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实质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专利法

1.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保护对象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的专利。

(1)发明专利:发明是对特定技术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发明、方法发听和改进发明(对已有产品、方法的改进万案)。

①产品发明:是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各种成品或产品。另外,物质发明,即用一定的方法所取得的两种或以上元素的新化合物的发明,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产品发明。

②方法发明。方法发明是指为制造产品或者解决某个技术课题而创造的操作方法、工艺流程。

③改进发明。改进发明是指人们对己有的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提出实质性革新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护原有的独特性条件下改善己知产品的性能,得到新颖性。

(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实用新型首先必须是一种产品,在何方法(不论是否新颖实用)都不属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其次是这科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立体形状、构造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如液态产品、气态产品、糊状产品、粉末产品等不能作为实用新型申请专利。再次,这种技术方案能够在工业上实用,对于一些不能在产业活动中生产使用的发明创造,不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保护。

(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他们的组合所作出的反映美感的并适用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受《专利法》保护的外观设计首先必须是独立的产品。如果只是产品不可独立存在的某个一部分,就不能作为外观设计申请专利。

专利法保护的主体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之分。对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发明或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则是以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对于职务发明创造,申请并获得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但专利权的所有或持有单位应当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奖励。

2.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3.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3.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4.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4.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4.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是单位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2002年,最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详尽地规定了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标准;一项发明质量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000元,一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的奖金最低不少于500元:被授予质量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0.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参照上述比例发给一次性报酬;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许可使用费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该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应得的报酬,一定程度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热情。

篇2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课程改革;创新

一、概述

多年来,机械专业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缺乏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制人才的培养体系,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难以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前沿;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校学到的是较为陈旧的知识和落后的技术,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1,2]。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和弊端,结合多年来《机械基础》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工作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项创新大赛的经验,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通过本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服务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行定单式培养。该方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新型创新模式培养方案

1.一条培养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作品为主线,引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改实施,从第二学期起至第六学期止,做到案例教学的不断线,从第二学期起对机械类学生布置创新机械作品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必须满足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作品为目标进行设置。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思考、探索、积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作品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的支撑和有侧重点的课堂学习、资料查询、课外自学、金工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实践平台等环节,学生可在三年时间内逐步进行、逐步修改并逐步完善和完成自己的作品,第六学期安排“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形式上可不集中,全面检验本教改方案的改革效果,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2.两个教学调整。本方案的创建首先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两个方面的调整,要保证本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必须进行调整;将课程进行合理调配,学校部门间的互动,包括教务处、学院以及专业教研室等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达到新型培养模式的要求。

3.三个软件平台。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需求,一些传统的逐渐被淘汰的工程方法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中将逐步缩减,代之当前流行的通用的学生设计机械作品必须用到的软件:SolidWork、Ansys、Materlaber平台,用此类软件学生可快速进行作品仿真、结构设计修改、关键结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

4.四项改革措施。要确保本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辅以必要的改革,将进行四项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改革。

5.突出两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利用校工程实践中心自身的优势,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该平台可为本教改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人才培养的实战型特色。我校机械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在全国性的竞赛性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并多次获得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本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平时积累的机械创新作品通过大赛的检验,更加促进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实战的锤炼和完善。

6.重在导师引导制。本教改方案是机械类学生创新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抓好这个环节,采用“导师制”,即每名学生拥有一名导师,导师在专业介绍、项目的遴选、作品的选定、基础课程的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及作品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予以具体指导,使得方案的实施切实得以保障。

通过本教改方案的实施,将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学习理念的束缚以及设计场所和设计时间等限制,以创新作品为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为核心,以计算机三维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工具,以工程实践中心为实践平台,以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及三维数字化大赛为背景依托,将分散的知识点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孤立的、验证性的、模仿性的设计与独创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跨过时间和课程界限的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和零碎,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也使学生能够站在机械系统的高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引领现代潮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施方案

1.导师制度建设。本教改方案中导师制度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精心遴选导师组成为基础,在全学院范围内遴选,重点范围在《机械基础》课程创新团队骨干、往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导师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保障激励机制。

2.培养方案调整。根据本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旧的培养计划做出适当调整。总的思路,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总学时将与旧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SOLIDWORD作为主要工具贯穿全过程。旧的培养方案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安排在第五学期、三维SOLIDWORD安排在第六学期,而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正要运用CAD,却没学,用过了又再学,学生没有积极性,如此教学安排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学时,必须做出调整。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原理部分与大学物理知识点部分重叠,可适当缩减学时,而新增现代化的快速分析技术有限元和ANSYS课程。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拟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安排尽量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3.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不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切实加强《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方案着力于项目教学、教学模式、考试体系、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通过项目设计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将来适应企业环境奠定了基础。本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拟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本方案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平时作业增加专题论文形式。期末考试试卷由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方案的拟实施课程设计的改革,在第六学期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的要求通常在第二学期就布置下去,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留下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4.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开展以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管理学院为主,并面向全校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学校设置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创新教学团队,针对目前学校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融实训、实验、实习等课内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建设目标。基于该平台,开展制造类实训如金工实习和设计类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程类创新性实验、校内实习,工程设计制造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必将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高素质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我国基础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有创新性的作品更好地完成学业,培养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高职科技园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高职院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中小企业孵化、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具体的结合高职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进行高职科技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究。

关键字: 高职 科技园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 高职科技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经济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于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资源、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来讲,都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科技园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出。其对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高职院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性平台。如何面向市场,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种力量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科技园是当下应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2 高职科技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体现

目前,高职科技园创新模式发展,面临系列问题:怎样融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资金等关系,理顺运行方式,创新科技园的管理机制均处于探索之中。

2.1 科技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平台

通过高职院校和政府、企业合作,创建人才培养、企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高职科技园。在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引进知名企业进驻,形成“校中厂”的办学模式。充分的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职业规划标准发挥企业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操作能力,打造高技能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1)高职科技园充分利用入园企业了解到市场行业的生产行情,加强对学生培养方式的共同规划设计,基于联培共育的嵌入式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校企资源共享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职业化。(2)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依靠科技园内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心对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性教学。一般情况下,科技园内部的研究中心都拥有实际生产环境的工作场所,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入科技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性项目研究过程中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环节的有机融合,达到零试用期人才培养目标。(3)高职科技园运营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聘请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研发攻关,促进教师的科研源泉。也为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端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2.2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助推器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科技园模式的创新建设规划,聚合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官、产、学、研、金的有效融合,实现政、企、校多方共赢局面,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科技园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的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将自身拥有的师资力量、土地资源和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用,并和园区内部的企业进行联合,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通过在高职科技园开展实践研究,解决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技术市场化的推广,将技术创新及其创新成果产业化,拉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2.3 打造人才的汇聚地,促区域发展

科技园的灵魂是高科技人才,只有充分调动高科技人员参与园区的建设,才能使其发展充满活力。充分的利用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的政策优势,以支持学生、教师或科研人员灵活多样的方式到大学科技园中创业。同时,不断吸纳优秀科技人才、创业人才进驻园区,重视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创造让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合理流动的机制和环境。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园的综合竞争力。

在进行高职院科技园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科技园内部企业的联合,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机构,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人才招聘和培养,不仅仅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要对区域内的所有人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地人才支撑,加速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

2.4 高职科技园创新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温室”

在进行高职院校科技园模式的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高职科技园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不断适应科技园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高职科技园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战略竞争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进行高职院校的科技园创新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创新的系统性,制定高职院校科技园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保障。(1)充分的利用好高职科技园的科技优势,将高新科技项目在科技园内部进行孵化,及时的将高职院校科技园中的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2)高职科技园利用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3)高职科技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高职院校的师资、科研、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源动力。

3 高职科技园模式的创新发展对策

通过近几年高职科技园实践发展,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新形势下更应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果断采取措施:(1)紧抓各项政策机遇,发展园区内涵建设;(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高职科技园长期稳定发展;(3)创新机制,实现特色发展;(4)深入前沿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高职科技产业园这个世界经济浪潮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福明,陈斌,李奎.以共建共管方式建设高职院校科技园区[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

篇4

关键词:资本市场;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位于广东和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提高,山东省经济结构所积累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东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36.4:50.0:13.6调整为2010年的9.1:54.3:36.6,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有了很大幅度的降低,第二产业工业的比例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例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虽然山东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总量和占比来看与广东和江苏有较显著的差异,第二产业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山东与广东和江苏差距不大,但山东省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与广东和江苏差距较明显。虽然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来看,科技创新对广东和江苏两省的经济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较高,高新技术在广东和江苏两省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科技创新在山东省经济结构中的影响较广东和江苏明显偏小,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广东和江苏低,高新技术在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山东省在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中应该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及其产业化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培育环境,加速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当然,山东省政府也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为: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8∶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当前山东依靠高耗能带动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必然会使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无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因此,科技创新将决定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高科技人才外,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资金。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两种渠道,政府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毕竟有限,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筹集资金。而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这就需要建立科技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我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1、科技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科技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是指面对不同质量、规模、风险程度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该体系包括两部分:

一是面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设立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以便筛选早期企业,为资本市场提供优质的企业资源。其中,种子基金是指政府设立的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研发阶段的基金,种子基金通常对高科技企业进行无偿扶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常采取参股和跟进投资等形式,吸引民间投资对早期的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政府资金起引导作用。风险投资是指对小型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投资者拥有企业股权并参与经营管理,通过退出的方式获得收益。私募股权投资是指以非公开的方式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投资者也参与经营管理,通过退出获得收益,私募股权投资青睐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一般面向的是初创后期和成长期的企业。

二是面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退出渠道,是实现上述资金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即有价证券交易市场,可以细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根据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特征可以分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其中主板市场面向大规模成熟企业,中小板市场面向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面向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市场,指在交易所外由买卖双方议价成交的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依据其融资范围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分别为全国和地方非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山东省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快速增长,2010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602.10亿元,同比增长28.8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为35.20%,比年初提高2.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207.6亿元。但与广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省在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化转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引领等作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资本市场支持体系不健全导致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

篇5

关键词: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篇6

随着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社科编辑与科技编辑之间日益呈现出互补性特征和综合发展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社科编辑和科技编辑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考验。对社科编辑来说,主要任务是弥补在科技知识方面的薄弱,多用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问题;对科技编辑来说,对待科技问题则要多一点人文关怀和宏观思维的社会审视。如此发展下去,编辑的知识结构才能日趋完善、均衡发展,从而适应科技人文知识大融合的挑战。

社科编辑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对它们产生反作用。因此,社科编辑工作总是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倾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社科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准确辨清哪些信息是正确有用的、哪些信息是谬误无用的,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一、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期刊编辑应始终将社会责任意识放在编辑工作的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在策划、选稿、组稿过程中,弘扬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正确引导、刺激读者的文化选择,积极传播有益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自觉进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期刊编辑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要适时组织策划热点栏目,加大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其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人文期刊常常涉及当前国家和社会的热点话题以及敏感问题。作为期刊(包括学报)编辑,并不是机械地编稿、组稿、校稿,而是在从事一项政策性、政治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审稿中,对涉及政党、国家、民族、宗教等关系中的现实问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好政治关、政策关。所以, 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更新的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为了生存立足和业务发展,编辑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修养,关注时事,才能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更新意识。

要增强责任意识,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用心做事并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尽一切努力想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对期刊定位和读者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对本刊特色做到心中有数,对作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期刊的出版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新时期的期刊编辑,除了对期刊事业的真正热爱和奉献外,当务之急是培养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理性精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期刊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具有期刊的品牌意识,做到专业化

品牌是期刊的生命,决定着期刊在出版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众多的期刊中,谁闯出了品牌,谁树立了品牌,谁将率先占领市场。

因此,期刊编辑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推动期刊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具有促进和增强固有品牌知名度或创造新品牌的强烈意识,将品牌战略作为现代期刊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长期任务,以创建品牌为突破口,形成期刊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精心策划和打造响亮的期刊品牌。编辑应在本学科或研究领域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拓展和追踪,逐步形成特色栏目、精品栏目,最终将期刊塑造成品牌期刊。

期刊品牌的基础是质量,没有期刊的高质量,就没有期刊的品牌。编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品牌战略的实现,编校质量不高或通篇出错的期刊,是不会拥有忠诚读者的。编辑的再创造过程是建立在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准之上的,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编辑就很难独具慧眼,从稿件中优中选优,也很难通过对文章的加工润色,使文章的价值得到提升。

编辑们只有善于策划,挖掘、突出期刊的特色和优势,使自己期刊的个性和特质优于其他同类期刊,才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

这就要求编辑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客观公平地选稿、用稿,择善从之,做到精选、精编、精校。编辑的劳动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活动,对传播先进思想、推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编辑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水平,而是必须沉下去最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作为专门性期刊的编辑,必须在某一个领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因此形成科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驾轻就熟地进行专门化期刊的运作。那种只懂编辑学或处理文字功夫的编辑已经过时了。一个优秀的期刊编辑,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素养,还应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猎甚至造诣。

没有编辑的专业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期刊专业化,同样也就没有市场。

三、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增进创新和应变能力

对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应首先要求他们有学者那样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就稿件和作者对话交流,才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栏目,才有资格伏在案头加工作者的稿件。此外,还要求编辑能依据学术发展的情况策划新的选题,培植作者和读者队伍。编辑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凝聚和挖掘作者能力决定着其执行力的高低,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脚踏实地,具有实干作风,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增进创新和应变能力。

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创新,一是思维创新。所谓语言创新,就是如何告别正渐渐被市场离弃的媒体语音,适应商业化写作规律。换言之,学院化教育所形成的写作风格、传统期刊编辑的实践积累――扎实的语文功底不在其内――与实际的商业写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加以调整和克服。

当然,与语言方面的创新相比,思维方面的创新能力更重要。

所以除了语言方面的创新,现代期刊编辑还必须培养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思潮、时尚趋势有良好的把握、感悟和判断力,尤其要敢于突破、不断发现新事物、制造新概念和挖掘新观点,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意识要求期刊编辑在选题与策划上要保持先进性和独创性。编辑要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把握时代脉搏,使所办的期刊(包括学报)能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变化。科学地进行栏目策划和选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变”“人优我特”。要进行选题的独家策划、特色策划和错位策划,从创新、挖掘和培育特色、彰显特色上下功夫。挖掘、突出期刊的特色和优势,打造精品期刊和特色栏目,如开设特色专栏,使一些代表期刊学科优势的专题栏目相对稳定等。在期刊市场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多,期刊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新竞争态势下,编辑只有善于策划,挖掘、突出期刊的特色和优势,使自己期刊的个性和特质优于其他同类期刊,才能以独特魅力吸引读者。

创新意识要求期刊编辑大胆突破旧的期刊运营模式,把求创新、出精品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增强生存意识、责任意识。转变以往来什么稿编什么稿,内容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封闭、被动的“编稿”模式和思维定式,树立新的办刊理念。

四、成为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21世纪的编辑,不应只是编校稿件的编辑,而应同时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在期刊的经营、发行等方面,也能成为行家里手。

社科编辑工作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和文字能力。

要使自己成为既有专业素质、熟悉现代市场运营方式、头脑灵活、又有公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编辑必须树立以刊物发展和编辑流程为本的大局意识,熟知出版流程和各环节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必须全程关注、组织、协调与沟通,促使整个团队更加和谐,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以保证期刊的质量和最佳效益。

编辑必须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地域性视野和自足自满意识,向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和外向开拓意识转变。从选题策划、作者选择、出书取向、出版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都能体现出两种编辑、两种观念的显著差别。

要将期刊的导向性、专业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从内容、封面、版式诸形式要素的设计上增加期刊的趣味性、亲和力、可读性,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和阅读兴趣的召唤力。

要走出去,深入读者中征求意见,倾听读者的反馈。同时也要开阔新思路,吸收新气息,与时俱进,赢得作者。编辑应走出书斋,培养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学会与学者专家交朋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向有关作者约稿,建立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真正通过期刊编辑创造性的劳动,使编出的稿件能充分体现期刊的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上网浏览已经成为社科编辑了解和收集信息资料的主要渠道,编辑必须学会利用搜索引擎、联机检索数据库、光盘检索系统等等,同时编辑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搜索,包括在查询过程中的关键词的选取、组合等。身处网络时代,社科编辑只有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网络的运用能力,才能灵活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及时和作者进行联系沟通、掌握大量的信息。

篇7

1 机械装调技术课程的特点

连接装配是装配中最基本的一种装配方法,选择装配工具是指如果有几种工具可以用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时,要选择其中某种较好的工具,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证装配质量,一定要选用合适的装配工具和设备。因此,机械装调技术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实践性的,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讲解,才会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学科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将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下场,做到有效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以及课程学习的内容,要针对机械装调技术的问题,将这门课程作为载体,与实际生活中机械装调技术的问题相对应,从而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这门课程与机械装配息息相关,要控制好机械装调技术的问题,更是要每时每刻都要关注的,要积极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好问题。

2 高职机械装调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机械装调专业基础相对比较差,对机械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显示出不合理,作为学生除了要完成课堂内的学习内容外,更主要地需要课程的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意识。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有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机械式讲解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3 互动式教学缺乏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机械装调技术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十分积极的态度。

3 高职机械装调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

在机械装调技术教学中,要抓住细节部分,特别是机械装调技术的课程知识内容要有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只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细节问题,才会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要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克服每个难点,学生在学习机械装调技术的同时,可以将机械装调技术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记忆更牢,使用更活。

3.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机械装调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机械装调技术时,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机械装调技术的乐趣。机械装调技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兴趣时,才会体会到学习机械装调技术的动力。而对于机械装调技术学习过程中,要从各个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机械装调技术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动画和图片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师设置的任务与同学进行相互协议,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相互的讨论,才会让知识点学习得更加有效。高职院校学生对机械装调技术学习的兴趣本来就不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让学生的心能够回到课堂中去。加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积极地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机械装调技术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扎实地推行乐学模式,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将自己疑点与同学进行探究。学生要积极地加入到课堂中,教师也要采取非常有效地方法让学生喜欢机械装调技术教学。

3.3 师生角色互换的交互式教学方法

师生角色互换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对书本中某些章节内容,根据课题需要主动查阅、收集资料或调查研究;同时,在课堂上适时变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而教师有针对性辅导点拨,依据学生所讲内容的需要,设置生活中常见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分组讨论。

篇8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合作创新 知识产权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与科技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20世纪末以来以市场扩张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爆发,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科技产业的调整,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区位集中。同时,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播、设施的共享等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极大的推动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创新网络作为一种合作创新系统,它要求成员之间分享具有敏感性的知识和信息,甚至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合作成员间也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网络创新是一种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的共存状态,所以尽管网络创新的本意在于增加企业创新活动的柔性、减少创新风险,不过由于在合作过程中自身利益的差别不免产生冲突和风险,合作双方存在一种非完全共同利益。此外,知识共享使得合作企业将自身核心技术和知识暴露给其他合作伙伴,将可能面临着知识产权流失、知识产权权益分配不公、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和知识资源被掠夺等产权风险;如果合作成员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是竞争关系,就更加剧了知识产权风险的严重后果。

Fitzgerald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企业软件研发外包过程中由于法律保护或执行不力致使知识产权存在被窃取风险;Corbin通过研究则建议企业管理者应通过有效措施来降低和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Osterber对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知识产权风险的保险问题,他将知识产权风险界定为五种:执行风险,侵权风险,所有权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储存、维持和传播风险。同样从管理视角, Cauthorn也从执行费用、流失损失、侵权法律费用、侵权赔偿额和所有权问题等五个方面构建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框架,并在五个风险象限内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研究,提出知识产权风险的预测和战略管理建议。

综合前期文献,无论是从法律层面的研究还是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研究,都是倾向于借助于外在的约束力来实现各创新个体风险规避,对于产业集群下区域合作创新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缺乏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防范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对网络创新中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风险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创新网络下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二、创新网络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成因

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科技企业在参与合作创新过程中由于知识共享所引致的知识泄露、无意识的过度知识共享、合作伙伴的恶意窃取及不正当获取和使用本企业的关键知识资源等,最终使得本企业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1.搭便车行为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

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一些知识、信息、技能在群内长期共享交流,因而可以看成是公共物品。而创新网络作为一种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方式,对交易的约束程度也比较低。一些企业可能参与创新网络并获得向往的知识,却没有将其技能和知识转移到网络,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或事后退出网络,这种搭便车行为使得网络参与者面临着无法获取参与合作创新应得权益的风险。

2.合作契约的不完备形成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合作创新的复杂性,合作契约有可能无法全面涵盖未来合作中可能发生的有关知识成果的矛盾和冲突,合同条款很难明确和监督。合作契约的不完备降低了对合作各方的约束,当出现新问题或面对利益争夺点时,将可能出现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退出已加入的合作组织,反而加入由原合作企业竞争对手组建的另一合作组织,导致原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等泄漏给核心企业的竞争对手。

3.基于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

基于机会主义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共享知识外部化现象。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需要合作方之间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合作者之间对彼此交流的关键技术和知识有着充分了解。因此行动者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企业仅限合作研发项目内共享的知识产权用于项目外的生产。

(2)共享知识内部化现象。共享知识内部化是指合作者并没有直接使用共享知识,而在对共享知识学习转化本组织的知识库,提高本企业在该层面的研发能力,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合作者的竞争对象。

(3)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在合作创新中不同的行动者往往有着互补性的分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在合作创新的成果分配和权利归属中,行动者将可能利用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知识产权的界定、归属与分配上产生不公,造成对方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创新网络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

1.完善契约制度

(1)明确权责范围。在核心成员之间采用基于“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原则的风险合同形式,对属于技术秘密的部分,应明确约定可否与其他成员共享及共享的范围;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采用基于分包形式的动态合同,禁止对外泄露知识产权成果,以防交叉侵权。

(2)建立集体规范与标准。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需要一些行为标准或行业规范对各个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创新网络内,这种标准或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作为一种创新主体间的多方契约更为具体,不仅容易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以后,网络成员更乐于接受。网络规范是一种集体的规范和标准,由某个企业出面制定可能会在网络内各成员之间出现抵触情绪,这时候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各个成员共同制定,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2.构建公平分享机制

在创新网络初成立时,各成员并不能完全清楚将会具体产生的所有知识产权,为了节约合作成本,合作方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将来的所有知识产权给以完全界定,所以必须构建公平的分享机制,以实现对合作各方的利益进行均衡。

(1)法律关系层面。在合作创新这一法律关系层面,必须保证各成员由于参与不同的合作任务而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必须构建公平分享机制界定其运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归属:赋予发明人、创造人排他的知识产权,保证它们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各成员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协调利益平衡。

(2)利益分配实践层面。在利益分配的实践层面,一项知识产权成果的形成是众多成员在共同协议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共同构思的结果。在利益分配时一方面要从合作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合作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可由各成员共同使用,实现创新网络内部信息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网络成员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核心成员具有关键地位,创新项目的经营决策起决定作用并承担协调任务,普通成员可能不直接参加创新项目的经营决策而主要是完成合作任务。因而,在确定各成员共享知识产权成果时,也应充分体现核心成员的权益,保证公平分享。

3.强化信任关系

信任是创新网络有效运行,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间传递、共享的必要条件和激励因素,强化信任关系有助于降低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建立信任来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途径如下:

(1)增加除知识之外的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会增加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约束,强化合作意愿。因为一旦合作关系终止,专项投资将难以用于其他用途而成为沉淀成本,合作成员将面临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会促使成员各方像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去关心其他成员和整个联盟的兴衰,从而积极防范网络间知识流动带来的风险,在根本上削弱通过欺骗得益的可能性。

(2)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和全面问题协调机制。开放性的沟通机制使各方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保持知识的及时转移,并对计划、项目、期望、目标、动机和评价标准等重要事项进行相互披露,使得合作伙伴各方面情况全面、及时的掌握,从而能够有效地防范知识转移带来的风险。而全面的问题协调机制有利于使合作各方更倾向于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克制自利的欺骗。

参考文献:

[1]KazMiyagiwa and Yuka Ohno.Uncertainty,spillovers,andcooperative R&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855~876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2-03

1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创新的要求产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是从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中获益的组织,因此满足产业企业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

1.1课岗对接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课程定位和目标满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按职业工作过程组织与安排好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设计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进行单元设计,并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2课证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营销师(高级营销员)、外贸跟单员、营销策划员、市场分析师等营销职业资格内容。

1.3课赛对接

课程目标的定位对接国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竞赛的要求,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体现作品形成过程。

2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2.1专业及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目前高职专业及课程的现状,剖析存在的与社会、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重点查找课程中存在的差距,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2.2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研究当前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2.3企业职业群工作任务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按职业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分析研究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对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研究提炼并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

2.4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

在征求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专业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并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5专业具体课程开发

根据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具体学习领域,研究和提炼相应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等。

2.6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技能竞赛标准,进行单元设计,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2.7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设计

设计是基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合作的、体现“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

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主要方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化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行业企业的营销人才,探索设计并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

3.1“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依据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设计了基于职业导向的“334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1)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开发。

(2)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即以“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行动领域对应的专业课程。依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即培养“能说、能干、能想、能学;会推销、会调研、会策划、会管理”的“四能四会”应用型营销人才,我们对营销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36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18项行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序化为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预测、营销策划、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营销管理。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考证、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第三课堂,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课堂“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层次的训练,实现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递进,从而提升营销职业人需要的相关核心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完善,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实训训练)的“三堂” 有机融通。

(3)四个转换。一是将重点产业、企业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转换为行动领域。二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关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三是将学习领域转换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四是将学习情境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单元。

(4)三个保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以教学单元支撑学习情境能力目标,以学习情境支撑课程能力目标,以课程支撑专业能力目标。

3.2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与成熟的传统产业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能满足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体现营销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且这种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本质上未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方面,我们创新并实践了“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以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原则,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善说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做什么、怎么做。课程围绕专业、专业围绕职业是我们确定“做什么”的准则。如根据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营销管理职业对应的课程工作项目与任务。我们在《营销管理》课程中设计了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5个项目:实施营销战略与计划管理;实施营销组织与人事管理;管理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活动;管理营销业务。在营销业务管理项目中设计了营销信息管理、销售区域管理、销售合同与订单管理、中间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应受账款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学什么、怎么学。在做的同时需要理论知识跟进。我们以知识够用为原则,融合国家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对应各项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作为课程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以撰写营销策划书这个课程总项目为中心)、2个分析(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和市场环境机遇威胁分析)、3种工具(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和市场定位)、4方面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3)教什么、怎么教。教为学服务,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营销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行之有效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我们把《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第一部分确定为项目任务安排与准备,成立 “南京拓展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产品营销部。教师职业定位是公司的营销总监,同时又是营销策划方面的咨询师,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按不同产品营销部划分的营销经理和营销策划员。同时重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融教室与策划工作室于一体。将课程教学最后一部分安排为编写营销策划书,学生做演示介绍,并进行团队自我评价、团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活动。

(4)说什么、怎么说。营销专业和职业特点之一是沟通,我们将“说”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说什么”方面包括说思路、说观念、说策略、说方案、说报告、说建议等若干方面;在“怎么说”方面包括个别交流、团队沟通、方案报告交流、项目成果演示汇报等多种形式。

营销管理项目四(营销活动管理)“做、学、教、说”教学模式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营销活动的管理1能够策划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1营销活动的计划方法、场地选择、成本及预算、效果评估1案例分析、团队讨论1本团队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续表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会议营销的管理1能够策划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1会议营销的步骤、礼仪、管理、展览会1任务驱动、团队讨论1本团队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时间管理和效率管理1能够编制时间管理方案1时间管理的误区、六项基本原则、效率管理常用的方法和工具1案例分析、学生讨论1个人的时间管理方案

3.3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商贸类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游离于行业企业、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由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内容,共同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自我评价、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营销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的所有课程标准,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纯实践环节,制定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办法;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求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上岗能力。通过健全专业及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完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的制度规范,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篇10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计算机组装 探索

一、引言

中职教育是完全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中职教师仅需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光有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特别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所有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必开的一门技能性专业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内容丰富多样,且技术更新快;设计知识面广,且对动手有很高的要求;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更对教师的实际教学与实战经验有很高的需求。这门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经常需要使用的一门技能。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这几年从事该课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和对大量中职院校交流考察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

1.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伍

由于经费和管理等诸多原因,许多中职院校实训条件和硬件设备严重落后于实际需求,甚至有的中职院校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缺乏市场上比较先进的设备,或是有比较新的设备仅仅用作观摩而很少用于实际教学。大部分学生是共用一台老式机型去开展实训课题,有的则减少实训项目和课题的开展。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达到实际教学要求,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2.很多教师具备的实战能力不足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对实际技能性要求颇高的课程,对教师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只从书本上或是以往的学习上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动手能力,而对复杂的实战问题力不从心;有的则是完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实际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系统的维护等实践工作。这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3.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过于单一

由于很多教师对的传统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的依赖,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以基础理论考试为核心,对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求记背。实践环节简单重复,等等。这样导致本来就不擅长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论考试的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而对他们今后实际工作真正用到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忽视。这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4.课程内容的设计往往照搬传统的课程体系

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现有的,设置以往很多年前的教学内容和资料,比如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上就是教学生简单的机器拆装或者操作系统安装。看似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仅仅靠拆装是达不到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的。

5.教学设备损坏率高,设备管理难度极大

教师害怕学生搞坏设备,学生害怕动手机会少,学校害怕设备淘汰快,投入过大。很多老师只能无奈选择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的连环套也导致该课程教学创新上的难度。

三、教学新思路的讨论

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工作中,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改革与实践,摸索出几种基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新思路。这个教学方法比较完美的解决了上述存在的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更是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经验,仅供参考和讨论。

1.中职教师应注重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任课教师不仅仅是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或是实践课教师。而且还应具备有实际操作经验,他们要能够很快的处理属于计算机的各种疑难问题,良好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熟练地应用机器语言,对底层故障具有较强的软件编程解决能力;具有丰富的实际维护、维修经验,遇到疑难杂症能够顺利解决;对市场较为了解,能够跟上计算机市场瞬息万变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对教师的培养可以从实践中来,再到教学中去。

2.加强实验室建设,最大化地用有限的资金,扩充实训场地

跟上市场步伐,扩充实训场地,增加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完善实训室建设。这个要求对于很多财政紧张的学校可能比较困难,那么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合理地配置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哪些课程需要设备少,或是该设备不是每次课程都要使用,那么综合进行配置。

第二,充分挖掘已经落后或者淘汰设备的再利用价值。淘汰的计算机设备可采取报废再利用的方式,比如很多学生在动手之初容易损坏设备,那么先给他报废设备老设备练手,等熟练了,教师认可了,在给予先进设备予以实践,这样不仅学生动手能力满足了,最新设备操作过了,学生对于设备的损坏也大大降低了。

第三,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维护教学。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满足技能培训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简单的实验室维护工作中去,去辅助机房管理员开展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动手实战机会,也大大降低了设备管理的难度。

3.以实际工作环境模拟教学法

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计算机维护,维修和销售工作。因此,在课程上就可以给学生实际的工作感受和体验。先在实验室中,装一套模拟电脑维护和销售的门店都有的设备展示台或者展示柜,在单个设备和设备理论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时刻置于这种设备的直观感受中,各种设备的参数设定和硬件的安装过程都能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4.重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既然职业教育以培养技工型人材为目标,那么,对于学生的考核就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考试,而应该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考核。但是,组织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很困难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对极少数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全班学生完成技能考核,一则需要大量的技能监考教师,二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器材准备工作。一个弥补技能考核难的方法就是:用平时的实验和实训成绩来代替期末的技能考核成绩。这时就要求教师认真抓好平时的每一次实验和实训,并认真做好实验和实训成绩的记录工作。让实验成绩和实训成绩占成绩总评的更大比例,如达到70%;而理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更小的比例,如30%。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和压力都会下降,反而更提高了平时动手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