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足球基础训练计划

篇1

论文摘要:中国足球经过几代人的实践与论证,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已非常清楚,有些问题是客观现实的,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的,目前我国足球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青少年的训练比较薄弱.文章阐述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国内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足球的改革经过了9年职业化的洗礼与竞赛的检验,已营造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但水平却没有本质的提高,而议论最多的就是足球人才的匮乏,后备力量的不足.没有一个雄厚的后备人才基础,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我们在竞争中就会始终处于下风.一些足球先进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坚持不懈地抓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并且不断地增加后备力量的雄厚基础.我国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专家、学者反复强调,近年来,我国提出的“1316”计划,以及中国走向2002年夏令营等形式,其目的就是造就我国的新一代球星,尽可能地与世界足球强国共上一条起跑线,打造出一条科学化、系统化,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青少年训练体系.

1不要过早追求成绩.打好基础是搞好基础训练的前提

无数事实证明,哪个国家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抓得好,哪个国家的足球上去得就快、要打好基础,就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功不过硬,训练比较粗糙,除业务水平方面的素质外,与很多教练员过多考虑眼前的比赛成绩有很大关系.不少球队为了急功近利,极力在某些应急的身体素质(主要是力量和耐力)方面,或某些马上能用得上的技、战术上下功夫.

尽管这些运动员一时凭借身强体壮能取得较好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严重违背足球发展规律的.许多运动员昙花一现,正是这种“加速”训练所造成的恶果.从很多球队的成长过程来看,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北京队、上海队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他们的运动员在少年时期的成绩,较某些球队并不算突出,但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以后,他们却能一直保持全国较好水平,这正是青少年时期基础打得比较好的缘故.我们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是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训练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足球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进行多年系统的全面训练,一定要改变那种单纯为了应付比赛,过早地片面地追求成绩的错误倾向.

2发展青少年个性培养。突出重点是搞好基础训练的关键

为了打好基础,我们要在思想作风,身体素质及技、战术等各方面对运动员全面进行训练.但是全面训练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这才更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提高.

2.1根据年龄特点,注重灵活性培养

一方面,这是足球运动本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青少年时期,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和灵活性都比较高,可塑性大,特别有利于速度和灵巧性的发展.如果运动员小的时候这方面的训练抓得好,就给日后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发展速度方面,不仅要抓奔跑速度,而且要特别注意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完成各种动作与配合的速度.在训练中,不论练习冲刺跑或完成其它各种动作,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运动员动作速率不快,长大以后就很难改变其慢速的动力定型.发展灵巧,要着重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除相应抓好腿部力量的发展外,还应特别注意腰腹力量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重心移动的灵活性,增强其变速、变向的能力.在优先发展速度与灵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其它素质的协调发展.如灵巧方面,若没有一定的力量和较好的柔韧性作基础,灵巧性就难以提高.

2.2基本技术要以控制球和脚法为主

在青少年训练中要着重抓好控制球和脚法的训练,这是全面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尤其是启蒙阶段的少年儿童,首先要练好以带球为主的控制球技术,这是进一步掌握其它技术的基础.因为一个球性熟、灵活性好的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其它技术一般是比较容易的.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因此也最容易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如果我们在训练中不能很好的抓住这一点,对运动员FI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很不利的.其次,脚法的训练也十分重要,没有过硬的脚法,传球和射门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技术训练中,还应着重抓好脚法训练.

制球的训练,要以熟练掌握各种带球动作为基础.随着运动员对球性的逐步熟悉,进而不断加强接球摆脱、带球突破能力的训练.脚法训练也一定要从实战需要出发,尽可能在接近比赛的情况下进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采用小球,小场地进行训练和比赛,是促进打好基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2.3战术上应加强基本意识与基础配合的训练

基本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技术训练之中,运动员明确了解了每个动作的目的,在比赛时才能合理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局部的攻防配合的战术意识的训练,提高运动员观察、判断、正确行动、协同配合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足球比赛中,局部的基础配合是构成复杂的整体战术配合的基本因素,根据足球运动易守难攻的特点,基础配合训练的重点应着力于两三人间的进攻配合,特别是“二过一”战术配合.在所有“二过一”的配合中,踢墙式“二过一”又是最重要的.每一个运动员都必须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它.

3多打比赛是搞好基础训练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的特点是比赛,运动员在比赛中反映的能力是我们搞好基础训练工作的依据,多打比赛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队伍迅速发展的一条经验,但是与足球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比赛仍然少得可怜,例如,巴西青少年队员一年可以打80-90场比赛,而我们仅只有20场左右,并且比赛质量不高.中国足协早在北京红山口召开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中再三强调“让更多的青少年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去踢球”,并提出了两个决定和一个通知,但由于我国的体制、组织机构等方面原因,造成了“体字号”孤掌难鸣,青少年队伍少,经费不足是诸多问题中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都不是球队及运动员自身努力所能改变的.我们认为有两种解决的办法:(1)是找比自己强的队伍打;(2)在比赛中提出相应的技战术要求.

前者是让人家带着打,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学些东西,有利于比赛;后者虽然没有强队的条件,但要在比赛中提出一些技、战术指标和要求,要求队员去做,这样即使比赛的质量,激烈程度不高,但能在技、战术方面达到要求也是有收获的.多打比赛,认真比赛加上刻苦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迅速成长的双翼,所以教练员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4对青少年基础训练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4.1处理好基本技术训练与实践训练的关系

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这是我们搞好运动训练的一个根本原则,但是,我们在训练中也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实战训练,而忽视基本技术的练习,不然各种技术动作重复次数太少,缺乏细致的磨练,是不利于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在青少年训练中,我们一定要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非对抗到对抗,逐步提高难度.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面,而忽略了另外一面.

4.2应注意运动量的安排

篇2

摘 要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项目,在我国也深受群众们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阐述青少年阶段及其足球训练动机的概念,重点探讨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运动 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阶段的定义

青少年是指7周岁到13周岁的少年儿童(也可称青少年)。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总结出青少年足球训练阶段为7~13岁。这一阶段为足球训练的基础阶段,其中又可以分为2个具有不同培养目的的阶段,即7~10岁和10~13岁。前者以培养足球兴趣为训练目标,后者以掌握足球基本技术为训练目标。

(二)动机与训练动机

动机是移动或引向行动,在日常用语中具有力、能、力量等含义。训练或运动动机是指人们参与运动活动的动力,具有启动人的行为,并使行为以一定的强度在运动员中保持的特性。本文所指的训练也是一种行为,受行为动机影响,自然也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训练动机。正确和积极的动机可促使运动员更加刻苦努力的参与运动训练,对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足球训练重点分析

1.培养良好的训练动机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这一年龄段的队员也还没有达到进入体校或俱乐部梯队的年龄要求。因此,参加足球活动或训练的形式大多为学校体育课、课外特长辅导班及家教单独辅导等。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最初以何种动机参与训练,教练员都应该在该年龄段的主要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在训练中通过不同练习手段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参训动机,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队员动脑踢球的意识和习惯

足球训练不仅要训练队员的身体,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队员思维活跃与否,对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的运用和战术决策的选择、执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青少年足球的基础训练阶段,就应当训练队员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练习和比赛的理解。

3.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当今社会物质条件非常丰富,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足球比赛对抗激烈、胜败常有,在带给孩子成就感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去一定程度的挫败感。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拥有过人的技战术能力和意识,也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做保障。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

(二)青少年足球训练方法分析

1.体能训练方法分析

在青少年基础训练阶段,教练员必须时刻注意运动员的生理发育情况,要遵照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规律适时地进行全面身体训练,以适应足球比赛的要求。素质训练要同生长发育特点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结合足球比赛特点,发展一般和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重视各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这一时期的训练,在着重练习基本技术、培养足球兴趣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12岁之前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都处于敏感期,应当在练习中进行合理安排,有针对性地加强。

由于少年儿童身体正处于发展阶段,好动、活泼,注意力不会集中太长时间,对枯燥的练习兴趣不高,因此身体练习应多结合球进行。比如在准备活动中可以安排柔韧练习,压腿、踢腿,之后教练员抛球队员侧凌空射门,要求腿一定要抬高,找球的最高点,这样学会技术的同时柔韧素质也得到了练习。速度素质也应安排在训练的准备部分,采用具有游戏性、比赛性的练习形式,如2队快速运球比赛,听教练员哨音、看手势冲刺跑等,这些练习对于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都有帮助。

2.技术训练方法分析

在基础训练阶段,技术练习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今后战术配合的基础。运球、踢球、停球、传球、头顶球、射门等基本技术练习要合理分配。少年儿童的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对单调的重复练习容易厌倦,所以练习内容要多样、新颖、有趣,特别要注意善于变换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练习兴趣。

要经常进行球性练习,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安排在准备活动中与热身结合起来。如规定范围内运球变向(3min),颠球(2min),不同要求的运球(3min),不同部位颠球(2min),这种形式的结合避免了单一练习的枯燥性。在球性练习中要给队员设定目标,如脚背颠球至少10个、大腿至少20个、头颠球至少5个,逐步提高要求。

要经常进行运、传、射门技术的练习,可以将不同技术进行组合安排,如运球过标志物、传球、停球射门。要鼓励队员比赛中敢于在前场罚球区附近过人,注重培养比赛中技术的运用能力。足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对球在空中的运行方向、速度、高度、弧线、飞行时间、落点等有正确地估计,运动员根据球运行的变化判断跑动的方向,速度、空间位置变化也要准确。停空中球和停反弹球练习有助于发展这些能力,如胸部停球,脚内侧、脚外侧停反弹球等,培养他们对时空的敏感性。可以采用自抛自停的形式,也可以2人1组,1人抛球1人停球,将球停好后要求队员有下一个动作的衔接,重心跟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其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有较好帮助。

3.战术训练方法分析

这一年龄段队员战术训练的目的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位置意识及1过1、2过1、2过2的能力,战术练习形式要多以小型游戏和比赛为主,借助小场地来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小场地比赛人数应有适当限制,多采用3对3、4对4、5对5的形式,要有明确的位置分工。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应注意观察,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暂停,进行讲解。逐渐通过不同场景来使队员明白,应该如何跑位,如何传球。

要培养队员球要向前、向同伴的跑动方向传的意识。例如,经常进行方块传球练习,用标志物放在方块的4个点上,每个点平均站几名队员,练习中要有不同的要求,1停1传、直接传球、与同伴进行2过1后传球等,在技术练习中逐渐增加战术内容和要求。教练员不应急于求成,少年儿童的理解力不像成年人,要有耐心,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例如,在方块的2个对角要进行1次2过1,另外2个对角1停1传。战术练习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不仅训练队员的身体,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4.心智训练方法分析

心理和智力水平是区别一个足球运动员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智力水平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快成才,因此在训练中一定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10岁左右就能够较明显地看出性格的差异,心理状态亦有明显差异。有的训练和比赛容易兴奋、激动,不太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的进入训练和比赛状态较慢,训练中要加以引导,可通过训练方法来改善,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办法。例如,在运球练习中,要求多触球,多做动作,有的队员可能一味求快,要和其他人比赛看谁第一个到终点,有的则很慢。那么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要求,在到达终点前必须达到要求的触球次数,这就让2种心态的队员都能做到统一。再如可以让队员在参加训练的路上听听音乐,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运用自我暗示法、呼吸调节法、模拟训练法来训练自身的心理素质。

对于智力的训练,同样可以通过训练方法和辅助办法来实现,如在准备活动内安排一些游戏,课余时间可以安排一些发展智力的活动,如观看电影并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参与与足球有关的知识竞赛等。

三、结论

通过研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一)青少年足球的训练重点应放在足球兴趣培养、专项技术学校和心理素质培养这几方面的内容上;(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形式应多样化、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年龄制定出相应的训练方法,培养运动员个人技战术能力和他们的个性;(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提高教练员自身的教学水平,制定出符合球员自身的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 应用

1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简介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简称“特奥运动”,是智障人士在正常人组织、引导下,力所能及地参加的体育运动,旨在使智障人士增强体能开发智能,提高社交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康复,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五人制比赛在特奥会足球比赛中属于开展较好,比较受欢迎的项目。这给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意义

2.1 符合教育大纲制定的原则

我国特殊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包括跑、跳、转身、变向等一系列的身体技巧训练,能够能够帮助儿童改善肢体缺陷,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经常参加比赛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同时,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能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为以后生活和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2 有利于儿童的智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开始,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董静等提出,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的,参加体育活动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智障儿童开展合理的体育锻炼是提高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3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制约特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器材缺乏、没有合适的场地和缺乏老师的指导。足球训练对场地和器材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智障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制约了足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由于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概率高,学校对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成为阻碍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开展的原因。

调查表明,特殊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和课间操,其他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少选择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的方式大都以游戏为主。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一般依托专业的训练队伍,然而在现行学校层面上开展的还仅是一种基础训练。所以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层面还有待开展。

4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现实为探索特奥五人制足球提供了条件

场地上,一些特殊学校场地受限制没有正规11人制的足球场地。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要求的场地为最大为50米?5米,最小为40米?0米。小场地是为低能力运动员设计的。球门为4米?2米。特殊学校一块空地就能满足运动需求;比赛规则上,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各15分钟,特殊儿童的体育课为40分钟一节课。一个课时就足够进行一场比赛,从而就提高了比赛的灵活性和简便性。以上可以看出智障儿童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灵活多样性。师资上,特殊学校教师一般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普通教师,对智障儿童心理和生理状况了解不是很全面,这又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当儿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非足球专业教师的技能不足的缺点会凸显出来,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开展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

5 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具体措施

5.1 拆分式的教学方式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开展过程中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针对性的训练,根据智障儿童特点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拆分式的教学模式:

(1)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中注意儿童运动能力缺陷的补偿,例如肢体行动不协调的儿童我们可以多进行平衡性和下肢力量的训练。不仅提高他们的技术,还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2)球感训练:球感训练是要让学生熟悉并接受足球这项运动,由于智障儿童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所以球感训练在整个训练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球感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利用足球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可以拍、踢、扔等任何形式的动作,为了让学生培养对足球的兴趣。

(3)运球训练:在运球练习中,由于智障儿童大都身体不够协调,运动能力不强,在运球中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球的过程中尽量多的运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在讲解中尽量多的运用手势而非语言。同时,运球练习中要注意多次重复,并且可以穿插两队运球比赛,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传球训练:传球体现了队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在传球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对墙传球练习,再过渡到人对人静止传球,然后再过渡到两人行进间的传球。传球训练阶段着重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和相互信任,可以穿插一些素质拓展训练例如最常见的信任背摔。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和信任度。

(5)射门训练:射门技术的训练可以按照静止射空门——行进间射空门——静止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两人传球配合后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并且把运球和传球结合到一起,把所学的技术串联起来。

(6)头球训练:头球训练要求教师把技术动作讲解到位,并且时刻监督纠正学生在训练时的错误动作,多加练习。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安全。

(7)守门员训练:开始阶段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尝试一下守门员的训练,然后教师在从中挑选比较适合做守门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守门员技能的训练。对守门员的训练要求护具要齐全,避免受伤。

篇4

高中体育课程是高中素质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科学的进行体能训练不但能强健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器官、系统的免疫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塑造健美体形。所以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

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中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学习任务重,平均每天大概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同时吃得好,运动少,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活动兴趣不足,甚至认为体育训练活动耽误了自己应试科目的学习,致使整体体育锻炼的缺乏。据了解,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达到85%;耐力素质下降、力量素质下降、柔韧素质下降,学生们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很多高校中体育训练方式过于陈旧,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事实给学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内容制定不明确,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体育项目的培训时,过分注重技巧和动作,忽视了对体能的锻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局限于教材的死板教学内容,部能够突破禁锢。自动自发的进行创新教学。导致体育训练教学的项目设置数量、内容,滞后于整体体育教学工作需求。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

要达到优化高校体育中的体能训练的效果,提升体能训练的整体水平,就应该寻求科学创新的训练方案。教师只有拥有有效、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支撑。要提升体能训练的水平,其根本途径在于创新构建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

(一)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地位在国外,不少高校的体育课,即使是选修项目通常都配以了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能训练老师,比如在校篮球队、足球队以及网球队中,体能训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训练项目而存在的,体能训练老师会单独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这一过程与这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训练、方法训练是分开的。而与此相比,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中却很少会特意聘请专门从事体能训练的老师,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并且我国高校中的体育项目也几乎没有开展专门的体能训练内容,因而在体能训练方面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体育老师往往更加重视的是教授学生相应的运动技巧和方法,并且一个老师通常针对的是好几个班的学生,这就使得老师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体能方面的训练,即使偶尔会进行一些体能训练,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显得十分盲目,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跟踪和评测。教师在体能训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觉得,所以为了能够将体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大最大程度,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必须更加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与学生良好交流,让他们在体育课上全身心投入到体能训练中。

(二)端正训练态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持续不断地进行有规律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健康强壮的身体和熟练的运动技能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并且维持下去的,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够得以维持,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训练态度和能吃苦耐劳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做好长期训练的心理准备。此外,在进行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来帮助他们规划各自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总的说来,体能训练又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并且做到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交替进行。体能训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运动对象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体能上的突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三)注重发挥思想教育作用,让高中体育教学情景交融教师应当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激发积极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对“大体育”的理解,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强大以及个人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体育锻炼学习活动。

(四)创新体能训练方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不能只禁锢于教材内容,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体育训练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和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穿插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日常教学中除了常规的: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方法、灵敏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还要适当将体能训练与运动技巧要穿行。例如:足球课上,教会学生新的带球技巧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熟练后加入几组力量、速度训练,像利用刚学的技巧带球来回跑、快速传球等,规定每人必须做一定数量才行或者两人配合进行训练,使训练充满乐趣。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高校 足球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86-01

1 高校足球教学现状、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并存在着众多的矛盾,足球的教学氛围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足球的热情。下面就当前国内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做几点分析。

1.1 用于足球教学的资源不足

足球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方面的力量。在当前的高校足球教育过程中,足球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有时一个足球教师带好几个班的学生,或者一所学校也就几个足球教师,这让足球教师任务繁重。与此同时,知识结构单一是足球教师本身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很多足球教师的足球素养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教学方法落于陈旧俗套,水平无法提上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着老师自身的发展。另外,足球教师还缺乏一定的职业修养,功利性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教书和育人的意识就显得薄弱。

足球的教学场地、器材也是足球教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一些高校的场地设施的质量、数量问题严重阻碍了足球教学的进行。一些高校没有足球场地,对于喜爱足球的学生也是种打击。另一些高校仅有的球场地也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容易对学生造成擦伤。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些足球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足球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讲究战术和技巧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里只教授些无创新、无用处的战术配合。同时,足球教学的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也是有待完善的。

1.3 学生没有多大的意识去学习足球

一些学校的体育公共课里没有足球运动,甚至没有开设选修足球的课程,加上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对学生的渗透,使得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大量消耗体力的足球运动,而更愿意玩网络游戏。即使有学生还愿意去参加足球运动,而足球运动需要较多的人参加才能进行,所以他们是很难找到趣味相投的人一起进行足球运动,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由上述也可以得出,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也是亟需完善的地方。

2 对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把高校足球教学质量提上去,把高校学生的综合索质提上去,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急需对高校的足球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下面针对上述现状、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2.1 提高足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

当前高校足球教育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与当前高校教学体制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为此,要提高足球教育质量,首先就要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提高。同时,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足球教学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另外,高校还要加强足球教育的建设,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足球课程,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并努力实现之。

2.2 充实、丰富足球教学资源

首先,提高足球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在聘请足球教师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他们具有体育教育资格,以至于能担当为学生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选择体校足球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同时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训练储备。此外,学校也应该对足球教师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使得足球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还可以提高足球教师的自身素养。

其次,对足球教学方面加大经济投入,特别是扩大场地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足球场地缺乏的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建设和优化相关高校的足球场地,以此保证每所高校有足够的场地,为足球教学提供硬件设施的保证。另外,足球器材的完善也是必要的,高校应该加大经济投入,保证体育用品的质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3 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

在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方面,需要由原来的侧重技术教学到现代的“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以此体现“育体”与“育人”“育心”的统一;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层面的转变,以此体现“学技”与“终身受用”的和谐统一并得到发展。

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要制定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足球运动技术的内容丰富,分类繁多,在一定的课时里无法完成所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一般而言,踢、控、运、顶、抢、截是使得学生能够进行低层次比赛的基本技术,也是使比赛成为可能的基本技术。因此,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把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术配合作为主要内容。

2.4 改善足球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方法的原则应该体现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其理性的思考能力。比如由学生来当教帅示范讲解某一特定技术动作,或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来进行技术练习。

在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方面,本着“着重于明天、着眼于进步、侧重于发展”的理念,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合理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2.5 培养学生学习足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首先,足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能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其次,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家足球队的现状,以此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去投身足球,改变国足弱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足球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修目之一,深受高校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足球选修课一直是热门修目。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要实现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认为当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理念问题

教学理念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法大多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为主,往往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足球选修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据调查,一般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师进行问答1―3次的为59.8%,4―6次的为19.1%,7―9次的为11.9%,10次以上的则为0;而进行讨论1―3的为71.4%,4―6次的为14.3%,7―9次的为14.3%,10次以上的也为0。可见,一节足球选修课,大多数教师运用问答和讨论的次数较少,说明师生互动不够积极。而师生互动不充分,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要实现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前提是必须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教学中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与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师生教学互动。这不但可以诱发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解决学习足球知识与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技巧,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练习过程中请学生回答足球方面的最新问题,并及时运用肯定、表扬、帮助、纠正、启发、联想等方式,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问答活动,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学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教学内容问题

由于当前普通高校的足球选修课教学对象人数多,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而足球这个运动本身又有8大类技术系统,种类繁多、复杂。如果对教学内容不加选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特别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特点,权衡利弊,把握重点。具体来说,必须考虑下列因素:(1)典型性。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2)基础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为今后的学习提高奠定素质技能基础。(3)实用性。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及其兴趣、足球运动能力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4)可行性。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基础水平。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以球性和运球、控球、头顶球的技术为主,以抢截球和假动作为辅;删除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如铲球、倒勾、守门员技术等。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加以筛选的教学内容,有轻有重、轻重结合,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各层次的学生今后在足球运动、身体锻炼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由于体育教学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外,还必须进行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足球选修课中也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比赛的组织、足球简史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添加到足球选修课中,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基本的赛事组织能力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足球选课能否成功。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的发展需要,因此,改革与创新高校选修课教学方法也就成为必然。我认为高校足球教学方法改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寓教于乐

虽然高校学生具备相应的智商与理论基础,但面对枯燥乏味的足球基础训练仍会感到兴趣大减,因此,不妨将足球比赛与技术演练结合起来,并穿行,以充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可以这样考虑:开课之初,除了进行目的教育,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足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艰苦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外,可以随即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然后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球性练习,再开始基本技术的教学。足球是一门以集体竞争的形式、以射门进球多寡决定胜负的运动修目,这是上足球课之前所有学生都已有的理性认识。在开课之初,即在球性练习的同时,安排几次比赛,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足球,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比赛的胜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初期的分组比赛常暴露出这么一些问题:(1)传球配合效果差,不会传接或传接质量低;(2)场上队员没有场地和球距离感,冲着球跑,而方向却不对,碰不到球;(3)人员聚集,盲目争抢,球在哪里,人就汇聚到哪里。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强调基本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足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修目需要很强的团队意识,启发他们体会战术配合,借此激发各层次水平的学生更强烈的欲望,从而为基本技术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有趣学习,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保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尽早地让他们感知足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注意开展个性化教学

鉴于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水平各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在确定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具体确定练习量、练习方式、练习内容。对于技术、技能较高的学生,可提出较高要求,鼓励他们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扩展新的学习内容;而对于技术、技能较差的学生,则应强调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学习脚内侧停滚球这个动作时,可以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按动作要求将球停稳、停在原地,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第二层次的目标:有意识地将球停在身体左或右侧前方,然后将球传回。第三层次的目标:迎上停球,并有意识地将球停在身体的侧前方,踏上一步,把球传回,也就是踢球、停球连贯完成。第四层次的目标:结合假动作停球转身,改变方向。后三个层次的目标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行选择达标。

诚然,要解决高校足球选修教学的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广大高校的足球体育教师,一方面,教师要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过硬的专修教学、训练的基本功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对足球教学法的运用和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必须加强对学科教法的研究与应用,从而适应创新法教学的需要。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有机地结合足球选修课的特点,设计和采用各种创新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关于运动协调能力的概念、本质及作用机理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曾进行过广泛的理论研究,得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基本构筑了现有的运动协调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譬如,黄传兵和潘泰陶对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研究后认为,它既不单纯是身体素质,也不单纯是运动技术。因此,应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引入协调能力的时间观念,在对协调能力表现出的空间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入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思想,立足时间维度深入认识其发展特征。这样就能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引入更多的参照元素,对协调能力的认识也将更全面更系统更清晰更合理。

1 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时空维度分析

对运动协调的认识在学术界曾长期存在分歧,一些学者曾认为协调能力是人体的一种自然“属性”,目前多数学者结合运动训练理论和运动协调的功能更倾向于认为运动协调是一种“能力”,而后一种观点更具综合性和模糊性,但从“属性”到“能力”的变化反映了科研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也间接体现了多数体育工作者对运动员协调能力发展多维认知方法的认可,为其时间特征的发现和引入提供了可能。

1.1 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概念内涵

关于运动协调能力的概念界定,以下几种观点是很值得关注的。我国学者田麦久等认为,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取决于协调程度,协调程度取决于神经系统对肌肉合理精细的支配,是形成运动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10]。翁志强等在研究运动协调的归属问题时列出的几种观点也很值得借鉴:前苏联学者普拉托诺夫认为,协调性即灵活性;马特维耶夫认为,运动协调能力是灵敏性的基础;徐本力认为,协调能力是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动作的本领;延峰认为,协调能力的实质就是运动员有机体为了保证动作的完成而使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得到良好配合的能力;郑吾真认为,协调能力是指有机体各部分在时间空间里相互配合,有效合理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李汝田认为,协调性是指运动员按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全身部位的肌肉,以最轻松、最省力、最合理的配合方式来完成动作的能力[11]。也有研究认为,协调是机体与外界相互作用产生生物力学自由度的过程[12]。通过以上概念不难发现,关于协调性、灵活性、灵敏性等概念的还不够统一,说明学者们的立足点不同,但如果将他们概念的内涵进行叠加,就很容易发现其共同部分,即协调能力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体各部分协同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其观点是建立在生理学、解剖学等基础之上的,协调能力首先来自于神经系统支配下内部系统、器官、组织及其机能的协作,这可以被认为是学者们共同确定的协调能力概念的核心内涵了,仍是从动作的表现来阐述这一概念。据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协调属性是协调能力的基础,而对协调能力的空间和时间维度表现出的基本特征缺乏深入探讨,这一概念内涵仍停留在微观或中观层面上。

不难理解,任何技术动作都可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审视,协调能力的空间维度在技术动作中主要表现为一定的技术规范,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必重复探讨。就时间维度而言我们可以认为,运动员协调能力具有外显的“表现”过程和内隐的“实现”过程。其“表现过程”是指单个技术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完成过程,这是协调能力在特定的运动环境中正常发挥的外在表现,也是指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之间的起点和终点,在此过程中协调能力的作用具有瞬时性,通常作为我们判定协调能力的基础;而其“实现过程”则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运动情境下协调能力由自然“基础 ”到其要达到的训练“目标”之间漫长的习得过程,也是从简单协调到精细协调之间的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可训练性,要靠专门的运动训练来实现。譬如,体操中的“后手翻”技术,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反映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在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瞬间表现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动作完成是否圆润优美流畅利落、是否能高度协调地承前启后等方面对其实现过程的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反馈到写阶段训练过程。因此,从时间维度认识运动员协调能力发展规律是研究协调能力的要义所在,可为运动训练过程提供理论借鉴。

1.2 学术界在运动员协调能力研究中对时间维度的认识

通过对协调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向不同层面的拓展,很容易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时间特征的认识。由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视角差异,前苏联两位专家并没有把协调和灵活、灵敏的概念进行详细的区分,也没具体描述运动协调在时空序列上潜在的表现形态,只是认为灵敏或灵活都是协调的外在表现。普拉托诺夫所谓的“灵活性”并没有概括出协调程度,但这并不就意味着灵活性不可以在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支配下,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马特维耶夫的观点也不能算是直接道出了协调能力是灵敏性的基础阶段,但立足时间维度并非解释不通,相反,在时间维度的视角下运动协调能力和灵敏之间的联系显得更清晰。事实上,任何技术动作都有一定的时空基础,都需要人体部位、系统及各项机能在一定时序下密切配合。尤其是对协调能力而言,只立足空间视角在技术层面着眼,而忽视时间因素的概念界定是不客观的。

综观上述列举的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可以认为,他们对运动协调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协调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基本反映出他们在时间维度下对协调能力发展特征的潜在认识,但都没有明确指出协调能力表现和发展的时间基础。田麦久等认为协调程度与神经系统的合理精细调节有关,其实也是一定的生理学基础在时间维度上的反应,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运动训练改善的;郑吾真和延峰对协调能力的界定上潜意识里趋向较高程度较高层次的协调,而其他的几位学者的观点则认为协调是一种能力,更侧重于从人体运动本能的层面表述,“协调程度”则不明显。不难理解,高度协调就是协调能力在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具体表现,也是协调能力“实现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实际的训练工作中,协调能力通常表现在严格动作规范要求下的动作的熟练和规范程度上,而规范和熟练程度可以通过训练时间的累积的运动经验的不断丰富来实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协调能力的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性特征,这和林辉杰等[13-14]用动态系统理论进行量化研究所引用的运动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的连续自由度状态”的观点是吻合的,时间特征是认识其程序特征的基础,也是定量研究的前提。只从动作技术的视野我们就可以认为,协调能力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动作规范引导下的从短时间完成粗糙简单的起始技术能力到持续性胜任精细复杂的目标技术能力的复杂过程,也是神经系统及其主导下的人体各部位、系统、器官、组织等各机能的发展过程。

协调能力发展起初可认是一种身体机能属性,即抛却时间因素所认为的动作技术协调性。事实上,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下,动作至少有瞬时和延时两种协调表现,瞬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技术动作状态,即空间断面上一个瞬间的动作协调表现;而延时协调则表现为普通意义上的协调能力,具有动态性和稳定性。所以,为了研究和理解的方便应该在对其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时间观念,并借鉴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阶段划分的观点,将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发展长时划分为几个紧密相连的阶段,这样立足时间视角理解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征乃至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就容易多了。

2 全程性多年训练思想指导下运动员协调能力发展特征

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引入运动协调能力表现的空间特征大致可以分为运动员自身协调、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以及协调能力的衰退三个时期,自身协调发展时期可以分为未经训练时的“自然协调”属性和基础训练阶段的“控制能力”两个阶段,而自身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可分为较高运动水平后的“灵敏素质”和专项高水平发展的“内外融通”两阶段,衰退时期则可以认为是前二者的综合,这和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思想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这些也应以运动员年龄、遗传特征和身体发育客观规律为基础,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2.1 未经训练时的自然协调属性阶段

运动协调性是人体运动功能中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体天生就具备的生理基础,也是人体作为功能性生命体存在的前提,其物质基础来自于遗传,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人在婴幼儿时期就能完成简单的抓握、行走等动作,只是动作不够熟练流畅,还有些僵硬,这种能力是在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体现了人体最基本的协调共性,不强调个体差异。从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体最初的协调性只是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最初参与,其他系统参与的特征不明显,受外界的影响也很小,但这些简单的动作也不是同步完成的,具有明显的程序性特征,正是这种特性证明了人体协调能力的存在。从协调的功能的角度来看,这种协调性体现在神经系统的瞬间工作能力,具有瞬时性,不具备明显的时间区间,神经系统的配合体现了一定的随意性,所谓的协调动作随时会被一些突然的神经活动打断。所以,教育工作者和监护者应该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适当的刺激和针对性指导,培养其灵活性和协调性,为他们动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15]。如果仅对协调性的认识停留在此阶段上对运动训练工作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这只能说明协调性的最初阶段的自然生理属性,只是大家研究的所谓的协调性的基础,可以为我们以发展的视角研究协调能力提供了铺垫,这阶段的协调性可以认为是自然协调属性,是一种人体本然的客观存在,也正是从这一阶段起都要注意协调发展的年龄特征。

2.2 最初期训练的动作控制能力阶段

随着人体不断的生长,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不断增强,运动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身体活动的基本动作可以自然习得,一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达到无意识状态,有些复杂的动作可以通过学习习得,通过练习达到熟练,这个过程中逐渐体现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神经系统机能决定控制能力的强弱。这一阶段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统合失调[16],需要针对性的锻炼才能克服,美国前著名的田径女运动员威尔玛·鲁道夫可认为就是一特例。严格来讲,人体在一些动作中体现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才可以说身体的自然协调属性已经发展到通常所认为的协调能力这一层次,已经能在相对简单的动作中体现出一定的时空特性,可以借此看出这种能力发展的可能速度和潜力。随着个体差异的逐渐凸显,可为运动选材提供参考。这时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系统逐渐参与到协调表现中来,并根据个体特征的不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协调开始受心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人的意识也开始起作用。主导协调能力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带动了其他辅助系统的发展。协调能力中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在一定时间维度内持续地完成特定节奏区间内的动作。控制能力主要靠运动技术来表现的,并受其影响,同时技术也加强了身体的机能,控制能力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运动技术的基础。此阶段可认为是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主要通过各种技术动的训练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协调能力逐步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区间的稳定性,可作为运动选材的参考。因此,此阶段的协调可以看作是与特定任务有关系的一组相关活动[17]。

2.3 较高运动水平后的灵敏素质阶段

人体的运动能力经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后才能快速发展,此时的运动能力已经逐渐超出了日常活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能逐渐满足运动竞赛的需要,可称之为竞技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身体协调能力的体能和心能两大构件全面发挥作用[18],逐渐融合了众多的运动元素,自身协调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可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改变动作节奏和身体空间位置,表现出敏捷而灵巧的特征,即为灵敏性或灵敏素质。但也有研究认为,协调能力应归属于身体素质,只是和灵敏表现形式不同[19]。灵敏素质的发展就意味了运动员除具备一般灵敏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专项化发展的条件,能适应更复杂的、节奏区间跨度更大的动作,运动员的个体、专项和机能等差异更为明显,即表现为一般灵敏性和专项灵敏素质。从时间维度上讲,灵敏性已经具备了长时间协调准确地改变自身姿态和位置的能力,能经济协调地完成不断变化的动作,表现出能量的节省化和功能的强大化,此状态可以称之为“协调耐力”。协调达到灵敏性阶段后,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要参与到运动之中,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各种机能的协调达到流畅自然。这时心理活动的作用逐渐明显,情感也更多的参与其中,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逐渐突出,此阶段人和环境之间只是出于断断续续的联系状态,可作为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参考。

篇8

在(续六)的文章中我说:别看各家各派在演练时千姿百态,一旦投入格斗,立刻都不那么有风格了,什么八极拳形意拳大成拳少林拳八卦掌,大家都快打成一种拳,“天下武术一大抄”。

各家各派又不光“格斗形态”大体相似,在功力、即格斗素质训练上,也尽有相通之处。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练过轨迹拳和禅道(残道)的小伙子,起初他是瞅我这套方法新鲜,一块玩了几次,他决定留下来。练了两个月我都没给他改变拳术姿势,只是让他按照我的方法――用拳靶和对抗两种方式,来强化拳腿速度、神经反应、拳腿连接能力和对实战距离的把握,再有就是用这两种方式纠正一些技术细节。最近,我又用我的方法给他强化腰腹背和腿部的力量。

这件事――用八极拳的功力训练来提高轨迹拳和禅道的格斗素质,说明拳术的功力训练彼此相通――我不给小伙子改变拳式,也有向他证明这一点的意思。

不同的拳术为什么会相通,道理我以前讲过,像拳腿身步的速度、力度、神经反应、灵敏性、协调性、防守转攻击的能力、拳腿连接能力、实战距离与时机的把握等等,任何一门拳术都离不开的。就是说,对八极拳有用的格斗素质,换到形意、大成、八卦、轨迹、禅道里,同样能提高它们的格斗能力,反过来也一样。我一个学生以前跟姚承荣、李洪喜练过大成拳,他说姚承荣那里也练变速跑,李洪喜本人备有一对大号的哑铃。倘若一个练过变速跑和大号哑铃的人转练八极拳,他就算有一些功力基础。类似的事还出现在我一位练形意、大成的朋友身上,有一次我们俩聊八极拳“为提高启动速度怎么练腿劲”的问题,当时我跟他说:“我一看形意拳的练法,就知道形意准得有专门练后腿蹬劲的方法,不信去问你老师。”有必要强调一句,我说的专门练法,可不是指三体式什么的,我指的是某些人眼里的“低档次”的外功练法。我这朋友回去一问,果不其然,形意拳确实要专门练后腿蹬劲,方法跟八极、少林大同小异,也跟现代体育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

换从另一角度说,既然凡格斗都是拳打脚踢的勾当,而人又没有两样的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那么用来格斗的拳术,怎么会不需要共同的素质呢?谁又长着铜头铁臂、三条腿了?

我倒不反对格斗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我只是反感某些人拿大家当傻子,神吹一些没在打斗中证实的玄虚练法,我一贯认为,你说的东西必须是你本人已经练出来的(韩某没练出来的东西绝不在这忽悠大伙),武术和踢球、烹饪一样属于身证体认的技术,如同上场都不知道把球往哪传的人不可能懂足球,一动手就眼花手乱脚绊蒜的人,他决不可能懂武术――武术是格斗术,不擅格斗的人就不懂武术,而一个不懂武术的人,他嘴里的武术怎么可信呢?假如外行能说出真东西,我们就可以跟金庸古龙和武侠片导演练功夫了。

凡不懂武术的人描绘出的武术都浪漫美丽,就像已故作家王小波的那句妙论:“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这事也不难理解,外行肚子里没真货,不用浪漫玄虚撑架子,他就没的可说。“浪漫武术”比练武术容易多了,就是拿哲理碎片、玄奥文字在那忽悠?哪位先生要是肯出钱,我能把八极拳写得比太极拳还深奥、还完美无缺、还登峰造极,不就是抄书吗?我现在就抄两段――遗憾不是美化的,是赵道新老爷子的话,一段是“我们武术中的那些来自古东方哲学和初等物理教程的只言片语已经'精深'得不食人间烟火了。” 再一段为“内家、外家来源于尚武的书生为抬高身价而妙笔生花。”

为抬高身价而妙笔生花的另一种人是骗子,骗子跟外行的区别在,有些骗子明白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但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要不怎么叫骗子呢?明明是一瓶低价散酒,他们换个标签当“五粮液”卖。本来一年才能练出来的功夫,他们吹嘘一个礼拜就能速成。不仅神速,还能练出切金断铁手、金刚不坏身。这么神的拳,当然不能说自家的练法跟大家一样,一样了怎么诱惑人呢?

我这人比较笨,在笨人眼里,天下的武功,从动作到功力训练,大家千山万水紧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堂兄弟就是姑表亲,血缘远一点的上溯五百年也曾在一个锅里搅马勺――当然,我说的是有价值的功力训练。

效果是评判拳术好坏的唯一标准

在我看来,想提高格斗能力的人,他重要的不是看哪家拳论吹得邪乎,重要的是看效果,看你练了能不能打人――先别提练成高手,那是以后的事,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高手往往是一辈子难圆的梦,练武术跟踢足球一个道理,高手、球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

我一贯主张由效果给拳术(训练方法)打分。我不但爱把训练方法分为“无效的”和“有效的”两种,我还常常把下面这几句话――“即便是有效的方法,还要看它的效果是属于低效的、高效的、还是中效的。”挂在嘴头。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效果呢?一是,大家练拳本是为了格斗,如果不看效果,不管练了能不能打,大家干嘛在这事上花钱耗精力呢?二是,如果不问效果,大家就没办法判断自己练得对不对,拳术的名称不是方法正确的保证,譬如同样都顶着八极(大成、形意)的名儿,练法却一家一样,你怎么判断好坏?看拳论吗?拳论是最不可信的东西,一万个人里也不见得有一个是看了拳论练出来的,已故的王选杰先生说:“少看拳论多练拳”这句话说到家了。同样不可信的东西还有诸如武林掌故、说手拆招、老师的名气实力等等,这些都是靠不住的,跟你的关系不大,跟你有关系、决定你未来功夫的只有训练方法――因为你不管跟谁练、练的什么拳,你练的都是他的训练方法。而训练方法的好坏,在你还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的前提下,除了看效果,还有别的判断标准吗?

“以效果论好坏”绝不是个小问题,因为无效的训练在武林已经泛滥成灾,武林里令人希奇的已不是“谁谁又白练了、又瞎折腾一场”,而是“某某这回练出来了,他见拳头不慌,能打了”,这种事才难得一见,一千个爱好者里难有一个。不信你就去试。

无效的拳术训练当然离它越远越好。此外,鉴于大家都没有时间“十年磨一剑”,效率也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有效的拳术训练法,我们仍需思量,他这有效的方法,是高效的、中效的、还是低效的。举例来说,同样是为达到60分的格斗能力,有的训练法需要练五年、每天练三个小时才能达成;有的方法要练三年、每天练两个小时;再一种方法是,练一年、每天练一个半小时即可达成。

如果让大家来给这三种训练法打分,不言而喻,“练五年每天三小时的”为低效;“练三年每天两小时的”是中效;“练一年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属于高效。

有必要强调一下,我说的低、中、高三种效果之分,是针对普通人而言,天才不计其内。因为像尚云祥、吴秀峰这样的武功天才,都禀赋异常,他们每天两小时、三年练出来的效果,普通人可能每天三小时、练五年也达不到。现在有很多人总想知道:李存义是用什么方法练出来的?李书文到底都练些什么?实话说,拿大师的方法给大家开开窍可以,照猫画虎全盘搬到自己身上绝对死路一条,你不是李书文、尚云祥,你就别模仿他们,大师的方法跟你没有关系,大师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虽然大师也必须刻苦训练)。

普通人要遵循普遍有效的练法,普遍有效的练法尤其是“中效”和“高效”这两种,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供我们分辨,什么标志?(一)经过一至几个月的基础训练后即开始对抗练习;(二)对抗训练经常搞,有分门别类的各种方法;(三)重视功力也即身体素质训练;(四)强调训练的高强度和高密度,拒绝心不跳肉不酸的低强度单操――初练除外;(五)拳术动作要打、练同一,不能两分家,打是打、练是练,必须对抗中怎么打、单人时就怎么练。

这五项内容全部具有、无一遗漏的拳术,你就练下去,只要你胆量心理身体不是太差劲,每天一、两小时,坚持一、两年,必会见着效果,让你再不把动手当难事。

要想进一步提速,活儿就更细了,不光上述的五项内容必须保证,而且要制订一份详细的训练表,列出每周对抗几次、单人练习几次、功力训练几次、速度和力量和灵敏训练谁先谁后、所有的训练各安排多长时间――等等细节不胜枚举。如果你觉得这份训练计划太细了,那么我告诉你,这张训练表还不是一劳永逸的,要经常进行调整,下个月跟这个月练的就可能不一样,不仅如此,张三李四王五,由于各人条件不同,他们的训练计划还有重合有参差,各有侧重。一个任嘛没练过的人,当然不能跟田径运动员出身的人照搬同一套方法。

训练不做到细而又细,效果必打折扣。考虑到若想让你老师每天盯着你、随时根据你的进展调整训练、而且一搞就是一年,则你老师要的价钱低不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只把握上述五项内容就行了,多花点时间就多花点的吧,总比练三年学不会打人强。

用对抗训练提高功力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对抗训练狂”,其实不仅我如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抗训练,譬如前些日子舒红云就在电话里跟我说,他那里也是每星期都搞对抗,与我不谋而合。此外,舒红云与我不谋而合的还有,他也重视功力。

细说起来,对抗训练在我手上,是具有多项用途的,比如说,用对抗来增强功力。有的人一提功力,总想到“力量”上,其实力量尽管属于功力中最大的一项,毕竟不是功力的全部,其它如速度、灵敏也都是功力的一部分。“速度”简单地说,就包括拳腿身法步法的速度、格斗中的反应速度、由守转攻的速度、拳腿连接的速度等等,这些速度,可以在空练的状态下提高、也可以借用更有效的拳脚靶来提高,但是要想练出“实战中速度”,该在空练及拳脚靶的基础上,通过对抗的方法增添一项。

用对抗来强化速度,有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最简单也是最初级的,比如你拿拳头打移动的同伴,同伴不还手,任凭你打,单从提高拳速来说,这种方法可能与打活靶功效差不多,区别在,打活人更有实战感,毕竟实战时你是跟人打不是跟靶打,还有,打活人时,同伴的脸胸腹裆肋等等都在人体真实的部位上,不象晃动靶,靶晃动的位置根本不是脸胸腹裆肋所应该在的位置。这个最初级的方法熟练后,接下来可增加难度,同伴在原先只做晃动躲闪的基础上,添加格挡动作,这样一来,不用说,对你出拳的速度要求更高(包括减少预兆),同伴要格挡嘛。又由于格挡,你拳头落点的准确性,也不象原先那么容易了。之后继续增加难度,躲闪格挡的同伴时不时也打你两下,这时不光逼得你必须出拳快、预兆小、时机与距离的选择要恰当,而且随着同伴的还击,训练出现本质的变化――因为原先的难度不管有多大,你本人毕竟没有危险,但现在同伴开始打你了,顷刻使训练向实战方向转化。这种在挨打刺激下练出的拳速,更具有实战中对拳速的要求。因为我发现,一些在打靶时拳速不错的人,一旦投入到真正的对抗,原先的拳速荡然无存,原先的拳架七扭八歪,原先的步法开始拌蒜,原先的距离感在丢失(拳头往往离同伴半尺远)。换句话说,在挨打刺激下练出的拳速,才是真正的拳速,才是能用于实战的拳速――当然对抗难度必须继续增加,训练的执行也更加复杂,在此不一一详述了。

篇9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福建工程学院展开,该学校2014学年上学期选课学校公选课“形体舞蹈”的女大学生均为本次研究的研究人选,研究对象为该公选课的设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为了开展相关研究,笔者对表1中四个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走访相关专家,最后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填写对象为2013-2014下学期福建工程学院形体舞蹈公选课的女大学生。为了进行研究,在对于调查问卷进行审慎的分析和修改之后,确定两份问卷。

(2)问卷的效度检验问卷在专家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6名专家的评判。根据其对问卷的效度的评价,问卷一和问卷二的平均分都大于9.0,效度满足调查的要求。(3)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按照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发放和回收。面向福建工程学院学生选择形体舞蹈课程的女大学生,问卷共计发放100份,共计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共计89份,问卷有效率为89%;同时,向有关专业专家共计发放8份问卷,回收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8份问卷均有效,有效率100%。

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

相对于健美操、球类运动和田径项目,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十分普及。为了对于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论文进行了如下先期研究:

(一)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

1.总学时

我国主要高校的形体舞蹈选修课程一般占用32学时,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的学时比较少,仅有18学时。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在大多数形体舞蹈教师的理念中,32个学时的形体舞蹈课程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已经比较充分了。但是,如果让大学生每天都保持形体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让大学生在一定的有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掌握形体训练的方式和方法,也算是为未来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开了一个好头。因而从总学时来看,目前的学时设计,基本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周课次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7位专家表示形体舞蹈课每周两次为最佳,但是实际上学生每周只有一次形体舞蹈课。他们指出,保持周两次的频率能够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适宜的刺激,这种观点与运动学家对于运动的看法也是一致的。然而,从现状上来说,根据高校课程的频次,每周开设两次体育课尚且有难度,更不用提合理安排两次形体舞蹈课程了。

3.课时

关于课时,形体老师都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三成教师认为,高校女生的形体课程可以根据健身房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每次进行1h的训练即可,大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将课程时间延长至1.5h左右。教师们普遍认为高校女大学生的形体舞蹈课程需要包括热身、地面部分、把杆部分、中间部分和放松部分这五个部分,在训练中增添一定的理论知识介绍,则需要1.5h的时间是比较松紧适度的。

(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选定

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选定需要结合形体舞蹈本身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女生的特点来选定。笔者认为:形体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大学女生矫正姿态和训练舞姿,还要帮助她们锻炼出健美的形体,同时对于减肥、塑身、形体等相关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到位。因而在教学中,可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按照基本姿态舞蹈舞姿、形体健美和理论知识4个部分进行划分。

1.基本姿态训练

基本姿态的训练能够帮助女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态,纠正不正当的形体,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使得自身更加挺拔、美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舞蹈舞姿训练

舞蹈舞姿训练更加偏重于舞蹈教学,这一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基本姿态训练的基础上学会一定的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等,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愉悦身心。

3.形体健美训练

形体健美训练对于现代女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训练门类。许多女生面临着过于肥胖或者消瘦的情况,都需要通过形体健美训练来提升自身形体美。形体健美训练侧重于增强女生体质,消耗多余脂肪,在训练内容上主要采用素质练习、热身练习、力量练习等方式进行,主要是在消耗脂肪的过程中提升女生自身的体质素质,同时达到减肥、塑身或者改善体质的效果。

4.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学习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更和生活中的各个元素息息相关。因而,在理论知识部分,教师不仅教授以上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还应增加一些与形体相关的现代礼仪、健康、养生、健身常识等。这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自我的形体训练产生认同感,使得自身的形体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地坚持下去。

三、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实践、组织实施原则及评价方式

(一)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原则

形体舞蹈课程教学本身和田径、足球一样属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范畴,因而必须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相吻合和配套,其组织实施必须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形体美本身标准不同,而每位大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因材而异、各个击破”。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她们内心的学习兴趣。

2.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断推进。对于没有多少舞蹈基础的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次示范单一动作,将复杂动作分解,然后帮助学生慢慢连贯起来,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巩固,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螺旋上升”模式。这样可以降低活动难度,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信心。而对于理论部分,可以采用直线式安排。

3.坚持内外交融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该在形体舞蹈教学中坚持课堂训练和课外活动,实现内外训练和校外实习完全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基础课程整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普通高等学校形体舞蹈课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篇10

关键词: 上海市体操人力资源 管理人员 教练员 开发对策

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人力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谓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领域内接受过体育专业教育或受过专门体育运动训练的、能够推动整个体育发展的体育人才的能力,即体育人才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运动水平、科研实力、组成结构的总和,包括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等人员。我们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为例,对上海市体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

1.上海市体操管理人员开发现状

一项事业的成功与管理决策层的枢纽作用是分不开的,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协调运行。体操规律复杂,内涵丰富,其管理决策层必须由事业心强、富有责任感、有预见性、懂技术、经验丰富和具有超前意识的人组成[2]。

1.1体操管理人员学历和年龄。

通过对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的调查得知,体操管理人员专科学历占68.8%,本科学历占31.2%,而在三线体操管理人员中有1.2%的是中专学历。从调查对象的范围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管理人员尚无一人。可见,体操管理人员中专科学历比例最高,研究生学历的管理人才缺乏。通过对管理人员年龄层次的调查得知,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45.5岁。从学历和年龄这两个方面来看,要提高平均年龄近50岁的体操管理人员学历层次难度很大。因此,在今后选拔体操管理人员时既要考虑到管理能力,又要考虑到学历、年龄与专业能力。

1.2体操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习经历。

体操管理者的体操运动经历或专业学习经历,以及其对体操项目的运动规律认识,对体操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决定其能否驾驭体操项目管理的重要条件。调查表明,所有的体操管理人员都有从事体操训练或体操专项理论的学习经历。

2.上海市体操教练员开发现状

2.1上海市体操教练员年龄结构。

理想的教练员年龄结构应以中年为主,老中青结合,这样的教练群体,既可以发挥老教练“传”“帮”“带”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和锻炼青年教练;既可以解决教练群体的新老交替问题,保证教练群体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又可以维持教练群体的最佳功能状态。调查表明,上海市体操一线教练员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20%、40%、20%和20%;二线教练员各年龄段分别占12.5%、37.5%、37.5%和12.5%;三线教练员各年龄段分别占10%、50%、25%和5%。可见,上海市体操教练员老中青比例基本合理,有利于体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上海市体操教练员学历结构。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市体操一、二、三线教练员专科学历以上分别占69.46%、74.8%和64.6%,而本次调查表明,三个层次教练员专科以上学历分别占98.7%、93%和91.7%。可见,上海市体操教练员的学历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分析提高原因,首先与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教练员的学历要求和培训力度有关,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开办的成人教育班、学位班及函授班等学历教育形式大大促进了教练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其次与近年来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招收许多退役体操运动员有关,部分学生毕业后即充实到体操教练员队伍中去。

2.3上海市体操教练员运动经历与运动等级。

调查表明,上海市一线体操教练员多数是从国家队(26.1%)和省队(64.4%)退役下来的优秀运动员,健将级运动员占到23.1%,他们自身有着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和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上海市体操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三线教练员中主要为市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60.2%),而运动等级中一级运动员占到86.2%,可见,应加强对三线教练员的培训。

2.4上海市体操教练员培养。

一种系统,如果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这个系统将无法维持,甚至会丧失系统应有的功能。作为体操教练员人才的自身功能,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要保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重视体操教练员的才能输入,即培训工作这一环节。调查表明,上海市体操教练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教练员每年仅1―2次,小部分教练员有3―4次的机会,仅极少数会有更多的培训机会。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些三线教练员一年中没有一次培训,甚至几年没有一次。据访谈得知,教练员自身都希望及时了解体操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可见,目前体操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尚有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广大教练员的需要,这不利于体操事业的长远发展。

3.上海市体操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3.1扩大体操经费来源,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第一,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运动员培养新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要为他们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第二,深化体操赛事改革,使体操比赛趋向系列化和多样化,加强体操赛事的商业包装,挖掘体操魅力,吸引社会公众目光,争取得到更多媒体、企业和商家的支持。第三,走体操职业化道路。体操是一项周期长、花费大的项目,仅靠吃“皇粮”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体育改革的浪潮。足球改革的突破证明了我国体育只有转换机制,走向市场才有更大的出路。体操也是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之一,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的优势和名人效应,尽快推向市场,通过兴办实体,利用各种职业途径,扩大资金来源。

3.2加大竞赛改革力度,多种方式举办比赛。

竞赛是调节竞技体育的杠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东欧体操强国的“全年模拟训练”就是通过在训练中广泛采用各种形式的竞赛手段有效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美国的体操俱乐部和学校自己就可以组织比赛,自筹经费,自定规程,比赛的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他们把比赛作为训练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八十年代,上海市基层体操比赛都曾相当红火,而目前基本仅剩专业性体操比赛。因此,打破行政办赛框框的限制,加大竞赛改革力度,大力鼓励和培育社会办赛,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国内体操比赛已迫在眉睫。

3.3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第一,提高体操管理人员决策能力。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博弈决策能力上,也就是制定和抉择体操项目参与竞争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途径与手段的能力。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驾驭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管理人员要善于统筹全局,能对各种现实、各种因素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能统筹兼顾,把满足个人地需要与现实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完成管理的目标。第三,提高管理人员的影响力。体操管理者的影响力是其成功进行管理、实现管理功能的关键和必要条件,应重视自身素质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以身作则,虚心好学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整个队伍中树立较高的威信。第四,提高管理人员的激励能力。激励能力是管理者能够科学地、创造性地采用符合教练员、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调动起他们在运动训练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能力[4]。管理人员要注重学习掌握现代激励理论和方法,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3.4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

第一,加强教练员特别是基层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制度建设。近年来上海市在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形成了高、中、低三个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对上海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必须看到,目前全国对担负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任的基层教练员及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重视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制度建设,从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上确保不同级别的教练员都能得到有计划的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第二,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现代的教练员岗位培训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性的培训,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练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胜任执教工作。然而,由于受“学历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已往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内容过于强调对学科理论体系完整性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教练员的工作脱钩的矛盾,教练员被动学习、为资格证书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调动教练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摆脱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的束缚,必须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来确定培训的内容。第三,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形式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决定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通过采取长、中、短期培训班,选派资深教练和学者到基层讲课与指导训练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基层教练到国家队或训练水平高的运动队访问学习,以举办优秀教练员优质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形式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李万来.西南地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俞继英等.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3]汪康乐等.江苏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教练员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