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在高等教育多元质量观语境下,应用型财经院校须确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构建与自身规模、目标相一致的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多元质量观的内涵基础上确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的语境下实施错位竞争,才能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确立科学质量观的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至今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的过渡阶段。随之我国高等教育在量和质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办学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管理体制等要素与精英教育阶段形成了较大差异,与之相应的质量标准也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也不能以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而要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质量标准,要纠正“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不顾质量或降低质量”、“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将不再成为高等教育了”等偏激认识,从而建立大众化语境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体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走上多样化、灵活化、可持续化的道路。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和发展坚持发展速度遵循“适度超前”、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在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等三大原则。因此,这就对应用型财经院校如何使其教育在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钟摆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多元质量观语境下应用型财经院校如何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观
多元质量观实际上表明,大众化语境下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教育模式的并存发展。即总体而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或科学家这一精英教育的任务,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大众教育的任务,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律师、教师等人才,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则承担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应用型财经院校应强调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其主要任务显然是培养经济、管理领域的一线经营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强调的是职业针对性,其主要任务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等转换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式以及生产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人才、智能操作人才和直接面向客户的初级服务人才。
基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经济、管理领域的一线经营与管理人才,应用型财经院校就应坚持“社会导向”的原则。在具体的办学模式上,可以借鉴美国19世纪70年代与农业部门联合设立农业实验站推广知识、20世纪50年代与高科技企业共同开发“硅谷”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逐步增强社会适应性。另外,为满足现代社会校企联系加强的要求,应用型财经院校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把握办学“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主导方向。
在价值目标层面,应用型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张扬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当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数量增长与质量不高的矛盾、单一化质量观与多元化质量观矛盾、质量的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时,应用型财经院校更应处理好这些矛盾,需要树立首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培养业务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的理念,要树立强调社会责任、创新、效能并满足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质量观。
在教育的理念层面,应用型财经院校确立质量观要与自身的所属层次及类型相适应,要树立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在总体质量观的纵向层次上定位为“以本科教学主体”,在横向层次上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诚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有不同的分工,研究型的大学要着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要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目的在于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财经院校无疑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过渡阶段和大众化阶段,应用型财经院校应在坚持“目的适切性”和“价值增值”两个原则基础上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并努力克服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招所带来的生均教学资源不足而影响教育质量,克服盲目以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应坚持的“学术导向”标准来指导自身办学的好高骛远倾向。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要控制好规模,要优化内部结构。就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实际位置而言,应用型财经院校宏观上要控制好规模、调整好结构、发挥好效益,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微观上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的培养目标、充实的教学内容、高效的管理职能、鲜明的办学特色,并最终将这些内在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质量、人才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上。
其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在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培养目标上要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上要促进内涵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和质量提高;办学目标上要认真领会分类指导的思想,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再次,应用型财经院校的定位要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要增强社会适应性,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要着重于培育特色,重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建设。
第四,应用型财经院校推进质量工程应把握“专业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是核心、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重点、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科学管理是保障、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本的规律。要着力将市场需求大、专业力量强的专业建成特色品牌专业,要大力扶持市场需求大、专业力量弱的专业,要调整或逐步放弃市场需求小的专业。要重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实现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优化,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五,应用型财经院校要培养区域社会经济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充实实验项目、创建富有成效的实习基地。在课程建设上要注重联动性和体系性,在项目设计上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与复合,在基地建设上要注重基地效能的发挥。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科学的质量体系
科学的质量体系需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适应。大众化语境下,应用型财经院校要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多元质量观的要求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考核方式、管理规范等各环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与科学质量体系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首先,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应用型财经院校要注重搭建有利于吸引满足自身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人才平台,注重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竞争力;要以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抓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高地,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应用特色型财经院校要明确多元质量观语境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的基本素养及其培养的基础,要确立适合自身层次及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即确立培养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在职业导向上具备较强的智力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再次,应用型财经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增强“错位竞争”与“占位竞争”意识。所谓“错位竞争”就是指高校要凝炼特色,与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错位竞争,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特色专业打造、服务面向把握、教学模式创新等层面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行业指导优势、区域经济战略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品牌、锤炼特色;所谓“占位竞争”就是要发挥好多年办学积淀,依托行业、依托区位,在同类院校中树立品牌,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第四,社会的动态变化对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目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大众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任何大学对此都要有敏锐性,对社会变化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要保持敏感。应用型财经院校更应对经济社会变迁保持敏感,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保持敏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著.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马丁·特罗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M].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
篇2
2月13日上午9点,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高考改革将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我省正抓紧制定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今年还将研究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启动中考改革试点。今年将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近几年,全省高考录取率都在85%左右,扣除弃考和复读的考生,有升学意愿的考生几乎都可以上大学。会议指出,高等教育近期基本上没有规模扩张空间了,如果再盲目铺摊子、扩规模,忽视结构和质量,就有可能面临发展困境。长期来看,高等教育仍然要继续稳步发展,但当前更突出的任务是提高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省已经进入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总量性矛盾,因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外延式发展、规模上的扩张。今天,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质量和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是城镇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是部分中职学校和农村高中招生困难,另一方面是优质高中挤破门槛,家长和社会“择校”焦虑十分严重;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是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会议指出,教育发展主要任务已经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学前教育要在继续提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花更多的精力用于抓普惠性和提高保教质量;义务教育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和城镇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要抓好质量,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把高考指挥棒指向到素质教育上来;职业教育要一手抓优化结构,一手抓提高质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今年,省里将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文件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全面改薄”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记者 徐媛)
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从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环节阐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特色专业?就是未来希望能够把我校的一些专业能够建成学校的品牌,提到兰州交通大学很多人就会想起电气工程专业,另外希望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该行业的优秀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主要应该完成三大任务:第一,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第二,如何使学校乃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专业的布局更加优化合理;第三,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提高的专业建设机制。
要完成这些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第二,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第三,实验室建设问题;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第五,教学管理问题。
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总体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质量监控等“三统”方案,采用定任务、定方向、定完成时间等“三定”措施,从上述五个方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二、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的建设,本质就是克服高校专业建设同构化、同质化倾向,促进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原有的铁路高校,如何体现“服务交通、面向铁路”的专业特色就成为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所在,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以此为出发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一直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方面进行研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工作: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第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运用比较科学和先进的专业教育教学思想;第三,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一种长效机制;第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调作用。
为此,修订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面向交通、服务铁路的特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三、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
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利用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采纳有效建议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结合各铁路局、地铁公司、工程单位的意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等方面体现铁路特色,保证培养人才在有一定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发挥用武之地。
(二)教学内容
1.积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开始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
2.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
(三)教材建设
1.课堂教学尽可能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2.制高水平教材及专著,体现学科特色
3.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电气工程专业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问题应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思考能力。
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的内容是复杂,除传统的室内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及创新试验的环节,我校实践教学建设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新试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采用教授、教师、研究生三级辅导实验体制;第二,开展项目教学,鼓励课题进实验课堂;第三,有效改善实验条件;第四,有效开放实验资源;第五,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第六,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建设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特色,吸引部分优秀研究生留校任教,补充实验和科研队伍,利用各类有利条件进行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从生产一线聘请少数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引进人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教”和“科”相互结合;第三,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补充师资队伍;第四,设立师资队伍培训中心,全面提高教师能力。
(五)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问题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1.制定了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副教授或博士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赋予一定的权力,负责课程建设
2.建立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讨论制度,采用教师集体讨论和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
3.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鼓励教师参与教学
4.设立大学生创新试验基金,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等试验活动
5.配合专业建设,建立教学管理体系质量评价和评估机制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计划特色突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毕业生深受欢迎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特点 高职学生 五种意识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数量均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迎来,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坚强支柱,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它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人才中的较高层次,而他们活动的领域更贴近实践,又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它能够独立成为一种教育类型。
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应用能力强。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
第二,职业素养高。职业教育既要“使无业者有业”,又要“使有业者乐业”。技术只能使无业者有业,素质才能使有业者乐业,使有业者得到持续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一线工作。
第三,岗位适应快。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上岗就能工作。
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以下五种意识的培养。
一、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意识是指个体在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状态和特点、自身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效果等的认识与评价。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个体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三个特点。换言之,指个体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以知识、概念、思想等观念形式在头脑中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并指明了终身学习通过四大支柱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支柱。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毕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教学必须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并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意识,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成功。
二、强化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更加吻合,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只要上岗就能工作。
为此,高职教育要使高职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经受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活动,对课内所学知识会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从中会发现更多所在专业领域内和其他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强化企业文化意识,实现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30多年初步发展和近十年快速发展后,规模发展很快,院校数与在校生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看到,在内涵建设中,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且尚未形成自觉,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所在,而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有机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高职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从最初的学徒制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职业教育才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职业院校虽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但与企业的协作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产教结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本,自觉将行业(企业)文化或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这实际上就要求高职教育做到使产业文化进教育,把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充实到教育体系之中;使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文化进课堂,把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如制造业的精细、金融业的严谨、会计业的诚信等,自觉地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中去。
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探索、凝聚、积累,更需要设计、系统规划、不断推进。
四、强化团队意识,发挥集体潜能
所谓团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意识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意识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意识。
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而且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五、强化职业意识,体现职业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即“职业性”。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毅.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西方大学制度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启示——从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
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基本要素探析——基于权力场域的视角
五年来中国教育基本理论发展之路
“作新民”的乡土遭遇——以历史及当代平民教育实践为例
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与发展
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基于全国12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大学战略管理的视角:校史研究的组织、推动与创新
美国高等教育平台上的公司大学
北美殖民地学院的公共支持方式
试论农村辍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地区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价格建模研究
北京市不同户籍幼儿学前教育资源差异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成立教育学院
大学生生涯规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9年中国教育长期追踪调查(CEPS)数据
论我国学生学业分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教育长期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分析
当代大学生浪漫爱情观的特点——基于爱情量表的量化分析
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管理实践及经验研究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政府在义务教育服务中的绩效分析——基于北京市义务教育满意度的调查
乡村学校:何以至此,以此至何?
中国教育民营化及其困境——河北办学体制改革高中案例
影响城乡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家庭因素及作用机制
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之比较研究
关于教育研究中实证分析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
论人的教育需要
教育私有化改革的演进逻辑
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教育规划纲要》看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景
大学竞争特性探析
中国国际论文产出及其影响机制分析:1987—2007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美国经验
城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研究
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
心理支持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比较教育呼唤历史的回归——对欧美比较教育的历史反思
比较教育学科视野中的“教育借鉴”
清末国人“教育”观念的演变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路——简评《大学的探索》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分析
论不同服务分类框架下的教育定位及政策走向
“十二五”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矛盾与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家财力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成长的窗户”还是“冰冷的制度”?——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
大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学习情感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实证研究
生源地助学贷款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制度攻坚
高等院校组织趋同行为的实证研究
从“结合”走向“疏离”: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解读
创新·变革·挑战: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中的大学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职业专门化的定向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就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它弥补了学科性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因此,认真研究和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将创新思维引入到高职护理教育中是每一个医学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护理教育的提出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跃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使护理岗位的智能内涵越加丰富,护理工作不再只是打针、发药、执行医嘱,而是与医生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知识、能力与技能。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素质偏低,远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护理教育面向高层次发展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护理教育,并将承担新世纪社会赋予护理工作的重任。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知识和信息总是以几何级数递增,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护理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知识的输入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方面常常过多地依赖前人的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创新意识,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环境,造成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问的脱节。这就需要教育应由“传授知识型”向“培养创造型”转变,将学生带入创新意识的境界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高职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1.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高职护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程度不高,就业与升学深造的空间都有较多局限,使学生有失落感;有的学生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能考取普通院校而被迫上高职护理专业,缺乏对护理事业的热爱,表现在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对护理工作没有兴趣,也没有投入艰辛的心理准备,这类学生一旦走上临床,很快会出现失望和厌倦情绪,不利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教材存在缺陷。目前的高职教材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不少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可能是过时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内容。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3.师资队伍薄弱。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资。目前高职护理教育缺乏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加上专业教师缺乏与临床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教学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可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教师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应用技术”为主,理论上要求“必需、够用”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对高职护理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成功之母”,有了兴趣,就有了追求,就能克服困难,自发产生一种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利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探索性研究活动中充分了解自我并发挥自我潜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其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管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使培养的学生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应用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用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其主导思想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认识到,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教会学生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每一种技术,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只能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篇7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高等教育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提出的。新自由主义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强调独立自主的市场机制,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或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自主性和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品,其市场化强调将教育由国家包办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主导力量,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地培养各种人才。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积极意义
(一)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是政府单一渠道,公立大学的日常开支多数来源于政府拨款。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国家财政的教育开支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单一渠道的投资显然使政府越来越不堪重负。
在市场机制下,国家教育机构必须依靠自身品牌吸引投资者,其教育资金来之不易。同时,“企业模式”下的顾客有权利自主选择学校进行投资或撤资,这就促使高校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通过引入多方投资者并建立多方共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将趋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
市场机制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计划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将对高校实行放权,从高校管理的舞台逐渐退居幕后,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高校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拥有更多的办学自。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招生、学科设置和内部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改革,满足学生、企业等消费者的需求,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于一身,转变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
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处于市场中的各方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高等教育运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进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投入最小,回报最大”的目标,高校必然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消除我国计划机制下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弊端。
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在公、私高校间的公平分配。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促进高校对自身效益的重视,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消极影响
(一)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
首先,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导致各学科发展失衡。市场化进程中,高校受市场机制影响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任务,往往更加注重可以立刻吸引企业、学生前往投资、就读,迅速获得现期利益的专业和科学研究而忽视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其次,高等教育市场化拉动了知识的商业化趋势,高校一味追求利润,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可能被打破。由于市场对技能培训的强调,大学过于看重对实用性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科学研究也以企业关注的领域为主,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开始失衡。
(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的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市场化只看到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教育拥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但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导致经济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被弱化,从而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益。极度低下的社会效益又进一步引发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在教育中的体现。从构成上看,高等教育公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高等教育权利平等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利益和高等教育资源平等享有;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在市场中,高校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将不断扩建学校,加大科研投资。由于这些资金主要从学费中获取,将导致学费提高。长此以往,高等教育可能成为只有富人才能消费的“奢侈品”,而穷人则只能接受较差的教育,甚至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制约农村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造成农村资本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所提供的便利及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多是贷款上学,毕业后为了偿还债务只得选择留在城市淘金;另一方面,城市优越的条件也可能吸引贫困学生留在城市,拒绝返回家乡建设农村。这导致大量人力资源由农村流向城市,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而农村则越发缺乏人才,发展速度愈见缓慢。基于这一假设,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严重阻碍农村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于新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大于弊。目前,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的经济都处于复苏阶段,这是我国的一个战略机遇期。通过政府监督,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市场化解决了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高校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我国抓住当前机遇,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8
【关键词】实用型 人才培养 制约因素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独特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创新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中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必须切实解决前述问题。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无疑都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把学校的教育活动置于国家的战略规划之中,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创新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人才。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突出实用、注重就业,也已经成为学习者的关注重点。这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显然不谋而合。因此,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要求,还是学员的学习需求,都希望高校的教育活动能够注重实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高校普通高等教育通常都偏重于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各种理论、学说的介绍、说明,至于如何应用理论、如何实际操作,则所述甚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存在着不小差距。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较,高校继续教育由于学员来源和学习动机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社会的“实用型”需求。但从实际效果看,高校继续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由此导致其教育活动不能充分满足学员的需求,也无法更好地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员。无论是参加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多数学员都会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来到课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更专注对问题的解决,更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如何用理论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个需求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明显,但在继续教育中却极为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解决这种“实用型”需求,正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独特价值。究竟哪些因素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在解决实用型需求方面的发展、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为此,笔者不揣陋见,就此问题做一粗浅剖析,以求教于方家,服务于实践。
二、办学理念:培养理论研究者,还是培养理论的消费者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成年学员提供学历补偿。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历补偿遮盖了成年学员对理论应用的需求。自然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把更多地在围绕学历教育而展开,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说漠视了学员对理论应用的需求。这一状况使得我们在实践中经常把继续教育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来看待。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多以培养理论研究者为目标,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就变成了在理论教育方面内容浅一点、要求低一些,但总体方向还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自然就偏向了理论研究,忽略了理论运用。
但是,这种做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学员的要求。正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郝克明会长所述: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机构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应用型人才是需求的主体。参加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员,多数来自实践一线。他们基础不同,阅历不同,所处行业各异,年龄差异较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比较复杂,有些是希望提升学历,有些是希望扩展知识,还有的是来拓展人脉。但是,不管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来到课堂,他们更多关注的就是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研究。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理论,相反,他们更需要理论,只不过他们需要的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对理论的深入研究。换言之,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员是理论的消费者,而不是制造者。因此,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员掌握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那些先进的理论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像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把继续教育的学员也当做理论研究者来培养,那就减弱了继续教育的魅力,失去了它的重要价值。高校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大多不是接班人,而是当班人。当班人更注重的是立竿见影的实用教育,需要的是能够指导他们做好当下工作的理论的运用。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考虑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许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会对我们的工作更为满意。
三、师生矛盾:理论型教师与实用型学员
篇9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
2004年2月,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育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目的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分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部分本科大学生就业后因工作所学与专业不符,而必须进修新的专业的必修途径,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办好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自1958年成人高校建立以来,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其目标依然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均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3.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成人高校要比普通高校档次低,因此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4.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成人高校也因设备陈旧,资金有限,导致不能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教育,但由于成人教育大多数生源都是在职职工,依然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就显得形式单一,不利于成人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珠规律,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因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企业性质有民营、国营、私营,对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有些人根本不能按时来上课,这势必会造成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特殊规律,建议在成人教育的体制中,增加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确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2.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除继续承担部分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外,还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做到按需施教。成人教育不能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一种补充,而是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工作后接受新知识的另一种必然途径。
3.调整对成人教育的投资,适度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领导机构除要适当考虑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成人高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新兴科技产业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也应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目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有的课程体系,使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使学员所学知识能跟上行业发展的现状。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行业的建设中来。
6.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利用电脑网络等工具,有效的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有指导、有面授、有辅导答疑、有实验实习、有作业、有考试考查、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总之,我们应不断研究成人教育的现状,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能合理的融入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之中,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应有的服务。
参考文献: