,需要为其使用开塞露等治疗,避免患者用力大便而导致再出血和血压上升情况的出现,避免导致患者出现再出血症状,提升护理安全性。

1.2.3 早期并发症护理。老年脑出血患者在临床发病时,其并发症的出现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同时并发症也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针对这一点,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首先护士需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其呼吸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处理,例如每隔2h需对患者进行翻身并帮助其拍背,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做好气道湿化的处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需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意识变化等信息进行分析,严禁患者出现脑疝等情况。而针对需要使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需要对其伤口是否出现了红肿、渗血和渗液等情况进行观察,至少每隔1d对其进行切口敷料的更换。另外在所有的护理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护理,严禁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出现。

1.2.4 早期身体康复护理。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需要让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训练的方法上,首先可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的摆放,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等信息选择仰卧位、侧卧位等,每隔2h需要对进行变换[5]。另外护士和患者家属可对其进行患侧肢体的活动,活动部位一般为肩部、肘部、腕部、膝关节、踝关节等,活动内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确定,可选择坐起、翻身等训练,也可以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同时也可让患者进行站立位和坐位的平衡训练,在训练开始时需要让护士和患者家属辅助患者进行,逐步让患者独立完成。但在所有的康复训练中,护士和患者家属需要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避免出现跌倒等情况。

1.2.5 早期饮食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需要有着良好的身体状态,通过良好的身体状态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也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有着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规的饮食护理并不能够较好的让患者取得身体状况的提升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早期饮食护理,以期让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本次研究中,需要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低盐低脂的食物,为了得到较好的食物吸收效果,需要将食物做成流质或是半流质的,例如鸡蛋羹、鸡汤和牛肉羹等。另外本次研究中的患者为老年患者。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护理中极易会因为便秘等情况造成脑出血,这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也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的出现,需要为患者提供蔬菜和水果等高纤维食物。而为了让这些食物能够得到较好的吸收,也需要将其制作成为蔬菜泥、水果泥或是蔬果汁等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便秘等并发症。而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的依从饮食护理,护士可以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了解到患者的饮食习惯,让食物能够尽可能的符合患者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从而提升患者对饮食护理的依从性,明显提升早期饮食护理的效果。

1.3 疗效标准。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价,本次研究中使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的方法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另使用ADL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和(x±s)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若数据差异显示为(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67.89±9.7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51.68±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97,P=0.000)。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89±2.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35±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04,P=0.000)。

3.讨论

在老年人群体中,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概念为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部血管破裂因其的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3成左右,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以及吸烟、血管老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引起的[6]。脑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伤害极大,由于其特点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头晕头痛和呕吐等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显示,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升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有着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翠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51-153.

篇6

【关键词】中风偏瘫 中医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1-02

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一般将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性疾病,统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中风。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约150万人[1]。中风致残率高达80%左右[2]。在中风所导致的多种功能障碍中,偏瘫发生率最高。而偏瘫是直接关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中医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方面见解独到,行之有效,兹就其理念,原则,方法做一初步探讨。

1 天人相应的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对临床康复对象的选择、康复适应症的辨证、康复医疗原则的确定以及康复方法的运用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目标必须使患者在形体、精神、职业等方面实现全面康复[3]。

1.1 因时治宜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开展康复治疗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与气候变化相适应,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寒热温凉的变化,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气血的运行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异,天气温热则气血则易于畅通运行,天气寒冷则气血易于凝涩。人体的康复也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顺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理脏腑,调畅气机,调摄精神,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相关平衡,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条件的差异,既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又能影响疾病的康复治疗。地势对疾病和治疗方法均有较大的影响。在治疗上应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时,地理等生活情况,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复理念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形体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形成的来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体的产物,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形体与神气的统一是生命活动正常的体现,形体与神气的平衡关系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特别是神败不复,是病后难以康复的重要原因。众多的康复医疗措施,不外乎调整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使形体健壮以促进精神康复,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体康复。

3 辨证论治的康复原则

对中医偏瘫而言,中风是疾病,偏瘫是症状。中风造成偏瘫,偏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能力的障碍,两者有因果关系。中医治疗学认识的范围是病、证、症;因偏瘫症状造成的功能障碍则是中医康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当这些方法在中医康复过程中用来改善功能障碍时,同样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因此,在中医康复方案中,辩证论治是基本的原则。

4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康复方法

中医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数千年有关疾病、养生及康复的发展水平,在临床行之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按摩、熏洗等,对偏瘫的弛缓和痉挛两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效果。由于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现代康复学中对偏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主张以康复训练的方法重建运动功能。由于中枢性瘫痪的特异性是运动模式的改变。决定了其训练方法应以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原则。将现代康复学中有关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吸收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的部分知识,吸收现代康复学的某些思想[4],遵循现代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康复程序,与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中西康复的汇通,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长生.脑卒中是一种可以高度预防的疾病.药物与人,2008(1):5-7.

[2]李振卿,杨云芳.浅论偏瘫的康复治疗.四川中医,2008,26(8):26-27.

篇7

据记者了解,本次会议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环境下的心脏康复”为主题,旨在“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在此次大会上,李瑞杰教授作了题为《形势所迫、职责所在:发挥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他从国家颁布首部《中医药法》等的国家发展中医药战略环境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共鸣。

在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深入采访了李瑞杰教授。

职责所在,

振兴中医心脏康复事业

采访一开始,李瑞杰教授首先表示:“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可以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2016年12月25日,主席签署第五十九号主席令,国家颁布了首部《中医药法》。这部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有关中医药的专门法律,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中医药法》别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此后的2017年1月9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延东副总理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应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对此李瑞杰教授认为:“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下,我们在心脏康复工作中也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这是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而我们责无旁贷!”

李瑞杰教授接着介绍说:“心脏康复在国际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否定、质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认可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他认为,“我国的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和老年、慢性病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心脏康复领域,如何使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发挥更多作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是医学模式的一个尝试,其内涵也更为广泛、程序更为丰富。作为心血管病全面干预的系统工程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特别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很多业内有识之士也认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使中医和西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产生新的理念和实践,发挥更大优势,不仅是当下医务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适应国情,

中医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回顾说:“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势在必行!”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持续被动运动;痉挛;股四头肌张力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34-03

脑卒中偏瘫患者80%~90%伴有某种程度的痉挛[1],而国外有文献报道为65%[2]。偏瘫患者瘫痪侧多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下肢表现为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张力增高,其不同程度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3]。目前有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早期运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能刺激关节软骨的愈合和重建,预防关节退变和僵硬[4],然而,下肢CPM用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及运动训练的研究报道较少。根据CPM的被动、缓慢、长时间、反复运动的特点,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下肢抗痉挛治疗,取得了与抗痉挛手法相当的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康分院住院的存在下肢痉挛的偏瘫患者50例,其中脑出血患者24例,脑梗死26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5~74岁,平均(57.8±11.31)岁,股四头肌张力:Ⅰ+级10例,Ⅱ级22例,Ⅲ级18例。入选标准:①入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即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已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病程2周以上[5];②年龄35~74岁;③偏瘫侧肢体Brunnstrom功能分级在Ⅱ~Ⅲ级、存在偏瘫侧肢体痉挛(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在Ⅰ+~Ⅲ级);④患者无意识障碍或明显的认知障碍,能配合CPM治疗;⑤排除患肢有骨关节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5.6±11.62)岁,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59.9±10.08)岁,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2例。所有受试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偏瘫侧下肢均接受康复科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促进技术、针灸、肌电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等物理治疗及相关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由一名固定治疗师对其采取易化技术、良肢位的摆放、牵伸、关节主被动运动等,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下肢CPM治疗。本研究所使用的CPM由浙江金华市博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JYD-C1型。CPM具体操作方法:针对下肢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坐位(以感觉舒适为宜)。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设为0°~120°,速度在3~6之间适当调整,均匀缓慢,2次/d,每次持续20 min。

1.3 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评定

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肌张力及简式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周进行股四头肌张力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为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将肌张力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记为0、1、2、3、4、5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MA运动功能量表,其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共有17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满分为34分。

所有患者的肌张力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均由同一名治疗师进行评定,为排除评估时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治疗师并未参与本研究,且对受试对象分组情况不知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股四头肌张力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股四头肌张力评分比较(分,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治疗前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4、6周后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脑卒中Brunnstrom分期在Ⅱ~Ⅲ期的偏瘫患者下肢多表现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痉挛。痉挛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性增高引起的,是一种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6]。下肢肌张力异常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疼痛、ADL等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降低下肢肌张力对改善患者这些功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针对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包括预防伤害性刺激、早期的预防、运动疗法和其他物理疗法、神经阻滞和手术等[7]。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全身和局部用药,痉挛时多使用肌松剂降低肌张力,如巴氯酚、盐酸乙哌立松片等,然而使用药物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肌力,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不利,且药物不良反应多,如恶心、头昏等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长期使用也会使部分患者产生药物依赖,远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考察。此外,采用外科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不容易普及推广。中医治疗在这一领域研究较多,如针刺、艾灸,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中药的介入研究较少,缺乏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运动疗法包括Bobath、Rood、PNF等,其中持续被动牵伸是物理治疗中最常用的缓解痉挛的方法,可以降低患者肌张力,同时可以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8]。痉挛的抑制使肢体从不自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对于偏瘫患者体验学习机会非常重要[9],但是上述抑制痉挛的康复技术多只能使痉挛暂时缓解,维持时间短暂,需要长期反复进行,逐渐积累才能建立持续效应。同时治疗时需要治疗师长时间缓慢、持续、被动牵拉痉挛肌群,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治疗。

CPM由S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10],目前CPM主要应用于骨科疾病,通过CPM治疗,可增加关节液的代谢、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了因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质疏松[11]。CPM机采用微电脑程序控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参数,可为患者在限定的活动范围内提供安全的等速、等张被动运动[12]。CPM可持续被动活动痉挛的肌群,不仅能维持关节活动度,且能通过长时间持续大范围的运动对抗肌肉短缩,减少肌梭敏感性,减少牵张反射,有利于痉挛的改善,诱发下肢分离运动[13]。有研究表明,中风偏瘫患者行CPM治疗后,可调动神经系统休眠细胞进入功能状态,发挥代偿作用,取代已破坏的神经通路,使神经运动功能重现[14]。

本研究中50例偏瘫患者均存在下肢不同程度的痉挛,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下肢CPM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6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经治疗6周后,股四头肌张力评分亦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常规康复治疗后4周,患者的股四头肌张力无明显改善,考虑与康复治疗时间短、尚未建立康复效应有关。两组治疗后4、6周的下肢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4、6周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下肢功能,结合CPM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后4、6周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FMA评分包括反射活动、共同运动、联合的共同运动、分离运动、正常反射和协调/速度(跟膝试验),单方面降低股四头肌张力不能全面评估整个下肢运动功能,但结合CPM治疗后FMA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经CPM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股四头肌张力下降,避免了治疗师较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治疗,方便治疗师随后对患者进行步行、协调、平衡、ADL等康复训练,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及时间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功能训练,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CPM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且能通过长时间大范围关节运动降低牵张反射,减轻痉挛程度,有利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68.

[2] McGuir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4):857-874.

[3] 陈奕雄,倪莹莹,陈为坚.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16(6):576-578.

[4] 祖启明,王庆良,郭正成,等.关节-持续被动运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15 (3):155-158.

[5] 卓雅淑,张海玲,朱小珠,等.脑卒中偏瘫四期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对策[J].现代医院,2013,13(7):79-81.

[6] Kagamihara Y.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ity[J].Brain Nerve,2014,66(9):1019-1029.

[7] 南登.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1-272.

[8] 冉春风.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705.

[9] 程滨.运动促进技术的探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1,11(1):1-4.

[10] Salter RB.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al joins. The first 18 years of basic research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 (242):12-25.

[11] 李翔.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器治疗下肢严重痉挛疗效初步观察[A]//第五届全国神经康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12] 赵力生,王建文.手CPM训练对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及手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4):355-356.

[13] 梁敬红,佟剑平,李翔.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下肢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67.

篇9

【关键词】 针刺疗法;康复疗法;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02-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3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的功能明显改善[1]。针灸治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对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缺乏统一评价标准[2]。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康复训练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本研究把传统中医学的针刺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康复学方法评定,开展中西医结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有效性的优化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无锡市梓旺康复院康复科病房。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康复训练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②发病在1个月之内伴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伴有其他外伤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拒绝康复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组

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抗痉挛,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活动。

痉挛期:采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肌张力的控制治疗,强化对肩、肘、髋、膝的控制,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以功能为导向的训练,如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实用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2 针康组

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

软瘫期: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合谷、外关透内关,曲池、尺泽”,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2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参加现代康复训练。

痉挛期: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活动区(即顶颞前斜线)和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日休息。

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2组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参见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患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6]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3)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7],100分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3.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以P

3.3 治疗结果:

(1)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3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患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32.0, t康复组=23.99,均P

(3)各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见表4)

表4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4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21.22,t康复组=18.78,均P

4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8]。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塑[9]。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和康复治疗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效果上有明显提高。本方案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0.

[2] 常静玲,高颖.中风失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6,26(10):749-75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5]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Fugl-Meyer,JasskoL,Eyma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amethodfor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ilMed,1975,7(1):13-31.

[7]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4.

篇10

意外缘定康复医学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茂斌的从医生涯应证了这句话。从心脏内科医生到神经康复医学的先驱,他义无反顾,在国内开辟了一条神经康复医学的康庄大道。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调整健康的概念,提出医学不仅是治病,还应康复人体受损功能,神经康复学随之在国外悄然兴起,但国内医学界对此还浑然不觉。

1986年,还是心内科医生的王茂斌来北京参加老年医学培训班,当时授课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Peter Last的康复学医学家,他主讲了新兴的神经康复医学科,王茂斌听得如痴如醉,对于能帮助到那些身体功能受损的“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他感觉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而Peter问是否有从事神经康复医学的同行时,全场无一人应答,医生们面面相觑,陷入一片尴尬的沉默,王茂斌顿时感觉挨了当头一棒:北京集合了全国最好的医生资源,却对一个已在国外兴起的学科闻所未闻。正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坐在王茂斌边上的医生为打破课堂的尴尬局面,推着王茂斌的手举了起来。当时的王茂斌虽然从事心脏病的康复工作,但与全面的康复科学相之甚远,他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向Peter作了简单介绍。

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却使得中国神经康复医学的进展和王茂斌的医学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半年后,王茂斌接到Peter的越洋来信,邀请他去澳大利亚最大的康复机构学习,并帮助申请了资助。对该领域的向往,使王茂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神经康复学的征途。日后,回忆起此事,王茂斌爽朗地说:“天上掉馅饼喽。”

抱着满腔抱负,学成归来的王茂斌面临的却并非是一条光明道路。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康复科,甚至还有很多专家理不清康复科的内涵,将康复等同于疗养、理疗、养生,对神经康复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王茂斌顶着上级、同事以及朋友的反对,带领团队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创立起了国内最早的临床康复机构。他高举“康复医学就是临床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意义相当”的旗帜,要为康复科正名。国内就康复医学论战了二十多年,其间王茂斌不曾放弃过坚持与钻研,他的团队在这条充满未知和艰辛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不断翻越障碍,勇攀高峰,在原卫生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耕耘出国内康复学科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康复临床的不断精进,王茂斌团队康复了众多脑卒中与脑损伤患者,取得的成绩使当初反对的人改变了态度,这让王茂斌也深受鼓舞。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明确了在中国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其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拐点。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康复医学即是临床一级学科的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成“国家康复医疗队”,由王茂斌担任名义队长,深入灾区开展康复工作。由此可见,康复医学在临床中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政府部门还提出了“防、治、康三结合”和“加长康复医学短板”的战略。

积极创新 志在功能康复

过去,医学上普遍认为大脑神经细胞与神经源无法重生,脑卒中或脑梗死患者出现功能缺失,只能回家休养或者去疗养院,没有科室能对患者的瘫痪以及其他严重功能加以治疗。“好不容易救活了患者,下半辈子却要瘫在床上,这是很痛苦的事。”说到这里,王茂斌皱起了眉头。正因为如此,神经康复医学针对疾病所致的运动、感觉、言语交流、认知、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进行的评定和治疗,显得意义非凡,也给了王茂斌坚持的动力。

“神经疾病患者是康复科的既定患者,康复医学可以将大脑活着的细胞功能最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残疾,让他们归属社会。简单来说,神经康复医学旨在让孩子去上学、青年人去上班、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王茂斌说。

据王茂斌介绍,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重点在于急性期的临床康复,因为康复医学介入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比如脑出血的病人,抢救过来后就要即刻考虑功能问题。“原卫生部要求康复科医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72小时内,必须介入到神经内外科、骨科、心脏科等科室。”王茂斌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而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可以让80%的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经过康复科治疗,较轻的患者一般在8~14天后便可以回家;还有望进一步功能恢复的,继续到康复医院或二级医院对其实施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若是功能无恢复的希望,应该去老年之家、护士之家、养老院等长期照顾单位。

另外,康复科的治疗手段相对多样化,以患者脑损伤为例:为恢复其功能,医生可以采取药物、训练、矫形支具等手段,利用脑的可塑性,重新组织脑的功能。“这跟地震发生后的交通阻断是一样的道理,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抵达灾区,想尽办法构建连通新的道路。”

医学在不断进步,疾病也在不断演变,王茂斌在神经康复科学领域积极创新。在王茂斌看来,在既有的医学基础上,康复科的治疗手段可以打破框框条条,一切皆围绕患者的功能康复。

坚持信念 对患者不轻言放弃

王茂斌的病人,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面对这些“老大难”,王茂斌从来不轻言放弃。“只要病人有一线康复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无论成功失败,都是对患者负责。”因为这种个性,王茂斌曾让多位被同行“判死刑”的患者康复正常。

2002年,英国伦敦北部发生火车脱轨事故,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女主播刘海若在车祸中遭受严重复合损伤,经英国多方抢救仍处于严重昏迷状态,被认定已经脑死亡。一个月后,刘海若由王茂斌科室的凌峰教授从伦敦接回北京治疗。当时她因重症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视觉、听觉、痛觉刺激都没有反应,生命体征也不稳定,痉挛明显,上肢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中度痉挛。

在神经外科稳定住病情的同时,王茂斌对刘海若进行了系统、严谨的康复性检查和评估后,否定了脑死亡这一诊断结果,并立即参与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她的康复治疗方案。王茂斌当时认为预防性康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刘海若昏迷时期,利用摆放、有限范围内的关节活动以及其他被动型处理等“二级预防措施”来控制四肢痉挛加重,同时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

当康复治疗进行到近三个月时,刘海若苏醒了过来,前期的康复训练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痉挛已完全消失,这为肢体功能训练奠定了基础,吞咽功能障碍的预防也为防止误吸、改善体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后,王茂斌及时转被动性处理计划为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中心,因为卧床近三个月,刘海若产生了明显的“废用状态”,但王茂斌认为其大脑功能没有根本性破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便可恢复。通过运动功能主动性训练、药物、针灸、电刺激、主动性盆底肌肉训练,以及认知功能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功能训练),还包括社交活动等一系列系统、主动性训练了近两年时间,刘海若奇迹般地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后来开始了正常上班和生活。刘海若对此感激万分道:“您一直不抛弃、放弃,我才得以恢复。”

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而医生对病人精心治疗的态度与爱心更让人敬佩。王茂斌造就的一个又一个成功病例,不只是康复医学的胜利,更是坚持的胜利。

心系康复 躬耕不辍康复事业

2002年,王茂斌已到了退休年龄,从医的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当时宣武医院的神经康复科尚处于摸索阶段,科室理念与治疗方式都没有明确。王茂斌被宣武医院返聘为康复医学科的主任,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与丰富的从医经验,呕心沥血地构建起今天规范的神经康复科,并将科室水平提升到了国内先进地位。

经由先驱们的不断努力,康复医学的概念已经规范,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缺少康复医师的正式认证,以致从事康复医学的人员鱼龙混杂。而一个合格的康复医师,应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基础上,经过‘3+2’的毕业后续教育,获得统一认证才能上岗。其次,康复医学还没实现分级医疗,绝大部分责任由综合医院承担着,但综合医院的容量有限。最后,康复科的高额医疗费用也是学科发展的瓶项,对很多患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费用能不能报销很关键。在医保上的报销,康复科需要国家医改的支持,费用过高可能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系康复医学的王茂斌忧心道。

各种康复学科问题的出现,也促使王茂斌致力推动康复科发展。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医疗体系,他联合同行专家参考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康复医学会建议”的名义,向北京市卫生局递交了一个“急慢分治、分级医疗”的医疗模式起草文件。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指定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住院时间与治疗机构。此外,王茂斌还以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

令王茂斌欣慰的是,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康复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制定的“防、治、康三结合”和“补齐康复医疗的短板”两个政策也在逐步落实。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茂斌眼里充满了自信。

王茂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调入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医疗、科研与教学;建立了北京大型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康复医学科,担任原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及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自2002年始,负责组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提供早期临床康复的机构。目前在承担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并兼任中国残疾人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现在正作为主编在编纂《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卷》。30余篇,有关脑卒中康复的研究曾获省局级科技成果奖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