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教学模式
在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重学科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加强英语专业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中引入了英语微格教学。并把教学实习从内容到形式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微格教学及其特点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法。被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通常,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学生进行10―20分钟教学,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同时讨论、评议,最后由导师小结。
微格教学于1963年产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英语微格教学课程的设立,实现了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整合
长期以来,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方式是:(1)教师进行课程教学;(2)师范生完成书面作业;(3)教育见习与实习。有人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加工,(崔奇微格教学与英语学科教学论作者系中国电教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心理成熟慢、教学适应期长。而将微格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技能的分类理论运用于指导培训教师时,教师的成长机理就大为改观,它已不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变化:
(1)在优秀教师的“自然成长”加入“人工塑适”的成份,给予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使在某一水平面上能快进快出,加速成长。
(2)变教学经验行为的积累与学习为技术行为的培训与掌握,明确教学技术行为的要素、方法与效果评价。
(3)变整体上的一般性要求为具体的分解训练。
可以说,微格教学解决了在师范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微格教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基本的教学技能是形成综合教学能力的基础,并对英语学科教学中应有哪些技能。各项技能是什么以及教学技能的形成规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教学技能的分类在微格教学中至关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技能分类:
第一、英国的特罗特(Trottt)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能够表现、能够实际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知的教学行为,分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人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
第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区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种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人;(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提问;(9)分散性提问;(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
第三、孟宪把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1)导人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提问技能;(4)讲解技能;(5)变化技能;(6)强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书技能;(9)结束技能;(10)课堂组织技能。
第四、原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九项基本技能,即:导人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依据英语微格教学实践。本文着重介绍英语教师的课堂授课的技能。英语课堂授课技能包括:常规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两种。
(一)常规教学技能
1 教态: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站、走姿和服式。
2 教学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轻重及声量控制、节奏和常用课堂用语。
3 教学媒体:包括板书、简笔画和教具(直观教具、电化教具)。
(二)综合教学技能
综合教学技能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九项基本教学技能,即: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英语微格教学模式初探
(一)事前的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学习理论、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教学评价和学习者的特点等教育教学理论。
(二)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
把英语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常规技能和综合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也可对照使用,一般以正面为主。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三)骗写教案
根据确定的教学技能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教案。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要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
(四)微格教学实践
1、组成微格课堂
教师角色:由师范生扮演
学生角色: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或真实学生来扮演
教学评价人员:被培训者的同学或指导教师
技术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的同学
2、角色扮演
教师角色一般进行10-15分钟的模拟授课,要先做一简短说明以便明确:训练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来扮演学生。
3、准确记录
一般用录像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录音或文字记录,录像更及时、真实、有效:
(五)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
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角色扮演结束后要及时重放录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者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
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3、讨论评价
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指导教师要从各自的角度来评价实践过程,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
(六)修改教案
篇2
一、自主实验的应用
自主实验的应用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实验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自主操作,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等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如果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满氧气的瓶口,木条会有怎样的变化?”可见,这样的自主实验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小组实验的组织
小学学习模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确保学生在不同的分工中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进而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走进化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CO2”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化学课堂活动之中,在实验时,我选择了小组实验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小组从“碳酸钠、大理石、浓HCl、稀HCl、稀H2SO4”等实验药品中进行选择,然后,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最后,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得出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同时,每个小组用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再进行一次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及高效实验课的实验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的应用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演示实验的价值,要鼓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实验展示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CO还原Fe2O3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条件是高温,一般实验室的酒精灯很难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在本实验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演示实验,首先,我引导学生试着写出CO还原Fe2O3的方程式,然后,试着说出实验现象,之后,借助视频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实验课堂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实验素养,从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学科整合;工作平台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已经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前提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专业教学的主导模式,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是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实践”是实践教学中占较大比重的一个工作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其中所包含的职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技能的方法以及教师间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整合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能,节省教学资源
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能避免重复教学、无效教学,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能。
2.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完成幼儿园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具备一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能力。大体上,专业的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说、写、弹、唱、画、跳、做(编创、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综合教育能力则指幼儿园教师在保教活动中应具备的各种教育能力,可包括观察分析幼儿能力、策划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组织游戏活动能力、班级组织和调控能力、创设教育环境能力、利用教育资源(家园沟通、与社区合作)能力、教育评价和反思能力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能有效地关照学生上述各项能力训练的需要。
3.实现高职高专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围绕项目开展“学科整合”教学,项目多来源于幼儿园教材,这就使得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联系,学生能最大可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材、活动要求、幼儿特点、教学教研工作要求,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二、学科整合教学的特点
1.实效性
围绕项目开展各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大大节省重复教学所浪费的课时,提高教学实效。以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模块为例,该模块包含多个项目,如幼儿园歌唱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游戏活动等。通常音乐课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幼儿歌曲、幼儿欣赏乐曲,使学生了解儿童音乐。“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学科的教师实践性教学中,也需要运用音乐案例。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学科的教师似乎是不谋而合的,都意识到师范专业课教学必须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促使两科教师互相沟通,在选用教材和案例上,双方可以达成共识,避免重复教学和无效教学,在有限的学时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园教材、演绎教材、设计幼儿活动方案、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以下图示就是围绕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由音乐学科、语文学科、教师语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学科、美术学科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学科开展的学科合作模式图:
2.可操作性
学科整合的教学,应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利用可操作性的素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选材、教学、学生练习到教师评价,都必须考虑可操作性。教学方面,应结合幼儿园活动从分析、设计到组织各个环节的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的对接。学生练习时,应按照幼儿园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展开训练,使学生熟知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评价时,也应根据幼儿园工作标准开展评价。这样,就能逐步实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的深度对接,实现学科整合教学的可操作性。
3.可迁移性
学科整合教学的教学素材,应选择典型的幼儿园教材作为项目的主要案例,在案例中包含完成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所需要的关键要素,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这些关键要素备课和组织教学、开展学生实践活动,使这些关键问题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使学生具备解决同类问题的关键能力,便于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以上图示中显示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掌握了对歌曲《小树叶》的分析方法、表演方法、教学方法,把握住对该歌曲教学目标的表述,这些关于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关键能力就能帮助学生胜任其他歌曲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4.互动性
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应强调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具体执行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合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层面应打破以往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工作格局,建立新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平台,如,可以建立教师工作室,由该工作平台根据项目的需要,围绕项目,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展开协商、分工、备课等活动,以确保项目的实施。除了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外,教师工作室同样还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之间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学科教师可以和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展开交流,了解幼儿园教材更新、教研动向等信息,并与幼儿园教师开展项目讨论,使教学与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幼儿园培养适用的、有发展潜能的未来幼儿园教师。
三、围绕项目进行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施步骤
1.选择整合的素材
学科整合教学,一个项目需要数名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才能完成,这个项目必须具有典型的特质,能帮助学生在该项目完成后初步具备完成幼儿园某种工作项目的基本能力,因此,项目的确定、学科整合素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材中选择某个教材作为教学的素材,使项目教学与幼儿园具体工作项目融为一体,使项目更具有操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所选择的素材必须具有代表性,完成该项目应尽可能多地涉及各种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获益。
2.研究整合的方案
“学科整合”教学,在选择好合适的素材后,项目工作平台要承担分析项目的任务,首先分析出与项目相关的各项知识、能力及工作态度以及完成该项目涉及的学科和活动。以上述音乐活动项目为例,幼儿歌唱活动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态度:
(1)分析幼儿歌曲的风格、情感、节奏等知识和能力。
(2)即兴伴奏幼儿歌曲的能力。
(3)演唱、表演幼儿歌曲的能力。
(4)掌握和运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方法。
(5)掌握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6)设计和制作教具的能力。
(7)书写教案的方法。
(8)说课的技能。
(9)组织幼儿园歌唱活动的能力。
(10)评价和反思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知识和能力。
(11)小组合作、交流的态度及共同完成项目的能力。
以上十一条知识、能力和态度,涉及音乐学科、幼儿园活动设计学科、语文学科、教师语言学科等好几门学科的内容和活动。工作平台在分析结果出来后,就应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和备课,制订出完成该项目教学的具体方案及学时安排,编制项目手册,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项目教学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各科教师即可围绕项目有序地实施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依然要突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与项目相关的每位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不断修改教学方案和要求,以使得项目各方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当然,各科教师更应该借助工作平台,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征求幼儿园教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使项目教学更加贴近幼儿园实际工作,和幼儿园教学更精准地接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现实价值。
4.能力迁移
一个关键项目的实施,其实只是打开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窗口,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关键项目实施后,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不断扩展训练的范围。因此,教师还应讨论选择更广泛的相关项目,布置更多、更具体的项目训练,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开展相关的知识运用和能力拓展练习。开展此类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训练,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见习和实习活动,到幼儿园实际工作岗位去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科整合”工作平台可以采取专业教师跟踪观察、辅导,邀请幼儿园教师观察、辅导和评价等措施,保证每位学生得到具体的指导。
总之,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寻求的是一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与幼儿园工作深度融合的教学途径,旨在提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际成效,有效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进入职业状态,同时,可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度和教学研究能力,并提高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篇5
摘 要 新的世纪,新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合理的知识构架、专业知识和新学科知识。体育教师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各种能力的强弱又是自身知识水平的体现。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知识内容、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双重考验。
关键词 知识水平 个人能力 教学 教育 教师 学生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不断超越西方大国,政治改革是重要转变,但是人才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人才培养中基础学科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作为中学教育中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修养?提高哪些业务水平?我们在实践当中都深深感觉到有很多需要补足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体育教师的知识构架
中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他拥有的的知识结构也应该不同。现有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备课马虎、上课放羊、课余打牌等现象。忽视文化修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兴学科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重心,新学科知识是指导和促进教育能力的保障。
(一)体育基础知识
体育的基础知识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而且,还要具有文学、美学、外语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其次,是教育基础知识。既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二)体育专业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人体生理学、解剖学、保健学、运动力学、生物化学。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各项运动教材、大纲的要求、准确掌握动作技术、指导方法,还要求掌握应用科研学科的理论,包括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使用等。
(三)体育新兴学科知识
一般指体育教育服务的一些新兴学科知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知识的迅猛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许多新的,与体育学科相关、相邻、相交叉的学科应运而生。这样,就要求掌握更多的、更新的知识,包括运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专业知识、视频、技术动作分解。运用电脑技术三维技术分析技术动作,找出优缺点等。
二、体育教师的能力构架
教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度的表现。两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而教师的能力即是知识结构的体现,又是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那我们这些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相应的能力呢?
(一)学校教育能力
中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教育尤其显得重要。作为体育老师也是对“育人”有着特殊的角色,体育教师可以在活动中、竞赛中、无言的对抗中感染学生,这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观。
(二)体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本质就是教学。教师能力的高低重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良好的备课,充实的课堂内容,优美的示范动作。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影响。教的好,学的也认真,提高也快。
(三)科研能力
体育老师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还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写写画画是文化科老师的事,体育老师就是在场地上驰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中国是有了很好的先例。中国今天的强盛很大程度上都是重视先进科技的研发。中国体育的强大,在世界比赛和奥运会上屡屡斩获,也是实干加巧干,科技辅佐训练的成果。体育教师应该拿起笔和书,多进行系统研究和学习,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和眼界。
(四)课余训练能力
中学的体育教师都承担着业余训练任务,对自己的专业或爱好是很好的提升。不仅要教学好,还要有专业顶尖选手,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有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其中也包含了技术基础、科研能力、比赛控制等综合能力。
(五)组织和协调能力
体育教师在学校重要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早晨的晨跑,大课间的指挥,军训的协助,各种会议的集合安排等,大型活动都有体育老师的身影。在这当中就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威严力。
三、结论和启示
(一)未来的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由“广阔”和“博深”的基础知识,“新”和“全”的新知识构成。这样的形成一个多单元、多学科、多种类以及多方向、多因素、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二)未来中学教育的方向会向更人性化,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而整体素质的要求需要我们具备教育能力、教学、科研、训练、学习、电子等多方面的综合。而且在这些方面还要融会贯通、互相促进,相互渗透,超出本身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和家长的理念各有差别。在具备基础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潮流信息,对最新体育赛事、体育报道、明星动态、裁判规则变化等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胸有成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李富荣.体育科学[M].2005.
篇6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我们的思路
传统教学方式中“填鸭式”早被批驳,但由于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培养方式,高等教育中大部分仍在一定程度上沿用着老式教育模式,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开办讲座,增加选修课等方式,这些方式已成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沃土。但是过多的活动,且多集中在大一、大二的关键时期,加上德育量化管理的某些缺陷,在无意中冲击了学习,误导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搞突击的趋向。老师反映课堂效率低,作业抄袭,无法严格要求,教学质量下降;有的班级毕业时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不到70%。另外,学生反映,不能静心学习,完不成老师的要求,同时由于担心不及格,又影响了课余活动的投入和质量,常怨学校管理太严,左右为难,顾此失彼。而学籍管理来不得半点懈怠,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有联系又各有内涵的矛盾统一体,只有使之辩证统一,才能共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将素质和能力教育广泛地寓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之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目前学生素质培养主要指的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能力培养主要有社交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能力等。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上述素质和能力培养,则过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参与式”教学思想,反复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也深受学生欢迎。
二、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分讲课和试验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尝试的主要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实验课中去完成。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参与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通过课堂发言来表现,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我校学生多来自农村,相对较内向和自卑,尤其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课堂发言和回答问题时相当紧张,即使会也不愿主动站起来,究其原因,回答是“从来没有过”,“老师提问我我就回答,我不习惯自己站出来发言”,“不敢”等。看来习惯性的被动听课,课堂沉默是参与式教学的最大障碍,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循序渐进的过程,攻克这一障碍也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转变被动听课习惯。
为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参与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必须讲明道理,争取配合。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上讲明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详细介绍参与式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相互作自我介绍,并互相提出对学习的希望和要求,增进相互了解和沟通,营造一种参与气氛,活跃学生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次注意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参与并在课堂上养成发言的习惯。例如,变传统的课前提问为由学生总结上次课的重点难点;在讲课过程中,时时引出问题由学生思考,并结合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学生已有所了解的问题,由学生回答,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如由学生回答“季节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离太阳有远近造成的?”由此引出“太阳辐射量”的问题,并为后面讲解“太阳辐射能量”留下初步印象。
第二步,引导讨论,难点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长期的被动学习,学生自学能力很差,没有教材就无法学习,有了教材自学也很慢,理解浮浅,不能发现问题,更经不起深究。学生说“粗略一看好像都懂了,深入一问又不知如何,最怕的就是老师深问”。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只是“老师领进门”,将来的事业需要学生自己开创,工作中还需不断的学习,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今后成功的基础。结合本人课程的特点选择适于自学的章节,先由学生课外自学,然后课堂上由老师按照顺序引出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抢答。回答是否正确,由全班同学讨论乃至辩论,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堂由老师引导、调动,同时注意鼓励胆怯的同学回答相对简单的问题,对于通过讨论、辩论还无结论的问题,再由老师详细地讲解。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来解决问题。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理解得深,记得牢,学习主动,课堂活跃,增加了竞争意识,展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不足,又能在学习中使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很希望多一些章节和课程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第三步,学生讲解,老师把关,着重培养学生文字组织、语言表达和快速分析能力。
由于缺乏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回答问题时,很难见到有条有理的阐述和表达,有些同学说了半天,听不出是何意,有的同学只能照本宣科或回答像背书,有的紧张得说不出话,更多的同学不敢发言。这些现象在历届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或多或少都有表现。因此,结合本课程最后一章内容具有专题性,需要综合使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便于复习和检验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特点,采取老师放手,把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分组讲解的答辩式方法。首先由老师结合学生专业和教材,准备几个专题,约5―7个,将学生分组,由学生选题,每组同学自己查资料共同讨论,总结,写出讲稿,然后推荐一人或数人上台讲解,讲解完毕,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该组同学回答,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作总结点出重点,指出优缺点。
这一章结束后,学生反映最为强烈。讲解该专题的同学,为了能讲得透,讲得好,同时又能顺利解答其他同学的提问,用学生的话说“不要被别人问住”,必须广查资料,反复讨论认真写出讲稿,做到深刻透彻。而其他同学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准备本组的专题,另一方面还要在其他专题讲解前,做好全面了解,能够提出问题,若想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更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理解。讲解时,台上的同学严肃认真,有条不紊,争取不留下一个漏洞,台下同学认真听讲,做好记录,努力发现问题。讲解完毕,辩论开始,虽然不能做到问题尖锐,回答有序,也还能做到有问有答,有争有辩。在答和辩中,综合使用了前面所学理论,对其加深了理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大多数问题都能通过辩论得到答案,不用老师再作讲解。
同学们反映,这种方式给了他们很好的锻炼,增强了竞争意识,通过战胜自我增加了自信,改变了学习心态,学到了主动学习的方法。通过专业的理论的综合应用,更加深了对其理解,并对专业知识产生了浓厚了兴趣。林学95级理永霞同学,学习认真扎实,理解力强,由于过去的学习和活动都由他人安排,所以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虽然大多数问题她都会回答。通过循序渐进地参与式教学和老师的引导、鼓励,增加了她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使她能在专题答辩中主动上台讲解一部分,并能积极提问和回答。从她脸上能明显地看到少有的自信和兴奋。另外,由于方言难懂,字体难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讲解和答辩的效果,也使同学们认识到普通话和字体书写的重要性。林学96级高小平说:“一开始,因为自己不会讲普通话,字又写得不好,不敢上台讲,后来在辩论中,一鼓作气上台讲了,心里很高兴”。不少同学表示今后要学说普通话,练字,并希望其他课程也能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们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是普遍现象,也是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大学生动手能力主要在试验课中培养。众所周知,由于仪器的落后,实验材料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动手机会少,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一个原因,而实验安排欠妥,要求不高和学生实验不认真,不求甚解,怕把仪器弄坏等,也是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另一个原因。仪器和经费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但实验方法的改革却是能够作到的。在实验课中我们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
1. 加压+爱心和鼓励
严格要求,增加压力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试验课的积极性,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克服敷衍了事,不求甚解,报告抄袭等现象。具体作法是:(1)要求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预习,老师只讲注意事项,减少原理和操作的讲解,对实验内容通过列出思考题来概括。(2)严格要求。一方面要每一个同学都能掌握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同时还要求实验报告当堂完成,使每个同学都作到有备而来,完成而归。
罗森塔尔效应的灵魂是信任和爱鼓起学生上进的风帆。实验课中在增加学生压力的同时,老师的爱心和鼓励是不可缺少的。在学生实验时,老师始终在学生之间,并注意用爱心树立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用鼓励消除学生的胆怯,激发学生动手,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实验课的主动者是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或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和动手来找到答案。
2. 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实验结束时的考核是对实验的促进,是保证实验效果的手段。我们采用在实验课结束时,随机指出几名同学站出来回答问题或将本实验的部分内容操作一遍,如有不能完成之处由同学们共同指出和纠正。本方法的优点是:(1)轻松活跃,适合青年人的心理和特点,能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2)是对于实验内容和操作的共同复习和小结,可加深记忆。
教学实习,是气象实验的一次全面的系统“实战演习”,若只交实习报告,不加考核,加上又是在野外进行,老师难以管理,部分学生就放松了要求,只是在走过场。学生或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观测间隙,打球的,聊天的,嬉笑的应有尽有;而到交实习报告时,不是资料处理不完整,就是丢了数据,起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只有通过严格考核,才能做到严格的管理,达到教学实习的目的。因此,我们将实习设计和安排的原理等理论问题公开由同学们去准备,实际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每一步骤、每一细节都要做到,实习结束时,逐一考核,严格打分,或要求回答问题,或要求操作观测。这样一来,教学实习效果大为改观,没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每次正点观测安排有序,认真而规范,观测间隙,又都在认真处理资料准备理论题的答案和实习报告。经过考核每个同学都基本掌握了操作步骤和方法,动作较为规范,动手能力和仪器使用能力明显提高。
三、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提高文化品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是我们贯彻教书育人,实践学生素质培养的另一方面。如结合课程内容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本学科的科学家的生平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些自知卓见和至理名言,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道德得到濡染;利用本学科的一些科学规律,揭示人生哲理,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困难,正确地分析问题;用老师自身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文明言行的表率作用等等。
(一) 树立民族自尊自强精神,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专业课教学中也应注意树立民族自尊自强精神,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独特的气候,造就出旖丽独特的风景、丰富的物产、独具一格的人文情趣。因此我们在讲解气候特点时,选准结合点适时描述我国长江流域四季分明、鸟语花香,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我国大东北独特的物产,勇敢豪爽的人文风格;云贵高原四季如春的气候,多种民族的美等等,使学生在掌握气候特点的同时,了解我国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唤起爱国热情。
(二)引用文学佳作,增加文化品位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佳作,不少诗句脍炙人口,同时也很好地概括了气候的变化和自然规律。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很好地描述了高山上具有多种气候带的特征。又如用“高处不胜寒,何适在人间”概括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学生一下便可掌握,而且经久不忘。再如在讲解森林的作用时,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点出森林固土固水、减少洪涝、清洁空气的作用,并唤起学生植树造林、治理环境的强烈专业责任感。讲课时适时引用文学佳作,一方面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介绍科学家及科研成果,启迪思想,濡染道德
注意介绍本学科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和工作态度,在介绍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不忘介绍科学家吃苦耐劳,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及科研成果给人民带来的财富,可使学生由对科学家的敬仰进而到学习科学家的为人,在榜样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态度。
如在讲气候变迁时,介绍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祯。他虽年事已高,但坚持作气候学中最基本的观测工作――物候观测,得到我国少有的一地连续几十年的物候资料,推动了物候学的研究。告诫学生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展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又如介绍黄土高原造林技术成果时,着重介绍科学家不恋安逸,深入贫困地区,不畏艰苦的品德及该成果为人民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树立爱我林业,兴我林业,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思想。再如北农大一位老先生,在被“下放”,被“改造”的年代,用一只温度表研究不同水温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不要只讲条件,这山望着那山高,身浮心浮,大不成,小不为;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条件,做好眼前的工作,搞好学习。从我校蒋建平教授忘我工作,生活俭朴,并多次将国家的奖金捐给学校用于扶持和奖励特困生特优生的令人敬佩的品格,使学生思考做人的根本,净化学生思想等等。
篇7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准绳,然而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职与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还存在差距。本文试图从中职师生的现有职业核心能力认识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解释观点。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学校,学校办教育关键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近观几年来的职业教育成果,我们发现学校辛苦培养的人才得不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就业单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人才。鉴于此,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中职院校的误解。
一、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探讨最初来自于英国,发展于德国,同时提出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理解。如,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报告对毕业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职业能力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强调能力的通用性,其实质是介于抽象的原理知识、价值观与个性发展、具体的操作技能、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能力,也有报告称这种能力为“核心能力”(key skills)、“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skills)或“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1]
随着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我国就业环境的恶化,学校经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劳动力人才的要求不相称,职业院校开始感觉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职业核心能力在学术界引起了系列的探索,产生了系列观点。封松松(2006)从学生干部就业优势现象引发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浅析职业学校教育中核心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的任务定位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人才;[2]唐以志(2007)把核心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关键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并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3]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
综合上述观点,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但不局限于技术技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用人单位对学院经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太认同,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关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在探索中取得了可观成绩,但是对职业教育本职和精髓的认识还有偏颇。通过问卷调查、亲自访问、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手段研究学生、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发现了各方不同的职业能力观,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在本次问卷调查、亲自访问、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多种方法的调研中,我们把社会各方面和层次的职业能力认识现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生层面看,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技术能力。在职业院校没有学习一定技术,就表明职业教育学校的失败,这也导致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学校教育不满、学校招生不断受到挑战的缘由。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通过中考后没有考上好重点中被筛选后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理解能力和自觉性等方面无疑要相对落后,年龄又比较小,外出工作父母不放心,导致他们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大多是他们父母对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认识。父母送子女入职业教育,就是希望子女在文化能力比其他孩子差的背景下学习一技之长,将来在就业市场中能找到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学生层面看,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某项专业技术。在一批批中职毕业生流入职业界后,他们确实比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能马上胜任某一岗位,但是1年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显示了竞争的弱势,发展问题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对自身专业技能也不能体现创新和创造能力。
2. 从学校角度看,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归纳职业方法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能力。学校要继续办学的主要方面是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后才会追求其他的要求,如果学校的职业核心能力观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会导致系列政治资源和经济支持的损失。从学校组织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项目可以看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才可以获得系列资源,才可以研究和探索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框架里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不但在2011年3月已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成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试点单位”和“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试点单位”,而且为保障本课题的开展与应用的研究,学校以此作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将它作为教学专项研究,并提供政策支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固然为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兴国的战略高度,比较理想化、系统化,然而就是在这种核心能力的倡导观下,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呈现出以下几种明显的现状:一是中等职业院校不断扮装门面打出职业核心能力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派头,博取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认同,以此为契机争取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二是中等职业院校领导班子不断深化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加大对教师的工作量,倡导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剧,教学压力增加,教师教学评判标准多样化;三是职业院校学生把职业教育的课堂变成游戏场所,变课堂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为课堂只是为游戏而游戏,为活动而活动。结果忙碌的是教师,改革的是教师,辛苦的是教师,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变得十分轻松,变得十分被动,在智力和能力方面真正成长的很少,甚至还有退化。
二、基于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调研现状可以发现,学生与学校的职业核心能力观存在差异,并出现恶化现象,真正的学习主体认识不明,而非学习主体却站在职业教育前沿进行研究和教育。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认识者去教育低职业能力诉求的学习者,是造成职业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障碍。从现象和师生差异职业核心能力观的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思考,试图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扭转畸形的职业核心能力观现状,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
1. 要扭转畸形的主体行为,变被动的学习主体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从世界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成熟度。中职院校学生刚刚初中毕业,认识和理解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职业教育还要多渗透传统文化培养。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控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培养技能而培养技能,在培养技能中利用生本教学法,但基于现实的学生能力无疑把学生从技能培养引入到游戏中来,结果沉淀于游戏而对技能忘得干净。
2. 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践要基于学生的现实能力进行改革,纠正“忙碌的先生,休闲的学生”之怪现状。职业教育不是花样教育,哗众取宠,应该基于现实特征,因材施教。所以,中等职业院校要以“文化教育”为起点,缩短学生和教师理解力上的误差,锻炼同学的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等综合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专业技术”为培养核心,在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成熟度后,才能在活动中学习专业技术,领悟专业技术的精髓;以“专业实战”为平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能力的运用中学会人际交往,因为工作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不但要专业知识,还要很多的其他方面,比如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专业技能只是环境诸多技能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安排好学习秩序,扰乱秩序将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失败,一般要在学生入校第一阶段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以理解力、成熟度为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以“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学员的技术技能,达到学员父母理解的技术能力;第三阶段才是实习,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总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们要从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找出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的根源,找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的瓶颈,不要盲目地追求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要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与现阶段职业院校学员本身的素质相结合,总结和分析中职学校学生、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现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6,(19).
篇8
[关键词]职业高中;实训课;素质;能力
一、实训课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以考试为中心,以分论人。培养出来的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无法应对多元社会的复杂多变。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日益严格,许多职高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历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过求职关;有的毕业生即使进入用人单位后,难以承受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难以经受挫折与失败,无法独立开创工作局面等原因,最终不得不就业又失业。结合实作课教学,加强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二、转变教师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1.转变目标观。由单一的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形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提高部分实训课优秀学生素质转为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素质。
2.转变人才观。改变以分数论人的偏见,从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育人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实作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人的着眼点。
3.是转变施教观。由只对少数优秀生和学生学习期间负责,转变到对学生群体和进入社会后负责。使每个学生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通过实训课培养素质提高技能,为毕业后融入社会负责。
三、教学中应以师表作用和人格魅力育人
“教书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职高实作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以“育人”为本位,把铸造学生灵魂、生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授中,应自觉加强“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方面的自我修养,注重以自己知识丰厚、技艺精湛的良好人文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勤奋好学、广采博览的严谨学风;心胸开阔、品格高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行为的楷模。
四、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专业气质。教师应结合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外在气质与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相符合:(2)自信心。引导学生不要因自己学历低或社会经验少丧失信心,鼓励他们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能力,做好自我定位,重树自信心;(3)坚强意志力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对压力和困难产生一定预见性,并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其意志,培养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4)良好的人格素质。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格素质是进入社会求职、就业、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养成宽容、大度、善良、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通过听讲座或多与外界交流,培养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情感调控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正确认识他人、悦纳他人,养成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素质和技巧。并通过实作课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素质的形成。
3.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师针对职高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好专业技术,实现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
篇9
1、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可细分为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口语交际能力。所谓“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活动。而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在这种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它是语言的综合体现。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我们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虽有增强,但教学进展缓慢,其现状不容乐观。大班英语教学现状使口语训练很难落实到个人;高职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并且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许多高职生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笔试的成绩来衡量英语学得好坏,尤其在内陆地区,学了英语,似乎找不到用武之地,甚至连使用外语的氛围都感受不到,缺少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动机不强,自信心不足,怕出错丢脸,怕开口,少开口甚至不开口;同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因此,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主动性发挥,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利于学生进行口语实践。
3、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3.1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曾提出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共同发展,善用差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利益一致,责任明确;公平竞争,奖励集体。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水平相当,且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因此分工明确,彼此合作,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发展交往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保证了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些跟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质的区别。
3.2 实施策略
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编写模式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以我们所选用的教材《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为例,笔者对一年级三个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口语教学模式。把每个班分成异质的10个小组,并选出一位小组长,担任组织与监督的工作。英语教学中,把口语教学与听力、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利用口语活动把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口语训练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口语的活动
3.2.1热身活动:每次上新课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说的活动。活动的形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如讲故事、新闻报告、绕口令、唱英文歌、朗诵等。以小组为序依次派人发言。学生课前可先向小组成员提问、质疑,相互间讨论并纠正语音、词汇或语法错误等。让每位同学都有上台说的机会。 "
3.2.2看图说话:图画为说的练习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情景。凡是有图的课文或练习(对话与阅读课为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让每个小组(4人)分成两人一组对话再轮流交换对象进行交流,两两结合的伙伴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互动。给不同级别的学生设置难易不同的活动,分为看图说词语、看图陈述、看图问答、看图叙述、看图描述、看图表述。
3.2.3情景对话:口头交际能力培养要经历模仿、运用与再运用的积累过程。各小组成员在老师提供的半真实情景中就某个日常交际话题进行交流。角色扮演是最常用的情景教学,其中小组人数可根据表演需要适当地增减。如采访名人、购物、看病、旅游介绍等,无论是文中剧本的改编还是自创的情景,都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把已学的或现学的知识用英语讲出来。
3.2.4“头脑风暴”:指在一段时间内使我们的大脑就某一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教师是此活动的组织者。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把任务分解成层层深入的几个小问题,然后分给各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各小组相互再讨论及询问教师。各小组记录所有的“点子”、意见与建议,讨论通过后派代表陈述小组的解决方案。此项小组活动能开展的前提是主题否能吸引所有人参与,吸引每个人思考与讨论。
3.3 注意事项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与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和民主的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使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使学生的口语训练更加行之有效,英语教师必须做到下列几点:3.3.1要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有序的、可操作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循,活而有序,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3.3.2 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四听:听清楚教师的目标要求;听清楚同学的发言,不去插嘴;听清楚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完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3.3 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
3.3.4 教师灵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才能更贴近学生,进行调控,给予巧妙地点拨与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3.3.5 为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分层次设计问题,避免 “一刀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问题,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3.3.6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时进行以鼓励为主的总结评价,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闪光点,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进行奖励,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学生更乐于参与。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
篇10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
[3]王培根,陶沙,李莉.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