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篇1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不难发现,校园文化建设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校园文化与其建设。前者,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而后者则表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无谓的顺其自然,而应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不同的引导方式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偏离老师这一主导,老师成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青年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在老师成长日记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1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各专业协作组;组织各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论坛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3.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3.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3.3网络交流――分享资源的天地

如果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氛围的话,网络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方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如今,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论坛”、“和风论坛”、“读者论坛”上建立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建立了个人主题贴。网络,使教师真正走进了教育科研;网络,也帮助青年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 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4-1.5

校园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再加上其办学历史短,校园文化底子薄,学院更侧重于对校园硬件、教学设施等资源的投入,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成了一项受重视程度不高,支持指导力量不足,规划设计欠佳的工作,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独立学院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只是简单地复制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深入,往往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仅停留在举办体育、文艺活动等显性文化上。体现独立学院精神和价值的隐形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完善,代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品牌”文化没有形成。

(二)学院的组织管理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独立学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虽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但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权有待进一步明确,各类规章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很多独立学院的学院制度基本上照搬母体学校,只是做些“缝缝补补”工作,造成学院制度“水土不服”。

(三)部分师生存在边缘心理,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体系的认同感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成绩较低,很多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有时认为自己不如母体学院的学生,或者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部分教师对学生也缺乏信心,在教学要求方面刻意降低很多。最终导致部分师生存在边缘心理,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体系的认同感。

(四)缺乏主流校园文化,缺乏校园文化活动的向心力

独立学院的大学精神尚未形成,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优势只益凸显.但代表独市学院灵魂的大学精神却至今仍未形成。当前,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和校徽等文化标识的独立学院仍普遍存在,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也还存在。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自身的目标密切相关。因此。独立学院根据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建设符合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一)加强独立学院硬文化建设

1.搞好校园基本建设,赋予学校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建设

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教育意义。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性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独立学院软文化建设

1.强化校风、学风和宿舍文化建设,形成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

(1)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特点,要大力加强校风建设。利用院报、广播电视、校园网和海报栏等舆论工具,加大校风建设的整体宣传攻势,形成一种与独立学院发展目标一致的小气候,使更多的人受到熏陶和感染。

(2)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学习风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以人为本,对学生采取“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并落实“奖惩”机制,特别是对考风考纪方面的教育和奖惩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形成以勤奋、认真学习为荣,以懒惰、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

(3)推进宿舍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总结讲评;根据宿舍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美化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化宿舍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训练当中。

2.提高学生团体活动质量

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学生文化活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把学生团体活动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特别是加强其中文化性社团组织的建设,以增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和娱乐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组织,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磨练意志,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强调学生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关于学生职业规划的课堂。在新生入学时,重点强调职业生涯的发展应从大学生入校开始,介绍未来所学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引导其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学会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针对四年级学生,敦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是否已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以及是否准备充分;或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等。

(三)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言行举止等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和重要传播者,学生是校园文化最大的受益群体,因此,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工作是推广好校园文化的首要条件。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园文化体系。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

2.实现优秀师资传承,资深教师培养年轻教师

学院可以组织资深教师定期开办一些讲座,向年轻教师传授相关教学经验、科研技巧和专业知识。学院有意识地安排年轻教师经常去听资深教师讲课,让年轻教师在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宗新.论大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13.

[2]张扬,张新明.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9):40-42.

[3]刘存刚,成晓晴.构建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27-28.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6.

[5]张瑞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6]熊明亮.浅谈高职学生干部的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篇3

基金项目:2012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课题编号:JY201224)

摘要: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能被称为“文化”的事物是不多,而计算机则被公认为是可称为“文化”的,这说明计算机将和“语言文化”一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大学生对计算机理论、技能的掌握,形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各种品质。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文化

绪论

国际上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首次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这个不同凡响的观点如同一声春雷在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几乎得到所有与会专家的支持,从此以后,"计算机文化"的说法就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我国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也对此做出积极的响应,并向我国政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建议。根据这些代表的建议,1982年原教育部做出决定: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5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起源。到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的计算机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并不等同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因此植根在其基础上的"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曾一度低落,甚至销声匿迹。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文化"的说法又被重新提起。1、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对计算机的正确认识,将计算机仅仅当作一个聊天、娱乐、游戏的工具,对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不感兴趣,对计算机娱乐感兴趣,造成了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实际下降,沦为了被计算机控制的工具,由此引发了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在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那种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甚至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的局面,必将造成严谨规范的传统语言文字的混乱,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同时,大部分高职学院师生都未把对计算机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提,仅仅把计算机当成是一种智能工具,就像是一台电视机,当需要看电视节目时就打开电源,需要看不同节目时就调频道,这是典型的误区。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智能社会,一个计算机社会,人们将利用各种智能设备来进行交流、学习和应用,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它将涉及到法律、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可能危害到国家安全,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安定极为不利。

当然,关于计算机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①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有条件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②将计算机技能水平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在升学、招聘等多方面有硬性要求;③部分高职院校也将计算机文化的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方面加强对计算机文化素养的培养。

但是,这些研究明显存在不足之处:①认识不够,没有将对计算机学习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忽视了对计算机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②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过高,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和创新,有问题就找谷歌或百度;③计算机犯罪呈现高学历、逐年上升趋势。④对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局限在某个公司的某个产品上,操作系统就用Windows,聊天就用QQ,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利用计算机工具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是需要正确思考并加以实践的。

2.1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非常快,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广泛共识。从学习方式来看,由于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资源也极其丰富,因此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终身教育学习是最效的途径。

2.2 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也越来越模糊,地球村由此形成。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来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前提就是具有国际化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主要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实现。

2.3 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计算机犯罪降低

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新型犯罪行为,如软件侵权、计算机病毒、网络诈骗等等,对计算机系统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制止和减少计算机犯罪,我国于1997年首次将计算机犯罪列入新修订的刑法中,其后,又陆续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这些都是用来限制和制裁计算机犯罪的。

3、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3.1 大力弘扬计算机文化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越精通就代表着计算机文化素养越高,这是一个误区。计算机文化素养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的程度,对计算机操作越熟练,只能说明你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工作、学习带来更大的便捷性,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在高校提高信息素养,更多的是要具有计算机文化的理念,要有信息化时代下的思维方式,要具备信息化时代下的生存能力,要有正确利用计算机工具的掌控能力。

3.2 开设现代信息检索课程

开设现代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一些常用的检索工具和方法,掌握必要的现代网络技术。当然,检索内容一定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实际相结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充分挖掘、分析和研究信息的方式方法,从而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3.3 加大软硬件投入与建设

在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信息中心的作用。其次,加大硬件投入,建立现代化的校园网络,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收获知识。同时,也需要利用优秀的师资,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总之,积极拓宽计算机文化建设的渠道,营造浓厚的计算机文化氛围,构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综合素质,正确利用计算机、防止过度沉迷于游戏及网络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晃红星.浅谈计算机文化[J],山西统计,2003

篇4

新媒体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制度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廉政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有利优势,培养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廉洁的价值观,创建和谐的校园廉政文化。

一、新媒体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使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环境和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1.拓宽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范围。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广播、电视和报纸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有70%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95%的学生拥有职能手机,平均每个宿舍至少有3台电脑,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表现出传播范围狭小的弊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范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校园廉政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阔。

2.提高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效率。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效率可谓首屈一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一般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并且有固定的发行及播出时段,和接受信息都要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在传播方式上原则性较强,传播内容比较单一。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传播的及时性,它能够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校园廉政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具多样性、语言更有感染力,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共享廉政文化建设讯息,自主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学习活动。

3.增强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增强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负责部门可以运用新媒体的留言、聊天、投票等方式与广大师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收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立廉政文化建设的合理方案,使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突破传统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局限性,也改变了整个校园廉政文化的确立过程。这种互动型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方式,能够及时接受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解答,消除被动抵触情绪,提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

新媒体带来了多元化的校园廉政文化,如何在众多的校园廉政文化中把握主旋律,是高职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1.校园廉政文化舆论环境日益复杂。随着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形式日趋多样化,加之新媒体的应用人数越来越多,校园廉政文化的来源也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和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使得廉政文化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有一些人事故意利用校园网络和手机平台小道消息、制造谣言、恶意炒作,造成校园廉政建设出现认识偏差,引绪化矛盾。所有这些问题交织混杂在一起,使得校园廉政文化舆论状况愈加复杂,泯灭了师生判断对错、明辨是非的能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迎来了严峻的挑战。

2.校园廉政文化宣传管理任务更加艰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站论坛、博客维客、短信微信等及时通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每个人既是校园廉政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廉政文化信息的者、传播者。这种多方、转发、评论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严格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连锁反映下,不良校园廉政文化的传播要远远快于主流廉政文化,加大了高职院校相关廉政文化建设部门的引导和监管工作。特别是随着职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传播廉政文化的平台也发生了重大转移,给传统的廉政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带来很大冲击,使得宣传和监管校园廉政文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3.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管制度落后。目前,高职院校的廉政制度建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校园廉政文化制度与新媒体条件下的廉政新形势并存。在新媒体条件下,校园廉政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制度、举报制度、监管制度、处罚制度等已经不能够有效地监管腐败行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更高级的校园廉政文化制度,更好地防范和规避校园腐败行为。

三、推进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举措

如何发挥新兴媒体在校园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努力营造廉洁校园文化氛围。一要搭建校园廉政文化宣传新平台。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内报纸、校内书刊等传统的宣传平台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学校网站、学校论坛、QQ空间、朋友圈等新兴载体,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和谐廉洁的文化氛围。二要创新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形式。除了廉政教育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廉政文化教育微电影、绘制廉政文化教育宣传漫画、连载廉政文化教育微小说,丰富校园廉政文化的宣传形式,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之关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2.不断完善校园廉政制度建设。廉政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是防范和规避校园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除了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在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的自律之外,严格的监管和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调查显示,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是致使高校腐败多发的首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学校监管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不到位。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廉政制度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一要加强校园廉政监管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二要完善校园廉政举报制度,利用多媒体快捷、高效的特性,多种渠道监督腐败现象;三要加大惩罚制度建设,有力打击行为,做到以儆效尤。

3.大力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广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实际成效。从校内来看,可以组织学生网上开展廉洁微视频、廉洁歌曲创造大赛,加强学生们对廉政知识和廉政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举办廉洁文艺演出、廉政图画展览等,提高学生们关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兴趣;还可以针对学校的行败、学术腐败等问题展开网上建言献策和投票活动,发动广大师生做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人翁。

4.推动多方联合共建校园廉政文化。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互动中的优势,把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总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工程庞大,需要多方共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物质文化是一个学校展现给外界的表层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指的是大学校园最本质、最核心的文化,即深层文化,它将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独特的风格等融为一体,是学校内涵的集中体现。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对师生具有教育作用,规范师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成长之路前进,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具有使命感、归属感。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灵魂的体现,校园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最直观的高校文化体现,它主要通过师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体现出来。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将校园文化进行明晰化,它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直接展现在书面上。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对师生具有教育引导功能,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要求学校必须有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高校培养人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密切相关,优秀的校园制度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打下基础,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了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的展现了高校的宗旨、内涵、个性,是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学风的建设;各种典礼和文化活动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制度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都远远超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多数人都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脸面,比什么都重要,认为校园建筑、图书馆、校园绿化等比学校的制度规范、教师教育水平、学风等建设更重要。其实,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载体;校园精神文化蕴涵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如果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而不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变得空洞而没有内涵,使校园文化建设变的可有可无、流于形式,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无益的。

2.学校组织的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高校都会举办很多校园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等感受学校的魅力以及在各种活动中学到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将校园文化建设寓于这些活动中。高校的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许多高校的活动太过于单调,没有达到对师生的教育意义,师生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凝聚师生的效果,使活动意义趋零。

3.教师文化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忽视了教师文化素养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这个问题。尤其在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下,教师的文化素养必须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教师应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了解校风、学风建设的宗旨,向学生传达这些精神与想法,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结合起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和谐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去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展。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也存在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去改善。

三、改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对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等进行定期修缮。这样一来,使师生可以在一个整洁美观的环境下学习。不仅可以愉悦身心,也可以激发师生的潜能,使学校更和谐的发展。

(2)改善寝室、食堂的建设。对食堂和寝室等与师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谐师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使师生更容易拥护学校的政策,以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3)加大学校的绿化面积以及环境管理。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以及周边的环境,在学校内设置绿化带、花坛等,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积极保护校园环境,保护大自然环境。

(4)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安逸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校园内部的环境治理,还应该关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的风气,学校应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引导学校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2.加强学生三观的建立,增强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力倡导学习的风气,强调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内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学风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也利于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师德建设,大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积极学习教师教育美德,将个人的魅力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尊重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给教师较大的自,营造良好的教风氛围。

3.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师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各种思想教育的开展,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想法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魅力。

(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而人际关系和谐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发掘创新潜能相结合,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开发自身的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然而,以人为本不仅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校园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还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干群关系的和谐、教师队伍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只有宽容待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的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久而永恒的话题,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和谐校园建设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校园开放性较强,只有改正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认同性,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校园才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高校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167-169.

[2]姚炳明,丁胜利.和谐校园文化之路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1(9):171-172.

[3]黄昕.文化多元与冲突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6):64-66.

[4]王建平.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人文精神[J].教育探索,2007(9):104.

篇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其目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保证其先进性与时代性,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科学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价值取向,并反映时代潮流的现代科学理念,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指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朝着科学、先进、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行。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巩固高校文化建设

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标志,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部分,它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场所和最佳载体。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美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不断地提高人们的修养。因此,要不断加大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为学生建立美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同时,要利用各种物质文化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部分,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学校成员的人际关系等主要方面,它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主要体现在校歌、校徽、校旗、校训等方面上,加强校风建设主要加强这四方面的建设,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统一规范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等,从而激发大学生不断地奋发图强;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教学作风、特点,是教师教学理论、技能,知识水平,品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干部与教师员工应树立起自身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耐心负责等的良好的教风,才能不断的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不断的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学风是指学生在长期的集体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品行,加强学风建设就是要不断的鼓励与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与态度,在这方面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起作用;学校人际关系建设主要是指领导与领导、领导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建设,这就需要领导、老师、学生密切合作,加强沟通,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一致的团体。

(三)加强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在集体活动中诸如科技竞赛、学术、体育、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强调了学生的行为性参与,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与创造性意识,加强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例如,宿舍评比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艺表演活动、植树活动等,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情操的陶冶、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生活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规范有序的校园文化生活

篇7

1前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育人模式等的显性载体,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文化积淀不深厚的高职院校来讲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认真厘清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问题。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功能定位不明晰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而成,学校教学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注重扩大校园面积和校舍规模以及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外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就业百分比、技能大赛等问题,忽视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控制、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等物质功能。更有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规划、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这极大地限制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2“职业”文化不明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晚,认识也比较片面,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不知何去何从。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或者技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目标,其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自然就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将校园文化定位和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致,忽视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没有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文化建设缺乏人才素质等,而一味地模仿、抄袭和复制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2.3保障条件严重滞后

一是规划设计不足。由于较多高职院校成立不久,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缺少稳定性和远瞻性,或因区域规划的限制,处于东拼西凑的窘境;或规划设计不足,校园建设凌乱。二是经费不足。由于校园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不少高职院校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校区,虽然多个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多个校区往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集中投入,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使用,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缓慢。

2.4教风学风培养艰巨

学校的学风与教师的教风是高职院校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体现,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核。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差距,有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钻研性相对欠缺,这些都是影响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考量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的基础,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要处处突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如建设配套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图书馆等,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从方方方面面显现职业特色,譬如在教学区域张贴专业与行业杰出人物的成果、优秀校友事迹等宣传资料;在校园内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宣传标语、格言警句等。使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所属行业的职业化气息,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增强学习进步的动力。

3.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内核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涵,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职业导向性强,因而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在保持良好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固化文化传承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校园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为了顺利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具备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文化。一是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二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抛开传统的与学生对立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制度的建设。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

3.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养成

篇8

制度,放在任何环境之中,都体现出一种刚性,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因此,当文化与制度有机结合时,制度在原有的特征基础上,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显得更有内涵与特色,不再那么具有刚性。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被世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璀璨成就。大学制度文化除具备制度文化的属性外,同时还具备了地域、环境、人群等特点。大学制度文化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当下,国内高校,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岁月的洗礼后,所沉淀出的那种代表性精神、文化,已传承、作用了数代学生。这是非常宝贵的,应继续传承及发扬,恰恰是大学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始动力,利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发展。

大学制度文化具有行为规范、思想导向、人文关怀的功能。首先,大学制度文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起着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内心已形成一种压力,制约着他们的思想、言行,渗透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道德要求。其次,不同国度、区域的大学制度文化彰显不同的色彩。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关联党与国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师生的政治方向、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政治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对师生的发展走向指明了正确道路,有利于高尚的思想品格形成。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个人失误。最后,绿色健康的高校学制度文化服务于人,作用于人,造福于人。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开拓创造性,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缺失性需求,体显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发展相符的思想行为倾向,彰显人性至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学制度文化给师生传递出人性的呵护与关爱,激发师生的潜在动能,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1.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前提保障是大学制度建设。首要的关键因素是人。毕竟,这一切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运转的,离开了人,制度、文化便成为虚幻。因此,制度在制定之前,必然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制度。所遵循的主旨就是:根据学校学生的普遍特性和学科特色来调研、分析,从而进行设置;并始终抓住制度所折射出的功能和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管理、实践等活动,让逐个的人在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达到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的格局。自然而然,这种格局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并不断扩大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又一点一滴地积淀,最终凝炼出一种精神,一种新文化,被世人认可,得以宣扬和传承。例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从思想到行为,都有效地为校园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及整体建设提供重要而有利的保障,为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模式、道德培养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渗入开辟了道路。由此得出,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大学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了保障,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突破口;校园文化赋予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精神和灵魂,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

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从属关系。研究两者的关系,是为了建立先进的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支流建设而独立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局部建设,从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两者具有明显差异,不能直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诠释,这显然不科学。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源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涵盖诸多方面,终究彰显学校发展的主流及特色。高校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支流中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如教职员工、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校外的交流学习,校内商家的管理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通含其内。毕竟,制度的建立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校园行为、精神、环境等文化的形成及建设发挥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并通过对制度的修善,使人在思维模式、语言构造、行为习惯、价值导向领域发生改变,促使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识形态出现新气象。所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影响着、促进着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等文化建设,并彰显了它独特的重要性。同时,为培养符合时展所需求的人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3.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制度改革创新的反向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发展,是根据大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变化的,充分掌握好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相匹配的可行性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换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如同修房盖楼一样,少不了添砖铺瓦、筑墙造门,需要从不同的面去浇筑、去完善。因为,校园文化的构造本身错综复杂,组成的枝节繁多,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我们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开展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时展中的质量,才能保障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输出。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中小学

引言:

校园文化是中小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学校的文化内涵、教学特色及精神风貌,又能体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价值观念、教学理念。它可以通过“三风”建设(即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和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陶冶情操、健康人格的构建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对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充分反映出学校的教学特色、文化品位。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方面校园文化提倡者和创建者的想法有所不同,所以校园文化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风格和属性。

一、在中小学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1.在中小学建设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它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把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当成重点,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对校园自然环境要加强规划、布局,建设的校园文化要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发展,它既是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又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现实要求。校园文化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2.在中小学建设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需求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就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既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又是传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肥沃土壤。在学校建设高质量、高品格的校园文化,对其走社会主义教学道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发扬,世界文明成果的吸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深远。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典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伴随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在日益显现,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许多学校还存在明显的问题。新的发展形势下,在中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即是有形的校园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美化、文化设施等;二是精神文化建设,它是无形的,主要包括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精神等。目前许多中小学只重视有形的校园建设,而忽视了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如把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当成文化建设的重点,请专业人员去装修豪华的会议室、装饰精美的花坛、精心设计校门等,反而把师生行为规范的文化建设放在次要位置,缺乏具体的校风和班风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就是校风建设。校风是一种无可代替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没有良好的校风建设,校园建设的再完美也会失去它本身的实际意义。

2.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但成效不大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有不少中小学举办了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但是许多活动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组织,场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其有关活动是以应付上级为目的。其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活动偏重于说教型,既没有展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又没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意识缺少培养。

3.校园规章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的师生心中都普遍认为这是领导的事情,尤其是专门负责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或领导的事情,跟学校的行政、后勤等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所以没有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实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没有完全体现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执行时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师生员工不能将相关规章制度自觉的转化为自身意识,难以使其达到很好的制约、规范和激励作用。即便有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但因有关队伍规模不够强大造成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执行。

三、加强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必须要从遵循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自身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采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注重实效、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为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础。

1.注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端正校风、教风、学风。第一,需要强化校风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校风就需要学校广大师生长期精心培育,良好的校风能给师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使全校师生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在心理和行为上排除各种不良干扰,创造使人发奋图强的和谐学习氛围,这是学校不断前进发展的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第二,需要强化教风建设。开展“树师风、讲师德”等活动来提升老师的职业教育道德水平,树立传道授艺、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通过反省与自我反省和专家引导等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文化知识范围和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推动老师的职业发展。第三,需要强化学风建设。通过全校教职工的一言一行,采用如制度约束、校园活动、对优秀先进学生进行表彰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接受当下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言行文明上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努力勤奋、乐观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风气。端正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本质就是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逐渐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是打造学校精神的一个过程,它能充分展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品质。

2.提高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注重实效

在中小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时都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其中,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避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需要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这就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和相关

社团组织的作用,多管齐下;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教学特色,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检查督导,开展定期的考核评价,推动学校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相关组织机构,加强教学、管理等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干的校园文化队伍,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及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都会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学校强大的动力资源,因此要由师生、学校管理者、后勤人员等各方的代表组成,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懂得去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善于挖掘人的潜在能量,使人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

3.完善中小学相关规章制度文化建设

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完善规章制度文化,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和师生行为规范,通过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文化的建设来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校规、班规、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规范的建立与校风、教风、学风保持一致,形成实践教学理念的管理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二是为了在学校具体的管理过程、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强化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进行各项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三是对追求的价值观进行充分整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束缚人,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个性化差异,信任和依靠学校人员,对一些硬性的制度给予软化,让刚性的制度具有弹性化,把外部的强制性约束转化为师生的自律管理,让制度充满人性化管理。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也是为了培养管理者、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管理者、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加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了积极传输的正面教育,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校园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受到高度关注。虽然校园文化没有对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它是渐行渐近的,我们要充分相信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了给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充满信心,并付出百倍努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篇10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升格的职院要打造高职的品牌,彰显高职的办学特色,必须建造高职的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在品牌文化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升职院高职氛围校园文化构建与管理

1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1.2新升格职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它要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风气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不论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都有其校园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使清华百年不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作为刚升格的职院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与其他高校比较,文化基础较为欠缺。这使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然而,新升格的职院却往往存在一种偏见,即重规模发展,追求办学效益;重硬件设施建设,追求办学条件的完善。对短时间内不易见效又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就在紧张和忙碌中被忽略了。因此,新升格的职院要树立全新的理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忽视或淡漠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势必将大打折扣。

1.3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育人氛围,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

2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2.1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

(1)按照“职”的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高职院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显然,新升格的职院原中职阶段的物质文化基础再也不符合高职育人的文化品位。因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职育人的要求长远规划,整体实施。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

(2)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的一种“法文化”,它是通过相当的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新升格的职院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高职院校情况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创新管理的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

(3)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学院要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新升格的职院要竭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从而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出学院的一种精神。

2.2以“两个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比较多,首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知识传授中狭隘性,拓展知识的广度,显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对于知识在文化视野的吸收和重组。其次,要深化知识的学理内涵,将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使知识在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引导,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实现。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富有情趣、适应于学生爱好的文化内容引进校园文化中来,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诸如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开办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动画美术作品大赛和计算机编程成果展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补给,情趣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最终达到能力得以提高和人格得以升华的目的。

2.3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通过它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良信息。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也影响着校园人内部的心灵、价值观以及外部的行为,不仅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所以,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是当前新升格职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4以创新文化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新升格的职院随着办学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本着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而积极开拓,奋发努力。为此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一是思路上,要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二是内容上,要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是人格的升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方式上,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