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及旅游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点及旅游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无景点旅游的概念界定
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景点旅游相对应的全新旅游形式。相对于传统景点观光旅游,无景点旅游过程中没有固定景点,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不仅仅“观景”,缓解压力、获得身心的愉悦成为其选择旅游真正目的,因此无景点旅游者更多的是由“观”转向“感”,在旅游过程的发现和体验中获得身心的解放。
笔者认为,无景点旅游是在我国当前休闲度假旅游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不依赖传统的景点,不以景点观光为目的,而是以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为内核,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为中心的一种深层次休闲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恰恰反映了休闲作为旅游真谛的价值回归。
2. 无景点旅游活动特征分析
2.1自主、开放、体验性强的活动特征
2.1.1自主性。表现在旅游活动方式上完全出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路线、出行方式完全由旅游者自主安排,整个旅游行程体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1.2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无景点旅游突破传统观光景区圈景式的概念,旅游过程中不设定固定的旅游线路,而强调在旅游地的自在游历;景点的不定型性:传统观光地以其珍稀性和观赏性的特色景观为吸引物,吸引观光客蜂涌而至,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景点的概念较为狭隘和具象,而无景点旅游不拘泥于特色景观,能给以人轻松舒适体验的良好环境,都可以被视为景点,例如幽静的树林、乡间的小路、繁华的街巷等等。在无景点旅游中,景点的概念被淡化,景的观念被扩大化,旅游过程中“所至之处,处处是景”。
2.1.3体验性。无景点旅游强调满足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注重通过体验性旅游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使游客真正融入到旅游中,在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中获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游玩体验,这正是旅游体验性本质的回归。
2.2多样性的旅游方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
无景点旅游者在旅游方式和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多种多样。它突破传统旅游的跟团式出行模式,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度更高的旅游方式,活动内容上由于不依赖景点的特点,但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满足身心愉悦、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者所喜好和推崇的旅游活动,例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乡村体验游、民俗节事游、红色文化游等。
3. 无景点旅游发展思路
3.1我国当前旅游发展趋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的旅游业将以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为重,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这一旅游发展策略必将引领我国步入休闲旅游时代。虽然从目前来看景点观光旅游仍占据旅游市场主导地位,但越来越多不依赖景点的休闲旅游正日益扩大其市场,随之带动的将会是旅游产品由单一性走向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活动由浅层次观光走向深层次体验的转变过程。
3.2大趋势下传统观光景区所面临的问题
圈景式开发制约了旅游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旅游地开发仍通过划地圈景,采用所谓“门票经济”的方式营建,而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观念趋于成熟,旅游行为趋于理性化,“门票经济”逐渐成为限制游人的门槛,对于那些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制约更为明显。
以景点开发为中心,忽视游客体验:传统的观光旅游景区以景点开发为中心,提供大众旅游观光产品,但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表现在景区观光产品过于单一造成各地旅游产品雷同,跟风现象严重,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足,最终导致景区的生命周期缩短。开业门庭若市,之后门可罗雀的案例不在少数。
3.3对策——无景点旅游发展思路
以开放的景区环境为背景从无景点旅游视角审视当前景区的发展建设,就是要转变当前以景点建设为目的的旧思路,将打造观光线路改变为营造整体环境氛围,让名胜变成场景,让风景成为氛围,使游人所到之处处处是风景,景点的概念就被扩大了,旅游的内涵也被丰富了。在这种开放性的旅游环境背景中,各类旅游活动才能全盘搞活,景区才会热闹起来。
以自主、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为核心旅游体验是无景点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涵。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需求,为游客提供独特、满意的旅游体验应作为当前旅游地规划的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营造自主性、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应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组织。在无景点旅游规划中,首要明确的是旅游者活动主体的地位,在充分尊重旅游者自主、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单纯依靠特色景点为吸引物转变为满足游客个性需求的旅游体验为吸引物,使游客获得高质量和深度的旅游体验,这正顺应了休闲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
以丰富、多元化的旅游活动为载体旅游活动是旅游者获得深度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缺少活动或者活动过于单一必然会游客体验质量的降低。无景点旅游的景区发展思路就是从游客的旅游需求着眼,跳出单一的观光活动形式的局限,向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元复合型旅游景区发展方向转变,注重旅游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求,而且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提供了可能。
以深层次的资源评价和利用为目标无景点旅游的体验内核决定了资源价值评价不能以旅游观光价值作为衡量的唯一准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对旅游资源价值同样具有附加作用,而这却是传统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所缺失的。例如,普通的丘陵地按照现有评价标准来看仅具有很低的观赏价值,但是若作为山体运动用地利用起来,其带来的旅游体验价值可能要远大于观赏价值,同样,当作为康体养生、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开发利用时,所产生的旅游体验价值又会发生变化。因此从无景点旅游活动的角度出发,以旅游体验质量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旅游资源价值,这对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结语
无景点旅游虽仍为大众型观光旅游的补充,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但前景十分广阔。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为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拓展了新思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无景点旅游将会日趋完善,以推动我国旅游业在新时期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郭文旅游论坛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
篇2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相关概念回顾
1.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基础,形成行、食、住、游、购、娱等六要素综合协调发展的,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旅游目的地的映像还可以说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总体的、抽象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它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目的地形象形成的一般框架:
3.游客感知的概念
游客感知是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有形和无形的环境,在各方面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个人独特感受,贯穿了整个旅游过程。好的游客感知有利于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明显提升,而差的游客感知则会带来投诉和抱怨。
4.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概念的综合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给出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游客通过对旅游目的地不同客观事物不同属性的反映所做出的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印象、偏见以及情感认知的表达。
二、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意义
1.对旅游地的作用
了解目的地的形象,树立正确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为潜在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同时对提升旅游地竞争力、获取竞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2.对旅游开发者的作用
可以使旅游开发者清晰的知道其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旅游形象是怎样的,从而旅游开发者可根据旅游目的地呈现出来的旅游形象寻找相应的客源市场。
3.对游客的作用
人们前往某一之前对该目的地的感知,会影响其对目的地的选择;到达目的地之后的认知,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后续行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最终决策及游客满意度、忠诚度。
三、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路径分析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本文将从5个路径来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分别是旅游认知形象感知、旅游情感形象感知、旅游整体形象感知、旅游景点形象感知和旅游设施服务形象感知。
(一)旅游认知形象感知
旅游住宿和餐饮认知感知是旅游形象感知中游客比较容易感受到的部分。在旅游住宿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的住宿选择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快捷酒店、星级酒店、家庭旅馆等,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民宿等等。而提到旅游餐饮,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厦门的“张三疯”、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西湖龙井等等。
(二)旅游情感形象感知
旅游情感形象感知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不同属性的情感偏好。比如在游客对杭州旅游情感形象感知中,西湖旅游景区满意度得分最高。杭州西湖经过多年的自然人文积淀,“西湖美景三月天”、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锋夕照、三潭印月等词汇已经成为其形象的代名词。另外随着杭州作为2016年G20的举办地,也让旅游者多次表达了对她的偏爱之情。
(三)旅游整体形象感知
一个地方的总体形象是感知/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的综合结果。人们对一个目的地多方面的属性感知将影响其对一个目的地总体的形象的形成。旅游目的地在游客的感知中表示的不仅是地名,还是对目的地境内所有旅游资源形象的代表。
(四)旅游景点形象感知
旅游景点形象包括旅游自然景观形象和人文景观形象。
通过调查大城市居民的出游预期,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游客最希望在旅游目的地看到的景观是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古迹景观。这说明旅游景点形象在游客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出来旅游希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景观带来的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冲击,收获旅行的快乐。而在人文景观方面,对旅游博客的分析中,游客对秦皇岛的人文景点的评价却是大相庭径。主要由于某些景区的强制捆绑消费、乱收费现象严重度,一些文物古迹没有了原本的形象风貌;另外景区文化内涵的流失以及管理工作的不到位都对游客的产生了不良的目的地印象。这说明,在游客心中景区内的文化内涵是驱使游客到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初衷,景区人文景观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是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五)旅游设施服务感知
旅游设施服务感知分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樟礁龇矫妗?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接触到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景点指示牌、洗手间、娱乐设施、游客休憩的椅子凳子、安全防火设施、餐饮、住宿休息地等。而旅游服务则包括景区内的交通引导、各类娱乐活动、景区信息的获取等。这些必不可少的设施和客观的服务对游客认识感知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篇3
董叶顺,IDG资本投资合伙人,曾任MSN(中国)公司和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互联网大数据概念的资深投资人,董叶顺认为,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的概念及技术发展不仅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商等行业更加重要,同样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健康医疗等行业发展中也会带来一系列应用并由此发生颠覆式的产业模式创新和升级。
老概念 新爆发
从概念来看,198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提到大数据这一概念。在之后的十多年中,随着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这一概念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00年初,伴随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的概念再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处于PC时代,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受到较大局限,大数据依然处于早期的瓶颈时期,人们即便提到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更多人关注的只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发展,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一概念。
“严格来说,大数据这一概念其实非常老,但是它也非常新。”董叶顺口中所谓的“新”,缘于最近几年互联网快速朝着移动互联网趋势方向的发展,受其影响,大数据这一概念也得以受到普罗大众的焦点式关注和解读。比如很多电脑PC终端变成了移动式的“终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才造就了近年来“大数据”概念的崛起。
除了个人移动终端的爆发式增长,诸如以微软、IBM、思科、苹果、脸谱、亚马逊以及中国的BAT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企业也嗅到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的气息,有关互联网的大数据搜集、整合与分析也开始进入全球普及的程度。“我印象当中,微软是最早提出大数据的企业之一,之后又有了‘云端’等软件互联网概念及技术。”
近来国内有关大数据的爆发式关注之一,则缘于8月底,万达与百度、腾讯宣布,三方就电商层面达成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全力发展O2O电商模式。“滕百万”的出现一方面成就了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另一方面,在风投人士看来,这也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一次实践探索及颠覆性合作。
摸索大数据应用规律
当各行各业人士都在谈论大数据的应用时,董叶顺更多关注的则是如何寻找出大数据应用的规律。“大数据其实跟我们的言行举止、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提到大数据的应用规律,不少行业或技术方面当前似乎还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董叶顺看来,时至今日,大数据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只是因为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适时机。当“大数据”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各个行业所接纳的同时,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也成为各个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以旅游为例,这是一个与大数据关联较为密切的行业。当今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互联网和微信等平台早早便传出一则颇具调侃意味的段子,“1号在家看全国高速堵车;……7号在家泡好茶,听同事讲出游受堵的杯具。”
幸灾乐祸的调侃背后,则是假日旅游大拥堵催生的一种新形势:宁愿在家待着,也不愿外出旅游参与拥堵。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纷纷认为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地区人满为患的同时,著名旅游黄金区域――九寨沟,却破天荒地爆出,十一黄金周首日接待人数远远低于过去同期。原本动辄三四万人拥挤的爆棚景区,当天仅有8000多人现身。冷冷清清的场面,一度让旅游景区管理方难以想象,错愕不已。但就在第二天,这一景区再度出现爆棚情况。
篇4
2、宜昌,宜昌的景点,主要是以“三峡”概念为主,以“水”为线,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杨家峡军事漂流等;此外这里还是屈原和美女昭君的故里,“名人故里”也是宜昌的亮点。有三峡人家风景区、西陵峡、清江画廊、三游洞等著名景点。
3、十堰,十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东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南有“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及堵河漂流风景区。北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遗址。
4、襄阳,“三顾茅庐”中的山水名城,泛舟汉江,也许文人墨客也曾在此感叹。襄阳著名旅游景点推荐古隆中,香水河,襄阳城,五道峡,水镜庄等。
5、黄石,黄石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景点有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东方山风景区、仙岛湖风景区、磁湖风景区。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 概念 辨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9-02
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Nature,简称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赫克特・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至今,作为在生态环境伦理理论和生态美理论等的指导下,以倡导人们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和观赏与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而又迅猛的发展,日渐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业仍存在若干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可能也是阻碍它发展的原因。
目前,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定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
何光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以观赏和感受生态旅游环境、普及生态旅游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绿色消费方式。
张广瑞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赋予”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总之,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卢云亭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王兴斌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吴必虎的生态旅游定义――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哲学层面的,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哲学;其二是科学层面的,指的是科学技术的研究,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其三是商业意义的,指的是一种旅游产品。
从以上旅游的相关组织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意见不一,各有千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第二种观点更科学一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考虑,生态旅游是旅游形式的一种。“生态旅游”是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方式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是想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初衷就是想通过对传统旅游者旅游行为和方式的改变,来达到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同时能确保旅游地的生态文化环境尽量不受破坏或最好能做到完好无损。因此,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对旅游者高要求高标准的旅游。
第二,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考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假如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其对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效果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来得快。众人皆知,一种产品的形成、产生和发展过程是要经过很多工序的。通常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诸多环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也不例外的要经历很多流程。但在生态旅游提出来之前,世界上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旅游产品,即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事实上,很多旅游产品,即旅游景点和打造旅游景点的基础――自然和人文环境往往都已存在或已得到开发。假如因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概念的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要求和规范的界定,就会有很多的既存旅游景点要按照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来重新打造,这样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也会对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反之,假如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参加旅游的人来按照生态旅游实施的目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来从事这一项活动。旅游是一种经济基础相对较高的人群参加的较多的一种活动。由于旅游这项活动参加主体的特殊性,他们经济基础较好,相对文化素质较高,在生态环境保护呼声四起的这个社会环境生活生存,他们或多或少的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需要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一件大事情。由于旅游活动人群的特殊性,在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要求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有利于推广和实施。通过生态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方式影响和吸引大众旅游者,让生态旅游逐渐进入主流市场,进而达到让生态旅游由少数专业人的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尽管生态旅游的全民普及需要一个过程,但它的周期和效果远优于其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的周期和效果。
第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确保其效益的实现,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仔细推敲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的理由,主要在于让其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条件下,通过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或与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诸如餐饮,旅店,游乐设施,交通工具等渠道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要求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和产业的开发和利用都要符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要求。通俗的说,生态旅游要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从事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不便于作为产品来进行打造。在缺乏旅游主体――旅游者存在的前提下,上述提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与人类生存的其他环境和生存生活所需的用品相配套的设施或产业就没有区别。它们的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的应该符合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即用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应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与旅游相关的一些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社会资源)及相关的产业与其他的经济产业和资源区分开来,把用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出来的与旅游业相关的环境和产业冠以一个特有名词――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旅游者的理念,旅游方式和旅游者的行为用生态环保的思想武装起来,让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能获得休闲愉悦放松的同时,能够自觉的爱护旅游所需的资源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且能在保护中获得另一种满足和充实,而不会把其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力和脑力当作一种负担。从这种角度看,笔者觉得生态旅游应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来推广和实施。但这种旅游形式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来推广。这是从事生态旅游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而不应该定义成一种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定义进行规范和完善将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展和推广,也利于其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 环境保护,2004(9)
2.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篇6
[论文摘 要]本文讨论了用户对旅游网站的用户体验与实际旅游体验之间的联系,提出旅游网站的浏览效果会对实际旅游体验品质的影响的观点。说明在设计旅游网站时,除了需要在界面上做好用户体验外,还需要在内容上给访问者营造出一种实际旅游的“预体验”。如果网络旅游预体验设计的当,将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的体验品质。
旅游产品的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其体验品质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环境、设施、服务、次数和游客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旅游过程中是否能使游客有一个良好的体验品质和以上几点息息相关。但是经研究发现,某些时候,游客在出游前如果做足准备,充分掌握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后,即便上述条件不是非常完备,也能获得较好的体验。
一、旅游预体验的概念分析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游客掌握信息的最方便的工具就是互联网及相关旅游网站。旅游网站的作用除了给游客提供信息外,应该具备另一个功能:预体验。那什么是预体验呢?所谓预体验就是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情况,从而对旅游产生指导性作用的体验。
笔者认为:在旅游这个体验活动中。用户体验的品质除了由“用户期望”、“用户需求”、“用户动机”决定外,还和“旅游预体验”有关。并且在预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促使用户产生“动机”、“需求”和“期望”并影响最终实际旅游的体验品质。
二、我国旅游预体验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旅游网站,这些网站均有介绍旅游景点、酒店、餐馆、旅游地图和其他用户的点评等信息,用户在浏览页面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获取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景点的一个大致概念。这种行为可以归为预体验的获得。
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游客通过网络即可体验到部分景点的游览过程,但这毕竟和真实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必定会有大部分游客通过虚拟旅游的预体验对真实景点产生兴趣,萌发出去实地游览的想法。此时,旅游的“动机”和“目标”就产生了。
三、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旅游预体验产生的效益
首先网络旅游预体验为旅游业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网络的自助随机性,网络的信息丰富性,网络服务的时效性将是“网络旅游体验”优于传统旅游的三大基本特性。
其次、将以其直接的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免去了旅游者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金钱负担。它不但减少了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服务时的销售环节,而且还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为旅游者提供了物美价廉质优的服务。
第三、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网络旅游体验是旅游人性化、个性化、自由化的前提和保证,正如某网站所介绍的那样:“你自己可以在网上选定你想去哪儿,怎样走,住哪里,买什么东西,网站绝不干涉你的任何行动,相反,它将竭尽全力帮助你完成自己的心愿。”
四、网络旅游预体验产生的发展趋势
网络旅游预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景点宣传,在这个宣传攻势中,可以使用任何现有的技术手段和部分营销手段。但是切忌使用户感到厌烦的广告手段。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中,其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将用户时时刻刻作为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网络旅游预体验的意义就在于将旅游目的地最美的景点以最美的方式呈现给访问者。同时将目的地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毫无保留地告知,以便游客参考和做准备。但是每个游客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份背景、学历和审美观。如何能做到大多数用户对网站提供的内容都感兴趣,而不反感呢?
目前,大部分网站的注册内容中,都存在一个选填“高级选项”,用户如果愿意,可以将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爱好等相关信息提交给网站。网站收到这些信息后,通常用该类信息做数据挖掘,以便分析出用户的消费动机和兴趣志向。
五、网络旅游预体验设计要素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网站众多,然而里面的内容大致普遍相同且都没有从游客的需求点出发来进行设计。而且部分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也仅仅有聊聊几行纯文字对旅游景点进行介绍,因此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甚至无法勾起用户的旅游欲望。
在设计页面的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思想为指导,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开发旅游网站。通过调查以及了解用户或者游客的心理,提供给用户在旅游前及旅游过程中所需的适当且完整的信息。结合现有的导游系统特点、游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信息平台。平台注入了“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的理念,并提供了专业化的导游内容,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随意、随设备地享受系统提供的专业化旅游服务。那么这一过程势必在一定意义上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六、总结
访客在浏览旅游网站时,首先产生的是对旅游网站的用户体验,这个体验决定了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这个网站。而良好的网站体验会使访客对旅游景点产生一种旅游预体验。旅游预体验的品质高低会影响访客在以后是否会变成游客产生实际旅游体验。而在实际旅游中,预体验又会影响旅游体验,对游客最终的旅游体验品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江娟丽.我国发展体验旅游的背景、开发思路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126—129
[2]华梅立.交互设计中的原型构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08/06.
篇7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篇8
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可持续发展;廊坊市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重要产业。这其中包括部分旅游资源非优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可持续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1.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或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缺乏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地区。[1]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是旅游发展的唯一基石,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往往有可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派生,依赖社会发展拉动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旅游地需求扩大,促使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的拓展。[2]上海、深圳等城市是很好的示范例证,而河北廊坊亦属旅游资源非优区,而经济及现代化水平不及上海、深圳,且此类地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廊坊市旅游发展的探讨,相信对我国其他旅游资源非优地区的旅游发展有现实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2.旅游资源非优区与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既能满足现代化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人的利益造成危害。旅游资源非优区在发展过程时,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挖掘现有的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资源是一个区域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较缺乏的旅游区发展思路应该是利用当地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或区位优势“发明”旅游资源,开发会议旅游、风俗节庆游、工业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乡村旅游等。[3]各种旅游发展模式都需要考虑地区特点,有计划性地开发,保证地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地区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廊坊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3.1廊坊市旅游资源现状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4358839人,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表1表明廊坊市景观较少,其旅游景点中仅有香河第一城一个4A景区,整体档次较低,吸引力不强。
廊坊市是较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品位低,缺乏有高强度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景点,不能给国内外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景区配置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客源以一日游的当地游客为主,游客回头率低;旅游收入水平不高。但是跳出狭隘的旅游资源的概念,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廊坊市旅游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首先,区位条件上,廊坊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市区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相隔7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是北京到天津的必经之地;经济条件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次,廊坊交通十分发达,境内有5条干线铁路,3条高速公路、5条国家级公路,40多条省及其以下地方公路,通车里程2820公里,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4]
3.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根据对廊坊市现状的分析,廊坊市旅游功能总体定位为以现代城市多功能旅游为开发龙头,以 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现代城市建筑为开发主体,将廊坊市逐步建成以观光、会展、风俗节庆游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4.结束语
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应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致力于交通设施改善、总体形象的建设与宣传,特别要作好合理的规划布局,科学地开发利用好旅游资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
[2]芮晔,张树夫。浅析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篇9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服务质量评价;建设意见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07年、2008年、2010年中央有关会议提出加快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决策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纷纷被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系统地研究江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果还十分鲜见。全国范围来看,旅游公共服务还存在着缺位和错位的情况,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和多元化参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将是旅游学界的一大热点与前沿[1]。本文基于对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证调查,评价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提出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
二.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旅游公共服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李爽的定义: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为核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2]。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政策规范下,依据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而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要素构成,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明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包含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安全服务、旅游环境服务四个子系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区域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三.研究方法
本文先搭建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体系的评价框架,然后将调查的资料代入框架之中,最后得出服务质量评价。这种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范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一、明确研究目的,对相关的概念和政府文件进行解读。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的目的去设计问卷,并利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江西省的几个著名景点游客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调查。
四.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评价
(一)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江西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表以及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构成,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特征、乡村旅游、旅游公共项目等的评价方法,运用理想点法,将指标评判标准由高到低划分为五个等级。结合调研者的调查问卷,各个项目的评判标准仍然按照很好、好、一般、较差、差等级别进行统计。
(二)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评价结果
本文选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各个旅游景点做样本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景点:彩虹桥、晓起、江湾、大鄣山、思溪延村、湾口、盐田;依据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各个要素对各个景点的调查做如下统计。表格的等级评价是根据对各个景点的调查统计,赋分评价得出。
婺源作为江西省5A级风景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通过实地调查能看出来,婺源的发展坚持了顾客第一的原则,有很多人性化设计的产品和公共服务措施。每个景点的标识基本四种语言:中文,英文,韩文,日文。景点的公共休息厅,公共桌椅等较多,基本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但是相对比较突出的还是婺源的旅游交通问题。由于游览线路的设置和景点的分布使得婺源的旅游对交通的要求比较高。作为一个县级小城市,婺源的交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调查得知,进入县城和各个景点的方式就是中巴车,并且每天有时间的限制和班次的限制。游客要想实现自助游的话必须把握好班车的时间。各个景点的商铺管理不够合理,在景区内乱打乱摆的现象很严重,严重影响景区的美观。
从以上统计看出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行政区位,当地政府的重视度有很大的关系。总体而言,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总体是积极发展的,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五.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性意见
综合婺源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对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的目标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对大众化旅游,畅通大小各景点
大众化旅游发展阶段是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最佳机遇期,但相关管理部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认知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于旅游公共需求,暴露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旅游交通上面。应对省内一些景区的交通不畅问题做出如下几点建议:
①成立统一管理景点交通的公司,规范管理,杜绝景点外的拉客宰客现象。
②增设景点直通游览车,向游客收取基本交通费。统一游览车的标识,创造独特的江西旅游方便、快捷交通形象。
③基于环保理念,建立环保自行车站或者游客自费租赁电瓶车站,满足背包客的旅游需求。
(二)综合发挥旅游功能,精细化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依赖于产业功能的综合发挥。但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产业链的拉长,各相关部门介入旅游服务的范围扩大,力度增强,旅游管理及服务部门整合服务的综合功能难度增加、作用降低,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集约化发展[3]。
婺源景区的整体发展严格按照国家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如景点标识、导游图、公共厕所、公共休息处等。这些指标项目是浮在景区表面,亮在游客眼中的,作为一个标杆性的江西旅游景点,这些方面婺源似乎无可挑剔,而事实上并完全如此。旅游要实现人性化、个性化,靠这些硬性的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对全省的一些存在该类问题的景区提出如下对策:
①景点设置专门的人员发放册子,并做好小册子的管理与宣传。
②从细微之处去管理,商铺的外形进行修整,整齐划一。
③给景区的保洁和保安人员配备对讲机,随时发现设施损坏即刻报告,立马修整并做好各项设施的维修记录,定期维修。
④建立严格的工作人员管理和监督机制,避免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激励员工追求微笑服务,热情工作。让游客真正体会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旅游业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能分散化使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一直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产生了诸多隐患。政府的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妨碍了旅游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难以出台一整套相关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制度、政策;政府管理部门仍未将相关的经营权利下放到企业,不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凡此种种,都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存在距离。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如下的建议:
①政府和企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政府起着协调与组织的角色,当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存在纷争的时候,政府应该承担协调人的责任,为人民谋利益,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帮助。在调研期间,婺源景区的小李坑处于关闭状态,不允许游客进入,这是居民利益与企业不协调的一个案例。这必将影响婺源景区的旅游发展。
②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积极合作
如在晓起景点内,很多居民在景点内生活,可能景区的水、电、网路、休憩设施配置会出现投资力度不够,政府依赖企业,企业指望政府的尴尬局面。在晓起景点,调研者的感受是景点特色不明显而居民还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游客的打扰等矛盾结果。
(四)抓住历史性战略机遇,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作为《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之一,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批并与公众见面。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安排,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前瞻性,促进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江西省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奋力紧跟国家步伐。婺源的江湾正在争取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借这一机会和国家、省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要求,审时度势,有选择、有方向地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服务企业婺源的高度集聚,从而带动服务能级提高、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攀升、服务范围拓展,推动婺源景区服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
①景区做一个与国家公共服务同步的规划
认真研读国家和江西省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文件,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和路子,又从自身的现状出发,做一个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规划。
②积极申请国家各项补贴,建设公共服务
按照有关需求与自身条件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的景区补贴,做到建设有投入,投入有产出的良好局面。
六.总结
在婺源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下,整个江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朝着标准化,国际化的路线前进。但是,在这个建设过程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政府、公民、旅游者应该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一点认识[J].旅游学刊,2012(1):3-4.
篇10
Abstract: The tourism complex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forma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ublic touris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tourism fun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ourism complex determine that it has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pull of regional economic,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mat rationalit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term of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it has land dependence, resources support, complex functions and overall unity. In the term of project operation, it has periodical development, operational integration and high risk of high yield.
关键词: 旅游综合体;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项目运营
Key words: tourism complex;urban construction;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project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65-02
0 引言
根据世界度假经济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将全面进入度假时代。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已超过3000美元,部分城市、省份如北京、天津、上海已超过10000美元。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深度休闲度假的“泛旅游时代”转变,在此背景下,融合了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度假需求的必游目的地。
1 旅游综合体形成背景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将文化旅游功能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新型的旅游业态,它的出现是大众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旅游功能城市化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游客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早期的观光游览型转向休闲度假型,从单纯的景点串联式旅游行程变为在某一旅游目的地区域内驻地度假旅游,这就要求在旅游目的地的区域范围内,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还要满足游客的生活度假需求,即城市功能需求。正是由于旅游综合体的产生原因及预期效果,旅游综合体必须要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美食、住宿、娱乐、购物等一系列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综合体与传统旅游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业内关于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已经有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其所具有的特征上未能达成共识。依据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并结合行业实践和业内多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以及旅游综合体项目运营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2 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特征
2.1 政府参与必要性
旅游综合体建设与运营单靠一家企业或者几家企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作的大项目,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区域建设以及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众多行业。如果单纯依靠项目开发商进行整体规划,难免出现会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无法从宏观上把握项目的整体区域建设和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项目的建设伊始就需要政府主导、开发商组织实施以及各行业参与合作,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以保证项目的发展项目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
2.2 区域经济拉动性
旅游综合体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完成,牵涉到政府、开发商、运营商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部分,涉及到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多个行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同时,带动就业的比例达到1:4.3。由此可见,旅游综合体的建成首先会带动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的增加,基础建设和城市面貌的改善,同时,它也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拉动区域内其他行业的整体收入,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2.3 产业集聚性
旅游综合体的“综合”指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旅游要素种类全、数量多。种类全意味着在旅游综合体内要尽可能多得聚集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项目,形成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数量多就要求在综合体内任一行业或者项目要有足够的品类,能够满足游客对该行业的不同层次需求。
2.4 业态配比合理性
由于旅游综合体内汇聚了大量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和项目,因此,不能过多地凸显旅游要素中的某一特定要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造成旅游综合体特色有余、相关产业支撑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综合体内各产业要按照游客需求以及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布及配比,以使综合体内各要素分布均匀,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城市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综合体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城市功能规划与开发,因此,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设施均需进行开发建设,且为了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各业态不仅要参与到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比例。
3 旅游综合体在旅游资源规划方面的特征
3.1 土地依托性
旅游综合体是一个空间区域,必须依赖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旅游综合体打造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决定了旅游综合体的规模及范围大小,间接影响旅游综合体所能承载的旅游要素的种类和数量。旅游目的地土地资源的优劣多寡以及开发设计是旅游综合体建设规划的关键因素,只有将土地资源特色与旅游功能相结合,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最终才能构成一个新的旅游产品,即旅游综合体。
3.2 旅游资源支柱性
旅游综合体的关键在于其旅游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传统的生态旅游综合体主要依托于原生态资源,而旅游综合体的价值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同时,还具有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备的优势,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称为旅游综合体。
3.3 功能复合性
旅游综合体的形成是基于旅游功能和城市功能的融合,因此,与传统的“景点”、“景区”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旅游综合体不仅能满足游客的观光游览的基本旅游需求,同时,还能满足其在城市中才能获得的各项体验,是各种旅游与城市功能的复合叠加,是一种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组合。各种功能在区域内形成统一的整体,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方位、多层次需求,让游客在特定的空间组合中获得丰富的感观体验。
3.4 整体统一性
随着大众旅游的不断深入,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变化,对旅游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而将城市、景观、建筑、人文、设施等均视为旅游的一部分,所到之处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因此,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要将自然生态资源、景观建筑、道路设施与文化习俗等融合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和综合体气质,打造出一个各要素相互配合、资源设施与文化像话映衬的统一体。
4 旅游综合体在项目运营方面的特征
4.1 项目发展阶段性
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项目,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旅游综合体从概念的形成到其投入运营也会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目标及发展中心各不相同,但是从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引入到项目建设,再到旅游综合体的蓬勃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只有经过前期的建设和累积,才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综合体。
4.2 运营一体化
旅游综合体为了达到综合的效果,必然要吸引大量的旅游相关产业、项目和配套设施的集聚,区域内汇聚了不同产业、不同项目、不同设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旅游综合体内不采取统一的经营管理措施,可能会出现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行业利益和项目利益。旅游综合体也会因为区域内行业间、项目间和商家间的竞争内耗过大,造成整体经济利益的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因此,旅游综合体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事前协商,确定基本的运营管理规则,统一经营管理。
4.3 高风险高收益性
从项目的角度看,旅游综合体是一个大项目,下设一系列要素独立的子项目,包括景点、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由于项目规模巨大、牵涉行业众多、覆盖范围广泛,因此,前期需要投入项目的资金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再加上大项目下包含众多子项目,从项目概念引入到最后建成投入运营的时间较长,更加剧了开发商投资旅游综合体项目的风险。尽管如此,业内很多学者认为旅游综合体项目是一个高收益项目,主要是游客已经厌倦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对景区景点已经失去了兴趣,现在急需出现一些新的旅游吸引物来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转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旅游上的资金也在增多。因此,虽然旅游综合体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投资必然蕴含巨大商机。
5 旅游综合体发展前景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2015-2020年中国旅游综合体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显示,近年来,为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机构、旅游集团和地产企业,在区域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上,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了“旅游综合体”这一全新模式。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国内涉足旅游综合体的公司超过100家,在全国布局了上百个旅游综合体项目,南至海南岛,北到长白山,西至大漠边陲新疆,东沿海岸线蔓延。这一趋势,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必将继续存在,这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中国地产开发创新的方向,也是政府引导区域升级的方向。
6 结论
本文结合业内实践和前人的研究,总结概括了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以及项目运营方面的典型特征,博采众长,不仅为业内学者提供了相关研究基础,而且也为业内从业人员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上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0.
[2]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现代城市,2011(2):27-28.
[3]黎筱筱,吴必虎.泛旅游时代与旅游综合体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03-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