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苗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疫苗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42-01
在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疫苗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一些问题,致使免疫接种效果不佳,免疫抗体效价低,达不到保护标准,有的在免疫过程中造成应激反应致死,使防疫工作出现“畜主怕,防疫员难”的现象,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疫苗的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不断提高疫苗的免疫效价和免疫质量及制定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现就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一探讨。
1免疫失败原因
1.1疫苗相互拮抗作用
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多,在一个动物身体上要注射几种疫苗,如猪要一次注射口蹄疫、猪瘟、蓝耳病3种疫苗,分期注射,由于工作量大,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注射多种疫苗,就会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抗体的相互拮抗,即使是按量注射,有的疫病免疫效价低,得不到保护效价,增加了发病可能性[2]。另外,疫苗注射后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和副反应,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几种疫苗同时注射,对动物更是一种强刺激,因此多种疫苗同时注射可造成动物在免疫时发生死亡。
1.2疫苗运输保存环节出现问题
畜禽各种疫苗对运输与保存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有的要求冷藏运输和冷库存放保管,也就是要求“冷链到底”。然而在疫苗运输环节当中,由于西吉县没有专门的运输疫苗的冷藏车辆,造成运输过程中的高温及低温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另外,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疫苗冷链体系建设比较薄弱,难以做到对疫苗按规定进行运输、保存,从而也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同时造成免疫注射不安全隐患。
1.3疫苗操作技术不当
一是疫苗在开启前一般处于非常温存放,而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备,疫苗多,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只配备有1台冰箱,使疫苗处于常温,甚至高温、超低温或强光状态下。二是防疫员由于在疫苗保存环节上不注意,在疫苗箱里没有放置冰块,有的放置冰块但由于受高温影响,不能及时更换,失去保护价值。有的防疫员把疫苗开启后,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而后又重新使用。
1.4免疫技术不当
一是免疫注射剂量没有严格按规定剂量执行,超量少量注射和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免疫注射部位,深浅把握不准,有的肌肉注射打到皮下了,实际操作过程中过深过浅、错位注射时常发生,甚至有打“飞针”现象存在[3]。三是少数防疫员图省事省工,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1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极有可能造成免疫效价低和免疫副反应。
1.5动物健康检查不完善,应激反应救治不及时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而导致体弱畜禽及病畜禽死亡。在免疫注射疫苗后,不留意观察动物反应情况,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动物错失及时救治良机而造成死亡。
2应对措施
2.1合理运输与保存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做到防低温、高温,防冷冻,防曝晒,防强光等,夏季应避免高温运输和高温曝晒,冬季运输保存适宜温度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在疫苗保存上,要严格按照不同疫苗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该冷冻的要冷冻,该冷藏的要冷藏,特别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对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相应的疫苗保存设备。
2.2正确使用疫苗
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主要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保存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防疫员领用疫苗后,在疫苗冷藏箱里放置冰块,对处于低温保存的疫苗在使用前,应置于室温预温一定时间,在注射期内充分摇动混匀,疫苗启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超时余苗不得再用。
2.3科学接种
严格按照疫苗种类规定的接种部位。要畜主固定好畜禽,准确注射,禁止“飞针”和不按规定部位接种。该皮下注射的要皮下注射,该肌肉注射的要肌肉注射。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依照不同畜种、性别、年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准确把握好接种剂量,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严格消毒,坚持按照“一畜一针头,一畜一棉球”的原则,做好免疫接种时的消(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42页)
毒,禁止一针多畜和不按规定进行消毒。
2.4完善动物健康检查和应激反应救治机制
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动物病史情况,仔细观察动物健康情况,必要时需进行临床健康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对少数动物免疫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对症予以急救治疗,以减少损失。对因救治无效的死亡动物,应进行详细检查登记,查找原因,并做好记录备案[4]。
3参考文献
[1] 张仁喜.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65,367.
[2] 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59.
篇2
关键词 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危害,科研人员不断对狂犬病的免疫机制、致病机理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攻关,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1 细胞免疫
尽管狂犬病病毒的所有结构蛋白均表现出抗原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蛋白都起相同的作用。研究表明,纯化了的G蛋白(糖蛋白)诱导产生的抗原能够保护狂犬病病毒对脑的脑内攻击,是唯一能够持续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成分。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糖蛋白才是提供抗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但是近些年来的研究证明,狂犬病毒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和白。
最近研究表明,狂犬病毒内部的RNP(核糖白)或NP(白)在诱生保护性免疫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4]。因为NP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和RNP相同似,且NP的抗原性比G蛋白的抗原性稳定。狂犬病毒RNP或G蛋白注射动物(如小鼠、犬和猴等)可诱生抗脑外途径致死性攻击的免疫保护力,诱生大量特异性Th 细胞,在诱生抗狂犬病免疫保护上起决定性作用。因为特异性中和抗体只能在感染初期即病毒未进入肌细胞及神经通路时发挥作用。
2.2 体液免疫
狂犬病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病毒裂解颗粒或狂犬病病毒蛋白被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递呈的抗原,可间接刺激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G蛋白是镶嵌于狂犬病病毒双层脂质包膜上的刺突,长约10 nm,是狂犬病病毒唯一暴露在表面的、糖基化的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N蛋白、P蛋白、L蛋白位于狂犬病病毒内部,紧密包裹病毒RNA,构成病毒的衣壳,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核衣壳抗体,这种抗体是非中和抗体,不具有抵御狂犬病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N蛋白抗体在体外具有抑制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功能[5]。
3 狂犬病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但就目前来看,犬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犬是狂犬病的传播宿主,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根本所在就是有效控制犬的狂犬病。近年来,狂犬病疫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犬狂犬病的控制,包括对家养犬和宠物犬进行免疫接种、消灭野犬和捕杀可疑病犬和病猫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世界上很多控制和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已证实了这点。普及防治狂犬病知识,提高狂犬病防疫意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3.2 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
人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发病,其中包括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伤口、个人免疫接种以及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3.3 免疫接种
对家养犬进行登记,并给予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最根本措施。在消灭家犬狂犬病的基础上,目前防制重点转移至对野生动物的免疫。而对于咬伤前的预防性免疫,免疫接种对象仅限于受高度感染威胁的人员,因为目前的疫苗还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推荐采用大规模集体免疫接种的办法。
4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
4.1 弱毒疫苗
1885年,巴斯德首次用兔脑脊髓制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6]。狂犬病弱毒疫苗在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弱毒疫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据相关报道,动物在接种弱毒疫苗后可在其口腔中检出残毒。
4.2 灭活疫苗
狂犬病疫苗株先在体外用细胞进行繁殖培养,灭活后与佐剂按一定的比例制备成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近年来,灭活疫苗的研制取得很大的进步。灭活苗从神经组织灭活苗、鸭胚疫苗到细胞疫苗,逐步克服了各种不足,使狂犬病灭活疫苗的效力变得更稳定。鉴于弱毒疫苗存在的安全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用狂犬病灭活疫苗代替弱毒疫苗,最终消灭人和动物狂犬病。
4.3 基因工程疫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狂犬病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研人员基本研究清楚了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因工程疫苗成为当前开发研制经济、安全、有效的新型热门疫苗。
目前,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围绕糖蛋白和白展开,主要有重组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等。我国第一株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天坛株痘苗病毒已研制成功,但痘苗重组病毒接种人类后,可长期抑制再次免疫接种,因此狂犬病重组痘苗载体疫苗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切断狂犬病的传染途径、消灭一切可能的病原,对犬科和猫科动物全面免疫,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提高人对狂犬病的认识,做到群防群控。人一旦被猫犬类动物咬伤或抓伤,马上对伤口进行处理,12 h内进行疫苗注射,减少发病几率。控制好犬类动物的养殖数量,减少隐性带毒的病毒宿主;对鼠类常年进行灭控,减少带毒传染。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还需研制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
6 参考文献
[1] 盛圆贤,赵德明.狂犬病流行态势及其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09,39(9):835-838.
[2] 梁秀梅,于潜.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J].生物学通报,1994,29(6):23.
[3] 陆立权,郭建刚,刘棋,等.外观健康家犬携带狂犬病病毒状况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1):88-89.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5-90.
篇3
目前狂犬病的发病情况
狂犬病流行面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世界上87个国家有狂犬病流行,主要位于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为狂犬病的严重流行区,其中印度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我国这两年狂犬病发病率也有所回升,从我国的地理分布来看,各地差异较大,全国发病率持续较高的省、区多分布于南方,北方则病例数少,甘肃、青海、宁夏及等地仅偶见病例。上海市由于狂犬病预防措施落实较好,近几年只有数例外源性狂犬病发生。
狂犬病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狂犬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狂犬病病死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沿着人体神经的走向游走,主要攻击大脑和神经组织,包括小脑、脊髓、肾、内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衰竭,临床上无法救治,发生死亡。
哪些动物可能传播狂犬病?
野生动物和家畜是狂犬病主要的传染源。
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统计资料表明,犬是人类感染的最主要来源,约占85%左右,其次是猫,狼、狐狸等野生动物也能传播本病,一些野生动物并可能在作为储存宿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患者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感染他人者极少。狂犬病脑炎患者有着潜在性传染源的作用,但人狂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人对狂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人感染狂犬病,基本上是被唾液中含有病毒的狂犬病动物咬伤所致。狂犬病病毒不能穿入非破损皮肤,但如果皮肤受到抓伤或擦伤,被狂犬病动物舔一下也是很危险的。除了通过皮肤和黏膜的创伤感染之外,还可能通过非创伤性途径感染,如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狗舔或溃疡面等。
如果被狗、猫等咬伤后怎样应急处理?
第一步应及时正确伤口处理。应尽快用3%~5%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肥皂水与新洁尔灭不可合用。挤出污血,冲洗后用70% 酒精擦洗及浓碘酒反复涂拭,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和精制破伤风抗毒素。局部伤口处理愈早愈好,即使延迟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此时如果伤口已结痂,也应将结痂去除后按上法处理。
第二步进行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免疫接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暴露类型和治疗方法(见表1)
唾液污染黏膜
目前上海市的处理原则:一旦被犬特别是可疑犬咬伤后,立刻接种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疫苗(0、3、7、14、30天共5针)。被犬咬伤头面、颈部、上肢、胸背部及其它部位的多处或严重咬伤者立刻接种疫苗,并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并于咬伤后的第45、60天加注2针狂犬病疫苗。特别是对咬伤头、面、颈部、手指和脚趾及伤口深者,对严重、多处咬伤者,抗狂犬病血清应先在伤口部位进行浸润性注射,余下血清再进行肌肉注射。
目前狂犬病疫苗有哪些品种?
狂犬疫苗有以下几种:
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系采用人胚肺纤维母细胞接种Pitman-Moore病毒株后制成,为目前最理想的细胞培养疫苗。二倍体细胞疫苗的优点为接种后抗体出现快,在14天时几乎达到100%阳转,而且抗体水平高,持续时间长,5年仍有中和抗体存在。若在5年后加强免疫1针,可激发良好的抗体应答。但由于人二倍体细胞只能在小瓶中培养,培养数量有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本太高,困难较大,故难以推广。
2、地鼠肾细胞疫苗(PHKCV):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加拿大、前苏联于1971年开始使用。我国于1981年开始用PHKCV取代了羊脑疫苗。我国疫苗生产使用的毒株为北京株,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和豚鼠脑相继传代后制备的,经过长期实验室与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已证明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
3、提纯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PV):Vero细胞是一种异倍体细胞,经猕猴肾细胞培养衍化后已经适用于微载体大量培养。将狂犬病毒PM1503-3M经过在Vero细胞内增殖,将病毒从细胞上清液中收获,再加b-丙内酯灭活,将病毒浓缩,经纯化后加入白蛋白的冻干稳定,获得终产品。
此外,还有提纯的浓缩鸭胚狂犬病疫苗(PDEV)、精制的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PCECV)以及原代胎牛肾细胞狂犬病疫苗(FBKCV)。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对疫苗效价、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反复论证,目前同意在上海市使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有两种,即法国巴斯德公司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和长春长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
篇4
【关键词】质量控制;狂犬疫苗;接种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al QC)小组活动这种群众性质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医院而言,致力于不断改善现有的护理工作流程,是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最佳服务质量的保证,而QC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随着家庭宠物饲养的增多,动物咬伤病人越来越多,狂犬病的发病率增高。我科针对“动物咬伤病人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狂犬疫苗的漏接种率高”这一问题,开展了以“改变服务流程,提高动物咬伤病人依从性,降低狂犬疫苗漏接种率”为课题的QC小组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09年1月至10月在我科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动物咬伤病人,根据开展QC活动前后分为两组。
第1组:未开展QC活动前进行狂犬疫苗接种病人,即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在我科进行疫苗接种的所有动物咬伤病人,此组为对照组。
第2组:进行专门的QC活动后进行狂犬疫苗接种病人,即2009年6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我科进行疫苗接种的所有动物咬伤病人,此组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活动方法
我科于2009年5月成立了QC小组,共有成员13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10人,护士长担任组长、策划设计,1名小组监控,1名秘书,其他均为组员。每1-2周利用业余时间召开会议一次,小组活动遵循PDCA循环。
(1) 对急诊科护理QC小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培训内容包括:狂犬病预防操作指南、动物咬伤暴露后处理流程、疫苗接种须知、暴露后伤口处理须知、狂犬病科普知识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并进行服务质量意识的教育,强化工作责任心。
(2) 狂犬病相关知识宣传材料上墙,在急诊科注射室门口将狂犬病疫苗接种须知上墙,内容包括:狂犬病疫苗的作用、应用人群、接种时限、程序(接种针次、剂量、时间)、注射部位、注意事项等。
(3) 加大对动物咬伤病人的宣教力度,把握宣教时机,根据病人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宣传资料、宣传栏、讲解、交谈、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动物咬伤病人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依从性。
(4) 每位动物咬伤病人均发一份狂犬疫苗接种告知书,内容包括:狂犬病的相关知识、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针次及该病人五次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
(5) 免疫接种全程跟踪,将动物咬伤病人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等登记在狂犬病疫苗接种本,每天下午十七时左右由QC小组护士统计今日需接种疫苗者而未接种的人员名单,并逐一联系其前来接种。
(6) QC小组每1-2周活动1次,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小组成员定时向组长汇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组长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1.2.2评价方法:
于活动前后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率进行记录比较。
1.2.3统计学处理:
两组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率分别为9.45 %、1.91%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99.54, P﹤0.01)。QC小组活动开展后,狂犬疫苗漏接种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疾病,伤后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及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2003-2007年平均每年约有2000人死于狂犬病;而动物咬伤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接种狂犬病疫苗[2]。调查发现,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动物咬伤病人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对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认为无必要全程注射。大多数未完成随访患者,特别是青年人群,因工作、学习及升学等原因,常常无法按照既定时间就诊,从而导致接种时间不及时或停止接种。通过对病人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电话温馨提示,24小时的服务,使忙碌的青年人群能够及时的完成接种。
QC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一种有效途径。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使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在漏接种例数中,65例均为狂犬疫苗第四、五针加强针,前三针疫苗的接种率为100%,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QC小组活动增强了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护理服务质量全面管理的组织措施就是建立QC小组,护士通过参与质控工作,不断地增强质量意识,从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QC小组活动强调的是群众的集体智慧,成员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小组成员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团队精神和自我价值,护患沟通技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本次活动,期望就诊我院急诊科所有动物咬伤的病人都能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狂犬病的发生率。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改变服务流程,免疫接种全程跟踪,将狂犬疫苗漏接种率控制在1%以下。也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秀云.医院QC小组在台湾[J].中国质量, 2003 ,(7):63.
篇5
关键词:实验动物;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S8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8-0010-03
兽用生物制品是用于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剂。包括疫(菌)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抗原、抗体、微生态制剂等。实验动物作为“活的试剂与度量器”在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1]。在生物制品领域,没有实验动物,人类就不能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花、狂犬病、牛瘟、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2]。在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检验中,都离不开各种实验动物。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仅供参考。
1小鼠
1.1常用品系
1.1.1近交系小鼠国内培育的近交系小鼠主要有TA1(津白1号)、TA2(津白2号)、615等;国外引进的近交系小鼠主要有BALB/c、C3H/He、AKR、C57BL等。目前全球已培育成500多个独立的近交系。
1.1.2封闭群小鼠主要有KM、ICR、CFW、LACA、NIH等。其中KM(即昆明鼠)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
1.1.3突变系小鼠主要有裸小鼠、Beige小鼠、Scid小鼠、白内障小鼠、糖尿病小鼠等400多个突变系。主要用于医学研究。
1.1.4杂交F1小鼠主要有B6D2F1、C3D2F1、BC3F1、CD2F1等。
1.2小鼠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1.2.1兽用生物制品菌(毒、虫)种子的筛选和鉴定小鼠对许多动物病原微生物敏感,除用于复制动物传染病模型外,还常用于毒力测定、最小致死量测定(MLD)、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中和试验等;也用于疫苗弱毒(菌)种子的安全检查和毒力返强试验;对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等毒素敏感,用于毒素测定和兽用疫苗脱毒鉴定等。
1.2.2病毒增殖和抗原制备乙型脑炎病毒和狂犬病病毒于乳鼠脑内可以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因此常用于毒株的传代和抗原生产。如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就是将乙脑病毒种毒接种小鼠脑内,收获鼠脑制成。乙型脑炎鼠脑毒还可制备诊断用抗原。
1.2.3抗体制品的制备使用BALB/c、AKR、C57BL/6J等小鼠免疫后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研究。如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单克隆抗体已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2.4新型兽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兽用新型疫苗在试验研究阶段,小鼠常作为动物模型进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如用于针对口蹄疫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伪狂犬病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禽流感和猪瘟的DNA疫苗、新城疫和弓形虫病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禽流感和PRRS的抗独特型疫苗等的免疫效果评价[3-5]。
1.2.5兽用生物制品的检验在多种兽用生物制品的实验室安全检验、效力检验或效价测定中,除使用靶动物外,常使用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替代靶动物进行试验。
2大鼠
2.1常用品系
常用品系主要有SD大鼠、Wistar大鼠、F344大鼠、SHR大鼠、ACL大鼠等,其中常用的Wistar大鼠,既有近交系,也有远交群。
2.2大鼠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大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占20%以上,主要用于人类医药学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除猪旋毛虫传代保种等少数试验研究应用大鼠外,其他报道的不多。国外目前正利用大鼠进行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其广阔的前景有望在兽用生物制品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应用。
3豚鼠
3.1常用品系
目前世界上有12个近交品系,其中近交系2和近交系13等主要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国内使用的豚鼠多为短毛英国种豚鼠,也称荷兰猪,属封闭群。
3.2豚鼠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3.2.1血清学诊断制剂制备豚鼠是实验动物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动物,补体与免疫反应有关,因此广泛用于血清学诊断。兽用生物制品中的冻干补体就是来自豚鼠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常用于诊断多种动物传染病。
3.2.2传染病模型研究豚鼠对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十分敏感,是进行各种传染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6]。如对结核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共患病原微生物敏感。豚鼠尤其对人和牛型结核杆菌敏感,是结核杆菌分离、鉴定、诊断的最佳模型,也应用于牛型、禽型结核菌素的效价标定。
3.2.3兽用生物制品检验常用于兽用疫苗和治疗制剂的安全检验和效力检验,如口蹄疫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抗炭疽血清、抗气肿疽血清等。
3.2.4过敏反应试验豚鼠是致敏试验反应程度最高的实验动物,常用于变态反应的研究。由于疫苗在临床应用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前应进行豚鼠主动过敏试验。
3.2.4兽用弱毒活疫苗菌种的培育如猪丹毒制苗用弱毒株(GC42)是将猪丹毒强毒株通过豚鼠连续传370代培育而成,禽霍乱制苗用弱毒株(G190E40)是禽霍乱强毒株通过豚鼠连续传190代培育而成等。
4兔
4.1常用品种
实验研究用兔有38种不同的类型。我国医学科研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中国白兔、青紫兰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等3个品种,其次是新西兰白兔、比利时兔等。
4.2实验兔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4.2.1发热研究及热源试验兔体温变化十分敏感,最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广泛应用于兽用生物制剂的热源质检查。如感染性发热:给兔皮下注射杀死的大肠杆菌培养液,几小时内即可引起发热,并持续12h。热源检查:热源是微生物及其崩解代谢物,如大肠杆菌的热源仅0.002μg/kg即能使兔发热。猪瘟弱毒效力检验:猪瘟病毒弱毒株能使兔产生典型的热反应,其效力检验的结果主要依据兔的热型反应进行判定,是目前猪瘟活疫苗效力检验的“金标”方法。
4.2.2兽用疫苗菌(毒)种的培育和疫苗生产兔常用于猪瘟活疫苗、兔瘟灭活疫苗毒种的鉴定、传代和保种,也是生产猪瘟活疫苗(兔源)和兔瘟灭活疫苗的主要原材料。同时我国广泛应用的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就是石门强毒通过兔体连续传几百代而培育成的;另外猪肺炎支原体弱毒疫苗株、口蹄疫病毒弱毒疫苗株、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株、狂犬病病毒的“固定毒”等都是经过兔体传代培育而成的。
4.2.3抗体制品的制备兔免疫反应灵敏,血清量产生较多,被广泛用于各种高效价和特异性强的免疫血清的制备。如病原体免疫血清、间接免疫血清(如兔抗羊IgG抗血清)、抗补体抗体血清以及抗组织免疫血清等的制备。
4.2.4免疫学研究和生物制品检验兔对多种微生物都非常敏感,可建立乙型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血吸虫、弓形体等传染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各种兽用生物制品中的毒素和类毒素反应试验、过敏性试验、免疫试验。同时兔广泛应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的安全检验、效力检验或效价测定等。
5鸡
5.1常用品种
鸡作为实验动物是从1789年Rastaur用鸡研究禽霍乱开始,它的品种很多,目前世界标准品种就有80余个,如来航鸡、洛克鸡、澳洲黑等,有的品种建立了自己的SPF种鸡群。我国于1979年开始进行SPF鸡的研究,已成功选育多个家系的SPF种鸡群[7]。
5.2鸡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5.2.1疫苗弱毒株的培育许多动物病毒疫苗弱毒株就是通过鸡胚连续接种传代培育而成。如鸡胚化羊痘病毒株、鸡胚化乙型脑炎毒株、鸡胚化狂犬病毒株等都曾成功地用作疫苗毒株。另外还有鸭肝炎病毒可通过鸡胚传代致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野毒株可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致弱,而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则是通过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交替传代选育而成。
5.2.2疫苗弱毒株毒力返强试验鸡胚来源的弱毒疫苗株在鸡体连续传代后有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因此鸡常用于鸡胚来源的弱毒疫苗株的毒力返强试验。
5.2.3禽类病毒疫苗毒种的鉴定鸡(包括SPF鸡胚、鸡胚成纤维细胞、鸡红细胞等)常用于禽类病毒疫苗毒种的鉴定。如新城疫活疫苗种毒株的脑内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静脉致病指数(IVPI)的测定、半数致死量(ELD50)、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致死时间(MDT/MLD)测定以及中和试验等;鸡红细胞还可用于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5.2.4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质量鉴定SPF鸡胚常用作禽类病毒活疫苗毒种的繁殖、培养和保种,是进行病毒学研究和禽用疫苗、高免蛋黄抗体生产的高标准原材料,同时SPF鸡胚成纤维细胞还可以生产伪狂犬活疫苗、狂犬病疫苗、动物衣原体疫苗等。SPF鸡(包括鸡胚及成纤维细胞)广泛用于禽用疫苗及诊断制剂的安全检验、效力检验或效价测定。
5.2.5疫苗免疫效果评价SPF鸡和鸡胚排除了非研究病原及其抗体的干扰作用,有利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常用于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联多价禽用新型疫苗的免疫试验研究。另外普通鸡群常应用于禽用疫苗的田间试验和区域试验,以确保疫苗存在母源抗体和循环抗体时依然有效。
6猪和小型猪
6.1常用品种
当今世界上有四大著名猪种,即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我国地方品种有48个,培育品种有20多个。目前用作生物医学研究用的小型猪主要有戈廷根小型猪、明尼苏达小型猪、育克坦小型猪等。我国小型猪主要有西双版纳近交系小型猪、贵州小型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等。
6.2猪和小型猪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小型猪主要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如开展人类疾病模型培育、进行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生产猪源性人用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等[8]。我国少数几个农业系统的科研单位已开展小型猪的选育和相关研究工作,但在兽用生物制品的试验研究中应用较少,国内主要应用普通级或清洁级的非免疫猪,有的应用普通猪群,尤其在猪用生物制品的实验室安全试验、效力试验、攻毒试验、临床试验、区域试验、疫苗评价以及建立动物传染病模型等方面作为供试动物大量应用。随着我国动物医学科学事业发展以及小型猪标准化和SPF化程度的提高,小型猪及SPF猪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7其他实验用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其他实验用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试验研究中的应用详见表1。
参考文献:
[1]汤宏佳,孔利佳.实验动物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宁宜宝.兽用疫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刘业兵,杨培豫,郑明.DNA疫苗的动物试验研究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兽药杂志,2004,38(5):42-46.
[4]任慧英,杨汉春.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进展[J].河北畜牧兽医,2005,21(6):13-14.
[5]贾洪林,仇华吉,李娜.新型猪瘟疫苗研究现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5,27(4):312-315.
[6]常宝,杜建华.浅谈几种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3):47-48.
篇6
狂犬病是病死率100%的急性传染病吗?
狂犬病病死率几近100%,说其“致命”并非夸大。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侵犯中枢神经为主,死亡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占首位或第二位。2006年5月起,该病已连续数月,成为我国报告死亡人数最高的传染病病种。近年来,国内外虽也有少数经积极抢救而康复的病例,但为数极少。所以说,狂犬病是一种一旦发病便危及生命的致命性疾病。
人被狂犬咬伤是不是几十年后还会发生狂犬病?
一个人被狂犬咬伤后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些人会在十几年以后发病,但是几十年以后发病的说法尚缺乏科学依据。
狂犬病毒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黏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
病毒在咬伤部位侵入,在局部组织中短时间停留,可到1~2周,病毒可从神经肌肉交界处的神经感受器或其他神经组织细胞的神经感受器,或暴露于黏膜浅表处的神经感受器,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人与人接触能传播狂犬病吗?
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理论上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有极高的危险性。
狂犬疫苗必须在被狂犬或可疑狂犬咬伤24小时以内接种才有效吗?
狂犬疫苗注射原则上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但是,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只要在疫苗生效前,也就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之前人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效用,对已数日数月而因种种原因一直未接种狂犬疫苗的人,只要能得到疫苗,也应与刚患病的人一样尽快给予补注射,争取抢在发病之前让疫苗起作用,这时,前一针或前两针的接种剂量应当加倍。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接种的疫苗是否有效?
要想知道接种的疫苗是否生效,可在全程疫苗接种完后半个月左右检查血清抗狂犬病毒抗体水平。如果血清抗狂犬病毒抗体是阴性,可再加强2~3注射针,可使抗体阳转。再不阳转时最好测定一下细胞免疫指标,一般而言,全程(五针)接种了合格的狂犬疫苗,尤其是并用血清后半个月以上仍未发生狂犬病,则狂犬疫苗免疫失败的几率极小,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再发生狂犬病。
曾经注射过狂犬疫苗的人又被犬咬伤还用再打针吗?
对接受过有效疫苗的全程接种者,如果一年内再发生较轻的可疑接触感染,可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同时密切观察咬人的犬在10日内是否发病而不必注射疫苗。咬人犬一发病,立即给被咬的人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如果是一年以后再被咬伤,可于当天、第三天各注射一针疫苗即可。对严重咬伤、以前接受过疫苗接种但时间较久,对疫苗的有效性有所怀疑者,则应重新进行全程即五针疫苗的预防免疫,必要时应包括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宠物已注射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后咬了人,人还用打狂犬疫苗吗?
宠物犬、猫已经按规定足量接种了符合要求的兽用狂犬疫苗后,在疫苗的免疫期内,人被这样的犬轻微咬伤,可以只进行伤口局部的清洗消毒,不用注射人用狂犬疫苗。但是若咬伤严重的,或者成年犬没有打够针数,或者疫苗接种早已过了免疫期、疫苗不合格或者失效,人就最好进行人用狂犬疫苗的接种才比较安全。
狂犬病的潜伏期是多长?
一个人从遭到某种病原体的感染开始到表现出该种疾病的症状,这段时间叫作该种疾病的潜伏期。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半个月到三个月,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在30~90天,超过一年者不足1%,个别可以达到14年、19年。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均为罕见,潜伏期在一年以内的可占到总病例的99%以上。
人以及不同动物预防狂犬病时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能交叉使用吗?
不能交叉使用,因为人用的是病毒已经被杀死了的疫苗,而动物用的狂犬病疫苗大多是毒力减弱的活毒疫苗,而且其毒力对某一种动物是否适宜是经过多次实验后确定的,适用于牛的狂犬疫苗不一定能用于羊和猫,我们只能根据疫苗所附的使用说明书来使用。
哪些动物会感染狂犬病?
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一种动物对同种动物传染的狂犬病更易感。
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敏感性如下:
最敏感狐狸、山狗、豺、狼、袋鼠和棉鼠。
敏感地鼠、臭鼬、浣熊、猫鼬、蝙蝠、猫鼬、豚鼠、兔和其他啮齿类。
篇7
有句俗语叫“油菜黄,疯狗狂”,说的是每到春季,的猫狗处于抓狂状态,极易伤人。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应立即注射狂犬疫苗,被确认为疯狗等宠物咬伤者,或有出血性伤口者,应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咬伤后立即清洗创面
最忌包扎伤口
一天下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了王女士的求助电话,她两岁的孩子上午被狗咬伤,一家人找了十几家诊所,诊所都称没有狂犬疫苗。王女士询问该怎么办。
工作人员告诉王女士,注射狂犬疫苗可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各医院的急诊科,但除了打狂犬疫苗外,还要注意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被宠物咬伤后的紧急处理。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兽都可以感染。该病通过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毒侵入人体而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病死率为100%。
被宠物咬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吸伤口处的污血,以防狂犬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被狗、猫咬伤后,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先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进行彻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净,伤口洗得越白,证明清洗得越彻底。洗完后,用75%的医用酒精局部消毒。
如果在野外被咬伤或抓伤,既找不到肥皂水也找不到新洁尔灭怎么办呢?哪怕用尿也要第一时间对伤口进行清创。
有些人习惯把消过毒的创面包扎起来,预防狂犬病的做法恰恰相反,不但伤口不能缝合,也不能包扎,这样做更有利于伤口排毒。
打狂犬疫苗一定要注射足够疗程
第一时间对创面进行清洗后,就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了。当人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或舔伤后,都应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人们知道被宠物抓伤要注射狂犬疫苗,却不知道什么时间注射和注射几针。注射狂犬疫苗时一定要足量注射,否则起不到预防效果。
狂犬疫苗早在1885年就开始用于人体了,是人类掌握得最早的免疫方法之一,被宠物咬伤或抓伤的当天,应立即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并在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再次注射狂犬疫苗,共注射5针。
如果没有被宠物咬伤,只是预防时,接种3次即可,即注射当天、第7天、第28天。
被疯动物咬伤或出血性伤口应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注射狂犬疫苗时,针对什么样的伤口,打什么样的预防针呢?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三级伤口即出血性伤口,被可疑或确诊的疯动物咬伤、抓伤者,应立即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狂犬疫苗。
什么是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通俗地说,就是抵抗狂犬病毒,保护不感染狂犬病的抗体。
篇8
1完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建立防控物资管理档案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畜禽标识等防控物资是国家及重庆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以实物形式进行补助的,防控物资就是国家资金。为管好用好上级拨付的防控物资,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控物资的作用,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统一制作了《南川区疫苗管理制度》、《南川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南川区疫苗报损审批与销毁制度》、《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统一设计印发了“南川区防控物资领用登记表”、“南川区冷藏设施运行及温度记录表”、“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月报表”、“南川区疫苗废瓶回收登记表”、“南川区疫苗废瓶无害化处理登记表”、“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报废审批表”、“南川区疫苗废瓶回收处理登记表”、“南川区畜禽免疫消毒疫情普查登记表”、“南川区仔猪免疫登记表”、“南川区防控物资登记账”、“南川区防控物资入库单”、“南川区防控物资出库单”等防控物资管理登记相关表格及账本,对区乡两级防控物资的管理、入库、发放、使用、报损及废瓶回收处理等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化管理。
2分级管理,落实责任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南川区防控物资管理工作实行由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负总则,专、兼职物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的管理制度。区级落实了2名专职防控物资管理人员和一名兼职防控物资资金账务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全区防控物资入库、保管、发放及账务管理等工作。3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分别落实了一名兼职人员负责防控物资管理工作。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冷链设施建设
由于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南川区区乡两级原有冷链设备已不能满足防控物资储存的需要,近几年来,南川区进一步加大冷链设备经费投入力度,自集资金60余万元,完善了区乡两级冷链设施建设。区级现配备有疫苗专用冷藏库2个,冷冻库1个,总容积达100m3。3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也根据实际配备了与疫苗储存相匹配的冰箱(冰柜)100余台,为400余名乡镇防疫人员及村防疫员每个配备疫苗冷藏包一个,能够满足全区疫苗运输、储存和使用需要。
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每年组织乡镇兽医站站长及防控物资管理人员开展防控物资管理专题培训会1~2次,对防控物资管理制度、规定、收发、报废、账务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到350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全区防控物资管理水平。
5建立防控物资网络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为加强对乡镇防控物资的全面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疫苗浪费,2010年初,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探索创新防控物资管理模式,利用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开发使用多年的内部网络Excel报表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增设了防控物资管理模块,将防控物资期初、收入、发出、报废、结存、免疫畜禽数量、耳标及免疫证的使用数量等建立在网络管理平台上,各乡镇防控物资管理人员每月定期将数据上报至网络管理平台上,并为每个乡镇新增配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专用设备,满足了防控物资网络信息化监督管理的需要。从2012年开始,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将区县防控物资纳入“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将物资监督管理系统延伸到全市乡镇一级,为南川区实现对乡镇防控物资远程监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南川区防控物资科学管理水平。
6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
从2010年开始,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工作纳入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占考核分值的20%,在春、秋两季防疫检查时分别进行检查及考核。平时,由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专人对各乡镇进行不定期督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7严格物资订购计划审核、入库、发放、使用、报废审批管理,减少疫苗浪费
7.1严格执行逐级报批疫苗订购计划南川区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年度订购计划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当地上年畜禽实际饲养数量和免疫程序制定疫苗订购计划,上报至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再参考全区上年畜禽养殖数量、库存结余及应急储备需要数量,进行适当调整,经南川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审核批准后报重庆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既减少了疫苗浪费又避免了不足,确保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的有效供给。
7.2严格执行防控物资出入库及使用管理防控物资入库时严格做到核对无误后才办理入库手续,并按品种、规格、批次分类分批存放,出库时严格按照“先入库先发放、后入库后发放”的原则,防止因收发管理不当导致疫苗失效的现象发生。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为防止防疫人员或规模养殖场超标准使用疫苗,乡镇站严格按照应免畜禽数量按比例发放疫苗。从而减少了疫苗浪费,提高了疫苗使用效率,确保了全区疫苗有效使用率达到80%以上。
7.3严格执行疫苗报废审批管理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严格按照《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区乡两级防控物资报废审批管理。严格按照每种疫苗区级报废数量在0.5%以内,乡镇级报废数量在1%以内的,由区畜牧兽医局审批后报市疫控中心备案,超过以上标准的,要说明报废原因,需报请重庆市农委和财政局审批,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近年来,南川区没有发生因管理和使用不当造成防控物资报废的现象发生。
8加强疫苗废瓶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篇9
2012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规划中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控动物疫病除了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认真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控制好养猪的生态环境,搞好疫病检疫与检测,有针对性的实施药物保健预防,作为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之外,其次就是科学合理的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目前由于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血清型增多,加之一些新研发的猪用疫苗的使用,疫苗免疫预防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本文就当前规模化猪场使用疫苗免疫预防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一)当前养猪场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走访基层发现,有不少养猪场使用疫苗接种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的养猪场每年接种疫苗12 种以上,多的每年接种疫苗达18 种,认为疫苗接种越多,猪群就越健康,可以万无一失。疫苗免疫接种的次数也过多,并盲目的增大疫苗免疫接种的剂量。对接种次数少了,免疫剂量低了,不放心,怕发病。免疫接种无计划性,免疫程序不合理,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购买低价不合格的劣质疫苗用于免疫预防。疫苗保管不按规定储存,致使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疫苗稀释后不按规定时间用完,存放时间过长;接种技术操作失误等,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致使引发猪群多种病原共感染,疫情常年不断,造成猪场不该发生的重大损失。
(二)猪群接种疫苗的种类一个养猪场每年给猪只免疫接种,应该接种哪些疫苗,这个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接种疫苗不是种类越多、剂量越大就越好,猪只就越健康,这是十分片面的。疫苗免疫预防是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养猪场接种哪些疫苗为好,一定要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养猪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疫病监测评估,有针对性的选用所需的疫苗用以免疫预防,决不要盲目的什么疫苗都使用,这是不可取的。根据当前我国猪病发生与流行状况,大多数养猪场免疫预防使用的疫苗种类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 仔猪( 出生仔猪与保育仔猪)接种疫苗的种类: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链球菌病等疫苗。
2. 育肥猪接种疫苗的种类:口蹄疫加强免疫1 次,直至出栏上市不用再接种疫苗,因为保育仔猪期间已免疫完毕。
3. 后备种猪接种疫苗的种类:后备种猪在培育期间,除口蹄疫加强免疫1 次之外,其它疫苗不再接种。
待到后备种猪配种前40 d 开始接种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及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疾病疫苗。蓝耳病疫苗是否使用,可根据疫情与猪场生产实际而定,如果要用,最好使用蓝耳病自然基因双缺失疫苗。细菌性疫苗一律不要使用。
4. 生产母猪接种疫苗的种类:妊娠期间可接种伪狂犬病与口蹄疫疫苗,产前接种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产后接种猪瘟、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及蓝耳病自然基因双缺失疫苗。
5. 种公猪接种疫苗的种类:参照生产母猪的疫苗接种种类实施。
(三)养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参考程序
养猪场实施疫苗免疫接种一定要根据猪场疫病监测评估,当地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状况,以及疫苗的性质与作用,结合猪群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实施免疫接种,不要盲目的使用疫苗免疫。下面推出的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参考程序,总结的是全国各地猪场使用的,请结合本猪场生产实际参照选用。
1. 猪瘟的免疫接种。
(1)猪瘟弱毒活疫苗(兔源)。① 仔猪:25 ~ 28 日龄首免, 每头肌注1 头份;65 ~ 70 日龄2 免,每头肌注2 头份。仔猪作育肥猪饲养,出栏前可不再接种猪瘟疫苗。②后备种猪:配种前20 d 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断奶时与仔猪首免同步实施,每头肌注2 头份。
(2)猪瘟脾淋活疫苗(兔源)。①仔猪:25 ~ 30 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 头份;55 ~ 65 日龄2 免,每头肌注2 头份。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 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断奶时与仔猪首免同步实施,每头肌注2 头份。
(3)ST 猪瘟传代细胞活疫苗。
①仔猪:超前免疫:1 日龄每头肌注0.5 头份;35 日龄每头肌注1 头份;70 日龄每头肌注2 头份。常规免疫:25 ~ 30 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 头份,60 ~ 65 日龄2 免,每头肌注2 头份。
②后备种猪:配种前20 d,每头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断奶前与仔猪首免同步实施,每头肌注2头份。
(4)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细胞源)。免疫程序同(三).1.(1)项。
种公猪的免疫,每年接种3 次,用上述疫苗,每次每头接种2 ~ 4 头份。
虽然目前我国猪瘟病毒流行毒株免疫基因正在朝着变异方向发展,会导致疫苗免疫失败。但经疫苗保护实验证实我国现用的猪瘟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猪瘟野毒仍然具有广泛的免疫交叉保护性,是防控猪瘟的有效手段。
2. 蓝耳病的免疫。
(1)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JXAI ~ R 株)。①仔猪:断奶前后首免(约20 日龄左右),每头肌注1头份;4 个月后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1 头份;②后备种猪:配种前15 d 免疫1 次,每头肌注1 头份,免疫期为4 个月。③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不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2)蓝耳病自然基因双缺失疫苗。仔猪:① 28 日龄每头肌注1 头份;②后备种猪:配种前6 周与3周各免疫1 次,每次每头肌注1 头份。③种猪:全群普免,每年3 次,每次每头肌注1 头份。④生产母猪也可跟胎免疫。
本疫苗毒力弱,不散毒,使用安全,无免疫抑制,可与猪瘟疫苗同步免疫。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多肽ELISA 法可检测区分PRRSV 野毒感染和隐性感染,可用于净化猪群。
3.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
(1)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①仔猪:2 日龄滴鼻免疫(黏膜免疫,26 h 产生抗体,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每个鼻孔滴0.5 ml。
35 ~ 40 日龄2 免,每头肌注1 头份,70 ~ 75 日龄3 免,每头肌注2 头份。
②后备种猪:配种前10 d 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与种公猪:每3 个月免疫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头份。
当前我国猪伪狂犬病流行毒株已发生变异,对仔猪毒力增强,发病率增高,但用现在使用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仍然可获得保护。不过要保持每3 个月加强免疫1 次,否则不会得到完全保护。一个猪场最好使用双基因缺失疫苗免疫,不要任意更换使用单基因或3 基因缺失疫苗同在一个猪场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病毒基因重组,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4. 猪口蹄疫的免疫。
(1)猪O 型口蹄疫(新猪毒株谱系+ 缅甸98 谱系)双价灭活疫苗。①仔猪:40 日龄首免、60 日龄2 免、100 日龄3 免,每次每头肌注2 ml。②后备母猪:配种前10 d 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与种公猪:可普免,每3 个月免疫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头份。
接种疫苗后7 d 产生抗体,28 d达到高峰, 保护期为3 ~ 6 个月。
疫苗可用于紧急接种。当前猪群中O 型口蹄疫主要的流行毒株是缅甸98 毒株(MYA—98 谱系) 与泛亚毒株(PanAsia1)即新猪毒—2 ;有时个别地区也发现有亚洲1 型口蹄疫(Asia1)与A 型东南亚97 毒株(sea—97strain)的存在。本疫苗对缅甸98 毒株、旧猪毒、新猪毒、泛亚变异毒株等引发的O 型口蹄疫均有很强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应重点使用该疫苗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并保持3 ~ 4 个月加强免疫1 次,可有效的控制O 型口蹄疫的发生。
(2)O 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仔猪:35 日龄首免,每头肌注2 ml ;70日龄2 免,每头肌注4 ml ;120 日龄3 免,每头肌注6 ml。
(3)猪口蹄疫O 型与亚洲1 型双价灭活疫苗(JMS 株+AET/03株)。仔猪:30 日龄首免,60 日龄2 免,120 日龄3 免,每次每头肌注2 ml。
5. 圆环病毒2 型感染的免疫。
圆环病毒2 型灭活疫苗:①仔猪14 日龄首免,间隔3 周后2 免,每次每头肌注1 头份(2 ml)。②后备种猪配种前45 d 免疫1 次,间隔3 周后加强免疫1 次,每头每次肌注2 头份。③生产母猪产前30 d 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④种公猪可普免,第1 次免疫后间隔3 周加强免疫1 次,每头每次肌注2 头份,以后每年免疫3 次即可。免疫期为6个月,保护率可达90% 以上。
目前使用的猪圆环病毒2 型疫苗有:全病毒灭活疫苗,基本上能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价格也适中。
但是病毒在PK—15 细胞上培养增值能力不强,增殖滴度较低,生产中批间质量不同,很难统一,生产工艺需要改进。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疫苗,因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优点能产生较高水平的蛋白,有利于保证疫苗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也容易将免疫动物与感染动物区分开来,便于疫苗效果的评价,但疫苗价格昂贵。养猪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6. 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
细小病毒活疫苗:后备种猪配种前1 个月首免,隔12d 后2 免,产第一胎仔猪后15 d 加强免疫1 次,每次每头1 头份。由于本疫苗免疫原性好,种猪经3 次免疫后可不用再接种疫苗,猪只能获得终生免疫。种公猪的免疫参照母猪的免疫程序实施。
7. 猪乙型脑炎的免疫。
猪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后备母猪第一次配种前免疫1 次,转入生产母猪群后,与种母猪及种公猪,于每年的4 月份免疫接种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ml,免疫期为9 个月。热带地区的猪只最好每半年免疫接种1 次,一年2 次。
8. 猪传染性腹泻性疾病的免疫。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三联疫苗:母猪产前5周与2 周各免疫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头份,保护期6 个月,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抗体,可被保护30 d ;仔猪出生后每头肌注疫苗1 头份,间隔30 min 后吃初乳,保护期可达1 年。
9. 猪喘气病的免疫。
喘气病弱毒活疫苗:仔猪8 日龄免疫接种1 次, 每头肌注1 ml,如果仔猪作肥猪培育,可不再接种免疫;如仔猪选作后备种猪培育,应在60 日龄时再加强免疫接种1 次,每头肌注1 ml。
10. 猪链球菌病的免疫。
猪链球菌病多价灭活菌苗:仔猪20 日龄首免,间隔3 周后2 免,每次每头肌注2 ml。
猪用疫苗还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三价灭活疫苗、猪肺疫活疫苗、猪丹毒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以及猪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含有4 种抗原)和猪回肠炎活疫苗(胞内劳森菌苗)等,养猪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但不提倡过多的接种疫苗。
在实施上述疫苗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细胞因子制剂,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MHC—Ⅱ类分子及加立健等免疫增强剂,仔猪每头每次0.5 ml,大猪每头1 ml。免疫增强剂可与活疫苗混合肌注,与灭活疫苗(死疫苗)不能混合使用,应分别肌注。疫苗免疫接种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可有效快速提呈抗原,激活免疫应答,使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并能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免疫抑制与免疫麻痹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四)疫苗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1. 使用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养猪场要根据猪场疫病监测评估情况,当地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状况,猪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疫苗的性质和作用,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实施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免疫接种。不要盲目的乱用疫苗,也不要接种疫苗后就万事大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是片面的。
2. 使用疫苗接种之前,要认真查阅疫苗瓶签及使用说明书,重点要查看产品的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出厂时间、有效期、保贮方法及包装品等。同时要检查疫苗瓶是否有裂纹、破损、瓶塞是否松动、油乳剂是否破乳、药品色泽与物理性状是否发生改变等,否则不能使用。
3. 要严格按照疫苗规定的头份剂量使用规定的稀释液进行稀释,不要任意增大或缩小疫苗使用稀释浓度,稀释后要充分摇匀后再行使用。
4. 疫苗免疫接种按规定免疫剂量使用,不要盲目的任意增大或减少疫苗使用剂量。超剂量免疫接种会造成浪费疫苗,引发动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影响抗体的产生;减少疫苗的免疫剂量,会因抗原不足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5. 疫苗稀释后其效价会不断下降,在气温15 ℃ 条件下4 h 失效;气温15℃~ 25℃条件下2 h 失效;25℃以上条件下1 h 内失效。因此,疫苗稀释后最好在4 h 之内一次用完。
超过时间者应废弃之。
6. 接种弱毒活菌苗前后各3 d内对动物不要使用抗生素和抗细菌类药物;接种弱毒活病毒疫苗时,96 h内不要对动物使用抗病毒药物,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使用灭活疫苗免疫接种,不受抗细菌与抗病毒药物的干扰,可同时使用,分别注射。
7. 免疫接种多用单苗,少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病原的联苗,以避免病原相互之间的干扰影响免疫效果。两种不同病毒活疫苗一般不要同时接种,应间隔7 ~ 10 d,以免产生相互干扰;病毒性活疫苗与灭活疫苗(死苗)可同时接种,但要分别注射;两种细菌活疫苗可同时使用,也要分别注射。
8. 针对健康猪群实施免疫接种,发高热、老弱、病残、消瘦猪只不要实施疫苗接种,不但免疫效果差,而且不安全。妊娠母猪一般不要接种弱毒活疫苗,特别是病毒性活疫苗,以避免病原经胎盘传递,造成仔猪带毒。正在发生传染病或潜伏期的猪只使用弱毒活疫苗紧急接种时,可能会激发机体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应慎重使用紧急接种。
9. 免疫接种时,先要用70% 的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实施注射,每注射1 头猪只要更换1个针头。注射完疫苗后,一切器械与用具都要严格消毒(注射前后各消毒1 次),疫苗空瓶集中消毒废弃,以免散发病原污染猪舍与环境,造成可能留下的隐患。
10. 疫苗接种后要认真登记疫苗批号、生产厂家、注射时间与地点、动物名称与数量,并保留同批疫苗2个,防止免疫接种后可能发生问题时,便于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及时找厂家解决。
11. 猪场购入疫苗后要按规定储存保管,弱毒活疫苗一般需冷冻保存于零下18℃~ 20℃ ;灭活疫苗需冷藏保存于4℃~ 8℃,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办理。
12. 疫苗接种后要认真观察猪群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表现如下:
(1) 一般反应。注射疫苗后,猪只精神不振,减食,体温稍高,卧地嗜睡等。一般不需治疗,1 ~ 2 d后可自行恢复。
篇10
[关键词]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42-01
随着DNA重组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畜禽疾病控制、动物生产等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畜禽的生产能力、饲料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了畜禽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了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动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以及胚胎工程技术等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分子育种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育种方式中的培育周期长等问题,大大的加快了育种的进展,提高了育种的质量。比如,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把特种功能的基因簇或者是单个基因插入某个生物品种的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再运用相关的生物技术进行诊断和检测,选择出能够达到预期标准的小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加快育种的速度,还能提高畜牧品种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性状。
二、生物技术在操纵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操纵动物生产主要表现在运用相关生物技术对动物原有的内在和环境系统进行目的性的干预,使动物机体所达到的新的代谢平衡向人类期望的方向移动。比如,通过生物技术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可以达到和动物天然的生长激素相同的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动物的生长,降低动物的采食量,并且对动物及人类健康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有效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在防治与诊断动物疫病中的应用
在防治动物疫病方面,运用生物技术培育的基因工程兽用疫苗与常规疫苗的生产相比生产周期更短,疫苗的种类更多,效果更强大,并且降低了由于残毒和污染而造成的生物污染的机率。常见的有预防禽痘病毒的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等等。在畜禽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限制酶分析法、免疫印迹法、核酸探针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都是畜禽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四、总结
生物技术是一门神奇而复杂的综合性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在畜牧兽医领域中,不论是在动物育种、动物生产、动物疫病的防治与诊断,还是在新生物制品和制剂的研制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为畜牧兽医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